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承德市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王宏 王丛梅 +4 位作者 高峰 高艳春 王万筠 胡赛安 吴显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507-1516,共10页
2014年6月17日和7月15日,同样在冷涡系统影响下,河北省承德市区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小时雨强分别为39.6和66.1 mm·h^(-1),最大10 min雨强分别为15和18 mm)。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5~10 min加密自动站资料、多... 2014年6月17日和7月15日,同样在冷涡系统影响下,河北省承德市区先后出现了两次局地性短时暴雨天气过程(小时雨强分别为39.6和66.1 mm·h^(-1),最大10 min雨强分别为15和18 mm)。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5~10 min加密自动站资料、多普勒雷达数据、卫星云图数据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这两次短时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分钟级降水观测显示,"6·17暴雨"过程10 min雨量随时间表现为持续时间分别约为半小时的双峰型分布;"7·15暴雨"过程降水呈单峰型,持续时间不足1 h;两场局地暴雨是在高空冷涡环流背景下产生的,其触发系统均为地面中尺度辐合中心(辐合线),降水峰值与东南风或风速增大相关联,6 m·s^(-1)的东南风有利于强降水的维持。卫星资料显示,"6·17暴雨"过程直接影响系统为β中尺度对流系统,强降水与TBB低值区对应,"7·15暴雨"强降水对流系统则表现为γ中尺度,与TBB大梯度区对应。"6·17暴雨"过程对应水平尺度近20 km,生命史约半小时,回波强度达65 dBz对流单体回波的合并增强。"7·15暴雨"过程则表现为多个水平尺度不足5 km,生命史不到1 h,回波强度达55 dBz的对流单体回波依次经过承德市区,因"列车效应"造成。两次降水过程中逆风区的出现时间都与强降水时段有很好的配合,且逆风区的持续时间越长,产生的降水强度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地性短时暴雨 中尺度特征 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象条件对承德市大气污染的影响
2
作者 周士茹 《农业灾害研究》 2018年第6期99-100,共2页
利用承德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2014—2017年SO2、NO2、PM10逐日质量浓度监测资料及同期承德市气象局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象条件对承德市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2017年逐年PM10的浓度在0.081~0.109 mg/m3,均超过了国家... 利用承德市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2014—2017年SO2、NO2、PM10逐日质量浓度监测资料及同期承德市气象局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象条件对承德市大气污染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2017年逐年PM10的浓度在0.081~0.109 mg/m3,均超过了国家二级标准;2013—2015年SO2浓度超过了国家一级标准;2013—2017年承德市逐年NO2浓度在0.034~0.039mg/m3,未达到国家一级标准;全年中,承德市PM10、SO2和NO2浓度值不尽相同,承德市大气污染物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风速、温度和相对湿度分别与PM10、SO2和NO2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条件 污染物浓度 影响 承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5年来河北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45
3
作者 高霞 王宏 +2 位作者 于成文 戴新刚 史丽红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0-15,共6页
利用河北省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年河北省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80年为由多向少的转折点;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不大,但南部平原地... 利用河北省1961—2005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通用的极端气候指数,分析了近45年河北省极端降水事件频率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全省平均年最大日降水量呈下降趋势,1980年为由多向少的转折点;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变化不大,但南部平原地区一般减少,北部山地区域多有增加,暴雨日数和强度在1990年代中后期显著增加;降水日数有较明显减少,南部和东南部平原减少更显著;降水日数的减少主要是中、小雨(雪)日数减少造成的。这些结果说明,河北省强降水日数和暴雨日数在降水日数中的比重有增大趋势,强降水量和暴雨降水量在总降水量中的比重可能增加了。这种相对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日数 极端降水指数 极端降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市的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马凤莲 黄嘉佑 +1 位作者 李庆祥 艾黎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01-706,共6页
用承德市单站气温和40cm地温资料进行比较,采用趋势倾向分析方法,分析了承德市1964—2007年气温变化趋势及城市化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承德市近44年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气温上升0.269℃,其中0.099℃是因城市化影响引起的升温;2)1... 用承德市单站气温和40cm地温资料进行比较,采用趋势倾向分析方法,分析了承德市1964—2007年气温变化趋势及城市化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承德市近44年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气温上升0.269℃,其中0.099℃是因城市化影响引起的升温;2)1980年以来,城市化影响升温幅度达到每10年上升0.421℃;3)冬季和春季气温上升幅度较大,且城市化对其影响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温 地温 城市化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9年来河北省干旱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王宏 余锦华 李宗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3期260-267,共8页
