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洪泽县1985-2014年水稻品种及其栽培技术演变情况
1
作者 蔡雯雯 赵晓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15年第7期16-18,共3页
重点介绍了洪泽县1985-2014年水稻生产上种植品种的变化及其栽培技术的演变情况。
关键词 洪泽县 水稻品种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淮地区粳稻湿直播安全高效栽培关键技术 被引量:12
2
作者 赵晓斌 石广跃 +1 位作者 赵德万 杜永林 《中国稻米》 2009年第4期44-46,共3页
针对江苏沿淮地稻麦两熟光热资源条件,在多年生产实践基础上,提出适宜该区域应用的粳稻湿直播安全高效栽培的四个关键环节,即确保安全齐穗、精确定量基本苗和麦秸全量机械还田、培育高产群体和高产株型、有效控制草害。
关键词 粳稻 湿直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淮稻区连粳6号机插栽培精确定量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季仁达 石广耀 +1 位作者 赵晓斌 常洪 《中国稻米》 2010年第6期63-64,共2页
连粳6号是江苏省2009年审定通过的偏大穗型中熟中粳新品种,在沿淮稻区作机插,具有生育期适中、高产稳产、综合抗性好等特点,并呈现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笔者根据近3年生产实践,提出了沿淮稻区连粳6号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
关键词 连粳6号 特征特性 沿淮稻区 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莲型优质不育系粤泰A的特征特性及其组合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被引量:1
4
作者 刘伯山 边晋 +6 位作者 朱韬 王金华 陈桃松 龚志山 黄德胜 吴国锋 陈雪莲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0年第7期44-45,49,共3页
介绍了粤泰A的播始历期、成穗率、开花习性等,并以粤优938和粤优206制种为例,提出了粤泰A组合优质高产的制种技术。
关键词 红莲型 粤泰A 特征特性 制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新品种淮麦29及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3
5
作者 杨桂甲 孙瑞建 《中国种业》 2011年第5期69-69,共1页
淮麦29系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用淮麦20/绵阳04254通过有性杂交,连续单株选择选育而成的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产量水平突出的小麦新品种。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麦2009010。
关键词 小麦新品种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 农业科学研究所 有性杂交 徐淮地区 综合性状 单株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稻9号特征特性及10500kg/hm^2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6
作者 李兆勇 赵晓斌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年第3期34-35,共2页
淮稻9号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0年选育成的迟熟中粳稻新品种,2006年1月通过江苏省审定。本文总结了该品种在高产栽培研究与实践中所表现的主要特征特性,并集成配套其单产10500kg/hm2的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关键词 淮稻9号 特征特性 高产栽培 配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下超迟播稻茬小麦氮肥运筹方式 被引量:2
7
作者 石广跃 王爱华 +2 位作者 赵晓斌 季仁达 杨步琴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12期53-57,共5页
2015-2016年度开展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下超迟播稻茬小麦氮肥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超迟播稻茬小麦的产量及产量结构在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下任一氮肥运筹方式及其与播种量、施氮量的互作效应与对照相比都达极显著水平。每增播种子1 kg/... 2015-2016年度开展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下超迟播稻茬小麦氮肥运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超迟播稻茬小麦的产量及产量结构在不同播种量和施氮量下任一氮肥运筹方式及其与播种量、施氮量的互作效应与对照相比都达极显著水平。每增播种子1 kg/亩,5种氮肥运筹方式亩增产范围在0.67-24.83 kg,每增施1 kg纯氮各处理亩增产10.92-56.42 kg。产量最高的分别是亩播种量为32 kg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处理、亩施氮量16 kg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两个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秸秆还田 稻茬小麦 超迟播小麦 施氮量 播种量 氮肥运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迟播稻茬小麦播种量·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 被引量:6
8
作者 季仁达 杨步琴 +2 位作者 石广跃 赵晓斌 王伟中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5期29-32,共4页
[目的]研究超迟播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的基本苗及产量构成,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的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不同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对成穗数、每穗实粒... [目的]研究超迟播稻茬小麦适宜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方法]研究不同处理的基本苗及产量构成,比较了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下的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结果]不同的播种量、施氮量、氮肥运筹方式对成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产量有极显著影响。播种量每增加15 kg/hm^2,成穗数增加10.65万穗/hm^2、千粒重减少0.22 g、产量增加150.45 kg/hm^2;施氮量每增加15 kg/hm^2N,实粒数增加1.07个、产量增加450.75 kg/hm^2。氮肥运筹方式的影响随播种量、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产量最高的氮肥运筹方式是播种量480 kg/hm^2时"轻施返青肥,重施基肥和拔节肥"方式、施氮量240 kg/hm^2N时"氮肥后移、返青肥和孕穗肥等量"方式。[结论]该研究为超迟播稻茬小麦的推广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播种量 施氮量 氮肥运筹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磷水平下AM真菌对水稻/绿豆间作中植株生长及氮磷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李岳峰 居立海 +1 位作者 张来运 徐国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1-55,共5页
