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GenBank分析1995—2023年间亚洲地区及俄罗斯诺如病毒基因型别分布和变迁
1
作者 姜慧敏 陈燕 +5 位作者 李利利 孙晓曼 薛垂召 李金松 裴银辉 段招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5-521,共7页
目的对GenBank中1995—2023年间的24144条亚洲地区及俄罗斯人诺如病毒序列进行分析,以便了解亚洲地区及俄罗斯诺如病毒基因型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迁特征。方法以FASTA格式从GenBank下载1995—2023年亚洲地区及俄罗斯人诺如病毒序列,使... 目的对GenBank中1995—2023年间的24144条亚洲地区及俄罗斯人诺如病毒序列进行分析,以便了解亚洲地区及俄罗斯诺如病毒基因型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迁特征。方法以FASTA格式从GenBank下载1995—2023年亚洲地区及俄罗斯人诺如病毒序列,使用Excel、R语言、Graphpad Prism分析并作图。结果从2004年开始向GenBank提交的诺如病毒序列数逐年增加,并在2015年达到峰值,其中中国和日本提交序列数占全部诺如病毒序列的62.3%;这些序列共有31种衣壳基因型(C型),GI占9%、GII占90%,49种聚合酶基因型(P型)和68种CP组合的型别;4460条重组序列中41%属于3种重组株:GII.2[P16]、GII.4[P31]和GII.4[P16]。结论通过上述分析有助于了解亚洲地区及俄罗斯诺如病毒型别分布特征和随时间变迁过程,为疫苗设计和评价等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如病毒 胃肠炎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五加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
作者 梁国栋 苏冰洁 +6 位作者 陈渝川 刘爱华 王彬 千晔 司书毅 陈明华 袁丽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2,共11页
目的研究刺五加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大孔吸附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 目的研究刺五加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大孔吸附色谱、葡聚糖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方法分离纯化菌株13-85的次级代谢产物,结合质谱和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最后采用倍比稀释法评价化合物抗菌活性。结果从链霉菌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中分离得到2个新化合物和14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溶藻链霉苷A(1)、溶藻链霉苷B(2)、omicsynin A4(3)、环(L-脯-L-酪)(4)、环(D-脯-L-酪)(5)、环(L-酪-L-酪)(6)、环(L-酪-L-缬)(7)、N-乙酰色氨酸(8)、环(甘-L-色)(9)、环(L-色-L-丙)(10)、(1S,3S)-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11)、(1R,3S)-1-甲基-1,2,3,4-四氢-咔啉-3-羧酸(12)、环(L-异亮-L-脯)(13)、环(L-异亮-D-脯)(14)、环(L-亮-L-脯)(15)、环(L-亮-D-脯)(16)。其中化合物3对枯草芽孢杆菌的MIC为50μg/mL。结论从Streptomyces amritsarensis 13-85中发现了两个新的鼠李糖酯苷,该研究结果丰富了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结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李糖苷 溶藻链霉菌 刺五加 内生放线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KMYT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药物敏感性和免疫浸润关联性的分析
3
作者 解辉平 刘佳骏 +3 位作者 陈佳彬 朱丽华 张志斐 杨兆勇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8-509,共12页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PKMYT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预后价值、生物学功能、药物敏感性、基因突变及免疫浸润的关联性。方法:基于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CGGA)和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分析PKMYT... 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PKMYT1)在胶质瘤中的表达与预后价值、生物学功能、药物敏感性、基因突变及免疫浸润的关联性。方法:基于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数据库(CGGA)和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TCGA)分析PKMYT1的差异表达情况。通过基因本体论分析(GO)和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预测PKMYT1可能富集的通路。将PKMYT1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和基因集进行Pearson相关性和基因集变异分析(GSVA)。进一步对PKMYT1高低表达组在胶质瘤患者进行生存预后、基因突变、药物敏感性及免疫浸润分析。结果:PKMYT1在WHO高级别胶质瘤(P<0.0001)、异柠檬酸脱氢酶(IDH)野生型胶质瘤(P<0.05)和胶质母细胞瘤(P<0.0001)中显著高表达。PKMYT1低表达组患者的OS率显著高于高表达组(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KMYT1表达水平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GO和GSEA分析结果表明,与PKMYT1共表达的基因集主要富集在细胞周期、DNA复制和DNA损伤修复等信号通路上。Pearson相关性和GSVA分析结果显示,PKMYT1的表达与细胞周期相关基因、基因集及细胞周期检查点基因呈显著正相关(P<0.01)。药物敏感性分析发现,PKMYT1高表达组患者对奥希替尼、达拉非尼、卡莫司汀和西地尼布具有较高敏感性(P<0.05)。突变分析发现IDH1基因在PKMYT1低表达组中具有更高的突变频率。免疫浸润分析结果表明,PKMYT1的表达与胶质瘤基质评分(r=0.13,P<0.001)、免疫评分(r=0.11,P<0.01)和ESTIMATE评分(r=0.13,P<0.001)显著正相关;且与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M2型巨噬细胞的免疫细胞浸润水平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PKMYT1高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差,其机制可能与肿瘤免疫浸润和细胞周期调控有关。PKMYT1有望成为胶质瘤诊断和治疗的潜在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膜相关酪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1 细胞周期 预后 免疫浸润 药物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指结构转录因子锌指蛋白148和SP5对P53转录活性的作用
