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秸秆生物炭对潮土作物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0
1
作者 刘园 M.Jamal Khan +5 位作者 靳海洋 白雪莹 谢迎新 赵旭 王慎强 王晨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9-858,共10页
将秸秆转化为高碳含量和稳定性的生物炭施入土壤无疑可提升碳库,但也会影响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为评估秸秆生物炭在北方潮土(pH8.30)的应用潜力,设每季生物炭施用量为0(对照)、2.25(低量)、6.75(中量)和11.3t hm^-2(高... 将秸秆转化为高碳含量和稳定性的生物炭施入土壤无疑可提升碳库,但也会影响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为评估秸秆生物炭在北方潮土(pH8.30)的应用潜力,设每季生物炭施用量为0(对照)、2.25(低量)、6.75(中量)和11.3t hm^-2(高量)(四季后总施炭量分别为0、9、27、45.2t hm^-2)4个处理,通过2年小麦-玉米轮作小区试验,观测了作物产量、籽粒品质、氮素吸收和土壤矿质氮、pH、容重、水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中量生物炭处理下第四季玉米产量增加8.43%;中、高量生物炭处理下四季作物总产量提高4.54%~4.92%。生物炭对小麦和玉米籽粒蛋白质、小麦湿面筋含量及容重无负面影响。作物地上部分氮素吸收、土壤矿质氮含量和pH各处理间无明显变化。中、高量处理下四季作物后土壤容重降低2.99%-10.4%,含水量增加10.3%-20.2%,最大持水量提高14.5%~15.0%。表明中、高量秸秆生物炭每季还田对作物有小幅增产作用,且不影响籽粒品质。土壤容重、水分、持水量等物理性状的改善可能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作物产量 籽粒品质 矿质氮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娇 刘举 +2 位作者 苏瑞光 谭金芳 王宜伦 《农学学报》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小麦和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持续提高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杂乱、出苗差、施肥不合理、自然灾害频... 小麦和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持续提高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杂乱、出苗差、施肥不合理、自然灾害频繁及病虫害加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高产品种选育、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玉米适时晚收及小麦一喷三防等对策措施,以期推动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持续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产量 生产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灌溉管理下作物产量和土壤生化性质 被引量:6
3
作者 陈林 张佳宝 +1 位作者 赵炳梓 马东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1-508,共8页
氮和水对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研究施氮和灌溉管理下作物产量、土壤性质以及它们的关系对我国农业科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为平台,研究了施氮(每季施氮150 kg·hm-2、190 kg·hm-2、230 kg·hm-2... 氮和水对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研究施氮和灌溉管理下作物产量、土壤性质以及它们的关系对我国农业科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为平台,研究了施氮(每季施氮150 kg·hm-2、190 kg·hm-2、230 kg·hm-2、270 kg·hm-2,以不施氮为对照)和灌溉(灌溉量达到0-20 cm、0-40 cm、0-60 cm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以雨养为对照)管理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土壤生化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50-270 kg·hm-2施氮量对2008年、2009年玉米产量和2009年、2010年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灌溉对2010年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而2008年、2009年玉米产量随灌溉量增大而增加。尽管2008-2011年小麦产量随灌溉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但与雨养相比灌溉提升了小麦产量。施氮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呼吸和硝化势,稍微降低了土壤pH并大幅降低了速效磷含量(降幅48.7%-51.6%);灌溉提升了土壤全氮含量和脱氢酶活性,降低了全钾含量、脲酶活性、基本呼吸、硝化势。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某些土壤生化性质(全氮、溶解性有机碳、速效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呼吸熵、硝化势)与2009年、2010年玉米产量很好地线性拟合。综上,土壤生化性质因施氮和灌溉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因施氮和灌溉而分异的土壤生化性质能部分地鉴定作物产量。本研究方法可为产量主导因子的筛选及产量估算模型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 施氮 灌溉 土壤 生化性质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奇亚籽面条食用品质及体外消化特性
