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牡丹无土栽培配方研究初报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占营 阎进晓 +1 位作者 郭亚珍 韩鲲 《陕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6期31-32,共2页
利用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水苔、菜园土等5种不同基质种植洛阳牡丹的主栽品种——洛阳红, 对其主要性状包括株高、蕾数、叶片数、花蕾大小、植株展开度、茎粗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草炭土基质 配方适合洛阳牡丹的生长,且可达到较好的... 利用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水苔、菜园土等5种不同基质种植洛阳牡丹的主栽品种——洛阳红, 对其主要性状包括株高、蕾数、叶片数、花蕾大小、植株展开度、茎粗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草炭土基质 配方适合洛阳牡丹的生长,且可达到较好的品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无土栽培 基质配方 营养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市日光温室彩椒秋冬茬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2
作者 马丰粟 李爱芳 +2 位作者 张春奇 查素娥 李红波 《农村实用工程技术(温室园艺)》 2005年第8期42-43,共2页
彩椒是名特优蔬菜种类之一,它具有色泽鲜艳丰富,果个大而均匀,果肉厚,耐贮运,货架期长,青果、成熟果均可采收,可分次采收,也可一次性收获,商品性极佳等优点,非常适应市场的需求,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彩椒秋冬茬栽培品种未... 彩椒是名特优蔬菜种类之一,它具有色泽鲜艳丰富,果个大而均匀,果肉厚,耐贮运,货架期长,青果、成熟果均可采收,可分次采收,也可一次性收获,商品性极佳等优点,非常适应市场的需求,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但由于彩椒秋冬茬栽培品种未经筛选,又加之常遇到阴雨雪天气的影响,管理不当,造成产量低、病害重、品质差、商品性能差,高投入,低产出,严重影响了菜农生产的积极性。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应用彩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对提高温室的经济效益,发挥温室的设施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从2001~2004年经4年的品种筛选、温湿度调控、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试验,总结出彩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彩椒7月20日左右播种育苗,8月下旬定植,春节前一次性收获,包装,集中上市。每667m2产量可达2500~3000Kg,产值10000~15000元。近两年已在洛阳市孟津县送庄镇清河新村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基地生产示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日光温室 秋冬茬 洛阳市 彩椒 蔬菜生产基地 分次采收 商品性能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黑胚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3
作者 康业斌 成玉梅 +1 位作者 刘顺通 张妙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1期23-25,共3页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包括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病害,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地点、年份和农艺措施。我国小麦黑胚病原是北方冬小麦上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病害,但近年来随着小麦成熟期间的气候变化,其发生有加...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包括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病害,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地点、年份和农艺措施。我国小麦黑胚病原是北方冬小麦上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病害,但近年来随着小麦成熟期间的气候变化,其发生有加重之趋势[1]。目前河南省大面积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胚病 病原菌 病害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3号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高海涛 杨洪强 +3 位作者 吴少辉 张学品 沈东风 谢惠民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5,共2页
采用二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1],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为调控因子^[2,3],以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了旱地小麦品种洛旱3号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合理配置播期与播量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 采用二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1],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为调控因子^[2,3],以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了旱地小麦品种洛旱3号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合理配置播期与播量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表现为X1〉X2;并得出洛旱3号的优化技术组合:最佳播期为10月7~8日,最佳播量为127.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旱3号 播期 播量 优化栽培 旱地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地膜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聪慧 张洁 +4 位作者 李俊红 丁志强 王育红 姚宇卿 吕军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3289-3290,共2页
