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8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作者 董中东 孙丛苇 +4 位作者 张舒宇 陈永芳 裴丹 陈锋 赵磊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17-1024,共8页
种子活力是一个重要的小麦品质相关指标,与小麦种子发芽和穗发芽均有直接关系。为鉴定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并挖掘其相关候选基因,本研究以163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3个... 种子活力是一个重要的小麦品质相关指标,与小麦种子发芽和穗发芽均有直接关系。为鉴定小麦种子活力相关性状的遗传位点并挖掘其相关候选基因,本研究以163份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构成的自然群体为材料,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3个种子活力相关性状进行调查,并结合90K SNP芯片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小麦材料的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存在丰富的变异,变异系数范围为11.81%~25.58%。利用90K SNP芯片共鉴定到196个与3个种子活力性状相关的显著性SNPs,其中67个SNPs可以同时在3个性状中检测到;进一步通过基因表达模式和单倍型分析,推测TraesCS4B02G359600和TraesCS4A02G494700可能为调控小麦种子活力的重要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子活力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候选基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年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养分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2
2
作者 谢迎新 靳海洋 +8 位作者 李梦达 翟羽雪 王永华 谢耀丽 李向东 夏来坤 王晨阳 郭天财 贺德先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60-1568,共9页
为探明适宜于砂姜黑土农田的周年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设置多年定位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5种周年耕作方式田间试验,... 为探明适宜于砂姜黑土农田的周年耕作方式,提升砂姜黑土农田地力及作物产量,在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种植制度下,设置多年定位夏玉米季?冬小麦季免耕?旋耕(对照)、免耕?深耕、深松?旋耕、深松?免耕、免耕?免耕5种周年耕作方式田间试验,在定位处理的第4个周年研究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养分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与试验开始前相比,各处理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与对照相比,其他处理均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免耕?深耕、深松?旋耕、免耕?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冬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0~20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个周年内对照在20~40 cm土层土壤的有效磷含量均最低。深松?免耕处理增加周年内0~2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而深松?免耕、免耕?免耕处理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在夏玉米苗期、大口期、开花期和灌浆期显著高于对照处理。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处理显著增加夏玉米?冬小麦周年籽粒产量,增幅分别为7.67%和10.21%。综上所述,在秸秆全量还田基础上,深松?旋耕和深松?免耕能够改善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状况,显著提高周年作物产量,可作为黄淮区砂姜黑土农田相对适宜的周年耕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砂姜黑土 土壤养分 有机碳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主推小麦品种对低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耐寒性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孙苗苗 王志强 +3 位作者 高翔 龚璞 辛泽毓 林同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16-324,共9页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春季低温胁迫的响应,以郑麦366、郑麦7698、矮抗58等12个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拔节期低温(-6℃)和孕穗期低温(0℃)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分析了寒害级别与各生... 为探讨不同小麦品种对春季低温胁迫的响应,以郑麦366、郑麦7698、矮抗58等12个河南省主推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拔节期低温(-6℃)和孕穗期低温(0℃)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叶片生理指标、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分析了寒害级别与各生理指标增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幼穗发育进程慢的强耐寒性小麦品种的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低温条件下的增幅大于幼穗发育进程快的弱耐寒性品种,丙二醛(MDA)含量的增幅表现出相反的趋势。