4
作者 张伟峰 任香香 +6 位作者 孙博雅 张剑 黄泽华 于嘉仪 安艳霞 殷贵鸿 赵阳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5年第5期22-29,共8页
奇亚籽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对调节血糖有积极作用。为提高面条的抗消化特性,以奇亚籽和小麦粉为原料制备面条,探究不同奇亚籽添加量对面条的蒸煮品质、质构特性、感官特性、淀粉糊化性质以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 奇亚籽富含膳食纤维和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对调节血糖有积极作用。为提高面条的抗消化特性,以奇亚籽和小麦粉为原料制备面条,探究不同奇亚籽添加量对面条的蒸煮品质、质构特性、感官特性、淀粉糊化性质以及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添加奇亚籽能够改善面条的蒸煮特性和质构特性,增加面条的吸水率,改善面条口感,提高淀粉的热稳定性。随着奇亚籽添加量的增加,面条中淀粉水解率显著降低,抗性淀粉的含量明显提高,血糖生成指数可降低至55以下。但过量添加奇亚籽会导致面条颜色和内部结构变差,硬度过大,食用时颗粒感明显。综合评价奇亚籽面条的品质及消化特性,奇亚籽的适宜添加量为15%,此时奇亚籽面条的感官评分为89.2,抗性淀粉含量为39.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奇亚籽 鲜湿面 体外消化 血糖 抗性淀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式粮食通风干燥仓的研发 被引量:1
5
作者 戚浩 陶琳岩 +1 位作者 张来林 李超彬 《粮食与饲料工业》 CAS 2015年第5期22-24,共3页
为满足当前农村对小型粮食干燥机的需求,介绍了一种可移动式小型粮食通风干燥仓,并详细论述了它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采用通风干燥仓对高水分稻谷和玉米进行降水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 为满足当前农村对小型粮食干燥机的需求,介绍了一种可移动式小型粮食通风干燥仓,并详细论述了它的组成、结构特点及工作原理。采用通风干燥仓对高水分稻谷和玉米进行降水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结构简单,移动方便,操作简便,运行费用低,降水效果好等特点,适合于农村庭院小批量高水分粮食等多种农产品的降水处理,可在中原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式通风仓 高水分粮食 通风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1
6
作者 程思贤 刘卫玲 +4 位作者 靳英杰 周亚男 周金龙 赵亚丽 李潮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55-1365,共11页
研究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的耕作深度指标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多年定位大田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4个深松深度(30 cm、40 cm、50 cm、60 cm)处理,以旋耕(RT,平均... 研究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的耕作深度指标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多年定位大田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4个深松深度(30 cm、40 cm、50 cm、60 cm)处理,以旋耕(RT,平均耕作深度为15 cm)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深松深度对土壤紧实度、土壤三相比(R)值、作物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深度增加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使土壤的三相比(R)更加合理,进而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不同深松深度中,深松60 cm处理的土壤紧实度和三相比(R)值与对照相比降幅最大,深松40 cm处理的冬小麦根系生物量最大,深松50 cm处理的夏玉米根系生物量最大。深松不仅增加作物产量,还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深松30 cm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2.2%,但与深松40 cm处理差异不显著。深松50 cm处理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与深松30 cm和深松40 cm处理差异不显著。深松30 cm、40 cm和50 cm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分别增加9.1%、8.8%和12.7%。因此,砂姜黑土适宜的深松深度为30~4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冬小麦 深松深度 土壤紧实度 土壤三相比(R)值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作模式与氮肥运筹对土壤主要理化性状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玉娥 杨习文 +3 位作者 王勇 周宏美 杜聪阳 贺德先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3,共8页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及不同氮肥总量(540,420,300 kg·hm^(-2))和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不同追肥比例及追肥时期)... 