介绍了液态地膜及其发展情况,以及液态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总结了液态地膜的应用操作规程。
关键词 液态地膜 操作规程 旱作农业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旱作区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集成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姚宇卿 张灿军 +5 位作者 沈东风 吕军杰 仵均祥 张洁 王育红 李志锋 《耕作与栽培》 2006年第4期9-11,共3页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结合不同旱作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特点,将河南省旱作区划分为豫西丘陵旱作区和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在分析不同旱作区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自的主攻目标。通过比较2个区域自然条件...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结合不同旱作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特点,将河南省旱作区划分为豫西丘陵旱作区和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在分析不同旱作区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自的主攻目标。通过比较2个区域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组装集成了河南省旱作区夺取农业高产丰收的“一二三五五”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即围绕小麦玉米一体化主线,坚持蓄水保墒2个基点,做好品种、耕作和栽培3个衔接,抓住高效用水5个关键环节,实现节水、抗灾、培肥、增效、环保5个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节水 抗灾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旱作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水分亏缺规律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姚宇卿 吕军杰 +2 位作者 沈东风 张洁 王育红 《耕作与栽培》 2006年第2期9-10,共2页
通过对豫西地区1971-2002年间30年的降雨资料数据分析以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的需水、耗水规律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地区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严重错位与缺位,≥80%保证年降水450~520mm,干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上。... 通过对豫西地区1971-2002年间30年的降雨资料数据分析以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的需水、耗水规律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地区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严重错位与缺位,≥80%保证年降水450~520mm,干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上。分析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需水和耗水状况,明确了该区在一年两熟制下的水分亏缺规律,夏玉米降水满足率较小麦高19.7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需水耗水 亏缺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旱地麦田夏闲期耕作保墒技术研究
8
作者 赵聚宝 钟兆站 +4 位作者 薛军红 张宪初 刘恒耀 王延寿 吕军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6-79,共4页
在总结豫西传统耕作保墒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改晚耕为早耕,改浅耕为深耕,改多耕为少耕,改晚施肥为早施肥,研究提出了豫西旱地麦田夏闲期一次早深耕、早施肥耕作法,经大面积生产性示范,其蓄水保墒、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 夏闲期 深耕 施肥 蓄水保墒 旱地 麦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潜叶蝇种类和寄主调查
9
作者 原国辉 尹新明 +2 位作者 韩桂仲 李自朝 刘顺通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5期21-22,共2页
潜叶蝇科很多种类都是主要的农业害虫。特别是近几年美洲斑潜蝇在各地陆续暴发成灾,已成为威胁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生产的首要害虫。为了探明其扩散分布区域,明确其寄主范围,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1995~1997年,我... 潜叶蝇科很多种类都是主要的农业害虫。特别是近几年美洲斑潜蝇在各地陆续暴发成灾,已成为威胁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生产的首要害虫。为了探明其扩散分布区域,明确其寄主范围,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1995~1997年,我们在洛阳市各县区对潜斑蝇发生危害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虫 农业 潜叶蝇 种类 寄主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Ⅰ 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 被引量:46
10
作者 张灿军 姚宇卿 +4 位作者 王育红 吕军杰 张洁 李俊红 王聪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6,共4页
概述了旱稻的抗旱性概念及抗旱类型,分析比较了田间鉴定法、人工模拟鉴定法和实验室鉴定法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抗旱性鉴定指标(形态指标、生长发育指标)和抗旱性评价指标(抗旱系数、抗旱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抗旱指数可作为旱... 概述了旱稻的抗旱性概念及抗旱类型,分析比较了田间鉴定法、人工模拟鉴定法和实验室鉴定法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抗旱性鉴定指标(形态指标、生长发育指标)和抗旱性评价指标(抗旱系数、抗旱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抗旱指数可作为旱稻抗旱性鉴定的首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抗旱性 鉴定方法 评价指标 抗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Ⅱ 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被引量:13
