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虚拟影像时代的电影诗学研究:理论与实践——北大“批评家周末”浙传论坛暨华策电影学院美学沙龙学术综述
1
作者 周冬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08-112,共5页
虚拟影像时代为电影诗学的理论边界与美学实践带来深刻冲击。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推动下,诗意影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抒情与留白,而是呈现为一种感受力的重新激活和意义建构的参与性过程。面对虚拟技术拓展下的影像世界,诗意的本质并未消... 虚拟影像时代为电影诗学的理论边界与美学实践带来深刻冲击。在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推动下,诗意影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抒情与留白,而是呈现为一种感受力的重新激活和意义建构的参与性过程。面对虚拟技术拓展下的影像世界,诗意的本质并未消解,而是转化为对存在与日常的敏锐表达。电影诗学在虚拟时代呼唤更开放的理解和更多元的内涵,既需理论创新,也需实践探索,以回应当下复杂的审美需求与文化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影像 电影诗学 人工智能 审美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语境下电影虚拟创作的真实情感呈现——以现实题材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奕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24,共10页
在中国引进国外电影伊始,数字虚拟技术就和动作、战争、科幻等类型片绑定,这一狭隘的观念限制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多元化类型电影中对虚拟技术的运用,也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科技化、流程化的桎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电影创作... 在中国引进国外电影伊始,数字虚拟技术就和动作、战争、科幻等类型片绑定,这一狭隘的观念限制了中国电影创作者在多元化类型电影中对虚拟技术的运用,也成为中国电影工业科技化、流程化的桎梏。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其在电影创作领域的运用必然和数字虚拟制作流程紧密结合。在创作端,更沉浸、更高效的视觉效果前置使导演具有更为自由的创作视角;在感知端,极致仿真的视觉效果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叙事与情感。本文通过作者在电影《涉过愤怒的海》中数字视效的创作实践,分析和阐述创作者如何运用全流程虚拟技术,将视觉感知与情绪曲线相结合,尝试将虚拟技术全方位运用于现实主义类型电影创作中的突破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与真实情感 视觉感知 情绪曲线 全流程虚拟制作 写实风格特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众何以重要——对电影工业美学纵深建构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1
3
作者 濮波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9-216,共8页
电影工业美学体系的建构中,观众问题是该工业美学自身内含的弘扬工业理性精神、提升电影美学品格等价值导向所引导的,也是其美学“提倡大众化”“、立足中国本土化”“、偏重体制内作者”“、优选类型生产原则”等宗旨所“凸显”的。在... 电影工业美学体系的建构中,观众问题是该工业美学自身内含的弘扬工业理性精神、提升电影美学品格等价值导向所引导的,也是其美学“提倡大众化”“、立足中国本土化”“、偏重体制内作者”“、优选类型生产原则”等宗旨所“凸显”的。在澄清了中国性之于电影工业美学的基础上,探讨中国观众的生成、中国观众文化基因之于工业美学接受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提倡观众研究的心智、认知,构建集体意义上的观影共同体和个体意义上的电影阐释主体等路径,达到通向电影工业美学纵深建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工业美学 纵深建构 真正的观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维度、方法突破与史学意义--《中国影视蓝皮书》(第七届)之“2023年度中国十大影响力电影/电视剧”评选综述
4
作者 许涵之 张明浩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8-112,共5页
2024年1月26日,经过20余天,29万影/剧迷、数百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影视专业学生代表、50余位国内知名影视专家的三轮依次票选,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1905电影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 2024年1月26日,经过20余天,29万影/剧迷、数百名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影视专业学生代表、50余位国内知名影视专家的三轮依次票选,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国际影视发展研究院、1905电影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合作推出的《中国影视蓝皮书2024》之“2023年度中国十大影响力电影/电视剧”结果出炉并向社会公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影视 影视戏剧 史学意义 电视剧 多元维度 影视专业学生 蓝皮书 北京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缘性”与“反地缘性”——对“地缘电影”研究的再思考
5
作者 李立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5-22,共8页
