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铁良 周玲 +6 位作者 司敬沛 尚兵 郝学飞 许超 张军锋 张玲 汪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0-33,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小麦品质和质量安全,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相关规定,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包装、贮运和建立生...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小麦品质和质量安全,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相关规定,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包装、贮运和建立生产档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绿色食品 小麦 标准化种植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28
2
作者 曹颖妮 余大杰 +6 位作者 赵光华 郝学飞 胡卫国 汪红 裴金花 张可可 胡京枝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893-899,共7页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及变化规律,对2006-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749个参试小麦品种(系)的籽粒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材料的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平均值均较高,能达到或... 为了解近年来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现状及变化规律,对2006-2016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的749个参试小麦品种(系)的籽粒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材料的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平均值均较高,能达到或接近强筋小麦的要求,但是稳定时间相对偏低。随年份的推移,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硬度、吸水率、稳定时间和沉淀指数均呈上升趋势,说明河南省参试小麦品种(系)籽粒的蛋白质质量在逐渐提高。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达到国家强筋和中强筋小麦标准的品种较多,稳定时间达到弱筋和中筋标准的品种较多,说明供试小麦品种品质结构发展不平衡。河南省2006-2016年度区试品种(系)以中筋品种为主,其次为中强筋、强筋和弱筋。因此,当前河南省小麦品质改良的重点仍是蛋白质质量的改良、各品质性状平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品质性状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7—2021年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品种(系)的品质性状分析 被引量:6
3
作者 辛玉杰 刘继红 +10 位作者 冯丹 赵光华 裴金花 尹海燕 王允 王红旗 刘冬梅 曹成 王俊艳 郑嘉 曹颖妮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7,共7页
为了解近5 a来河南省小麦品质变化,对2017—2021年河南省729个区域试验小麦品种(系)的籽粒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系)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均值较高,能达到强筋小麦标准;湿面筋含量、吸水量均值均能达到中... 为了解近5 a来河南省小麦品质变化,对2017—2021年河南省729个区域试验小麦品种(系)的籽粒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小麦品种(系)籽粒蛋白质含量、容重均值较高,能达到强筋小麦标准;湿面筋含量、吸水量均值均能达到中强筋小麦标准,稳定时间、能量、最大拉伸阻力均值均能达到中筋小麦标准。随着年份的推移,容重、湿面筋含量、吸水量和最大拉伸阻力基本上呈上升趋势,蛋白质含量呈下降趋势,但均值较高,绝大部分能达到中强筋及以上水平,说明河南省参试小麦籽粒的蛋白质质量在逐渐提高。参试小麦品种(系)中,达到强筋、中强筋、中筋、弱筋的小麦品种(系)分别占2.9%、8.2%、88.6%、0.3%,说明河南省小麦品种(系)仍以中筋为主。综上,稳定时间、能量和最大拉伸阻力是制约强筋和中强筋小麦育种的关键因素,蛋白质质量仍是目前河南省小麦有待突破的关键品质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区域试验 品质性状 品种分类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源食品中恩诺沙星残留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4
作者 胡京枝 尚兵 +4 位作者 荆唤芝 王颖 匡傲飞 郝学飞 王姜飞 《河南畜牧兽医》 2023年第19期3-6,共4页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化学合成抗菌药,恩诺沙星是其中一种。恩诺沙星抗菌谱比较广,且抗菌效果显著,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生产中预防及治疗动物疫病。然而,长期低剂量的使用恩诺沙星,导致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产生残留,并通过食物链危害...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化学合成抗菌药,恩诺沙星是其中一种。恩诺沙星抗菌谱比较广,且抗菌效果显著,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畜牧养殖生产中预防及治疗动物疫病。然而,长期低剂量的使用恩诺沙星,导致其在动物源性食品中产生残留,并通过食物链危害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必须对食品中恩诺沙星残留进行监控检测。本文综述了恩诺沙星的各种检测方法,并对恩诺沙星检测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类药物 恩诺沙星 危害 检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简化液质联用法检测玉米中的伏马毒素B_(1)、B_(2)和B_(3) 被引量:5
5
作者 郑嘉 王红旗 +3 位作者 刘继红 王俊艳 曹成 尹海燕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72-180,共9页
为了优化现有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伏马毒素检测方法中前处理的烦琐,并降低费用,建立一种轻简化液质联用法,用于检测玉米中的伏马毒素B_(1)、B_(2)和B_(3)。首先用乙腈-水-甲酸溶液(50∶49∶1)提取玉米中的伏马毒素,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 为了优化现有液相色谱、液质联用伏马毒素检测方法中前处理的烦琐,并降低费用,建立一种轻简化液质联用法,用于检测玉米中的伏马毒素B_(1)、B_(2)和B_(3)。首先用乙腈-水-甲酸溶液(50∶49∶1)提取玉米中的伏马毒素,再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预分离[C18反相色谱柱,100 mm×2.1 mm,1.9μm;流动相A:CH_(3)OH-H_(2)O(98∶2)+5 mmol/L CH_(3)COONH_(4)+1%HCOOH和流动相B:CH_(3)OH-H_(2)O(2∶98)+5 mmol/LCH_(3)COONH_(4)+1%HCOOH],最后用高分辨质谱进行定量检测。结果显示,建立的检测方法对1~1 000μg/L的伏马毒素B_(1)、B_(2)和B_(3)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 0.999;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16~0.31μg/kg和0.52~1.01μg/kg;在3个不同添加水平下,平均回收率为77.72%~102.7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7%~8.92%。综上,建立的轻简化液质联用法具有操作简单、稳定可靠、检测成本低的优点,可用于玉米中3种伏马毒素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简化 超高效液相色谱 高分辨质谱 液质联用法 伏马毒素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部分地区不同品种的香菇营养价值分析 被引量:9
6