拔节期和孕穗期低温处理,使供试小麦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均下降,拔节期低温对有效穗数和千粒重的影响更为严重,孕穗期低温对穗粒数和产量的影响更为严重。拔节期低温引起的小麦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S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增幅与小麦所受寒害级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孕穗期低温引起的小麦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POD活性、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增幅与小麦所受寒害级别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这些结果说明,不同小麦品种的耐寒性强弱在拔节期和孕穗期的表现并不一致,与寒害水平显著相关的生理指标也有差异,应结合两个时期的综合表现评价小麦品种春季的耐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低温 耐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生物炭对潮土作物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92
4
作者 刘园 M.Jamal Khan +5 位作者 靳海洋 白雪莹 谢迎新 赵旭 王慎强 王晨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849-858,共10页
将秸秆转化为高碳含量和稳定性的生物炭施入土壤无疑可提升碳库,但也会影响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为评估秸秆生物炭在北方潮土(pH8.30)的应用潜力,设每季生物炭施用量为0(对照)、2.25(低量)、6.75(中量)和11.3t hm^-2(高... 将秸秆转化为高碳含量和稳定性的生物炭施入土壤无疑可提升碳库,但也会影响土壤性状和作物生长。为评估秸秆生物炭在北方潮土(pH8.30)的应用潜力,设每季生物炭施用量为0(对照)、2.25(低量)、6.75(中量)和11.3t hm^-2(高量)(四季后总施炭量分别为0、9、27、45.2t hm^-2)4个处理,通过2年小麦-玉米轮作小区试验,观测了作物产量、籽粒品质、氮素吸收和土壤矿质氮、pH、容重、水分的变化。结果显示,中量生物炭处理下第四季玉米产量增加8.43%;中、高量生物炭处理下四季作物总产量提高4.54%~4.92%。生物炭对小麦和玉米籽粒蛋白质、小麦湿面筋含量及容重无负面影响。作物地上部分氮素吸收、土壤矿质氮含量和pH各处理间无明显变化。中、高量处理下四季作物后土壤容重降低2.99%-10.4%,含水量增加10.3%-20.2%,最大持水量提高14.5%~15.0%。表明中、高量秸秆生物炭每季还田对作物有小幅增产作用,且不影响籽粒品质。土壤容重、水分、持水量等物理性状的改善可能是作物增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生物炭 作物产量 籽粒品质 矿质氮 土壤容重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小麦玉米生产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9
5
作者 刘娇 刘举 +2 位作者 苏瑞光 谭金芳 王宜伦 《农学学报》 2015年第1期5-9,共5页
小麦和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持续提高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杂乱、出苗差、施肥不合理、自然灾害频... 小麦和玉米是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持续提高河南省小麦和玉米产量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依据相关文献和统计资料,对河南省小麦和玉米生产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小麦和玉米生产中存在品种杂乱、出苗差、施肥不合理、自然灾害频繁及病虫害加重等问题,提出了加强高产品种选育、科学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玉米适时晚收及小麦一喷三防等对策措施,以期推动河南省小麦和玉米持续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产量 生产现状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和灌溉管理下作物产量和土壤生化性质 被引量:6
6
作者 陈林 张佳宝 +1 位作者 赵炳梓 马东豪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01-508,共8页
氮和水对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研究施氮和灌溉管理下作物产量、土壤性质以及它们的关系对我国农业科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为平台,研究了施氮(每季施氮150 kg·hm-2、190 kg·hm-2、230 kg·hm-2... 氮和水对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研究施氮和灌溉管理下作物产量、土壤性质以及它们的关系对我国农业科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为平台,研究了施氮(每季施氮150 kg·hm-2、190 kg·hm-2、230 kg·hm-2、270 kg·hm-2,以不施氮为对照)和灌溉(灌溉量达到0-20 cm、0-40 cm、0-60 cm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以雨养为对照)管理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土壤生化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50-270 kg·hm-2施氮量对2008年、2009年玉米产量和2009年、2010年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灌溉对2010年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而2008年、2009年玉米产量随灌溉量增大而增加。尽管2008-2011年小麦产量随灌溉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但与雨养相比灌溉提升了小麦产量。