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花后高温干旱逆境对冬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乔 叶杨春 +8 位作者 常旭虹 王德梅 王艳杰 杨玉双 马瑞琦 赵广才 蔡瑞国 张敏 刘希伟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7-1090,共14页
为了明确花后高温干旱逆境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本研究于2022—202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中麦36(ZM36)和济麦22(JM22)2个小麦品种,在北京和河北赵县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花后高温(HT)、干旱(DS)、高温干旱复合胁迫(DHS)3种逆境处... 为了明确花后高温干旱逆境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本研究于2022—202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中麦36(ZM36)和济麦22(JM22)2个小麦品种,在北京和河北赵县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花后高温(HT)、干旱(DS)、高温干旱复合胁迫(DHS)3种逆境处理,以自然环境为对照(CK),比较了不同逆境处理对小麦光合特性、叶片衰老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在逆境下北京试验点ZM36的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降低了18.0%~40.2%、10.4%~16.3%和6.9%~22.7%;JM22分别降低了18.2%~32.8%、3.1%~8.7%和4.0%~14.6%。赵县试验点ZM36的产量、穗粒数、千粒重分别降低了6.4%~27.8%、8.2%~23.1%和2.9%~11.0%;JM22分别降低了6.8%~35.3%、8.0%~19.0%和0.6%~7.7%。2个试验点不同逆境对2个小麦品种产量的影响程度均为DHS>DS>HT。花后逆境下2个小麦品种叶面积指数(LAI)降低14.4%~36.9%,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减少11.2%~24.6%、叶片持绿时间(Chl_(total))缩短1.8~5.0 d,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降低3.5%~10.5%,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增加9.3%~27.8%,致使旗叶净光合速率(P_(n))降低14.3%~39.6%,且花后高温干旱复合胁迫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远大于单一干旱、高温胁迫。由结构方程可知,叶片温度(T_(leaf))与土壤体积含水量(SVC)、SPAD、P_(n)呈负相关,SVC与LAI、SPAD、P_(n)、F_(v)/F_(m)呈正相关,表明较高的土壤体积含水量(0~20 cm土层30%~32%)可降低冠层和叶片温度,延缓小麦叶片衰老,提高光合效率。研究结果为小麦高产稳产抗逆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高温 干旱 复合胁迫 光合特性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对谷子养分吸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2
作者 吴素霞 范海荣 +4 位作者 赵鹏 陈丽娜 靳常敏 崔悦 宋士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9期130-133,137,共5页
为减少谷子种植过程中化肥的施用,推动生物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壤质量,开展了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谷子养分吸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谷子的养分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均有促进效果。其中D4处理(即生物有机... 为减少谷子种植过程中化肥的施用,推动生物有机肥的推广应用,提高土壤质量,开展了生物有机肥不同施用量对谷子养分吸收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对谷子的养分吸收及干物质的积累均有促进效果。其中D4处理(即生物有机肥9000 kg/hm^(2))籽粒的氮、磷、钾素积累量以及干物质积累量均最高,但与D2(生物有机肥4500 kg/hm^(2))、D3(生物有机肥6750 kg/hm^(2))处理差异不显著。从生物有机肥处理籽粒氮、磷、钾素及干物质积累量来看,D2、D3、D4处理与纯化肥处理差异均不显著,说明应用生物有机肥可以达到化肥施用的效果,减少化肥的施用,可在生产活动中进行推广。综合分析,推荐D3处理即6750 kg/hm^(2)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作为谷子生产的参考用量,既能实现减肥增效,又能达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有机肥 谷子 养分吸收 干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不同苘麻种群对莠去津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倩颖 李哲 +3 位作者 马树杰 王明思 杨娟 张利辉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36-943,共8页