4
作者 王代伟 周晨 +7 位作者 张品正 王旭莹 李佳文 马雨凯 严佳琦 王志婷 王佳琪 郭志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7-715,共9页
P53是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受到多方面的调控。ZNF148和SP5作为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在肿瘤的抑制和癌症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与P53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未见报道。本文采用P53表达水平差异的Ishikawa与A549细胞系作为研究模型,探讨ZNF... P53是关键的肿瘤抑制基因,受到多方面的调控。ZNF148和SP5作为锌指结构的转录因子,在肿瘤的抑制和癌症发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与P53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未见报道。本文采用P53表达水平差异的Ishikawa与A549细胞系作为研究模型,探讨ZNF148与SP5对P53基因的转录调控。研究发现,转录因子ZNF148和SP5在细胞系中表达量存在差异,ZNF148在Ishikawa中mRNA表达是A549的1.9倍,SP5在A549中mRNA表达是Ishikawa的802.4倍。通过过表达以及敲低实验发现,在Ishikawa细胞中,ZNF148敲低后P53表达量下降(81.8%),过表达SP5后P53表达量上升(2.6倍);在A549细胞中分别转染si-SP5和ZNF148表达质粒,P53的mRNA表达量上升6.6倍和14.6倍。结果表明,转录因子ZNF148激活而SP5抑制P53的表达。通过生物信息学检索发现,在P53基因启动子的区域具有ZNF148与SP5转录因子结合的保守序列。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数据显示,Ishikawa和A549细胞中过表达ZNF148与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提高了2.1倍和4.2倍(P<0.05);转染SP5质粒与对照组相比荧光素酶活性下降了约77.1%和35.7%(P<0.05);而突变了P53基因启动子的ZNF148与SP5的结合位点序列,则该效应消失。进一步转染不同比例的ZNF148与SP5表达质粒,发现SP5可以逆转ZNF148对P53的转录激活作用。研究表明,ZNF148与SP5在P53基因启动子的共有序列,以及二者的比例可能影响P53的转录活性。进一步研究了相关的Wnt通路基因的表达以及敲低ZNF148与SP5后细胞的增值情况,观察2转录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综上,ZNF148与SP5共同调控P53基因的转录活性,二者的表达水平有可能是影响P53基因活性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指结构 锌指蛋白148 Sp5转录因子 P53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活性探针确定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的拷贝数目变异
5
作者 胡笑梅 周晨 +5 位作者 张品正 陈阳 李佳文 马雨凯 王佳琪 郭志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95-902,共8页
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 CNV)在体外诊断和精准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其常用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无法区分具有单核苷酸差异的CNV。本研究利用交叉活性探针定... 单核苷酸多态性相关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 CNV)在体外诊断和精准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其常用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无法区分具有单核苷酸差异的CNV。本研究利用交叉活性探针定性与定量检测具有单核苷酸差异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nt, CNV)。rs76711854所在以及下游9 514 bp长度片段通过PCR方法扩增获得,其基因型通过一代测序确认。此SNP的定性与定量分别通过探针法的定量PCR和数字PCR方法检测。rs76711854所在的CNV在针对G基因型探针出现分层,并在针对GA不同基因型的探针中均表现出A/G比例2:1。检测长度超过其下游9 kb以及更长的92 kb和203 kb的DNA片段,发现此CNV存在于前列腺癌细胞系DU145中,而子宫内膜癌细胞系中此203 kb范围拷贝数一致。本研究开发出以rs76711854位点的G/A片段为例,通过不同通道交叉定量检测的CNV方法,并推断DU145细胞的此处为多拷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聚合酶链式反应 拷贝数变异 单核苷酸多态性 交叉扩增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脱乙酰酶3抑制通过调控Th17促进小鼠银屑病的发展
6