施氮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呼吸和硝化势,稍微降低了土壤pH并大幅降低了速效磷含量(降幅48.7%-51.6%);灌溉提升了土壤全氮含量和脱氢酶活性,降低了全钾含量、脲酶活性、基本呼吸、硝化势。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某些土壤生化性质(全氮、溶解性有机碳、速效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呼吸熵、硝化势)与2009年、2010年玉米产量很好地线性拟合。综上,土壤生化性质因施氮和灌溉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因施氮和灌溉而分异的土壤生化性质能部分地鉴定作物产量。本研究方法可为产量主导因子的筛选及产量估算模型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 施氮 灌溉 土壤 生化性质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自交系ldhs1叶片早衰特性分析及QTL定位
7
作者 马苗苗 张琪凡 +6 位作者 郑斌瑞 张亚州 张利华 李星星 刘宗华 宋允允 李浩川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96-804,共9页
【目的】揭示玉米叶片衰老的特征特性及遗传基础,为优良种质资源的创制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利用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进行资源创制的DH系中获得了一个叶片早衰的自交系,命名为ldhs1,对其展开表型的观察、生理生化指标... 【目的】揭示玉米叶片衰老的特征特性及遗传基础,为优良种质资源的创制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利用玉米单倍体育种技术进行资源创制的DH系中获得了一个叶片早衰的自交系,命名为ldhs1,对其展开表型的观察、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组织学及细胞学的分析,利用正向遗传学和混合分组测序分析法(bulked-segregant analysis sequencing,BSA-seq)定位玉米叶片早衰相关基因。【结果】与正常持绿自交系L521相比,ldhs1在授粉后第10天开始出现自上而下的早衰,于叶缘出现黄化现象,并逐渐扩散至整个叶片,导致全叶变黄,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这2种关键的抗氧化酶活性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同时丙二醛(MDA)出现过度积累,导致叶绿体发育不良,光合作用下降。通过构建杂交群体结合BSA-seq技术将玉米叶片早衰基因LDHS1定位于1号染色体的分子标记indel-12与indel-13之间,区间大小为1.06 Mb。【结论】创制的新型玉米自交系叶片自上而下早衰,通过对其ldhs1的特性分析和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可以作为叶早衰分子机制研究的互补验证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自交系 早衰 生理特性 数量性状位点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不定芽分化及体细胞胚胎发生特性分析
8
作者 楚宗丽 唐明明 +6 位作者 孙红双 陈锋 张天海 王付娟 李淑梅 曹永润 李亮杰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25-1032,共8页
为了揭示小麦幼胚离体再生过程中的特征变化,以周麦18、郑麦004等8个小麦品种的幼胚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分化培养,观察和分析了小麦幼胚离体培养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器官发生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及形态... 为了揭示小麦幼胚离体再生过程中的特征变化,以周麦18、郑麦004等8个小麦品种的幼胚为材料,进行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再分化培养,观察和分析了小麦幼胚离体培养过程中胚性愈伤组织的形成、体细胞胚胎发生及器官发生过程中的组织结构及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胚性愈伤的再分化可分为直接成芽、先叶后芽及芽叶混生3种类型。3种分化类型的器官发生表现:直接成芽型随着芽的生长幼叶逐渐展开;先叶后芽型在幼叶边缘、叶片之间组织长出新叶片、不定芽及不定根;芽叶混生型同时具有前两者的特点,且多种器官同时发生。体细胞胚胎发生分为三个阶段:胚胎发育早期、分化成芽和分化发育成器官,三个发育阶段的体胚会同时存在同一组织中。生长后期,直接成芽型较其它两种方式芽苗生长整齐一致,且与芽叶混生型两者都与分化率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幼胚培养 胚性愈伤 体胚形成 器官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物化学催熟技术现状与玉米化学催熟展望 被引量:4
9
作者 董朋飞 王群 +2 位作者 苌建峰 赵亚丽 李潮海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8-93,共6页
玉米籽粒田间机械直收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黄淮海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偏高,并导致破碎率偏高是当前该区夏玉米田间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生产上为提高作物的机械收获质量和生产效益,常常使用化学催熟技术促进作物提前成熟,... 玉米籽粒田间机械直收是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方向,黄淮海区玉米收获时籽粒含水率偏高,并导致破碎率偏高是当前该区夏玉米田间机械粒收存在的主要问题。生产上为提高作物的机械收获质量和生产效益,常常使用化学催熟技术促进作物提前成熟,降低植株或籽粒含水率,以适应机械收获的需要。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学催熟剂及化学催熟对作物产量、品质和机械收获的影响,并对化学催熟在夏玉米上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催熟 玉米 产量与品质 机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eb的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与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时雷 张家耀 +3 位作者 钱诚 郭伟 马新明 赵晓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2-155,共4页
