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育期优化配置生产技术规程
1
作者 邵立威 刘青姗 +1 位作者 张泽伟 于丛娜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1期119-120,共2页
在河北省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生产中,为实现周年产量不降低且显著降低灌溉用水量的目标,根据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试验结果总结编制了该技术规程,为河北山前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播期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叶尔羌河流域灌区农业发展特征与灌溉效率评估
2
作者 陈召望 韩淑敏 +5 位作者 李会龙 袁瑞雪 杨永辉 杨艳敏 王菁 姜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61-1274,共14页
叶尔羌河流域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农业和生态用水竞争问题日益严峻,研究叶尔羌河流域灌区的农业发展特征和灌溉效率对农业和生态用水保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21年叶尔羌河流域灌... 叶尔羌河流域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随着干旱区水资源短缺及农业和生态用水竞争问题日益严峻,研究叶尔羌河流域灌区的农业发展特征和灌溉效率对农业和生态用水保障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2000—2021年叶尔羌河流域灌区灌溉农业和水文统计数据及2000—2020年Penman-Monteith-Leuning Evapo-transpiration Version2(PML-V2)蒸散产品,结合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灌区的种植面积、灌溉面积、灌水面积、引水量、灌溉定额、蒸散量和灌溉效率等的变化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期间叶尔羌河流域灌区灌溉引水量显著下降,2019—2021年河水、泉水和库水引水量相对稳定,井水引水量波动较大;总种植面积和灌溉面积极显著增加,总灌水面积变化不显著,配水定额和灌水定额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下降趋势。2)蒸散量显著增加,上游和下游增加更明显,多年平均值为401mm;灌溉效率从2000年的25.1%提升至2020年的43.7%,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控制农业发展规模和进一步提升灌溉效率是降低灌溉引水量的主要措施。此外,对叶尔羌河流域灌区进行水量平衡验证,表明PML-V2蒸散产品在该区域可靠性强,可为其他生态水文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尔羌河流域灌区 灌溉农业 灌溉定额 作物蒸散 灌溉效率 PML-V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北部森林植被碳储量和固碳速率研究 被引量:20
3
作者 张滨 张丽娜 +3 位作者 刘秀萍 赵占轻 曹建生 张万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92-402,共11页
为了了解河北省北部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本文以该区域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经济林和灌丛为研究对象,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采用的加拿大林业碳收支模型(CBM-CFS3),利用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野外森林植被... 为了了解河北省北部森林植被固碳能力,本文以该区域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经济林和灌丛为研究对象,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采用的加拿大林业碳收支模型(CBM-CFS3),利用第7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和野外森林植被调查样地数据,拟合出研究区的蓄积-生物量转换参数和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参数,建立研究区内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蓄积生长方程、蓄积-干材生物量转换方程、生物量组分比例方程,采用这些方程评估了2010年河北省北部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碳密度和固碳速率。结果表明:拟合的不同森林植被蓄积生长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7,蓄积-干材生物量转换方程的决定系数均大于0.8,生物量组分比例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可用于评估该区域森林植被碳汇功能和潜力。2010年河北省北部森林植被碳储量为59.66 Tg(C),平均森林植被碳密度为25.05 Mg(C)×hm^(-2),森林植被固碳速率为0.07~1.87Mg(C)×hm^(-2)×a^(-1);其中阔叶林、针叶林、混交林、经济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分别为30.97 Tg(C)、12.36 Tg(C)、15.73Tg(C)、0.60 Tg(C)和26.09 Mg(C)×hm^(-2)、26.14 Mg(C)×hm^(-2)、24.50 Mg(C)×hm^(-2)、7.53 Mg(C)×hm^(-2)。河北省北部森林植被碳密度与固碳速率均从西北到东南呈升高趋势。造林后森林面积增加6 400 km2,森林植被碳储量增加19.54 Tg(C)(不包括灌丛);林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未来森林固碳潜力巨大。说明造林在增加森林植被碳储量和提高森林的固碳速率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北部 CBM-CFS3模型 森林植被 碳储量 碳密度 固碳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5年河北省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覆盖动态及其可持续性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彦芳 刘敏 郭英 《林业资源管理》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17-125,共9页
