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ⅡA对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0
1
作者 赵雪峰 贾楠 +2 位作者 李勇 范立侨 王冬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793-797,共5页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证实,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分化和促凋亡的作用,并可抑制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但丹参酮ⅡA抑制胃癌侵袭和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体外迁... 背景与目的:有研究证实,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对肿瘤细胞具有抑制增殖、诱导分化和促凋亡的作用,并可抑制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但丹参酮ⅡA抑制胃癌侵袭和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主要探讨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体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不同浓度(0.5、1、2、4μg/mL)丹参酮ⅡA分别作用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24、48、72 h后,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细胞划痕实验观察细胞的迁移能力的改变;3D侵袭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的改变;Real-time 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别检测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金属蛋白酶抑制剂-2(TIMP-2)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改变。结果:1、2、4μg/mL丹参酮ⅡA对胃癌细胞株SGC7901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存在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2μg/mL丹参酮ⅡA呈时间依赖性抑制SGC7901细胞迁移;1、2、4μg/mL丹参酮ⅡA呈浓度依赖性抑制SGC7901细胞侵袭;丹参酮ⅡA下调SGC7901细胞ICAM-1、MMP-2、MMP-9表达,同时可上调TIMP-2表达(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胃癌SGC790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上调TIMP-2的表达,下调ICAM-1、MMP-2、MMP-9的表达,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胃癌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诱导体外胃癌细胞的自噬 被引量:16
2
作者 赵雪峰 魏敬妙 +2 位作者 李勇 张志栋 贾楠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4,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体外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自噬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抑制肿瘤的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5、1、2和4μg/mL)丹参酮ⅡA作用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共孵24、48、72 h后,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1、2和4μg/mL丹参...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体外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自噬的影响,初步探讨其抑制肿瘤的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0.5、1、2和4μg/mL)丹参酮ⅡA作用体外培养的胃癌SGC7901细胞共孵24、48、72 h后,细胞增殖活力的改变;1、2和4μg/mL丹参酮ⅡA作用SGC7901细胞48 h后,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和细胞自噬小体的水平;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测定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磷酸酯酶与张力蛋白同源物(PTEN)、LC3-Ⅱ和LC3-I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0.5μg/mL丹参酮ⅡA对胃癌SGC7901细胞没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1μg/mL以上各质量浓度丹参酮ⅡA对胃癌SGC7901细胞则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丹参酮ⅡA诱导细胞凋亡(P<0.05);细胞内酸性自噬小体含量增加(P<0.05);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eclin-1、PTEN和LC3-Ⅱ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LC3-I表达下降(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诱导人胃癌SGC7901细胞自噬,其机制可能涉及上调自噬相关基因表达Beclin-1,促进自噬标志蛋白LC3-I向LC3-Ⅱ转化,促进自噬调控蛋白PTEN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胃癌 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对老年患者上腹部手术后镇痛效果及循环应激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8
3
作者 王力利 吕艳霞 付建峰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8期479-480,共2页
关键词 患者自控镇痛 硬膜外镇痛 老年 上腹部手术 术后镇痛 循环应激反应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200c在胃癌中的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4
4
作者 周欣亮 张璁 +4 位作者 袁虎方 王玉栋 赵连梅 桑梅香 单保恩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38-543,共6页
目的:探讨miR-200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病生存期(diease free survial,DFS)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外科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64例胃癌手术切除的标本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 目的:探讨miR-200c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无病生存期(diease free survial,DFS)的关系。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普外科2012年5月至2013年1月64例胃癌手术切除的标本及相关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200c在胃癌组织和配对癌旁非癌组织中的表达。回顾性分析miR-200c表达水平与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DFS相关性。结果:胃癌组织中miR-200c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非癌组织(3.29 vs 5.91,P<0.01)。miR-200c的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浸润深度、转移和脉管瘤栓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miR-200c高表达组患者中位DFS明显长于低表达组患者(22.0 vs 13.5个月,P<0.01),其表达水平与患者DFS呈正相关(P<0.01)。结论:miR-200c在胃癌组织中低表达,其表达水平与肿瘤TNM分期、肿瘤浸润深度和脉管瘤栓呈负相关,与DFS呈正相关,在胃癌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IR-200C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特异性CTLs的制备及其对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治疗效果
5
作者 刘运江 张香梅 杨超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4-628,共5页
目的:制备乳腺癌患者自体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auto-tumor specific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s,CTLs),观察其对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治疗作用。方法:以CK18、CK19为标志物、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 目的:制备乳腺癌患者自体肿瘤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auto-tumor specificcytotoxicity T lymphocytes,CTLs),观察其对乳腺癌患者骨髓微转移的治疗作用。方法:以CK18、CK19为标志物、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一科2007年3-12月间治疗的82例原发性乳腺癌(Ⅰ~Ⅲ期)术前患者(参加本实验的患者全部知情同意)骨髓微转移状况,将23例术前骨髓微转移阳性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肿瘤特异性CTLs治疗组17例,IL-2治疗对照组6例。术中取治疗组患者腋下淋巴结及外周血体外诱导培养肿瘤特异性CTLs,于术后10—14d回输,观察特异性CTLs对乳腺癌骨髓微转移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82例乳腺癌患者中23例(28.05%)骨髓微转移阳性,骨髓微转移的阳性率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增高,随ER、PR蛋白表达增强而降低。自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成功分离、诱导培养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并经自体肿瘤抗原致敏,与患者腋窝淋巴结来源的淋巴细胞共培养后诱导产生自体肿瘤特异性CTLs。治疗组17例患者经特异性CTLs治疗后,14例转为阴性,转阴率为82.35%;对照组6例中仅1例转为阴性,转阴率为16.67%;肿瘤特异性CTLs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治疗(P=0.00028)。结论:成功制备的肿瘤特异性CTLs对乳腺癌骨髓微转移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骨髓微转移 DCS 肿瘤特异性CTLs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