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胰腺炎的内镜外科治疗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传祥 朱江帆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2期108-110,共3页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内镜外科 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括约肌切开 逆行胰胆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下埋藏麝香对BALB/c纯系小鼠恶性肿瘤生长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孟照华 单礼成 +9 位作者 曾家修 张树伟 王淑珍 张荫昌 宫伟 辛燕 赵东凯 范西红 王晨龙 孙英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1期834-836,共3页
利用纯品麝香埋藏于BALB/c纯系小鼠恶性肿瘤的同位和异位,并设对照组、单纯麝香无肿瘤组及正常饲养组作对照观察。结果:实验组癌瘤重量、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本组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 利用纯品麝香埋藏于BALB/c纯系小鼠恶性肿瘤的同位和异位,并设对照组、单纯麝香无肿瘤组及正常饲养组作对照观察。结果:实验组癌瘤重量、大小,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本组生存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NKIL-2R及T-TR显著高于其它3组,说明麝香具有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恶性肿瘤 麝香 抗肿瘤作用 皮下埋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对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作用 被引量:12
3
作者 范林军 顾红光 +1 位作者 段恒春 王敖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34-337,共4页
以3%牛磺胆酸钠经胆胰管逆行注射制成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并用丹参进行实验性治疗,发现对照组6h出现严重的胰腺出血坏死及微血管破坏,血清胰酶活性显著升高(P<0.001),12h后血清胰酶活性呈进行性... 以3%牛磺胆酸钠经胆胰管逆行注射制成大鼠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并用丹参进行实验性治疗,发现对照组6h出现严重的胰腺出血坏死及微血管破坏,血清胰酶活性显著升高(P<0.001),12h后血清胰酶活性呈进行性降低,胰腺微血管及组织病变进行性加重;丹参组24h胰腺微血管损害及组织学病变改善显著(P<0.01)。结果提示:微循环障碍是加重AHNP后期胰腺病变的重要因素,丹参能改变胰腺的微循环对AHNP有一定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坏死性 胰腺炎 丹参 微循环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彩超诊断在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4
作者 管一帆 段云友 +5 位作者 刘兰芬 董磊 赵晓峰 权源 范西红 贺青卿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3年第1期121-122,共2页
关键词 彩超诊断 乳腺癌 腋窝前哨淋巴结转移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兰芬 管一帆 +3 位作者 权源 张彦 范西红 贺青卿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6-307,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肿块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2例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拟诊为乳腺良性肿块的患者(单个病灶最大径≤3.0cm)行超声引导下肿块病理取材及微创旋切术。结果:22例乳腺良性肿块在旋切过程中均...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微创旋切术在乳腺良性肿块中的诊断与治疗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2例经临床及超声检查拟诊为乳腺良性肿块的患者(单个病灶最大径≤3.0cm)行超声引导下肿块病理取材及微创旋切术。结果:22例乳腺良性肿块在旋切过程中均显示出瘤体逐渐变小,直至完全消失的全过程,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乳腺旋切系统诊断与治疗乳腺良性肿块既简便又安全实用,尤其适用于直径<3.0cm以下的乳腺良性肿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微创旋切术 乳腺良性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危重症合并高血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胜兰 李乾望 +6 位作者 范西红 李哓燕 曹丙振 邢万佳 姜兆顺 郭徽 洪岭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07-209,共3页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抢救危重症并高血糖过程中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12例收入内外科ICU病房的高血糖危重症患者(ICU停留时间≥3d)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强化组,n=57,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和胰岛... 目的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抢救危重症并高血糖过程中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112例收入内外科ICU病房的高血糖危重症患者(ICU停留时间≥3d)随机分为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强化组,n=57,血糖控制在4.4~6.1mmol/L)和胰岛素常规治疗组(常规组,n=55,血糖控制在9.0~11.1mmol/L)。两组均于收入ICU后24h、4d、10d空腹抽取肘静脉血2ml,提取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核蛋白,地高辛标记NF-κB寡核苷酸探针,电泳迁移率变动法(EMSA)检测NF-κB活性,并对两组间死亡率进行比较。结果EMSA结果显示,强化治疗组收入ICU后24h、4d、10dNF-κB活性(以凝胶成像分析系统所得光密度值表示)分别为44.69±10.46、34.47±14.32、25.95±11.50,均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分别为50.37±11.54、43.76±10.27、35.87±9.97,P<0.05)。强化治疗组死亡率(14.0%)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30.9%,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够显著降低危重症合并高血糖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性,可能是其降低患者死亡率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强化治疗 危重症 高血糖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激素受体与肝细胞肝癌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贺青卿 杨金镛 +1 位作者 吴力群 崔自介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1998年第2期100-101,共2页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与肝细胞肝癌(HCC)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饱和吸附法检测47例HCC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AR的含量。对43例病人进行术后随访9~60个月。结果33例AR阳性(3.0~100fm... 目的探讨雄激素受体(AR)与肝细胞肝癌(HCC)预后的关系。方法用葡聚糖包裹活性炭饱和吸附法检测47例HCC癌组织和癌旁肝组织中AR的含量。对43例病人进行术后随访9~60个月。结果33例AR阳性(3.0~100fmol/mg蛋白),14例AR阴性。AR阳性病人与AR阴性病人的一、五年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别,三年存活率AR阳性者(35.5%)显著低于AR阴性者(66.7%)。