为了开发数据全面且功能综合的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以Java语言作为开发工具,使用My SQL数据库软件,运用MVC设计模式,建立了由信息浏览、数据查询、系统管理和信息反馈4个模块构成的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中的数据全面且种类多样化。... 为了开发数据全面且功能综合的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以Java语言作为开发工具,使用My SQL数据库软件,运用MVC设计模式,建立了由信息浏览、数据查询、系统管理和信息反馈4个模块构成的农作物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中的数据全面且种类多样化。系统初步建成后,以河南省小麦信息数据作为管理对象,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测试和试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管理系统 农作物 MVC设计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水稻推广品种的耐淹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宋睿 李俊周 +4 位作者 刘娟 李梦琪 杜彦修 张静 赵全志 《湖北农业科学》 2017年第10期1814-1817,共4页
为了筛选适应河南省种植的耐淹涝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以河南省目前推广种植的27个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淹涝灾害,于水泥池中进行没顶淹涝处理,分别测定淹涝处理和正常水分管理各品种的株高、主茎节间长、分蘖数、主茎绿叶数... 为了筛选适应河南省种植的耐淹涝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以河南省目前推广种植的27个品种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淹涝灾害,于水泥池中进行没顶淹涝处理,分别测定淹涝处理和正常水分管理各品种的株高、主茎节间长、分蘖数、主茎绿叶数等形态性状,结果表明,以主茎叶片相对绿叶数和干物质质量2个指标聚类分析发现,内2优6号、冈优158、丰优22、冈优188、冈优827、Ⅱ优838、粤优938、裕丰8号和珞优8号耐淹性强,方欣1号、冈优363、Y两优1号、方欣4号、豫农粳6号耐淹性较弱。淹涝处理造成水稻植株伸长生长和主茎绿叶数减少。与敏感品种相比,耐淹品种绿叶数多、植株较高、根系发达、叶片和叶鞘干物质质量都较大。淹涝条件下,植株高、分蘖多、干物质质量大和保持一定的绿叶数是分蘖期河南省主推水稻品种耐淹涝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品种筛选 耐淹性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ipolaris sorokiniana黑胚病对中筋小麦淀粉含量、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
12
作者 宋改利 王璐倩 +7 位作者 屈柯飞 唐建卫 董纯豪 黄振朴 高艳 牛吉山 殷贵鸿 李巧云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64-2175,共12页
小麦黑胚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明确黑胚病对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淮麦区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为致病菌、采用孢子液喷洒方法对2个中筋小麦进行接种,以自然大田条件收获... 小麦黑胚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发生,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与品质。为明确黑胚病对小麦淀粉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黄淮麦区小麦黑胚病主要病原菌Bipolaris sorokiniana为致病菌、采用孢子液喷洒方法对2个中筋小麦进行接种,以自然大田条件收获的籽粒为对照(CK),研究黑胚病对淀粉含量、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黑胚病导致总淀粉与支链淀粉含量降低,直链淀粉含量增加;与CK相比,黑胚粒的总淀粉与支链淀粉分别降低7.40%与13.56%,直链淀粉含量增加9.72%,支/直比下降21.22%;黑胚病抑制了B型淀粉粒的产生和生长,使小麦B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及数目百分比显著降低,其中主要影响1.0~2.8μm的淀粉粒,A型淀粉粒体积、表面积百分比显著增加,以影响10.0~20.0μm的淀粉粒为主;黑胚病导致面粉黏度参数显著降低,黑胚粒的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和回生值分别比CK降低27.70%、28.49%、23.22%、26.00%与15.71%。可见,B.sorokiniana黑胚病改变了中筋小麦的淀粉含量与粒度分布,导致糊化参数降低、淀粉品质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筋小麦 直链淀粉含量 糊化特性 淀粉粒度分布 黑胚病 麦根腐平脐蠕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播条件下温度特征与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关系
13
作者 田培培 李庆成 +8 位作者 赵嘉欣 李双静 卢素豪 张艳菲 张海艳 李巧云 殷贵鸿 马耕 王晨阳 《华北农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7-95,共9页
