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BP与LEV混合物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联合毒性效应
1
作者 沈洪艳 刘爱真 +4 位作者 杨雷 孙新宇 白玉玮 宁静 孙昊宇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21,共9页
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单一毒性试验、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二元联合毒性试验,运用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判别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及评估强度,探究典型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丁酯(TBP)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混合暴露对2种藻的... 以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为模式生物,采用单一毒性试验、直接均分射线法进行二元联合毒性试验,运用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判别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及评估强度,探究典型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丁酯(TBP)与抗生素左氧氟沙星(LEV)混合暴露对2种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TBP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EC_(50)分别为2.0×10^(-6)和6.7×10^(-5) mol/L;LEV对铜绿微囊藻和斜生栅藻的EC_(50)分别为3.4×10^(-7)和4.3×10^(-6) mol/L。TBP与LEV对铜绿微囊藻的单一毒性均大于斜生栅藻。基于均分射线设计的二元联合实验结果表明,随LEV占比降低,联合毒性减弱,且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大于斜生栅藻。不同TBP和LEV配比下的二元混合体系对2种藻的联合毒性作用模式均具有浓度依赖性,表现为低浓度协同、高浓度拮抗。联合毒性作用强度随TBP和LEV浓度配比变化而变化,LEV浓度占比与其联合毒性作用呈正相关,TBP浓度占比与联合毒性作用呈负相关。TBP和LEV单一及混合体系对藻类生长均呈现出毒物兴奋(Hormesis)效应,即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研究结果可为有机磷阻燃剂和抗生素共存时的水生毒性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丁酯 左氧氟沙星 铜绿微囊藻 斜生栅藻 联合毒性 毒物兴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生态耦合工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施畅 张静 +3 位作者 刘春 李再兴 吴根 杨景亮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1期102-108,共7页
开发低投资、低能耗、低维护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是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的关键。采用无动力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UAF)与潜流式人工湿地(SFW)耦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耦合工艺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并... 开发低投资、低能耗、低维护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是解决农村污水处理问题的关键。采用无动力升流式厌氧生物滤池(UAF)与潜流式人工湿地(SFW)耦合工艺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耦合工艺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下对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并通过增加SFW内的植株密度改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UAF与SFW耦合工艺无动力消耗,免维护,适合农村地区的生活污水处理,对氮、磷的去除主要依靠SFW阶段完成,通过增加芦苇的植株密度可以明显增强SFW内生物的脱氮除磷能力,并保证UAF与SFW耦合工艺的处理性能稳定在较高水平。在t(HRT)UAF=18h,t(HRT)SFW=3d的条件下,UAF与SFW耦合工艺出水COD、氨氮、总氮、总磷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4.07,4.25,13.36和0.44mg/L,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工程 农村生活污水 厌氧生物滤池 人工湿地 脱氮除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铝基负载金属催化臭氧氧化焦化废水有机物效能对比
3
作者 刘文佳 杨梦鑫 +3 位作者 王亚静 刘艳芳 张妙雨 熊奕衡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0-344,共15页
采用浸渍法分别制备了以硅铝基为载体的铁、铜和钛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BTCW),考察其对废水中典型有机物(苯酚、喹啉和乙二醇)的降解效果,并分析有机物降解机制。结果表明,硅铝基负载铁催化剂(Fe@... 采用浸渍法分别制备了以硅铝基为载体的铁、铜和钛金属氧化物负载型催化剂,催化臭氧氧化处理焦化废水生化出水(BTCW),考察其对废水中典型有机物(苯酚、喹啉和乙二醇)的降解效果,并分析有机物降解机制。结果表明,硅铝基负载铁催化剂(Fe@SA)催化性能最佳,对苯酚废水、喹啉废水和乙二醇废水(初始质量浓度均为200 mg/L),Fe@SA催化臭氧氧化体系中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的去除率(η)分别为84.56%、39.38%和17.40%,较单独臭氧氧化体系分别提高了5%、6.36%和10.06%;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的η分别为85.38%、15.07%和79.98%,较单独臭氧氧化体系分别提高了40.48%、15.07%和79.98%。Fe@SA催化臭氧氧化体系对苯酚、喹啉和乙二醇的η分别为99.99%、72.79%和99.79%。实际BTCW结果表明,Fe@SA催化臭氧氧化体系对COD和TOC的η分别达到48.40%和52.87%。稳定性测试表明,Fe@SA在重复使用5次后仍保持较高的催化活性,COD和TOC的η的下降幅度均不大于2%。通过表征分析得到Fe@SA催化机理主要依赖于铁离子不同价态的电子转移及其对·OH产生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为高效催化剂的开发及焦化废水的深度处理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催化臭氧氧化 负载型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在河北平原褐土和地下水迁移转化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高太忠 付海燕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15期6667-6670,共4页
