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车用柴油机油气分离器分离特性试验研究
1
作者 孙秀秀 郑贺 +3 位作者 景国玺 胡茂爽 于会超 董长龙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4,共5页
为探究主动油气分离器、复式油气分离器和迷宫式油气分离器的性能,进行了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试验。通过搭建油气分离器试验台,研究了3种类型油气分离器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窜气量越大压力损失越大,... 为探究主动油气分离器、复式油气分离器和迷宫式油气分离器的性能,进行了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试验。通过搭建油气分离器试验台,研究了3种类型油气分离器在不同边界条件下压力损失和分离效率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窜气量越大压力损失越大,与油气分离器类型无关,主动式油气分离器压力损失最低;且在不同窜气量、机油温度以及气泵压力下,主动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最高,迷宫式油气分离器效率最低。转速为12000 r/min、窜气量为180 L/min时,主动离心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为98.82%,迷宫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为66.30%,复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为87.34%。窜气量小于100 L/min或油滴粒径较小时,主动式油气分离器分离效率低于90%。研究成果为油气分离器性能研究及优化设计提供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离器 分离效率 压力损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复式油气分离器设计与试验验证 被引量:2
2
作者 孙秀秀 胡茂爽 +3 位作者 景国玺 于会超 董长龙 黄立荣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0,70,共7页
设计了一款新型复式油气分离器,采用迷宫式结构作为粗滤组件、滤网作为精滤组件。设计开发了油气分离器部件性能试验台,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多方案油气分离器,并基于部件试验台进行多方案性能试验测试。最终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复式... 设计了一款新型复式油气分离器,采用迷宫式结构作为粗滤组件、滤网作为精滤组件。设计开发了油气分离器部件性能试验台,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方法设计多方案油气分离器,并基于部件试验台进行多方案性能试验测试。最终设计出满足要求的复式油气分离器,并通过整机试验验证其性能。结果表明,油气分离器综合性能影响因素由强到弱依次为滤网层数、滤网目数、过滤孔孔径、孔数、孔板间距。整机试验发现在300 L/min窜气量下分离效率达到了92.6%,压力损失小于3 kPa,满足发动机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分离器 结构设计 正交试验 台架试验 压力损失 分离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六缸柴油机TCD燃烧系统优化匹配研究
3
作者 路博阳 李向荣 +2 位作者 常江 赵伟华 李全帅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8,共9页
以一款六缸发电机组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基于AVL Fire软件建立该六缸机TCD燃烧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利用试验结果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基于验证后的仿真模型,进行TCD燃烧室结构优化及油束夹角匹配。利用灵敏度分析法,以指示功率为评价指标... 以一款六缸发电机组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基于AVL Fire软件建立该六缸机TCD燃烧系统的三维仿真模型,利用试验结果对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基于验证后的仿真模型,进行TCD燃烧室结构优化及油束夹角匹配。利用灵敏度分析法,以指示功率为评价指标,得出了燃烧室直径、下室出口直径等主要结构参数对TCD燃烧系统燃烧性能的影响程度,根据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优化各参数,并在改变结构参数的同时进行油束夹角匹配。燃烧系统优化匹配后,单缸指示功率提高了0.79 kW,该六缸柴油机发电工况的燃烧性能得到提升。通过分析不同燃烧室结构参数下的缸内油气当量比分布,发现匹配最佳参数后,缸内空气利用率较高,当量比分布较均匀,油气混合较好,故TCD燃烧系统表现出更好的燃烧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燃烧室 参数优化 匹配 燃烧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orkbench的某V6柴油机曲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商海昆 支亚辉 +3 位作者 冯国胜 胡春萍 钱超 孙晓伟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17年第10期25-30,共6页
