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气象探测设备常见故障及维修保障措施 被引量:2
1
作者 叶冠宁 《南方农机》 2020年第9期247-247,共1页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众多新型的技术与方法在高空气象探测领域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其中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空雷达在高空气象探测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且具有探测精确度高、工作效率与数据质量高等特点,自河南省气象探测...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众多新型的技术与方法在高空气象探测领域得到广泛普及与应用,其中以新一代天气雷达、探空雷达在高空气象探测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且具有探测精确度高、工作效率与数据质量高等特点,自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引入新一代天气雷达及探空雷达以来,该地区气象探测的效率与质量显著提升.然而,在实际的气象探测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气象探测设备的软硬件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问题,进而严重影响了高空气象探测质量.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了高空气象探测设备的常见故障及维修保障措施,仅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空气象探测 天气雷达 探空雷达 常见故障 维修 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冬季空气污染天气分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倩倩 《农业灾害研究》 2022年第5期73-75,共3页
河南省冬季大气污染严重,通过T-PCA和K-means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近30年冬季的海平面气压进行了客观分型,并利用2015—2018年河南省冬季空气污染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大气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季主要受6种天气形势的影响... 河南省冬季大气污染严重,通过T-PCA和K-means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近30年冬季的海平面气压进行了客观分型,并利用2015—2018年河南省冬季空气污染资料,分析了不同天气形势下的大气污染状况。结果表明:河南省冬季主要受6种天气形势的影响,在高压后部、高压底部和均压场天气控制下,空气质量较差,污染物平均浓度较高,为易污染天气型;在高压边缘、两高切变和高压中部天气形势下,河南省的空气质量相对较好、污染物平均浓度较低,为不易污染天气型,这说明天气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气污染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天气分型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部门建设项目管理现状与标准化智慧管理系统设计
3
作者 胡俊霞 元保军 方立清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期152-154,共3页
利用对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2012—2016年承担的总计2.8亿元、共83个建设项目资料,分析了建设项目经费来源、项目期限、建设项目组织、项目可研报告(功能规格)、项目批复、项目招标、项目中标、项目合同、项目监理、项目施工方管理层... 利用对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2012—2016年承担的总计2.8亿元、共83个建设项目资料,分析了建设项目经费来源、项目期限、建设项目组织、项目可研报告(功能规格)、项目批复、项目招标、项目中标、项目合同、项目监理、项目施工方管理层、建设项目现场掠影、项目不可控因素、项目财务、项目审计、项目资产管理现状,确立了建设项目标准化、全过程、智慧化管理的关键节点和信息数据库建设方案,设计了建设项目标准化智慧管理系统建设方案。结果表明:标准化智慧管理系统设计可以实时、动态实现对建设项目的全流程管理、督查、检查,可以提高建设项目效益,可以降低建设项目资金风险,可以降低建设项目领域易发、多发的腐败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管理系统 智慧管理 系统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量化特征的视频异常行为检测算法
4
作者 马建红 王亚辉 +1 位作者 靳岩 卫权岗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9-45,共7页
视频异常行为检测在监控安防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针对生成视频帧的自编码器模型在编码器与解码器间进行跳跃连接时会导致异常信息泛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量化特征的视频异常行为检测算法。首先,编码器学习正常帧并分层进行... 视频异常行为检测在监控安防领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针对生成视频帧的自编码器模型在编码器与解码器间进行跳跃连接时会导致异常信息泛化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尺度量化特征的视频异常行为检测算法。首先,编码器学习正常帧并分层进行矢量量化,解码器根据量化后的特征进行视频帧生成,避免了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传递,显著降低了泛化影响,提高帧生成质量。其次,对生成的帧使用金字塔变形模块进行多样性测量,通过计算生成帧和原始帧的变形来测量异常的严重程度。最后,融合生成帧的重建误差计算得到异常评分。在公共数据集上测试了算法的异常检测性能,实验结果显示,所提算法的AUC值均高于同类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异常检测 多尺度 矢量量化 变分自编码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逐10min近地面温湿风实况分析产品
