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被引量:4
1
作者 车高红 刘辉 赵元杰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72-276,共5页
在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生态环境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 在构建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原则,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对河北省2005—2014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评价,分析生态环境安全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指数为3.40~3.68,平均值为3.55,随年份增长呈小幅波动、总体下降趋势;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等级为4级,总体处于较安全状态,但存在退化现象,生态环境安全形势严峻;河北省生态环境安全变化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层次分析法 安全评价 退化 影响因素 对策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确定与建议 被引量:3
2
作者 姚雪平 陈艳梅 马心宇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242-247,共6页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是指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笔者在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是指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笔者在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方法,并划定了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提出了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结果表明,(1)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47 086.99 km2,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24.98%;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面积为8 443.34 km2,占红线区的17.93%,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4.48%。(2)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包括:一是以生态红线区为生态源地,以关键区为战略节点,构建了区域安全格局;二是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机制建设为基础,突出关键区域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生态保护具体措施;四是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进行衔接,形成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希望能以关键区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示范区,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红线区的管理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生态保护红线 红线重叠区 红线高值区 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 管理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冬小麦生产空间格局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8
3
作者 赵稷伟 王锡平 +1 位作者 杜汛雨 尚志云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683-1692,共10页
在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明确冬小麦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控制因素,可为本区冬小麦的科学规划管理决策和高效生产提供依据。基于河北省各县市2004—2013年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与农情资料,以主产... 在气候变化与水资源短缺的背景下,华北平原冬小麦生产面临巨大的挑战,明确冬小麦生产的空间格局及其控制因素,可为本区冬小麦的科学规划管理决策和高效生产提供依据。基于河北省各县市2004—2013年冬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与农情资料,以主产区(以县市平均冬小麦播种面积大于总播种面积的20%为标准选取)101个县市为基本研究单元,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对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进行区域划分;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冬小麦生产要素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冬小麦产量与主要控制因素主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冬小麦主产区分为4个(Ⅰ~Ⅳ),各区冬小麦产量水平从Ⅰ区向Ⅳ区依次递减,产量变异依次增大,且各区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冬小麦产量(Y)与化肥因子(F1)、灌溉因子(F3)、年降水量因子(F4)、年降水量下限因子(F5)有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2=0.685,P〈0.05),其中F1、F3分别解释了Y的21.7%、37.4%,F4、F5解释了Y的9.4%。据此说明灌溉是影响河北省冬小麦产量区域差异的首要因素,其次是化肥使用量,而年降水量对产量区域差异影响较小。农药因子(F2)的回归效应不显著,说明冬小麦病虫害发生及防治具有区域随机性变化特点,对冬小麦生产的区域差异不形成显著影响。另外,全省冬小麦播种面积比重与产量水平有较好的区域吻合度(R2=0.409,P〈0.05),说明在现有管理模式下冬小麦区域布局基本合理,只是在东部低平原沿海的极个别低产县的播种面积明显偏高,结合冬小麦对灌溉条件的依赖性,认为这些县市的冬小麦布局需要慎重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空间格局 产量变异 灌溉 控制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草地退化指示种的高光谱特征波段识别 被引量:8
