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与发展趋势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曾培培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6期175-177,共3页
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气象科技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概括了河南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区域特点及必要性,分析了河南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探讨了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技术融合与创新、服务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智慧化... 在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气象科技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概括了河南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区域特点及必要性,分析了河南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需求,探讨了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技术融合与创新、服务个性化与定制化、服务智慧化与自动化、服务多元化与综合化等的发展趋势,以期提升河南生态农业气象科技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 生态农业 气象科技服务 服务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对河南省气象服务提升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徐鹏 郭学峰 +2 位作者 王婉 田力 王新伟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21期184-185,共2页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2015年5月在河南全省范围业务化运行以来,纵向实现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横向实现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对接,实现了预警发布全省覆盖,河南预警发布进入了规范化阶段。2016年7月,在应...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自2015年5月在河南全省范围业务化运行以来,纵向实现国家、省、市、县互联互通,横向实现预警信息发布机构与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对接,实现了预警发布全省覆盖,河南预警发布进入了规范化阶段。2016年7月,在应对"河南7·18"特大暴雨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提升了河南省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预警信息 发布系统 气象服务 作用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春季一次大范围强浓雾特征分析
3
作者 肖瑶 史一丛 +2 位作者 李宁 席世平 夏依聪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256-1267,共12页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21年3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次强浓雾过程的时间特征、爆发性增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统计40个典型强浓雾站... 利用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对2021年3月11日夜间至12日白天河南省一次大范围强浓雾天气过程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这次强浓雾过程的时间特征、爆发性增强特征及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这次强浓雾过程具有爆发性增强特征,统计40个典型强浓雾站点的爆发性增强作用时间在30 min以内,平均仅为9.5 min。雾前降水造成的高湿环境和夜间晴空辐射降温为强浓雾过程提供了重要的触发和加强条件;近地面大范围微风甚至静风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的另一个有利条件,近地面暖平流输送也是这次强浓雾过程爆发性发展和维持的重要原因。根据能见度变化划分了两种强浓雾爆发性增强类型,即跳跃爆发型和直接爆发型。风在两种类型中起到不同作用:在跳跃爆发型中,风会造成一定的湍流扩散,使得能见度剧烈波动;而在直接爆发型中,在风的作用下有暖平流输送,有利于强浓雾的发展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浓雾 爆发性增强类型 能见度 晴空辐射 暖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卫星地表太阳辐射产品在河南省适用性评估与订正方法研究
4
作者 杨宣 魏璐 +3 位作者 马百胜 孙睿藻 李伊吟 冯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00-1613,共14页
以河南省26个地面辐射站观测的地面总辐照度逐小时数据为基准,对FY-4A反演的总辐照度产品在河南省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分析,并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方法,对FY-4A总辐照度产品的系统误差进行订正。结果表明,(1)FY-4A总辐照度整体大于地面观测结... 以河南省26个地面辐射站观测的地面总辐照度逐小时数据为基准,对FY-4A反演的总辐照度产品在河南省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分析,并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方法,对FY-4A总辐照度产品的系统误差进行订正。结果表明,(1)FY-4A总辐照度整体大于地面观测结果,两者平均误差在豫南偏大、豫北偏小,而且从时间演变看,两者相对误差在冬半年偏小,夏半年偏大,这与云量、大气相对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不同下垫面对FY-4A反演总辐照度的影响有关;(2)FY-4A卫星与地面观测的总辐射辐照度平均误差随不同辐照度等级而变化,整体呈现出一种非独立系统误差的特性,即对于低辐照度有所高估,而对于高辐照度则相对低估;(3)概率密度函数方法对FY-4A总辐照度具有较好的订正能力,在夏季以年为单位建立订正模型进行误差订正效果更好,在秋冬季以季节为时间尺度建立订正模型效果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总辐照度 地面观测 适用性 概率密度配对技术订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郭学峰 《热带农业工程》 2019年第2期189-192,共4页