作者 许帆 张辛瑞 +7 位作者 夏阳晨 李文婷 陈昊 秦安琪 张爱红 朱依然 田枫 郑全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08-1017,共10页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3 (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龄健康C57BL/6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IMQ),HDAC3抑制剂RGFP966处理的银屑病模型... 目的 探讨组蛋白脱乙酰酶3 (histone deacetylase 3,HDAC3)对小鼠银屑病样炎症发生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免疫机制。方法 选取6~8周龄健康C57BL/6小鼠,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银屑病模型组(IMQ),HDAC3抑制剂RGFP966处理的银屑病模型组(IMQ+RGFP966),提前1 d对小鼠进行剃毛处理。待稳定1 d后,Control组涂抹等量的凡士林,IMQ组背部涂抹咪喹莫特(imiquimod,IMQ,62.5 mg/d),建立小鼠银屑病样炎症模型;IMQ+RGFP966组在银屑病模型基础上以高剂量HDAC3选择性抑制剂RGFP966 (30 mg/kg)进行干预处理。各组持续处理5 d,观察记录背部皮肤银屑病样炎症症状(鳞屑、红斑、皮肤厚度)、体重变化及精神状态,并拍照存档。在小鼠解剖后,采用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检测RGFP966对银屑病模型小鼠皮肤组织层次结构的影响,并测量皮肤厚度。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分别检测皮肤组织中HDAC3的m 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外周血和淋巴结中性粒细胞、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及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的白介素-17A (interleukin-17A,IL-17A)分泌水平,检测脾脏CD4^(+)T淋巴细胞HDAC3、C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CC motif chemokine receptor,CCR) 6、CCR8表达及IL-17A分泌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皮肤HDAC3、IL-17A、白介素-10 (interleukin-10,IL-10)水平。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IMQ组小鼠展示出明显的银屑病样炎症,出现红斑、鳞屑及皮肤褶皱。RGFP966加重了银屑病样炎症症状,皮肤角化增多。银屑病面积与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皮肤症状评分,IMQ组高于Control,IMQ+RGFP966组高于IMQ组。测量各组皮肤厚度,IMQ+RGFP966>IMQ>Control。Control、IMQ、IMQ+RGFP966组的血液和淋巴结的中性粒细胞依次增多,血液CD4^(+)T淋巴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也呈相同趋势。在皮肤组织中,与Control组相比,模型组HDAC3的mRNA和蛋白质水平下降,RGFP966未能使HDAC3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进一步下降。HDAC3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内,与Control组相比,IMQ组的皮肤组织核内HDAC3减少,RGFP966使核内HDAC3进一步减少。与Control组和IMQ组相比,RGFP966处理使脾脏CD4^(+)和CD8^(+)T细胞HDAC3表达下降。RGFP966处理增加了脾脏CD4^(+)T细胞CCR6和CCR8的表达;同时,外周血和脾脏CD4^(+)T淋巴细胞的IL-17A分泌显著升高。此外,与IMQ组相比,RGFP966减少了皮肤组织IL-10蛋白并上调了IL-17A表达。结论 RGFP966通过抑制HDAC3,增加细胞因子IL-17A分泌和趋化因子CCR8、CCR6的表达,加重银屑病样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 IL-17 银屑病 CCR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锌离子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黄璐瑶 邢博翰 +2 位作者 王冰玉 李晓毅 习瑾昆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0-382,共3页
《中国心血管病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显示,2022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人次达103.4万,常见症状包括心源性休克、心搏骤停和室性心动过速[1]。再灌注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但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中国心血管病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显示,2022年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人次达103.4万,常见症状包括心源性休克、心搏骤停和室性心动过速[1]。再灌注疗法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手段,但可能引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加重冠状动脉阻塞后的损害,并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或猝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损伤 线粒体 质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SIRT1/p53信号通路对骨关节炎大鼠关节软骨发挥保护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贾祥 徐田杰 +5 位作者 樊佳欣 郭小玲 刘凯楠 张辉 王永生 王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306-3316,共11页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对骨关节炎大鼠软骨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建立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二甲双胍组大鼠接受灌胃治疗[200 mg/(kg·d)],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对照。4周后,采用形态...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对骨关节炎大鼠软骨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取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10只/组)。建立大鼠膝骨关节炎模型,二甲双胍组大鼠接受灌胃治疗[200 mg/(kg·d)],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对照。4周后,采用形态学染色方法观察关节软骨形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检测SIRT1/p53信号通路因子、炎症及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结果二甲双胍组大鼠较模型组软骨结构损伤明显减轻,软骨层面趋于平整,软骨细胞数目增多,蛋白多糖含量增加。免疫组化染色、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二甲双胍组大鼠软骨组织中SOX9、Aggrecan、Bcl-2、SIRT1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显著升高,而IL-6、TNF-α、BAX、Caspase-9、p5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TUNEL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二甲双胍组大鼠软骨细胞凋亡数量明显减少。结论二甲双胍可通过SIRT1/p53信号通路的激活减少骨关节炎SD模型大鼠软骨细胞凋亡,抑制软骨细胞外基质降解,进而保护关节软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关节软骨 凋亡 炎症 二甲双胍 SIRT1/p5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产生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SA11轮状病毒
