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1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线粒体DNA 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拷贝数与皮肌炎发病风险关系 被引量:1
1
作者 檀紫瑞 张晶晶 +2 位作者 贾园园 彭晨星 赵宇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0-135,共6页
目的探究线粒体DNA(mtDNA)的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mtDNA拷贝数与皮肌炎(DM)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录74例DM患者和92例健康受试者,从外周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将mtDNA的D-loop区目的片段进行扩增,对... 目的探究线粒体DNA(mtDNA)的D-loop区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和mtDNA拷贝数与皮肌炎(DM)发病风险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录74例DM患者和92例健康受试者,从外周血液中提取基因组DNA,利用PCR技术将mtDNA的D-loop区目的片段进行扩增,对产物进行测序;应用高灵敏度活性氧(ROS)检测套件,测定血清ROS水平;采用流式免疫荧光微球技术测定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5、IL-13、干扰素(IFN)-γ、IL-2、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表达水平,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评估细胞因子与DM风险相关SNPs的潜在相关性;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分析,测量mtDNA的相对拷贝数。结果DM患者组存在2个与其发病风险有关的多态性变异位点(16304T/C、16519T/C),线粒体D-loop区的等位基因16304C(χ^(2)=4.937,P=0.026)和16519C(χ^(2)=4.405,P=0.036)与DM患者发病风险有关;DM风险相关等位基因16304C与IL-4低表达相关(P=0.016)。DM患者中的mtDNA拷贝数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线粒体D-loop区SNPs可能是DM风险的潜在生物标志物,SNPs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因子参与DM的发生。DM的mtDNA拷贝数呈现高表达,mtDNA拷贝数的增加可能会导致线粒体功能障碍,从而引发DM的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D-LOOP区 SNPS 细胞因子 ROS mtDNA拷贝数 发病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AC2介导H3K27ac修饰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2
作者 唐少海 杨宝明 +3 位作者 李建坤 赵丽丽 王仪凡 王顺祥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4-894,共11页
目的: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介导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乙酰化(histone H3 lysine 27 acetylation,H3K27ac)修饰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经手术切除的40例肝癌、... 目的:探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介导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乙酰化(histone H3 lysine 27 acetylation,H3K27ac)修饰促进肝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机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经手术切除的40例肝癌、癌旁组织样本,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肝癌、癌旁组织、细胞系HDAC2、H3K27ac表达,分析HDAC2与H3K27ac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及HDAC2表达与肝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Hep3B、HepG2细胞分为sh-NC组(转染sh-NC)、sh-HDAC2组(转染sh-HDAC2)、空质粒组(转染dCas9-空质粒)、HDAC2组(转染dCas9-HDAC2)、iHDAC2组(转染dCas9-失活HDAC2)和iHDAC2+740Y-P组(转染dCas9-失活HDAC2,培养基加入30μmol/mL 740Y-P)。通过MTS、克隆形成、划痕、Transwell实验测定各组Hep3B、HepG2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CR,qRT-PCR)、HDAC2活性检测、染色质免疫共沉淀-高通量测序(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ChIP-seq)检测验证HDAC2介导H3K27ac修饰,体内异种移植实验测定各组细胞成瘤能力,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第10号染色体磷酸酶和张力蛋白同源缺失基因/蛋白激酶B/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phosphoinositide 3-kinases/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rotein kinase B/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I3K/PTEN/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肝癌组织、细胞系HDAC2呈高表达(P<0.05),H3K27ac呈低表达(P<0.05),二者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477,P=0.002)。HDAC2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感染乙肝病毒、TNM分期、门静脉癌栓相关(P<0.05)。与Hep3B、HepG2细胞sh-NC组相比,sh-HDAC2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降低(P<0.05)。与空质粒组相比,HDAC2组HDAC2表达水平、活性、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体内成瘤体积、质量,p-PI3K、p-AKT、p-mTOR表达水平均升高(P<0.05),H3K27ac富集程度、H3K27ac、PTEN表达水平降低(P<0.05),iHDAC2组HDAC2表达水平、活性、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体内成瘤体积、质量,p-PI3K、p-AKT、p-mTOR表达水平降低(P<0.05),H3K27ac、PTEN表达水平升高(P<0.05)。引入PI3K激活剂740Y-P验证PI3K/PTEN/AKT/mTOR信号通路参与HDAC2介导H3K27ac修饰的肝癌细胞恶性行为调控,与iHDAC2组相比,iHDAC2+740Y-P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侵袭能力,体内成瘤体积、质量,p-PI3K、p-AKT、p-mTOR表达水平升高(P<0.05),PTEN表达水平降低(P<0.05)。结论:HDAC2通过介导H3K27ac修饰启动PI3K/PTEN/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肝癌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乙酰化 肝癌 增殖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对胸外科术后患者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8