采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的种植方式,研究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对水稻和绿豆的幼苗生长及氮磷素的转移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kg(以P计,下同)施磷处理[Ca(H2PO4)2.H2O]的水稻和绿... 采用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的种植方式,研究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丛枝菌根(AM)真菌苏格兰球囊霉(Glomus caledonium),对水稻和绿豆的幼苗生长及氮磷素的转移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0 mg/kg(以P计,下同)施磷处理[Ca(H2PO4)2.H2O]的水稻和绿豆的菌根形成率最高。不同磷水平处理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显著提高了水稻和绿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水稻和绿豆叶片叶绿素、植株磷含量和吸收量增加;在不同施磷水平下,接种AMF显著增加植株吸磷量,绿豆增加量高于水稻,绿豆的增加量在10 mg/kg时达98.34%。旱作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水稻和绿豆的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施磷水平的提高而增大,接种AMF条件下,显著提高了水稻和绿豆的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在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中,土壤有效磷量含量显著影响丛枝菌根的形成和发育。在10 mg/kg施磷水平下,丛枝菌根对水稻/绿豆生长的促进效果最佳,显著促进了水稻和绿豆的生长,并显著提高了水稻和绿豆叶片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和可溶性糖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生长 水稻 绿豆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淮稻区基质毯苗机插密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季仁达 石广跃 +2 位作者 赵晓斌 顾国俊 杨步琴 《中国稻米》 2013年第6期70-72,共3页
2012年在江苏沿淮稻区开展了基质毯苗机插密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从30 cm缩小到25 cm、株距从14 cm减小到12 cm,或丛苗数从3苗增加到6苗,对提高机插水稻有效穗数、实收产量无显著作用;机插稻确保足穗和高产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减小... 2012年在江苏沿淮稻区开展了基质毯苗机插密度效应试验。结果表明,行距从30 cm缩小到25 cm、株距从14 cm减小到12 cm,或丛苗数从3苗增加到6苗,对提高机插水稻有效穗数、实收产量无显著作用;机插稻确保足穗和高产的主要途径不是通过减小行株距、增加丛苗数等措施增加基本苗数,关键在于促进大田早发、增加分蘖成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秧 行距 株距 基本苗 穗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胁迫下丛枝菌根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作物生长和氮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岳峰 居立海 +1 位作者 张来运 徐国华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62,共5页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苏格兰球囊菌(Glomus caledoni-um)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营养和生理代谢及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抑制植株的生长,但对AMF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影响不大。接种...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苏格兰球囊菌(Glomus caledoni-um)对水稻/绿豆间作系统营养和生理代谢及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严重抑制植株的生长,但对AMF的生长发育和侵染影响不大。接种AMF不仅有利于植株对氮、磷的吸收,改善了植株的水分状况,增加了可溶性糖累积,降低了脯氨酸含量,减轻水分胁迫对植株生长的抑制程度。说明菌根可以改善植株的水分状况,使叶片相对含水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营养生长 水分胁迫 水稻 绿豆 间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地区稻麦品种周年高产接茬模式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步琴 李必忠 +1 位作者 石广跃 赵晓斌 《农业科技通讯》 2014年第11期79-84,共6页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稻收割期推迟,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后茬小麦产量则不断降低,当日均温≥16℃时,收割期每推迟1天,每亩水稻增产13.1 kg、小麦减产约3.2 kg、周年产量平均增加9.9 kg/日;当日均温在13℃~15℃时则每亩水稻增产约2.5 kg/... 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水稻收割期推迟,水稻产量不断提高、后茬小麦产量则不断降低,当日均温≥16℃时,收割期每推迟1天,每亩水稻增产13.1 kg、小麦减产约3.2 kg、周年产量平均增加9.9 kg/日;当日均温在13℃~15℃时则每亩水稻增产约2.5 kg/日、半冬性小麦减产约5 kg/日、春性小麦减产约3.2 kg/日、周年产量分别下降2.5 kg/日、0.7 kg/日;当日均温≤13℃时则每亩水稻增产≤1.0 kg/日、半冬性小麦减产约5.7 kg/日、冬前出苗的春性小麦减产约1.4 kg/日、周年产量分别下降4.7 kg/日以上、0.4 kg/日;同时,稻田墒情不足能推迟收割期使水稻产量增幅下降,麦田墒情不足常常造成冬前小麦主茎少长出0.5~1.2叶;周年产量在灌溉水源偏紧的淮阴区10月19日收割水稻时最高(1 188.6 Kg/亩·年),灌溉水源充足的洪泽县则在10月25日最高(1 184.6 kg/亩·年),水稻收获、小麦播种的最佳衔接期分别是10月20~25日、10月25~30日;适宜苏北地区周年高产的稻麦品种的接茬模式是"中大穗型、适度偏迟熟水稻——晚播早熟小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小麦 机插秧 收割期 播种期 周年高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顾国俊 季仁达 吴传万 《园艺与种苗》 CAS 2012年第1期11-13,共3页
为探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肥耦合效应,设置田间试验分析其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1高氮)条件下,W(1拔节水+灌浆水)、W(2拔节水)处理均可实现肥水高效耦合,并获得530 kg/667m2以上高产,而N2、N(3中氮)水平下产量... 为探明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肥耦合效应,设置田间试验分析其对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1高氮)条件下,W(1拔节水+灌浆水)、W(2拔节水)处理均可实现肥水高效耦合,并获得530 kg/667m2以上高产,而N2、N(3中氮)水平下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耦合 小麦 生育时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力海藻肥在小麦生产上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4
