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气象因子对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王杰 徐方媛 +2 位作者 蒋萍 李飞剑 阿力木江·艾尔肯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133,共7页
核桃叶斑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结果为链格孢菌。在此基础上,为明确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与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2017年4-9月,在位于洛浦县2个乡镇的观测园内,利用便携式气象站定时收集样地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数据,调查... 核桃叶斑病的病原分离鉴定结果为链格孢菌。在此基础上,为明确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与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16、2017年4-9月,在位于洛浦县2个乡镇的观测园内,利用便携式气象站定时收集样地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数据,调查监测病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得到25组病情指数,绘制各气象因子与病害发生动态曲线,分析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综合影响病情的发展速度,春季核桃展叶后,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的增高和一定的降雨量有助于病菌孢子的萌发侵染,5月下旬温度激增,加速病情发展,5月底达到第1个高峰;6月底至7月中旬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降雨量的增多和持续较高的温度,病害产生第2个流行高峰;8月中旬以后,温度逐渐降低,病情流行速度减缓,虽然相对湿度和降雨量处于病害调查期较高的阶段,但对病害流行的影响较小。研究结果为病害的监测预报及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因子 核桃叶斑病 发生动态 影响 病原菌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三角洲地区臭氧污染现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排日迪古丽·阿力木 依帕热古丽·艾合麦提尼亚孜 于婷 《农业灾害研究》 2020年第7期166-168,共3页
利用国家环保局监测站污染物观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AQI),系统分析2013—2018年上海地区、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及浙江省11个地级市臭氧、PM2.5和AQ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臭氧浓度与AQI指数、PM2.5和气体污染物(NO2和CO)关系。研究发现:长三... 利用国家环保局监测站污染物观测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AQI),系统分析2013—2018年上海地区、江苏省13个地级市及浙江省11个地级市臭氧、PM2.5和AQI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臭氧浓度与AQI指数、PM2.5和气体污染物(NO2和CO)关系。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呈转好趋势,PM2.5浓度呈下降趋势,空气质量逐渐提高,但臭氧污染明显增加,并且将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首要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 长三角 臭氧前体物 PM2.5 AQ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田地区夏季高温统计特征分析
3
作者 阿卜杜拉·托合提居麦 于婷 +1 位作者 再图乃姆·麦麦提敏 玉苏普·阿布都拉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1期231-233,共3页
选取和田地区7个气象站1971—2021年51年的历史气象资料最高气温≥35℃高温日数,35.0~36.9℃高温日数、≥37℃高温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和田地区高温日数总计7 485 d,其分布地域性明显,主要由中部向东、西递增,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墨... 选取和田地区7个气象站1971—2021年51年的历史气象资料最高气温≥35℃高温日数,35.0~36.9℃高温日数、≥37℃高温日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和田地区高温日数总计7 485 d,其分布地域性明显,主要由中部向东、西递增,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墨玉县,为42.7℃,出现在1973年7月16日。近51年来,和田地区≥35℃高温日数,35.0~36.9℃、≥37℃呈微弱的上升趋势1.068 d/10年(P<0.10),0.142 d/10年(P<0.10)、0.52 d/10年(P<0.10)。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高温日数进行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最高气温≥35℃高温日数在2006年发生突变,35.0~36.9℃高温日数在1977和2006年发生突变、≥37℃高温日数在2006年发生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日数 气候变化 突变 和田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