3
作者 杨立伟 王洪琰 白世祥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6期3074-3076,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对胸外科术后患者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 28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Possum评分。将手术时间纳入Possum评分系统中,采用Logi... 目的探讨改良Possum评分系统对胸外科术后患者并发症及手术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02年1月—2004年4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住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 28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Possum评分。将手术时间纳入Possum评分系统中,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建立改良Possum(T-Possum)评分系统。同时比较Possum评分和T-Possum评分对胸外科术后患者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的预测结果。结果共有511例患者术后发生并发症,手术死亡18例。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T-Possum评分方程为:ln〔R1/(1-R1)〕=-6.18+(0.24×生理学得分)+(0.15×手术侵袭度得分);ln〔R2/(1-R2)〕=-7.92+(0.15×生理学得分)+(0.13×手术侵袭度得分),其中R1为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R2为手术死亡发生概率。Possum评分和T-Possum评分对胸外科术后并发症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059,P=0.1105)。Possum评分和T-Possum评分对胸外科手术死亡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4.8554,P=0.0000);其中Possum评分预测值与T-Pos-sum评分预测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987,P=0.000);Possum评分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175,P=0.0000);T-Possum评分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063,P=0.5238)。结论 T-Possum评分在预测手术死亡方面优于Possum评分,与实际值更接近,可用于预测胸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和手术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外科 手术并发症 手术时间 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限性胸膜间皮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新 何明 +2 位作者 刘庆熠 杨立伟 孟宪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2期679-681,共3页
目的:探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局限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局限性胸膜间皮瘤的15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包括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殊检查。结果:15例患者中,11例术后病理为局限性良性纤维... 目的:探讨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局限性胸膜间皮瘤的临床经验。方法:对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局限性胸膜间皮瘤的15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包括石棉接触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特殊检查。结果:15例患者中,11例术后病理为局限性良性纤维型间皮瘤,其中1例术后3年复发,第二次手术病理报告为恶性。2例术后病理为局部区域上皮细胞丰富,局部细胞有恶性变;1例术后病理为低度恶性;1例术后病理为恶性。结论:胸片或CT示弧立、类圆形阴影、边界光整、密度均匀、与胸膜紧邻,应考虑到局限性胸膜间皮瘤的可能,少数病例可表现为双侧多发类圆形阴影,位于肺实质内,外科手术为首选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限性胸膜间皮瘤 诊断 良性胸膜肿瘤 外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原学阳性与阴性的医院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比较 被引量:5
5
作者 刘晓 王彤 +1 位作者 蒋怡芳 王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06-410,414,共6页
目的 探讨病原学阳性与阴性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HAP患者临床资料,采集确诊患者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液标本,测定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B型钠尿肽与乳酸水平... 目的 探讨病原学阳性与阴性的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临床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HAP患者临床资料,采集确诊患者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液标本,测定白细胞、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B型钠尿肽与乳酸水平。患者随访至死亡或自诊断HAP起90d。结果 共纳入161例HAP患者,病原学阳性86例,病原学阴性75例。病原学阴性组与阳性组比较PaO_2/FiO_2更高(P=0.012),机械通气(MV)时间更短(P<0.001)。2组患者确诊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血清学标志物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病原学阳性组比较,病原学阴性组经验治疗方案改变率低(P<0.001),具有较短的抗菌治疗时间(P=0.001)与住院时间(P=0.001),住院病死率低(P=0.042);2组28 d与90 d病死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病原学阴性HAP患者具有较高PaO_2/FiO_2,MV、住院、抗菌治疗时间均较短,住院病死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学 医院获得性肺炎 临床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GFBP1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促进肺腺癌细胞的增殖和侵袭
6
作者 王晗 韩青松 +1 位作者 李志峰 栾艳超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4-834,共11页