为探究播期推迟对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豫农907(YN907)和豫农922(YN922)2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设置10月22日(S1,常规播期)、10月31日(S2,迟播9 d)和11月9日(S3,迟播18 d)3个播期,研究迟播对小麦物候期、籽粒产... 为探究播期推迟对小麦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的影响,采用豫农907(YN907)和豫农922(YN922)2个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设置10月22日(S1,常规播期)、10月31日(S2,迟播9 d)和11月9日(S3,迟播18 d)3个播期,研究迟播对小麦物候期、籽粒产量和面粉品质性状的影响,分析迟播条件下温度特征与小麦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常规播期相比,YN907和YN922两年度全生育期随播期推迟而缩短,冬前积温、抽穗前日均温及有效积温随播期推迟递减,而抽穗后日均温及有效积温递增,全生育期有效积温呈下降趋势。YN907和YN922在S3处理下两年度全生育期有效积温较S1处理分别降低243.95,222.10℃·d(2022—2023),136.30,189.40℃·d(2023—2024);产量及构成要素随迟播呈下降趋势,产量降幅达6.45%~17.26%;与常规播期相比,迟播条件下湿面筋含量、蛋白质含量有所提升。气候变暖和农业经营规模化背景下小麦生产中可以利用调整播期以适应温度变化和生产经营模式变革,小麦新品种豫农907和豫农922在10月22日播种产量水平最高,播期推迟至10月31日能维持较高产量水平同时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播期继续推迟,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但会造成产量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播 温度特征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迟熟半冬性小麦品种的根系特征研究
14
作者 王春艳 杨习文 +4 位作者 周苏玫 谢松鑫 贾晓雯 胡乃月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61-973,共13页
为明确小麦迟熟品种根系特征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9个熟性不同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同步开展实施室外盆栽和大田试验,系统探索了不同熟性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数量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迟熟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 为明确小麦迟熟品种根系特征特性及其与产量形成的关系,以9个熟性不同的半冬性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同步开展实施室外盆栽和大田试验,系统探索了不同熟性小麦品种根系的形态、数量特征和生理特性。结果表明,迟熟品种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干重在返青至蜡熟期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其中开花期比早熟品种分别高43.02%、39.26%、48.93%和31.01%,比中熟品种分别高26.13%、24.63%、33.72%和20.82%;同时,开花期迟熟品种0~100 cm土层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体积比和根干重密度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开花期迟熟品种单株次生根数平均为48.27条,分别比早熟和中熟品种多6.92和5.07条。越冬至蜡熟期间,迟熟品种根系活力均显著高于早熟和中熟品种,其中拔节期比早熟和中熟品种分别高36.39%和15.02%。开花至蜡熟期间,与早熟和中熟品种相比,迟熟品种根系抗氧化酶活性显著提高,根中MDA含量和根长衰减率显著下降,其中根长衰减率降幅分别为16.19%和10.88%。综合来看,与早熟和中熟品种相比,迟熟品种的根系性状表现较好,不仅具有较优的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还具有较优的抗衰老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迟熟品种 根系 形态性状 数量性状 根系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小麦根系发育特征及其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
15
作者 谢松鑫 贾晓雯 +6 位作者 周苏玫 杨健 滕政凯 段剑钊 胡乃月 贺德先 杨习文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9-1120,共12页
为了解冬小麦根系特征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设置3个施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以冬小麦大穗型品种武农981、郑麦618、濮麦116和多穗型品种西农529、郑麦16、郑麦22为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40 cm土层中根系形态性状,... 为了解冬小麦根系特征与分蘖成穗的相关性,设置3个施氮水平(0、120和240 kg·hm^(-2)),以冬小麦大穗型品种武农981、郑麦618、濮麦116和多穗型品种西农529、郑麦16、郑麦22为材料,研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40 cm土层中根系形态性状,0~20 cm根系活力及茎蘖数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随小麦生育进程的推进,根干重密度、根表面积密度、根长密度、单株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均呈先升后降趋势,根系活力峰值出现在拔节期,其余指标峰值出现在开花期。随着最大单株次生根数的增加,根系活力提高了68.56~109.60μg·g-1·h-1;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在0~2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了48.67~170.14 g·m^(-3)、0.78~1.04 m·m^(-3)和4.77~7.76 m^(2)·m^(-3),在20~40 cm土层中分别提高了17.96~65.93 g·m^(-3)、0.13~0.18 m·m^(-3)和0.96~1.55 m^(2)·m^(-3);最大茎蘖数和分蘖成穗数分别提高了385.60万~816.34万·hm^(-2)和51.65万~84.65万·hm^(-2),而分蘖成穗率则降低了3.68~3.86个百分点。