9
作者 柴萨萨 蔡昊 +6 位作者 刘夏飞 赵静 宋敬东 李金松 裴银辉 李利利 段招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6,共7页
目的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产生NSP1基因插入和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SA11轮状病毒,构建可表达外源基因的轮状病毒载体。方法本研究将轮状病毒SA11株的NSP1基因片段的223位(5端)至1388位的核苷酸删除,并直接插入连接了终止-再启动元件(P2A)的增... 目的利用反向遗传技术产生NSP1基因插入和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SA11轮状病毒,构建可表达外源基因的轮状病毒载体。方法本研究将轮状病毒SA11株的NSP1基因片段的223位(5端)至1388位的核苷酸删除,并直接插入连接了终止-再启动元件(P2A)的增强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采用已建立的“12质粒”轮状病毒反向遗传系统拯救NSP1基因插入和表达EGFP的重组SA11轮状病毒。通过观察细胞病变效应和插入基因(EGFP)的荧光表达初步确定重组病毒的成功拯救,再结合电镜的形态学观察、RT-PCR的测序结果及病毒基因组的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重组轮状病毒的成功拯救和传代扩增。利用TCID 50法和qRT-PCR法,测定了rSA11和rSA11/NSP1-EGFP的病毒滴度并绘制了基因组复制动力曲线。结果基于“12质粒系统”成功拯救了重组轮状病毒rSA11/NSP1-EGFP,证明NSP1片段截短并插入外源基因后病毒仍可正常复制,且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但病毒滴度低于其亲本株。结论基于NSP1基因插入和表达EGFP的重组轮状病毒能够实现稳定遗传,为利用反向遗传学构建表达外源基因的轮状病毒载体的深入探索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组轮状病毒 反向遗传 外源基因 NSP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西藏来源链霉菌10-37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0
作者 王嘉涵 常珊珊 +4 位作者 陈铭旭 何宁 王梦源 解云英 袁丽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89-1296,共8页
目的对1株西藏来源链霉菌10-3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在分子网络指导下,利用HW40 C凝胶柱、Flash快速液相分离制备色谱仪、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单体化合物进行... 目的对1株西藏来源链霉菌10-3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在分子网络指导下,利用HW40 C凝胶柱、Flash快速液相分离制备色谱仪、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高分辨液质联用技术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最后利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活性测定。结果从链霉菌10-37的菌丝体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代谢产物,包括2个新化合物oxazolomycin A3(1)和A4(2),以及2个已知化合物oxazolomycin A2(3)和oxazolomycin B(4)。其中化合物1和2为化合物3的一对几何异构体,它们三烯部分的构型分别为(4’E,6'E,8'E)(1)、(4’Z,6'E,8'E)(2)、(4’Z,6'Z,8'E)(3)、(4’E,6'E,8'E)(4)。结论西藏特境的地理优势结合分子网络分析的策略,可以更高效地挖掘新结构次级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链霉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分子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0对T细胞PD-1表达及肺肿瘤生长的影响
11
作者 张婷 郭晗 +2 位作者 郑爱华 张爱红 郑全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miR-150对小鼠外周T细胞PD-1表达及肺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miR-150基因敲除(miR-150KO)及其野生型正常对照(WT)小鼠,流式细胞数术检测miR-150KO小鼠外周T细胞数量及其活化表型分子CD69和免疫检查点分子PD-1的表达变化... 目的:探讨miR-150对小鼠外周T细胞PD-1表达及肺移植肿瘤生长的影响。方法:选取miR-150基因敲除(miR-150KO)及其野生型正常对照(WT)小鼠,流式细胞数术检测miR-150KO小鼠外周T细胞数量及其活化表型分子CD69和免疫检查点分子PD-1的表达变化;采用Lewis肺癌细胞系(LLC)皮下注射制备miR-150KO和WT小鼠移植肿瘤模型,观察miR-150敲除对肺肿瘤生长的影响;采用抗PD-1抗体腹腔注射miR-150KO和WT荷瘤小鼠,观察其对两组小鼠的肿瘤生长抑制效果。结果:与WT小鼠相比,miR-150KO小鼠脾脏和淋巴结CD4^(+)T细胞比例和数量显著升高,外周血CD4^(+)T和CD8^(+)T细胞比例和数量显著降低;miR-150敲除导致淋巴结和外周血CD4 T和CD8 T细胞中CD69^(+)细胞比例显著升高,同时导致外周血CD4 T和CD8 T细胞中PD-1^(+)细胞比例显著升高;与WT荷瘤小鼠相比,miR-150KO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明显加快,同时miR-150KO荷瘤小鼠淋巴结和外周血CD4 T和CD8 T细胞中PD-1^(+)细胞所占比例显著升高。抗PD-1封闭抗体处理对miR-150KO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结论:miR-150敲除通过提高T细胞中PD-1表达促进小鼠肺肿瘤生长,同时增强抗PD-1抗体对肿瘤的免疫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50 T细胞 肺肿瘤 PD-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沙棘根瘤及根际土壤放线菌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罗亚军 孙红敏 +2 位作者 何宁 袁丽杰 解云英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25-236,共12页
