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检测动物源食品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肖付刚 张尧轩 +2 位作者 谷蒙林 王德国 张国治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2-28,共7页
综述了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NASBA)、链替代扩增(SDA)、滚环扩增(RCA)、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HDA)、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LMTIA)几种主要核酸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原理、特点... 综述了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NASBA)、链替代扩增(SDA)、滚环扩增(RCA)、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赖解旋酶恒温基因扩增(HDA)、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PA)、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LMTIA)几种主要核酸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基本原理、特点和在动物源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几种主要核酸等温扩增检测技术的特点及应用进行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等温扩增技术 检测 动物源食品 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酸检测技术鉴别转基因食品 被引量:1
2
作者 肖付刚 谷蒙林 +3 位作者 张尧轩 王德国 丁长河 张国治 《农产品加工》 2023年第6期91-94,共4页
转基因作物给农民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其安全性备受争议,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引发了学者的高度重视。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鉴别转基因食品的核酸检测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 转基因作物给农民乃至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其安全性备受争议,转基因食品的检测引发了学者的高度重视。重点介绍了几种常用的鉴别转基因食品的核酸检测技术,如基因芯片技术、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交叉引物等温扩增(Cross Prime Amplification,CPA)。对这些技术的原理、优缺点进行了总结并对其进行展望。提出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Ladder-Shape Melting Temperature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MTIA)技术,推进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在转基因食品检测中的应用。在转基因食品的检测中,RT-PCR,LAMP,LMTIA等均能检出0.01%以下的含量,可用于定量检测,表明这些核酸技术在转基因食品的检测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检测 转基因食品 环介导等温扩增 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述食品检测中的难疑点及矛盾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彩虹 张大练 +2 位作者 肖付刚 崔媛媛 黄惠敏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7-190,共4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检测技术日新月异,检测标准规范不断更新变化,检测标准中存在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另一方面,标准与监管监督规范文件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食品的质量安全检测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检测技术日新月异,检测标准规范不断更新变化,检测标准中存在一些矛盾和不一致的地方。另一方面,标准与监管监督规范文件的不一致,也会引起使用人的差异理解,文章对以上这些问题总结疑难点并提出一些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安全 标准 分类和定义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用菌的活性成分及其物理提取技术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马传贵 张志秀 +1 位作者 孙思胜 王春燕 《中国果菜》 2021年第6期94-100,共7页
食用菌活性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萜类等,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抗氧化、免疫活性等功能,可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和保健品开发。传统的活性成分提取方法通常涉及有机溶剂,可能导致并产生活性物质降解,高效的物理萃取技术能提高萃取效率,减少... 食用菌活性成分包括多糖、蛋白质、萜类等,具有潜在的抗肿瘤、抗氧化、免疫活性等功能,可用于临床疾病治疗和保健品开发。传统的活性成分提取方法通常涉及有机溶剂,可能导致并产生活性物质降解,高效的物理萃取技术能提高萃取效率,减少活性成分的降解,当前在全球范围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综述了食用菌的活性成分及近年来物理提取技术的研究进展,并且对其有效成分的潜在生物活性进行了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活性成分 提取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灵芝三萜的生物活性及潜在应用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马传贵 张志秀 +1 位作者 肖宝 孙思胜 《食药用菌》 2022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灵芝作为重要的药用真菌,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糖肽及三萜类化合物等,其中,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系高度氧化的羊毛甾烷衍生物,表现出强大且独特的生物活性及药理价值,目前灵芝三萜含量已成为《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 灵芝作为重要的药用真菌,其主要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糖肽及三萜类化合物等,其中,灵芝三萜类化合物系高度氧化的羊毛甾烷衍生物,表现出强大且独特的生物活性及药理价值,目前灵芝三萜含量已成为《美国药典(United States Pharmacopoeia)》对灵芝质量的评价标准。