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矮抗58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小麦季深耕、玉米季免耕;小麦季旋耕、玉米季免耕)及不同氮肥总量(540,420,300 kg·hm^(-2))和不同氮肥运筹方式(不同追肥比例及追肥时期)对豫东潮土和豫南砂姜黑土物理性状及氮含量的周年变化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深耕能显著降低潮土和砂姜黑土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提高两类土壤20~40 cm土层土壤总孔隙度以及田间持水量,且深耕处理下两类土壤周年作物产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增加4.30%和2.63%;土壤全氮以及碱解氮含量均随着氮肥施用总量的增加而升高,在氮肥施用量相同条件下,追施氮肥前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随着底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追施氮肥后随着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研究认为,本试验条件下,考虑到经济效益,建议采用小麦季隔年深耕而玉米季免耕直播的耕作方式,在潮土区的B1C3(小麦季300 kg·hm^(-2)纯氮,按照底肥与拔节期追肥之比为1∶1施入,玉米季240 kg·hm^(-2)纯氮,按底肥与拔节期追肥大喇叭口期追肥之比为2∶1∶1施入)施肥模式,和砂浆黑土地区的B2C1(小麦季240 kg·hm^(-2)全底施,玉米季180 kg·hm^(-2)纯氮,底肥与拔节期追肥之比3∶1施入)施肥模式为两地最优的氮肥施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氮肥运筹 潮土 砂姜黑土 土壤理化性状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发酵对非油炸方便面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伟峰 黄泽华 +7 位作者 王玉坤 张剑 赵萌萌 崔晚晚 安艳霞 殷贵鸿 周朋辉 赵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0-216,共7页
通过酵母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发酵制备非油炸方便面,通过复水测试、质构分析、电子鼻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探讨复合菌发酵工艺对非油炸方便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菌主要对样品的复水性和质构产生影响,保加利亚... 通过酵母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发酵制备非油炸方便面,通过复水测试、质构分析、电子鼻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探讨复合菌发酵工艺对非油炸方便面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酵母菌主要对样品的复水性和质构产生影响,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主要对风味起到改善作用。一次发酵工艺有利于维持非油炸方便面的耐泡性,二次发酵工艺有利于改善复水性和风味。经过二次发酵,非油炸方便面的最佳复水时间可缩短到4.0 min,复水后样品的R(2)、R(7)的响应值高达2.8和2.9。由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结果可知,复合菌发酵能够赋予非油炸方便面疏松多孔的内部结构,其中二次发酵样品的孔隙分布更为均匀。综合评价非油炸方便面的品质,一次发酵、二次发酵工艺中复合菌的适宜添加量均为1.5%酵母菌+0.075%保加利亚乳杆菌+0.075%嗜热链球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菌 发酵 非油炸方便面 复水性 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土壤氧气和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4
9
作者 张静 刘娟 +4 位作者 陈浩 杜彦修 李俊周 孙红正 赵全志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8-413,共6页
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良土壤通气性,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已广泛应用。干湿交替灌溉技术的核心是协调土壤水分与氧气之间的平衡。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在水稻生育后期进行干湿交替处理,同步监测稻田5 cm土层土壤氧气、... 在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中,为合理利用水资源,改良土壤通气性,干湿交替灌溉技术已广泛应用。干湿交替灌溉技术的核心是协调土壤水分与氧气之间的平衡。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在水稻生育后期进行干湿交替处理,同步监测稻田5 cm土层土壤氧气、水分及温度的变化,以探讨稻田土壤氧气和水分运移变化规律及其互作关系,为进一步揭示干湿交替灌溉技术的内在生理机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条件下,稻田土壤含水量处于饱和状态时,基本监测不到土壤含氧量;而稻田土壤在慢慢变干的过程中,5 cm土层土壤体积水分含量逐渐降低,土壤氧气含量逐渐升高。在花后19 d、24 d、29 d,当5 cm土层土壤体积含水量分别下降为25.4%、25.1%、24.7%时,土壤含氧量则分别上升到17.5%、17.4%、17.4%。在水稻生育后期不同阶段,土壤氧气含量的日变化呈现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谷值一般出现在14:00—15:00之间;土壤含水量随时间呈波动式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土壤温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一般出现在15:00—16:00之间。从上午8:00到下午17:59,当土壤温度升至峰值时,土壤水分含量较低,而土壤含氧量开始升高。