利用2009~2017年河南省历史气象灾害灾情资料,分析了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暴雨洪涝、干旱是河南最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别,其特征是危害大、灾情重、出现频率高、时空分布不均。气象灾害损失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夏... 利用2009~2017年河南省历史气象灾害灾情资料,分析了河南省主要气象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暴雨洪涝、干旱是河南最主要的气象灾害类别,其特征是危害大、灾情重、出现频率高、时空分布不均。气象灾害损失具有较大的年际变化。夏半年是各类气象灾害的多发季节,其中5~9月各项损失之和占全年损失的90%以上。豫北、豫西和豫西南气象灾害损失较重,豫东平原气象灾害损失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气象灾害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水资源量分布特征及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9
6
作者 常军 顾万龙 +2 位作者 竹磊磊 李素萍 李凤秀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79,共2页
利用河南省1956—2007年气象资料和水资源评价数据,分析了全省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水资源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信阳水资源量较丰富,安阳、鹤壁、三门峡水资源量较匮乏;②水资源量年代际变化特点显著,... 利用河南省1956—2007年气象资料和水资源评价数据,分析了全省水资源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水资源量自北向南逐渐增加,信阳水资源量较丰富,安阳、鹤壁、三门峡水资源量较匮乏;②水资源量年代际变化特点显著,总体呈逐渐减少趋势,变化速率为-10.9亿m3/10a,但空间分布并不一致;③年降水量具有下降趋势,变化速率为-2.14 mm/10a;④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与水资源量的基本相同,水资源量累计距平和降水量累计距平的周期及相位也非常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变化速率 时空分布 水资源量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土壤墒情格点化预报方法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魏璐 赵国强 +2 位作者 鲁坦 杜子璇 郭学峰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75,共5页
利用全球模式T213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进行为期7 d的预报,然后将模式结果应用于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建立格点化的土壤水分实时预报模型。3次试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65以上,标准化平均偏差及标准化平均误差基本都在20%以内,说明该模型... 利用全球模式T213驱动区域气候模式Reg CM3,进行为期7 d的预报,然后将模式结果应用于土壤水分预报模型,建立格点化的土壤水分实时预报模型。3次试报的相关系数均在0.65以上,标准化平均偏差及标准化平均误差基本都在20%以内,说明该模型对河南省土壤相对湿度有一定的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墒情 区域气候模式 全球模式T213 格点化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秋季连续两个暴雨日的锋生和不稳定诊断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贺哲 竹磊磊 +3 位作者 张霞 王丽 吴璐 席乐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01-1115,共15页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河南省连续两个秋季暴雨日的锋生以及稳定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暴雨日期间,河南省中北部存在东北—西南向锋区,锋区呈准静止特征。两个暴雨日锋生函数的相似之处是,在强降水即将发... 利用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9月河南省连续两个秋季暴雨日的锋生以及稳定度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暴雨日期间,河南省中北部存在东北—西南向锋区,锋区呈准静止特征。两个暴雨日锋生函数的相似之处是,在强降水即将发生之前,锋区大部基本都呈现锋生;在强降水发生时,高层和低层锋生加强,但中层600~500 hPa锋生相对减弱,且400 hPa附近出现锋消,这主要是由于垂直运动加强所造成的;在降水减弱时段,锋消区和高层锋生区在高度上均略有下降,与垂直运动的减弱相对应。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个暴雨日夜间对流层中层锋区陡立,且锋生中心更靠近暖区一侧,这是由于降水的对流性增强,降水效率加大,凝结潜热释放增加所造成的。锋生函数各项所起的作用不同,对锋生贡献最大的是变形项,而倾斜项则主要起锋消作用,强降水发生时,400 hPa的强锋消中心就是倾斜项贡献的突出表现。两个暴雨日均为惯性稳定。第一个暴雨日对流稳定,但具有对称不稳定,因而强降水带是由对称不稳定的释放所造成的。第二个暴雨日在锋区700 hPa附近出现了对流不稳定与对称不稳定共存的现象,强降水带由对流-对称不稳定造成,夜间所产生的雷暴具有高架雷暴特征。因而,第一个暴雨日,锋区靠近暖空气一侧整体呈现为一致的倾斜上升气流,且锋生中心、对称不稳定中心与上升运动中心相伴出现,说明了锋生的存在为对称不稳定的释放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个暴雨日,呈现出明显的倾斜对流与垂直对流混合的特征,强垂直上升气流的起点恰好就是对流-对称不稳定区,而且垂直上升气流远强于第一个暴雨日的倾斜上升气流,说明重力对流占主导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季暴雨 锋生 对称不稳定 对流-对称不稳定 高架雷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河南省一次罕见暴雨过程的降水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14
9
作者 汤彬 王宗明 +1 位作者 胡文婷 段安民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17-533,共17页