探索西藏林芝与山南地区沙棘根瘤及其根际土壤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为天然产物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微生物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对10份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离,后经菌株16S rRNA序列测序,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 探索西藏林芝与山南地区沙棘根瘤及其根际土壤样品中放线菌的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为天然产物药物研发提供新的微生物资源。采用稀释涂布法对10份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离,后经菌株16S rRNA序列测序,以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放线菌种属多样性;利用微孔板法对代表性菌株进行发酵培养及抗菌活性评价;进一步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考察活性菌株代谢产物情况。从10份样品中分离到112株放线菌,分属于7个目12科23个属,优势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抗菌活性结果表明有17株放线菌至少对一种检定菌有抗菌活性,阳性抑菌率为36.9%。有16株放线菌对临床常见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有较强抑制活性,其中13株放线菌对MRSA抑制率超过阳性对照药万古霉素;另外有7株放线菌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arbapenem-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CRAB)有抑制活性,其中Streptomyces sp.XZ19-363对CRAB抑菌作用最强,抑制率为91.3%,UPLC-MS分析显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的菌株在不同培养基中产生了较为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西藏林芝与山南地区沙棘根瘤及其根际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资源丰富多样,同时具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且代谢产物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根瘤 根际土壤 放线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蝙蝠轮状病毒的分离和基因组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柴萨萨 马晓华 +5 位作者 赵静 宋敬东 李金松 李利利 裴银辉 段招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共9页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蝙蝠轮状病毒的基因组特征和进化关系,并分离病毒。方法采集84只云南地区蝙蝠,经解剖后收集肠道组织,混合为3个样本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病毒全基因组扩增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使用RVA自动分型工具进行分型。采用MA10... 目的了解云南地区蝙蝠轮状病毒的基因组特征和进化关系,并分离病毒。方法采集84只云南地区蝙蝠,经解剖后收集肠道组织,混合为3个样本库后进行高通量测序。病毒全基因组扩增采用RT-PCR和RACE方法,使用RVA自动分型工具进行分型。采用MA104细胞分离培养病毒株。结果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1个样本库中存在A组轮状病毒相关的序列。随后成功分离该蝙蝠轮状病毒并扩增获得全长或接近全长的11条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分型结果显示该病毒株属于G3-P[3]-I8-R3-C3-M3-A9-N3-T3-E3-H6基因型,命名为CHYNC82。序列分析表明,CHYNC82的4条基因片段(VP1、NSP2、NSP3和NSP4)与蝙蝠病毒株MYAS33和MSLH14亲缘关系近且进化树聚为一支;VP2与人09US7118株和猿猴TUCH株进化距离最近,处于同一进化树枝;VP6和NSP1与已知病毒同源性较低,但与蝙蝠和人来源轮状病毒具有共同进化起源;而剩余4条基因片段(VP7、VP4、VP3和NSP5)与人类病毒株包括CMH222株和MS2015-1-0001株具有最高同源性,且处于同一进化树枝。结论推测CHYNC82是经人、猿猴和蝙蝠来源的病毒株跨种属传播产生的重配RVA株,有机会性跨种传播感染人类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蝙蝠 轮状病毒 G3P[3] 基因重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T3逆转miR-22-3p/29a-3p对LX-2细胞活化的协同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荣花 张亚楠 +4 位作者 韩向阳 崔笑妍 田晓丽 章广玲 刘志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132-1139,共8页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AKT3)能否逆转miR-22-3p/29a-3p对人肝星状细胞LX-2活化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利用TargetScan、Starbase、miRDB和DIANA预测miR-22-3p和miR-29a-3p的共同靶基因,对筛选出的靶基因进行KEGG、GO和蛋白-蛋白互作... 目的探讨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AKT3)能否逆转miR-22-3p/29a-3p对人肝星状细胞LX-2活化的协同抑制作用。