5
作者 廖志宏 韩帅 +13 位作者 谷军霞 师春香 张志强 阮新 赵琦 张涛 张志森 杜傲东 徐宾 孙帅 庞紫豪 张瑜 徐艳琴 杨磊 《应用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0-413,共14页
围绕天气监测业务和智能网格预报业务需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已业务准入的中国区域逐1 h近地面温湿风实况分析产品基础上,利用分钟级质量控制、地形偏差订正及多重网格融合分析技术,集成地面站点分钟级观测和近地面模式预报产品,研制了... 围绕天气监测业务和智能网格预报业务需求,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在已业务准入的中国区域逐1 h近地面温湿风实况分析产品基础上,利用分钟级质量控制、地形偏差订正及多重网格融合分析技术,集成地面站点分钟级观测和近地面模式预报产品,研制了2020年以来中国区域逐10 min近地面温湿风实况分析产品,产品时效为5 min。采用2020年11月共4320个时次的产品进行独立检验,评估表明:新研制的中国区域逐10 min产品与逐1 h产品质量相当,其中气温独立检验均方根误差为1.5℃,湿度均方根误差约为7.0%,纬向风和经向风风速均方根误差约为1.3 m·s^(-1)。同时,与逐1 h产品相比,新研制产品提升了时间分辨率,利用研制的产品分别针对2025年3月寒潮过程、2022年北京通州的短时大风天气过程和2023年辽宁开原龙卷进行个例分析,结果表明:与逐1 h产品相比,新研制的逐10 min产品能够更加精细地刻画极端天气事件的过程,将近地面温湿风实况分析产品的业务能力由小时级提升到分钟级,有助于提升实况业务的产品服务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融合 气温 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两次冷雾过程宏微观物理特征
6
作者 王天舒 牛生杰 +8 位作者 王莹 赵俊杰 梁绵 王元 段婧 樊栋樑 杨霏云 袁薇 张鸿伟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7-521,共15页
为研究冷雾演变机制和宏微观物理特征,2016年1月和12月在江西省庐山气象局布设雾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进行雾综合观测,结合观测获取的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16~17日(个例1)和2016年12月25~27日(个例2... 为研究冷雾演变机制和宏微观物理特征,2016年1月和12月在江西省庐山气象局布设雾滴谱仪和自动气象站进行雾综合观测,结合观测获取的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6年1月16~17日(个例1)和2016年12月25~27日(个例2)两次冷雾的宏微观结构。结果表明,两次冷雾的发展演变与冷锋的移动密切相关,从形成阶段到发展阶段800 hPa以下由西南风转为偏北风,冷锋前缘到达,近地面气温骤降;两次冷雾的成熟阶段近地面雨停且风力减弱,个例2出现锋面逆温层;两次冷雾的消散阶段900~500 hPa转为一致的偏北气流,800 hPa以下风速增大。个例1和2的过程平均雾滴谱均呈双峰分布,主峰均位于4.9μm,次峰分别位于8.9、11.0μm。个例1和2均出现了主峰位于10~14μm的瞬时雾滴谱,出现频率分别为12.4%和46.3%。个例1和2中均有暖雾向冷雾的转换,冷雾与暖雾相比各粒径段雾滴数密度均有所上升,尤其是粒径14μm以下的雾滴数量增长较为明显。个例1全过程雾滴数浓度与平均直径的相关性较弱,可能受雾滴碰并、雾滴竞争水汽等因素影响。个例2全过程雾滴数浓度、平均直径与含水量均为正相关关系,说明此次雾过程以凝结核活化和凝结增长为主。个例2西南低空急流强劲、近地面降温明显、有逆温层存在,雾滴谱较宽,雾滴谱10~14μm粒径之间峰值更为突出,雾滴数浓度、平均直径、含水量皆大于个例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雾 庐山 锋面逆温 尺度谱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12”郑州大雾天气成因分析
7
作者 胡孟然 孔海江 +3 位作者 韩铮铮 田力 齐伊玲 元保军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65-875,共11页
2022年12月28日郑新黄河大桥因大雾发生多起车辆相撞的交通事故。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扰动法对此次大雾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该大雾天气具有局地突发性强、能见度低、夜间降温明显的特点;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以及高... 2022年12月28日郑新黄河大桥因大雾发生多起车辆相撞的交通事故。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地面观测数据,采用扰动法对此次大雾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发现该大雾天气具有局地突发性强、能见度低、夜间降温明显的特点;大雾造成的低能见度,以及高湿和低温导致的桥面结冰湿滑,是造成车辆追尾事故的气象原因。天气形势稳定,低层弱冷空气与西南暖脊为雾区输送暖湿气流,环流形势有利于雾的生成。郑新黄河大桥附近水汽通量大,有弱的水汽辐合,存在浅薄的逆温层,辐射冷却作用强,为辐射雾的发生和持续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水汽和热力条件。风速、相对湿度、气温、比湿的扰动信号与相应的全场信号相比,可以更好地反映大雾的可预报信号,多扰动因子综合分析可得出雾的消散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雾 天气分析 扰动 可预报信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一次降水天气过程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综合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白婷 黄毅梅 樊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633-1640,共8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卫星、雷达及飞机等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河南省2018年11月5日一次降水过程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受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共同影响,飞机作业区具有较好的水汽条件以及较厚的冰面过饱和层...