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洛阳牡丹无土栽培配方研究初报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占营 阎进晓 +1 位作者 郭亚珍 韩鲲 《陕西农业科学》 2005年第6期31-32,共2页
利用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水苔、菜园土等5种不同基质种植洛阳牡丹的主栽品种——洛阳红, 对其主要性状包括株高、蕾数、叶片数、花蕾大小、植株展开度、茎粗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草炭土基质 配方适合洛阳牡丹的生长,且可达到较好的... 利用草炭土、珍珠岩、蛭石、水苔、菜园土等5种不同基质种植洛阳牡丹的主栽品种——洛阳红, 对其主要性状包括株高、蕾数、叶片数、花蕾大小、植株展开度、茎粗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草炭土基质 配方适合洛阳牡丹的生长,且可达到较好的品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 无土栽培 基质配方 营养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Ⅰ.不同降雨年型对N、P、水配合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89
2
作者 金轲 汪德水 +4 位作者 蔡典雄 周涌 郭世昌 黄峰 王翠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7,45,共8页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地区近30年的降雨量,模拟洛阳地区3种不同的降雨年型,利用防雨旱棚研究旱地农田N、P、水的耦合作用及其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欠水年土壤水分很低的情况下,通过协调土壤中水分和养分,也会产生...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地区近30年的降雨量,模拟洛阳地区3种不同的降雨年型,利用防雨旱棚研究旱地农田N、P、水的耦合作用及其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欠水年土壤水分很低的情况下,通过协调土壤中水分和养分,也会产生激励作用,获得较为理想的产量;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是可以通过人为调控措施进行转变的。在正常年份和丰水年,N1和水为顺序加和作用类型;而N2、N3和水为协同作用类型。P的增产效应相对较低;N的增产效应和土壤水分紧密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料 耦合效应 降雨年型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Ⅱ.不同N、P、水配合对旱地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70
3
作者 金轲 汪德水 +4 位作者 蔡典雄 周涌 郭世昌 黄峰 王翠玲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8-13,共6页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地区近30年的降雨量,模拟洛阳地区不同的降雨年型,利用防雨旱棚研究旱地农田不同N、P、水配合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情况下,N素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P和水;N和水的交互作...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洛阳地区近30年的降雨量,模拟洛阳地区不同的降雨年型,利用防雨旱棚研究旱地农田不同N、P、水配合对小麦产量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底墒水充足的情况下,N素对小麦产量影响最大,其次为P和水;N和水的交互作用对产量的影响>N和P>P和水;P肥、水分固定在高值还是低值,N肥对产量的影响规律基本上一致,N肥的最佳用量为330kg/hm2左右;N肥、水分固定在高值还是低值,P肥适宜时(225kg/hm2左右)产量最高,而且P肥过多或过少都使产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冬小麦 耦合效应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麦黑胚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7
4
作者 康业斌 成玉梅 +1 位作者 刘顺通 张妙霞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1期23-25,共3页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包括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病害,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地点、年份和农艺措施。我国小麦黑胚病原是北方冬小麦上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病害,但近年来随着小麦成熟期间的气候变化,其发生有加... 小麦黑胚病是一种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的(包括普通小麦和硬粒小麦)病害,其发病率和严重程度取决于品种、地点、年份和农艺措施。我国小麦黑胚病原是北方冬小麦上一种不引人注意的病害,但近年来随着小麦成熟期间的气候变化,其发生有加重之趋势[1]。目前河南省大面积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胚病 病原菌 病害侵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3号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高海涛 杨洪强 +3 位作者 吴少辉 张学品 沈东风 谢惠民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4-35,共2页
采用二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1],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为调控因子^[2,3],以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了旱地小麦品种洛旱3号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合理配置播期与播量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 采用二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1],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为调控因子^[2,3],以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了旱地小麦品种洛旱3号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合理配置播期与播量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表现为X1〉X2;并得出洛旱3号的优化技术组合:最佳播期为10月7~8日,最佳播量为127.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旱3号 播期 播量 优化栽培 旱地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核型变异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赞平 于玲 苗成功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3年第2期150-155,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大蒜同一鳞茎不同小鳞茎(蒜瓣)之间核型变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随体染色体及核仁组成区(NOR)多态性和同源染色体的杂合性。发现随体染色体数目存在有1个、2个、3个和4个四种类型,Ag—NOR_3数目存在有1个、2个和3个三种类型... 研究结果表明:大蒜同一鳞茎不同小鳞茎(蒜瓣)之间核型变异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随体染色体及核仁组成区(NOR)多态性和同源染色体的杂合性。发现随体染色体数目存在有1个、2个、3个和4个四种类型,Ag—NOR_3数目存在有1个、2个和3个三种类型。它们分别位于第5,6,7对染色体上。同源染色体的杂合性则主要表现为随体成单现象以及存在1~2对异型同源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态地膜应用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王聪慧 张洁 +4 位作者 李俊红 丁志强 王育红 姚宇卿 吕军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4期3289-3290,共2页