4
作者 郝芳芳 陈艳梅 +2 位作者 高吉喜 吕国旭 田美荣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24-1029,共6页
草地生态系统对发展畜牧业、保持水土和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实时、准确地监测草地的退化具有重要意义.高光谱遥感能够大幅度提高草地退化进程中植被结构退化的识别精度,为草原退化研究开辟新领域.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进行植被结构退... 草地生态系统对发展畜牧业、保持水土和维持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实时、准确地监测草地的退化具有重要意义.高光谱遥感能够大幅度提高草地退化进程中植被结构退化的识别精度,为草原退化研究开辟新领域.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进行植被结构退化鉴别时,特征波段的选择和提取至关重要.根据地面实测高光谱数据,对河北坝上地区3种退化指示种和2种优势物种光谱反射曲线进行对数变换处理,采用均值置信区间对原始光谱和变换处理后的对数光谱进行波段选择,提取了退化指示种的光谱特性,并利用Manhattan距离对所选择的波段进行识别检验.结果表明:(1)与2种优势物种苔草(Carexpediormis)和羊草(Leymusc Ainensis)相比,退化指示种狼毒(Stellerac Aamaeiasme)的特征波段为402-412nm,冷嵩(Artemis iairigid)的特征波段为627?689、715-929和929-1033nm,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的特征波段为705?721nm;(2)在上述特征波段内,同种植被的Manhattan距离值显著小于异种植被的Manhattan距离值,狼毒、冷蒿和星毛委陵菜的Manhattan距离值分别为0.0066、0.3101和0.3855;(3)在可见光范围内,退化植被与主要优势植被的光谱差异不明显,经对数变换后,其差异被放大,易于提取特征波段,且基于均值置信区间的植被原始光谱曲线与对数光谱曲线相结合方法的特征提取结果更精细,最终确定狼毒的特征波段为402-412nm,冷蒿的特征波段为627-689、758-924和940-1033nm,星毛委陵菜的特征波段为705-721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光谱遥感 特征波段 退化指示植物 置信区间 河北坝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TI和TVDI模型的河北平原土壤湿度遥感反演 被引量:16
5
作者 邸兰杰 王卫 +1 位作者 成贺玺 牛子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37-743,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北平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监测精度,本文以MODIS数据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为数据源,按照优势互补的设计思想,联合应用表观热惯量模型(ATI)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反演河北平原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在3—5月、10...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北平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的监测精度,本文以MODIS数据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为数据源,按照优势互补的设计思想,联合应用表观热惯量模型(ATI)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反演河北平原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在3—5月、10—11月采用基于NDVI=0.2阈值分区分方案的反演方法反演河北平原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其中在每旬NDVI>0.2的区域采用TVDI模型,NDVI≤0.2的区域采用ATI模型,而6—9月单独使用TVDI模型来反演土壤相对湿度值。在1—2月和12月,由于植被覆盖度较低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数据缺测,采用ATI模型。模拟模型全部通过0.01的显著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平原地区的土壤相对湿度在年内时间变化上呈现两个由升到降的变化周期,第1个周期为12月—翌年6月,其中,12月—翌年3月为上升,3—6月为下降,3月为峰值;第2个周期为6—12月,其中,6—8月上升,8—12月下降,8月为峰值;全年土壤相对湿度的平均最大值出现在8月,最小值出现在6月。土壤相对湿度的空间分布主要受降水、人工灌溉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冀东和沧州滨海平原同期的土壤相对湿度值高于平原其他部分,春季太行山山前平原和燕山山前平原的土壤相对湿度值相对较高。对3个代表性月份(5月、7月和10月)进行的点对点验证表明,各月遥感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1.4%、19.25%和22.22%。可见,遥感反演的土壤相对湿度和实测土壤相对湿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将本文研究结果和全部用ATI模型和全部用TVDI模型反演的结果进行对比发现,联合应用ATI和TVDI模型分区反演模型反演的土壤相对湿度的平均相对误差均小于其他两种单一反演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平原 土壤相对湿度 MODIS数据 温度植被干旱指数模型(TVDI) 表观热惯量模型(A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规划 被引量:5
6
作者 王然 张丽云 +2 位作者 徐宁 蔡湛 傅学庆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687-2691,共5页
通过实地考察木兰围场国家森林公园并运用生态旅游规划的相关理论方法,对其生态旅游进行了总体规划,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规划,从生物资源、景观资源以及政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规划方案。
关键词 木兰围场 森林公园 生态旅游 生态保护 旅游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昌黎生态监控区无机N、P变化及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刘佳 高伟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14-117,129,共5页