水稻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的土壤氧气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均表现出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土壤氧气与土壤温度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干湿交替条件下,水稻生育后期稻田土壤中的水分和氧气含量存在一定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通过适度的干湿交替管理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水稻根系周围的土壤水分和氧气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生育后期 干湿交替 土壤氧气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芳樟醇气相抗菌活性与作用机制 被引量:34
10
作者 吴克刚 赵欣欣 +4 位作者 段雪娟 柴向华 于泓鹏 刘晓丽 范宇婷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1-67,共7页
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探讨芳樟醇的气相抗菌作用及其机制。采用气相熏蒸法比较芳樟醇与其他10种挥发性单体成分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发现芳樟醇、香芹酚、百里香酚的抗菌效果较好,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00、100、150μL/L,最低杀菌浓度... 以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探讨芳樟醇的气相抗菌作用及其机制。采用气相熏蒸法比较芳樟醇与其他10种挥发性单体成分对大肠杆菌的抗菌作用,发现芳樟醇、香芹酚、百里香酚的抗菌效果较好,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200、100、150μL/L,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200、150、200μL/L。1-苯胺基-8-萘磺酸荧光探针结果显示经芳樟醇处理后大肠杆菌的表面疏水性增强,表明菌体细胞壁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到经芳樟醇处理后大肠杆菌微观结构发生明显变化,菌体外形萎缩,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被破坏,使得胞内物质泄漏,胞浆分布不均匀;进一步实验结果表明,外泄物质主要为细胞内的离子、核酸类物质和可溶性蛋白质等。大肠杆菌经芳樟醇处理后的荧光光谱表明产生荧光的氨基酸暴露,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处理后脂肪酸C13:0和C17:1相对含量明显增加、C18:0相对含量明显减少,这些结果表明芳樟醇气相处理改变了大肠杆菌生物膜蛋白结构和脂肪酸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樟醇 大肠杆菌 气相抗菌活性 抗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浸泡对蒸谷糙米碾米过程中蒸谷米镉含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6
11
作者 周显青 张鹏举 +1 位作者 张玉荣 彭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50-57,共8页
为了解蒸谷米制备工艺中柠檬酸浸泡对蒸谷糙米的碾米特性、碾白过程中镉含量及蒸谷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依托蒸谷米加工工艺为一定程度镉污染稻米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参考。选取湖南产的2个镉含量超标的籼米样品进行蒸谷米制备,采用分层碾... 为了解蒸谷米制备工艺中柠檬酸浸泡对蒸谷糙米的碾米特性、碾白过程中镉含量及蒸谷米品质的影响,以期依托蒸谷米加工工艺为一定程度镉污染稻米的合理利用提供数据参考。选取湖南产的2个镉含量超标的籼米样品进行蒸谷米制备,采用分层碾米的方法对柠檬酸浸泡后并经蒸煮、烘干及砻谷的糙米进行碾磨,测定不同碾白时间蒸谷米的镉含量及其碾米特性和外观品质,并测定蒸谷米的矿物质含量和蒸煮特性及其米饭食用品质进行感官评价。结果显示,柠檬酸浸泡的稻谷其蒸谷糙米的皮层更容易被碾掉,同时提高了蒸谷米单位时间的碾减率,但对蒸谷米的碎米率无显著性影响;柠檬酸会使蒸谷糙米的颜色更黄,但对蒸谷米无显著性影响;稻谷经柠檬酸浸泡促进了Cd、K、Ca、Al这4种元素自胚乳而外的迁移,对Mn和Cu元素迁移的影响较小;促进Na、Mg、Fe和Zn这4种元素由稻壳和皮层向胚乳的迁移,使蒸谷米的Na、Mg等元素的含量增加;柠檬酸浸泡后制备的蒸谷米,其米饭吸水率、体积膨胀率、碘蓝值、pH值及蒸谷米饭的硬度均显著降低,蒸谷米的色泽及其米饭的滋味、口感及综合评分等显著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米 蒸谷米 碾米特性 镉含量 矿物质含量 品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储藏年限稻谷的储藏特性、生理生化指标及其糊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25
12
作者 周显青 祝方清 +1 位作者 张玉荣 彭超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8-114,124,共8页