作者 杨步琴 季仁达 赵晓斌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2-103,共2页
选用雷力海藻生物肥和当地常用的化学肥料进行了比较试验。试验结果,雷力海藻肥对稳定小麦成穗数、控制春发无效分蘖、提高小麦成穗率、促进灌浆结实有显著作用,表明雷力海藻肥对小麦生产具有较好的作用。
关键词 雷力海藻肥 化学肥料 小麦生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产水稻品种甬优2640和武运粳24号钵苗机插栽培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季仁达 杨步琴 +2 位作者 赵晓斌 潘恩飞 沈实先 《中国稻米》 2014年第6期38-41,共4页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育插秧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地力及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钵苗机插秧苗素质高,大田活棵快,低位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粒重,增产效应显著。同时... 选用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材料,进行钵苗机插与毯苗机插两种育插秧方式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地力及栽培管理水平条件下,钵苗机插秧苗素质高,大田活棵快,低位分蘖发生早,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粒重,增产效应显著。同时,在超高产栽培条件下,钵苗机插基部节间增粗,抗倒性增强,成熟期提前。钵苗机插为大面积机插水稻稳定超高产栽培及稻麦两熟周年安全高效生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钵苗 毯苗 机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确肥水管理措施在水稻机械条播生产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6
作者 顾国俊 赵晓斌 +1 位作者 杨步琴 季仁达 《中国稻米》 2013年第5期78-80,共3页
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叶龄诊断为方法,根据水稻生长生理特性,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理论,通过重施"断奶"肥、拔节肥以及苗期早搁、多次轻搁、拔节前重搁等肥水管理措施,满足水稻生产"两黑两黄"条件,能够实现水稻机... 在前人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叶龄诊断为方法,根据水稻生长生理特性,应用精确定量栽培理论,通过重施"断奶"肥、拔节肥以及苗期早搁、多次轻搁、拔节前重搁等肥水管理措施,满足水稻生产"两黑两黄"条件,能够实现水稻机械条播大田生产的高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精确定量 肥水管理 机械条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肥在水稻增产和抗倒方面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5
17
作者 常洪 杨步琴 顾国俊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2期40-41,共2页
以大田试验为基础,在宁粳4号分蘖初期追施硅素化肥,设置3种硅肥用量与不施硅肥作对比,结果表明:在90~150 kg/hm2范围内施用硅肥能够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颖花分化,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实现水稻增产;并能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合成较多同... 以大田试验为基础,在宁粳4号分蘖初期追施硅素化肥,设置3种硅肥用量与不施硅肥作对比,结果表明:在90~150 kg/hm2范围内施用硅肥能够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颖花分化,增加穗粒数,提高结实率,实现水稻增产;并能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合成较多同化物质,提高充实度及抗折强度,增强水稻抗倒性能,尤以120 kg/hm2施硅量增产效果最明显,达9.4%,150 kg/hm2施硅处理的抗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硅肥 增产 抗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氮肥运筹后移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边晋 季仁达 杨步琴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1期60-62,共3页
在地力较高的生产条件下,简单地增加肥料用量对小麦增产效果不显著,按传统方法每亩使用16 kg与22 kg氮素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差异不大。本次试验用氮肥22 kg/亩按照5∶1∶2∶2运筹的方法对小麦产量增加最为显著。
关键词 小麦 氮肥 运筹后移 效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对小麦产量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顾国俊 季仁达 吴传万 《农业科技通讯》 2012年第3期29-31,共3页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在深翻机条播、浅旋机条播、浅旋撒播及免耕机条播4种耕作方式下,选用郑麦9023分别采取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深翻机条播耕作方式能够获得小麦高产,尤... 为探明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对小麦产量及产量因素的影响,在深翻机条播、浅旋机条播、浅旋撒播及免耕机条播4种耕作方式下,选用郑麦9023分别采取秸秆还田与不还田处理方式。结果表明:深翻机条播耕作方式能够获得小麦高产,尤以稻秸还田处理产量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产量,耕作还田方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差异主要体现在穗数和穗粒数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秸秆还田 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顾国俊 季仁达 吴传万 《农业科技通讯》 2012年第2期34-36,共3页
为探明秸秆还田方式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对小麦群体、个体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设置了2种还田方式和3种运筹比例交叉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的基、追肥施用比例与秸秆还田互作处理能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三因子。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以5:1:4氮肥比例... 为探明秸秆还田方式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对小麦群体、个体及最终产量的影响,设置了2种还田方式和3种运筹比例交叉试验。结果表明:一定的基、追肥施用比例与秸秆还田互作处理能显著影响小麦产量三因子。在秸秆还田条件下,以5:1:4氮肥比例能够建立适宜群体,同时促进个体良好生长,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氮肥运筹 小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