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表演杂糅:剧场“符号-物”的三种意义解读 被引量:2

Performance Hybridity:Three Kinds of Meaning Interpretation of the “Symbols and Objects” in the Theat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研究剧场的图像符号、指索符号和象征符号的性质判定以及它们时间性、空间性杂糅的不同表现,对剧场"符号-物"的三种意义形态进行探寻:一、对剧场动作符号的三种符号转换之间的性质杂糅进行解读;二、作为剧场符号的文本、表演怎么样和人工制造物进行逾越产生意义的解读;三、在"符号-物"的变奏中,向物靠近,成为泛表演美学的实践。特别是第三种"符号-物"的变奏,代表着当代新剧场的美学变革,这种变革的重要性不亚于当时阿尔托用残酷戏剧概念颠覆幻觉剧场的美学意义。
作者 濮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85-92,共8页 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34

  • 1周宁.西方当代社会科学理论对戏剧学的影响[J].戏剧艺术,2004(4):4-11. 被引量:8
  • 2河清.“当代艺术”的“同质多样性”[J].文艺研究,2005(7):23-27. 被引量:6
  • 3吴越民.象征符号解码与跨文化差异[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7(2):166-173. 被引量:31
  • 4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 5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M].商务印书馆,2000年..
  • 6弗洛姆 张燕译.《在幻想锁链的彼岸》[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55页.
  • 7保罗·康纳顿 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页.
  • 8维柯 朱光潜译.《新科学》上册[M].商务印书馆,1989.第118页.
  • 9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5月版,第13页.
  • 10KO Elam, The Semiotics of Thealre and Drama,London, New York: Roufledge, 1987:13-17.

共引文献17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