植被是第一性生产者,是维持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因素。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建设占重要地位。利用1982—2015年的GIMMS NDVI3g数据,经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采用最小二乘法趋势分析和Hurst可持续分析方... 植被是第一性生产者,是维持生物圈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键因素。河北省建设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建设占重要地位。利用1982—2015年的GIMMS NDVI3g数据,经像元二分法获得植被覆盖度,采用最小二乘法趋势分析和Hurst可持续分析方法分析近34年河北省各生态环境支撑区植被覆盖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与长期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82—2015年河北省生长季年平均植被覆盖度为49.4%。34年间,河北省植被覆盖度呈现整体增加的趋势,增加幅度为1.5%/10a,植被覆盖度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90%以上。可持续性上,植被正向变化的可持续性较强,且以持续改善为主。由变化趋势与Hurst指数的耦合信息得出,植被覆盖增加区和退化区的Hurst指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86和0.85,表明未来变化趋势将保持一致,即改善的持续改善,退化的持续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GIMMSNDVI3g 京津冀 植被覆盖度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以河北省南皮县为例 被引量:19
5
作者 孔晓乐 王仕琴 +1 位作者 刘丙霞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5-1144,共10页
华北低平原区有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外来调水与浅层微咸水的联合利用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将引起区域水循环和水环境的改变。为明确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 华北低平原区有着巨大的粮食增产潜力,同时也是粮食生产和农业水资源矛盾突出的地区。外来调水与浅层微咸水的联合利用是解决区域水资源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将引起区域水循环和水环境的改变。为明确外来调水对华北低平原区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特征的影响,本研究在华北低平原区河北省南皮县域内对调水后不同季节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调查和采样,利用水文地球化学和氢氧(d^2H、d^(18)O)稳定同位素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来调水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转化及其水化学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月至翌年7月,受蒸发作用的影响,地表水电导率(EC)和钠吸附比(SAR)增加,d2H、d18O同位素不断富集;由于地表水和周围土壤的交换吸附作用使其水化学类型向Na^+、Cl^-和SO_4^(2-)增加、HCO_3^-减少的咸水转变。调水改变了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之间的补给关系,11月至翌年3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受外来调水直接或者灌溉补给,使得3月浅层地下水EC降低,埋深变浅,部分采样点分布在外来调水的SAR-EC区域。受调水影响,3月沟渠附近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Na·Mg·Ca-Cl·SO_4、Na·Mg-Cl·SO_4·HCO_3、Na·Mg-SO_4·Cl·HCO_3等,是11月调水(Na·Mg·CaSO_4·HCO_3·Cl)和浅层地下水(Na·Mg-Cl·SO_4)的过渡类型。3月至7月浅层地下水补给沟渠水,地下水埋深变深,7月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3月相似。调水可以季节性地改善区域内沟渠水及其附近的浅层地下水水质,而对深层地下水和坑塘水的水质无改善作用。调水对沟渠水水质的改善体现在调水季节,对浅层地下水水质的改善存在滞后性,2014年11月调水之后,2015年3月浅层地下水的水质得到改善。因此,采用调水和浅层地下水、坑塘水混合灌溉,对合理开发利用区域咸淡水资源以及深层地下水压采,恢复地下水位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水 水化学特征 水质 地表水-地下水转化 华北低平原区 南皮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原农业灌溉以电折水系数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李飞 陶鹏 +5 位作者 齐永青 李红军 王鸿玺 王宁 裴宏伟 张喜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993-2001,共9页