对2006—2010年每年8月河北昌黎生态监控区测定的无机N(NO2-N、NO3-N、NH4-N)和无机P(PO4-P)含量,进行多年站位及总量分析,揭示其年际变化趋势,并结合海水质量标准进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无机N总量(DIN)于前4年持续下降,而2... 对2006—2010年每年8月河北昌黎生态监控区测定的无机N(NO2-N、NO3-N、NH4-N)和无机P(PO4-P)含量,进行多年站位及总量分析,揭示其年际变化趋势,并结合海水质量标准进行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表明:无机N总量(DIN)于前4年持续下降,而2010年急剧上升至历年最高水平,其中NO3-N含量总体水平远高于NO2-N和NH4-N,成为DIN主要组成部分;无机P含量则呈波动性上升趋势。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19个站位均为P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ⅥP),其他年份仅个别站位呈N或P限制潜在性富营养(ⅤN或ⅥP)及中度营养(Ⅱ),其余均为贫营养(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控区海域 无机N、P 变化趋势 潜在性富营养化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固碳释氧生态服务供-受关系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年蔚 陈艳梅 +2 位作者 高吉喜 马心宇 姚雪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83-791,共9页
固碳释氧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能力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京津冀碳排放、氧消耗数据,基于ArcGIS平台、供-受生态域理论与方法,研究像元尺度固碳释氧净生态... 固碳释氧是自然生态系统重要生态服务能力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社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为研究区,利用净初级生产力(NPP)和京津冀碳排放、氧消耗数据,基于ArcGIS平台、供-受生态域理论与方法,研究像元尺度固碳释氧净生态服务能力,并对固碳释氧的生态服务供受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固碳释氧净生态服务能力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净生态服务能力最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承德、张家口东部、北京西北部、秦皇岛北部和保定西北部地区。净生态服务能力负值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大部分地级市及其以上行政区的经济发展核心区和人口聚集区。(2)按固碳释氧服务价值量来衡量,净生态服务正值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64.32%,负值区面积占35.68%;但正值区单位面积供给能力不足,负值区单位面积需求量大。研究区整体上固碳释氧生态服务不能满足自身需求,京津冀单位面积固碳释氧净生态服务价值量为-0.93元·m^(-2)·a^(-1)。(3)研究区共有64个生态供体县域、33个平衡县域和82个受体县域,固碳释氧净生态服务价值量最高的是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价值量为1.01元·m^(-2)·a^(-1);最低的是天津市和平区,价值量为-339.46元·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服务 固碳释氧 供体 受体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及人为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9
作者 吕国旭 陈艳梅 +2 位作者 邹长新 冯朝阳 郝芳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17-425,共9页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退化的重要指示器之一。基于2000—2010年NPP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京津冀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其人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NP...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是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退化的重要指示器之一。基于2000—2010年NPP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叠加分析和显著性检验等方法,研究京津冀植被退化的空间格局,并分析其人为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被NPP多年均值(以C计)集中在400~700 g·m^(-2)·a^(-1),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燕山山脉、太行山山脉及太行山山脉东麓山前平原,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冀西北草原区、研究区东部沿海地带和冀东平原盐碱地地区。(2)11 a间京津冀植被NPP呈减少趋势的区域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9.214%,其中,显著和极显著减少区域面积占10.050%,研究区局部区域植被发生明显退化;京津冀区域植被退化总面积为21 545.07km^2,其中,重度退化面积为5 775.66 km^2,中度退化面积为8 168.18 km^2,轻度退化面积为7 601.23 km^2;研究区植被退化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一是太行山东麓呈条带状连片区域,二是京津唐都市圈呈环状区域。(3)京津冀区域植被退化格局主要人文驱动因素有3个:一是城市(镇)蔓延式扩张,研究区城市新增建成区面积与重度、中度、轻度退化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 9、0.783 5和0.686 9(P<0.05);二是区域交通路网密度影响区域植被退化格局和程度,以重要交通线为核心,从核心到两翼,植被退化程度逐渐降低;三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直接影响区域植被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 植被退化 空间格局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2—2010年呼伦贝尔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艳梅 高吉喜 +1 位作者 冯朝阳 贾新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47-653,共7页
