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2010—2020年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
作者 代汝磊 梁彦庆 +2 位作者 黄志英 董高洁 顾世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7-258,共12页
[目的]评估河北省生态产品价值(EPV),探索其空间演变背后的驱动因子,为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量因子法核算2010,2015,2020年河北省168个县区的EPV,利用全局莫兰指数、高/低聚类指数、热点... [目的]评估河北省生态产品价值(EPV),探索其空间演变背后的驱动因子,为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量因子法核算2010,2015,2020年河北省168个县区的EPV,利用全局莫兰指数、高/低聚类指数、热点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演变和聚类演变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其主要驱动力。[结果]①2010—2020年河北省EPV均突破3.80×10^(11)元,整体上大幅提高,呈先平稳后急速上升的态势,到2020年突破4.20×10^(11)元;林地EPV最高,始终是所占比例最大的生态产品类型,水域次之且始终是变化量和变化率最大的类型。②2010—2015年EPV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高值集中于北部的燕山、坝上高原地区和西部的太行山地区,低值集中于东南部的河北平原地区;2015—2020年呈现出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部低的特征。③2010—2020年空间聚类表现为显著高值集聚,冷热点分布呈现与空间分布相似的规律。④从单因子探测看,CO表面浓度、O_(3)浓度、年均气温是EPV空间演变的主导因子,人均GDP次之,社会因子的解释力相对最弱;从双因子交互探测看,3期中起主导作用的组合因子分别是人均GDP∩NO_(2)表面浓度、高程∩O_(3)浓度和人均GDP∩CO表面浓度,其解释度(q值)分别为0.71,0.73,0.66。[结论]林地和水域对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但空间上差距较大,为使其产生更加积极变化,不仅要考虑生态单因子的强大驱动力,也应充分认识驱动力来源的复杂性和非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空间演变 驱动力 当量因子法 地理探测器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分布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2
作者 薄贺飞 尚国琲 +3 位作者 张玉翠 张宇 高军科 郭晓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60-972,共13页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 近年来,我国耕地“非粮化”现象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基于国家粮食安全视角,理清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对河北省防治耕地“非粮化”和优化耕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空间自相关、重心迁移及标准差椭圆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分析2000—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率平均值分别为0.23、0.24、0.27、0.26和0.20,耕地“非粮化”水平整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非粮化”率在空间上表现为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和衡水)、东北部(唐山和秦皇岛)及西北部(承德和张家口)等地较高,全局Moran’sI指数呈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的趋势。3)河北省耕地“非粮化”聚类以“低-低”集聚和“高-高”集聚为主。4)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驱动的现象,而不是单一因素引发的。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因素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起主导作用,经济水平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其中高程因素对西北部山区耕地“非粮化”解释程度最强,而东南部平原区耕地“非粮化”过程受到经济因素(如人均GDP、城乡收入差值)的影响加深。对河北省耕地“非粮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的分析,将进一步巩固耕地“非粮化”治理成果,为政府制定耕地“非粮化”精准防治措施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空间自相关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北坝上地区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武爱彬 陈辅国 +3 位作者 赵艳霞 秦彦杰 沈会涛 刘欣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4,共13页
[目的]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精准评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影响因素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20... [目的]农牧交错区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精准评估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质量与影响因素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有重要作用,可以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本文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利用2000-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根据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特点,构建新型遥感生态指数(new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nRSEI),评估了河北坝上地区2000—2020年的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特征,并引入地理探测器分析了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结果](1)2000—2020年河北坝上地区nRSEI均值经历了“上升—下降—上升”的过程,总体表现为增加。