“以电折水”是一种农业灌溉用水的间接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灌溉耗电量与取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利用灌溉耗电量数据间接求算灌溉用水量。以电折水系数是灌溉取水量与耗电量的比值,其准确性是影响该方法进行灌溉用水间接计量的主要因... “以电折水”是一种农业灌溉用水的间接计量方法,通过建立灌溉耗电量与取水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实现利用灌溉耗电量数据间接求算灌溉用水量。以电折水系数是灌溉取水量与耗电量的比值,其准确性是影响该方法进行灌溉用水间接计量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基于县域农业灌溉以电折水系数与地下水位监测结果,分析了河北平原区以电折水系数的区域特征以及地下水埋深对以电折水系数的影响;选择位于山前平原区的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为典型地点,开展了机井用电量和抽水量关系的灌溉试验研究,分析了灌溉时长、灌溉方式和季节等要素对以电折水系数取值的影响规律。本研究发现:1)同等地下水埋深条件下,山前平原区以电折水系数高于中东部平原区,且随着地下水位埋深增加,以电折水系数降低。地下水埋深每增加10 m,山前平原区深层井以电折水系数降低0.42 m^(3)∙kWh^(−1),中东部平原区深层井降低0.15 m^(3)∙kWh^(−1)。2)灌溉试验结果表明,机井的灌溉耗电量与取水量关系较为稳定,同一机井不同次灌溉之间的以电折水系数波动幅度为5.7%;受地下水水位季节性变化的影响,3月上旬到6月中旬的灌溉季内以电折水系数季节性变化幅度约为±10%;管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对实际以电折水系数具有显著影响,管灌比喷灌的以电折水系数高28.8%。3)目前的河北平原县域以电折水系数测算结果尚不能满足农户灌溉用水计量和水权、水资源税核定的需求,应考虑地下水季节性变化、灌溉技术类型差异和非灌溉用电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以电折水方法的计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灌溉 以电折水系数 灌溉水量 用水计量 河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彦芳 刘敏 +1 位作者 郭英 董鸿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9-316,共8页
[目的]研究和评估不同生态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为区域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核算和生态补偿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1980,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土地利用二级分类当量... [目的]研究和评估不同生态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为区域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核算和生态补偿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1980,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土地利用二级分类当量表,计算3个时段河北省各生态环境支撑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①1980—2015年河北省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田转为城乡建设用地,其他生态用地转为农田的趋势。②以2015年的价格计算,1980—2015年河北省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年平均值约为3.56×10^(11)元。③1980—2015年河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约7.00×10~9元。④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区为燕山—太行山,其次是坝上高原、海域海岸、京津保,最低的为低平原区。⑤1980—2015年京津保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幅度最大为28.1亿元,降低15.0%。[结论] 2000年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恢复和提升河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支撑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当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7”特大暴雨对河北平原玉米产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泉涛 章成果 +3 位作者 冯颖 李红军 郭英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3-1032,共10页
洪涝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受台风“杜苏芮”和“卡奴”的影响,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地区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水灾害,给京津冀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导致部分农田几乎绝收。为评估极端暴雨事... 洪涝是一种破坏力巨大的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受台风“杜苏芮”和“卡奴”的影响,2023年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地区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水灾害,给京津冀地区造成了重大损失,导致部分农田几乎绝收。为评估极端暴雨事件对当地粮食产量的影响,本研究使用MODIS MOD09GQ数据分析了暴雨前后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据此划定了本次暴雨造成的受灾农田区域(主要在河北平原)及其受灾程度,同时结合2016—2020年玉米种植空间分布、农业统计数据和NDVI数据,估算了受灾农田区域未发生暴雨和发生暴雨后两种情景下的玉米产量,进而评估了本次暴雨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主要得到以下结果:1)暴雨发生后,河北平原受灾农田区域的NDVI普遍减少0~0.35,相比之下,未受灾农田区域的NDVI均有所增加。