近年来,“地缘电影”成为学术界热议的重要话题,对“地缘电影”的研究凸显了中国学者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作为一个不断阐发的学术概念,“地缘电影”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裂,“反地缘性”正是这种断裂性的显现。本文着力分... 近年来,“地缘电影”成为学术界热议的重要话题,对“地缘电影”的研究凸显了中国学者的主体性与原创性。作为一个不断阐发的学术概念,“地缘电影”在理论与实践上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断裂,“反地缘性”正是这种断裂性的显现。本文着力分析“地缘电影”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断裂成因,注意到“地缘电影”的“反地缘性”特点:“反地缘性”不仅使得“地缘电影”的概念更为辩证、全面,也意味着应该以开放眼光看待“地缘电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电影 地缘性 反地缘性 地方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虚拟制片的现状与发展机遇 被引量:7
6
作者 李晋林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24,共7页
随着数字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虚拟现实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电影工业基于“所见即所得”的虚拟摄制技术,建立起虚拟制片管理体系。分析行业用户和协会对于虚拟制片技术的定义,探讨虚拟制片技术的形式,梳理虚拟制片系统的软硬... 随着数字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虚拟现实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电影工业基于“所见即所得”的虚拟摄制技术,建立起虚拟制片管理体系。分析行业用户和协会对于虚拟制片技术的定义,探讨虚拟制片技术的形式,梳理虚拟制片系统的软硬件构成及制片流程,以博采传媒在虚拟制片技术的研发为例,分析我国虚拟制片领域的现状和取得的突破。中国要实现电影工业核心科技突破,就要加大虚拟摄制相关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以此为我国建设电影强国做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制片 虚拟摄制技术 实时 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九七香港电影的移民表述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27-29,共3页
本文细数了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与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移民表述问题。指出在国族身份与香港故土这双重面向之间的拉扯,成为移民表述的整体基调;在影片中建构"他者"并与性别叙事相结合,是移民表述的叙事策略;离散漂泊... 本文细数了后九七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作品与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述了移民表述问题。指出在国族身份与香港故土这双重面向之间的拉扯,成为移民表述的整体基调;在影片中建构"他者"并与性别叙事相结合,是移民表述的叙事策略;离散漂泊的"阿飞"形象,则是移民表述的典型象征。本文提出移民形象是香港电影人建构的香港的流浪性身份,这种身份的建构以及离散情感的表达,是属于"后九七"这一特定时期的过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九七香港电影 移民表述 双重面向 她者 离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媒介时代“电影阐释”之思:理论、方法与视野——专访知名学者、影视评论家陈旭光教授 被引量:2
8
作者 陈旭光 张明浩 李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11,共8页
“阐释的危机”意识在电影阐释过程中是“历时”的“存在”,是数代学人在启蒙与文化建设使命下的自省与自觉。从电影阐释的“整体观”视野来看,当下“阐释的危机”表现在宏大理论与具体现实游离,未能聚焦“真问题”等方面。我们期待的... “阐释的危机”意识在电影阐释过程中是“历时”的“存在”,是数代学人在启蒙与文化建设使命下的自省与自觉。从电影阐释的“整体观”视野来看,当下“阐释的危机”表现在宏大理论与具体现实游离,未能聚焦“真问题”等方面。我们期待的“有效阐释”需要阐释者将理论内化为自己的血肉,在批评实践中不断校正,在理论与阐释行为之间进行一种“现象学式”的互动、互文、互见与汇通。理论批评应该坚守“问题”意识,坚持“以人为本”、经世致用等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阐释 阐释危机 理论 方法 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声亦有形——“电影与言说”电影美学研讨会综述
9
作者 许涵之 周冬莹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8-112,共5页
2023年5月27日,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电影美学研究所举办了以“电影与言说”为主题的第三次电影美学研讨会,会议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兼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主任陈旭光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应雄教授,... 2023年5月27日,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电影美学研究所举办了以“电影与言说”为主题的第三次电影美学研讨会,会议在浙江传媒学院举行。