介绍了液态地膜及其发展情况,以及液态地膜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总结了液态地膜的应用操作规程。
关键词 液态地膜 操作规程 旱作农业 豫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旱作区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集成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姚宇卿 张灿军 +5 位作者 沈东风 吕军杰 仵均祥 张洁 王育红 李志锋 《耕作与栽培》 2006年第4期9-11,共3页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结合不同旱作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特点,将河南省旱作区划分为豫西丘陵旱作区和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在分析不同旱作区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自的主攻目标。通过比较2个区域自然条件... 根据近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示范验证,结合不同旱作区的气候条件和种植制度特点,将河南省旱作区划分为豫西丘陵旱作区和豫东南平原易旱区,在分析不同旱作区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明确了各自的主攻目标。通过比较2个区域自然条件优势和限制因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组装集成了河南省旱作区夺取农业高产丰收的“一二三五五”节水抗灾培肥技术体系,即围绕小麦玉米一体化主线,坚持蓄水保墒2个基点,做好品种、耕作和栽培3个衔接,抓住高效用水5个关键环节,实现节水、抗灾、培肥、增效、环保5个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节水 抗灾 技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旱作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田水分亏缺规律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姚宇卿 吕军杰 +2 位作者 沈东风 张洁 王育红 《耕作与栽培》 2006年第2期9-10,共2页
通过对豫西地区1971-2002年间30年的降雨资料数据分析以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的需水、耗水规律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地区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严重错位与缺位,≥80%保证年降水450~520mm,干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上。... 通过对豫西地区1971-2002年间30年的降雨资料数据分析以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制下的需水、耗水规律的长期定位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地区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严重错位与缺位,≥80%保证年降水450~520mm,干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上。分析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的需水和耗水状况,明确了该区在一年两熟制下的水分亏缺规律,夏玉米降水满足率较小麦高19.72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作区 需水耗水 亏缺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三倍体育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郭启高 郭晋太 《热带农业科技》 2004年第4期25-27,43,共4页
对植物三倍体育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三倍体 育性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旱地麦田夏闲期耕作保墒技术研究
11
作者 赵聚宝 钟兆站 +4 位作者 薛军红 张宪初 刘恒耀 王延寿 吕军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76-79,共4页
在总结豫西传统耕作保墒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改晚耕为早耕,改浅耕为深耕,改多耕为少耕,改晚施肥为早施肥,研究提出了豫西旱地麦田夏闲期一次早深耕、早施肥耕作法,经大面积生产性示范,其蓄水保墒、增产效果明显。
关键词 夏闲期 深耕 施肥 蓄水保墒 旱地 麦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阳潜叶蝇种类和寄主调查
12
作者 原国辉 尹新明 +2 位作者 韩桂仲 李自朝 刘顺通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1999年第5期21-22,共2页
潜叶蝇科很多种类都是主要的农业害虫。特别是近几年美洲斑潜蝇在各地陆续暴发成灾,已成为威胁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生产的首要害虫。为了探明其扩散分布区域,明确其寄主范围,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1995~1997年,我... 潜叶蝇科很多种类都是主要的农业害虫。特别是近几年美洲斑潜蝇在各地陆续暴发成灾,已成为威胁农业生产,特别是蔬菜生产的首要害虫。为了探明其扩散分布区域,明确其寄主范围,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1995~1997年,我们在洛阳市各县区对潜斑蝇发生危害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害虫 农业 潜叶蝇 种类 寄主 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倍体西瓜试管苗嫁接研究初报 被引量:1
13
作者 郭启高 郭晋太 《热带农业科技》 2004年第3期8-9,共2页
首次进行了西瓜四倍体苗的试管内嫁接研究,发现砧木苗龄和嫁接方式影响着嫁接的成活率,以2日龄黑籽南瓜做砧木进行劈接,可达100%的成活率。
关键词 西瓜 四倍体 试管苗 嫁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Ⅰ 鉴定方法与评价指标 被引量:46
14
作者 张灿军 姚宇卿 +4 位作者 王育红 吕军杰 张洁 李俊红 王聪慧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3-36,共4页