研究区东侧生态环境质量较高,西部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略低;(2)2000—2020年期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中改善的面积占比较高,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6.1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主要发生在研究区西部;恶化的面积占比为8.20%,生态环境质量下降主要发生在研究区东部;(3)2000—2020年期间河北坝上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局部聚集以“高-高”和“低-低”为主:(4)2000—2020年,单因子中对生态环境质量影响较大的为自然因素中的温度、降水量和坡度以及社会经济因素中距一级、三级道路距离、距县政府距离;2000年和2010年与距一级、三级道路距离、距县政府距离交互的组合交互作用值较高;2005年、2015年和2020年则是与降水量交互的组合交互作用值较高。[结论]河北坝上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虽近年有所好转,但其仍处在生态脆弱地区,应重视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减少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牧交错区 生态环境质量 新型遥感生态指数 地理探测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河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格局演变与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15
4
作者 武爱彬 赵艳霞 +1 位作者 郭小平 陈辅国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261-270,F0003,共11页
分析和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格局演变可以为构建低碳排放的国土空间格局、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能源消耗和农业活动碳排放系数法,基于GIS软件和PLUS模型核算了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直... 分析和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格局演变可以为构建低碳排放的国土空间格局、助力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参考和借鉴。该研究利用土地利用类型、能源消耗和农业活动碳排放系数法,基于GIS软件和PLUS模型核算了河北省2000—2020年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间接碳排放和净碳排放量及空间格局演变,模拟了自然发展、碳增汇优先发展和碳减排优先发展3种情景下河北省2030和2060年土地利用格局,并核算了生态系统增汇管理下不同情景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河北省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量基本保持稳定,表现为碳吸收;土地利用间接碳排放量和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但增加速度明显下降。2)研究期间碳吸收区域和中净碳排放栅格单元空间上呈现收缩趋势,低净碳排放、中高净碳排放和高净碳排放栅格单元空间上呈现扩张趋势。碳吸收区域和低净碳排放栅格单元占比最大,但净碳排放主要产生在中高净碳排放区域和高净碳排放栅格单元。3)碳增汇优先发展情景下,林草地分布范围更广,在环渤海区域水域数量明显增加,土地利用直接碳排放绝对值最大。碳减排优先情景下石家庄、唐山、保定等大城市中心城区向外扩张的范围略有收缩,建设用地集约效果有一定体现,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值最小。碳减排是未来实现碳中和战略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模型 模拟 格局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白翠玲 雷欣 +2 位作者 杨丽花 董志良 许亚丽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09,共9页
通过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算,归纳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集聚现状特征,并在地理权重矩阵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各县域人均GDP的区域分异规律,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县域旅游产业集聚... 通过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测算,归纳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集聚现状特征,并在地理权重矩阵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究各县域人均GDP的区域分异规律,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探讨县域旅游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①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的旅游集聚差异整体上呈现收敛态势;②人均GDP的空间正相关性显著,空间集聚度大体呈现稳中有降,且逐渐向均衡态势发展;③县域间人均GDP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旅游集聚正向效应显著,是影响人均GDP的重要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建议,有利于县域间旅游经济活动的合作与竞争,对于长城的保护与传承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产业集聚 人均GDP 空间溢出效应 长城 县域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CR模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 被引量:5
6
作者 史铁丑 任国欢 陈瑜琦 《湖北农业科学》 2020年第22期104-110,共7页
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现状分布,选取评价体系,确定空间划分标准与基本单元,制定评价指标并选取评价模型,运用MCR模型计算最小累积阻力,总结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现状提出平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对策... 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空间现状分布,选取评价体系,确定空间划分标准与基本单元,制定评价指标并选取评价模型,运用MCR模型计算最小累积阻力,总结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基于现状提出平山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对策,确定优化方向,针对适宜区、比较适宜区、不适宜区、极不适宜区4种分区,提出城镇转化、逐步并点、异地搬迁、限制发展4种空间布局的优化模式,并对农村居民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MCR模型 空间布局优化 平山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整治工程碳效应测算研究——以河北省景县为例 被引量:2
7
作者 李雅楠 胡永翔 +1 位作者 尚国琲 张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155,161,共7页
