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在河南省雷电灾害风险区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
作者 程丽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9年第2期234-240,共7页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雷电灾情等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方面,研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方法,建立起评价指标与风险... 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地理信息数据、社会经济数据以及雷电灾情等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从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承灾体的暴露度和承灾体的脆弱性方面,研究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方法,建立起评价指标与风险评估的定量关系,形成了河南省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的方法.同时,结合GIS技术,形成了致灾因子危险性分布图、承灾体的暴露度分布图和承灾体的脆弱性分布图,最终叠加形成河南省雷电灾害综合风险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位于豫东和豫西北大部分地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豫北和豫西南部分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GIS技术 雷电灾害 风险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2007—2016年雷电灾害特征分析和区域灾情评估
2
作者 程丽丹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5期32-35,75,共5页
根据河南省2007—2016年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河南省12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雷电灾分布特征,讨论了雷灾分布与地闪分布的关系,并从雷灾记录中提取了3个灾度指标,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2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雷电灾情进行评估,对雷... 根据河南省2007—2016年雷电灾害资料,分析了河南省12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雷电灾分布特征,讨论了雷灾分布与地闪分布的关系,并从雷灾记录中提取了3个灾度指标,利用熵权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23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区域雷电灾情进行评估,对雷电灾害灾度空间分布做了等级划分。结果表明,2006、2007、2008和2011年为雷电灾害高发年份;全省的雷灾主要集中在6—8月,8月最多;城市的雷灾次数明显多于乡村地区;电力、通讯、石化、金融和文教为全省主要雷电灾害损失行业。综合灾情指数G分布反映了不同地区受雷电灾害的严重程度,其中焦作市区、济源市区、鹤壁市区、信阳市区、商水县、浚县、开封市祥符区(原开封县)和方城县为受灾较重的地区。该文为区域防雷减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电灾害 雷灾特征 灾度 熵权综合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ADTD地闪数据对河南省一次雷暴过程的分析
3
作者 杨美荣 刘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4期217-219,共3页
选取河南省2018年5月15日一次雷暴天气过程,利用ADTD地闪定位系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地闪在该天气过程中的特征、初始地闪发生时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地闪与垂直液态水含量、雷暴顶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闪在随时间的变化中具... 选取河南省2018年5月15日一次雷暴天气过程,利用ADTD地闪定位系统以及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分析地闪在该天气过程中的特征、初始地闪发生时的雷达回波特征以及地闪与垂直液态水含量、雷暴顶高的关系。结果表明,地闪在随时间的变化中具有多峰特征,整个雷暴过程中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达50.8%;正地闪的突然增加能指示降雹的发生;地闪频数的变化与液态水含量高值区面积的变化趋势较一致;40 dBz回波高度与地闪频数的对应关系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闪 雷暴 垂直液态水含量 雷暴顶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50年人工观测资料分析河南省末雷暴日特征
4
作者 杨美荣 《农业灾害研究》 2019年第6期71-72,116,共3页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121个有效气象台站雷暴观测资料,对河南省末雷暴日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末雷暴日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末雷暴日随着年份的增加有推迟的趋势,统计发现1977-2005年平均末雷暴日比1957-1976年平均末雷暴日推... 利用河南省1957-2005年121个有效气象台站雷暴观测资料,对河南省末雷暴日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全省末雷暴日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末雷暴日随着年份的增加有推迟的趋势,统计发现1977-2005年平均末雷暴日比1957-1976年平均末雷暴日推迟6 d,末雷暴日的推迟可能是由温度升高引起的。统计末雷暴日的雷暴天气发生时段发现,12:00-16:00时段发生的雷暴最多,占到全部雷暴次数的43.4%,其次是16:00-20:00,占到总时段的24.0%,雷暴次数最少的时段是00:00-04:00和20:00-24:00,这与全省雷暴日的日变化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全省末雷暴日的空间分布大概分3个区域:西南及南部区域末雷暴日结束最迟,其次是北部区域,中部末雷暴日结束较早,末雷暴日较迟的区域多分布在山区或气温较高的南部,这些分布特征与雷暴日数的空间分布比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雷暴 末雷日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Himawari-8资料分析京津冀地区冬季雾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过程
5