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卫星、雷达及飞机等探测资料,综合分析了河南省2018年11月5日一次降水过程人工增雨作业条件。结果表明:此次降水过程主要受低空切变线和地面冷锋共同影响,飞机作业区具有较好的水汽条件以及较厚的冰面过饱和层,动力条件有利于促进降水发生发展;飞机作业区主要为层积混合云,云系处于发展阶段。重点对比分析了卫星反演的过冷水区与飞机探测粒子数浓度对应关系,发现当FY-4A卫星可见光通道、3.7μm通道和红外通道资料进行三色合成分析云中存在过冷水时,云气溶胶粒子探头探测的粒子数浓度也高于20个·cm^-3,两者具有较好对应关系,表明三色合成分析云中过冷水方法可应用于人工增雨作业区选择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锋 人工增雨 作业条件 FY-4A 飞机探测 三色合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湾店村蘑菇大棚小气候观测及气象服务系统的建设
9
作者 樊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23期214-217,共4页
为提高湾店村防灾减灾水平,研制了一套蘑菇大棚小气候观测及气象服务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和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蘑菇大棚小气候观测及气象预警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该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建设方案进行... 为提高湾店村防灾减灾水平,研制了一套蘑菇大棚小气候观测及气象服务系统。利用智能传感器和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蘑菇大棚小气候观测及气象预警服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该系统的结构、工作原理和建设方案进行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气候 气象服务 智能传感器 信息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7-8月黄河中游强降水极端性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2
10
作者 乔春贵 王国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19-932,共14页
采用国家和省级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地形高程数据等,详细分析了2022年7-8月黄河中游持续强降水过程的极端性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黄河中游共出现11轮强降水... 采用国家和省级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信息中心地形高程数据等,详细分析了2022年7-8月黄河中游持续强降水过程的极端性特征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黄河中游共出现11轮强降水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雨量大、降水时间间隔短、强降水落区重叠性高等特点;18个站点累计降水量的标准化距平超过2.5,多次降水过程中最大雨强超过50 mm·h^(-1),表现出显著极端性特征,且8月降水的极端性强于7月;强降水雨带分布和黄河中游地形特征密切相关。(2)7-8月亚洲中高纬度贝湖附近高度场标准化距平达-2.5~-1.5(8月超过-3.5),低槽较常年同期异常偏强;强降水过程中副高西脊点呈西进状态,7月副高脊线和北界南北摆幅较大,副高的每一次南北摆动与来自贝湖的冷空气结合,引发一次次强降水过程;8月副高脊线和北界缓慢南退,摆幅较小,持续性强降水形成于副高边缘。(3)8月水汽输送来自孟加拉湾、南海和东海,整层水汽通量积分标准化距平达2.5以上,PWAT维持40~60 mm,其标准化距平在内蒙古南部和晋陕区间北部均为2.5~3.5,局部3.5以上,水汽条件明显强于7月。(4)黄河中游上空存在上干冷下暖湿的不稳定层结,中低层36°N以北形成锋生,北部整层出现上升运动,垂直速度标准化距平达-2.5~-0.5,异常偏强,与强降水落区对应。(5)8月锋生函数分析表明,黄河中游北部降水发生前及发生时均有锋生,锋生值增减与降水强弱变化趋势一致;变形项对总锋生贡献大,倾斜项对总锋消贡献大;降水强度大的过程,锋生伸展高度较高,强度小的过程锋生高度较低,锋生值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极端降水 环流异常 副热带高压指数 锋生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土壤水分与人工和自动站观测数据对比分析
11
作者 吴颖 范保松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5期169-173,共5页