基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73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季、年降水资料,应用降水Z指数、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河北省年、各季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最常见的是全省一致的干旱(雨涝)... 基于河北省及邻近地区73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季、年降水资料,应用降水Z指数、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河北省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49年来河北省年、各季的干旱空间分布特征,最常见的是全省一致的干旱(雨涝)型,其次是南涝(旱)北旱(涝)的南北相反分布型;小波分析方法得出年、各季干旱的出现不仅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尺度变化,而且年际变化也显著;河北省年干旱指数呈下降趋势,1979年后,年干旱指数发生突变,该区域进入干旱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Z指数 干旱 时空特征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野生大豆细胞质利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被引量:1
6
作者 王瑞霞 张学敏 马凤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36期13871-13872,共2页
针对栽培大豆细胞质十分狭窄的问题,为拓宽其遗传基础,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以野生大豆作为母本的利用研究工作。通过20多年的杂交选育,在种间杂交育种方面创造出许多高蛋白、长花序、高秆有限等优异种质资源;在高产抗病、优质育... 针对栽培大豆细胞质十分狭窄的问题,为拓宽其遗传基础,承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开展了以野生大豆作为母本的利用研究工作。通过20多年的杂交选育,在种间杂交育种方面创造出许多高蛋白、长花序、高秆有限等优异种质资源;在高产抗病、优质育种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针对野生大豆杂交成功难度大、不良性状不易克服等问题探索出了相应的解决手段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育种 种质资源 栽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市近50年沙尘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李云强 马凤莲 +2 位作者 周士茹 宋喜军 吴裴裴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4-151,共8页
基于1960-2009年承德市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资料,探讨了承德市风沙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沙尘灾害在承德市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3种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以丰宁县最多,扬沙日数多年平均达到3.85次/a;3种沙尘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除... 基于1960-2009年承德市9个气象站的气象数据资料,探讨了承德市风沙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沙尘灾害在承德市的空间差异十分明显,3种沙尘天气的发生日数以丰宁县最多,扬沙日数多年平均达到3.85次/a;3种沙尘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除了整体上呈现由西北到东南递减趋势外,均有一个突出的舌形等值线。这条等值线基本上沿着"丰宁—滦平—承德县"向东南方向延伸,正好与滦河河谷的走向基本一致;从近20年沙尘天气发生的时间分布来看,2000-2002年是近20年来沙尘灾害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时期;从月际尺度而言,沙尘天气的发生呈现出"双峰一谷"型的变化,每年以3-5月沙尘天气发生的频次最多,冬季有一个沙尘天气次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市 沙尘灾害 时空分布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市降水对细颗粒物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清除作用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童俊 孟旭芹 +3 位作者 孟凯 赵亮 彭九慧 钱倩霞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57-362,共6页
利用承德市2018—2020年逐小时细颗粒物(PM_(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PM_(2.5)和PM_(10)基础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不同风速影响下浓度变化规律,探讨基础浓度和风速订正后降水对污染物的湿清除作用。结果... 利用承德市2018—2020年逐小时细颗粒物(PM_(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_(10))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资料,分析PM_(2.5)和PM_(10)基础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不同风速影响下浓度变化规律,探讨基础浓度和风速订正后降水对污染物的湿清除作用。结果表明:(1)PM_(2.5)和PM_(10)基础浓度均值均为11月至次年3月较大,4、10月次之,5—9月较小。(2)秋、冬季风对PM_(2.5)清除效果较明显;风对PM_(10)全年总体有清除作用,但风速大于8 m/s,会导致春季PM_(10)浓度暴增。(3)降水过程对PM_(2.5)和PM_(10)均有很好的清除作用,清除率大多随着降水等级的增大而增大,降水对PM_(10)的清除率高于PM_(2.5)。(4)中雨及以上等级降水过程结束后,PM_(2.5)和PM_(10)空气质量指数均为良好及以上等级。(5)当PM_(2.5)和PM_(10)初始质量浓度高于60、110μg/m^(3)时,不同等级的降水过程均可明显降低PM_(2.5)和PM_(10)浓度。当PM_(2.5)和PM_(10)初始质量浓度低于60、110μg/m^(3)且雨强小于5 mm/h时,PM_(2.5)和PM_(10)浓度有反弹升高现象,其中当雨强小于2 mm/h时,初始浓度越低反弹的可能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浓度 风速 湿清除 初始浓度 降水 雨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市降水特征分析与地表水资源利用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杰 谭国明 丁力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08年第6期109-111,共3页
