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结直肠癌患者及照顾者造口护理的预警教育 被引量:22
1
作者 王志霞 赵天云 +2 位作者 郑晓艳 曹欣 沈云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3-75,共3页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造口护理预警教育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98例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造口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及照顾者实施预警教育。比较干预后3个月两组造口护理依从性...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造口护理预警教育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将98例肠造口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造口健康教育,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及照顾者实施预警教育。比较干预后3个月两组造口护理依从性,患者焦虑水平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干预后3个月后,干预组患者及照顾者造口依从性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患者焦虑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造口并发症(粪水性皮炎、造口黏膜出血及造口周围皮肤湿疹)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预警教育可有效提高肠造口患者及照顾者造口护理依从性,降低患者焦虑水平及造口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肠造口 预警教育 造口并发症 护理 照顾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院准备计划在长期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志霞 徐惠丽 +3 位作者 王飞杰 沈云 卫晓静 侯梦晓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在长期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出院后实施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出院准备计划干预。出院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压... 目的探讨出院准备计划在长期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0例长期卧床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出院后实施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出院准备计划干预。出院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照顾者照顾行为的差异。结果患者出院3个月后,干预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照顾者照顾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实施出院准备计划干预可改善照顾者的照顾行为,从而降低长期卧床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性损伤 出院准备计划 卧床患者 照顾者 延续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双套管引流在胃癌术后早期胃大弯侧瘘治疗中的应用
3
作者 宋笑飞 宋玉成 张学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2685-2685,共1页
目前,胃癌根治手术是其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而胃大弯侧瘘在术后早期合并症频发,是一种临床中较难处理的并发症。本研究对我院收集的2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型的引流方式对胃癌术后早期胃大弯侧瘘的治疗效果,从而为预防和控... 目前,胃癌根治手术是其治疗的重要步骤之一,而胃大弯侧瘘在术后早期合并症频发,是一种临床中较难处理的并发症。本研究对我院收集的25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新型的引流方式对胃癌术后早期胃大弯侧瘘的治疗效果,从而为预防和控制术后早期的并发症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后早期 胃大弯侧 治疗效果 双套管引流 胃癌 应用 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促进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郑培明 李俊蒙 +1 位作者 张鹏 高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68-376,共9页
背景与目的:化疗耐药是导致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阐明胃癌细胞化疗耐药的机制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购自中国科... 背景与目的:化疗耐药是导致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阐明胃癌细胞化疗耐药的机制有助于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探讨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购自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细胞库/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资源中心的胃癌细胞与巨噬细胞及其来源外泌体共培养,检测miR-223的表达水平并观察其对奥沙利铂的化疗敏感性。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巨噬细胞是否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细胞凋亡实验观察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对胃癌细胞奥沙利铂化疗敏感性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FQ-PCR)检测胃癌患者外周血外泌体源miR-223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奥沙利铂耐药的关系。结果:巨噬细胞及其外泌体与胃癌细胞共培养后,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化疗的敏感性降低,半数抑制浓度(half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IC_(50))明显升高;同时miR-223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至胃癌细胞。巨噬细胞外泌体源miR-223通过调控FBXW7增强胃癌细胞抗凋亡能力,促进其对奥沙利铂的耐药。奥沙利铂耐药胃癌患者外周血外泌体miR-223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巨噬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23增强胃癌细胞对奥沙利铂的耐药,外周血外泌体源miR-223有望成为胃癌患者化疗耐药的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胃癌 外泌体 miR-223 奥沙利铂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部位胃腺癌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杜书祥 赵英志 +4 位作者 张雪涛 王涛 骆晶钰 张伟 吴刚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97-604,共8页
背景与目的:胃癌中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第12a组淋巴结)转移规律尚不明确,其清扫指征仍有争议,目前缺乏大样本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部位胃癌第12a组淋巴结的转移率,探讨不同部位胃癌第12a组淋巴结转移... 背景与目的:胃癌中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沿肝动脉)淋巴结(第12a组淋巴结)转移规律尚不明确,其清扫指征仍有争议,目前缺乏大样本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部位胃癌第12a组淋巴结的转移率,探讨不同部位胃癌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河南省人民医院2016年5月—2021年7月胃外科收治的1 112例胃癌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肿瘤位置分为胃上部癌(561例)、胃体癌(224例)、胃窦癌(327例),记录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率。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检验比较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第12a组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部位胃癌患者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1 112例胃癌患者中72例发生第12a组淋巴结转移,整体转移率为6.5%。561例胃上部癌中有25例发生第12a组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5%。224例胃体癌中有17例第12a组淋巴结为阳性,转移率为7.6%;327例胃窦癌中有30例第12a组淋巴结为阳性,转移率为9.2%。以第12a组淋巴结是否转移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纳入模型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OR=3.122,95%CI:2.896~3.366,P<0.001)、T分期(OR=2.406,95%CI:1.705~3.396,P<0.001)及TNM分期(OR=7.91,95%CI:4.755~13.160,P<0.001)是胃上部癌患者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肿瘤直径(OR=2.757,95%CI:2.495~3.047,P<0.001)、T分期(OR=3.298,95%CI:2.346~4.638,P <0.001)及脉管神经侵犯(OR=1.839,95%CI:1.368~2.473,P<0.001)是胃体癌患者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OR=1.098,95%CI:1.023~1.178,P=0.010)、肿瘤直径(OR=2.865,95%CI:1.778~4.616,P<0.001)、T分期(OR=13.497,95%CI:8.363~21.783,P<0.001)及TNM分期(OR=3.806,95%CI:3.113~4.653,P <0.001)是胃窦癌患者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第12a组淋巴结总转移率较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肿瘤分期是胃癌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神经血管侵犯是胃体癌的独立危险因素;胃体、胃窦癌需要常规清扫第12a组淋巴结;胃上部癌第12a组淋巴结转移率低,不需要常规清扫,但当直径≥6 cm、肿瘤浸润深度较深(T_(3)~T_(4))、肿瘤分期较晚(Ⅲ~Ⅳ)时则需要清扫第12a组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淋巴结转移率 第12a组淋巴结 根治性全胃/远端胃切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脏肥胖对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后近期疗效的影响
6
作者 张雪涛 李亮 +7 位作者 杨仁意 孟永康 孙佳豪 杜书祥 赵英志 徐冬利 张伟 吴刚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153-1158,共6页
目的:探讨内脏肥胖对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肿瘤医院收治169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以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作为... 目的:探讨内脏肥胖对达芬奇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近期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2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肿瘤医院收治169例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以内脏脂肪面积≥100 cm^(2)作为定义内脏肥胖的标准,将患者分为内脏肥胖组和非内脏肥胖组,评价两组的近期疗效,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169例患者中,内脏肥胖组93例,非内脏肥胖组76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内脏肥胖组无中转开腹病例,内脏肥胖组中转开腹率为1.1%(1/93);内脏肥胖组二次手术率为2.2%(2/93),非内脏肥胖组二次手术率为1.3%(1/7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和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是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3.190,95%CI:1.240~8.210;P=0.016)。结论:NRS2002评分≥3分是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机器人手术平台可以克服肥胖相关限制,对于内脏肥胖型直肠癌患者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直肠癌 内脏肥胖 内脏脂肪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