复发时间AR阳性者(21.4±15.2月)与AR阴性者(33.9±13.9月)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雄激素能促进HCC的增长及周围组织的侵袭,部分HCC具有雄激素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雄激素 受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am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关系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朱金明 余佩武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以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iam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 目的检测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正常胃黏膜组织、胃癌组织以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胃癌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1)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60例胃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Tiam1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2)应用逆转录PCR和SABC免疫组化技术分别检测Tiam1mRNA与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MO)及其高(MH)、低(ML)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分析其与胃癌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关系。结果(1)Tiam1蛋白在正常胃黏膜组织中阴性表达显著低于癌组织(0vs78.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胃癌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浸润深度的增加、TNM分期的升高及伴有淋巴结转移,Tiam1蛋白染色阳性率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Tiam1蛋白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性别、年龄、部位及癌肿大小无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iam1mRNA和蛋白在胃癌MKN45细胞高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均较其在MKN45细胞及低侵袭转移亚株中的表达为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iam1表达与胃癌侵袭转移能力呈正相关,且其有可能成为反映胃癌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种新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 逆转录PCR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Mammotome旋转术切除乳腺良性肿块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9
作者 刘兰芬 管一帆 +3 位作者 权源 张彦 范西红 贺青卿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7年第6期482-482,共1页
关键词 乳腺良性肿块 MAMMOTOME 超声引导 术切除 价值 临床检查 X线钼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3例报告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良 范西红 +1 位作者 景在平 范子义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400-401,共2页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将支架 -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导入腹主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 结果 手术操作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隔绝术适应证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 方法 采用经股动脉将支架 -人造血管复合移植物导入腹主动脉治疗腹主动脉瘤。 结果 手术操作均获成功。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腔内隔绝术治疗腹主动脉瘤具有简捷、微创、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隔绝术 腹主动态瘤 介入治疗 适应证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颈外与锁骨下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比较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小化 范西红 +2 位作者 高素青 孙力勇 贺青卿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2003年第1期38-39,43,共3页
目的 :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又具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 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80例 ,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83例 ,分析两种置管途径的效果。 结果 :经颈外静脉... 目的 :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并发症少 ,又具有常规中心静脉置管优点的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法。 方法 :将病人随机分成两组 :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80例 ,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组 83例 ,分析两种置管途径的效果。 结果 :经颈外静脉组未发现并发症 ,但有 4例导管不能插入上腔静脉。经锁骨下静脉组有 2例动脉损伤 ,5例穿刺失败。两组并发症和穿刺成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是一种方法简单、并发症少的中心静脉置管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 经锁骨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经颈外静脉中心静脉置管 中心静脉置管 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甲状腺、甲状旁腺切除术 被引量:10
12
作者 朱江帆 Francesco Rubino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1年第1期48-51,共4页
内镜甲状腺、甲状旁腺手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型手术技术。具有美观、创伤小以及术野清晰,能有效避免神经、血管损伤等特点。本文就内镜甲状腺手术的实验与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关键词 内镜 甲状腺切除术 甲状旁腺切除术 临床应用 综述 微创外科 颈部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手术前、后免疫功能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小化 唐兰 +1 位作者 凌瑞 刘侠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8期611-611,共1页
进展期胃癌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是由于病人本身营养差还是肿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尚有争论。我们通过观察进展期胃癌病人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IL-2、IL-6、sIL-2R变化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以指导临床实践。1资料与方法19... 进展期胃癌病人免疫功能低下是由于病人本身营养差还是肿瘤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抑制尚有争论。我们通过观察进展期胃癌病人围手术期T细胞亚群、IL-2、IL-6、sIL-2R变化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以指导临床实践。1资料与方法1994年10月~1995年10月行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围手术期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根治术综合治疗临床观察
14