为了明确河北省玉米田杂草苘麻对莠去津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本研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对采自河北省6个不同地区的苘麻种群进行莠去津抗性水平测定,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解毒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 为了明确河北省玉米田杂草苘麻对莠去津的抗性水平及抗性机制,本研究采用整株生物测定法对采自河北省6个不同地区的苘麻种群进行莠去津抗性水平测定,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解毒代谢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和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P450s)对莠去津的非靶标抗性,并对靶标基因psbA进行了序列比对和表达量测定。结果显示,种群HB-3对莠去津最敏感,种群HB-6表现为高抗,抑制生长中量(GR50)分别为1662.75和84721.13 g·hm^(-2),抗性种群较敏感种群的抗性倍数为50.95;抗性种群HB-6中,GSTs抑制剂NBD-Cl和P450s抑制剂马拉硫磷对莠去津具有增效作用,与未使用GSTs和P450s的处理相比,该种群的GR50分别降低了11.61倍和27.77倍,且GSTs和P450s活性均高于敏感种群HB-3;抗性种群HB-6的靶标基因psbA未发生突变,经莠去津处理后,该种群psbA基因表达量低于敏感种群HB-3。综合上述结果可知,苘麻对莠去津的抗性是由GSTs和P450s介导的解毒代谢作用增强引起的。本研究结果为苘麻的科学防除和莠去津的减量化使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苘麻 莠去津 GSTS P450s 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娜娜 栗佳宁 +4 位作者 郭思柔 王建华 温晓蕾 冯丽娜 齐慧霞 《河北果树》 2023年第3期18-19,25,共3页
本试验主要对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板栗内腐病防控技术奠定基础。结... 本试验主要对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板栗内腐病防控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培养病原菌至第6 d时,板栗栗仁培养基最适宜其菌丝的生长;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木糖醇,氮源以硝酸钾为最佳;pH为8时最利于菌丝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在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促进菌丝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内腐病 层出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GPAT基因家族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5
作者 吴苏峻 王宇 +2 位作者 王艳丽 张锴 乔亚科 《大豆科技》 2024年第3期7-15,共9页
为了解植物油脂肪酸积累通路中关键基因GPAT在大豆脂质合成中的作用,文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PAT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全基因组中共鉴定获得89个GmGPAT基因,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豆GPAT... 为了解植物油脂肪酸积累通路中关键基因GPAT在大豆脂质合成中的作用,文章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大豆GPAT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和表达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全基因组中共鉴定获得89个GmGPAT基因,分布在20条染色体上。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大豆GPAT基因家族的多样性和功能分化与拟南芥和蒺藜苜蓿基因家族演化趋势相似。GmGPAT基因家族结构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同基因在调控和功能上存在差异,该基因启动子含有多种逆境胁迫和激素响应调控元件。基因家族共线性分析表明不同植物基因组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GmGPAT表达模式可分为4簇,第I簇中各基因在花芽中表达量相对较高,第Ⅳ簇中各基因在籽粒中表达量相对较高,表明该基因可能与花芽和籽粒的发育调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基因家族 GmGPAT 生物信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案例库构建与应用效果评价
6
作者 贺字典 高玉峰 +3 位作者 杨敏 杨娟 刘敏 曹蜢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2期99-102,共4页
案例教学法是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的选择与构建是该方法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扶贫脱贫政策、地理标志产品、地区区域特色产品的保护与发展和“减肥减药”双减政策的原则,构建了教学案例库... 案例教学法是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案例的选择与构建是该方法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国家粮食安全、国家扶贫脱贫政策、地理标志产品、地区区域特色产品的保护与发展和“减肥减药”双减政策的原则,构建了教学案例库,内容包含葡萄、草莓、生姜、北苍术、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等9个教学案例。通过课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和应用,推动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升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热情和家国情怀,实现了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化产品高效利用与管理 案例库构建 灰色关联分析 应用效果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孢白僵菌和莱氏绿僵菌浸种对玉米抗虫性及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7
