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协调性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梁彦庆 刘超 +2 位作者 蔡兴冉 黄志英 葛京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5-93,I0002,共10页
以河北省148个县(市、区)商服、住宅和工业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协调模型分析二者的空间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商服和住宅地价较高、空间波动较大... 以河北省148个县(市、区)商服、住宅和工业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协调模型分析二者的空间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地价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其中商服和住宅地价较高、空间波动较大,工业地价较低、空间变化平缓,呈现出"各市辖区中心带动,周边县逐步发展"的特征;2)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偏低,差异较大,中心带动作用较强,在地域条件的影响下,集约度水平由西北向东南逐步提高;3)不同类型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协调关系比较稳定,呈现优质和良好协调类型集中分布、失调类型离散分布且均以协调类型为主的分布特征。探析城市地价与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分布关系,可为有效调控土地要素价格、调节土地供需和促进城市土地资源朝集约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地价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 协调度模型 河北省县级单元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时空差异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航 但臻 郭爱请 《江苏农业科学》 2020年第15期287-292,共6页
目前,土地资源短缺,土地的利用情况愈发受到大众的重视。在城市经济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等相关研究中,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作为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展开相关的研究分析,以这些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 目前,土地资源短缺,土地的利用情况愈发受到大众的重视。在城市经济发展、土地集约利用等相关研究中,城市土地经济密度作为衡量土地利用效率的指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河北省11个地级市展开相关的研究分析,以这些城市的土地经济密度数据作为研究基础,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法、变差系数和相对发展率研究了2010—2016年河北省城市土地经济密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趋势及特征。结果发现:(1)就整体分布规律而言,各个城市在土地经济密度上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2)从空间角度来看,城市间的土地经济密度差距十分明显,空间分布模式变化较大,一度出现峰值。(3)从时间角度来看,各城市这7年内土地经济密度总体均有上升的趋势。最后针对以上结论,提出4点建议来改善当前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土地经济密度 变差系数 相对发展率 河北省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平原中低产区小麦与玉米生产现状及增产潜力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罗建美 靳根会 +4 位作者 罗仲朋 王红营 齐永青 刘兴冉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23-1134,共12页
本文基于2000—2013年MODIS/NDVI遥感信息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北平原中低产区冬小麦和玉米生产的时空格局,并利用各县粮食作物主要生育期累积NDVI的逐年值、14年的最大值及单产统计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数值曲线... 本文基于2000—2013年MODIS/NDVI遥感信息与主要粮食作物的统计数据,分析了河北平原中低产区冬小麦和玉米生产的时空格局,并利用各县粮食作物主要生育期累积NDVI的逐年值、14年的最大值及单产统计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进行数值曲线拟合,构建了单产遥感估测模型,估算了河北平原中低产区冬小麦和玉米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冬小麦在邯郸和衡水的最大生产力水平较高,在沧州、廊坊及邢台中部的最大生产力水平较低,即后者挖掘增产潜力之后也很难达到前者的最大生产力水平;玉米的最大生产力水平普遍较高,挖掘增产潜力后均可达到较高的生产力水平。2)冬小麦和玉米总产增产潜力在沧州和邯郸较大;冬小麦单产增产潜力多低于10%,平均增产356 kg?hm?2(5.87%);玉米单产增产潜力多高于10%,平均增产798 kg?hm?2(12.33%);单产增产潜力区域分布不同,冬小麦为廊坊>保定>沧州>邯郸>邢台>衡水,玉米为邢台>邯郸>保定>沧州>衡水>廊坊。3)以河北平原近14年来作物累积NDVI的最大值估算的全区冬小麦增产潜力为3.90亿kg,玉米增产潜力为9.62亿kg,二者合计可增产13.52亿kg,约相当于区域冬小麦和玉米理论可达增产潜力的1/5。本文估测粮食作物增产潜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估测多尺度范围、不同作物的增产潜力,研究结果可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玉米 增产潜力 NDVI 单产估测模型 河北平原中低产区 渤海粮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低平原区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提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邵立威 罗建美 +1 位作者 尹工超 刘树勋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14-1122,共9页
作为渤海粮仓主要增粮区的河北东部低平原中低产农田,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制于土壤肥力水平低、淡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异常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与收获期的合理搭配、优化的种植方式和配套的耕作与田间管理技... 作为渤海粮仓主要增粮区的河北东部低平原中低产农田,冬小麦夏玉米的产量主要受制于土壤肥力水平低、淡水资源短缺和气候异常造成产量的大幅波动。通过选择适宜的品种、播期与收获期的合理搭配、优化的种植方式和配套的耕作与田间管理技术,提高作物生育期内对地上光热资源和地下水肥资源的利用潜力和效率,平抑气候变化带来不利影响,有着巨大的增产空间。该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结合示范区试验示范,研究了冬小麦与夏玉米生育期的优化、夏玉米种植方式调整、夏玉米深松播种、夏玉米增施钾肥与冬小麦增施磷肥及有机肥等措施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冬小麦适期晚播(不迟于10月15日),同时适当增加播量,不影响生育期群体构建和产量水平。早熟品种‘小偃81’提早进入灌浆期,受后期干热风的危害小,在不降低品质的同时粒重与产量稳定。夏玉米提早播10 d(6月10日与6月20日相比)平均增产17.2%,晚收获8 d(10月2日与9月24日相比)粒重增加19.5%。根据冬小麦和夏玉米的品种特性,合理搭配生育期,在实现冬小麦稳产提质的同时,使充分发挥夏玉米的产量潜力成为可能。改变夏玉米的种植方式,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了夏玉米产量,更为适宜的种植方式是40 cm与80 cm大小行种植和38 cm等行距种植,不适宜的是20 cm与100 cm大小行种植,更为适宜的种植方式下产量提高15%以上。长期旋耕机械压实了犁底层,通过夏玉米深松播种种植,产量提高达31.3%,后茬小麦增产5.6%,但连续深松没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夏玉米播种时增施钾肥产量提高2.6%。冬小麦增施磷肥产量提高7.4%,增施有机底肥增产6.8%,增施有机底肥和施磷肥产量提高8.8%,但无明显的累加效果。因此,通过适宜的品种选择与适期的生育期搭配、种植方式调整、适时深松打破犁底层的耕作措施、速效肥与有机肥合理施用等栽培和管理技术,可实现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逐步提高和稳定,充分利用玉米生长季丰富且集中的降水与光热资源,挖掘夏玉米产量,稳夏增秋的粮食增产模式更符合该地区未来发展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夏玉米 增产 品种特性 生育期搭配 种植方式 深松 施肥 河北低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源卫星数据的黑河中游绿洲区土地利用分类与作物类型提取及其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陈睿 赵超 +2 位作者 刘兴冉 郭英 沈彦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415-1422,共8页