利用承德市1956年─2000年45年降水量资料,分析得出承德市降水分布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极不均匀。降水分布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连续4年降水量低于年平均水平,下降趋势明显。利用1956年─200... 利用承德市1956年─2000年45年降水量资料,分析得出承德市降水分布特征和未来变化趋势。降水量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极不均匀。降水分布总体呈下降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连续4年降水量低于年平均水平,下降趋势明显。利用1956年─2000年月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运用高桥浩一郎的陆面蒸发公式,求得各月蒸发量,并求出可利用降水,得出承德市地表水资源变化特征与降水量变化特征基本相似,地表水资源呈减少趋势。春季是承德市最易出现干旱的季节,可利用降水量仅占全年的9%。提出了缓解和解决地表水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开源节流节约用水和调整产业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分布 蒸发量 地表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贝叶斯方法的承德山区冰雹潜势预报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高艳春 胡志群 +2 位作者 王宏 胡赛安 胡琪琭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59-1372,共14页
利用承德山区冰雹实况资料、承德C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NCEP-GFS模式预报资料,统计2000—2020年4—9月承德山区184个冰雹天气个例的相关环境参数分布特征及预报阈值;基于箱线图结果给定起步最优阈值条件,将2... 利用承德山区冰雹实况资料、承德C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NCEP FNL再分析资料及NCEP-GFS模式预报资料,统计2000—2020年4—9月承德山区184个冰雹天气个例的相关环境参数分布特征及预报阈值;基于箱线图结果给定起步最优阈值条件,将2014—2020年4—9月有冰雹观测记录或组合反射率≥60 dBz的样本记为冰雹实况,依据邻近地点、临近时间原则将实况匹配到再分析数据网格上,构建正、负样本数据集,进行特征参数选取、区间分割及概率计算,利用贝叶斯方法建立3、6、9、12和24 h冰雹潜势预报模型。针对2021—2022年6—8月的天气过程进行试报和检验,结果表明:贝叶斯方法在冰雹天气的实际预报业务中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潜势预报模型识别冰雹的命中率均在90%以上,平均临界成功指数为40.3%。该方法优于概率预报和配料法,可以给出有无冰雹的确定性预报,客观性更强,对山区强对流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但由于再分析资料的时空尺度远大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故存在一定的空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雹 潜势预报 环境参数 贝叶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市水文特性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翟卫军 张伍民 王丽敏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CAS CSCD 2010年第A01期94-96,共3页
据承德市多年实测的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泥沙和水质等水文资料,分析其年际变化及时空分布规律等水文特性,并针对承德市水利工程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地方水利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 据承德市多年实测的降水、蒸发、径流、暴雨、洪水、泥沙和水质等水文资料,分析其年际变化及时空分布规律等水文特性,并针对承德市水利工程状况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建议,为地方水利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市 水文特性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干环境下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事件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宏 王秀明 +6 位作者 王万筠 赵岩 裴宇杰 胡赛安 冯钰博 杨域 姜旭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3-208,共16页
为增强对山区龙卷风暴的认识,应用不同波段天气雷达和风廓线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5月14日发生在华北北部山区(围场和隆化)的2个EF1级弱龙卷,包括近风暴环境和风暴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500 hPa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龙卷... 为增强对山区龙卷风暴的认识,应用不同波段天气雷达和风廓线等探测资料,分析了2023年5月14日发生在华北北部山区(围场和隆化)的2个EF1级弱龙卷,包括近风暴环境和风暴精细结构。结果表明:龙卷发生在500 hPa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龙卷母风暴由干线及其伴随的地面辐合线触发。近风暴环境对流有效位能和0—6 km风垂直切变较强,低层水汽和0—1 km风垂直切变显著增大有利于超级单体龙卷形成。午后热雷暴活动对山区局地水汽影响是此次龙卷近风暴环境水汽含量升高的主要影响因素。产生龙卷的超级单体风暴回波强度总体不强,其中围场龙卷风暴回波强度在40 dBz以下,且强回波范围小,地面降水不足2 mm,中气旋和钩状回波头部对应旋转上升气流与降水回波分离,2个龙卷风暴均为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分析了2个弱降水超级单体风暴的近风暴环境及精细结构演变,识别出低层中等强度中气旋和龙卷涡旋特征(TVS),表明X波段雷达可捕捉到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围场龙卷特征的出现与龙卷发生有很好的时间对应关系,隆化龙卷发生前8 min可观测到TVS特征,此次弱降水超级单体龙卷预警时效较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干环境 超级单体 弱降水 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次局地暴雨过程的湿位涡诊断分析 被引量:38