利用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山东泰安、云南大理和新疆乌兰乌苏3个站点区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差值分析等方法,分别与同期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对观测结果逐层进行准确性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区... 利用2020年6月1日至12月31日山东泰安、云南大理和新疆乌兰乌苏3个站点区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差值分析等方法,分别与同期人工观测数据和自动站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并对观测结果逐层进行准确性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普遍大于人工和自动站观测数据,区域土壤水分观测数据与人工和自动站观测数据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最小值均出现在40 cm土层,它们所反映的土壤湿度随时间变化趋势一致;区域观测数据与人工观测数据各土层的平均差均<0.1,与自动站观测数据之间的平均差在40 cm土层相对其他层次较大。以上表明,区域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对土壤水分的感应观测结果与自动站观测、人工观测的结果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分析结果可为评价区域土壤水分自动观测仪的监测能力、资料的应用价值与服务效益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土壤水分 人工观测 自动站观测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区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和预测研究 被引量:64
12
作者 赫晓慧 徐雅婷 +2 位作者 范学峰 耿庆玲 田智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965-2976,共12页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 为了有效评估中原城市群碳储量,运用灰色预测模型获取动态碳密度数据,结合Dyna-CLUE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下不同情景的碳储量演变特征,以及城市发展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5~2020年中原城市群碳储量分别为1689.59×10^(6)t、2035.36×10^(6)t、2066.34×10^(6)t和2093.05×10^(6)t,呈现持续增加趋势;2030年经济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下碳储量分别为2162.45×10^(6)t、2179.39×10^(6)t和2174.28×10^(6)t,经济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的下降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50×10^(6)t,林地面积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103.4×10^(6)t,建设用地的扩张导致其碳储量增加约87.77×10^(6)t;耕地和草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弱的负相关关系,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与总碳储量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2005~2030年中原城市群30个城市的碳储量分别为11.38×10^(6)t~214.24×10^(6)t,碳储量的变化反映出城市土地碳排放在2030年之前已经达到峰值,且经济生态协调发展情景可能更适合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城市群 土地利用 Dyna-CLUE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5—2019年中国夏季分钟降水空间分布与长期趋势分析 被引量:17
13
作者 战云健 鞠晓慧 +3 位作者 范邵华 周志刚 唐国利 任国玉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98-611,共14页
短时强降水可引起洪涝等气象灾害,揭示其气候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对于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等工作非常重要。利用较为完整的中国夏季1965—2004年的自记纸(2225站)以及2005—2019年的自动站(2435站)分钟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大陆分钟... 短时强降水可引起洪涝等气象灾害,揭示其气候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对于防灾、减灾和气候变化应对等工作非常重要。利用较为完整的中国夏季1965—2004年的自记纸(2225站)以及2005—2019年的自动站(2435站)分钟降水数据,分析了中国大陆分钟降水的空间分布和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夏季分钟降水频率基本呈现从北到南增加的特征,分钟降水强度在西北地区较小,东部平原地区较大。1 min、连续5 min最大一次降水量在内蒙古、华北最多,连续10 min以上的最大一次降水量和年平均最大降水量在华南沿海地区最多,上述指标的最小值都出现在南疆一带。1965—2004年以及2005—2019年,夏季分钟降水频率都存在增加趋势,是引起中国平均夏季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分钟降水强度则没有明显趋势性变化。1965—2019年数分钟到一日的最大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都显著增加,其中连续半小时左右的最大降水量增加最快。总体来看,中国大陆每分钟的降水并未趋向于极端化,极端降水量的增加可主要归因于暴雨过程持续时间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钟降水 最大降水 气候变化 夏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墨脱地区云中过冷水的毫米波雷达观测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港又 王改利 +3 位作者 郑佳锋 任涛 张静怡 谢冰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1期13243-13253,共11页