概述了旱稻的抗旱性概念及抗旱类型,分析比较了田间鉴定法、人工模拟鉴定法和实验室鉴定法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抗旱性鉴定指标(形态指标、生长发育指标)和抗旱性评价指标(抗旱系数、抗旱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抗旱指数可作为旱... 概述了旱稻的抗旱性概念及抗旱类型,分析比较了田间鉴定法、人工模拟鉴定法和实验室鉴定法等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并对抗旱性鉴定指标(形态指标、生长发育指标)和抗旱性评价指标(抗旱系数、抗旱指数)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抗旱指数可作为旱稻抗旱性鉴定的首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稻 抗旱性 鉴定方法 评价指标 抗旱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稻抗旱性鉴定方法与指标研究——Ⅱ 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 被引量:13
15
作者 张灿军 王育红 +4 位作者 姚宇卿 吕军杰 王聪慧 张洁 李俊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7-39,共3页
为统一旱稻抗旱性鉴定评价标准,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委托研究制定“旱稻抗旱性鉴定评价技术规范”。该“规范”详细阐述了旱稻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苗期抗旱性鉴定、种子萌发期抗旱性鉴定三种抗旱性鉴定方法,并说明了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情况。
关键词 旱稻 抗旱性 鉴定方法 指标体系 技术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穗与小穗及籽粒差异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原因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明慧 张庆琛 +4 位作者 李刚 沈光辉 徐士库 刘亚平 韩战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38-940,949,共4页
[目的]了解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与维管束系统和有机养分在器官中的分配关系。[方法]在小麦抽穗前,取主茎、一蘖和二蘖的穗下第1、第2节间,主茎穗的上、中、下不同部位的小穗作样品,测量维管束和韧皮部的面积,测定可溶性糖... [目的]了解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与维管束系统和有机养分在器官中的分配关系。[方法]在小麦抽穗前,取主茎、一蘖和二蘖的穗下第1、第2节间,主茎穗的上、中、下不同部位的小穗作样品,测量维管束和韧皮部的面积,测定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结果]小麦穗下第1、第2节间直径、基本组织面积、维管束数目、维管束面积及韧皮部面积均以主茎为最大,一蘖次之,二蘖最小。穗中不同部位小穗的穗轴中的维管束分布有差异;同一小穗中通向各小花的维管束数目和面积也不同。在穗的发育过程中,植株及穗部器官中的可溶性糖和氨基酸的含量在不断变化,分配也不平衡。[结论]小麦穗、小穗及籽粒发育的不均衡性和进入其中维管束分布的不平衡性密切相关。"源"与"库"的关系及维管束系统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小麦各产量因素的不均衡发育。穗器官形成的不均衡性与养分供应差异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穗 小穗 籽粒 维管束 可溶性糖 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PD技术在我国主要蔬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范丙友 刘玉梅 高水平 《中国蔬菜》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55-56,共2页
介绍了RAPD技术在我国主要蔬菜的遗传图谱构建、遗传多样性和物种亲缘关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品种 (系 )指纹图谱构建和杂种纯度鉴定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并对该技术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RAPD技术 蔬菜 遗传育种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夏播油葵田主要杂草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裴利涛 李鑫 +2 位作者 张自奇 王留好 朱延芳 《陕西农业科学》 2007年第2期14-16,共3页
通过对豫西夏播油葵田主要杂草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6种杂草马唐、稗草、狗尾草、马齿苋、反枝苋、铁苋菜等在夏油葵田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其原因在杂草密度高时由杂草本身生长特性或环境因素引起,在杂草密度较小时由某些环境因素引... 通过对豫西夏播油葵田主要杂草分布格局及抽样技术研究,6种杂草马唐、稗草、狗尾草、马齿苋、反枝苋、铁苋菜等在夏油葵田田间分布呈聚集分布,其原因在杂草密度高时由杂草本身生长特性或环境因素引起,在杂草密度较小时由某些环境因素引起。通过抽样方式的比较,马唐以“五点式”抽样方式最佳,稗草和狗尾草以“Z字型15点”抽样方式最佳,马齿苋、铁苋菜、反枝苋均以“棋盘式”抽样方式最佳,整个杂草群落以单对角线抽样方式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葵 夏播 杂草 分布格局 抽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岩螨种群密度效应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韩桂仲 刘顺通 +3 位作者 楚智鹏 段爱菊 原国辉 段永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102-107,共6页
研究结果表明:麦岩螨种群密度与其寿命、繁殖、迁逃等关系密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麦岩螨卵的孵化率降低,初孵幼螨死亡率增加,雌成螨繁殖力下降,寿命缩短,扩散迁逃率增加,其危害密度为每株小麦20~40头及其以下。防治指标... 研究结果表明:麦岩螨种群密度与其寿命、繁殖、迁逃等关系密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麦岩螨卵的孵化率降低,初孵幼螨死亡率增加,雌成螨繁殖力下降,寿命缩短,扩散迁逃率增加,其危害密度为每株小麦20~40头及其以下。防治指标为:返青期百茎螨量1400头,危害指数为1%;拔节期百茎螨量6700头,危害指数为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麦岩螨 种群密度 防治指标 危害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豫西旱坡地高留茬深松对冬小麦生态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59
20
作者 王育红 姚宇卿 +2 位作者 吕军杰 黄江涛 张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46-148,共3页
丘陵旱坡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培肥改土、抑制杂草和增加土壤生物量等土壤环境效应以及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物学效应 ,比传统耕作 2年冬小麦平均增产 70 3.6kg... 丘陵旱坡地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高留茬深松保持耕作技术具有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培肥改土、抑制杂草和增加土壤生物量等土壤环境效应以及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物学效应 ,比传统耕作 2年冬小麦平均增产 70 3.6kg/hm2 ,平均增产率 18.8% ,平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 1.9kg/hm2 ·mm ,平均增长率 16 .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西部地区 旱坡地 高留茬深松 冬小麦 生态效应 水土保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