作者 周晓华 贺平 +5 位作者 刘冰杰 魏亮亮 郭洁 魏红 王铁良 贾斌 《农业与技术》 2020年第11期8-10,共3页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全自动定氮仪等测定三门峡、驻马店、南阳3个地区不同品种香菇的铜、锌、铁、锰、钾、钠、钙、镁、磷、硒等元素及16种氨基酸、蛋白质的含量,同时测定其水分、灰分及粗纤维含量来分析香菇... 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全自动定氮仪等测定三门峡、驻马店、南阳3个地区不同品种香菇的铜、锌、铁、锰、钾、钠、钙、镁、磷、硒等元素及16种氨基酸、蛋白质的含量,同时测定其水分、灰分及粗纤维含量来分析香菇的营养价值。实验发现元素含量K>P>Mg>Ca>Na>Zn、Fe>Mn>Cu>Se,其中,三门峡地区的铁、钙、铜、硒均高于驻马店和南阳地区;而驻马店和南阳地区的钾含量及16种氨基酸总和、蛋白质、粗纤维含量则高于三门峡地区。这可能与其地理位置及香菇本身对元素的吸收利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量元素 氨基酸 香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面团黏性与小麦醇溶蛋白组成关系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曹颖妮 王俊艳 +11 位作者 辛玉杰 赵光华 冯丹 胡卫国 裴金花 王红旗 尹海燕 刘冬梅 王允 郑嘉 曹成 刘继红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7,共7页
以74份不同黏性等级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分离不同黏性小麦品种的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并进行面团黏性、醇溶蛋白组分含量与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以期建立采用少样本量快速准确识别面团黏性... 以74份不同黏性等级的小麦品种(系)为研究材料,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法分离不同黏性小麦品种的醇溶蛋白特征图谱,并进行面团黏性、醇溶蛋白组分含量与小麦面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以期建立采用少样本量快速准确识别面团黏性的方法。结果表明,经RP-HPLC分离后,ω-、α/β-和γ-醇溶蛋白3个组分在图谱上清晰可见;不同黏性等级小麦材料的醇溶蛋白得到了不同的特征图谱,黏性较大的小麦ω-醇溶蛋白的组分峰数较多,总峰面积较大;ω-醇溶蛋白在不同黏性等级小麦材料间存在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面团黏性与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α/β-和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相关性不显著;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沉淀值、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能量、拉伸阻力和最大拉伸阻力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弱化度呈极显著正相关;ɑ/β-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γ-醇溶蛋白相对含量与小麦各品质性状均无显著相关性。可见,面团黏性主要与ω-醇溶蛋白相对含量有关,ω-醇溶蛋白对面团质量有弱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面团黏性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醇溶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噻虫嗪残留及消解动态分析 被引量:16
8
作者 吴绪金 李萌 +3 位作者 张军锋 汪红 王铁良 李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010-1017,共8页
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 为对噻虫嗪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进行前处理及在样品中添加噻虫嗪,建立其残留量定量检测分析方法;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分析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噻虫嗪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籽粒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9.62%~94.70%,相对标准偏差为0.91%~6.56%,其最小检出量为5.0×10-8g,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mg·kg-1。该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噻虫嗪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分析要求。2011和2012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5~2.24d和2.77~4.79d;通过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间隔采样检测,噻虫嗪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38mg·kg-1,占日允许摄入量的15.04%左右(普通人群噻虫嗪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5mg),因此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噻虫嗪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王红旗 张玲 +4 位作者 刘冬梅 王敏 葛艳静 周玲 刘继红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90-798,共9页
核酸适配体是能够与靶分子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目前,在生物传感、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以核酸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已经开发了许多具有应用可行性的各种检测方法。尽管核酸适配体具有这些方面的应用可能性,但是... 核酸适配体是能够与靶分子高亲和力、高特异性结合的单链寡核苷酸。目前,在生物传感、疾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以核酸适配体作为分子识别元件已经开发了许多具有应用可行性的各种检测方法。尽管核酸适配体具有这些方面的应用可能性,但是目前能够结合小分子的核酸适配体非常少。小分子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功能以及临床、商业价值,因此针对小分子靶标展开研究,开发新型、实用的分子识别探针用于检测这些小分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作者主要介绍了针对小分子靶标核酸适配体开发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以及在生物传感和食品安全应用方面所存在的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酸适配体 小分子 食品安全 生物传感 指数富集配基系统进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烯效唑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婧玮 李通 +3 位作者 周玲 张军锋 周娟 吴绪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80,共7页
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 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10%之间(n=5)。烯效唑在3种基质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ng,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中烯效唑残留的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 d及15.8~19.7 d;于收获期采样,烯效唑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 mg/kg和<0.02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棉花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烟嘧磺隆在玉米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吴绪金 钟红剑 +1 位作者 马朝旺 张军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7-94,共8页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定性分析,研究了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玉米植株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8.32%~86.02%,相对标准偏差为2.28%~5.98%;在籽粒中的空白... 通过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定量定性分析,研究了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玉米植株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8.32%~86.02%,相对标准偏差为2.28%~5.98%;在籽粒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2.95%~88.37%,相对标准偏差为2.22%~5.21%;在土壤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92.96%~98.84%,相对标准偏差为1.73%~2.91%。