通过对某V6柴油机曲轴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了曲轴真实的边界条件,计算了危险载荷下曲轴的强度和疲劳寿命,指出了曲轴在各缸最大爆发压力下的薄弱部位,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对曲轴进行了自由模态分析,为曲轴的优化设计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了理... 通过对某V6柴油机曲轴进行有限元分析,模拟了曲轴真实的边界条件,计算了危险载荷下曲轴的强度和疲劳寿命,指出了曲轴在各缸最大爆发压力下的薄弱部位,提出了改进措施,并对曲轴进行了自由模态分析,为曲轴的优化设计和动力学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利用Solidworks建立了曲轴的三维实体模型,运用ANSYS Workbench的静力分析模块和Fatigue tool工具箱,对曲轴在各缸最大爆发压力下的强度和可靠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Block Lanczos法,对曲轴在自由状态下进行了模态分析,得到了曲轴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结果显示:最大应力和最小寿命位置均出现在爆发缸所在的两个相邻连杆轴颈连接处,且曲轴的最低固有频率远高于基频,避开了共振频率,为曲轴的结构改进和后处理方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轴 有限元分析 强度 可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双卷流燃烧系统排放特性试验 被引量:10
5
作者 苏立旺 李向荣 +3 位作者 李杰 赵陆明 张长岭 刘福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1期60-65,共6页
为合理评价双卷流燃烧系统的排放水平,在单缸机试验台架上对双卷流燃烧室和某国Ⅲ柴油机使用的TCD燃烧室的颗粒、NOx排放、燃油消耗率、缸内压力等进行了测量,并对燃烧放热率和缸内平均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特性工况下,使用双卷... 为合理评价双卷流燃烧系统的排放水平,在单缸机试验台架上对双卷流燃烧室和某国Ⅲ柴油机使用的TCD燃烧室的颗粒、NOx排放、燃油消耗率、缸内压力等进行了测量,并对燃烧放热率和缸内平均温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外特性工况下,使用双卷流燃烧室可比TCD燃烧室减少颗粒排放7%-47%,缩短燃烧持续期1°-6°,降低油耗0.75%-3.05%;部分负荷工况下,由于油束贯穿度较小,缸内燃烧以空间燃烧为主,采用双卷流燃烧室时其卷流作用不明显,排放性能与TCD燃烧室相差不大。该研究可为双卷流燃烧系统在降低柴油机排放方面的应用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排放控制 燃烧装置 试验 双卷流燃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卷流燃烧室与油束夹角匹配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浩卜 李向荣 +3 位作者 耿文耀 赵陆明 刘文鹏 刘福水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20,255,共6页
为了优化喉口直径96 mm的双卷流燃烧室的排放特性,通过试验对喷油油束夹角进行匹配。选取油束夹角为155°和160°的喷油器进行试验。在外特性和部分负荷特性的试验数据显示,油束夹角为155°时,颗粒浓度比油束夹角为160&#... 为了优化喉口直径96 mm的双卷流燃烧室的排放特性,通过试验对喷油油束夹角进行匹配。选取油束夹角为155°和160°的喷油器进行试验。在外特性和部分负荷特性的试验数据显示,油束夹角为155°时,颗粒浓度比油束夹角为160°时低0.02~0.27 mg/m3,NOx浓度比油束夹角为160°时高14×10-6~70×10-6(NOx与总排气体积比的10-6)。通过试验数据解释了造成上述排放特性的原因,并运用仿真分析阐明了上述排放特性的形成机理。研究表明采用油束夹角为155°时,可以有效降低颗粒排放,若采用缸外处理NOx ,可以达到国4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双卷流燃烧系统 油束夹角 排放标准 颗粒浓度 NOx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供油系统参数对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王沛 刘福水 +3 位作者 商海昆 李向荣 赵陆明 班平宝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2-46,53,共6页
为使某型柴油机排放达到国-Ⅳ的需求,进行了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供油系统仿真匹配分析及供油凸轮型线、单体泵柱塞直径和喷孔直径对发动机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供油系统采用优化降速凸轮型线能够提高平均喷油... 为使某型柴油机排放达到国-Ⅳ的需求,进行了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供油系统仿真匹配分析及供油凸轮型线、单体泵柱塞直径和喷孔直径对发动机排放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供油系统采用优化降速凸轮型线能够提高平均喷油压力并缩短喷油持续期,从而有效提升供油系统性能;同时匹配11mm柱塞直径单体泵及0.21mm喷孔直径喷油器后,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得到了明显改善,使发动机标定工况颗粒排放降低80%以上,实现了该型发动机的排放改进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柴油机 电控单体泵 排放特性 供油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增压柴油机高原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5
8
作者 姜泽浩 张付军 +2 位作者 董长龙 商海昆 韩恺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9-63,共5页