作者 展昭凤 苟雪莲 +3 位作者 王振营 张永军 王秀平 郭井菲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2,共9页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20091317和莱氏绿僵菌Mtarhizium rileyi MrCDTLJ1浸种对玉米抗虫性及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检测浸种植株叶片对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的抗性以及叠加草地贪夜蛾为害0、2、12... 为明确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20091317和莱氏绿僵菌Mtarhizium rileyi MrCDTLJ1浸种对玉米抗虫性及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检测浸种植株叶片对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的抗性以及叠加草地贪夜蛾为害0、2、12、24和48h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结果显示Bb20091317浸种可显著增强草地贪夜蛾为害诱导前后玉米叶片中POD、PPO和SOD活性。MrCDTLJ1浸种可显著增加草地贪夜蛾为害诱导前后玉米叶片中POD和SOD活性,但对SOD和PAL活性无显著诱导。取食Bb20091317、MrCDTLJ1浸种玉米叶片的亚洲玉米螟幼虫体重显著低于取食未浸种玉米叶片的幼虫体重。而取食Bb20091317、MrCDTLJ1浸种叠加草地贪夜蛾为害诱导24 h玉米叶片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重与取食未经虫害诱导玉米叶片的幼虫体重相比虽显著降低,但与草地贪夜蛾为害诱导24 h的未浸种玉米叶片饲喂的幼虫相比无显著差异。以上结果表明,Bb20091317和MrCDTLJ1浸种能诱导玉米产生系统防御反应,在草地贪夜蛾为害诱导后会产生强烈的酶活响应,同时参与调控玉米对亚洲玉米螟和草地贪夜蛾的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孢白僵菌 莱氏绿僵菌 玉米 亚洲玉米螟 草地贪夜蛾 防御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黄瓜种子内生胶红酵母菌的鉴定及其促生功能
8
作者 赵梦琪 王晓晗 +6 位作者 郑金双 侯紫涵 梁雨欣 王馨悦 温晓蕾 韩会玲 孙伟明 《中国瓜菜》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4,共6页
为了鉴定黄瓜种子组织培养中经常出现的污染菌株并验证其功能,对黄瓜种子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探索热处理降低组培污染率的方法,并利用种子萌发试验验证其促生... 为了鉴定黄瓜种子组织培养中经常出现的污染菌株并验证其功能,对黄瓜种子在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污染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类鉴定,探索热处理降低组培污染率的方法,并利用种子萌发试验验证其促生功能。结果表明,组培污染菌鉴定为黄瓜种子胶红酵母菌JHJM。经过严格表面消毒的黄瓜种子组培污染率为62%,但65℃处理8h后,组培污染率降低到1%,且有助于种子萌发,表明该菌为黄瓜种子内生菌。内生菌JHJM的发酵液显著促进黄瓜和花生种子的萌发,表明内生菌JHJM在黄瓜栽培中具有促进种子萌发、提高出苗率的功能,可作为益生菌制备成种衣剂加以利用。综上,黄瓜种子内生胶红酵母菌在黄瓜栽培中为促进种子萌发的益生菌,在组织培养时可造成污染,但可通过热处理降低污染率。研究结果为黄瓜组培降低污染率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为种衣剂制备提供了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瓜 内生菌 组织培养 胶红酵母 种子发芽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播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柳明阳 张敏 +3 位作者 王文政 毕经鑫 张灵鑫 蔡瑞国 《麦类作物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5,共7页
为探究冀东地区晚播对强筋小麦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津农7号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播期(D1)、晚播7 d(D2)、晚播14 d(D3)、晚播21 d(D4)、晚播28 d(D5)共5个播期,分析了晚播后强筋小麦植株性状... 为探究冀东地区晚播对强筋小麦植株性状、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津农7号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播期(D1)、晚播7 d(D2)、晚播14 d(D3)、晚播21 d(D4)、晚播28 d(D5)共5个播期,分析了晚播后强筋小麦植株性状、干物质积累转运、籽粒产量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变化,以及冬前积温与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晚播增大了强筋小麦旗叶面积和分蘖成穗率,降低了株高、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向籽粒的转运量,最终导致穗数、千粒重和产量下降,其中津农7号和中麦998的产量开始出现显著下降的播期分别为D2和D3。随着播期的推迟,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最大拉伸阻力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其中两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分别在D3和D4下最大,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均在D3下最大,稳定时间、拉伸面积均在D4下最大,最大拉伸阻力分别在D4和D2下最大。经相关性分析,冬前积温与强筋小麦株高和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千粒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旗叶面积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面筋指数、稳定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本试验条件下,津农7号达到高产优质的最佳播期为正常播期,中麦998为晚播7 d。综合来看,晚播不利于强筋小麦高产,但适当推迟播期可以增加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进而改善营养和加工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晚播 产量 品质 冬前积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胁迫下野生大豆苗期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耐镉候选基因筛选 被引量:2
10
