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典型流域谷地植被斑块演变与土壤性状 被引量:8
1
作者 苏永中 常学向 +1 位作者 何志斌 王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12-219,共8页
植物群落演变与土壤性状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程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祁连山谷地灌丛草甸退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特征、及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植物群落演变与土壤性状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过程研究对于认识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对祁连山谷地灌丛草甸退化演变过程中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土壤物理和化学性状特征、及土壤与植被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祁连山谷地阴坡林线以下较小的空间范围,植被斑块由金露梅群落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植被盖度降低,但物种多样性增加。不同植被斑块之间土壤水分有显著的梯度变化,土壤水分的变化导致植被的退化演替。植被斑块的演变导致土壤性状的明显分异,从金露梅灌丛斑块向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演变,土壤容重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组成由大粒级的大团聚体(〉1mm)破碎为小粒级的大团聚体(1~0.25mm)和微团聚体(〈0.25mm),团聚体稳定性降低,表明土壤结构的退化;土壤有机碳含量下降了31.2%和55.9%,干筛各粒级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金露梅-马蔺群落斑块和马蔺群落斑块显著低于金露梅斑块,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粒径与有机碳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植被退化演变中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部分地由于团聚体的破碎引起;土壤全氮和有效氮不同斑块之间也有显著的差异,植被斑块退化演变使氮的有效性降低;但磷、钾养分对植被变化的响应不敏感。植被的退化演变使土壤团聚体破碎、土壤结构退化,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下降,使其抗侵蚀能力和水源涵养功能显著降低,又进一步加速植被的退化演替。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马蔺斑块将进一步向林线逼近,灌丛草甸植被将会进一步退化和萎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斑块 群落组成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土壤养分 祁连山谷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中游低湿草地蒸散特征 被引量:5
2
作者 吴锦奎 丁永建 +1 位作者 王根绪 沈永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4期18-21,共4页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低湿草地的蒸散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蒸散量(ET)为611.5mm,日均1.67mm。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57... 以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BREB)对低湿草地的蒸散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蒸散量(ET)为611.5mm,日均1.67mm。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分别为0.57mm/d、2.01mm/d、3.82mm/d和1.49mm/d,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18.26%、9.20%、61.83%和10.71%。ET月变化显示,从3月开始草地蒸散量有所增大,6月牧草进入生长中期后蒸散量迅速增大,到7月蒸散量达到最大,9月牧草进入生长末期,蒸散急剧减小;随着牧草生长终结和土壤冻结,蒸散量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到次年2月蒸散基本停止。蒸散的日内变化规律显示,草地蒸散开始于早晨7:00~8:00,13:00左右达到最大,19:00~20:00蒸散趋于0。晴天蒸散强度远大于阴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学 蒸散 低湿草地 干旱区 内陆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玉米水氮用量配合试验 被引量:18
3
作者 苏永中 张智慧 杨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2007-2015,共9页
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不同灌溉水平(常规灌溉,12000m^3hm^-2;节水10%,10800m^3hm^-2;节水20%,9600m^3hm^-2)和施氮水平(0、150、225、300和375kgNhm^-2)下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 研究了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不同灌溉水平(常规灌溉,12000m^3hm^-2;节水10%,10800m^3hm^-2;节水20%,9600m^3hm^-2)和施氮水平(0、150、225、300和375kgNhm^-2)下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灌溉水生产力及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常规高量灌溉(12000m^3hm^-2)和节水10%和20%处理的玉米产量和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差异;在施有机肥和磷、钾肥的基础上,施氮量150~375kgNhm^-2较不施氮处理增产74.8%~108.6%,施氮量超过225kgNhm^-2时,产量不再显著增加;平均氮肥利用率(NUE)为50.6%~83.7%,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超过225kgNhm^-2时显著降低。在施用氮肥时,玉米灌溉水生产力(WP)为0.97~1.35kgm^-3,随灌溉量的增加而下降,施氮量超过225kgNhm^-2时,灌溉水生产力不再显著增加。水肥配合有显著的交互效应,高量的水氮配合可获得较高的产量,但水肥利用效率显著下降。对每次灌溉前土壤剖面水分含量的测定结果表明,3个灌溉水平下0~16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无显著差异,表明常规高量灌溉并不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水分供作物吸收利用;高量灌溉下,0~200cm土壤剖面中NO3^-;-N的积累量低于节水灌溉处理,表明高量灌溉使更多的NO3^--N淋溶至更深的土层,对地下水污染风险加大。从水肥高效利用、降低氮污染风险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综合考虑,进行合理的水肥调控、适度降低灌溉量和氮肥投入是沙地农田生态系统管理的合理选择。通过合理的水肥调控,沙地农田仍有很大的节水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量 氮肥用量 玉米 产量 水肥利用效率 沙地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riging插值的黑河分水后中游地下水资源变化 被引量:19
4
作者 魏智 金会军 +3 位作者 蓝永超 吴锦奎 胡兴林 杨思忠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96-203,共8页