综述目前关于灵芝三萜生物活性的研究成果,包括细胞毒性和抗肿瘤活性、抗氧化和保肝活性、神经保护作用、助眠特性、抗糖尿病活性等;概述灵芝三萜在功能性食品和保健品开发中的潜在应用价值,并探讨其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芝三萜 生物活性 抗肿瘤 细胞毒性 神经保护 保健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用于蜂蜜中10种酚酸类物质的快速定量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张晓华 吕敏明 +3 位作者 郑晶晶 母淑婷 刘攀华 陈征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72-580,共9页
利用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枣花蜜中10种酚酸类物质的快速定量分析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验证样本研究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10种酚酸类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8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6%~101.1%,... 利用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方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对枣花蜜中10种酚酸类物质的快速定量分析进行了研究。首先通过验证样本研究了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显示:10种酚酸类物质的线性相关系数(R)为0.9982~0.9999,平均回收率为97.6%~101.1%,说明所建立的模型稳定可靠。其次,通过模拟蜂蜜试验,确定了固相萃取柱的种类及操作条件(HLB柱,酸化水淋洗,甲醇洗脱)。最后,利用模拟蜂蜜得到的最优条件结合化学计量学二阶校正方法,测定了枣花蜜中10种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并测得其加标回收率为62.1%~93.8%,考虑到目标分析物的种类较多,且蜂蜜基质极为复杂,该结果基本满足要求。另外,还利用统计与品质因子验证了试验方法的可靠性,结果令人满意。该方法具有简单、快速等优点,可用于复杂基质中多种目标分析物的同时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萃取 高效液相色谱法 酚酸类物质 枣花蜜 化学计量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黄裂蹄针层孔菌的发酵培养、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马传贵 张志秀 +1 位作者 孙思胜 钟耀强 《中国食用菌》 2021年第12期14-18,共5页
裂蹄针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是最常用的一种桑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治疗疾病等方面都有明显作用。由于自身资源的稀缺性,对裂蹄针层孔菌的发酵生产进行研究是提高其产量和扩大其应用范... 裂蹄针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是最常用的一种桑黄,具有多种生物活性,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及治疗疾病等方面都有明显作用。由于自身资源的稀缺性,对裂蹄针层孔菌的发酵生产进行研究是提高其产量和扩大其应用范围的关键。通过对桑黄裂蹄针层孔菌的发酵培养、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桑黄提供最新的信息、基础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黄裂蹄针层孔菌 药理作用 生物活性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食醋中生物胺含量 被引量:12
8
作者 魏泉增 汤雅 李伟民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70-173,共4页
为了检测食醋中生物胺,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检测方法,检测食醋中精胺、亚精胺、尸胺、腐胺、组胺、酪胺、色胺7种生物胺。结果表明,不同品牌的食醋生物胺总量差异较大,生物胺总量最高可达到229.98 mg/L,而最低为13.48 m... 为了检测食醋中生物胺,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检测方法,检测食醋中精胺、亚精胺、尸胺、腐胺、组胺、酪胺、色胺7种生物胺。结果表明,不同品牌的食醋生物胺总量差异较大,生物胺总量最高可达到229.98 mg/L,而最低为13.48 mg/L,酪胺含量(0.96~84.83 mg/L)较高;组胺含量(0.80~9.08 mg/L)较低;不同食醋中精胺(3.01~9.44 mg/L)和尸胺(1.38~15.40 mg/L)含量不同;样品中未检出色胺。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腐胺与尸胺、组胺与酪胺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食醋 生物胺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鲜食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张化阁 魏启航 +3 位作者 田林垚 陈丽 聂新茹 孙思胜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第21期63-67,71,共6页