13
作者 王宏 寿绍文 +1 位作者 王万筠 马凤莲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9-134,共6页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对河北省东北部2008年6月25日的局地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 利用绝热、无摩擦大气湿位涡守恒理论和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水平分辨率1°×1°),对河北省东北部2008年6月25日的局地暴雨过程的湿位涡场进行了诊断和分析。结果表明,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的配置提供了暴雨发生、发展的有利形势;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前期850hPa上MPV1<0及MPV2>0的演变,综合反映了暴雨区对流不稳定和斜压不稳定的增强;暴雨区位于对流层低层MPV1零线附近、MPV2过渡带的等值线密集区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湿位涡 诊断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7月20日承德龙卷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 被引量:20
14
作者 赵瑞金 郝雪明 +1 位作者 杨向东 杨雷斌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68-76,共9页
为了研究2009年7月20日发生在河北省承德市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利用承德CINRAD/CB多普勒天气雷达结合天气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实况观测资料,对该次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龙卷出现前低层大气相对暖湿,... 为了研究2009年7月20日发生在河北省承德市龙卷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特征,利用承德CINRAD/CB多普勒天气雷达结合天气图、风廓线雷达、自动气象站等实况观测资料,对该次龙卷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龙卷出现前低层大气相对暖湿,受高空冷涡影响,在对流层中层有较强的干冷空气下传,中高层有较强的垂直风切变。龙卷风出现过程中,在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产品上自低层到6.8 km都存在强烈的气旋性涡旋,风暴单体顶高、最大反射率因子高度、风暴质心高度等位置较高。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产品显示在龙卷风出现前VIL数值产生了跃增,但40kg·m^(-2)以上维持时间短。定位分析表明,受风暴运动和结构影响,雷达龙卷涡旋特征位置位于实际龙卷风的东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风 多普勒天气雷达 中气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沙尘天气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玄姝 常春平 李云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0-273,共4页
基于1981—2010年承德9个气象站的沙尘天气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承德沙尘天气呈由西北向东南沿滦河谷... 基于1981—2010年承德9个气象站的沙尘天气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承德沙尘天气呈由西北向东南沿滦河谷地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成因是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因子中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承德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最大,下垫面的地形以及地表性质也对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只有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植被保护,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才能真正达到防治沙尘灾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市 沙尘天气 成因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雄安新区近50 a气温变化特征 被引量:4
16
作者 马凤莲 刘园园 李春强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0年第3期294-303,共10页
为科学掌握雄安新区气候特征,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基于雄安新区区域内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雄安新区近50 a气温的时间序列变... 为科学掌握雄安新区气候特征,为雄安新区建设提供基础数据保障,基于雄安新区区域内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回归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雄安新区近50 a气温的时间序列变化、突变现象、周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雄安新区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波动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5℃/10 a,略高于全国平均气温变化速率;不同季节平均气温升温对年平均气温的贡献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2)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均呈波动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238℃/10 a、0.422℃/10 a,平均最低气温升温趋势显著;平均最高气温不同季节的升温幅度为春季>夏季>冬季>秋季,平均最低气温的升温幅度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3)年、冬季、春季和夏季平均气温增暖趋势均存在突变现象,年平均最高气温自90年代开始呈现持续增暖趋势,突变点为1990年。年平均最低气温及各季节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趋势不存在突变现象。(4)年平均气温存在8 a、13 a、19 a周期变化,年平均最高气温存在8 a、11 a、19 a周期震荡,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13 a、19~20 a周期震荡。雄安新区气温研究结果对全面认识该区域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气温 M-K突变检验 小波变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山区夏季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宏 王秀明 +7 位作者 姜云雁 高艳春 杨杰 尤国军 冯钰博 胡琪琭 李兆祺 张宇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9-1483,共15页