基于河南省119个国家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小时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温资料对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省发生的一次历史罕见的... 基于河南省119个国家自动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逐小时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再分析资料及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海温资料对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省发生的一次历史罕见的极端强降水事件(简称“21·7”暴雨)的降水特征、大气环流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对比了河南历史上三次暴雨过程。结果表明:(1)“21·7”暴雨过程在1 h最大降水量、3 h最大降水量、6 h最大降水量、1 d最大降水量、3 d最大降水量和过程累计降水量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极端性。(2)高层南亚高压与东海附近低涡稳定共存,中层副高稳定偏北偏强,与大陆高压形成对峙,使得天气形势稳定,为河南地区极端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背景条件。低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东风气流与台风“烟花”北侧的东风气流相叠加,使得西太平洋到河南地区形成深厚的水汽通道,继而为河南地区极端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3)在“21·7”暴雨期间,河南地区水汽通量散度值为负且大部分地区的整层可降水量可达100 mm,整层水汽十分充沛。涡度和垂直速度场的大值区主要出现在太行山东麓临近地区,与降水大值区相对应。(4)与河南历史上两次暴雨过程“75·8”(1975年8月上旬发生在河南的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和“12·8”(2012年8月发生在河南的一次极端强降水事件)相比,其相似之处在于台风在北移过程中受到副热带高压的阻挡而停滞少动,从而将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至河南,造成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5)“21·7”暴雨期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能够稳定维持在台风北侧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包括中高纬度环流配置、西太暖池异常偏暖造成Hadley下沉支加强,以及增强的越赤道气流。这是造成“21·7”暴雨过程累计降水量量级大于“12·8”暴雨且最终降水量超过500 mm的可能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强降水 河南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副热带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层波状云系飞机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短期预测方法
10
作者 贺哲 刘金华 布亚林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69-74,共6页
对河南省春秋季降水以及云状特征的分析表明,河南省春秋季降水大多为层状云或波状云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因而可采用对河南省分区分级进行降水预测的方法来确定适合飞机人工增雨的天气过程以及短期增雨区域。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运用逐... 对河南省春秋季降水以及云状特征的分析表明,河南省春秋季降水大多为层状云或波状云产生的稳定性降水,因而可采用对河南省分区分级进行降水预测的方法来确定适合飞机人工增雨的天气过程以及短期增雨区域。利用T213数值预报产品,运用逐步回归建立分区分级预报方程,并针对个别准确率较低的区域进行后处理。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对人工增雨作业进行指导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增雨作业 层状云 降水分区分级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宁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8期213-216,共4页
本文阐述了河南省农业受害情况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分析了河南省农业保险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以期为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农业保险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微视频在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2
作者 董艳新 《农业与技术》 2017年第24期244-244,共1页
下文主要通过介绍微视频和气象微视频刚出现时的社会现状来分析讨论了思想微视频的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情况,使其成为公共气象服务的一个手段。
关键词 气象微视频 新媒体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年7月17—23日河南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分析及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13
作者 曾培培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5期200-202,共3页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2021年7月17—23日河南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并阐述了该次暴雨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河南极端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包括台风“烟花”、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低...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相关气象资料分析了2021年7月17—23日河南极端暴雨天气过程,并阐述了该次暴雨天气对交通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此次河南极端暴雨天气主要影响系统包括台风“烟花”、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低涡和切变线的影响。此次河南暴雨天气降水强度大、影响范围广,给当地交通安全造成不良影响,导致河南省会郑州地铁全线停运、航班取消、高速公路被禁行、高铁列车被迫折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环流形势 不稳定能量 交通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水汽输送特征分型 被引量:6