作者 车雅丽 吴苏峻 +4 位作者 王坤杨 王艳丽 张锴 乔亚科 袁泉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4,共15页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源种,具有丰富的耐逆等位基因。为筛选耐镉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并解析其耐镉分子机制,以冀东地区205份野生大豆品系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试验,设置镉胁迫和对照(不进行镉胁迫)2个处理以及2022年11月和2023年7月2个...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近源种,具有丰富的耐逆等位基因。为筛选耐镉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并解析其耐镉分子机制,以冀东地区205份野生大豆品系作为研究材料,采用水培试验,设置镉胁迫和对照(不进行镉胁迫)2个处理以及2022年11月和2023年7月2个环境重复,测定苗期地上部鲜质量(SFW)、地下部鲜质量(RFW)、株高(PH)、根长(RL),计算鲜质量根冠比(RSR)、各性状对应的耐镉系数(CTC)及各个野生大豆材料的耐镉综合评价值(D值),同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并对15号染色体上的显著单核苷酸多态性(SNP)进行单倍型分析。结果表明,除RSR外,镉胁迫处理幼苗性状平均值均低于对照;频率分析结果显示,2个环境下的CTC均表现为正态分布,呈现数量性状遗传特性;参照D值筛选出13份耐镉野生大豆种质。主成分分析显示,205份野生大豆材料可被分为3个类群;连锁不平衡(LD)分析发现,205份野生大豆自然群体在100 kb处出现衰减。GWAS分析共检测到195个与野生大豆耐镉性状显著相关的SNP,单个SNP可解释1.95%~25.43%的表型变异。根据SNP的物理位置共鉴定到591个候选基因,其中11个候选基因分别由多个SNP重复关联到,属于一因多效。更重要的是,根据功能注释发现了2个金属耐性蛋白(MTPs)基因和2个重金属相关蛋白(HIPPs)基因,分别是LOC114386540(MTP 10-like)、LOC114388453(MTP 10-like)、LOC114369981(HIPP 36-like)和LOC114381753(HIPP 37-like),这4个基因为阐明野生大豆耐镉性状遗传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单倍型分析发现,15号染色体上的单倍型2的平均耐镉系数最大,属于优异单倍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镉胁迫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 耐镉系数 候选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胁迫下北苍术幼苗生长生理响应及耐铅性分析
11
作者 张赛 张明慧 +5 位作者 孙成龙 张煜彬 赵文君 赵思源 范圣此 郑金双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13,共12页
探究不同土壤浓度铅(Pb)胁迫下北苍术幼苗生长、生理和Pb含量的响应特征,以期为北苍术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在不同时间(0、5、10、15、25 d)挖取施入不同土壤浓度Pb(0、66.67、133.33、200.00和266.67 mg·kg^(-1))处理的北... 探究不同土壤浓度铅(Pb)胁迫下北苍术幼苗生长、生理和Pb含量的响应特征,以期为北苍术安全生产提供理论参考。试验在不同时间(0、5、10、15、25 d)挖取施入不同土壤浓度Pb(0、66.67、133.33、200.00和266.67 mg·kg^(-1))处理的北苍术幼苗,分析北苍术幼苗在生长、生理和Pb含量等方面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浓度Pb处理条件下,北苍术幼苗生长相关指标(叶片数、叶长、叶宽、须根长、须根直径、须根数、地上和地下部分干重)、耐性系数和生理相关指标(可溶性糖含量、总蛋白含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Pb浓度增大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Pb浓度增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Pb浓度66.67 mg·kg^(-1)处理5~10 d、133.33 mg·kg^(-1)处理5 d时,北苍术幼苗地下部分Pb含量<5 mg·kg^(-1),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质量安全标准;地下部分富集系数范围为0.04~0.66;转运系数范围为1.49~8.53;相关性分析表明,生长指标与部分生理指标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部分生理指标和Pb含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过氧化物酶活性、根系活力、须根长、叶绿素含量、丙二醛含量、地上和地下部分Pb含量可以作为北苍术幼苗响应Pb胁迫的关键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苍术 铅胁迫 生长生理 铅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皇岛毛皮动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调查及建议
12
作者 全昊 王燕 +3 位作者 吴超然 张艳英 杨晴 于娜 《北方牧业》 2025年第8期6-6,共1页
通过对河北省无害化处理试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毛皮动物养殖数量呈降低趋势、胴体保存难度较大、屠体监管成本高、无害化处理企业不盈利、胴体违规倒卖和粪污处理不规范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划片管理、建立台账和政府补贴... 通过对河北省无害化处理试点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发现毛皮动物养殖数量呈降低趋势、胴体保存难度较大、屠体监管成本高、无害化处理企业不盈利、胴体违规倒卖和粪污处理不规范等问题。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划片管理、建立台账和政府补贴等措施及毛皮动物粪污、屠体无害化处理技术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体监管 毛皮动物废弃物 无害化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年-2019年潍坊市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评价与发展趋势预测