目的探讨丁酸盐代谢相关基因(BMRGs)与肺腺癌预后的关系,构建预后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基于TCGA-LUAD数据集筛选丁酸盐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BMR-DEGs),采用Cox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将患者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组。通过... 目的探讨丁酸盐代谢相关基因(BMRGs)与肺腺癌预后的关系,构建预后模型并评估其预测价值。方法基于TCGA-LUAD数据集筛选丁酸盐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BMR-DEGs),采用Cox和LASSO回归分析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将患者分为低风险和高风险组。通过K-M曲线和ROC曲线评估模型效能,并利用GSE68465数据集进行外部验证。体外实验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nsulin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1,IGFBP1)表达,通过siRNA敲低IGFBP1,运用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和划痕实验评估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采用GSEA分析IGFBP1的调控机制。结果筛选出51个BMR-DEGs,主要参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过程,与PI3K-Akt、MAPK等通路相关。构建的5基因风险评分模型显示,高风险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5)。IGFBP1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敲低IGFBP1可显著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P<0.05)。GSEA显示IGFBP1与脂质代谢等通路相关。结论BMRGs与肺腺癌预后相关,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IGFBP1高表达与不良预后相关,其敲低可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丁酸盐代谢 预后特征 风险亚组 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1(IGFB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草次苷通过抑制STAT3/GPX4通路诱导食管癌KYSE30细胞铁死亡
7
作者 江蒲 张娜 +1 位作者 高坤 靳晶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1-287,共7页
目的:探讨圣草次苷对食管癌KYSE3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基于铁死亡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食管癌KYSE30细胞分为8组:对照组(常规培养)、RSL3组(用3μmol/L铁死亡诱导剂RSL3处理)、圣草次苷组(用75μmol/L圣草次苷处理)、圣草次苷+Fe... 目的:探讨圣草次苷对食管癌KYSE30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基于铁死亡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食管癌KYSE30细胞分为8组:对照组(常规培养)、RSL3组(用3μmol/L铁死亡诱导剂RSL3处理)、圣草次苷组(用75μmol/L圣草次苷处理)、圣草次苷+Fer-1组(用5μmol/L铁死亡抑制剂Fer-1+75μmol/L圣草次苷处理)、Fer-1组(用5μmol/L Fer-1处理)、oe-NC组(转染空白载体对照)、oe-STAT3组(转染STAT3过表达载体)、oe-STAT3+圣草次苷组(转染STAT3过表达载体后,用75μmol/L圣草次苷处理)。采用CCK-8法、EdU掺入实验和克隆形成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ELISA检测细胞内铁死亡相关指标的水平,WB法检测STAT3/GPX4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构建KYSE3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观察圣草次苷及Fer-1对移植瘤生长的影响。结果:圣草次苷能够抑制KYSE30细胞增殖和克隆形成,增加活性氧(ROS)、丙二醛(MDA)、Fe^(2+)水平,降低谷胱甘肽(GSH)水平(均P<0.05),并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这些作用能够被Fer-1所逆转(P<0.05)。STAT3过表达可消除圣草次苷对铁死亡的诱导效应及其对STAT3/GPX4通路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圣草次苷能够通过抑制STAT3/GPX4信号通路来诱导食管癌KYSE30细胞铁死亡,从而在食管癌中发挥显著的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KYSE30细胞 圣草次苷 铁死亡 活性氧 STAT3/GPX4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腺癌合并完全性心包缺如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郑丕磊 高峰 《中国心血管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1,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心前区不适7年余,加重1个月”于2023年10月10日入院。患者7年前出现心前区不适,偶有头晕,无黑矇、视物模糊、听力障碍,未行规律治疗。1个月前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既往高脂血症4个月,无家族性肿瘤...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68岁,因“心前区不适7年余,加重1个月”于2023年10月10日入院。患者7年前出现心前区不适,偶有头晕,无黑矇、视物模糊、听力障碍,未行规律治疗。1个月前症状加重,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既往高脂血症4个月,无家族性肿瘤疾病史及先天性心脏疾病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痛 头晕 完全性心包缺如 肺腺癌 胸腔镜探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状RNA 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的表达及功能
9
作者 李晓鹏 刘思涵 +2 位作者 赵一杰 李书梅 殷小磊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43-1051,共9页
目的探索环状RNA(circRNA)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收集入院手术切除的45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同时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HGC-27和MGC-803以及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采... 目的探索环状RNA(circRNA)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功能。方法收集入院手术切除的45例胃癌患者的癌组织和相应癌旁组织,同时常规培养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HGC-27和MGC-803以及永生化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采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卡方检验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生存分析评估其表达水平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划痕愈合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hsa_circ_0002938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进一步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hsa_circ_0002938可能结合的微小RNA(miRNA)及其下游的靶基因,构建竞争性内源RNA(ceRNA)调控网络,并对靶基因进行功能富集。