其最小检出量为0.005ng,在玉米植株、籽粒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限量为0.002 5mg/kg。2009、2010年在河南省和黑龙江省两地的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烟嘧磺隆在玉米植株中的消解半衰期为0.58~1.45d,在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为9.63~13.59d;烟嘧磺隆在玉米籽粒、玉米植株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为未检出,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将75%烟嘧磺隆水分散粒剂用于防治玉米田杂草时,施药的有效成分不得高于90g/hm2,于玉米苗后三至五叶期施药1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烟嘧磺隆 玉米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中萎锈灵残留量 被引量:10
12
作者 马婧玮 周玲 +5 位作者 叶融 张军锋 李通 俎建英 周娟 吴绪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小麦植株、小麦粒和土壤中萎锈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小麦植株、小麦粒和土壤中萎锈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化,H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0.005—0.5mg·L-1浓度范围内,不同基质中萎锈灵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8),在0.02、0.2、1mg·kg-1添加水平下,萎锈灵在不同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7.5%—109.7%,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1.7%—9.9%,检出限(LOD)为0.5μg·L-1,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2mg·kg-1.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小麦样品中萎锈灵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锈灵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小麦 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毒死蜱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绪金 李通 +2 位作者 张军锋 贾斌 汪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0-234,共5页
【目的】对毒死蜱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的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毒死蜱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09... 【目的】对毒死蜱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建立的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火焰光度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毒死蜱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2009、2010年)两地(河南、江苏)的残留试验,研究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毒死蜱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3.50%~105.66%,相对标准偏差为3.25%~9.89%,其最小检出量为2.5×10-11g,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0.013、0.012和0.005 mg/kg。2009和2010年,在河南和江苏两地,毒死蜱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4.0、6.2~8.9 d;不同采样间隔及施药次数,毒死蜱在棉籽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26 mg/kg。【结论】毒死蜱在棉籽中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可用于棉花斜纹夜蛾的防治,用药量以562.5 g a.i./ha为宜,施药3次,安全间隔期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死蜱 棉花 土壤 消解动态 残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棉花植株和棉田土壤中氟节胺消解动态分析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8
14
作者 吴绪金 汪红 +4 位作者 张军锋 马欢 周娟 王铁良 李通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5,共7页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对照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3-25%~98.28%,相对标准偏差为1.68%~9.93%,在土壤、棉叶及棉子中的最低检测限(质量分数)分别为O.05、0.05和0.1mg·kg-1.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氟节胺在棉花上的残留分析要求。氟节胺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1~3.7d、5.4~8.7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样间隔期.氟节胺在棉子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质量分数)分别为≤O.54mg·kg-1和≤0.81mg·k-1氟节胺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5.19×10-5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01%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一定的采收间隔期内,施药剂量对氟节胺在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节胺 棉花 残留 消解动态分析 膳食摄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阿维菌素微乳剂在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吴绪金 李萌 +3 位作者 周玲 马婧玮 汪红 张军锋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8-101,共4页
对阿维菌素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一荧光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阿维菌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地的残留试验,研究阿... 对阿维菌素在棉花和土壤中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为该农药在棉花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建立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方法和液相色谱一荧光检测器的仪器方法,对阿维菌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地的残留试验,研究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80%~95%,相对标准偏差为2%~7%,其最小检出量为0.01ng,在棉籽、棉花叶及土壤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2011年和2012年河南省和湖南省两地田间残留试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棉花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78~1.3d、1.1~2.9d;阿维菌素在棉籽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01mg/kg,说明该药为低残留、易消解农药。建议采用阿维菌素防治棉花红蜘蛛时,最高用药量为16.2g/hm2,最多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d,其在棉花上使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菌素 棉花 土壤 消解动态 最终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各粉路系统面粉和湿面筋含量快速确定面粉吸水率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颖妮 胡京枝 +5 位作者 余大杰 张玲 郝学飞 赵光华 班宜辉 张正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5-649,共5页