[目的]为了揭示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在褐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方法]以河北平原的褐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的淋滤实验,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其迁移规律。[结果]在施氮周期内,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 [目的]为了揭示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在褐土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方法]以河北平原的褐土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的淋滤实验,建立数学模型,预测其迁移规律。[结果]在施氮周期内,氨氮浓度最高为15.86 mg/L,最低为0.09 mg/L,平均为2.02 mg/L,超标10.1倍;亚硝酸盐氮最高浓度为37.456 mg/L,最低浓度为0.002 mg/L,平均浓度为4.854 mg/L,超标242.7倍;硝酸盐氮浓度最高为16.35 mg/L,最低浓度为2.12 mg/L,平均浓度为6.51 mg/L的未超标,占标率为32.57%。[结论]在浅层地下水中,硝酸盐氮和氨氮是污染地下水的主要2种氮素存在形态。在深层地下水中,氮素主要存在形态为硝酸盐氮。所建数学模型可以定量地预测氮在包气带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亚硝态氮 硝态氮 褐土 地下水 迁移转化 河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磺胺甲恶唑的振动光谱和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吕少岩 张静 +1 位作者 于倩 刘春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2,共8页
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是一种磺胺类广谱抗生素.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SMX初始构型进行结构优化,得出该分子最稳定结构构型.同时,给出了SMX的键长、键角和二面角等空间结构参... 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SMX)是一种磺胺类广谱抗生素.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B3LYP方法,在B3LYP/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SMX初始构型进行结构优化,得出该分子最稳定结构构型.同时,给出了SMX的键长、键角和二面角等空间结构参数值,确定该分子空间构型为非平面结构.相同基组水平下进行频率计算,通过频率校正因子0.9630修正并绘制了SMX分子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图.发现光谱谱段主要分布在3600-2800 cm-1和1700-300 cm-1频率段,并且理论计算值和实验测定值有较好吻合,表明DFT计算方法是可取和可信的.借助GaussView 6.0软件和计算得到的势能分布结果对频率范围内每一个振动模式进行了指认归属.此外,采用Multiwfn和VMD程序计算并分析SMX分子的静电势和前线分子轨道,预测了该分子的反应活性位点.该结果为SMX分子的振动光谱检测提供基础数据,为其结构鉴定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胺甲恶唑 振动光谱 密度泛函理论 静电势 前线分子轨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土壤环境微塑料研究现状及热点趋势
6
作者 李少华 李莹真 +1 位作者 安鸿雪 廉静 《煤炭与化工》 CAS 2024年第10期149-154,共6页
微塑料(粒径<5 mm)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污染土壤生态环境。为全面了解微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VOSviewer和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分析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2~2023的土壤环境领域的文献进... 微塑料(粒径<5 mm)作为新型环境污染物污染土壤生态环境。为全面了解微塑料在土壤环境中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采用VOSviewer和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分析工具,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2012~2023的土壤环境领域的文献进行可视化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自2017年以来,与土壤微塑料领域相关的研究迅速增长;中国在土壤微塑料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文量明显高于其它国家;土壤微塑料研究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期刊为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92篇),为平均每篇被引量最高的期刊;通过关键词分析,土壤微塑料领域的研究内容包括对土壤环境中微塑料的提取与检测、微塑料的降解以及微塑料与其他物质(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复合污染,此外还包括微塑料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对植物、微生物的影响以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目前热点逐渐从大尺寸的微塑料单一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等变化为对土壤环境中赋存的小尺寸纳米塑料展开研究,以及微塑料与其他污染物(重金属等)的复合污染等更深层次的研究中。