为了解不同储藏年限稻谷的储藏特性指标及其糊化特性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储藏年限的籼稻、粳稻各40份样品为原料,对其主要储藏特性、生理生化指标及糊化特性等进行测定,并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 为了解不同储藏年限稻谷的储藏特性指标及其糊化特性的变化规律,选用不同储藏年限的籼稻、粳稻各40份样品为原料,对其主要储藏特性、生理生化指标及糊化特性等进行测定,并采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储藏年限的增加,两个品种稻谷的发芽率、酶活性、巯基含量降低,降低幅度基本一致;脂肪酸值、丙二醛含量、电导率增加;增加幅度基本一致。糊化特性中糊化温度上升,两种稻谷的峰值黏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峰值时间在储藏两年时达到最大;且籼稻高于粳稻。籼稻的脂肪酸值、巯基含量在年限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储藏过程中变化最为敏感;粳稻的发芽率在年限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储藏过程中变化最为敏感。两种稻谷的过氧化氢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在年限间的差异性基本相同。利用主成分分析可以清晰的看出不同储藏年限籼稻/粳稻的品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储藏品质 生理指标 生化指标 糊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数字图像与高光谱数据融合的小麦全蚀病等级的快速分类技术 被引量:13
13
作者 乔红波 师越 +5 位作者 司海平 吴旭 郭伟 时雷 马新明 周益林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57-162,共6页
小麦全蚀病是检疫性的土传病害,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对其发生的监测是治理的根本。遥感技术可实时、宏观地监测病害发生发展,尤其是将光谱信息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进行融合,可直观、精准地对病害识别和分类。本文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 小麦全蚀病是检疫性的土传病害,对小麦生产危害极大,对其发生的监测是治理的根本。遥感技术可实时、宏观地监测病害发生发展,尤其是将光谱信息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进行融合,可直观、精准地对病害识别和分类。本文基于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光谱数据与高分辨率数字图像结合的方法,对小麦全蚀病等级进行快速分类。首先,通过ASD非成像光谱仪获取小麦全蚀病的光谱信息,提取全蚀病特征光谱,建立光谱比。其次,利用无人机获取的实时田间数码图像,对其颜色特征进行重量化。最后,利用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决策树分类对图像视场中的不同全蚀病等级进行分类。结果表明,4个全蚀病等级的分类精度均大于86%(Kappa>0.81),平均运算时间小于30s。通过与实地调查的小麦全蚀病的白穗率等级做比对,验证分类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基本可以实现对小麦全蚀病等级的实时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 计算机视觉技术 快速多分类 颜色模型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粒片状肥料实现夏玉米一次施肥的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25
14
作者 王宜伦 白由路 +3 位作者 谭金芳 刘举 卢艳丽 韩燕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26-1132,共7页
【目的】为探求夏玉米高产一次性施肥技术,根据夏玉米需肥特性,研制大小一致、含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新型压缩片状肥料,将此肥料施在玉米植株适宜的位置,实现单株定量精准施肥。【方法】将尿素、磷酸一铵和氯化钾肥料按夏玉米需肥特性合理... 【目的】为探求夏玉米高产一次性施肥技术,根据夏玉米需肥特性,研制大小一致、含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新型压缩片状肥料,将此肥料施在玉米植株适宜的位置,实现单株定量精准施肥。【方法】将尿素、磷酸一铵和氯化钾肥料按夏玉米需肥特性合理配比,粉碎、充分混匀后采用液压机压缩为重7.0 g的片状肥料,每2片含有每株玉米所需的氮磷钾养分;在夏玉米苗期,将2粒片状肥料分别施在两株玉米中间两边间隔约15 cm处,施肥深度约10cm,使得每株玉米四周都有肥料持续供应养分。采用田间试验分别在河南鹤壁和山东菏泽研究了单株定量施肥、缓释肥及常规施肥对夏玉米产量、干物质积累、氮代谢、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鹤壁和菏泽夏玉米施氮肥显著增产15.1%19.5%和13.8%16.1%。单株定量一次性施肥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在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分别较习惯2次施肥高7.45%和5.57%,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高9.88%和6.18%;植株氮、磷和钾素积累量均略有增加,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当季利用率分别高1.24 kg/kg和3.41个百分点,产量平均增加2.5%。【结论】夏玉米单株定量一次性施肥叶片硝酸还原酶、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干物重、植株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与习惯2次施肥、缓释肥一次性施肥效果相当,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略有增加,实现了高产和一次性施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定量施肥 粒片状肥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时水分胁迫对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俊周 乔江方 +2 位作者 李梦琪 杜彦修 赵全志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6-129,277,共5页