结果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组织和胃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和GES-1细胞(P<0.05),hsa_circ_0002938高表达组患者术后2年无进展生存期缩短(P<0.01)。敲低hsa_circ_0002938后,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P<0.05)。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显示hsa_circ_0002938可结合hsa-miR-342-3p和hsa-miR-503-5p,功能富集结果显示miRNA下游靶基因富集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Hippo及Wnt等多个癌症相关信号通路。结论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呈高表达的hsa_circ_0002938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敲低hsa_circ_0002938可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研究揭示了hsa_circ_0002938在胃癌进展中的潜在作用,为胃癌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hsa_circ_0002938 SGC-7901细胞 BGC-823细胞 增殖 迁移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胸腺上皮肿瘤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李飞 李芳 +2 位作者 李宝重 何明 徐新建 《中国全科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讨B型胸腺上皮肿瘤(TET)患者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4——2006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B型TET患者78例,按照WHO组织学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B1型组(n=33)、B2型组(n=22)和B3型组(n=23)。患者... 目的探讨B型胸腺上皮肿瘤(TET)患者外科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4——2006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住院并行手术治疗的B型TET患者78例,按照WHO组织学分型标准将患者分为B1型组(n=33)、B2型组(n=22)和B3型组(n=23)。患者行完整切除术或姑息减瘤术或开胸探查术。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16-04-30。应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 B1型组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7.0%(32/33),B2型组手术完整切除率为90.9%(20/22),B3型组手术完整切除率为69.6%(16/23),3组手术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88,P<0.01)。随访结束时有35例患者死亡。患者术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67.0%和51.0%。不同性别、年龄、有无重症肌无力(MG)患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WHO组织学分型、Masaoka分期、是否完整切除患者预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WHO组织学分型(HR=2.991,95%CI(1.592,5.871),P=0.032]、Masaoka分期(HR=2.304,95%CI(1.074,2.981),P<0.001]、是否完整切除[HR=3.179,95%CI(1.511,4.832),P=0.025]是B型TE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WHO组织学分型、Masaoka分期以及是否完整切除是B型TET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肿瘤 胸腺切除术 WHO组织学分型 Masaoka病理分期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UT1在肺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周期和增殖的影响
11
作者 程欢欢 魏亚君 +2 位作者 刘立茹 李志峰 栾艳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5-644,共10页
目的探究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方法基于TCGA-LUAD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筛选肺腺癌中与丁酸盐代谢相关的具有预后价值的特征基因。采用Western blot、qRT-PCR和... 目的探究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方法基于TCGA-LUAD数据库和GEO数据库筛选肺腺癌中与丁酸盐代谢相关的具有预后价值的特征基因。采用Western blot、q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检测肺腺癌组织和细胞中GLUT1的表达水平。利用GLUT1特异性siRNA干扰肺腺癌细胞系A549与H1299中GLUT1的表达后,采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研究敲低GLUT1对肺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变化。结果GLUT1在肺腺癌组织及细胞中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正常肺上皮细胞(均P<0.05)。抑制GLUT1能显著降低A549和H1299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侵袭能力(均P<0.05)。敲低GLUT1表达显著抑制肺腺癌细胞中Cyclin D1和CDK6的表达,并促进G_1期细胞数量增加(均P<0.05)。结论GLUT1在肺腺癌组织中高表达,并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周期进程和细胞增殖影响患者预后,其有望成为肺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GLUT1 丁酸盐代谢 增殖 细胞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南部农村医疗现状——来自河北邯郸四县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晓云 杜常志 +3 位作者 刘和平 杨立新 庞旭东 李勇 《医学与哲学(A)》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66,共4页