利用河北承德山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资料、承德C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2017年夏季6—8月承德山区146次短时强降水事件,结果表明:夏季承德山区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型特征表现为冷涡型的占... 利用河北承德山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资料、承德C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2017年夏季6—8月承德山区146次短时强降水事件,结果表明:夏季承德山区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型特征表现为冷涡型的占比最高,达45%,西风槽型次之,占34%,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外围型仅占21%;其中,6月的短时强降水大多发生在冷涡背景下且强降水落区分散,而7月上旬至中旬的短时强降水多受西风槽影响,7月下旬之后转变为副高外围型;副高外围型和西风槽型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相似,多集中在承德南缘燕山迎风坡。此外,与华北雨季主要受副高北跳影响不同,承德山区短时强降水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且其峰值出现在冷涡和西风槽共同影响期间。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从西南(北京东北部)、西北(内蒙古)移入承德区界,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承德本地新生的对流风暴。传统雨季以副高外围型为主,其水汽含量较高且存在明显的湿舌,南部山区850 hPa比湿在12 g·kg^(-1)以上,且有较大范围水汽输送,其他流型下的短时强降水过程水汽含量低且水汽输送量不显著,冷涡型850 hPa水汽含量仅为8 g·kg^(-1)。承德山区区域平均大气可降水量中位数值仅为33 mm,冷涡型低至29 mm,即使是副高外围型大气整层可降水量中位数值(38 mm)亦较南侧平原地区低15 mm。承德山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层结极不稳定的环境下:冷涡型和西风槽型850 hPa和500 hPa温差中位数值分别为28.6℃和27.9℃,而我国其他地区(包括山区)多在2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环境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原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分析 被引量:9
18
作者 李江波 闫巨盛 马凤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74-82,I0003,共10页
利用NCEP6小时一次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FY-2C卫星云图及石家庄CINRAD/SA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雷达回波和云图演变特征、地形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河北平原一次春季强对... 利用NCEP6小时一次1°×1°再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资料和自动站、FY-2C卫星云图及石家庄CINRAD/SA型多普勒雷达等资料,从天气形势、物理机制、雷达回波和云图演变特征、地形作用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河北平原一次春季强对流天气的演变和成因。结果表明:这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在高空槽由垂直结构向前倾结构转变的过程中,中高层干冷平流、低层暖湿平流的大气层结增强了对流不稳定的发展,飑线是此次强对流天气的直接影响系统;太行山地形和平原南部的中尺度辐合线,对飑线系统的触发、组织、移动具有重要作用,强对流区发生在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南侧的偏南气流里。分析还发现,低层θse高能区、水汽通量大值区、强的辐合上升区和CAPE的高值区等物理量场都与强对流天气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强对流 NCEP资料 物理量分析 飑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农业生产中气象科技服务的作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易永力 《南方农业》 2017年第18期91-92,共2页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对天气的依赖度高,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可以说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大气象科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对天气的依赖度高,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可以说气象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大气象科技服务是十分重要的,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基于此,分析气象科技服务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以此指导相关工作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象观测 科技服务 农业生产 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场县马铃薯种植气象服务技术研究
20
作者 王淑兰 薛玉敏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第13期89-90,共2页
本文分析了围场县马铃薯不同生长发育期适宜的气象条件、不利的气象条件及其影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期为围场县马铃薯生产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 马铃薯 农业气象条件 管理措施 河北围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