不同时期的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以及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成穗数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但分蘖成穗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处理间差异显著;大穗型品种的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显著高于多穗型品种,但次生根数、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成穗数均显著低于多穗型品种。经相关性分析,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最大茎蘖数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单株次生根数与单位面积成穗数呈显著正相关,而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单位面积成穗数均呈弱正相关或不相关;单株次生根数、根系活力、根干重密度、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与分蘖成穗率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这说明,冬小麦单株次生根数增加以及根系活力和根系形态数量性状提高有利于最大茎蘖数和单位面积分蘖成穗数的增加,但降低了分蘖成穗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茎蘖数 分蘖成穗率 根系形态数量性状 根系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小麦新品种的春化基因型鉴定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江花 高曼霞 +2 位作者 许海霞 陈锋 崔党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40-1045,共6页
为了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的等位变异状况,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新培育的50份冬小麦新品系(种)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小麦品种的Vrn... 为了了解河南省最新培育小麦品种春化基因的等位变异状况,本研究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河南省新培育的50份冬小麦新品系(种)的春化基因Vrn-A1、Vrn-B1、Vrn-D1和Vrn-B3位点的等位变异组成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参试小麦品种的Vrn-B3位点基因型均表现为隐性,48份小麦品种的Vrn-A1和Vrn-B1位点基因为隐性,42份小麦品种的Vrn-D1位点基因为隐性,说明隐性基因在河南小麦中占据主导地位。其中,豫农2019、豫农2020、豫农2071、国麦301、平安08-8、百农69、囤麦3698、08漯33共8个小麦品种的Vrn-D1位点基因均为显性的Vrn-D1a类型。小麦品系豫农2053和豫农3052的Vrn-A1和Vrn-B1位点的春化基因均表现为缺失,进一步研究表明,这2份小麦新品系仍能正常开花,但开花期比对照周麦18分别晚1d和2d,因此Vrn-A1和Vrn-B1并非小麦开花的必需基因。本研究将为黄淮麦区广适、高产小麦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春化基因 开花期 等位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苗期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鹏钰 卫丽 +5 位作者 白田田 张宝娜 杨明达 韩静丽 关小康 王同朝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9-124,共6页
为探讨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抗旱性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省主推的11个小麦品种,在小麦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期用20%PEG6000(m/V)渗透胁迫处理48,120 h,研究不同品种的生理抗旱特性,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隶... 为探讨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抗旱性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省主推的11个小麦品种,在小麦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期用20%PEG6000(m/V)渗透胁迫处理48,120 h,研究不同品种的生理抗旱特性,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并对幼苗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品种9次更新换代过程中,小麦幼苗期抗旱性逐渐增强。渗透胁迫条件下,各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1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洛旱2号和洛旱12号2个为强抗旱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198和周麦18为中抗旱性品种;豫麦18、郑麦366和丰产3号为弱抗旱性品种;百农3217和郑引1号为水分敏感型品种。11个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表现为:洛旱2号>洛旱12号>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498>周麦18>豫麦18>郑麦366>丰产3号>百农3217>郑引1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苗期 抗旱性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FOST模型的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差的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秦雅倩 孙嘉玥 +3 位作者 王岩 张志勇 马新明 时雷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91-198,共8页