作者 贺青卿 范西红 +4 位作者 刘少兰 范子义 孙英刚 陈中 张丽霞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6期569-569,共1页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保留乳房手术 外科手术 综合治疗 腋淋巴结清扫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抗原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15
作者 贺青卿 单礼成 +2 位作者 范西红 刘少兰 孙晓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1期37-38,共2页
目的 :检测乳腺癌组织中Fas基因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技术对 36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中Fas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检测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率。结果 :乳腺癌组织 (阳性细胞数 :941± 846 )和癌旁乳腺组织 (... 目的 :检测乳腺癌组织中Fas基因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技术对 36例乳腺癌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中Fas抗原的表达进行检测。同时检测癌组织中细胞凋亡率。结果 :乳腺癌组织 (阳性细胞数 :941± 846 )和癌旁乳腺组织 (阳性细胞数 :5 6 0± 5 5 1)中均有Fas抗原表达 ,其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P <0 0 5 ) ,细胞凋亡率有显著差异 (P <0 0 5 )。有腋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Fas抗原表达 (阳性细胞数 :181±5 9)明显低于无腋淋巴结转移者 (阳性细胞数 :132 0± 80 1) ,(P <0 0 5 ) ;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的表达与Fas抗原表达及细胞阳性细胞数凋亡率均无关。乳腺癌组织中Fas抗原表达与癌细胞凋亡率有显著相关性 (r =0 6 0 3,P <0 0 1)。结论 :乳腺癌和癌旁乳腺组织均可发生凋亡 ,Fas基因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采用特异性改变凋亡阈限的治疗方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FAS抗原 流式细胞术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外营养在结核性肠外瘘治疗中的应用
16
作者 贺青卿 王晨龙 +2 位作者 单礼成 范西红 孙力勇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8年第1期26-27,共2页
1994年7月~1997年4月,本院共收治肠结核伴肠外瘘3例,经静脉营养及抗结核治疗均治愈。1临床资料例1女,24岁,因腹痛、腹胀半年,加重10天,于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中证实腹腔多部位结核,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1... 1994年7月~1997年4月,本院共收治肠结核伴肠外瘘3例,经静脉营养及抗结核治疗均治愈。1临床资料例1女,24岁,因腹痛、腹胀半年,加重10天,于当地医院行剖腹探查,术中证实腹腔多部位结核,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13天并发切口裂开、肠外瘘转本院。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营养 结核性肠外瘘 肠外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霞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1999年第3期168-169,共2页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坐骨静脉系统残留而形成的先天性疾病。具有患肢增长、增粗,皮肤葡萄酒色斑,浅静脉曲张等特征[1]。我院1998年4~7月行静脉自体带瓣静脉移植及小腿曲张静脉剥脱...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坐骨静脉系统残留而形成的先天性疾病。具有患肢增长、增粗,皮肤葡萄酒色斑,浅静脉曲张等特征[1]。我院1998年4~7月行静脉自体带瓣静脉移植及小腿曲张静脉剥脱、小腿大隐静脉结扎术2例,术后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T综合征 下肢肥大 畸形 术后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脐肠系膜管息肉1例
18
作者 王溪涛 孙英钢 +2 位作者 刘翠杰 王海燕 黄军丽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803-803,共1页
患儿男,5岁。因脐部红色肿物2年。于2008年10月15日来我科就诊。患儿3岁时发现脐部彭隆,有少量分泌物渗出,中心可见黄豆大红色肉芽组织,患儿哭闹或用力时肿物突出脐凹,无自觉症状。2年来肿物缓慢增大。患儿足月顺产.平素体健,家... 患儿男,5岁。因脐部红色肿物2年。于2008年10月15日来我科就诊。患儿3岁时发现脐部彭隆,有少量分泌物渗出,中心可见黄豆大红色肉芽组织,患儿哭闹或用力时肿物突出脐凹,无自觉症状。2年来肿物缓慢增大。患儿足月顺产.平素体健,家族成员中无类似疾病患者。体格检查: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脐凹部有一直径约0.7cm鲜红色肿物,表面光滑、湿润、半透明(图1),有异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 脐肠系膜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脂肪乳剂对胃癌病人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19
作者 张小化 王俊义 凌瑞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6年第2期91-91,共1页
脂肪乳剂(FE)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有报道脂肪乳剂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然而,这些均系动物实验资料。脂肪乳剂对术后病人免疫系统的影响罕有报道。我们将31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无脂PN组,30%FE热能PN组... 脂肪乳剂(FE)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有报道脂肪乳剂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然而,这些均系动物实验资料。脂肪乳剂对术后病人免疫系统的影响罕有报道。我们将31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无脂PN组,30%FE热能PN组;50%FE热能PN组,观察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乳剂 胃癌 术后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丹西酮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药物动力学
20
作者 袁成 王景祥 张小化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3期193-195,共3页
目的观察奥丹西酮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性。方法8名接受顺铂 +5 -氟尿嘧啶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单次和多次口服16mg 奥丹西酮后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并用PKBP -N1程序在计算机上拟合。结果奥丹西... 目的观察奥丹西酮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性。方法8名接受顺铂 +5 -氟尿嘧啶化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单次和多次口服16mg 奥丹西酮后 ,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 ,并用PKBP -N1程序在计算机上拟合。结果奥丹西酮表现为二房室模型,其单剂量和多剂量口服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T1/2β 为4.3±0.5h和5.7±0.7h(P<0.01),Cmax 为42.6±3.8μg/L和49.2±2.3μg/L(P<0.05),Tmax 为1.8±0.2h和1.8±0.1h,AUC0~∞为643.2±84.7μg/h·L和833.4±96.7μg/L·h(P<0.01)。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次口服奥丹西酮后与单次口服相比 ,体内有蓄积现象 ,消除能力下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丹西酮 原发性肝癌 药物动力学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