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SiewertⅠ型和Ⅱ型胸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及预后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李飞 宋媛 +2 位作者 李芳 朱希燕 何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43-150,共8页
背景与目的:随着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降低,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发病率近些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探讨SiewertⅠ型、Ⅱ型AEG外科治疗方法、淋巴结清扫规律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 背景与目的:随着食管癌和胃癌发病率降低,食管胃交界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发病率近些年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探讨SiewertⅠ型、Ⅱ型AEG外科治疗方法、淋巴结清扫规律及预后。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同一手术治疗组经手术治疗且术前经电子胃镜检查和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SiewertⅠ型和Ⅱ型AEG患者共计240例,分为SiewertⅠ型和Ⅱ型两组,生存率的计算采用寿命表法,单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组间生存率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预后因素的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胸入路组和经胸腹入路组,对两种手术方式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经胸入路组在手术时间上少于经胸腹入路组,在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发生率上高于经胸腹入路组;SiewertⅠ型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6.4%、25.0%;TNM分期、淋巴结分期、淋巴结清扫个数和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ewertⅡ型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1.7%、29.9%;不同TNM分期、淋巴结分期、手术入路和新辅助化疗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HR=3.877,95%CI:0.765~1.979,P=0.019)、淋巴结分期(HR=21.753,95%CI:0.745~1.971,P=0.007)、淋巴结清扫数量(HR=4.113,95%CI:1.511~4.832,P=0.025)和新辅助化疗(HR=6.711,95%CI:1.511~3.977,P=0.041)是影响SiewertⅠ型AEG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TNM分期(HR=6.387,95%CI:0.775~1.932,P=0.031)、淋巴结分期(HR=2.343,95%CI:0.730~2.112,P=0.038)、手术入路(HR=2.991,95%CI:1.592~5.871,P=0.035)、淋巴结清扫数量(HR=3.179,95%CI:1.511~4.832,P=0.032)和新辅助化疗(HR=3.459,95%CI:1.732~4.977,P=0.025)是影响SiewertⅡ型AEG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SiewertⅠ型和SiewertⅡ型AEG的治疗应由胸外科完成,病理学分期参考国际抗癌联盟(Union for International Cancer Control,UICC)第8版食管癌分期。经胸入路适合SiewertⅠ型、局限期的患者,经胸腹入路适合SiewertⅡ型、进展期的患者。SiewertⅠ型和SiewertⅡ型AEG手术上切缘的切除范围的安全性和淋巴结转移程度是制约AEG预后的重要因素。对进展期的患者应尽可能地选择术前新辅助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经胸入路手术 经胸腹入路手术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胃泌素17及胃蛋白酶原联合^(14)C呼气试验在健康体检人群胃癌筛查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29
2
作者 王书彩 朱希燕 +2 位作者 李琛琮 刘庆利 杜亚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1585-1588,共4页
目的评价联合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14C呼气试验在健康体检人群中胃癌筛查的效果,为健康体检项目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7—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参与胃癌筛查项目的 40岁及以上职工1 186例为研究对象,检测胃泌素17、... 目的评价联合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14C呼气试验在健康体检人群中胃癌筛查的效果,为健康体检项目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7—10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参与胃癌筛查项目的 40岁及以上职工1 186例为研究对象,检测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水平,并行14C呼气试验及无痛胃镜检查。结果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14C呼气试验及联合筛查的阳性率分别为46.5%(219/471)、42.0%(198/471)、46.8%(206/440)、63.7%(242/380),其中联合筛查的阳性率高于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14C呼气试验(P<0.008 3)。共130例受试者参与无痛胃镜检查,检出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癌前病变分别有5、30、29、4例。联合筛查的胃溃疡、胃息肉阳性检出率高于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14C呼气试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各筛查项目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癌前病变的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胃泌素17、胃蛋白酶原、14C呼气试验能提高胃黏膜病变的阳性检出率,可作为胃癌高危人群的筛查项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胃泌素类 胃蛋白酶原类 幽门螺杆菌 筛查 健康体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后早期肠内免疫营养在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13
3
作者 徐延昭 张缜 +5 位作者 郭强 张月峰 温士旺 李振华 王明博 田子强 《肠外与肠内营养》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55-360,共6页
目的 :通过对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EIN),观察肠内免疫营养对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食管癌并行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90例,将入选病... 目的 :通过对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后病人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EIN),观察肠内免疫营养对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和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食管癌并行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病人90例,将入选病人按随机表分为肠内免疫营养组(EIN组)、普通肠内营养组(EN组)和肠外营养组(PN组),每组各30例。比较3组病人在术前1天和术后第1、3、7天的营养指标、免疫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感染并发症例数、住院时间等。结果 :3组病人在年龄、性别、肿瘤位置、临床分期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术前营养指标、免疫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第1天3组病人各指标较术前均明显减低(P<0.05);术后第3天3组病人各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5),其中EIN组、EN组上升幅度比PN组快(P<0.05);术后第7天EIN组上升幅度最快(P<0.05)。3组病人术前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3组病人指标较术前明显上升(均P<0.05);术后第3天3组病人指标均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EIN组、EN组下降幅度比PN组快(P<0.05);术后第7天EIN组下降幅度最快(P<0.05)。3组病人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术后肺炎并发症例数及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在术后发生吻合瘘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1,P=0.585)。