云中过冷水识别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及预防飞机积冰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冷水的识别一直是气象探测中的难点,毫米波雷达是连续探测云结构和物理特征的有效工具。利用布设在藏东南水汽通道入口处墨脱地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基数据,结合微波... 云中过冷水识别对于人工影响天气及预防飞机积冰具有重要意义,但过冷水的识别一直是气象探测中的难点,毫米波雷达是连续探测云结构和物理特征的有效工具。利用布设在藏东南水汽通道入口处墨脱地区的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基数据,结合微波辐射计温度资料,采用基于模糊逻辑法、阈值法进行过冷水识别,识别出的粒子相态包含冰、雪、过冷水及混合态。并利用同址的微波辐射计的液态水路径(liquid water paths,LWP)对墨脱云雷达观测的两个层积云过程的过冷水识别效果进行了分析和初步验证。结果表明:模糊逻辑法和阈值法识别的过冷水基本合理,但模糊逻辑法可以识别更多的过冷水,从定量分析来看,模糊逻辑法相对于阈值法识别的LWP更接近于微波辐射计。藏东南墨脱地区层积云中过冷水的微物理参数与其他地区较为一致,有效半径主要位于7~15μm,液态水含量(liquid water content,LWC)主要分布在0.01~0.3 g/m^(3),但墨脱地区过冷水的分布比其他地区更为丰富,往往云顶、云底及云中同时存在过冷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东南 毫米波云雷达 过冷水 模糊逻辑法 阈值法 液态水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用户空间位置评分云模型的Web服务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瑞祥 魏乐 +2 位作者 段燕飞 咬登国 张航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981-2987,共7页
Web服务作为无形的产品,不具备真实环境下的空间地理位置坐标,针对服务推荐中无法衡量用户群体与Web服务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造成用户相似度计算失衡,导致推荐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用户空间位置评分云模型的Web服务协同过滤推荐算法... Web服务作为无形的产品,不具备真实环境下的空间地理位置坐标,针对服务推荐中无法衡量用户群体与Web服务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造成用户相似度计算失衡,导致推荐不准确等问题,提出了基于用户空间位置评分云模型的Web服务协同过滤推荐算法。首先基于用户群体的行为数据量化Web服务的热度区域,通过空间位置量化评分描述用户对于Web服务的兴趣偏好;其次利用云模型来描述每个用户空间行为评分的整体特征,设计了云模型间相似贴近度的计算方法,基于该方法提出了一种用户差异程度系数评估算法,并作为调控系数优化了皮尔森相似度量;最后通过协同过滤找出用户感兴趣的Web服务。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使得用户行为偏好的区域划分更加精确,在推荐准确率上明显提高,为基于位置的Web服务推荐提供新颖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B服务 空间位置坐标 云模型 皮尔森相关系数 协同过滤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约束的集合预报初始扰动构造方案的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潘贤 王秋萍 +2 位作者 张瑜 何佩仪 马旭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27-1344,共18页
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准确描述大气运动的不确定性是集合预报研究的核心问题,合理的扰动结构及振幅应能更好地反映大气运动状态的预报误差特征。随着集合扰动和资料同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集合初始扰动方案与集合同化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本文... 集合预报初始扰动准确描述大气运动的不确定性是集合预报研究的核心问题,合理的扰动结构及振幅应能更好地反映大气运动状态的预报误差特征。随着集合扰动和资料同化的深入研究和理解,集合初始扰动方案与集合同化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本文基于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自主研发的GRAPES-REPS集合预报系统,针对其初始扰动的结构和振幅与预报误差一致性较差的不合理问题,结合不同空间尺度天气系统预报误差特征,将表征预报不确定性的集合扰动与表达观测和预报不确定性的资料同化分析增量有效结合,研究提出了一种改善集合初始扰动质量的分析约束方案,以实现对集合初始扰动质量进一步改善。分析约束方案充分考虑资料同化分析增量的空间结构和量值特征,分别构造了单一定常和具有一定适应能力的两种分析约束函数,实现对初始扰动中不合理信息的识别和约束调整。试验结果表明,具有适应能力的分析约束方案对集合初始扰动具有良好的调整能力,约束后集合扰动的结构和振幅与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预报误差更为吻合,其集合离散度和扰动能量的空间结构与演变特征更加趋于合理。分析约束方案可有效改善集合初始扰动质量及其预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初始扰动 分析增量 分析约束 扰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集合预报系统的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初始扰动的余弦分析约束方案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秋萍 潘贤 +3 位作者 周勃旸 张瑜 马旭林 成巍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31-1745,共15页