利用遥感和气象资料,基于Arcmap软件平台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研究1982—2010年呼伦贝尔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格局和动态,分析气候因素对其时空格局的影响。29 a的单位面积NPP均值分析表明,大兴安岭林区NPP明显较高,单位面积NPP... 利用遥感和气象资料,基于Arcmap软件平台和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研究1982—2010年呼伦贝尔市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格局和动态,分析气候因素对其时空格局的影响。29 a的单位面积NPP均值分析表明,大兴安岭林区NPP明显较高,单位面积NPP多大于450 g.m-2(以C计,下同);呼伦贝尔草原较低,单位面积NPP多年均值为0~350 g.m-2;岭西林草交错区和岭东农牧交错区介于林区和草原区之间,单位面积NPP多年均值为>350~450 g.m-2。在气候暖干化背景下,呼伦贝尔境内像元尺度的NPP格局动态变化区域差异明显。随降水量下降和气温升高,呼伦贝尔草原区单位面积NPP呈下降趋势,且越向西部下降趋势越明显;随气温升高,大兴安岭林区北部单位面积NPP呈弱增长趋势,而南部林区为弱下降趋势;大兴安岭东部农林交错区单位面积NPP也呈弱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净初级生产力 空间格局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1年来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纹瑕 陈辉 +3 位作者 巩国丽 朱建佳 邢星 李瑞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806-1810,共5页
选取大柴旦、德令哈、都兰、诺木洪、格尔木为研究的5个站点,并利用五站点1960~2010年逐年与逐月的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间数据,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季节中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不同... 选取大柴旦、德令哈、都兰、诺木洪、格尔木为研究的5个站点,并利用五站点1960~2010年逐年与逐月的温度、降水量及日照时间数据,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季节中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不同年份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等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1年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温、降水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日照时间则呈减少的趋势;不同年份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也在一定程度上呈上升趋势;四季中的气温对气候变暖的贡献率大小依次是冬季、秋季、春季、夏季;在四季中,夏季降水量的增多对年降水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春季降水量;在四季中,夏季日照时间的减少是影响年日照时间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 气候特征 温度 降水量 日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文刚 庞笑笑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63-567,共5页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纯技术效率测度(BCC)、技术效率测度(CCR)、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法,对京津冀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2—2013年的土地利用效率及全要...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中纯技术效率测度(BCC)、技术效率测度(CCR)、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SE-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法,对京津冀地区地级以上城市2002—2013年的土地利用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投入要素规模偏大,普遍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状态,北京市相对效率较低均为规模无效导致;(2)京津冀地区各市土地利用效率差异呈扩大趋势;(3)北京市、天津市、秦皇岛市等地土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较多,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石家庄市、沧州市、廊坊市、邯郸市等地土地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较小,技术进步不足是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BCC CCR SE-DEA MALMQUIST指数法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洋淀水域面积变化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涛 张义文 +3 位作者 申海鹏 梁剑 徐艳菲 焦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4638-4641,4647,共5页
针对近年来白洋淀水域面积持续减少的问题,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白洋淀2000、2005、2010年水域面积和安新县总播种面积、地下水开采量、年平均气温等11项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缺乏稳定补给水源的情况下,地下水开采量... 针对近年来白洋淀水域面积持续减少的问题,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白洋淀2000、2005、2010年水域面积和安新县总播种面积、地下水开采量、年平均气温等11项社会经济和自然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缺乏稳定补给水源的情况下,地下水开采量与白洋淀水域面积变化的关联度最高,在当前环境下要解决白洋淀湿地的退化问题,首先要解决该地区地下水超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洋淀水域面积 灰色关联度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 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沙尘天气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及防治措施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玄姝 常春平 李云强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70-273,共4页