2)本次强降雨导致河北平原约24万hm^(2)农田受到影响,绝产面积约13万hm^(2),减产面积约11万hm^(2)。3)蓄滞洪区周边的22个县(市、区)是本次暴雨的主要受灾区域,据回归分析结果,本次暴雨可能造成的玉米产量损失多达22万t,且92%的产量损失是由作物绝产所致。本研究为遥感手段估算极端降雨导致的粮食减产提供了一个快速且可靠的计算框架,同时强调了极端降雨对粮食安全的巨大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粮食安全 华北平原 极端降雨 “杜苏芮”和“卡奴”台风 NDV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域模型与遥感解译方法的农业面源污染精细化源解析技术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李琪云 李继峰 +2 位作者 李泽利 沈彦军 刘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4-1543,共10页
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是面源污染防治的基础。农作物种植是农业面源污染源的重要组成,然而传统的面源污染源解析方法不能量化不同农作物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贡献,其解析精度也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求。本研究以天津于... 农业面源污染源解析是面源污染防治的基础。农作物种植是农业面源污染源的重要组成,然而传统的面源污染源解析方法不能量化不同农作物对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的贡献,其解析精度也难以满足环境管理部门精细化管理的客观需求。本研究以天津于桥水库上游沙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流域模型与遥感解译的方法,解析流域总磷负荷来源与贡献,旨在建立一种农业面源污染源精细化源解析技术。研究结果显示: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的农作物遥感总体分类精度在88%以上,Kappa系数均大于0.81,整体分类结果可信。沙河流域主要作物类型包括冬小麦-夏玉米、板栗、果树与其他作物,其中冬小麦-夏玉米的种植面积最大,占比为44%~67%,板栗种植面积次之,占比为11%~29%。冬小麦-夏玉米种植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板栗种植面积则呈快速上升趋势。沙河流域Generalized Watershed Loading Function(GWLF)模型对溪流量与总磷负荷的模拟表现良好,其模型校准期与验证期的NSE在0.59以上,R^(2)在0.79以上。耕地为沙河流域最大的面源总磷负荷来源,占总磷负荷总量的61%;在耕地中,冬小麦-夏玉米总磷负荷占比最大(52%),板栗次之(20%);考虑到板栗种植面积近年来不断上升,未来沙河流域面源总磷负荷仍有升高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源解析 遥感解译 流域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ETRIC模型的巴基斯坦农业区蒸散量估算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萧楠 沈彦军 +3 位作者 李红军 张晓龙 李琪云 王艺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27-1939,共13页
蒸散量是水分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载体,精确估算农田蒸散量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巴基斯坦农业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灌溉农区之一,如何基于遥感技术估算区域实际蒸散量成为农业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利用MODIS数据... 蒸散量是水分循环和能量循环的重要载体,精确估算农田蒸散量对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巴基斯坦农业区是世界上重要的灌溉农区之一,如何基于遥感技术估算区域实际蒸散量成为农业水资源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利用MODIS数据、气象数据以及DEM数据,采用METRIC模型,估算了2019—2020年巴基斯坦农业区的实际蒸散量,并分析了不同作物生育期蒸散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巴基斯坦农业水资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比较基于METRIC模型在日尺度和月尺度的蒸散估算结果与农业站点蒸渗仪的实际观测数据发现,二者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2 mm∙d^(−1)和25 mm∙month^(−1),相关系数分别为0.65和0.84;在空间上,与ETMonitor产品比较,METRIC模型估算结果的空间分布和量级更为合理。2)巴基斯坦农业区蒸散量的空间分布与种植结构密切相关,蒸散量自北向南总体呈阶梯递减格局,小麦、棉花、水稻和甘蔗生育期累积蒸散量分别为392 mm、652 mm、745 mm和1224 mm;就同一种作物来说,旁遮普省作物生育期累积蒸散量高于信德省。3)小麦生育期内月蒸散量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变化特征;旁遮普省棉花生育期内月蒸散量呈“单峰”变化特征,信德省棉花生育期内月蒸散量呈“双峰”变化特征;水稻和甘蔗生育期内月蒸散量呈“单峰”变化特征。本研究实现了METRIC模型在巴基斯坦农业区的参数本地化应用和适用性分析,为基于遥感手段估算区域或农作物尺度蒸散量提供了方法借鉴,对揭示不同作物蒸散耗水的时空特征和区域农业水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METRIC模型 能量平衡 MODIS数据 巴基斯坦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北高原农业种植结构的演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党文硕 张玉翠 +4 位作者 成功 陈晓璐 沈彦俊 马全伟 张泽伟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41-1450,共10页