在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新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碳效应理论,从工程施工碳效应、土地利用结构碳效应和农田管护碳效应3个方面构建土地整治碳效应分析模型,以河北省景县整治项目为例,采... 在我国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的新背景下,研究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越来越受到重视。基于碳效应理论,从工程施工碳效应、土地利用结构碳效应和农田管护碳效应3个方面构建土地整治碳效应分析模型,以河北省景县整治项目为例,采用物料衡算法、生态系统类型法等对土地整治项目的碳效应进行测算,对研究区进行碳盈亏平衡分析,计算达到碳盈亏平衡点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①工程施工的碳排放总量为8988 t,其中防护林碳汇量197 t,净碳排放量为8791 t,碳排放主要来源是石灰和混凝土;②土地利用结构的碳汇增量为1611 t,主要来源于耕地和园地面积的增加;③农田管护碳效应中,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增量为2662 t,主要在于农作物经济产量的提升。耕地面积增加,相应的农业投入随之增加,由此导致农业耕作产生的碳排放量增加111 t;④土地整治工作并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消极影响,且研究区达到碳盈亏平衡点的时间为2.06 a,即自项目完成时起,经过2.06 a可以抵消掉由工程施工产生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碳效应 盈亏平衡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岭市清河区土地生态空间风险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马雪晴 梁琛 尚国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7期47-51,共5页
基于2013—2017年清河区统计数据及土地空间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法,通过斑块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景观干扰度、景观生态损失度等指标对清河区的生态空间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5年内,清河区的林地和水... 基于2013—2017年清河区统计数据及土地空间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分析法,通过斑块密度指数、破碎度指数、Shannon多样性指数、景观干扰度、景观生态损失度等指标对清河区的生态空间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5年内,清河区的林地和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类型逐渐密集,空间利用的复杂度不断上升,用地类型的内容逐渐增多。生态用地的整体性较高,但破碎度也逐年上涨。生态风险指数逐渐变大,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遭受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空间 风险评价 景观格局分析法 铁岭市清河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耦合协调性时空格局与空间效应
9
作者 白翠玲 雷欣 +1 位作者 杨丽花 董志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6-153,共8页
基于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5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索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三大子系统(TES)耦合协调性时空发展格局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河... 基于2015—2019年河北省长城沿线59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综合评价指标、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等方法,探索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旅游产业、生态环境与社会效益三大子系统(TES)耦合协调性时空发展格局与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河北省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社会效益子系统和旅游产业子系统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缓慢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子系统的增长趋势不显著,且社会效益子系统>旅游产业子系统>生态环境子系统。(2)TES系统呈现高耦合低协调的特征,耦合协调水平整体上呈现良好的增长趋势,且地域分布格局呈现东北部>南部>中部>西北部的态势。(3)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是影响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的重要因素,人口密度和产业结构会对邻近县域的TES系统耦合协调水平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为促进长城沿线县域TES系统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S系统 耦合协调模型 空间效应 长城沿线县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廊坊市土地利用类型及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10
作者 郜敏娜 胡永翔 +2 位作者 尚国琲 秦占飞 谢宝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0期73-79,共7页
廊坊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土地资源优化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廊坊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廊坊市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数据和当地的植被覆盖指数,并利用该数据对研究区... 廊坊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当地土地资源优化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具有明显作用。通过对廊坊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及2020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廊坊市土地利用变化相关数据和当地的植被覆盖指数,并利用该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结构都在不断地变化和演变。2000—2020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42%,各土地类型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转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多维向转化是引起土地利用时空分布变化的直接表现形式。2000—2020年廊坊市植被覆盖度变化也呈现出了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植被覆盖度 时空动态变化 廊坊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曲面法的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配合比优化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彦苍 宁钰 +7 位作者 石华旺 冯胜雷 张晓雄 张春元 于铠源 朱骥 靳子栋 乔威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1-224,共14页