为揭示水分胁迫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下降的生理原因,以水培的水稻幼苗为材料,测定30%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150 min过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和光合机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时水分胁迫处理0~60 min气孔导度快速下降,胞间C... 为揭示水分胁迫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下降的生理原因,以水培的水稻幼苗为材料,测定30%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150 min过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荧光参数和光合机构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短时水分胁迫处理0~60 min气孔导度快速下降,胞间CO_2浓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荧光参数均降低;60~120 min气孔导度缓慢下降,Ru BP羧化酶活性开始快速下降,胞间CO_2浓度开始上升,非光化学猝灭仍然是上升趋势,其它光合荧光参数持续降低。120 min后,非光化学猝灭出现下降趋势,Ru BP羧化酶活性和胞间CO_2浓度分别保持下降和上升趋势,其它光合荧光参数持续降低。短时胁迫处理结果暗示,光合作用0~60 min主要受气孔限制,60~120 min受气孔限制和非气孔限制共同作用,120 min后主要受非气孔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短时水分胁迫 光合荧光特性 非气孔限制 气孔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储藏年限稻谷的品质及鲜湿米粉加工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张玉荣 周显青 +1 位作者 彭超 李建飞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2-48,共7页
目的:了解不同储藏年限的稻谷加工鲜湿米粉后的品质变化,为鲜湿米粉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不同储藏年限的籼稻、粳稻各40份,将其加工成鲜湿米粉,通过测定鲜湿米粉的蒸煮损失率、断条率、感官评分与质构等指标,并用描述统计... 目的:了解不同储藏年限的稻谷加工鲜湿米粉后的品质变化,为鲜湿米粉加工原料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用不同储藏年限的籼稻、粳稻各40份,将其加工成鲜湿米粉,通过测定鲜湿米粉的蒸煮损失率、断条率、感官评分与质构等指标,并用描述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探究两种稻谷的加工品质。结果:随着原料储藏年限的延长,籼型米粉的蒸煮损失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粳型米粉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种类型米粉的断条率均是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两种米粉的色泽、气味得分均呈降低趋势,外观结构、筋道感、爽滑感得分和感官总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籼型米粉的感官品质好于粳型米粉;两种米粉的硬度、咀嚼性呈上升趋势,且均在储藏年限为4年时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黏着性也呈上升趋势,其他质构指标无明显变化;通过聚类分析得出品质分类情况,并统计各储藏年限的样品数,发现籼稻加工鲜湿米粉适应性好于粳稻,且储藏3年时的籼稻加工鲜湿米粉的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鲜湿米粉 蒸煮特性 食用品质 原料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砂姜黑土麦田土壤氮素转化的生物学因素及其对供氮量的响应 被引量:6
17
作者 熊淑萍 丁世杰 +4 位作者 王小纯 马新明 吴懿鑫 杜盼 于旭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3-571,共9页
砂姜黑土是我国典型的中低产田土壤类型,研究其在土壤微生物驱动下的氮素转化过程及其机制,可为定向调控土壤氮素转化过程,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其负面效应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0 kg·hm^(-2)、120 kg·hm^(-2)、225 kg... 砂姜黑土是我国典型的中低产田土壤类型,研究其在土壤微生物驱动下的氮素转化过程及其机制,可为定向调控土壤氮素转化过程,提高氮素利用效率并减少其负面效应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置0 kg·hm^(-2)、120 kg·hm^(-2)、225 kg·hm^(-2)和330 kg·hm^(-2) 4个供氮量,分别于冬小麦越冬期、拔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测定小麦根际土壤氮转化相关微生物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强度和土壤氮素转化相关酶(脲酶、蛋白酶)活性,土壤净氮素矿化速率、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研究影响砂姜黑土麦田土壤氮素转化的生物学因素及其对不同供氮量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及酶活跃时期为拔节到灌浆期,灌浆期之后土壤氨化作用强度、硝化作用强度、脲酶及蛋白酶活性降低;土壤净氮素矿化速率与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及酶活性的活跃期较为一致,在开花前后达到最高。除脲酶活性随供氮量增加持续上升外,土壤氮素转化微生物作用强度及蛋白酶活性均随供氮量的增加,在225 kg·hm^(-2)处理下达到最高,进一步增加供氮量至330 kg·hm^(-2),微生物作用强度及酶活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可见,砂姜黑土土壤氮素转化的活跃期与小麦需氮高峰期基本一致,有利于冬小麦的生长。但由于砂姜黑土中土壤硝化作用强度较低,土壤硝化能力有限,从而降低了氮素可利用性,且增加了土壤氨挥发损失的潜在风险。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供氮量,有利于土壤氮素的转化,但供氮过多(330 kg·hm^(-2))则不利于砂姜黑土供氮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小麦 氮素转化 微生物 氮素矿化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发式秸秆深还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18