研究土地利用与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黑河中游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绿洲之一,也是甘肃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准确研究黑河中游绿洲的时空变化情况,本文利用2001—2015年MODIS卫星数据,... 研究土地利用与作物种植结构变化是分析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黑河中游绿洲是我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绿洲之一,也是甘肃省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为准确研究黑河中游绿洲的时空变化情况,本文利用2001—2015年MODIS卫星数据,提取分析了近15年黑河中游绿洲范围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2001—2016年的Landsat/TM,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法获得该绿洲区土地利用分类;基于2011—2016年的HJ1A/CCD数据,利用HANTS滤波后的NDVI时间序列曲线,获得作物种植面积的精细分类。经验证,该土地利用分类精度高于88.46%,kappa系数为0.81;小麦和玉米与实地验证点对比的分类精度高于90.8%。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绿洲面积总体为增加趋势,仅2014年、2015年略有减少,绿洲面积从2001年的2 701 km2增加到2015年的2 936 km2。2)2001—2016年间,裸地面积减少436.7 km2,耕地面积增加91.3 km2,草地、林地面积增加289.6 km2。3)2011—2016年,小麦、玉米种植面积均有减少,小麦共计减少195.77 km2,玉米减少144.37 km2。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作物估产及绿洲生态保护提供一定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绿洲面积 土地利用 NDVI时间序列 作物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理念下我国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时空异质性及其障碍因子分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史思琪 梁彦庆 +2 位作者 黄志英 梁丽英 葛京凤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9,64,共10页
明晰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不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而且对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可持续利用及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30个省市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HR协调度模型剖析了2007,2011,2014和2017年4个研究时... 明晰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状况不但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而且对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可持续利用及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我国30个省市为例,运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HR协调度模型剖析了2007,2011,2014和2017年4个研究时点我国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系统协调度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探讨了影响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均存在一定异质性,总体上随时间变化大致处于上升态势,空间上呈现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级递减趋势;(2)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协调度普遍偏低,且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3)影响各省市低碳理念下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差异显著,其中土地利用碳结构系数、地均财政收入为首要障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理念 土地集约利用 时空异质性 协调度 障碍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生态环境支撑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被引量:15
7
作者 王彦芳 刘敏 +1 位作者 郭英 董鸿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09-316,共8页
[目的]研究和评估不同生态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为区域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核算和生态补偿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1980,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土地利用二级分类当量... [目的]研究和评估不同生态区主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的变化,为区域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核算和生态补偿等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基于1980,2000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单位面积价值当量因子法构建土地利用二级分类当量表,计算3个时段河北省各生态环境支撑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①1980—2015年河北省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农田转为城乡建设用地,其他生态用地转为农田的趋势。②以2015年的价格计算,1980—2015年河北省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年平均值约为3.56×10^(11)元。③1980—2015年河北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约7.00×10~9元。④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的生态区为燕山—太行山,其次是坝上高原、海域海岸、京津保,最低的为低平原区。⑤1980—2015年京津保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下降幅度最大为28.1亿元,降低15.0%。[结论] 2000年后的生态环境建设对恢复和提升河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支撑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当量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蔡兴冉 梁彦庆 +1 位作者 黄志英 葛京凤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62-71,共10页
