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确定与建议 被引量:3
1
作者 姚雪平 陈艳梅 马心宇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242-247,共6页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是指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笔者在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是指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笔者在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方法,并划定了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提出了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结果表明,(1)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47 086.99 km2,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24.98%;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面积为8 443.34 km2,占红线区的17.93%,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4.48%。(2)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包括:一是以生态红线区为生态源地,以关键区为战略节点,构建了区域安全格局;二是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机制建设为基础,突出关键区域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生态保护具体措施;四是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进行衔接,形成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希望能以关键区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示范区,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红线区的管理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生态保护红线 红线重叠区 红线高值区 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 管理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TI和TVDI模型的河北平原土壤湿度遥感反演 被引量:16
2
作者 邸兰杰 王卫 +1 位作者 成贺玺 牛子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43,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北平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监测精度,本文以MODIS数据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为数据源,按照优势互补的设计思想,联合应用表观热惯量模型(ATI)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反演河北平原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在3—5月、10...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北平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监测精度,本文以MODIS数据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为数据源,按照优势互补的设计思想,联合应用表观热惯量模型(ATI)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反演河北平原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在3—5月、10—11月采用基于NDVI=0.2阈值分区分方案的反演方法反演河北平原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其中在每旬NDVI>0.2的区域采用TVDI模型,NDVI≤0.2的区域采用ATI模型,而6—9月单独使用TVDI模型来反演土壤相对湿度值。在1—2月和12月,由于植被覆盖度较低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缺测,采用ATI模型。模拟模型全部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在年内时间变化上呈现两个由升到降的变化周期,第1个周期为12月—翌年6月,其中,12月—翌年3月为上升,3—6月为下降,3月为峰值;第2个周期为6—12月,其中,6—8月上升,8—12月下降,8月为峰值;全年土壤相对湿度的平均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土壤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降水、人工灌溉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冀东和沧州滨海平原同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值高于平原其他部分,春季太行山山前平原和燕山山前平原的土壤相对湿度值相对较高。对3个代表性月份(5月、7月和10月)进行的点对点验证表明,各月遥感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1.4%、19.25%和22.22%。可见,遥感反演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将本文研究结果和全部用ATI模型和全部用TVDI模型反演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联合应用ATI和TVDI模型分区反演模型反演的土壤相对湿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其他两种单一反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土壤相对湿度 MODIS数据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 表观热惯量模型(A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固碳释氧生态服务供-受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年蔚 陈艳梅 +2 位作者 高吉喜 马心宇 姚雪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83-791,共9页
固碳释氧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能力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京津冀碳排放、氧消耗数据,基于ArcGIS平台、供-受生态域理论与方法,研究像元尺度固碳释氧净生态... 固碳释氧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能力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京津冀碳排放、氧消耗数据,基于ArcGIS平台、供-受生态域理论与方法,研究像元尺度固碳释氧净生态服务能力,并对固碳释氧的生态服务供受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固碳释氧净生态服务能力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净生态服务能力最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承德、张家口东部、北京西北部、秦皇岛北部和保定西北部地区。净生态服务能力负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大部分地级市及其以上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和人口聚集区。(2)按固碳释氧服务价值量来衡量,净生态服务正值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64.32%,负值区面积占35.68%;但正值区单位面积供给能力不足,负值区单位面积需求量大。研究区整体上固碳释氧生态服务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京津冀单位面积固碳释氧净生态服务价值量为-0.93元·m^(-2)·a^(-1)。(3)研究区共有64个生态供体县域、33个平衡县域和82个受体县域,固碳释氧净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的是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价值量为1.01元·m^(-2)·a^(-1);最低的是天津市和平区,价值量为-339.46元·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 固碳释氧 供体 受体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及人为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吕国旭 陈艳梅 +2 位作者 邹长新 冯朝阳 郝芳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7-425,共9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退化的重要指示器之一。基于2000—2010年NPP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京津冀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其人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NP...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退化的重要指示器之一。基于2000—2010年NPP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京津冀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其人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NPP多年均值(以C计)集中在400~700 g·m^(-2)·a^(-1),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及太行山山脉东麓山前平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冀西北草原区、研究区东部沿海地带和冀东平原盐碱地地区。(2)11 a间京津冀植被NPP呈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214%,其中,显著和极显著减少区域面积占10.050%,研究区局部区域植被发生明显退化;京津冀区域植被退化总面积为21 545.07km^2,其中,重度退化面积为5 775.66 km^2,中度退化面积为8 168.18 km^2,轻度退化面积为7 601.23 km^2;研究区植被退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一是太行山东麓呈条带状连片区域,二是京津唐都市圈呈环状区域。(3)京津冀区域植被退化格局主要人文驱动因素有3个:一是城市(镇)蔓延式扩张,研究区城市新增建成区面积与重度、中度、轻度退化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 9、0.783 5和0.686 9(P<0.05);二是区域交通路网密度影响区域植被退化格局和程度,以重要交通线为核心,从核心到两翼,植被退化程度逐渐降低;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直接影响区域植被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植被退化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0年呼伦贝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艳梅 高吉喜 +1 位作者 冯朝阳 贾新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7-653,共7页