基于1981—2010年承德9个气象站的沙尘天气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承德沙尘天气呈由西北向东南沿滦河谷... 基于1981—2010年承德9个气象站的沙尘天气及相关气象数据,采用统计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对承德地区沙尘天气(包括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研究表明:承德沙尘天气呈由西北向东南沿滦河谷地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其成因是气候因子和下垫面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因子中大风日数的空间分布与承德沙尘天气的空间分布相关性最大,下垫面的地形以及地表性质也对该地区沙尘天气的分布产生重要影响。人类只有通过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植被保护,减轻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才能真正达到防治沙尘灾害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德市 沙尘天气 成因 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与GIS的城乡居民点空间格局变化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玉 陈佳飞 +1 位作者 白琳红 王卫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835-840,847,共7页
以1988、2000和2005年3期的Landsat TM影像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各市(县)城乡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8—2005年间研究区居民点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石家庄... 以1988、2000和2005年3期的Landsat TM影像和统计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3S技术及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各市(县)城乡居民点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88—2005年间研究区居民点空间格局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石家庄市平原地区城乡居民点规模呈逐年增长趋势,各级居民点面积整体增长71.4%。空间格局上,城市居民点边界的破碎程度较大;建制镇居民点个数及规模受行政区划影响增长迅速;农村居民点个数呈逐年减小趋势,但规模扩大。各市(县)农村居民点边界规则,平均邻近距离均有所减小,呈现集中、密集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家庄市平原地区 城乡居民点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湿地的动态变化及保护对策
16
作者 郭玲 张义文 +2 位作者 焦明 徐艳菲 申海鹏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5324-5327,共4页
为了研究黄骅湿地2001-2009年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运用ERDAS和ENVI对2001、2005、2009年美国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影像判读和数据处理,利用Change Detection方法得到相关数据,探讨其动态变化状况及转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骅湿地不断减少... 为了研究黄骅湿地2001-2009年的变化情况及变化原因,运用ERDAS和ENVI对2001、2005、2009年美国Landsat卫星影像进行影像判读和数据处理,利用Change Detection方法得到相关数据,探讨其动态变化状况及转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骅湿地不断减少,其中自然湿地面积大量减少,并部分转为人工湿地。依据这一现象提出了一些保护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湿地 湿地遥感影像分析 动态变化 保护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16年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2
17
作者 李林叶 田美荣 +4 位作者 梁会 陈艳梅 冯朝阳 渠开跃 钱金平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84-591,共8页
采用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2000—2016年植被年际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变... 采用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2000—2016年植被年际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在区域尺度上分析了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年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揭示气候变化对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6年呼伦贝尔草原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51,以中低植被覆盖度为主,呈由东到西递减的特征。(2)2000—2016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整体呈减少趋势,表现为由点状退化向片状整体退化发展,局部地区增加,其中52.79%的草原植被状况趋于恶化,以海拉尔西部、鄂温克旗和新巴尔虎左旗中部退化最为显著;47.21%的草原植被状况趋于好转,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以新巴尔虎右旗西部地区较为显著。(3)呼伦贝尔草原呈现由中东部向西部退化演进的变化趋势,且退化面积不断增加。(4)呼伦贝尔草原年最大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0.17和-0.06,表明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与降水关系更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草原 植被覆盖度 气候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风蚀模型的宁夏土壤风蚀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18
