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
作者 韩亚伟 杨永升 王书玉 《中国种业》 2025年第7期17-19,共3页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粳稻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味品质需求的提高,河南省在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对河南省优良食味粳稻选育的研... 河南省作为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粳稻新品种的选育研究对保障粮食安全和提升稻米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食味品质需求的提高,河南省在优良食味粳稻新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对河南省优良食味粳稻选育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探讨了选育技术、品种特性及推广应用情况,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粳稻 食味品质 新品种 选育 推广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物理-生物协同诱变联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2
作者 李俊华 姬汉轩 +9 位作者 关世丽 桑世飞 朱红彩 王思维 王棋文 丰柳春 袁金红 郑阳阳 王书玉 姬生栋 《种业导刊》 2025年第2期33-37,共5页
传统育种技术因遗传基础狭窄、周期长等问题,难以满足高产、优质、抗逆协同提升的需求。通过整合物理诱变、生物诱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构建了物理-生物协同诱变联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基于该体系成功培育出宏稻59、玉... 传统育种技术因遗传基础狭窄、周期长等问题,难以满足高产、优质、抗逆协同提升的需求。通过整合物理诱变、生物诱变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成功构建了物理-生物协同诱变联合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体系。基于该体系成功培育出宏稻59、玉稻518等4个新品种,为解决水稻种质资源“卡脖子”问题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物理诱变 生物诱变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复合诱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1份西瓜种质苗期耐弱光性研究
3
作者 尚文凯 刘勇鹏 +7 位作者 骆恒斌 马肖静 韩亚伟 李晓慧 王永 朴凤植 张涛 赵卫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7,共10页
本研究以61份西瓜种质为试验材料,在室内设置200μmol·m^(-2)·s^(-1)和60μmol·m^(-2)·s^(-1)的LED光强处理,通过测定不同西瓜种质幼苗的13个性状指标及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 本研究以61份西瓜种质为试验材料,在室内设置200μmol·m^(-2)·s^(-1)和60μmol·m^(-2)·s^(-1)的LED光强处理,通过测定不同西瓜种质幼苗的13个性状指标及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分析、聚类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耐弱光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弱光(60μmol·m^(-2)·s^(-1)光强)胁迫下,61份西瓜种质幼苗的株高、茎粗、叶宽、叶长、叶柄长度、地上部地下部干鲜重及根系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超过对照(200μmol·m^(-2)·s^(-1)光强),且两者间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性;其次,13个性状的耐弱光系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综合影响着西瓜幼苗的耐弱光能力;通过主成分分析将西瓜13个性状耐弱光系数指标转化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累计贡献率达到80.48%;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并按D值大小进行聚类分析,将61份种质分成4类,其中Ⅰ类极耐弱光性种质1份、Ⅱ类耐弱光性种质22份、Ⅲ类中耐弱光性种质7份、Ⅳ类弱光敏感性种质31份;筛选出的耐弱光性最强种质为HY-25、HY-90和HY-81。本研究结果可为筛选西瓜耐弱光性鉴定指标、科学评价西瓜种质的耐弱光性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瓜 苗期 耐弱光性 隶属函数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莱斯芽孢杆菌BV-HR6-1对甜瓜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4
作者 骆恒斌 马肖静 +13 位作者 韩亚伟 马豪豪 尚文凯 祝梦梦 王永 李晓慧 申顺善 国志信 董韩 董晓星 杜南山 朴凤植 赵卫星 张涛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2-140,共9页
旨在深入剖析不同浓度的促生菌在盐胁迫环境下,对甜瓜幼苗生长态势以及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以2个甜瓜品种为试材,采用梯度试验法,针对不同菌液浓度作用下盐胁迫环境中的甜瓜幼苗株高、干物质质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以及相关酶... 旨在深入剖析不同浓度的促生菌在盐胁迫环境下,对甜瓜幼苗生长态势以及各项生理指标的影响。以2个甜瓜品种为试材,采用梯度试验法,针对不同菌液浓度作用下盐胁迫环境中的甜瓜幼苗株高、干物质质量、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等指标展开系统分析,从而明确不同菌液浓度对经盐胁迫处理后的甜瓜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甜瓜品种皇子168在BH8S(1×10^(8) cfu·mL^(-1))处理下,其株高、干物质质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相较于盐胁迫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8.15%、53.44%、5.20%、20.61%、7.23%;而甜瓜品种众云20在BH9S(1×10^(9) cfu·mL^(-1))处理下,其株高、干物质质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相较于盐胁迫处理分别显著提高12.45%、32.97%、20.52%、35.21%和14.24%。由此可见,不同浓度的促生菌对甜瓜幼苗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综上,皇子168在BH8S处理条件下、众云20在BH9S处理条件下,均能够有效缓解盐胁迫对甜瓜幼苗造成的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瓜幼苗 菌液浓度 盐胁迫 促生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间作模式对朝天椒光合特性、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5
作者 刘勇鹏 刘卫 +6 位作者 董晓宇 韩亚伟 刘丽雅 王改革 朱新红 张仙美 姚秋菊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4,共7页
伴随着农田的集约化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朝天椒主产区也从单一的连年种植同种作物朝着多元化的种植模式发展,形成了朝天椒与其他主产农作物组合的间作模式。本试验从生产实际出发,设置朝天椒-玉米、朝天椒-芝麻两种间作模式,研究其对朝天... 伴随着农田的集约化和种植业结构调整,朝天椒主产区也从单一的连年种植同种作物朝着多元化的种植模式发展,形成了朝天椒与其他主产农作物组合的间作模式。本试验从生产实际出发,设置朝天椒-玉米、朝天椒-芝麻两种间作模式,研究其对朝天椒生长生理、光合特性、病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朝天椒-玉米、朝天椒-芝麻间作对朝天椒植株的开展度、茎粗、有效分枝数和最大叶片的叶长、叶宽、叶面积及叶片SPAD值、含氮量等指标均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其中朝天椒-芝麻间作除在茎粗、叶面积、叶宽上具有一定的降低作用外,对其他指标的影响均较小;朝天椒-芝麻间作基本不影响朝天椒植株的形态和正常生长发育,且对干鲜椒产量影响较小,干椒单产仅比单作(CK)减产2.31%,且对朝天椒疫病、炭疽病、病毒病防控效果较好。综上,在本试验两种间作模式中,朝天椒-芝麻间作较有利于朝天椒的生长发育,产量较高,为优选模式。该结论可为改进当地朝天椒种植生态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作 朝天椒 光合特性 病害发生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