虽然当下新农合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生技术水平一般,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一般,看病难、看病贵等仍是农村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了河北部分农村仍存在医疗人员欠缺、医疗设施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 虽然当下新农合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生技术水平一般,自我健康保护意识一般,看病难、看病贵等仍是农村医疗面临的重大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了河北部分农村仍存在医疗人员欠缺、医疗设施落后、技术水平较低等问题,明确了当下医疗改革的发展方向。建议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医疗的投入,提高居民健康意识,并完善其医疗资源配置,健全农村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和新农合制度以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医疗 医疗保障 医疗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淋巴血管侵犯状态的价值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扬 王向明 +8 位作者 谷霄龙 杨丽 王琦 时高峰 随义 徐校胜 岳萌 王明博 任嘉梁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9-246,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 目的: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预测食管鳞癌(ESCC)淋巴血管侵犯(LVI)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行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24例食管鳞癌患者,其中包括66例LVI阳性和158例LVI阴性患者。所有患者均在术前2周内进行胸部增强CT扫描。将入组的患者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3D Slicer软件逐层勾画全肿瘤感兴趣区(ROI),采用Python软件的Pyradiomics包提取肿瘤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建立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并进行验证。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来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诊断效能,使用校准曲线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拟合程度。使用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影像组学模型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从全肿瘤ROI中提取了1130个组学特征,经过筛选最终保留了7个影像组学特征,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影像组学预测模型。在训练集中,影像组学模型预测LVI的AUC值为0.930,敏感度为0.851,特异度为0.919,准确度为0.899,阳性预测值为0.816,阴性预测值为0.936;在测试集中,AUC值为0.897,敏感度为0.789,特异度为0.787,准确度为0.788,阳性预测值为0.600,阴性预测值为0.902。校准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的一致性良好。DCA曲线显示影像组学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基于增强CT构建的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在术前有效预测食管鳞癌的LVI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影像组学 淋巴血管侵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增强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联合白细胞介素6、激活素A对胰腺癌恶病质的早期预测价值
14
作者 李新省 张丽敏 +1 位作者 王顺祥 冯宁宁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26-1230,共5页
目的研究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激活素A(Activin A)检测对胰腺癌恶病质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7月—2023年7月经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的74例胰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发生恶病质,... 目的研究第三腰椎骨骼肌指数(L3-SMI)联合白细胞介素6(IL-6)、激活素A(Activin A)检测对胰腺癌恶病质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将2020年7月—2023年7月经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确诊的74例胰腺癌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入院后是否发生恶病质,分为恶病质组(n=58)、非恶病质组(n=16)。观测患者入院后48 h内的L3-SMI、IL-6、Activin A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胰腺癌恶病质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L3-SMI以及血清IL-6、Activin A单独或联合检测对胰腺癌恶病质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恶病质组L3-SMI水平明显低于非恶病质组,血清IL-6、Activin A水平明显高于非恶病质组(t值分别为8.649、3.049、8.100,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3-SMI(OR=0.266,95%CI:0.103~0.683)以及血清IL-6(OR=4.158,95%CI:1.368~12.333)、Activin A(OR=5.124,95%CI:1.550~16.939)是胰腺癌恶病质发生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L3-SMI、IL-6、Activin A预测胰腺癌恶病质的AUC分别为0.851、0.752、0.791,均明显低于三者联合检测的0.946(Z值分别为−2.841、−2.552、−2.647,P值均<0.001),其敏感度、特异度、约登指数最高,分别为90.9%、87.8%、0.788。结论L3-SMI联合血清IL-6、Activin A检测对胰腺癌恶病质具有较好的早期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骨骼 白细胞介素6 激活素类 恶病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蛋白、mRNA及非编码RNA调节肝癌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程玉鑫 刘亮 +2 位作者 董适毓 李胜超 张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48-755,共8页
外泌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它可以携带包括蛋白、核酸、脂质和代谢产物在内的多种成分。通过这些组分,外泌体可以介导细胞间通讯,进而影响人体内各项细胞生命活动。最近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 外泌体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体各种体液中的细胞外囊泡,它可以携带包括蛋白、核酸、脂质和代谢产物在内的多种成分。通过这些组分,外泌体可以介导细胞间通讯,进而影响人体内各项细胞生命活动。最近研究发现,外泌体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发生、发展及耐药等各个环节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中非编码RNAs作为外泌体重要组分可以参与调节HCC肿瘤微环境,影响肿瘤生长、转移、血管生成、免疫调节等生物学行为,有望成为HCC新的诊断、预后标志物或治疗靶点。