为土壤微塑料后续的研究方向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在环境领域的应用提供有力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 土壤环境 VOSviewer Cite space 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nton氧化深度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杨亚男 陈晓轩 +3 位作者 刘春 张静 杨景亮 肖太民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639-643,共5页
针对阿维菌素、盐霉素废水经厌氧-好氧工艺处理后难以进一步生物降解的特点,采用Fenton氧化法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pH值、反应时间、H_2O_2投加量以及n(H_2O_2)∶n(Fe2+)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在pH值为3.0,H_2O_2(体积分数... 针对阿维菌素、盐霉素废水经厌氧-好氧工艺处理后难以进一步生物降解的特点,采用Fenton氧化法进行深度处理。试验研究探讨了不同pH值、反应时间、H_2O_2投加量以及n(H_2O_2)∶n(Fe2+)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在pH值为3.0,H_2O_2(体积分数为30%)投加量为1.5mL/L,n(H_2O_2)∶n(Fe^(2+))为5∶1条件下,废水COD质量浓度由224mg/L下降到64.3mg/L,去除率达到7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工程 FENTON试剂 阿维菌素、盐霉素废水 氧化 深度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化真菌处理土霉素废水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罗晓 王婷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8-102,共5页
以自行分离培育的毛霉BFL-5优势菌株为试验菌种,采用海藻酸盐包埋法制备固定化真菌,经活化处理后,进行处理土霉素废水的试验,其COD去除率可稳定在80%以上,土霉素的降解率可达95%以上。显微镜观察结果说明了海藻酸盐包埋法制备的固定化... 以自行分离培育的毛霉BFL-5优势菌株为试验菌种,采用海藻酸盐包埋法制备固定化真菌,经活化处理后,进行处理土霉素废水的试验,其COD去除率可稳定在80%以上,土霉素的降解率可达95%以上。显微镜观察结果说明了海藻酸盐包埋法制备的固定化真菌属固定化活细胞,包埋的孢子经活化后成长为菌丝体,因而降解活力显著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化真菌 土霉素 废水处理 优势菌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ASB—A/O工艺处理淀粉、维生素B_(12)混合废水工程设计与运行 被引量:2
9
作者 陈媛媛 杨柯 杨景亮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620-626,共7页
淀粉、维生素B12混合废水的COD和氨氮的浓度均较高,并含有大量的难生物降解物质,需采用稳定、高效的废水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采用UASB—A/O工艺处理淀粉、维生素B12混合废水,处理规模为5 000 m3/d。当进水COD质量... 淀粉、维生素B12混合废水的COD和氨氮的浓度均较高,并含有大量的难生物降解物质,需采用稳定、高效的废水处理工艺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实现达标排放。采用UASB—A/O工艺处理淀粉、维生素B12混合废水,处理规模为5 000 m3/d。当进水COD质量浓度为8 544~9 720mg/L、总氮质量浓度为240~250mg/L时,处理系统出水COD质量浓度为78.4mg/L、氨氮质量浓度为18.7mg/L、总氮质量浓度为41.1mg/L,去除率分别可达99%以上、92.1%和82.7%。结果表明,采用UASB—A/O组合工艺对淀粉、维生素B12混合废水进行处理是可行的,各处理工艺单元的构成及设计参数选择合理且处理效果好,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能够满足《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的一级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工程 淀粉废水 维生素B12废水 UASB—A/O工艺 设计与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城市不透水地表沉积物采样装置应用比较
10
作者 刘立志 刘春 张静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35-39,共5页
采用3种采样装置对不透水地表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单位面积SS累积采集量大小顺序为水洗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框架采样装置;颗粒物样品中常规污染物总量大小顺序同样为水洗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框架采样装置,但... 采用3种采样装置对不透水地表沉积物进行采样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单位面积SS累积采集量大小顺序为水洗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框架采样装置;颗粒物样品中常规污染物总量大小顺序同样为水洗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框架采样装置,但单位SS中常规污染物含量大小顺序为框架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水洗采样装置,表明常规污染物大都存在于易于收集的地表颗粒物中。3种采样装置便携程度为框架采样装置、真空采样装置和水洗采样装置。实际应用时可依据采样距离、采样点地表性质和沉积物累积程度、样品保存和测定时限要求等情况选择不同的采样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样装置 面源污染 地表沉积物 雨水水质 城市不透水地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