冀北高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分析该地区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格局变化,明确其种植结构演变规律对破解区域水资源匮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对冀北高原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主要种... 冀北高原是京津冀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和农业产区,分析该地区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格局变化,明确其种植结构演变规律对破解区域水资源匮乏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对冀北高原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主要种植作物麦类(莜麦、春小麦)、胡麻、蔬菜、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进行分类提取,并分析了该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格局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遥感监测与农业统计数据相关性的决定系数为0.61,混淆矩阵验证Kappa系数为0.84,总体分类精度为87.65%,分类精度较高。2)2000—2020年,冀北高原总耕地面积有所下降,其中传统作物(麦类、胡麻)种植面积下降约50.7%,经济作物(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增长约211.4%。3)2000—2020年间,麦类种植面积有所下降,2020年约51%的麦类集中在康保县北部,胡麻分布逐渐迁移至尚义县北部,蔬菜分布区域趋于分散化,马铃薯种植范围扩大,集中在尚义县北部、沽源县北部及张北县西北部安固里淖附近。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冀北高原种植结构调整、水资源合理配置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种植结构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冀北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水供应下基于土壤墒情预报的地面精准控灌技术规程
12
作者 邵立威 刘娜 +1 位作者 张泽伟 刘勇 《农业工程技术》 2025年第4期74-75,共2页
准确预报土壤墒情是实施农田高效灌溉管理的重要途径。目前河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农田以一家一户种植管理为主要种植方式,田块土壤墒情差异大,需根据不同田块的实际管理情况开展土壤墒情预报。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制定了小麦玉米... 准确预报土壤墒情是实施农田高效灌溉管理的重要途径。目前河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农田以一家一户种植管理为主要种植方式,田块土壤墒情差异大,需根据不同田块的实际管理情况开展土壤墒情预报。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制定了小麦玉米一年两作田块尺度基于手机APP的墒情预报与地面精准控灌技术规程,以确保所有田块都能获得适量实时供水,提升用水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压管道 地面灌溉 土壤墒情预报APP 精准控灌 技术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技术和气候变化对农作物产量和蒸散量的影响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素英 张喜英 +1 位作者 邵立威 孙宏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039-1047,共9页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 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品种改进和有利的气象条件的变化,世界各地的作物产量得到大幅度提高,但作物的蒸散量却未出现大幅度提高。本文以石家庄气象站1955-2007年的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河北省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期间主要气象因素变化,结合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长期定位灌溉试验的研究结果,分析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气象因子变化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耗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07年冬小麦和夏玉米生长季的气象因子发生了变化,日照时数、相对湿度、风速、气温日较差显著降低,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和积温显著升高,气象因子的变化对作物总蒸散量未产生明显影响,但由于降水减少,作物生长期间的灌溉需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期灌溉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变化和品种的改良,冬小麦和夏玉米的产量不断增加,而耗水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产量增加幅度,夏玉米的耗水量呈稳定状态。节水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维持耗水量稳定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条件 农业机械总动力 气候变化 作物产量 蒸散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有限供水冬小麦的适宜播期研究