在发动机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台上,对0~4500 m不同海拔高度下某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了海拔高度对涡轮增压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和增压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发动机进气量减小、功率下... 在发动机高原环境模拟试验台上,对0~4500 m不同海拔高度下某涡轮增压柴油机的性能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了海拔高度对涡轮增压柴油机动力性、经济性和增压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发动机进气量减小、功率下降、燃油消耗率升高,增压器转速、压比升高,易出现高速超速、超温和低速喘振的问题。在海拔4500 m高原环境下,发动机标定功率为254.1 kW (2100 r/min),比平原状态下降了23.1%,此时增压器转速已经达到上限(106000 r/min),涡轮入口温度为746℃,接近温度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涡轮增压 高原试验 功率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曲轴前油封密封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 被引量:6
9
作者 李玉婷 廖日东 李杰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3-70,共8页
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某柴油机曲轴前油封的二维轴对称模型,在静态条件下计算分析油封材料参数、安装过盈量、前唇角以及后唇角对油封唇口最大Von Mises应力、接触压力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橡胶硬度的增加,唇口最大接触压力几乎呈... 利用ABAQUS软件建立某柴油机曲轴前油封的二维轴对称模型,在静态条件下计算分析油封材料参数、安装过盈量、前唇角以及后唇角对油封唇口最大Von Mises应力、接触压力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橡胶硬度的增加,唇口最大接触压力几乎呈线性增长,适当提高橡胶硬度可改善密封性能;在曲轴未接触防尘唇前,唇口接触压力随安装过盈量的增大逐渐增大,当曲轴接触油封防尘唇后,油封密封唇口接触压力将减小,因此,在曲轴不接触油封的前提下应选择较大的安装过盈量;当前唇角为45°时,唇口最大接触压力取得最大值,而随后唇角的增加,唇口接触压力呈增大趋势。根据计算结果,对初始曲轴油封的材料和结构进行优化设计。试验证明,改进后的油封具有更好的密封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轴 油封 接触压力 密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道路用柴油机瞬态行为分析和试验循环开发 被引量:2
10
作者 冀树德 张伟 +7 位作者 邬旭宏 郝冀雁 闫瑞琦 王连群 唐智 高海涛 黄旭 赵玲玲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4-20,26,共8页
针对车辆在水泥路、石块路、起伏路、沼泽路行驶采集的柴油机道路载荷数据,对齿杆位移与扭矩进行转换,设计了表征原始载荷数据总体瞬态特征的7个参数,包括转速变化率、扭矩变化率、功率、功率变化率、转速和扭矩、转速和扭矩变化率、扭... 针对车辆在水泥路、石块路、起伏路、沼泽路行驶采集的柴油机道路载荷数据,对齿杆位移与扭矩进行转换,设计了表征原始载荷数据总体瞬态特征的7个参数,包括转速变化率、扭矩变化率、功率、功率变化率、转速和扭矩、转速和扭矩变化率、扭矩和转速变化率,划分区间计算相对发生率确定了总体特征。采用x2校验和移动筛选的方法,从原始数据中选取了代表每种路面形式瞬态特征的微历程,进一步工程调整微历程中的部分数据段,确定了表征总体瞬态特征的最佳微历程。最后对微历程按任务比例组合形成了适合柴油机的瞬态加载试验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瞬态行为 试验循环 道路载荷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用柴油机双增压器匹配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商海昆 董长龙 +3 位作者 李萍 黄丽荣 黄绵敦 邹时雨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5-120,共6页
针对某型柴油机高原试验存在的海拔2 500m以上最大转矩点喘振,海拔4 500m时标定点增压器超速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双增压器的解决方案,采用GT-Power软件对新方案在不同海拔时的外特性进行了仿真预测,并与原机试验进行了对比。试验表明:所... 针对某型柴油机高原试验存在的海拔2 500m以上最大转矩点喘振,海拔4 500m时标定点增压器超速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双增压器的解决方案,采用GT-Power软件对新方案在不同海拔时的外特性进行了仿真预测,并与原机试验进行了对比。试验表明:所提出的双增压器的方案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原机存在的问题;发动机平原特性能够满足原机要求;在海拔4 500m时,1 300r/min最大转矩点转矩达到1 844N·m,比原机平原状态的试验值1 980N·m下降了6.8%。2 100r/min最大功率为248.5kW,比原机平原状态的试验值330kW下降了2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双增压器 柴油机 高原环境 匹配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地区柴油机机油流动损失仿真与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长岭 刘福水 +3 位作者 商海昆 王沛 张铮 王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93-199,共7页