为准确预测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过程中的吸水率,以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为材料,对各粉路系统出粉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吸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粉路面粉出粉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与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 为准确预测小麦面团流变学特性测定过程中的吸水率,以河南省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为材料,对各粉路系统出粉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和吸水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粉路面粉出粉量、湿面筋含量和沉淀值均与吸水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以各粉路面粉出粉量为自变量(X),以吸水率为因变量(Y),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方程Y=60.967-0.047 X1-0.055 X5+0.006 X6+0.055 X7。并以不同湿面筋含量对实验结果进行细分,初步总结出不同湿面筋含量所对应的吸水率大概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湿面筋 吸水率 沉淀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环丙唑醇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4 位作者 张军锋 汪红 施烈焰 周娟 李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7-344,共8页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9.2%~95.6%,相对标准偏差为1.9%~10.0%,最小检出量为8.2×10?12 g,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环丙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0年和2011年,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3地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5.5 d、18.1~34.5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41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和21 d时,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采收间隔期为7 d,有效成分108 g?hm-2施药2次与有效成分162 g?hm-2施药3次时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人群环丙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00 109 9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唑醇 施用方法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半衰期 膳食摄入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环唑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英文) 被引量:2
18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汪红 周玲 李通 安莉 吴家锴 张军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4-481,共8页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 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 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 d。当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 d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建议氟环唑在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 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环唑 小麦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嘧菌酯施药措施与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分析及其膳食摄入风险评估(英文)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绪金 李通 +4 位作者 马婧玮 汪红 张军锋 周玲 马欢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5-792,共8页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 【目的】对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及其消解动态进行分析,评价嘧菌酯在花生生产上的残留安全性。【方法】对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收间隔期与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及土壤中嘧菌酯最终残留量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同时对嘧菌酯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嘧菌酯在花生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7.24~12.07 d和5.57~13.48 d。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1.135、0.154、0.922和0.957 mg/kg,嘧菌酯残留量排序为花生<花生壳<土壤<花生植株。根据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嘧菌酯在花生中的残留中值为0.05 mg/kg,普通人群嘧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418785 mg/k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32%左右。采收间隔期为21和28 d时,在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条件下,嘧菌酯在花生植株、花生、花生壳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论】按常规方式施用嘧菌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但采收间隔期为14 d时,施药剂量和施药次数对最终残留量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花生 残留 消解动态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小麦生产基地建立与生产技术论述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铁良 张会芳 +7 位作者 魏亮亮 郭洁 李娜 刘冰杰 许超 汪红 贾斌 司敬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33期256-258,共3页
根据所采用的有机小麦生产技术,对生产基地选择、基地的转换期和缓冲带等进行了论述。在有机小麦的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土壤与栽培管理、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收获、包装与贮运和建立可追溯体系等方面展开进一步阐述。最后,展望... 根据所采用的有机小麦生产技术,对生产基地选择、基地的转换期和缓冲带等进行了论述。在有机小麦的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土壤与栽培管理、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以及收获、包装与贮运和建立可追溯体系等方面展开进一步阐述。最后,展望了有机产品小麦生产技术的实施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产品 小麦 生产基地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