14
作者 刘青姗 刘娜 +2 位作者 邵立威 陈素英 张喜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4-708,共15页
自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华北平原中北部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条件发生改变,调整冬小麦播期对该地区实施“两早-两晚”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基于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2016—2023年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7个生育期4... 自工业革命以来,气候变化加剧导致华北平原中北部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条件发生改变,调整冬小麦播期对该地区实施“两早-两晚”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基于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2016—2023年限水灌溉条件下冬小麦7个生育期4个播期2个品种的试验数据,确定以稳产为前提的冬小麦适宜播期及满足适播的热量条件。4个播期分别为当地正常播期(播期1)以及每个播期在上一个播期基础上推迟5~7 d (播期2、3和4)。结果表明,除‘石优20’外,冬小麦在播期2后产量明显下降,播期4与其他3个播期下的产量差异较大,根据本试验条件适播日期为10月12—24日,以作物发育基点温度为0℃计算的冬前积温和生育期总积温需分别达350和2 010℃·d。不同播期通过积温影响冬小麦各阶段生育期,随着播期的推迟,不同生长阶段(播种—越冬、越冬—拔节、拔节—扬花和扬花—收获)持续时间变化分别为缩短、延长、延长和缩短,且不同品种对播期的响应不同。晚播冬小麦冬前不具备充分分蘖的气象条件,在拔节期形成最大群体,发育进程滞后影响群体数量以及生殖生长持续时间,从而导致作物减产。冬小麦扬花前生物量增长速率与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同步,若冬末春初遇到高温,晚播冬小麦能弥补前期生长进程过慢产生的差距。播期对产量三要素产生的影响为:穗数降低、穗粒数增加和千粒重变化无统计学差异,晚播冬小麦收获指数高于早播,籽粒品质随播期推迟存在下降趋势,但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通过本研究得到以下结论:在温度升高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小麦适宜播种日期可推迟2.6 d,为夏玉米延长灌浆期晚收获创造条件,研究结果为华北平原中北部实施“两早-两晚”技术的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为农业发展适应气候变化减轻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限水 冬小麦 播期 稳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子及杂交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及节水技术研究思考 被引量:19
15
作者 姜净卫 刘孟雨 董宝娣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3-66,70,共5页
在有限水资源下实现张杂谷等杂交谷子节水高产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谷子及杂交种的抗旱节水特点、水分利用特性、现阶段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节水技术以及节水机理3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研究进展... 在有限水资源下实现张杂谷等杂交谷子节水高产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从谷子及杂交种的抗旱节水特点、水分利用特性、现阶段以地膜覆盖为主的节水技术以及节水机理3个方面阐述了当前研究进展。并根据张杂谷等杂交种生产特点和区域特性,提出谷子以及张杂谷等杂交种未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问题和研究重点。主要包括旱区雨水高效利用、半干旱区调亏灌溉、高水效品种以及综合节水研究等。为谷子以及杂交种发展和种植区域扩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以及杂交种 水分利用效率 节水技术 地膜覆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冀西北降水同位素特征及其水汽来源分析
16
作者 张婷 黄领梅 +3 位作者 孔晓乐 裴宏伟 马全伟 沈彦军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冀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干旱湿润过渡带,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敏感性极强,明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来源可为区域农业发展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然而目前对其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法和... 冀西北地区地处我国北方干旱湿润过渡带,生态系统对降水的敏感性极强,明确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其来源可为区域农业发展及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技支撑,然而目前对其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的认识仍十分有限。本研究采用数理统计法和同位素示踪法,对冀西北地区张家口市桥东区、张北县和康保县3个站点开展降水同位素观测,分析其时空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效应,并通过后向轨迹追踪法定量分析了本地区的水汽来源。