本试验以五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12.5、25.0、50.0 mg/L)、噻苯隆(1、2、4 mg/L)处理和2 mg/L噻苯隆与25 mg/L赤霉素复配处理以及DBY(decently beneficial yield)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鲜食品质的影响。结... 本试验以五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赤霉素(12.5、25.0、50.0 mg/L)、噻苯隆(1、2、4 mg/L)处理和2 mg/L噻苯隆与25 mg/L赤霉素复配处理以及DBY(decently beneficial yield)处理对阳光玫瑰葡萄果实鲜食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于盛花期和花后10 d使用赤霉素处理可以改善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果皮颜色、果形指数,提高果实硬度、单粒重量,降低阳光玫瑰葡萄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提高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进而提高阳光玫瑰葡萄的鲜食品质;噻苯隆处理也可以改善果实的果皮颜色、果形指数、硬度、可滴定酸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等指标,但经其处理的果实偏小、感官评分不高。赤霉素处理较噻苯隆处理的效果好,最佳的赤霉素处理浓度为25 mg/L。赤霉素和噻苯隆复配处理可以适当降低2种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光玫瑰葡萄 赤霉素 噻苯隆 鲜食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制品中猪肉源成分的Proofman-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检测
10
作者 王博锐 许丹丹 +4 位作者 谷蒙林 姚蔚 王耀 肖付刚 王德国 《肉类研究》 2023年第3期28-32,共5页
建立一种基于Proofman探针(proofreading enzyme-mediated probe cleavage)的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ladder-shape melting temperature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MTIA)方法检测肉制品中的猪肉成分。选取猪细胞核中的特异性基因PRLR为... 建立一种基于Proofman探针(proofreading enzyme-mediated probe cleavage)的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ladder-shape melting temperature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MTIA)方法检测肉制品中的猪肉成分。选取猪细胞核中的特异性基因PRLR为靶基因,设计LMTIA引物和Proofman探针。通过优化反应体系,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最低检测限结果评价。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roofman-LMTIA方法可在30 min内完成检测;相对于从鸡肉、鸭肉、牛肉、羊肉、猫肉、狗肉、玉米淀粉、红薯淀粉、木薯淀粉、绿豆淀粉、小麦粉中提取的基因组DNA,可特异性检测猪基因组DNA;检测灵敏度为1 ng/μL,对人工模拟的混合肉样中猪肉的最低检测限为0.1%。所建立的Proofman-LMTIA方法对猪肉成分有较好的特异性,能够快速、准确检测出肉制品中的猪肉成分,可对猪肉掺假进行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oofman探针 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技术 猪肉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色蔬菜红花苗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被引量:6
11
作者 张莹丽 孙思胜 +4 位作者 朱明涛 程晶晶 王军 郭卫芸 李伟民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3期76-77,共2页
红花苗菜营养价值高、生长周期短,发展前景广阔。本文总结了红花苗菜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处理、选地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和适时采收等方面内容,旨在为科学生产红花苗菜提供参考,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提供一条途径。
关键词 红花苗菜 高产优质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速泡鲜腐竹加工工艺研究
12
作者 孙军涛 王德国 +4 位作者 肖付刚 张志新 肖锋 杜冯柯 史静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7-161,共5页
在传统腐竹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冷冻工艺制备速泡鲜腐竹。研究鼓风干燥预处理方式下冷冻时间、冷冻温度对速泡鲜腐竹复水率、泡发时间、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腐竹的质构、色泽、泡发时间和复水率,以及炒制、油炸和煮制... 在传统腐竹加工工艺的基础上,采用冷冻工艺制备速泡鲜腐竹。研究鼓风干燥预处理方式下冷冻时间、冷冻温度对速泡鲜腐竹复水率、泡发时间、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不同加工工艺下腐竹的质构、色泽、泡发时间和复水率,以及炒制、油炸和煮制食用方式下产品的品质特点。结果表明,速泡鲜腐竹的最佳工艺为鼓风干燥温度40℃、干燥时间20 min、冷冻时间8 h、冷冻温度-20℃,该条件下制备的速泡鲜腐竹的水分含量为42.55%,泡发时间为3 min,复水率为58.87%。与市售干腐竹相比,速泡鲜腐竹的泡发时间缩短了90倍,油炸时的吸油率降低48.51%,速泡鲜腐竹无需浸泡,可以直接炒制、油炸和煮制,极大提高了食用的便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腐竹 速泡 泡发时间 复水率 食用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外光谱结合人工神经网络识别不同品种红薯淀粉
13
作者 魏泉增 靳景贺 +3 位作者 李秉昌 王国营 王德国 宋应彪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158,共7页