13
作者 邹振宇 杨晴 《江西农业》 2025年第3期94-96,共3页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玉米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2015年-2019年潍坊市玉米产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动态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潍坊市玉米种植、管理、收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进行综合... 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玉米产业的机械化水平成为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针对2015年-2019年潍坊市玉米产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动态趋势预测等方法,对潍坊市玉米种植、管理、收割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该研究采集了五年间玉米产业机械化相关数据,包括机械化率、机械化作业面积、机械种植与收割率等关键指标,利用这些数据评估了各项机械化工作的效能和对农民收入影响。通过时序分析,探讨了机械化水平的时间序列特性,绘制了潍坊市玉米机械化水平的时间演变趋势,并运用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ARMA)进行效能预测,为今后潍坊市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潍坊市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特别是在收获环节的机械化作业效率明显提升,农民单位面积劳动效率得到显著增强。然而,潍坊市机械化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特别是在机械普及率和作业技术方面需要进一步提升。建议潍坊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订相应政策,鼓励科技创新和新型机械的投入使用,以促进玉米产业机械化水平的整体提升,并通过对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为政策制订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产业机械化 多元统计分析 动态趋势预测 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糯玉米品种产量与品质性状比较试验
14
作者 张雯馨 娄菲 +5 位作者 刘琳霄 王健 韩金玲 李向岭 段会军 贾银锁 《农业科技通讯》 2025年第2期68-72,共5页
以我国不同年代育成的8个糯玉米品种(早期、中期、近期)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糯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早期和中期糯玉米品种相比,近期糯玉米品种生育期缩短、果穗长度增加、秃尖长变短、玉米粒数增多... 以我国不同年代育成的8个糯玉米品种(早期、中期、近期)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糯玉米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早期和中期糯玉米品种相比,近期糯玉米品种生育期缩短、果穗长度增加、秃尖长变短、玉米粒数增多、果皮变薄、亮度增加、产量增加;与早期和中期糯玉米品种相比,近期糯玉米品种果穗蒸煮食味品质、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增加。基于不同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近期糯玉米品种生育期缩短、产量增加、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糯玉米 农艺性状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15
作者 郝倩倩 兰会杰 +6 位作者 董文楠 秦保平 张敏 蔡瑞国 杨晴 李昊昱 杨敏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2-491,共10页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hm^(-2),分别用N0、N1、N2和N3表示)和3个种植密度(3.0×10^(6)、4.5×... 为明确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强筋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强筋小麦品种中麦578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180、240和300 kg·hm^(-2),分别用N0、N1、N2和N3表示)和3个种植密度(3.0×10^(6)、4.5×10^(6)和6.0×10^(6)株·hm^(-2),分别用D1、D2和D3表示),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强筋小麦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率和透光率、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产量与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受施氮量的影响较种植密度大,小麦在N2和N3条件下能够获得较高的穗数、穗粒数和籽粒产量,其中以N2D2处理的产量最高,达到9957.73 kg·hm^(-2)。除N3外,随着施氮量或种植密度的增加,冠层PAR截获率均逐渐增大,透光率显著下降。施氮量、种植密度和二者互作显著影响强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在同一施氮条件下,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可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其对籽粒产量贡献率,二者均以N2D2处理下最大。增施氮肥有利于沉降值和面筋指数的增加,面筋指数在N2D2处理下到达最佳。综合考虑强筋小麦冠层光合有效辐的利用、干物质的积累和转运、籽粒产量和品质,240 kg N·hm^(-2)的施氮量和4.5×10^(6)株·hm^(-2)的种植密度是本试验条件下强筋小麦生产中的最优氮密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施氮量 种植密度 冠层光截获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GCNA挖掘野生大豆耐镉关键基因