方法利用TargetScan、Starbase、miRDB和DIANA预测miR-22-3p和miR-29a-3p的共同靶基因,对筛选出的靶基因进行KEGG、GO和蛋白-蛋白互作(PPI)分析;RNAhybrid分析候选靶基因与两个miRNAs结合的自由能,并通过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确定它们的靶向关系;采用CCK-8、Transwell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LX-2细胞增殖、迁移以及纤维化标志物的表达。结果miR-22-3p和miR-29a-3p的共同靶基因有24个,且它们富集在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信号通路和生物学过程;候选靶基因AKT3与miR-22-3p和miR-29a-3p的结合自由能分析结合双萤光素酶实验结果提示AKT3是miR-22-3p和miR-29a-3p的共同靶基因;miR-22-3p和miR-29a-3p mimics能够单独或协同抑制LX-2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纤维化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I型胶原α1链(COL1A1)mRNA的表达(P<0.05),AKT3过表达后能够逆转miR-22-3p和miR-29a-3p mimics对LX-2细胞的上述协同抑制作用(P<0.05)。结论AKT3过表达可逆转miR-22-3p和miR-29a-3p对LX-2细胞活化的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X-2 丝氨酸/苏氨酸激酶3 miR-22-3p miR-29a-3p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asymbiotica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15
作者 卢宇 闫璧滢 +5 位作者 陈渝川 朱小红 李妍 司书毅 陈明华 袁丽杰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77-681,共5页
目的研究1株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asymbiotica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以抗革兰阴性菌活性为导向,采用大孔吸附树脂、MCI柱色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利用HR-ESIMS和NMR等波谱学方法,分离Photorhabdus... 目的研究1株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asymbiotica抗革兰阴性菌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以抗革兰阴性菌活性为导向,采用大孔吸附树脂、MCI柱色谱,以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纯化技术,利用HR-ESIMS和NMR等波谱学方法,分离Photorhabdus asymbiotica发酵液中的化合物并鉴定其结构。结果从菌株Photorhabdus asymbiotica中获得3个次级代谢产物,并鉴定为darobactin(1)、环(L-色氨酸-L-脯氨酸)(2)和环(L-脯氨酸-L-苯丙氨酸)(3)。其中化合物1对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均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结论化合物1为发光杆菌Photorhabdus asymbiotica中主要的抗革兰阴性菌活性化学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光杆菌 Darobactin 肽类 抗革兰阴性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O_(2)NPs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激活Fas/FasL通路促进TM4细胞凋亡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旭莹 郭志义 +6 位作者 郝会宇 孙凡丽 张品正 孟芳宇 陈紫云 李金泽 尚璇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2024-2033,共10页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 nanoparticles,SiO_(2)NPs)对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TM4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SiO_(2)NPs(0、1、10、100 mg/L)培养液24 h,处理结束后,采用光学显微镜和CCK-8法检... 目的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licon dioxide nanoparticles,SiO_(2)NPs)对小鼠睾丸支持细胞(TM4)的毒性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将TM4细胞暴露于不同浓度的SiO_(2)NPs(0、1、10、100 mg/L)培养液24 h,处理结束后,采用光学显微镜和CCK-8法检测小鼠睾丸支持细胞的形态和活性。利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MDA和SOD试剂盒检测细胞内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利用Annexin V-FITC/PI凋亡试剂盒分析TM4细胞的凋亡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Fas、FasL、Caspase-8、Caspase-3、Bax和Bcl-2等细胞凋亡信号分子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研究发现,SiO_(2)NPs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TM4细胞增殖,降低细胞存活率和数量,并影响细胞的形态结构。此外,SiO_(2)NPs诱导TM4细胞产生过量ROS,引起脂质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以及抗氧化酶SOD活性增加导致氧化应激。进一步研究显示,SiO_(2)NPs显著增加TM4细胞凋亡水平,并激活Fas/FasL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信号通路。有意思的是,抗氧化剂NAC可以通过降低氧化应激水平有效缓解SiO_(2)NPs引起的TM4细胞损伤和细胞凋亡。