【目的】为了提高水库底泥的高值化利用率,拟使用水库底泥来制备泡沫混凝土,以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为变量【方法】采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中响应曲面法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变量对水库底泥泡沫混... 【目的】为了提高水库底泥的高值化利用率,拟使用水库底泥来制备泡沫混凝土,以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为变量【方法】采用Design-Expert 13.0软件中响应曲面法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变量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的影响。采用SEM和XRD探究了底泥泡沫混凝土微观结构。【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对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28 d抗压强度影响顺序为:水胶比>泡沫掺量>底泥掺量,而导热系数的影响顺序为:水胶比>底泥掺量>泡沫掺量。随着水胶比增加,抗压强度先升高后下降,导热系数逐渐降低。增加泡沫和底泥掺量会导致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均下降。孔隙率与导热系数呈现负相关,符合指数模型。【结论】经优化配比,水库底泥泡沫混凝土在水胶比0.4、底泥掺量30%、泡沫掺量4.2%条件下制备,其28 d抗压强度为18.19 MPa,导热系数为0.1214W/(m·K),表观密度为701.2 kg/m^(3)。微观结果分析表明,底泥掺入量为30%条件下,试块内部物相结合紧密,孔隙分布均匀。研究成果为水库底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利用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库底泥 泡沫混凝土 响应曲面法 抗压强度 导热系数 影响因素 水胶比 SEM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河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12
作者 贾辉鹏 苏宇博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第12期214-216,共3页
利用扩展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耕地生物资源足迹和碳足迹,测算2010—2021年河北省各地级市的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利用足迹深度体现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结合可持续指数分析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在作物产量、碳排放和... 利用扩展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研究耕地生物资源足迹和碳足迹,测算2010—2021年河北省各地级市的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利用足迹深度体现耕地资源的利用情况,结合可持续指数分析耕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结果表明:在作物产量、碳排放和固碳等因素的作用下,2010—2021年河北省地级市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足迹深度总体呈下降趋势,2021年沧州市和衡水市足迹深度均小于1,生态盈余,生态承载状态良好;2010—2021年除沧州市和衡水市实现了从生态不可持续状态到可持续状态的转变外,其余地级市均整体呈不可持续状态,但总体有所改善。据此提出如下建议,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增强耕地保护意识;建立合理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足迹深度 耕地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土地绿色利用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时空异质性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梁彦庆 官洋溢 +1 位作者 黄志英 焦新颖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522-1531,共10页
基于2006、2011和2016年3期截面数据,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京津冀13市土地绿色利用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增长... 基于2006、2011和2016年3期截面数据,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标准差椭圆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京津冀13市土地绿色利用与经济增长耦合协调的时空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该地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2006—2016年京津冀各城市土地绿色利用与经济增长系统移动趋势分别为东北—西北向、东北—北向,空间上总体呈东北—西南格局分布。(2)耦合协调度范围在0.34~0.41之间,2006—2016年总体由轻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京津呈土地绿色利用滞后型状态,而河北省各市呈经济增长滞后型状态。(3)因子探测器计算结果表明,城镇化率q值高达0.7994,交互探测器计算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与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的交互作用最大,为0.9556。研究表明京津冀各城市近10 a土地绿色利用与经济增长变化差异显著,耦合协调水平的空间分布表现出集中性与稳定性,城镇化率为其主导影响因子,且任意两因子的交互影响力要优于单项因子的独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绿色利用 经济增长 耦合协调度 时空异质性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的南方丘陵区油菜种植面积提取研究——以湖南省临澧县为例
14
作者 陈铸 徐异凡 +2 位作者 徐思源 王军飞 覃伟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95-100,共6页