结论:全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后早期应用肠内免疫营养能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促进病人快速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腹腔镜 食管癌根治术 肠内免疫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的临床对照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吕会来 张丽 +3 位作者 温士旺 李勇 张月峰 田子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2期3781-3783,共3页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6例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对照组给予氟尿嘧啶/左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 目的:观察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76例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给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化疗,对照组给予氟尿嘧啶/左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两方案每3周为1个周期,每2个周期后行CT检查评价疗效及毒副反应,最多化疗6个周期。结果:全部76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有效率、临床获益率和中位生存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严重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静脉炎的发生率方面比对照组低,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神经毒性、转氨酶异常及其他化疗反应的发生率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术后复发转移性食管癌的有效率和中位生存时间与氟尿嘧啶/亚叶酸钙联合奥沙利铂方案相当,化疗周期短、部分毒副反应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替曲塞 奥沙利铂 复发转移性食管癌 化学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调IL-8表达抑制食管鳞状细胞癌KYSE170细胞的迁移能力及其相关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杨青 张香梅 +5 位作者 何明 陈新 赵继东 桑梅香 赵连梅 单保恩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85-790,共6页
目的:研究白介素8(IL-8)对食管鳞癌细胞株KYSE170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合成针对IL-8的si RNA,采用脂质体法转染KYSE170细胞,利用Real-time PCR和Wsetern blotting及ELISA法检测沉默效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 目的:研究白介素8(IL-8)对食管鳞癌细胞株KYSE170迁移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合成针对IL-8的si RNA,采用脂质体法转染KYSE170细胞,利用Real-time PCR和Wsetern blotting及ELISA法检测沉默效率,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Wsetern blotting检测IL-8受体及JAK2-STAT3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靶向沉默IL-8处理后的KYSE170细胞,其IL-8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IL-8分泌量显著减少(P<0.01);IL-8基因沉默后,KYSE170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弱(P<0.01),而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变化。IL-8受体2即CXCR2、转移相关蛋白WASF3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IL-8受体1即CXCR1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变化;JAK2-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p-JAK2和p-STAT3表达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下调IL-8的表达可以抑制食管癌细胞株KYSE170的迁移能力,其机制可能通过介导CXCR2及其下游JAK2-STAT3信号通路活性的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KYSE170细胞 白介素8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记物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6
作者 吕会来 张丽 +3 位作者 李勇 温士旺 张月峰 田子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3900-3903,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动态变化对判断食管鳞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100例,分别检测术前1 d和术后1个月血清的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癌胚抗原(CEA)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分... 目的:探讨手术前后血清肿瘤标记物水平动态变化对判断食管鳞癌患者疗效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手术治疗的食管鳞癌患者100例,分别检测术前1 d和术后1个月血清的高迁移率蛋白B1(HMGB1)、癌胚抗原(CEA)及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水平,分析其水平变化与食管鳞癌手术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血清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及随访,术前CEA、SCC及HMGB1阴性者的5年生存率均优于阳性者(P<0.05);治疗前3项均阴性者的5年生存率优于3项均阳性者的5年生存率(P<0.01);手术后3项标志物呈下降趋势者中位生存期长于呈上升趋势者(χ2=6.584,P=0.01);手术后HMGB1、CEA、SCC任何一项标志物下降程度≥50%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长于无一项标记物下降程度达到50%者中位生存期(χ2=5.418,P=0.02)。结论:对食管鳞癌患者血清HMGB1、CEA及SCC水平及动态变化趋势的检测可评价治疗效果及判断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血清肿瘤标记物 高迁移率蛋白B1 癌胚抗原 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游离胃的方法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勇 张月峰 +4 位作者 温士旺 肖连波 吕会来 朱永刚 田子强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878-880,共3页
目的:总结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中腹腔镜游离胃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单治疗组50例术前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癌行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腹腔镜游离胃,以胃左动脉为定位,分为先游离胃左动脉组和后游离胃左动脉组各25例... 目的:总结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中腹腔镜游离胃的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单治疗组50例术前病理证实为食管鳞癌行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腹腔镜游离胃,以胃左动脉为定位,分为先游离胃左动脉组和后游离胃左动脉组各25例。全腔镜下食管癌切除40例;腹腔镜游离胃,胸腔镜辅助右侧小切口食管癌切除10例。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胃壁受损情况。结果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胃的游离,无中转开腹。与后游离胃左动脉组相比,先游离胃左动脉组游离胃的时间短[21~62 min(中位数34 min) vs.28~130 min (中位数53 min), Z=-4.786, P=0.000],出血少[5~110 ml(中位数45 ml) vs.20~2000 ml (中位数150 ml), Z=-5.425, P=0.000],胃壁无创钳牵拉处充血点少[0~4处(中位数2处) vs.1~10处(中位数6处), Z=-5.517, P=0.000]。结论腔镜下食管癌切除术中腹腔镜游离胃时,首先游离小网膜及胃左动脉,沿胰腺平面游离胃后至胃脾韧带脾后端处,然后游离胃大网膜向胃脾韧带处用超声刀离断,最后打开膈食管裂孔与胸腔相通。这是一种比较安全、快捷、对胃壁损伤较小的方法,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微创切除术 腹腔镜 胃部游离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