作者 叶子恒 龚安保 +7 位作者 徐峻 田润泽 韩文超 张众志 马琳琳 唐枷榕 黄荷卉 李汶泽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39-949,共11页
京津冀地区冬季雾霾过程频发,然而确定雾的空间分布一直是难点.本研究利用高分静止卫星Himawari-8的可见光和红外通道资料,分析2021年11月3-5日一次典型的京津冀地区雾的分布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通过11.2μm与3.9μm通道的亮温差值(-... 京津冀地区冬季雾霾过程频发,然而确定雾的空间分布一直是难点.本研究利用高分静止卫星Himawari-8的可见光和红外通道资料,分析2021年11月3-5日一次典型的京津冀地区雾的分布和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通过11.2μm与3.9μm通道的亮温差值(-8~-3 K)反演夜间雾的区域分布以及对应的雾顶高度,效果较好.②11月3-5日每天发生的雾,其类型、区域分布和演变过程都呈现不同的特征,3日清晨的雾为平流雾,覆盖范围为3 d中最大,几乎涵盖京津冀地区的平原地带;受西南水汽输送影响,北京市以南地区的雾发展较充分、持续时间最长,其中天津市北部的雾甚至在整个白天仍能维持.③11月4日和5日清晨均出现呈三角形区域分布的辐射雾,雾区的北缘和西缘分别因太行山和燕山山脉的阻挡形成,雾区南缘受低层风场作用位于天津市-石家庄市一线,呈平直的东北-西南走向,与非雾区界限分明;区域性静稳条件下,城市热岛效应对雾的分布和演变有重要影响.研究显示,京津冀地区冬季雾的分布和演变会受到水汽平流、低层风场、地形、热岛效应等多方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Himawari-8 双通道亮温差法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夏季近地层臭氧对气温的量化响应关系 被引量:8
6
作者 唐枷榕 田润泽 +7 位作者 郭文勇 张众志 徐峻 刘世杰 张树宪 马琳琳 叶子恒 黄荷卉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04-912,共9页
为研究不同污染水平下,O_(3)浓度对气温升高的敏感程度,利用2018—2020年5—9月近地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浓度)和日最高地面气温(T_(max))数据,拟合O_(3)-8 h浓度对T_(max)变化的响应斜率(m_(O_(3)-T)),据此对比分析不同... 为研究不同污染水平下,O_(3)浓度对气温升高的敏感程度,利用2018—2020年5—9月近地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O_(3)-8 h浓度)和日最高地面气温(T_(max))数据,拟合O_(3)-8 h浓度对T_(max)变化的响应斜率(m_(O_(3)-T)),据此对比分析不同类型站点m_(O_(3)-T)的差异和O_(3)污染特征.结果表明:(1)各站点O_(3)-8 h浓度均随T_(max)升高而增加,在24~36℃气温范围内该趋势最明显.(2)城区点m_(O_(3)-T)最高,高达10.6μg/(m^(3)·℃);北部远郊区点和北部背景点m_(O_(3)-T)较低,低至5.2μg/(m^(3)·℃);近郊区点与城区点的m_(O_(3)-T)相当.(3)总体看,北京市m_(O_(3)-T)较高,与O_(3)污染高发地—美国加州南海岸地区20世纪90年代相当,说明目前北京市O_(3)污染水平可能与该时期加州南海岸地区相近.(4)周末效应分析表明,北京市北部远郊区点和北部背景点的周末效应均高于主城区点,用m_(O_(3)-T)表征的周末效应能更显著地体现不同区域间的差异.研究显示,m_(O_(3)-T)能表征北京市的O_(3)污染特征以及目前O_(3)污染治理水平所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_(3) 气温 量化关系 周末效应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强龙卷风暴中的地闪活动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岩 徐芬 +4 位作者 郑媛媛 张蕾 杨美荣 慕熙昱 梅海霞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3-365,共13页
闪电活动对于强龙卷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闪电定位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ECMWF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典型强龙卷风暴中地闪的时空演变、雷电流强度及正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闪主要发生在组合反射率... 闪电活动对于强龙卷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基于闪电定位资料,结合多普勒天气雷达、探空和ECMWF再分析资料对两次典型强龙卷风暴中地闪的时空演变、雷电流强度及正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闪主要发生在组合反射率因子≥30 dBZ的区域内,龙卷发生期间,地闪活动减弱且较为分散。不同龙卷风暴的地闪频次差异较大,这与风暴中上升气流的强度有关;当地闪频次从峰值降至最小值期间,龙卷及地,两次过程中地闪频次峰值分别提前龙卷发生约33 min和28 min。同时,龙卷及地之前,地闪会出现连续多次闪电跃增;龙卷等级越强,正地闪表现越活跃,特征越明显,在江苏盐城阜宁龙卷发生期间,还出现了地闪极性从正地闪主导向负地闪主导的反转;两次龙卷风暴雷电流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并不明显,但均小于历史平均值,地闪发生愈频繁的龙卷风暴,对应的雷电流强度值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龙卷 地闪 正地闪 雷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改进风云3C星载GNSS掩星温度廓线 被引量:1
8
作者 郭佳宾 程丽丹 金双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7-673,共7页
本文使用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对2017年全年风云三号C星(FY-3C)GNSS掩星温度廓线数据进行修正和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两种方法均可以修正GNSS掩星温度数据,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修正效果优于神经网络方法,随机森林回归算... 本文使用BP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对2017年全年风云三号C星(FY-3C)GNSS掩星温度廓线数据进行修正和评估.结果表明:在全球范围内,两种方法均可以修正GNSS掩星温度数据,随机森林回归算法的修正效果优于神经网络方法,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和神经网络方法修正后的结果与再分析数据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03 K与0.32 K,均方误差分别为0.09 K~2与1.02 K~2.将全球按照10°×10°划分为324个网格后,随机森林回归算法对平均绝对误差与均方误差修正的正向收益分别为97.53%与92.9%,神经网络方法对平均绝对误差与均方误差修正的正向收益分别为75.61%与67.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掩星 温度廓线 随机森林 FY-3C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