本文通过对近五年来外泌体组分在HCC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期望在HCC的早期诊断、预后及治疗等方面提供参考和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肝细胞癌 非编码RNA 诊断 预后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癌组织ARL5B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小涵 盖春月 +3 位作者 王鹤松 王多 檀碧波 沈文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7-243,共7页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ARL5B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临床资料、基础实验等进行了初步验证。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食管癌数据集,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mRNA,结合患者的临床数据集进行生存分析。取临床食管癌及癌旁组... 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探讨ARL5B的临床意义及可能的潜在作用机制,并通过临床资料、基础实验等进行了初步验证。方法从TCGA数据库下载食管癌数据集,R软件分析差异表达的mRNA,结合患者的临床数据集进行生存分析。取临床食管癌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及蛋白印迹(Western blotting)验证ARL5B表达。免疫组化检测ARL5B表达并评价其与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对ARL5B潜在作用机制初步分析,qRT-PCR初步验证可能与其作用的基因。结果生物信息学结果显示ARL5B在人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且ARL5B高表达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标志。淋巴结组织、肿瘤组织、癌旁组织中,ARL5B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由高到低,与生物信息学结果符合。临床分析表明ARL5B表达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其高表达是患者预后差的标志。富集分析显示ARL5B与囊泡传输、内体传输、细胞器定位等生物学过程有关。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提示与ARL5B互作的蛋白质有VPS16、KIF1A、TOM1等。qRT-PCR验证表明,VPS16、KIF1A、TOM1的mRNA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n=60)且与ARL5B表达呈正相关。结论食管癌中ARL5B存在高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预后有关;ARL5B可能通过多种分子机制调控参与食管癌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ADP-核糖基化样因子5B(ARL5B) 临床病理学特征 KAPLAN-MEIER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K-HER2与参照药治疗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疗效、体内代谢特征、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比较: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等效性临床试验 被引量:6
17
作者 罗扬 孙涛 +17 位作者 邵志敏 崔久嵬 潘跃银 张清媛 程颖 李惠平 杨燕 叶长生 于国华 王京芬 刘运江 刘新兰 周宇红 柏玉举 谷元廷 王晓稼 徐兵河 宋礼华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75,共15页
背景与目的: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能够延长患者总生存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原研曲妥珠单抗价格较高。生物类似药理论上具有相当的疗效和安... 背景与目的:针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曲妥珠单抗治疗能够延长患者总生存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但是原研曲妥珠单抗价格较高。生物类似药理论上具有相当的疗效和安全性。本临床试验旨在评估曲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AK-HER2与原研曲妥珠单抗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免疫原性。方法:这项多中心、随机、双盲Ⅲ期临床试验在中国43个分中心开展。本研究遵从研究方案、赫尔辛基宣言阐明的伦理学原则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临床试验注册机构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临床试验批件号为2015L04224,临床试验登记号为CTR20170516)。在入组前获得了受试者的书面知情同意书。入组患者随机分配至AK-HER2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AK-HER2或原研曲妥珠单抗(赫赛汀®,初始负荷剂量8 mg/kg,维持剂量6 mg/kg,每3周为1个治疗周期,总治疗时间为16个周期)与多西他赛(剂量75 mg/m2,治疗持续至少9个周期)联合治疗。本临床试验主要研究终点是第9个周期AK-HER2组与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次要疗效终点包括ORR16、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临床获益率(clinical benefit rate,CBR)、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1年生存率。本研究在第6个周期用药后,随机选择100例受试者(AK-HER2组∶对照组=1∶1)进行血样采集,采集时间点分别为输注45 min时(即给药结束)、给药结束后第4、8、24、72、120、168、336、504 h。采集后血样进行PK参数(PK parameter set,PKPS)分析。其他评估指标包括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评估。结果:2017年9月—2021年3月期间共有550例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入组该临床试验。AK-HER2组(n=275)和对照组(n=272)的ORR9分别为试验组受试者(n=237)达CR或PR的有129例,ORR9为54.4%,对照组受试者(n=241)达CR或PR的有134例,ORR9为55.6%。AK-HER2组与对照组的ORR9比率为97.9%[90%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85.4%~112.2%,P=0.78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所有次要疗效终点中,两组均未观察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进行了AK-HER2组和对照组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参数的均值比值分析,结果显示,两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征相似。原研曲妥珠单抗治疗导致药物减量或暂停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treatment emergent adverse event,TEAE)发生率,AK-HER2组为3.6%(10例),对照组为8.1%(22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AK-HER2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其余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抗药抗体(anti-drug antibody,ADA)与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NAB)阳性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85和P=0.752)。结论:在HER2阳性转移性乳腺癌患者中,AK-HER2与参照药原研曲妥珠单抗的疗效、药代动力学、安全性和免疫原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曲妥珠单抗 AK-HER2 疗效 药代动力学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在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