教育部长江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兼浙江传媒学院艺术学部主任陈旭光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学应雄教授,中央戏剧学院徐枫教授,上海戏剧学院厉震林教授,上海戏剧学院王旭锋教授,西安文理学院张晋辉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王敦副教授等10多位专家学者应邀参加研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戏剧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 上海戏剧学院 电影美学 浙江传媒学院 学部主任 西安文理学院 言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字图案在现代时装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温润 黄宇洁 +2 位作者 段卫杰 任珊玥 马颜雪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52-59,共8页
追求国际化、全球化会忽略民族性的重要,以及民族元素对时尚多元发展的价值。中国时装界在全盘接受西方时尚后,正经历着对民族风格的重新考量。汉字图案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素材,在现代审美崇尚图形符号化、款式立体化的今天,其体现在服饰... 追求国际化、全球化会忽略民族性的重要,以及民族元素对时尚多元发展的价值。中国时装界在全盘接受西方时尚后,正经历着对民族风格的重新考量。汉字图案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素材,在现代审美崇尚图形符号化、款式立体化的今天,其体现在服饰上的祈福作用逐渐减弱,转为注重图形形式美感的装饰之功。经过中外时装设计师的巧妙处理,汉字图案主要以单独装饰、书画形式或移植其他工艺品种等方式,呈现出兼具民族性、时尚性的独特效果,在现代时装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字图案 时装设计 现代审美 图形化 应用价值 民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蕉风椰雨:1950-1960年邵氏东南亚传播中的女明星 被引量:3
11
作者 龚艳 秦欣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1,共6页
"邵氏"在1950至1960年面向东南亚甚至全球发动影视进攻,利用《南国电影》为邵氏的宣传文本,分别建立了戏院、游乐场、舞厅等一些列实体化的营销策略。"在邵氏营造的电影梦幻,主要是‘中国梦’",为一大批在外的华人满足了想像的中国。
关键词 中国梦 李丽华 女明星 林黛 李翰祥 蕉风 邵逸夫 实体化 胡金铨 杂志内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演杂糅:剧场“符号-物”的三种意义解读 被引量:2
12
作者 濮波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5-92,共8页
本文通过研究剧场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性质判定以及它们时间性、空间性杂糅的不同表现,对剧场"符号-物"的三种意义形态进行探寻:一、对剧场动作符号的三种符号转换之间的性质杂糅进行解读;二、作为剧场符号的文... 本文通过研究剧场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性质判定以及它们时间性、空间性杂糅的不同表现,对剧场"符号-物"的三种意义形态进行探寻:一、对剧场动作符号的三种符号转换之间的性质杂糅进行解读;二、作为剧场符号的文本、表演怎么样和人工制造物进行逾越产生意义的解读;三、在"符号-物"的变奏中,向物靠近,成为泛表演美学的实践。特别是第三种"符号-物"的变奏,代表着当代新剧场的美学变革,这种变革的重要性不亚于当时阿尔托用残酷戏剧概念颠覆幻觉剧场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 符号-物 串岗 逾越 物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梦主旋律影片核心精神的叙事优化
13
作者 韩程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9-162,共4页
在当前语境中,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越来越凸显,传播中国梦成为我国电影产业的重要任务。根据好莱坞剧作家布莱克·施耐德的叙事理论,在中国梦主旋律影片中,中国梦核心精神的叙事优化可以采用两种样式:其一,在关系型故事中加强人物互... 在当前语境中,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越来越凸显,传播中国梦成为我国电影产业的重要任务。根据好莱坞剧作家布莱克·施耐德的叙事理论,在中国梦主旋律影片中,中国梦核心精神的叙事优化可以采用两种样式:其一,在关系型故事中加强人物互动及情感交流,并借助"物质化身"和"人物化身"对"精神目标"进行具象而立体、充满情感色彩的表达。其二,在塑造人物时融合其原始目标驱动与崇高目标驱动,从而塑造真实可信的个人、国家"命运共同体"的代言人,激发人民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梦 精神目标 化身 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物
14
作者 韩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182-185,共4页
1.内景教室日教室里的黑板上写着“2020寒假安排暨期末家长会”几个大字。讲台下的课桌上书山题海,学生家长们坐在座位上仔细听着班主任讲话。班主任是一名中年女性,她表情严肃,在讲台上来回踱步。班主任:各位家长,我再强调一下,咱们中... 1.内景教室日教室里的黑板上写着“2020寒假安排暨期末家长会”几个大字。讲台下的课桌上书山题海,学生家长们坐在座位上仔细听着班主任讲话。班主任是一名中年女性,她表情严肃,在讲台上来回踱步。班主任:各位家长,我再强调一下,咱们中学升学率一向名列前茅,现在虽然是初一,但正是打基础的时候,马上放寒假了,但学习的压力一点也不能放松,谁都不能掉链子!将来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能不能考上名牌大学,甚至将来能不能成为国之栋梁跟平常的学习是分不开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主任 升学率 家长会 掉链子 中年女性 学生家长 重点高中 教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