区域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分析县域相对贫困度对更好地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空间特征,基于此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区域贫困影响因素,... 区域贫困一直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综合分析县域相对贫困度对更好地实施扶贫攻坚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以经济发展水平测量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并采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空间特征,基于此运用地理探测器方法探测区域贫困影响因素,为加快县域脱贫步伐、精准脱贫建议的提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河北省县域相对贫困度空间分布差异显著,相对贫困度较高的县主要分布在冀西北、冀中和冀中南地区,且区域内有少数潜在贫困县分布,相对贫困度较低的县主要分布在冀东和冀中部分地区;②地理探测器分析发现,地区生产总值、固定社会资产投资、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等7个因子对县域相对贫困度影响显著,且因子之间交互作用明显;③区域发展过程中,在结合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实际状况下,应针对性地提出相应扶贫策略,逐步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相对贫困度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背景下健康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关系研究——以京津冀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梁丽英 梁彦庆 +1 位作者 黄志英 史思琪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8-94,共7页
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了生态文明背景下,2007—2017年京津冀13个城市健康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京津冀健康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值随时间均以京津为中心向... 利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等研究了生态文明背景下,2007—2017年京津冀13个城市健康城市建设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状态、耦合协调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京津冀健康城市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均值随时间均以京津为中心向四周扩散递减,但健康城市发展整体水平要优于土地集约利用。(2)耦合协调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但随时间差距逐渐缩小;历年耦合协调水平在空间上均呈显著集聚状态,但空间差异逐渐缩小。(3)因子探测器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影响耦合协调发展的主导驱动因子,交互式探测器进一步揭示了各驱动因子的交互促进能力。研究结果对于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缩小区域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集约利用 耦合协调 核密度 地理探测器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土地经济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 被引量:8
10
作者 梁丽英 梁彦庆 +1 位作者 黄志英 史思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63-270,共8页
当前我国面临着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与促进城市化合理发展的双重任务,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明耦合协调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核密度空间估计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 当前我国面临着提高土地经济效益与促进城市化合理发展的双重任务,二者的协调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阐明耦合协调原理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核密度空间估计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了近10年全国31个省市土地经济效益与城市化的核密度分布、耦合协调时空分异格局、空间集聚状态及空间趋势面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二者的空间核密度现象较为显著,随时间均大致以北上广为核心向四周扩散;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偏低且持续呈现空间集聚状态,冷热点现象和分布趋势明显,整体呈现"东高西低、中部高、南北低"的空间趋势和集聚态势,集聚强度随时间逐渐增强。未来可通过优化区域土地资源配置和制定合理化的政策来推动土地经济效益和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效益 城市化 核密度空间估计 耦合协调 空间自相关 趋势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乡(镇、区)尺度的平原区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及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北省深州市为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邢美玲 梁彦庆 +2 位作者 黄志英 蔡兴冉 王松涛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2期281-286,292,共7页
剖析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可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平原区村庄整治和布局调整提供指导。应用分形理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以典型平原区河北省深州市为例,通过测算2009、2... 剖析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可为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平原区村庄整治和布局调整提供指导。应用分形理论,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和SPSS统计分析,以典型平原区河北省深州市为例,通过测算2009、2015年农村居民点集聚维数、Zipf维数、边界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分析乡镇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并提出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全市农村居民点空间结构集聚效应显著,集聚维数达1.1655。