针对某些柴油机在高原地区出现的机油压力偏低问题,通过试验测试、理论分析与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对润滑系统各处的机油流动损失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压力影响整个油路的基础压力,随着海拔的升高,压油泵前压力随环境压力等量降低,... 针对某些柴油机在高原地区出现的机油压力偏低问题,通过试验测试、理论分析与计算流体力学仿真,对润滑系统各处的机油流动损失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压力影响整个油路的基础压力,随着海拔的升高,压油泵前压力随环境压力等量降低,导致泵前机油汽化出现了吸空现象,使得机油质量流量下降,主油道压力明显降低;流量一定时,随着管径的增加管路流动损失逐渐降低,但流动损失变化率逐渐变小,直角弯头对流动损失影响很大,当弯管半径与管道半径大于1.5后,流动损失变化趋于平缓。试验表明:采用改进方案后,在低转速区域,发动机机油压力增加30%左右,中、高转速的机油压力提高5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高原 润滑系统 主油道压力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分卷流燃烧系统燃烧和排放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海琴 李向荣 +4 位作者 陈彦林 康与宁 刘栋 刘福水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29-35,共7页
为了提高柴油机燃烧室的油气混合性能、降低燃油消耗率和碳烟排放,该文提出了柴油机分卷流燃烧系统。利用单缸机试验系统和仿真计算分析了分卷流燃烧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单缸机试验结果表明:在各试验工况下,分卷流燃烧... 为了提高柴油机燃烧室的油气混合性能、降低燃油消耗率和碳烟排放,该文提出了柴油机分卷流燃烧系统。利用单缸机试验系统和仿真计算分析了分卷流燃烧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燃烧和排放性能。单缸机试验结果表明:在各试验工况下,分卷流燃烧系统燃油消耗率均比双卷流燃烧系统低,油耗最大降幅为5.41%,碳烟排放最大降幅为20.48%。仿真计算表明分卷流燃烧系统当量比为0.66到2区间内的燃油比例较高,当量比大于2的燃油比例较低,分卷流燃烧系统缸内当量比分布均匀,因而油耗降低,热效率提高,碳烟生成较少。分卷流燃烧系统对于推动柴油机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仿真 分卷流燃烧系统 燃烧性能 碳烟排放 单缸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进气压力波模拟台架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文 杨天军 +5 位作者 刘新华 陈东峰 张探军 诸刚 金玉梅 郭海滨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6-79,共4页
为在单缸柴油机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预测整机性能,在单缸柴油机试验台上开展了多缸柴油机进气歧管内压力波的模拟研究。根据单、多缸柴油机进气压力波的测试对比分析,利用boost仿真工具建立仿真计算模型,用计算结果指导模拟装置的设计。在... 为在单缸柴油机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预测整机性能,在单缸柴油机试验台上开展了多缸柴油机进气歧管内压力波的模拟研究。根据单、多缸柴油机进气压力波的测试对比分析,利用boost仿真工具建立仿真计算模型,用计算结果指导模拟装置的设计。在单缸柴油机试验台上对压力波模拟装置进行了验证,证实了进气压力波台架模拟的可行性,为多缸柴油机的性能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力波 单缸柴油机 台架试验 模拟试验 性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进气火焰预热系统着火临界温度的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东方 王䶮 +3 位作者 黎一锴 史中杰 陈海岩 刘福水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89-296,共8页
在进气歧管入口处安装进气火焰预热系统是改善柴油机冷起动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自行搭建的进气火焰预热系统试验平台,研究了燃油喷射方向和进气流量对着火临界温度和火焰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着火临界温度随燃油喷射方向和进气管内... 在进气歧管入口处安装进气火焰预热系统是改善柴油机冷起动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基于自行搭建的进气火焰预热系统试验平台,研究了燃油喷射方向和进气流量对着火临界温度和火焰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着火临界温度随燃油喷射方向和进气管内空气流动方向之间夹角的增大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火焰面积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在90°时着火临界温度最低,稳定着火时火焰面积最大.在火焰预热系统的预热阶段,进气火焰预热塞裙部温度和进气流量呈负线性关系,进气流量越大则其较早达到稳定.随着进气流量增大,火焰预热系统的着火临界温度呈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火焰面积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进气流量为400 kg/h时着火临界温度最低,稳定着火时火焰面积最大.所研究的进气火焰预热系统中进气流量的改变对提高进气温度的能力存在上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进气火焰预热系统 进气流量 着火临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涡轮增压柴油机高原供油策略调节方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商海昆 张付军 +2 位作者 李长江 董长龙 韩恺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23-26,共4页
为解决某6缸涡轮增压柴油机在海拔2 500 m及以上时最大扭矩点增压器喘振和4 500 m时标定点增压器超速问题,在校验模型的基础上仿真研究了中冷后温度和供油量对压气机工作点的影响规律,即通过降低中冷后温度或减少喷油量可增大喘振裕度... 为解决某6缸涡轮增压柴油机在海拔2 500 m及以上时最大扭矩点增压器喘振和4 500 m时标定点增压器超速问题,在校验模型的基础上仿真研究了中冷后温度和供油量对压气机工作点的影响规律,即通过降低中冷后温度或减少喷油量可增大喘振裕度。最后调整得到各海拔高度下的供油策略,应用该供油策略后增压器可工作在安全可靠的工作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增压柴油机 高原环境 供油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方式对柴油机配气相位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江嘉堃 李向荣 +3 位作者 陈彦林 谢亮 何剑丰 刘福水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30,37,共8页