该研究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归一化差分黄度指数(NDY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耕地数据提取了2022年3月临澧县花期油菜种植面积。结合NDYI和EVI进行油菜种植面积提取,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7.83... 该研究基于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结合归一化差分黄度指数(NDYI)、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和耕地数据提取了2022年3月临澧县花期油菜种植面积。结合NDYI和EVI进行油菜种植面积提取,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7.83%、85.17%、91.19%和0.82;结合NDYI、EVI以及耕地数据进行提取,生产者精度、用户精度、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提升至91.21%、92.17%、98.13%和0.91。提取结果显示:2022年3月临澧县油菜种植面积为82.75 km^(2),其中四新岗镇的种植面积最大(13.07 km^(2)),望城街道种植面积最小(3.86 km^(2)),临澧县油菜种植主要集中在以合口镇、新安镇和刻木山乡为主的平原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ntinel-2遥感影像 植被指数 油菜种植区 自动提取 临澧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无人机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与挑战
15
作者 赵志伟 薄贺飞 《种子科技》 2025年第9期183-185,共3页
低空技术驱动的智慧农业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农用无人机在植物保护、精准作业与农田监测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从农业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无人机技术创新与多场景应用出发,系统分析了无人机在植保作业、病虫害监测、... 低空技术驱动的智慧农业为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农用无人机在植物保护、精准作业与农田监测等场景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从农业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无人机技术创新与多场景应用出发,系统分析了无人机在植保作业、病虫害监测、作物健康管理等领域的技术进展。研究表明,无人机技术通过多光谱传感、精准施药和智能路径规划,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与生态可持续性。当前挑战集中于续航能力、载重限制、数据分析整合及专业人才短缺等方面。未来需通过优化硬件性能、开发智能化算法、完善数据平台建设,并加强产学研协同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动农业无人机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助力智慧农业与绿色农业的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无人机 植物保护 现代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转变与海拔高度协同作用黄土高原植被固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19
16
作者 张佑铭 郎梦凡 +2 位作者 刘梦云 谢宝妮 常庆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897-3908,共12页
全球固碳释碳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关乎民生的热点话题,区域碳源/碳汇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CASA模型估算黄土高原1990—2015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年际变化,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海拔高度及两者协同作用对其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 全球固碳释碳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关乎民生的热点话题,区域碳源/碳汇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CASA模型估算黄土高原1990—2015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年际变化,并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海拔高度及两者协同作用对其综合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1990—2015年植被NPP与植被固碳总体呈增加趋势,年均NPP增速2.74 gC m^(-2)a^(-1),年均固碳增速1.13 TgC/a,研究区林地年均NPP(619.5 gC m^(-2)a^(-1))远超其他用地类型,固碳效果理想;(2)黄土高原年均NPP随高程的增加先降低后升高,年总NPP和固碳量随高程增加变化趋势相反;(3)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变类型中退耕还林的植被固碳效果最好;而林地变为耕地或草地均不能达到固碳目的,此外,更推荐在研究区海拔低于1500 m变草为耕,海拔高于1500 m退耕还草,海拔高于3000 m变耕、草为林。以期为区域尺度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初级生产力 土地利用转变 海拔高度 协同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行山东部县域“三生”用地转型与景观生态风险分析--以河北省平山县为例 被引量:18
17
作者 于淑会 康园园 +3 位作者 邓伟 王功明 王洪宽 邢宇华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13-1122,共10页
太行山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评估太行山区生态风险对于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保障京津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利用分类系统,... 太行山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生态屏障,评估太行山区生态风险对于保障其生态功能的发挥及保障京津冀生产、生活与生态(三生)用水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战略意义。本文以河北省平山县为研究对象,建立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 IMAGINE 9.2、ArcGIS 10.2和Fragstats 3.4软件支持下,探讨平山县“三生”用地转型特征,采用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分析平山县“三生”用地生态风险,并对“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风险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平山县生态用地大幅减少,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增幅显著。增加的生产与生活用地主要来自生态用地,转型区域主要分布在道路沿线与水域周边。2)生态空间的风险加剧区位于县中西部高海拔区,未来应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及加强深山区生态保护;生产空间的风险加剧区位于县北部及东部的低山丘陵区,未来应更关注耕地保护及其高效利用;生活空间风险加剧区主要位于县南部,未来应调整国土资源利用方式、科学规划旅游资源布局。3)平山县乡镇单元“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风险的贡献差异性较大(0~29.97%),对生态风险贡献最大的用地转型为“生态用地转为生产用地”。研究结果可为促进平山县“三生”用地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为探索太行山区绿色发展与国土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行山区 三生空间 景观生态风险 用地转型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多源遥感土地覆被数据精度评价与一致性分析 被引量:15