14
作者 孔海江 王霄 +1 位作者 王蕊 吕晓娜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43,共7页
通过分析1961~2010年发生在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输送角度对河南省中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持续性暴雨进行分型,总结出3种水汽输送类型,即西南气流型、螺旋型和“S”型。对比分析这3种类型代表个例的... 通过分析1961~2010年发生在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水汽输送特征,从水汽输送角度对河南省中南部(河南省黄河以南地区)的持续性暴雨进行分型,总结出3种水汽输送类型,即西南气流型、螺旋型和“S”型。对比分析这3种类型代表个例的水汽输送和水汽收支特征后发现,河南中南部的持续性暴雨主要是由西南气流型的水汽输送造成的:“S”型和螺旋型水汽输送也是造成河南中南部持续性暴雨的原因之一。西南气流型和螺旋型的水汽输送是造成淮河上游洪涝的主要水汽输送类型,其对应的天气影响系统分别是:高层低槽(低涡)、中低层切变线和台风低压(台风倒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水汽输送 水汽收支 河南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浓香型烟叶产区气候条件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晓迎 左璇 +1 位作者 刘雅星 徐光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2-58,共7页
为揭示河南浓香型烤烟风格特点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基于河南烟区64个气象站1981—2010年30 a气候值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烟区Ⅰ区(许昌、周口、漯河、平顶山、南阳、信阳和驻马店)和Ⅱ区(三门峡和洛阳)浓香型烟叶典型生态区... 为揭示河南浓香型烤烟风格特点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基于河南烟区64个气象站1981—2010年30 a气候值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河南烟区Ⅰ区(许昌、周口、漯河、平顶山、南阳、信阳和驻马店)和Ⅱ区(三门峡和洛阳)浓香型烟叶典型生态区的气候特征及全生育期气象因子的演变规律和匹配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烟区Ⅰ区和Ⅱ区,伸根期平均气温增加迅速,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较为平稳,该时期是冰雹和大风灾害易发阶段;旺长期平均气温增加迅速,降雨量增加,日照时数减少,该时期易遭受高温热害;成熟期平均气温迅速下降,降雨量和日照时数显著减少,该时期易遭受连阴雨灾害。从总体上看,河南烟区光温水的变化规律与浓香型烤烟生长需求匹配协调,且表现出旺长期"雨热同期日照足"与伸根期和成熟期"温高雨少日照足"的气候优势,但也可能出现前期冰雹大风、中后期高温热害和连阴雨灾害的不利气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烤烟 气象要素 气象灾害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演化过程、可持续发展瓶颈及应对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丽 孙睿藻 +5 位作者 郭小伟 李茜 李以康 曹广民 周华坤 兰玉婷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5-1882,共18页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 青藏高原面积巨大,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生态、生产和生活的三生服务功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气候变化、人口激增、市场冲击和经营管理模式改变等多种因素影响下,青藏高原草地生产服务功能逐渐被弱化,“人-地”矛盾凸显,如何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基于此,本文梳理了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演化历史、植被演化过程及不同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及区域经济-资源发展模式特征,发现:1)在大的时空间尺度下,青藏高原植被演替的主控因子为气候变化和剧烈的地质变迁,在小的时空尺度下,导致相同地理和气候单元植被特征分异的原因是放牧强度的分异,而草地过度放牧的原因同家庭牧场的管理、草地生态价值的可评估性、人口与生产力发展适配度等关系密切。2)规模化放牧在青藏高原区域具有数千年历史,并形成了人-草-畜协同演化的互利共生关系,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在汲取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扩大草地生产的层次性,引入或研发以生产和生态效益共赢为目的的科学技术,完善和延伸草地生产产业链,完善高原生态系统生态价值评估体系,调动牧场管理者草地健康保护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草地健康监管奖惩制度,以生产力、管理和文化为调节手段提高青藏高原区域农牧业现代化和商品化程度,实现青藏高原草地生态系统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及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 牧区管理 退化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河南省短波辐射数值预报订正方法
17
作者 程凯琪 魏璐 +2 位作者 李伊吟 孙睿藻 张凡 《气象》 2025年第8期941-953,共13页