结果表明:冀西北降水δ^(2)H和δ^(18)O同位素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富集、冬季贫化,δ^(2)H和δ^(18)O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桥东区的6月(-38.7‰和-5.7‰)和张北县的1月(-164.8‰和-21.2‰)。降水中稳定同位素温度效应和纬度效应显著,但不存在雨量效应。区域大气降水线为δ^(2)H=7.957δ^(18)O+7.226 (R^(2)=0.962)。水汽输送轨迹显示,夏季降水水汽主要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东亚季风带来的水汽分别占桥东区、张北县和康保县3个站点夏季降水总量的53.53%、55.43%和52.17%;其他季节主要受西风带水汽以及蒙古大陆性气团控制,水汽占比之和达70%以上。本文结果对于增进区域水循环的认识及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同位素 水汽来源 后向轨迹追踪模型 冀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历史与适水转型 被引量:10
17
作者 齐永青 罗建美 +3 位作者 高雅 闵雷雷 韩琳娜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3-722,共10页
京津冀地区是资源型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本文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和灌溉水资源利用的历史阶段特征和适水转型进行了分析,对京津冀地区农业适水转型路线提出建议。1970年代末以来,井灌为主的灌溉体系基本覆盖平原农区,... 京津冀地区是资源型缺水地区,也是我国的主要农业区之一。本文对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和灌溉水资源利用的历史阶段特征和适水转型进行了分析,对京津冀地区农业适水转型路线提出建议。1970年代末以来,井灌为主的灌溉体系基本覆盖平原农区,小麦玉米占优的作物结构形成,蔬果产能快速扩大。粮食产量从2136.2万t增加至3944.8万t,蔬菜产量从1093.7万t增加至5508.4万t,水果产量从144.0万t增加至1505.2万t。灌溉占地下水消耗的70%,是京津冀平原区地下水超采的主要原因。近40年来,京津冀三地农业的差异化发展强化了河北省在京津冀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基础性功能,也加重了河北平原农业生产和资源节水压力。现有田间试验和作物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优化轮作模式,降低复种指数,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灌溉高产模式调整为两年三熟或者三年四熟,减少高耗水的小麦,适度增加杂粮、薯类或将夏玉米改为春玉米等措施,可在较小产量损失下,达到农业耗水与水资源条件的平衡。现有研究明确了通过压缩高耗水作物构建适水种植结构的总体方向,但对于不同适水轮作模式在中长期时间尺度上的产粮能力与耗水强度的交互关系仍不明晰,实用高效的适水田间管理与生产技术支撑体系也需不断完善。在政策层面,需健全京津冀地区农业综合规划与产业发展体系,统筹长期目标和短期措施,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农产品生产稳定的前提下,有序地推进京津冀地区农业生产的适水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生产 灌溉 水资源利用 京津冀地区 适水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蒸腾剂研究及其在农业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8
作者 张小雨 张喜英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938-944,共7页
作物应对干旱胁迫时,气孔在协调蒸腾和光合作用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气孔行为与植物抗旱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研究者们通过不同方式调节气孔运动和改善气孔微环境,在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同时促进作物... 作物应对干旱胁迫时,气孔在协调蒸腾和光合作用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气孔行为与植物抗旱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农业生产上,研究者们通过不同方式调节气孔运动和改善气孔微环境,在提高作物抗旱性的同时促进作物产量形成。其中提高作物抗旱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使用抗蒸腾剂。本文介绍了近些年研究较多的成膜型抗蒸腾剂和代谢型抗蒸腾剂的作用机理,并对两类抗蒸腾剂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比较。最后提出了抗蒸腾剂研究新动向,一是数学模型在抗蒸腾剂研究中的应用,将抗蒸腾剂对植物作用分解为环境因子变化并引入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耦合模型,从而建立抗蒸腾剂新品种快速筛选与适用性评估机制的可能性;二是通过红外测温法评估抗蒸腾剂效果,红外测温法能够快速获得大面积植被蒸腾瞬时信息且测温仪便于携带,在田间试验中可用于喷施抗蒸腾剂后作用效果连续观察,并且基于测定数据计算作物水分亏缺指数(CWSI)在抗蒸腾剂改变作物抗旱能力研究方面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最后指出未来抗蒸腾剂研究应针对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特点与生产要求,建立包括多种抗蒸腾剂品种在内的组合使用方法,进一步扩大抗蒸腾剂应用范围,优化其使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蒸腾剂 干旱 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气孔导度耦合模型 红外测温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质地和滴头流量对地下滴灌土壤水分运移特征的影响
19
作者 贾明磊 魏飒 +2 位作者 刘帆 张玉翠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9-758,共10页