(2)各乡镇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布集中、分散几近各半,其中9个乡镇农村居民点Zipf维数下降,分布趋于集中;7个乡镇农村居民点Zipf维数上升,分布趋于分散;2乡镇Zipf维数基本不变,分布趋于均衡。(3)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形态呈现复杂且不稳定趋势的占多数,其中11个乡镇农村居民点边界维数上升,稳定性指数下降,空间形态更复杂且呈扩张不稳定趋势;6个乡镇农村居民点与其相反;1个乡边界维数和稳定性指数未发生变化,空间形态相对稳定。(4)基于各乡镇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提出了稳步城镇化型、快速城镇化型、加速集约化型和特色产业化型4种模式下的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分形维数 分形特征 布局优化 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县域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时空变化及协调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刘超 罗建美 +1 位作者 霍永伟 程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20-327,335,共9页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热点领域。以陕西省107个县(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TOPSIS法、协调性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等方法,探索其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调性的空间非均衡... 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演变及其相互关系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的热点领域。以陕西省107个县(区、市)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TOPSIS法、协调性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等方法,探索其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协调性的空间非均衡性。结果表明:(1)2000-2016年陕西省各县域土地利用效益均稳步提升,其中经济效益提升幅度最大;(2)各县域城镇化水平均有所提高,其中关中地区整体最高,但增长较缓慢;榆林市和汉中市、安康市整体最低,且增长缓慢;(3)除生态效益外,各县域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综合效益与城镇化协调性总体较好;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协调性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并表现出空间集聚的特征。根据土地利用效益与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可将二者协调性关系划分为城镇化滞后型或者综合(或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滞后型。研究结果可为科学管理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实现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益 城镇化 时空变化 协调性 陕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地制度供给侧改革助推河北雄安新区乡村振兴的策略选择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淑芹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7-72,共6页
在较快的城镇化、工业化等全面现代化战略驱动下,我国农民财产收入增长通过农户家庭土地承包制、土地承包权流转和承包权"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价同权"流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不断向... 在较快的城镇化、工业化等全面现代化战略驱动下,我国农民财产收入增长通过农户家庭土地承包制、土地承包权流转和承包权"三权"分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同价同权"流转、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等不断向农户家庭赋权的农地制度改革,以及劳动力资源自主流动为抓手实现的。河北雄安新区建设是国家赋予京津冀通过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补齐京津冀河北短板,发展河北的历史机遇。占新区城乡规划体系面积2.8%的美丽乡村建设,是保障新区规划总目标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文章力图通过实施"因地制宜的农用地绿色转型机制,一二三产业融合的集体建设用地复合利用模式和乡村生态用地长效供给机制"的农地制度供给创新,激发土地政策红利,助推河北雄安新区"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地制度 河北雄安新区 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 生态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河北省乡村类型及乡村性地域格局演化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红娟 冯文钊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323-326,共4页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发展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河北省135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发展类型和乡村性指标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借助GIS软件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2000—2013年河北省乡村发展...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的不断推进,乡村发展研究成为城乡一体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选取河北省135个县域作为研究对象,在构建乡村发展类型和乡村性指标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借助GIS软件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索2000—2013年河北省乡村发展类型和乡村性的空间演变格局。结果表明,河北省乡村发展类型的地域转变趋势不明显;河北省乡村性指数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集聚趋势不断降低,县域间乡村性指数的内在差异不断增大;县域乡村性高-高集聚区由冀东平原和冀西山地区向中部平原区转移,低-低集聚区则一直位于冀东南区域,冀东南县域经济"单极化"趋势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类型 乡村性地域格局 熵值法 评价模型 空间自相关分析 空间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5
作者 史铁丑 徐晓红 胡忠俊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24期1-5,共5页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无法与土地分离开来。梳理国内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进展,总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涵义、意义、土地生产率与土地规模大小的关系、土地流转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今后的创新研究方向...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我们的生存与发展无法与土地分离开来。梳理国内外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研究进展,总结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涵义、意义、土地生产率与土地规模大小的关系、土地流转的研究。在此基础上,探讨今后的创新研究方向,包括对不同规模农户农业生产中的全要素生产效率进行评价,明确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追求目标和服务主体,建立综合的计量模型与农户模型,深入探究土地流转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联,农户适度经营规模大小与农业补贴政策是否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适度规模经营 土地生产率 土地流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史铁丑 徐晓红 《湖北农业科学》 2019年第3期61-64,共4页