结论综上,SiO_(2)NPs通过诱导氧化应激激活Fas/FasL信号通路促进TM4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硅(SiO_(2)NPs) 生殖毒性 TM4细胞 氧化应激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及验证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勃麟 曾琨鹏 +5 位作者 王宇辰 李飞 申晓雪 马怡晖 李继安 储金秀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52-762,共11页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挖掘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首先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Pharm Mapper数据库查询“槲皮素”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 目的基于系统药理学方法挖掘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动物实验验证。方法首先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Swiss Target Prediction和Pharm Mapper数据库查询“槲皮素”的作用靶点,在GeneCards、DisGeNET、DrugBank、OMIM和Therapeutic Target Database数据库搜集“帕金森病”的相关靶点,通过InteractiVenn软件获得槲皮素-帕金森病的共同靶点,运用String数据库构建共同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筛选获取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的关键靶点。然后经基因本体、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进行功能和通路富集分析,构建“槲皮素-关键靶点-主要通路-帕金森病”的网络图。最后运用DockThor软件将关键靶点与槲皮素进行分子对接,并通过文献对比和动物实验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得到242个槲皮素-帕金森病共同靶点,核心靶点有SRC、HSP90AA1、TP53、MAPK1、AKT1等。涉及癌症通路、ErbB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催乳素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主要涉及对衰老、炎症反应、细胞增殖、基因表达等的调控。分子对接亲和力平均为-7.1 kcal·mol^(-1),提示槲皮素与关键靶蛋白结合稳定性较好。在MPTP诱导的PD亚急性小鼠模型,槲皮素可显著增加旷场实验中小鼠的活动总路程和中央区域停留时间(P<0.01),缩短小鼠的胶布移除时间(P<0.01),增加小鼠纹状体DA含量及TH蛋白表达(P<0.05),减少小鼠纹状体TNF-α和IL-1β蛋白表达(P<0.01)。结论槲皮素治疗帕金森病的药理作用机制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特点,本研究为阐明其治疗帕金森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药理学 槲皮素 帕金森病 信号通路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肢体缺血训练对雌激素剥夺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18
作者 许静 胡洁伟 +5 位作者 唐蕾 许超 王路 陈鸣 杨微 王瑞敏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6-1153,共8页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训练(LIT)对雌激素剥夺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3~4月龄SD大鼠27只,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以制备雌激素剥夺模型,并随机分为OVX组、LIT组(OVX+LIT)和来曲唑(Let)组(OVX+LIT+Let)...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训练(LIT)对雌激素剥夺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保护作用,并阐明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3~4月龄SD大鼠27只,行双侧卵巢切除术(OVX)以制备雌激素剥夺模型,并随机分为OVX组、LIT组(OVX+LIT)和来曲唑(Let)组(OVX+LIT+Let),每组9只。大鼠于OVX术后第7天行LIT,每天1次,连续6周;Let组大鼠每天灌胃给药,剂量为10 mg·kg^(-1),连续6周。采用Westernblotting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中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髓鞘碱性蛋白2(MBP2)、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磷酸化CREB(p-CREB)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表达水平;巴恩斯迷宫和新事物识别实验检测各组大鼠行为学指标。结果:与OVX组比较,LIT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中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PSD95和MB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CRE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LIT组比较,Let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中突触相关蛋白Synapsin1、PSD95和MBP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p-CREB和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巴恩斯迷宫实验,与OVX组比较,LIT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IT组比较,Let组大鼠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新事物识别实验,与OVX组比较,LIT组大鼠探索新旧物体的时间延长,对新物体的辨别指数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IT组比较,Let组大鼠探索新旧物体时间缩短,对新物体的辨别指数明显降低(P<0.05)。结论:LIT可能通过上调CREB磷酸化及BDNF水平、增加突触相关蛋白表达,从而保护雌激素剥夺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免受损伤并改善雌激素剥夺大鼠认知功能,Let可抑制LIT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雌激素剥夺 肢体缺血训练 来曲唑 学习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AP1抑制肝癌HepG2细胞凋亡而促进其增殖、迁移和侵袭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一同 卢鸿健 +5 位作者 孔艺璇 苏静慧 刘雨谭 张荣花 侯晓丽 章广玲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4-260,共7页