利用遥感和气象资料,基于Arcmap软件平台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研究1982—2010年呼伦贝尔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格局和动态,分析气候因素对其时空格局的影响。29 a的单位面积NPP均值分析表明,大兴安岭林区NPP明显较高,单位面积NPP... 利用遥感和气象资料,基于Arcmap软件平台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研究1982—2010年呼伦贝尔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格局和动态,分析气候因素对其时空格局的影响。29 a的单位面积NPP均值分析表明,大兴安岭林区NPP明显较高,单位面积NPP多大于450 g.m-2(以C计,下同);呼伦贝尔草原较低,单位面积NPP多年均值为0~350 g.m-2;岭西林草交错区和岭东农牧交错区介于林区和草原区之间,单位面积NPP多年均值为>350~450 g.m-2。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呼伦贝尔境内像元尺度的NPP格局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随降水量下降和气温升高,呼伦贝尔草原区单位面积NPP呈下降趋势,且越向西部下降趋势越明显;随气温升高,大兴安岭林区北部单位面积NPP呈弱增长趋势,而南部林区为弱下降趋势;大兴安岭东部农林交错区单位面积NPP也呈弱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净初级生产力 空间格局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沙尘天气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
6
作者 李玄姝 常春平 李云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0-273,共4页
基于1981—2010年承德9个气象站的沙尘天气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承德沙尘天气呈由西北向东南沿滦河谷... 基于1981—2010年承德9个气象站的沙尘天气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承德沙尘天气呈由西北向东南沿滦河谷地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成因是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因子中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承德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最大,下垫面的地形以及地表性质也对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只有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植被保护,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才能真正达到防治沙尘灾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市 沙尘天气 成因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城乡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玉 陈佳飞 +1 位作者 白琳红 王卫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5-840,847,共7页
以1988、2000和2005年3期的Landsat TM影像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各市(县)城乡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8—2005年间研究区居民点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石家庄... 以1988、2000和2005年3期的Landsat TM影像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各市(县)城乡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8—2005年间研究区居民点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城乡居民点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各级居民点面积整体增长71.4%。空间格局上,城市居民点边界的破碎程度较大;建制镇居民点个数及规模受行政区划影响增长迅速;农村居民点个数呈逐年减小趋势,但规模扩大。各市(县)农村居民点边界规则,平均邻近距离均有所减小,呈现集中、密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市平原地区 城乡居民点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6年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林叶 田美荣 +4 位作者 梁会 陈艳梅 冯朝阳 渠开跃 钱金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4-591,共8页
采用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2000—2016年植被年际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变... 采用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2000—2016年植被年际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呼伦贝尔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51,以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呈由东到西递减的特征。(2)2000—2016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减少趋势,表现为由点状退化向片状整体退化发展,局部地区增加,其中52.79%的草原植被状况趋于恶化,以海拉尔西部、鄂温克旗和新巴尔虎左旗中部退化最为显著;47.21%的草原植被状况趋于好转,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以新巴尔虎右旗西部地区较为显著。(3)呼伦贝尔草原呈现由中东部向西部退化演进的变化趋势,且退化面积不断增加。(4)呼伦贝尔草原年最大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17和-0.06,表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与降水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植被覆盖度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蚀模型的宁夏土壤风蚀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梁会 田美荣 +2 位作者 钱金平 张慧 宋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了阐明宁夏土壤风蚀情况,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力普查中推荐的风蚀经验模型,通过野外土壤采样及风洞试验修正模型参数,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2000—2015年土壤风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明... 为了阐明宁夏土壤风蚀情况,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力普查中推荐的风蚀经验模型,通过野外土壤采样及风洞试验修正模型参数,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2000—2015年土壤风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明确影响风蚀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微度、轻度风蚀的区域分布在石嘴山市西部,银川市西部和东部,吴忠市中北部,中卫市中部,固原大部分地区,中度及以上风蚀的区域分布在沙坡头区、灵武市、盐池县、平罗县、兴庆区、贺兰县、金凤区的沙地、荒漠地区;时间序列上,研究期间风蚀发生总面积和风蚀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按风蚀地类分,风蚀强度排序为:沙地>耕地>裸地>草地>林地,平均风蚀强度分别为:47.39t/(hm2·a),5.77t/(hm2·a),1.82t/(hm2·a),1.48t/(hm2·a),1.00t/(hm2·a);银川、吴忠、固原、中卫的风蚀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湿度,次要影响因子为植被覆盖度,石嘴山风蚀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超过起沙风速累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分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