11
作者 张灿军 王育红 +4 位作者 姚宇卿 吕军杰 王聪慧 张洁 李俊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39,共3页
为统一旱稻抗旱性鉴定评价标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委托研究制定“旱稻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该“规范”详细阐述了旱稻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苗期抗旱性鉴定、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三种抗旱性鉴定方法,并说明了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情况。
关键词 旱稻 抗旱性 鉴定方法 指标体系 技术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与小穗及籽粒差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原因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明慧 张庆琛 +4 位作者 李刚 沈光辉 徐士库 刘亚平 韩战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8-940,949,共4页
[目的]了解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与维管束系统和有机养分在器官中的分配关系。[方法]在小麦抽穗前,取主茎、一蘖和二蘖的穗下第1、第2节间,主茎穗的上、中、下不同部位的小穗作样品,测量维管束和韧皮部的面积,测定可溶性糖... [目的]了解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与维管束系统和有机养分在器官中的分配关系。[方法]在小麦抽穗前,取主茎、一蘖和二蘖的穗下第1、第2节间,主茎穗的上、中、下不同部位的小穗作样品,测量维管束和韧皮部的面积,测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结果]小麦穗下第1、第2节间直径、基本组织面积、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及韧皮部面积均以主茎为最大,一蘖次之,二蘖最小。穗中不同部位小穗的穗轴中的维管束分布有差异;同一小穗中通向各小花的维管束数目和面积也不同。在穗的发育过程中,植株及穗部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在不断变化,分配也不平衡。[结论]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和进入其中维管束分布的不平衡性密切相关。"源"与"库"的关系及维管束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小麦各产量因素的不均衡发育。穗器官形成的不均衡性与养分供应差异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穗 小穗 籽粒 维管束 可溶性糖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旱坡地高留茬深松对冬小麦生态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59
13
作者 王育红 姚宇卿 +2 位作者 吕军杰 黄江涛 张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6-148,共3页
丘陵旱坡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培肥改土、抑制杂草和增加土壤生物量等土壤环境效应以及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物学效应 ,比传统耕作 2年冬小麦平均增产 70 3.6kg... 丘陵旱坡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培肥改土、抑制杂草和增加土壤生物量等土壤环境效应以及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物学效应 ,比传统耕作 2年冬小麦平均增产 70 3.6kg/hm2 ,平均增产率 18.8% ,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9kg/hm2 ·mm ,平均增长率 1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西部地区 旱坡地 高留茬深松 冬小麦 生态效应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豫玉27群体生理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檀尊社 陈润玲 +5 位作者 赵保献 韩卫红 雷晓兵 梁晓伟 游福欣 王定勋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31-35,共5页
对豫玉27群体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玉27叶片上冲,叶向值大,株型紧凑,群体内光分布较合理。叶面积系数和光合势稳定期长,衰减慢,叶片净同化率高,后期灌浆持续时间长,强度高,全株地上部于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从吐丝授粉开始... 对豫玉27群体生理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玉27叶片上冲,叶向值大,株型紧凑,群体内光分布较合理。叶面积系数和光合势稳定期长,衰减慢,叶片净同化率高,后期灌浆持续时间长,强度高,全株地上部于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从吐丝授粉开始到授粉内25d干物质积累为最终生物产量的50.9%~53.4%。适宜种植密度为63000~69000株/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 豫玉27 群体 生理指标 种植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最佳施氮量研究 被引量:18
15
作者 游福欣 王向阳 +2 位作者 王宗杰 王定郧 刘迎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65-766,共2页