16
作者 朱丽娟 张锴 +3 位作者 温晓蕾 褚佳豪 史凤玉 王艳丽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4-136,共13页
【目的】野生大豆具有耐逆境特性,逐渐成为改良栽培大豆的种质资源,明确野生大豆耐镉分子调控机制,为培育耐性大豆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冀东地区200份野生大豆为试验材料,利用含有75 mol/L CdCl2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野生大豆幼苗,... 【目的】野生大豆具有耐逆境特性,逐渐成为改良栽培大豆的种质资源,明确野生大豆耐镉分子调控机制,为培育耐性大豆品种提供依据。【方法】以冀东地区200份野生大豆为试验材料,利用含有75 mol/L CdCl2的Hoagland营养液处理野生大豆幼苗,并测定幼苗干重,分别对镉处理24和48 h的耐镉野生大豆R、敏感材料S进行转录组测序,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KEGG和GO富集分析,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挖掘耐镉核心基因。【结果】200份野生大豆幼苗受到不同程度镉的胁迫,与对照相比,镉处理条件下,幼苗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明显下降。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在R和S材料中分别鉴定到6443和4496个差异表达基因。经GO和KEGG分析,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光合作用、逆境响应途径。结合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挖掘到参与调控野生大豆耐镉的turquoise和blue关键模块与野生大豆耐镉性状显著相关。根据模块内基因的连接度和基因功能注释,预测LOC114376469、LOC114412091、LOC114388638、LOC114399512等8个基因可能在野生大豆镉胁迫过程中发挥作用。【结论】鉴定了2个与野生大豆耐镉相关的特异性模块,筛选到LOC114376469、LOC114412091、LOC114388638、LOC114399512等与野生大豆耐镉相关的核心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大豆 镉胁迫 WGCNA 核心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运筹对冬小麦籽粒GMP合成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
17
作者 王曜阔 王文政 +6 位作者 张敏 刘希伟 杨敏 李昊昱 张灵鑫 闫彦菲 蔡瑞国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76-2189,共14页
为探究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氮肥后移对冬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及其谷蛋白形成机制,本研究选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886(ZM886)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30(ZM30)为试验材料,在雨养处理(W)和灌溉处理(D)条件下,总施氮量为210 kg hm^(-2)的基础上设置... 为探究雨养和灌溉条件下氮肥后移对冬小麦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及其谷蛋白形成机制,本研究选用强筋小麦品种中麦886(ZM886)和中筋小麦品种中麦30(ZM30)为试验材料,在雨养处理(W)和灌溉处理(D)条件下,总施氮量为210 kg hm^(-2)的基础上设置2个追氮处理:常规氮肥处理(N1:底肥50%+拔节肥50%)和氮肥后移处理(N2:底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研究其对冬小麦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GMP)形成和面粉加工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小麦品种产量最大值均出现在WN2处理,其中ZM30在WN2处理下产量较其他处理平均提高12.36%(2021—2022年)和13.97%(2022—2023年),ZM886同期分别提高9.85%和18.31%。在花后10 d检测到籽粒中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低分子量谷蛋白亚基(LMW-GS),ZM886在DN2处理下HMW-GS、LMW-GS、free-SH、-S-S-含量最高,ZM30则在WN2处理达到峰值。花后30 d检测到2小麦品种籽粒GMP的存在,ZM886在DN2下较其他处理增高5.40%~33.90%,ZM30在WN2下增高2.50%~14.70%,同时分别在2处理下增加了GMP大颗粒体积和表面积百分比,从而不同程度地提高面粉加工品质。小麦籽粒GMP含量与HMW-GS含量和LMW-GS含量呈正相关,ZM886籽粒GMP含量与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呈正相关,但与产量呈负相关;ZM30籽粒GMP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吸水率呈负相关。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氮肥后移通过调控谷蛋白亚基合成,提升GMP含量,优化GMP粒径分布。因小麦产量而言,适宜的水氮配置为:灌溉处理下,氮肥施用底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因小麦品质而言,适宜的水氮配置因品种类型而异:强筋小麦中麦886为在雨养处理下,氮肥施用底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中筋小麦中麦30为在灌溉处理下,氮肥施用底肥50%+拔节肥30%+孕穗肥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雨养条件 灌溉条件 氮肥后移 GMP 加工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硫互作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18
作者 董文楠 兰会杰 +6 位作者 郝倩倩 秦保平 张敏 蔡瑞国 杨晴 李昊昱 杨敏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3,共10页