借助遥感调查数据,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占比为61.50%,水田为38.50%。从空间分布看,重庆市耕地和水田多分布在西部和中部,东部较少。从时间演变... 借助遥感调查数据,分析了重庆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现状及变化。结果表明,2010年重庆市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耕地以旱地为主,占比为61.50%,水田为38.50%。从空间分布看,重庆市耕地和水田多分布在西部和中部,东部较少。从时间演变特征上看,1997—2010年重庆市耕地面积呈现明显减少的趋势,减幅达到29.92%,其中旱地减少了33.05%,水田减少了24.25%。同时,林地面积增加明显,由29 580.1 km^2增至44 834.5 km^2,增幅为51.57%。耕地成为林地增长的最主要来源,其转为林地的面积占转入林地总面积的86.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结构 变化 耕地 重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生态利用竞争力评价——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17
作者 刘巧芹 于艳茹 尚国琲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7-211,共5页
土地生态利用竞争力评价是生态用地规划编制、落实与政策制定的基础。以北京市大兴区2004年、2012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150 m×150 m格网为评价单元,基于土地生态利用的适宜性和驱动力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土地生... 土地生态利用竞争力评价是生态用地规划编制、落实与政策制定的基础。以北京市大兴区2004年、2012年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以150 m×150 m格网为评价单元,基于土地生态利用的适宜性和驱动力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该区土地生态利用竞争力及其变化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2012年北京市大兴区土地生态利用竞争力弱的区域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91.10%、93.19%,大兴区绝大部分区域土地生态利用竞争力弱,竞争力强的区域呈零星斑块状散布其中,只有永定河沿岸连续性较好。2004—2012年北京市大兴区土地生态利用竞争力强的区域占全区总面积的比重下降2.09%,北部区域建设用地扩展占用、中部和南部区域未利用地开发是其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最后,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差别化土地生态利用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土地利用冲突 土地生态利用竞争力 差别化土地生态利用政策 大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18
作者 但臻 郭爱请 刘航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0年第12期60-62,66,共4页
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4个准则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可挖掘潜力巨大。依据新区各县土地利用情况与... 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土地利用可持续水平4个准则层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结果表明:雄安新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不高,可挖掘潜力巨大。依据新区各县土地利用情况与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与建议,为雄安新区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集约利用 评价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原区耕作单元地块细碎化对小麦机收效率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刘玉 刘巧芹 +3 位作者 唐秀美 任艳敏 孙超 唐林楠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5-231,共7页
平原区耕作单元地块细碎化是影响小麦机收效率的重要因素。以河北省定州市韩家庄村为例,从分析平原区耕作单元地块的细碎化特征入手,定量评估了地块面积对小麦机收效率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作单元地块合并后小麦机收效率的提... 平原区耕作单元地块细碎化是影响小麦机收效率的重要因素。以河北省定州市韩家庄村为例,从分析平原区耕作单元地块的细碎化特征入手,定量评估了地块面积对小麦机收效率的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耕作单元地块合并后小麦机收效率的提升状况。研究发现:平原区耕地以权属细碎化为主,耕作单元地块面积小且分散,地块总体狭长,目前不适合大型农机作业;小麦机收效率受耕地面积影响较大,小麦机收的总作业效率、纯作业效率均随着耕地面积的增加而增加,总作业效率理论上可以达到0.430 1 s/m^2,纯作业效率理论上可以达到0.304 9 s/m^2;平原区开展土地整治时,建议切实推行耕作单元地块权属调整及耕地流转,使耕地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可以明显提高小麦机收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区 耕作单元 地块 细碎化 机收效率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的引黄灌区水稻叶片全氮含量估测 被引量:83
20
作者 秦占飞 常庆瑞 +1 位作者 谢宝妮 申健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77-85,共9页
实时监测水稻氮素状况对于评估水稻长势及精准田间管理意义重大。为确定宁夏引黄灌区水稻叶片全氮含量的最优高光谱估测方法,该文依托不同氮素水平水稻试验,基于成像高光谱数据和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及遥感参数成图技术,... 实时监测水稻氮素状况对于评估水稻长势及精准田间管理意义重大。为确定宁夏引黄灌区水稻叶片全氮含量的最优高光谱估测方法,该文依托不同氮素水平水稻试验,基于成像高光谱数据和无人机高光谱影像,综合运用统计分析及遥感参数成图技术,对比分析光谱指数与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预测水稻叶片全氮含量的精确度和稳健性。结果表明,以组合波段73-8和522 nm光谱反射率的一阶导数构成的比值光谱指数(ratio spectral index,RSI)构建的线性模型为水稻叶片全氮含量的最优估测模型(检验R^2为0.673,均方根误差为0.329,相对分析误差为2.02);无人机高光谱影像反演的水稻叶片全氮含量分布范围(1.28%-2.56%)与地面实际情况较相符(1.34%-2.49%)。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尺度水稻氮素含量的空间反演及精准农业的高效实施提供科学和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无人机 作物 水稻 高光谱 波段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