试验表明,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氮肥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单株果穗干物质的提高,与穗粒数、秃尖率等相关性较小;本试验夏玉米最高产量的施纯氮量为137.68kg/hm2,经济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31.... 试验表明,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的增产效应差异达显著水平。氮肥对夏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千粒重、单株果穗干物质的提高,与穗粒数、秃尖率等相关性较小;本试验夏玉米最高产量的施纯氮量为137.68kg/hm2,经济最佳施肥量为纯氮131.54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氮肥 经济最佳施氮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新品种洛玉1号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陈润玲 赵保献 +3 位作者 雷晓兵 梁晓伟 王向阳 李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820-1821,共2页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洛玉1号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时密度具有广适洼,适宜密度范围53250~60750株/hm^2。采用3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洛玉1号的产量-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洛玉1号高...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洛玉1号进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时密度具有广适洼,适宜密度范围53250~60750株/hm^2。采用3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洛玉1号的产量-施肥量数学模型;分析了洛玉1号高产高效N、P、K最佳结构参数为N:P2O5:K2O=1:0.46:0.38。具体施用量为纯N272.8kg/hm^2、P2O5 126.2kg/hm^2、K2O 104.4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新品种 栽培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葵田杂草的发生、经济防除阈值及竞争临界期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自启 刘顺通 +1 位作者 段爱菊 刘长营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1-63,共3页
豫西油葵田杂草普查与试验结果表明,油葵田杂草有25个种,分别隶属于16个科。杂草密度达240株/m^2,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基本上各占1/2。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发生规律基本上一致,在播后35d出苗达到最高峰。油葵苗期至现蕾期是杂... 豫西油葵田杂草普查与试验结果表明,油葵田杂草有25个种,分别隶属于16个科。杂草密度达240株/m^2,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基本上各占1/2。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发生规律基本上一致,在播后35d出苗达到最高峰。油葵苗期至现蕾期是杂草对油葵危害的关键时期。油葵田杂草经济危害允许损失水平为8.08%~10.39%。油葵田杂草的经济阈值为9~16株/m^2。油葵与杂草的竞争临界期为14.02~16.47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杂草发生 经济防除阈值 竞争临界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玉米洛玉2号的亲本特征特性及繁殖制种技术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向阳 梁晓伟 +3 位作者 陈润玲 雷晓兵 郑和平 于新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9期4893-4894,共2页
对洛玉2号亲本在不同地区进行密度配置、父母本错期、父母本行比与播种密度试验,通过试验总结出洛玉2号在不同地区的亲本繁殖、制种的最佳技术方案,并通过大面积的繁殖、制种,验证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 洛玉2号 繁殖 制种 技术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夏玉米田杂草发生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自启 刘顺通 +2 位作者 段爱菊 刘长营 韩桂仲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05年第3期41-44,共4页
为搞清豫西地区杂草的发生消长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除,对夏玉米田杂草的发生种类、消长规律,及其对玉米的影响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大田进行防除夏玉米田杂草的药剂筛选试验。豫西夏玉米田杂草有23种,以马唐、牛筋草、千金子、狗尾草... 为搞清豫西地区杂草的发生消长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防除,对夏玉米田杂草的发生种类、消长规律,及其对玉米的影响等进行调查研究,并在大田进行防除夏玉米田杂草的药剂筛选试验。豫西夏玉米田杂草有23种,以马唐、牛筋草、千金子、狗尾草为优势草种。苗前除草剂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净、乙草合剂、乙除、乙莠对夏玉米田杂草30d鲜重防效达92.5%~97.5%。在苗后除草剂试验中,15%高渗克无踪防效达80.2%,其中增效剂ZB-1对克无踪的增效效果最好,ZB-5次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杂草 种类 药剂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朝天椒套种油葵播期效应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杨爱国 韩建明 +2 位作者 张俊平 郭晋太 张焕丽 《中国瓜菜》 CAS 2005年第5期25-27,共3页
朝天椒与油葵合理套种,可以减轻病害,增加收入,但油葵的播期早晚对套种效果影响很大。为了确定最佳套播时间,设置4个不同播期,进行产量、病虫害等综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最适播期为:朝天椒定植后20d左右直播油葵,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而且... 朝天椒与油葵合理套种,可以减轻病害,增加收入,但油葵的播期早晚对套种效果影响很大。为了确定最佳套播时间,设置4个不同播期,进行产量、病虫害等综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最适播期为:朝天椒定植后20d左右直播油葵,不仅可以增加产量,而且能够减轻朝天椒多种病害的发生,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天椒 油葵 套种 播期 适播期 效应研究 增加产量 多种病害 比较试验 前景广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