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临的共同难题。20世纪黑河下游地区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恢复黑河下游生态环境,从2000年开始了黑河生态应急输水工程,实施水... 水资源短缺是西北地区内陆河流域面临的共同难题。20世纪黑河下游地区河水注入量的持续减少,使得依赖河水补给的地下水相应减少,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为了恢复黑河下游生态环境,从2000年开始了黑河生态应急输水工程,实施水量的统一调度。中游地表水利用量的减少无疑会对地下水资源产生影响。根据黑河中游地下水观测数据,运用普通Kriging插值法,对分水前的20世纪90年代和分水后的2004-2005年间的地下水位和储量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中游甘州区、临泽县和高台县地下水位不同程度上都在下降,其范围在1.3~2.68 m,地下水可开采储量也随之减少,估算减少总量约为8.23×10~8 m^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分水使得地表水转化为地下水的数量减少,占总减少量的60.8%;另一方面,河水供给的减少促使中游地区转而大量开采地下水。两方面共同作用,使得中游地区地下水资源量日益短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分水 地下水埋深 储量 Kriging插值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中游间作农田的辐射收支特征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吴锦奎 丁永建 +1 位作者 魏智 王根绪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6-292,共7页
利用布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的一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2004年的资料,分析了一个完整年度内春小麦和夏玉米间作农田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阳辐射Rs年平均为192.9W·m^-2·d^-1,冬、春... 利用布设在黑河流域中游的张掖绿洲区的一套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在2003—2004年的资料,分析了一个完整年度内春小麦和夏玉米间作农田生态系统的辐射收支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阳辐射Rs年平均为192.9W·m^-2·d^-1,冬、春季较小,夏、秋季较大。反射辐射Rr平均为37.8W·m^-2·d^-1在土壤裸露时较大,随着作物覆盖度的增大呈下降趋势。地表反射率平均为0.22,在年内的变化趋势与反射辐射Rr基本一致。地面向上长波辐射Rlu和向下长波辐射Rld年平均分别为353.3W·m^-2·d^-1和278.0W·m^-2·d^-1两者在1月份最小,从2月开始增大,到7月达到最大,随后持续降低至12月。有效辐射(Rlu-Rld)在农作物主要生长期的5~9月为70W·m^-2·d^-1左右,春末夏初增加较大。净辐射Rn全年日均值为79.8W·m^-2,占太阳辐射量Rs的35%。在作物的主要生长季节(5~9月)Rn日平均达141W·m^-2,在无作物生长的季节(1~2月和11~12月),Rn日均值在8W·m^-2左右。光合有效辐射PAR全年累积值为2580.9MJ·m^-2日均82.7W·m^-2占太阳辐射量Rs的42.2%。PAR在年度内变化大。在无作物生长季节,PAR日均值一般在40~50W·m^-2。3月PAR迅速增大,日平均值达到78W·m^-2,PAR在7月达到最大,日均值为128W·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辐射收支 长波辐射 短波辐射 光合有效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水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0
6
作者 魏智 蓝永超 +1 位作者 吴锦奎 王树洲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6-39,共4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河源区的气候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源区气温、降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源区气温呈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一正一反的效应使得黄河源区水资源量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急剧减少,唐乃亥水文站径流量下降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河源区的气候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源区气温、降水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源区气温呈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一正一反的效应使得黄河源区水资源量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急剧减少,唐乃亥水文站径流量下降15%。进一步由气候本身的变化和对下垫面的改变两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从影响水资源因素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黄河源区水资源量可能出现“短期增加,长期减少”的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黄河源区 水资源 下垫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和被动的冻土地温控制方法和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魏智 金会军 +3 位作者 张建明 吴锦奎 杨思中 吉延峻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0-26,共7页
研究目的:主动和被动地温控制是冻土地温控制的基本方法。但如何对主动和被动的概念进行准确区分,目前在国内外却有所混淆,因此对主动和被动地温控制技术提出明确的划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论:国际上普遍从能量的观点来区分——被动地... 研究目的:主动和被动地温控制是冻土地温控制的基本方法。但如何对主动和被动的概念进行准确区分,目前在国内外却有所混淆,因此对主动和被动地温控制技术提出明确的划分显得尤为重要。研究结论:国际上普遍从能量的观点来区分——被动地温是在运行期间不需人为提供动力,也没有任何不停运动的机械部件,是冻土地温控制最常用的技术;而主动地温控制方法,需要动力支持或温控系统中有持续运动的部件,其显著的特点在于对冻结过程的人为可控制性和提供能量消耗。冻土地温控制的计算,有许多长期以来的研究公式及图表,但更为精确的计算,要利用一些成熟的模型进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冻土 地温控制 被动技术 主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沙土中荒漠植物出苗和生长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李秋艳 赵文智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55-661,共7页
选择了5种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o)、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设计了沙埋和幼苗生长两个控制实验,来研究它们... 选择了5种荒漠植物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o)、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和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设计了沙埋和幼苗生长两个控制实验,来研究它们的萌发出苗和生长定植能力。结果表明:5种植物的高出苗率、快出苗现象集中在0~3cm的沙埋深度;红砂、泡泡刺、花棒、白刺、沙拐枣的最佳沙埋深度分别为1cm、2cm、2.5cm、2cm和5cm。出苗率与沙埋深度方程的斜率显著相关于种子重量。种子重量与幼苗的绝对生长率、相对生长率正相关。相对生长率与单位叶速率和叶面积干重比显著正相关,但和叶面积比率和叶干重比率显著负相关。种子重量与根绝对伸长速率无关,但与根长比率和根长叶面积比率显著负相关。种子重量和单位叶速率是出苗和生长的较好的指示者,但仅仅种子重量和幼苗相对生长率并不能预示植物成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埋 幼苗出土 种子重量 生长分析 相对生长率 荒漠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