为了识别不同品种红薯淀粉,建立紫外光谱的红薯淀粉品种识别模型。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对不同品种红薯淀粉提取液进行紫外光谱扫描,将原始光谱数据预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数据处理方法区分品种的效果,并进行聚类分析,... 为了识别不同品种红薯淀粉,建立紫外光谱的红薯淀粉品种识别模型。采用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条件,对不同品种红薯淀粉提取液进行紫外光谱扫描,将原始光谱数据预处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比较不同数据处理方法区分品种的效果,并进行聚类分析,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识别模型。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溶剂为甲醇,最佳超声时间为20 min;紫外光谱图有相似的吸收峰,但吸光度存在差异;以小波降噪后一阶求导处理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品种识别效果最好。建立的人工神经网络识别模型对13个品种预测的准确率为100%。因此,紫外光谱结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作为红薯品种淀粉快速、准确识别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薯淀粉 紫外光谱 主成分分析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对牛乳稳定性及其酸乳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胜华 周三九 +4 位作者 王永辉 李光辉 高雪丽 黄继红 郭卫芸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108,共8页
本研究首先从大豆种籽中提取大豆油体,然后将大豆油体替代牛乳中的脂肪,探讨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最后将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进行酸乳加工,以无水奶油替代牛乳脂肪乳及牛乳进行对照,考察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 本研究首先从大豆种籽中提取大豆油体,然后将大豆油体替代牛乳中的脂肪,探讨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最后将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进行酸乳加工,以无水奶油替代牛乳脂肪乳及牛乳进行对照,考察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对牛乳稳定性及酸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无水奶油替代牛乳脂肪乳及牛乳在pH 2.0和4.0时,粒径较大。在pH 2.0~10.0,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的粒径显著高于无水奶油替代牛乳脂肪乳及牛乳的粒径(P<0.05)。除200 mmol/L外,在NaCl浓度0~500 mmol/L条件下,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的平均粒径显著高于无水奶油替代牛乳脂肪乳及牛乳的粒径(P<0.05),但是3种乳液油滴均没有明显的聚集,表现较稳定。在不同热处理温度条件下,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无水奶油替代牛乳脂肪乳及牛乳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乳经过6 h发酵后其pH值能达到酸乳的理想pH值4.5左右,而且用时较无水奶油替代牛乳脂肪乳及牛乳短。大豆油体替代牛奶脂肪乳发酵形成的酸乳黏度显著高于无水奶油替代牛乳脂肪乳及牛乳发酵的酸乳的黏度(P<0.05),而且酸乳的感官和质地均较好。本研究可为大豆油体替代牛乳脂肪进行乳制品加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油体 无水奶油 脂肪替代 稳定性 酸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花生辣酱的研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永清 兰凯新 +2 位作者 王德国 肖付刚 杨晓露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1-114,共4页
以花生、板栗、辣椒为主要原料,研制板栗花生辣酱。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定,优化板栗花生辣酱的配方。结果表明,板栗花生辣酱的最佳配方为:鸡肉13 g,香菇10 g,酱油8 g,料酒6 g,姜末2 g,蒜末2 g,糖4 g,食盐2 g,辣椒... 以花生、板栗、辣椒为主要原料,研制板栗花生辣酱。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定,优化板栗花生辣酱的配方。结果表明,板栗花生辣酱的最佳配方为:鸡肉13 g,香菇10 g,酱油8 g,料酒6 g,姜末2 g,蒜末2 g,糖4 g,食盐2 g,辣椒14 g,板栗花生18 g,食用油51.5 g,以此配方制得的辣酱品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 花生 辣椒 最佳配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液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法测定白酒中15种塑化剂含量 被引量:10
16
作者 魏泉增 王婧楠 +2 位作者 王媛媛 龚玉萃 孙军涛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76-183,共8页
为考察白酒中塑化剂含量,采用表面活性剂强化乳化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32份不同白酒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008~5.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15种塑化剂的最低检出限在1.44~1.50... 为考察白酒中塑化剂含量,采用表面活性剂强化乳化液-液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32份不同白酒中15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塑化剂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在0.008~5.0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15种塑化剂的最低检出限在1.44~1.50μg/L范围内,加标回收率在89.71%~117.73%之间,回收率试验结果相对标准偏差(RSD)范围为1.71%~6.82%,精密度试验结果RSD均<2.53%,重复性试验结果RSD均<3.60%,精密度、重复性良好,准确度高。在32份不同香型白酒样品中,9种塑化剂的检出率均>70%,其中邻苯二甲酸二乙酯的检出率100%,检出值范围为0.001~0.740μg/mL。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塑化剂含量与白酒香型相关性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塑化剂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塑化剂 液-液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玫瑰花酱的研制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永清 焦金瑾 +3 位作者 张媛 王德国 肖付刚 杨晓露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06-108,112,共4页