目的:探讨CAAP1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CAAP1过表达载体pcDNA3/CAAP1和敲降载体p Silencer 2.1-U6 neo/shR-CAAP1,转染肝癌HepG2细胞后,qPCR和WB实验分别检测CAAP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 目的:探讨CAAP1对肝癌HepG2细胞凋亡、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CAAP1过表达载体pcDNA3/CAAP1和敲降载体p Silencer 2.1-U6 neo/shR-CAAP1,转染肝癌HepG2细胞后,qPCR和WB实验分别检测CAAP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实验分为过表达对照组(pcDNA3)、过表达组(pcDNA3/CAAP1)、敲降对照组(pSilencer 2.1-U6 neo,pSilencer)和敲降组(pSilencer 2.1-U6 neo/shR-CAAP1,shR-CAAP1),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WB检测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情况,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的集落形成能力,划痕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各组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检索TCGA数据库,分析CAAP1对肝癌患者OS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CAAP1的过表达载体pcDNA3/CAAP1和敲降载体shR-CAAP1,转染后pcDNA3/CAAP1组和shR-CAAP1组细胞中CAAP1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或降低(均P<0.05)。与pcDNA3组比较,pcDNA3/CAAP1组细胞凋亡率下降32%、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与p Silencer组比较,shR-CAAP1组细胞凋亡率上升73%,cleaved caspase 3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pcDNA3/CAAP1组细胞增殖显著增强(P<0.05),shR-CAAP1组细胞增殖显著降低(P<0.05)。pcDNA3/CAAP1组细胞迁移数增加48%、细胞迁移距离增加59%、细胞侵袭数增加52%(均P<0.05),shR-CAAP1组细胞迁移数减少53%、细胞迁移距离减少29%、细胞侵袭数减少45%(均P<0.05)。TCGA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CAAP1的高表达与肝癌患者OS呈负相关(P<0.05)。结论:CAAP1能够抑制肝癌HepG2细胞凋亡从而促进其增殖、迁移和侵袭,其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HEPG2细胞 CAAP1 凋亡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列腺癌细胞系中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2与雄激素受体基因的转录调控关系
20
作者 张品正 梁娜 +7 位作者 常铭杰 王旭莹 李金泽 王亚宁 孙凡丽 陈紫芸 尚璇 郭志义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070-1077,共8页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是经典的前列腺癌主效基因。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2(colon cancer associated transcript 2,CCAT2)是基于GWAS大数据结果发现的前列腺癌相关长链非编码基因,二者关系尚未见报道。依据AR表达模式的不同,... 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AR)是经典的前列腺癌主效基因。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2(colon cancer associated transcript 2,CCAT2)是基于GWAS大数据结果发现的前列腺癌相关长链非编码基因,二者关系尚未见报道。依据AR表达模式的不同,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可以划分为普通前列腺癌以及恶性程度更高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astration-resistance prostate cancer,CRPC)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其机制尚不明确。AR与CCAT2是否存在调控关系以及是否在其中发挥作用是本研究的切入点。本文采用雄激素依赖型与非依赖型的前列腺癌细胞研究模型LNCaP与DU145细胞系,研究发现了CCAT2与AR存在转录调控关系。首先,采用过表达与敲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策略,发现二者的RNA水平存在相互调控。在DU145细胞中,G型CCAT2激活AR mRNA水平到2.6倍,T型CCAT2抑制AR mRNA水平至0.2(P<0.05);在LNCap细胞中,G型CCAT2激活AR mRNA水平1.5倍,T型CCAT2对AR mRNA水平变化无显著意义(P<0.05)。在DU145细胞中过表达AR,CCAT 2的表达量上升2.9倍(P<0.05);在LNCaP细胞中沉默AR的表达,CCAT 2的表达水平下降至0.48(P<0.05)。报告基因分析结果显示,CCAT2对AR启动子相对活性影响与RNA水平改变相一致。由于CCAT2研究的缺乏,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其与细胞活性以及对AR蛋白质水平的影响,数据显示与转录水平的结果基本一致。最后,本文初步分析了AR与CCAT2可能相关的靶基因,包括CTNNB1,MYC和TCF7L 2,初步探讨可能的机制并验证了转录水平的发现。结果表明,在LNCaP细胞中G型CCAT2分子激活AR的转录,U型CCAT2无作用。在DU145细胞中,G型CCAT2激活AR转录,U型CCAT2抑制AR的转录。在2个细胞系中,AR都激活CCAT 2整体的转录活性,提示二者存在反馈调节机制。研究发现,CCAT2与AR的转录调控关系,为真核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研究以及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与治疗提供了理论与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雄激素受体基因 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2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