地下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灌溉水经由滴头在土壤中形成湿润体的过程对作物生长用水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质地、滴头流量和土壤含水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溉参数,能够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本研究以壤土、砂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地下滴灌是一种局部灌溉方式,灌溉水经由滴头在土壤中形成湿润体的过程对作物生长用水至关重要。根据土壤质地、滴头流量和土壤含水率等因素选择适宜的灌溉参数,能够避免灌溉过量或不足。本研究以壤土、砂土和黏土3种质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地下滴灌滴头埋深为30 cm,对0.39 L·h^(−1)、0.90 L·h^(−1)和1.38 L·h^(−1)流量下土壤湿润锋的变化规律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含水量变化对不同滴头流量的响应存在差异,壤土和砂土在高流量下更易形成规律的湿润体,而黏土则受到滞水效应的影响,在低流量时表现出明显的滞水特性。不同土壤质地对水分运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砂土中湿润锋垂直向下运移距离最大,但垂直向上运移距离为15~20 cm,比壤土小,运移能力较低;黏土中水分运移所受阻力最大,因此在各方向运移距离最短,但变化持续时间最长;壤土中水分运移距离在水平和垂直向下方向上均处于居中水平,垂直向上运移距离最大,说明壤土中水分向上的传输能力最强,该土壤类型相对砂土和黏土更适合30 cm左右埋深的地下滴灌。对于同一质地而言,砂土和壤土中湿润锋在3个方向的运移速率均随滴头流量的增加而增大;黏土水分湿润锋在水平和垂直向下方向运移速率随滴头流量在6%~10%之间变化,相对其他土壤质地变化程度较小,说明黏土水分湿润锋运移在这两个方向上受流量影响较小,但其垂直向上方向运移速率随滴头流量增加先降低再增加,且降低幅度远高于增加幅度,说明较低流量更有利于黏土水分向上运移。在3种土壤质地和3种滴头流量下,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湿润锋的运移速率总体呈逐渐减缓的趋势;随滴灌流量的增加,湿润锋在水平方向与垂直向上方向的运移距离之比相应增大,说明流量增加相对于土壤水分向上运移来说更有利于促进其水平运移能力。此外,湿润锋水平和垂直方向的运移速率与入渗时间遵循幂函数的规律。砂土垂直向上只运移到距地表10 cm左右处,壤土在3种流量条件下垂直向上运移均达到地表,黏土垂直向上只运移到距地表10.3 cm处。综上所述,不同质地土壤进行地下滴灌时,砂土的滴头埋深须在15 cm以内,流量在0.39 L·h^(−1)左右可以保证作物苗期用水的同时减少渗漏;对于壤土而言,滴头埋深可增至30 cm,流量需依据种植作物出苗时间、灌溉时间以及节水目标决定;黏土滴灌不适合深埋和深根系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滴灌 土壤质地 滴头流量 湿润锋 土壤水分运移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分和温度对藜麦种子萌发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20
作者 王慧丽 钟苑宁 +5 位作者 杨晗 马玉诏 乔匀周 张小帅 黄欣莉 董宝娣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3,共9页
藜麦作为富含营养物质且喜冷凉的旱地作物,温度和水分是限制其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必要条件,明确温度和干旱胁迫下藜麦的出苗和生长情况对雨养旱作区藜麦高产高效种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北坝上地区典型藜麦品种‘冀藜3号’为试验材料,... 藜麦作为富含营养物质且喜冷凉的旱地作物,温度和水分是限制其种子萌发和生长的必要条件,明确温度和干旱胁迫下藜麦的出苗和生长情况对雨养旱作区藜麦高产高效种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河北坝上地区典型藜麦品种‘冀藜3号’为试验材料,设置1)种子萌发试验:3个干旱胁迫处理(PEG-6000溶液渗透势分别为0、-0.3、-0.6MPa)和4个种子萌发温度(10℃/0℃、15℃/5℃、20℃/10℃、25℃/15℃),分析干旱和温度胁迫及其互作效应对发芽率、发芽势、根长和芽长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阐明其对环境胁迫因素的响应机制。2)播期试验:在河北坝上地区设置5个播期(5月1日、5月11日、5月21日、6月1日和6月11日),探究不同播期下环境温度和土壤水分变化对出苗率及产量的影响,明确河北坝上冷凉地区藜麦高产的适宜种植时间。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发芽率、发芽势、根长和芽长逐渐增加,20℃/10℃和25℃/15℃处理下种子萌发率较高。在干旱胁迫下,种子萌发指标整体下降。当干旱胁迫较轻(PEG-6000为-0.3MPa)时,SOD和CAT活性较高,种子萌发受到的影响较小。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藜麦出苗期间温度和籽粒产量均呈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以6月1日播期处理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出苗率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产量与株数呈显著正相关。6月1日播期出苗期间的平均气温为17.77℃,出苗率为95.72%;5月11日播期出苗期间的平均温度为5.90℃,出苗率为6.58%。与5月11日播期相比,6月1日播期产量提高435.67 kg·hm^(-2)。以上结果表明,藜麦种子能耐受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但在低于15℃/5℃的温度下萌发表现较差。在河北坝上冷凉地区,为确保藜麦的出苗率免受低温的负面影响,不宜过早播种;适宜播期在5月中旬到6月上旬,以保证藜麦生长所需的适宜温度。此结果可为优化坝上冷凉地区藜麦种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 播期 干旱胁迫 温度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