作者 赵金花 张丛志 张佳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38-449,共12页
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潮土区普遍实施的覆盖式秸秆还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并通过连续4年(2011—2014)的大田定位试验进行检验。系统比较了秸秆移除、秸秆覆盖还田、激发式秸秆深还(秸秆与无机... 针对目前黄淮海平原潮土区普遍实施的覆盖式秸秆还田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氮肥激发的秸秆深埋还田技术,并通过连续4年(2011—2014)的大田定位试验进行检验。系统比较了秸秆移除、秸秆覆盖还田、激发式秸秆深还(秸秆与无机氮肥或有机氮肥配施进行深埋,并于行间种植作物)的3种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养分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激发式秸秆深还在各项土壤养分指标和冬小麦产量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该处理能够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土壤全氮和土壤硝态氮含量,并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其中无机氮肥激发秸秆深还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和冬小麦有效穗数,从而显著提升冬小麦产量。而有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处理主要通过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冬小麦千粒重来增加产量。所有处理中16%无机氮肥激发的秸秆深还冬小麦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深还 激发效应 土壤养分 产量因素 冬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对限制灌溉下冬小麦旗叶氮同化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志强 梁威威 +2 位作者 徐心志 辛泽毓 林同保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2-16,共5页
为建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周麦22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对限制灌溉下冬小麦旗叶氮同化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制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能增加旗叶中全氮量和叶片相对含水率,同时能增加灌浆期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 为建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技术,以周麦22为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氮肥对限制灌溉下冬小麦旗叶氮同化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限制灌溉条件下增施氮肥能增加旗叶中全氮量和叶片相对含水率,同时能增加灌浆期旗叶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GS2的转录水平有明显提高;与灌浆期灌水相比,拔节期灌水处理的小麦氮素代谢强度较高,但不显著。从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来看,增施氮肥能增加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氮肥利用效率不高;与灌浆期灌水相比,拔节期灌水小麦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明显较高。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或灌水时期适当提前能明显增强限制灌溉下小麦氮代谢水平,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 限制灌溉 氮同化 谷氨酰胺合成酶 水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粮害虫在线监测及其结果的评价利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殿轩 万家鹏 +3 位作者 张浩 白春启 李慧 唐培安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2-116,共5页
介绍讨论了近期发展中的储粮害虫在线监测技术及研发状况,包括利用探管诱捕器在线诱捕监测、利用表面诱捕器在线诱捕、通过二氧碳浓度变化在线监测、利用摄像头在线监测等。提出了利用诱捕器在线监测储粮害虫时,监测结果以一定时间内诱... 介绍讨论了近期发展中的储粮害虫在线监测技术及研发状况,包括利用探管诱捕器在线诱捕监测、利用表面诱捕器在线诱捕、通过二氧碳浓度变化在线监测、利用摄像头在线监测等。提出了利用诱捕器在线监测储粮害虫时,监测结果以一定时间内诱捕到的害虫数量(头/7 d,或头/3 d)评价;利用摄像头远程监测时以间隔时间内设定面积内的害虫数量(头/格.7 d,或头/格.3 d)评价;在粮堆内二氧化碳浓度异常且高于邻近测点3倍以上,或某点二氧化碳浓度在1 000 m L/m3以上时进行粮堆害虫检查。对于诱捕器和摄像头的监测结果,以发生害虫数值最高点代表粮堆中的害虫发生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粮害虫 在线监测 效果评价 结果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