18
作者 吴宗洋 蔡卓雅 +1 位作者 郭英 王彦芳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17-927,共11页
开源、多分辨率、及时的土地覆盖产品为了解全球地表覆盖状况、陆面过程模型模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但多源的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在区域尺度如何选择合适的土地覆被产品成为应用中的难题。本研究以黄... 开源、多分辨率、及时的土地覆盖产品为了解全球地表覆盖状况、陆面过程模型模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等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但多源的数据存在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在区域尺度如何选择合适的土地覆被产品成为应用中的难题。本研究以黄河流域为例,对分辨率从30 m到1000 m的CLCD_v01_2020、GLOBELAND30、GLC_FCS30_2020、LANDCOVER(300 m)、MCD12Q1(500 m)和CNLUCC1000(1000 m)等6种2020年土地覆被产品进行区域尺度精度评价和一致性分析。基于Google Earth采集的1540个样本点分析6种数据在黄河流域的总体精度,以最高精度的数据为参考对其他数据进行面积一致性分析,并对6种数据进行类别混淆分析和混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6种数据中分类精度最高的为CLCD_v01_2020,总体精度(overall accuracy,OA)达88.12%;其次是GLOBELAND30(OA=85.32%)、GLC_FCS30_2020(OA=84.09%)、LANDCOVER300(OA=77.79%)、MCD12Q1(OA=73.38%)、CNLUCC1000(OA=71.82%),30 m土地覆被产品的KAPPA系数均在0.8以上,随着空间分辨率的下降,分类精度下降。6种数据的土地覆被类别组成的相对比例总体上趋于一致,但在耕地和草地两类土地覆被类别上仍存在较大差异,GLC_FCS30_2020与参考数据CLCD_v01_2020的相关性最高,R2达到0.9976。通过类别混淆分析可知6种数据普遍对耕地、林地和草地的混淆较为严重。类别混淆空间分析表明,验证数据与参考数据在黄河上游的草地、中下游部分耕地和建设用地等类型较为单一的区域一致性较高,而在陕西北部、山西西部的一致性较差,主要表现为草地和林地的混淆。针对黄河流域土地覆被数据一级分类,本研究建议,30 m分辨率的数据中选择CLCD_v01_2020,百米级分辨率数据中选择LANDCOVER300,二级分类则可以根据所需的分类体系选择合适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度评价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多源遥感数据 黄河流域 混淆矩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县域住宅地价时空关联特征及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官洋溢 梁彦庆 +1 位作者 黄志英 葛京凤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0-97,共8页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2012年和2016年河北省145县(市、区)住宅地价,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地价时空格局与关联特征进行分析,选择空间计量模型对地价溢出效应及其影... 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机制对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2012年和2016年河北省145县(市、区)住宅地价,运用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地价时空格局与关联特征进行分析,选择空间计量模型对地价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甄别和量化。结果表明:2012-2016年全省县域住宅地价整体呈增长趋势,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的空间关联特征显著,Moran′s I指数由0.233升至0.411,相邻县之间差异不断缩小,但高—高集聚区和低—低集聚区的分布格局基本稳定;全省住宅地价存在干扰性的空间依赖,其溢出效应在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作用下显著增强,在区位条件、城镇集聚规模和基础设施作用下被削弱,对地价贡献最大因素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距市中心距离始终为阻碍因素。通过探究县域城市间地价空间关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可为差别化调控土地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以及指导城市规划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地价 时空格局 溢出效应 空间计量模型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视角下环首都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胜男 郭爱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1期72-78,共7页
以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以环首都县域层面为研究主体,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环首都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18年环首都区域13县(市、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介于0.2~0.5,土地生态... 以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为基础,以环首都县域层面为研究主体,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环首都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2018年环首都区域13县(市、区)的土地生态承载力综合指数介于0.2~0.5,土地生态承载力水平较低,需要分区域进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优化过程中,I区、Ⅱ区以生态效益优先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Ⅲ区、IV区以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为目标构建优化模型,最终得到环首都4个区域的优化方案。该方案可实现环首都区域的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对京津冀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土地生态承载力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多目标规划模型 环首都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