在新型玫瑰花酱基础配方的基础上,添加草莓、百合和食盐,通过感官评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玫瑰花酱的配方。结果表明,影响玫瑰花酱品质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玫瑰花添加量>蜂蜜添加量>草莓添加量>瓜尔豆胶与果... 在新型玫瑰花酱基础配方的基础上,添加草莓、百合和食盐,通过感官评分,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玫瑰花酱的配方。结果表明,影响玫瑰花酱品质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玫瑰花添加量>蜂蜜添加量>草莓添加量>瓜尔豆胶与果胶添加比例;最佳配方为:玫瑰1 g,蜂蜜7 g,草莓3 g,柠檬2 g,瓜尔豆胶0.8 g,果胶0.4 g,盐0.04 g,百合2 g,水50 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玫瑰花 最佳配方 花酱 感官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精山楂山药果丹皮的研制 被引量:3
18
作者 孙军涛 郭瑞芳 +3 位作者 王德国 肖付刚 赵兰星 尹百灵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55-158,163,共5页
以黄精、山楂、山药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种黄精山楂山药果丹皮,并对果丹皮的感官品质、质构和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楂、炮制黄精、蒸制山药的浆液质量比为5∶1∶1,玫瑰茄提取液、蔗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添加量分别为36%、40%和... 以黄精、山楂、山药为主要原料,研制出一种黄精山楂山药果丹皮,并对果丹皮的感官品质、质构和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山楂、炮制黄精、蒸制山药的浆液质量比为5∶1∶1,玫瑰茄提取液、蔗糖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的添加量分别为36%、40%和0.6%,干燥温度为85℃,干燥时间为140 min时,制备的黄精山楂山药果丹皮呈红褐色,酸甜适口,软硬适度。黄精山楂山药果丹皮的硬度和胶黏性高于市售产品,而黏附性、弹性和咀嚼性低于市售产品,黄精山楂山药果丹皮的水分、多糖和总酸含量分别为18%、17.78%和1.5 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 山楂 山药 果丹皮 质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肉桂丁香提取物结合壳聚糖涂膜对夏黑葡萄采后生理的影响 被引量:10
19
作者 孙思胜 张晓娟 +3 位作者 张岗 李光辉 张贺庆 张化阁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64-168,共5页
以夏黑葡萄为试验材料,用5种不同浓度的肉桂丁香提取物提取物结合1.5%壳聚糖涂膜处理采摘后的夏黑葡萄,研究其对夏黑葡萄采摘后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期内,相对于对照组,肉桂丁香提取物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可使夏黑葡萄采... 以夏黑葡萄为试验材料,用5种不同浓度的肉桂丁香提取物提取物结合1.5%壳聚糖涂膜处理采摘后的夏黑葡萄,研究其对夏黑葡萄采摘后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期内,相对于对照组,肉桂丁香提取物结合壳聚糖涂膜处理可使夏黑葡萄采摘后生理指标发生变化,可降低夏黑葡萄的落粒率和失质量率,一定程度上可延缓丙二醛含量和可滴定酸含量的升高,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增强。其中,C4处理(9g/L肉桂+20g/L丁香+1.5%壳聚糖)在抑制落粒率、可滴定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多酚氧化酶活性升高等方面效果较好,并且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夏黑葡萄的含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黑葡萄 肉桂丁香提取物 壳聚糖 采后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茄子干的研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永清 徐志文 +2 位作者 王德国 肖付刚 杨晓露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5-118,共4页
以茄子、糯米粉为主要原料,进行茄子干的研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定对茄子干的工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茄子干品质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烘干时间、白糖添加量、辣椒添加量和漂煮时间。茄子干的最佳工艺... 以茄子、糯米粉为主要原料,进行茄子干的研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通过感官评定对茄子干的工艺配方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影响茄子干品质的主次因素依次为烘干时间、白糖添加量、辣椒添加量和漂煮时间。茄子干的最佳工艺配方为:紫茄子200 g,糯米粉50 g,大蒜5 g,白糖5 g,辣椒1 g,味精0.15 g,食盐1 g,漂煮时间11 min,烘干时间10 h,此工艺配方制得的茄子干品质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 工艺 配方 感官评定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