使用2022年河南省23个辐射观测站总辐照度数据和CMA-WSP2.0模式产品,通过LASSO回归选取特征变量,建立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对训练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订正河南省CMA-WSP2.0模式预报的... 使用2022年河南省23个辐射观测站总辐照度数据和CMA-WSP2.0模式产品,通过LASSO回归选取特征变量,建立训练数据集和测试数据集,采用机器学习方法(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对训练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订正河南省CMA-WSP2.0模式预报的总辐照度,并对订正结果分站点、分区域、分季节、总辐照度分级检验,结论如下:随机森林、XG-Boost、LightGBM三种机器学习方法订正效果良好,相较于CMA-WSP2.0预报结果,平均绝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显著降低,24h的准确率和合格率显著提升。其中LightGBM订正效果最优,平均绝对误差相较于CMA-WSP2.0预报减小了18.32~32.91W·m^(-2),减小比例在38%~56%,均方根误差减小比例在36%~52%;24h的平均准确率和平均合格率较CMA-WSP2.0分别提升了7.3%、5.7%。区域统计与站点统计结果较为一致,对于5个区域而言,豫西区域订正效果最好。三种机器学习方法订正后的偏差范围相比CMA-WSP2.0预报集中范围更窄,偏差分布在零值附近的概率更大。在各季节检验结果中三种方法对于冬季订正效果更为显著。对于不同的总辐照度等级,三种机器学习方法均有效改善了CMA-WSP2.0预报,随着总辐照度等级的增加,订正效果总体呈逐渐减弱的趋势。研究结果可为提高河南省总辐照度预报能力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A-WSP2.0 机器学习 总辐照度 分区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南支槽变化特征及其与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 被引量:14
18
作者 张永莉 范广洲 +4 位作者 周定文 向卫国 谢清霞 王霄 赖欣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5,共9页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07年4月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定义了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和东、西位置指数,讨论了近60年两个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 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61-2007年4月中国596个测站月降水量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定义了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和东、西位置指数,讨论了近60年两个指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中国同期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南支槽总体呈强度减弱、位置逐渐西移的趋势。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值越小(大),则南支槽越强(弱);春季南支槽位置指数值越大(小),则南支槽位置越偏东(西),出现长江中游及其以南部分地区降水越多(少),而西南的部分地区降水越少(多)的现象。另外,对两个指数与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表明,强度指数和位置指数与环流的关系比较显著,能够合理地给出中国降水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南支槽 强度指数 位置指数 降水 大气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关系 被引量:9
19
作者 岑思弦 巩远发 王霄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86-1296,共11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我国地面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研究了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洪涝与亚洲地区大气低频振荡的联系,通过分析研究表明:2007年夏季淮河流域降水低频振荡的主要周期是30~70天,该低频序列的方差大约占了总方差的47%;在降水低频振荡的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从阿拉伯海北部经孟加拉湾到我国南海地区,以及我国淮河流域经渤海到日本地区主要受低频热源(热汇)的控制;并且在极大降水位相7,我国东部地区(10°N~45°N,110°E~120°E),从北到南,〈Q1〉低频分量的分布呈负正相间的低频热汇、热源、热汇、热源形式(位相3则呈相反的分布形式);在位相5~8(1~4),亚洲季风区〈Q1〉低频分量的分布有利于(不利于)气流向淮河流域汇合并形成辐合上升;受低频环流变化的影响,在位相5~8,大量的水汽被输送到淮河流域,辐合上升形成降水;相反,在位相1~4,来自西太平洋上的水汽在该地区辐散,不利于降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频振荡 大气热源(热汇) 淮河流域 洪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豫南一次强暴雨过程的位涡方程诊断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赵小平 沈新勇 +2 位作者 朱晶晶 庆涛 郭学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8-47,共10页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8月28—30日河南省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借助模式输出的模拟数据计算位势涡度及位势涡度方程收支,并利用位涡收支方程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 利用中尺度WRF模式、NCEP/NCAR再分析格点资料及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2009年8月28—30日河南省南部一次强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数值模拟,借助模式输出的模拟数据计算位势涡度及位势涡度方程收支,并利用位涡收支方程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模拟暴雨强度及落区与实况较一致,位势涡度能够较好地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及热力特征。位涡异常高值区与暴雨中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暴雨中心大致位于位涡高值中心东南侧。位涡收支方程中各收支项同样能够反映此次暴雨过程的动力、热力性质。暴雨发展过程中大气中低层位涡局地增加,位涡局地变化大值中心驿应暴雨中心。各收支项中,引起中低层位涡局地变化的贡献主要来源于潜热加热作用、水平平流作用、垂直输送作用及摩擦作用。其中潜热加热与水平平流作用对暴雨中低层正变位涡起正贡献作用,潜热加热作用有利于位涡局地增加,水平平流作用易于低层位涡向流场辐合区聚集,引起局地位涡增加;垂直输送及摩擦作用对中低层位涡变化表现为负贡献作用,垂直作用易于将中低层位涡向高层输送,使得低层位涡减小,高层位涡增加。在摩擦作用下,低层位涡被大量耗散,使得中低层位涡局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数值模拟 位涡 位涡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