利用气候资料、农业气象站作物资料和统计年鉴资料,在WOFOST模型标定与区域化的基础上,使用WOFOST模型模拟河南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18个代表性站点2015—2019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结合实际产量量化冬小麦产量差,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研... 利用气候资料、农业气象站作物资料和统计年鉴资料,在WOFOST模型标定与区域化的基础上,使用WOFOST模型模拟河南省冬小麦主要种植区18个代表性站点2015—2019年不同水平产量潜力,结合实际产量量化冬小麦产量差,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9年河南省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平均值为6608~10525 kg/hm^(2),呈现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气象生产潜力为3094~6383 kg/hm^(2),空间呈现南高北低分布趋势;各区域冬小麦增产潜力的排序为豫北种植区>豫西浅山丘陵较适宜种植区>豫南稻茬麦区>南阳盆地-淮北平原适宜气候区>豫中种植区>豫东种植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FOST模型 冬小麦 生产潜力 产量差 时空分布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对滴灌方式的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朱晓艳 任萍 林同保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1-57,共7页
研究河南省井灌区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对滴灌方式的响应,为该区最佳滴灌方式选择提供土壤生物学依据。在田间设置2个滴灌定额水平(I:127.5 mm、90 mm)和2个滴灌带间距水平(D:80 cm、60 cm),在冬小麦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耕层土壤,... 研究河南省井灌区冬小麦土壤生物活性对滴灌方式的响应,为该区最佳滴灌方式选择提供土壤生物学依据。在田间设置2个滴灌定额水平(I:127.5 mm、90 mm)和2个滴灌带间距水平(D:80 cm、60 cm),在冬小麦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耕层土壤,测定细菌、真菌、放线菌3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转化酶、脲酶、磷酸酶、水解酶(CAT)、脱氢酶、氧化还原酶(PPO)6种土壤酶活性及小麦产量。结果表明:1)I127.5D80处理的土壤细菌、放线菌生长最旺盛,I90D60处理次之。尤其在成熟期,I127.5D80处理的细菌、放线菌数量比I127.5D60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48倍和10.04倍;2)I127.5D80处理成熟期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开花期和灌浆期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其余处理。其中,成熟期脱氢酶活性较I127.5D60、I90D60、I90D80处理分别提高208.33%、50%、18.09%,开花期和灌浆期CAT活性分别降低43.52%、46.74%、55.91%和53.25%、10.88%、55.12%;3)土壤生物学响应系数与小麦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I127.5D80处理土壤生物学响应系数、小麦产量均最高,是最佳的滴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 滴灌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32
20
作者 程思贤 刘卫玲 +4 位作者 靳英杰 周亚男 周金龙 赵亚丽 李潮海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55-1365,共11页
研究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的耕作深度指标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多年定位大田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4个深松深度(30 cm、40 cm、50 cm、60 cm)处理,以旋耕(RT,平均... 研究深松深度对砂姜黑土耕层特性、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可为构建砂姜黑土合理耕层的耕作深度指标提供依据。本研究基于多年定位大田试验,采用大区对比设计,设置4个深松深度(30 cm、40 cm、50 cm、60 cm)处理,以旋耕(RT,平均耕作深度为15 cm)作为对照,研究不同深松深度对土壤紧实度、土壤三相比(R)值、作物根系形态、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深松深度增加能显著降低土壤紧实度,使土壤的三相比(R)更加合理,进而促进作物根系生长。不同深松深度中,深松60 cm处理的土壤紧实度和三相比(R)值与对照相比降幅最大,深松40 cm处理的冬小麦根系生物量最大,深松50 cm处理的夏玉米根系生物量最大。深松不仅增加作物产量,还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深松30 cm处理的周年作物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12.2%,但与深松40 cm处理差异不显著。深松50 cm处理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但与深松30 cm和深松40 cm处理差异不显著。深松30 cm、40 cm和50 cm的周年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分别增加9.1%、8.8%和12.7%。因此,砂姜黑土适宜的深松深度为30~4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姜黑土 冬小麦 深松深度 土壤紧实度 土壤三相比(R)值 根系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