作者 梁会 田美荣 +2 位作者 钱金平 张慧 宋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40,共7页
为了阐明宁夏土壤风蚀情况,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力普查中推荐的风蚀经验模型,通过野外土壤采样及风洞试验修正模型参数,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2000—2015年土壤风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明... 为了阐明宁夏土壤风蚀情况,基于第一次全国水力普查中推荐的风蚀经验模型,通过野外土壤采样及风洞试验修正模型参数,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2000—2015年土壤风蚀强度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影响因子权重,明确影响风蚀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微度、轻度风蚀的区域分布在石嘴山市西部,银川市西部和东部,吴忠市中北部,中卫市中部,固原大部分地区,中度及以上风蚀的区域分布在沙坡头区、灵武市、盐池县、平罗县、兴庆区、贺兰县、金凤区的沙地、荒漠地区;时间序列上,研究期间风蚀发生总面积和风蚀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按风蚀地类分,风蚀强度排序为:沙地>耕地>裸地>草地>林地,平均风蚀强度分别为:47.39t/(hm2·a),5.77t/(hm2·a),1.82t/(hm2·a),1.48t/(hm2·a),1.00t/(hm2·a);银川、吴忠、固原、中卫的风蚀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湿度,次要影响因子为植被覆盖度,石嘴山风蚀强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超过起沙风速累积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风蚀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分析 宁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西藏粮食供需平衡状况预测 被引量:2
19
作者 丁锐 史文娇 +4 位作者 吕昌河 卢宏玮 邓祥征 邵景安 崔佳莹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72-781,共10页
基于组合预测法、生产函数和笔者前期关于气候变化对西藏粮食产量定量影响的工作,对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西藏县(区)级尺度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西藏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一江两河等河谷地带,西藏粮食需求量较... 基于组合预测法、生产函数和笔者前期关于气候变化对西藏粮食产量定量影响的工作,对考虑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西藏县(区)级尺度粮食供需平衡状况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西藏粮食产量较高的区域集中在一江两河等河谷地带,西藏粮食需求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在人口较多的县市,未来肉类消费增加将会消耗更多的饲料用粮。②西藏粮食供需平衡状况南北分异明显,南部河谷地区相对较好,北部羌塘高原较差。③当前西藏不能实现考虑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和损耗5种需求总和的粮食供需平衡,全区自给率为70.58%,2030年和2050年分别下降至62.59%和53.55%。虽然西藏总需求不能完全自给,但仍能保障口粮自给。④气候变化整体上对自给率为正面影响。到2030年和2050年,气候变化将使自治区粮食自给状况提升2.45%和2.09%。研究有助于掌握未来西藏粮食安全状况,规划农业布局,以期保障边疆粮食安全、促进高原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给率 耗粮系数 口粮 饲料粮 粮食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多目标约束下冬小麦最优施氮量 被引量:5
20
作者 代娜 史文娇 石晓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12-1523,共12页
农田氮素管理不当导致水体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方面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的最优施氮量可为粮食生产及区域农业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本文利用华北平原9个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 农田氮素管理不当导致水体污染、土壤结构破坏和全球变暖等环境问题。从经济与生态环境各方面探讨华北平原冬小麦的最优施氮量可为粮食生产及区域农业生态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参考。本文利用华北平原9个站点1981—2017年的逐日气象数据及冬小麦物候和产量观测资料,借助CERES-Wheat模型,基于5个约束指标(产量、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增产-节氮权衡和环境-经济效益)和施氮量的关系曲线,揭示华北平原冬小麦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施氮量。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各站点基于不同目标约束所得的最优施氮量有所不同,其大小顺序为氮素吸收>产量>环境-经济效益>增产-节氮权衡>氮肥偏生产力,且各地区最优施氮量的参考值也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通过对粮食安全与生态友好的综合考量,本研究认为增产-节氮权衡和环境-经济效益约束条件下的最优施氮量能够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较合理的区域施氮参考,该条件下最优施氮量分别为173 kg∙hm^(-2)和190 kg∙hm^(-2),比当前华北平原农民实际施氮水平分别减少约47%和42%,可以作为冬小麦种植施氮的区域参考值。该目标约束下最优施氮量的低值主要分布在Ⅱ区和Ⅳ区,分别为150 kg∙hm^(-2)和170 kg∙hm^(-2),Ⅰ区和Ⅲ区则相对较高,最优施氮量分别为200 kg∙hm^(-2)和225 kg∙hm^(-2),原因可能在于长期施氮降低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影响土壤供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CERES-Wheat模型 冬小麦 农业生态环境 最优施氮量 多目标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