通过一维仿真的分析方法,在某六缸柴油机以及相同缸径冲程单缸机的标定工况下,研究增压方式对柴油机换气过程以及整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总结出了最佳配气相位的选取原则。由于涡轮增压六缸机和模拟增压单缸机增压方式不同,导致进排气状... 通过一维仿真的分析方法,在某六缸柴油机以及相同缸径冲程单缸机的标定工况下,研究增压方式对柴油机换气过程以及整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总结出了最佳配气相位的选取原则。由于涡轮增压六缸机和模拟增压单缸机增压方式不同,导致进排气状态不同,采用相同优化顺序和计算方法,单缸与六缸计算所得到的最佳配气相位差异明显,选取原则也有所不同。涡轮增压六缸机和模拟增压单缸机的最佳进气门晚关角和排气门早开角的选取原则相同,分别为“充量系数最大”和“有效功率最大”,但具体角度不同;最佳进气门早开角的选取原则分别为“实际进气量最大”和“有效功率最大”;最佳排气门晚关角的选取原则分别为“实际排气量最大”和“有效功率最大”。在2500 r/min标定工况下,六缸优化方案的功率、扭矩等动力性指标相较于单缸方案和原机方案分别提高约1.5%和2.6%,循环进气量分别提高约1.2%和3.4%。验证了仿真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增压 配气相位 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级增压柴油机压缩比和喷油提前角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商海昆 董长龙 +4 位作者 何剑丰 樊丰 李萍 黄绵敦 谢亮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26,共7页
为解决某V型柴油机由单级增压改为二级增压后,最高燃烧压力过高问题,通过GTPower软件建立柴油机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校核,仿真研究了喷油提前角和压缩比对二级增压柴油机性能及最高燃烧压力的影响规律。以二级增压柴油机的试验最... 为解决某V型柴油机由单级增压改为二级增压后,最高燃烧压力过高问题,通过GTPower软件建立柴油机仿真模型,利用试验数据进行校核,仿真研究了喷油提前角和压缩比对二级增压柴油机性能及最高燃烧压力的影响规律。以二级增压柴油机的试验最高燃烧压力作为限制条件,以转矩达到最大为目标,利用GT-POWER中的DOE工具对喷油提前角和压缩比进行联合优化。仿真结果表明:降低压缩比能够有效降低最大转矩点(1 300 r/min)和标定点(2 100 r/min)的最高燃烧压力,压缩比每降低1,最大转矩点最高燃烧压力降低0.8 MPa,标定点最高燃烧压力降低1.16 MPa;得出优化后的压缩比和喷油提前角相对变化值为14.9°CA和4.3°CA.根据试验机的结构条件,利用试验机在柴油机台架上验证了优化结果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机械工程 二级增压柴油机 压缩比 喷油提前角 最高燃烧压力 动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感器失效下的电控柴油机喷射控制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宏键 商海昆 陈立钦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1-44,共4页
对电控柴油机传感器失效时的状态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相应的状态转换算法,初步分析了应急喷射控制逻辑,并在一种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得出的算法可用于传感器失效时,柴油机应急喷射控制时序的设计,以及喷射控制软件的... 对电控柴油机传感器失效时的状态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相应的状态转换算法,初步分析了应急喷射控制逻辑,并在一种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分析得出的算法可用于传感器失效时,柴油机应急喷射控制时序的设计,以及喷射控制软件的编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传感器 失效 燃料喷射 控制算法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控制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宏键 商海昆 +1 位作者 陈立钦 樊丰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40,共3页
对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状态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相应的进气加热状态转换条件,并在一种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上进行了进气加热状态转换的试验验证。分析得出的进气加热状态转换条件可用于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控制时序的设计,以及电... 对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状态进行了分类,提出了相应的进气加热状态转换条件,并在一种电控单体泵柴油机上进行了进气加热状态转换的试验验证。分析得出的进气加热状态转换条件可用于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控制时序的设计,以及电控柴油机冷起动进气加热控制软件的编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控柴油机 冷起动 进气加热 控制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