基于GRAPES区域集合预报系统,针对初始扰动对预报误差描述能力依然不足的问题,在动力降尺度构造集合初始扰动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ETKF)方法更新集合扰动以捕获更多中小尺度扰动信息,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融合资料同化分析... 基于GRAPES区域集合预报系统,针对初始扰动对预报误差描述能力依然不足的问题,在动力降尺度构造集合初始扰动的基础上,本文利用集合变换卡尔曼滤波(ETKF)方法更新集合扰动以捕获更多中小尺度扰动信息,提出并发展了一种融合资料同化分析增量特征信息的新的分析约束扰动方法——余弦分析约束扰动,对ETKF更新后集合初始扰动的不合理信息进行适应性自主调整,使得不同空间尺度的初始扰动物理结构和振幅尽可能与相应的预报误差结构和振幅相一致。试验结果表明,随天气形式的持续演变,强降水区域分析约束调整的集合初始扰动的中小尺度信息明显更为丰富,且温度扰动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在模式积分初期,余弦分析约束扰动方案的集合离散度和扰动能量在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等方面均表现出更为合理的发展趋势,初始扰动质量及预报性能由此得到了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合预报 初始扰动 ETKF(Ensemble Transform Kalman Filter) 分析增量 分析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要素智能主控制器嵌入式软件设计 被引量:8
18
作者 马赛飞 刘钧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73-276,共4页
为改变气象业务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并存的现状,重点解决气象站智能化的问题,实现地面气象要素全自动、智能化观测。以现有自动气象站技术为基础,结合智能化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介绍主控制器的硬件构造,分析系统功能需求,提出实时多任务... 为改变气象业务自动观测和人工观测并存的现状,重点解决气象站智能化的问题,实现地面气象要素全自动、智能化观测。以现有自动气象站技术为基础,结合智能化传感器和物联网技术,介绍主控制器的硬件构造,分析系统功能需求,提出实时多任务的模块化软件结构,给出程序设计流程图。基于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设计探测数据完整准确的多要素智能化嵌入式主控软件系统。该系统满足复杂气象探测系统的数据处理要求,具有低功耗,实时数据质量控制和故障诊断等功能,并且已在大气探测综合试验基地进行试运行测试,通信稳定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气象站 ZIGBEE 嵌入式系统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低频振荡特征与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晔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01-804,共4页
采用1954~201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主振荡型分析(POP)方法和合成分析研究4~8月全球大气10~20d低频主振荡型及其在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4~8月全球850hPa环流存在两个10~20d主振荡型,即南半球绕... 采用1954~2018年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利用主振荡型分析(POP)方法和合成分析研究4~8月全球大气10~20d低频主振荡型及其在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的传播特征。结果表明:4~8月全球850hPa环流存在两个10~20d主振荡型,即南半球绕球遥相关型(SCGT型)和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型(SPSA型)。SCGT型与南半球热带外地区大气内部非线性相互作用过程有关,反映了南北半球环流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了东亚夏季风的气候变化;SPSA型与ElNino等影响有关,反映了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低频扰动的径向和纬向传播对东亚季风区的影响。“双阻型”过程发生在SCGT虚部正位相的概率为77.8%,“单阻型”过程主要发生在SCGT实部正位相、SPSA虚部负位相概率为66.7%,利用POP型位相合成分析两种类型的江淮流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低频环流特征为持续性暴雨过程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振荡型 环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天气对冬小麦和大棚草莓的影响
20
作者 胡雪瑞 《河南农业》 2021年第28期31-31,39,共2页
寒潮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性天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到翌年5月。伴随寒潮通常会有强降温、大风、降水、霜冻、低温等恶劣天气现象,寒潮天气往往对农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近年,各类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发生,寒潮天气对冬季... 寒潮是我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性天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9月下旬到翌年5月。伴随寒潮通常会有强降温、大风、降水、霜冻、低温等恶劣天气现象,寒潮天气往往对农业造成较大的影响。近年,各类极端灾害天气频繁发生,寒潮天气对冬季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较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温室大棚等特色农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天气 灾害性天气 温室大棚 大棚草莓 恶劣天气 北方地区 冬小麦 极端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