为探明冀东地区氮硫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互作效应,选用冬小麦品种石农952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以施氮量为主区[0 kg·hm^(-2)(N0)、180 kg·hm^(-2)(N1)、240 kg·hm^(-2)(N2)和300 kg·hm^(-2)(N3)]、施... 为探明冀东地区氮硫肥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互作效应,选用冬小麦品种石农952为材料,通过裂区试验,以施氮量为主区[0 kg·hm^(-2)(N0)、180 kg·hm^(-2)(N1)、240 kg·hm^(-2)(N2)和300 kg·hm^(-2)(N3)]、施硫量为副区[82.5 kg·hm^(-2)(S1)、112.5 kg·hm^(-2)(S2)、142.5 kg·hm^(-2)(S3)和172.5 kg·hm^(-2)(S4)],分析了不同处理下冬小麦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和氮素转运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施硫量显著影响冬小麦LAI和旗叶SPAD值。N1S2处理的开花期旗叶SPAD值最高,与N2S2和N3S2以外的其他处理差异显著;增施硫肥有利于冬小麦孕穗期LAI的提高,在各施氮水平下均以S2最高。施用氮硫肥对小麦花前干物质和氮素转运以及花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均有显著影响,二者存在明显的互作效应。小麦籽粒产量为7364.71~10078.20 kg·hm^(-2),且随施氮量增加而显著增加,其中N2S3处理显著高于N0和N1水平下的各施硫处理,但与N2和N3水平下的其他施硫处理无显著差异。施硫量对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均无显著影响。综合来看,适量施用氮硫肥有利于冬小麦获得较高的旗叶SPAD值和LAI,增强叶片光合能力,促进花后干物质积累和花前氮素转运,最终增加冬小麦产量,其中施氮240 kg·hm^(-2)和施硫82.5 kg·hm^(-2)是本试验条件下最适宜氮硫肥用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硫互作 干物质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筋小麦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对春季滴灌量的响应
19
作者 张灵鑫 李秉昌 +5 位作者 张敏 毕经鑫 王文政 柳明阳 杨敏 蔡瑞国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52,共8页
为筛选冀东地区强筋小麦春季适宜的滴灌量,选用中麦886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进行春季滴灌,设置每次灌水0、300、450、600和750 m^(3)·hm^(-2)共5个处理(分别用W_(0)、W_(1)、W_(2)、W_(3)和W_(4)表示),比较... 为筛选冀东地区强筋小麦春季适宜的滴灌量,选用中麦886和中麦998两个强筋小麦品种,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进行春季滴灌,设置每次灌水0、300、450、600和750 m^(3)·hm^(-2)共5个处理(分别用W_(0)、W_(1)、W_(2)、W_(3)和W_(4)表示),比较分析了不同春季滴灌量下强筋小麦旗叶SPAD值、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差异。结果表明,强筋小麦花后旗叶SPAD值和籽粒灌浆持续时间均随滴灌量的增大而增加,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和籽粒产量在0~600 m^(3)·hm^(-2)范围内对灌水量产生正向反应,当灌水量达到750 m^(3)·hm^(-2)时均显著降低。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W3处理下,两个强筋小麦品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均表现最优。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冀东地区强筋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滴灌量以每次600 m^(3)·hm^(-2)为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筋小麦 灌水量 SPAD 干物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作用
20
作者 陈文书 梁一鸣 +4 位作者 高朋 温晓蕾 齐慧霞 姚姮 高素红 《环境昆虫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93-600,共8页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栗斑蚜Tuberculatus castanocallis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对栗斑蚜... 为明确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对栗斑蚜Tuberculatus castanocallis的控害潜能,室内研究了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干扰反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异色瓢虫对栗斑蚜的日最大理论捕食量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4龄幼虫(447.97头)、雌成虫(387.53头)、雄成虫(379.73头)、3龄幼虫(243.45头)、2龄幼虫(122.75头)和1龄幼虫(62.62头)。异色瓢虫的寻找效应随着栗斑蚜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异色瓢虫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单头捕食量和捕食作用率逐渐减少,分摊竞争强度逐渐增大,符合Hassell干扰模型,不同虫态异色瓢虫其自身密度对栗斑蚜捕食作用均有明显的干扰效应,其干扰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4龄幼虫(0.7257)、雌成虫(0.6907)、雄成虫(0.6703)、3龄幼虫(0.6387)、2龄幼虫(0.3425)和1龄幼虫(0.3392)。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对栗斑蚜具有较好的控害潜力,为高效利用异色瓢虫田间防治栗斑蚜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栗斑蚜 异色瓢虫 捕食功能反应 生物防治 干扰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