18
作者 贺高升 何明(综述) 朱辉(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4-97,共4页
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理是决定患者术后病程的关键,延迟拔管影响恢复速度和住院时间。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瓶已被广泛应用于相应患者,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肺切除术后存在肺漏气时,通常面临着长期不能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风险。数字... 肺切除术后,胸腔引流管理是决定患者术后病程的关键,延迟拔管影响恢复速度和住院时间。传统胸腔闭式引流瓶已被广泛应用于相应患者,但存在一定局限性,尤其是肺切除术后存在肺漏气时,通常面临着长期不能拔除胸腔闭式引流管的风险。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因其独特的优势可加快肺部漏气的愈合、减少胸腔引流量,进而缩短住院时间,其效果在多项研究中都得到了验证,本文就数字胸腔引流系统在肺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进行综述,并就其进一步有效应用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切除术 数字胸腔引流系统 肺术后漏气 胸腔引流 胸膜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46例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33
19
作者 张合林 何明 +3 位作者 孟宪利 白世祥 平育敏 杜喜群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650-652,660,共4页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数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146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单纯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Spearnam相关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全组1146例食管癌中淋巴结转移380例(转...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和淋巴结转移数的临床意义。方法:以1146例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单纯手术切除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Spearnam相关分析进行研究。结果:全组1146例食管癌中淋巴结转移380例(转移率33.2%);共清除淋巴结4270个,其中转移807个(转移度18.9%)。肿瘤侵及深度为Tis、T1、T2、T3和T4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20.0%、25.7%、37.3%和50.0%(P<0.001)。肿瘤长度为<3.0、3~5.0、5.1~7.0cm和>7.0cm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2.8%、29.6%、37.3%和46.8%(P<0.001)。细胞分化程度为高中分化和低分化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4%和48.2%(P=0.014)。以上3种因素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均有统计学差异。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病理形态分型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没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结转移数为0、1和≥2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9.79%、33.38%和9.35%;三组间的的生存率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肿瘤侵及深度、肿瘤长度和肿瘤细胞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数能够反映食管癌切除术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外科学 淋巴转移 因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对卵巢癌耐药细胞SKOV3/CDDP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1
20
作者 张辉 赵群 +5 位作者 左连富 马洪俊 李淑荣 程建新 贾金华 康山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67-1169,1171,共4页
目的:探讨卵巢癌耐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其耐药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电镜、流式细胞术(FCM)、MTT等检测方法,观察CIK细胞作用人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CDDP细胞超微结构、... 目的:探讨卵巢癌耐药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以及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对其耐药性及免疫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电镜、流式细胞术(FCM)、MTT等检测方法,观察CIK细胞作用人卵巢癌耐药细胞系SKOV3/CDDP细胞超微结构、细胞周期、凋亡率、耐药相关基因MDR1和Topo-Ⅱβ以及hB7-1、hB7-2、MHCⅠb、HLA-DR抗原表达的变化;应用放射免疫(RIA)ELISA等方法检测CIK细胞作用于和荷人卵巢癌SKOV3/CDDP耐药细胞SCID小鼠腹腔移植模型后血清IL-2、TNF-α、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含量的改变。结果:电镜显示:CIK组可见较多的凋亡细胞,表现为细胞体积萎缩,膜发泡,细胞密度增加,线粒体浓缩染色质固缩于核膜周边;与生理盐水组相比,CIK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S+G2/M期细胞比例升高,细胞周期阻滞于S+G2/M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抑制细胞增殖的同时,尚诱导细胞凋亡,其细胞凋亡率为9.07%,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S组相比,CIK组细胞MDR-1和Topo-Ⅱβ表达明显下降(P<0.05),提示CIK细胞可逆转人卵巢癌耐药细胞SKOV3/CDDP细胞耐药相关基因MDR1和Topo-Ⅱβ的表达;与NS组相比,CIK组细胞MHCⅠb、HLA-DR、hB7-1和hB7-2抗原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提示CIK细胞可提高人卵巢癌耐药细胞株SK-OV3/CDDP的免疫原性;与NS组相比,CIK组小鼠血清中IL-2、TNF-α、INF-γ、GM-CSF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CIK细胞在将卵巢癌耐药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于S+G2/M期的同时,尚能诱导其凋亡,降低耐药基因的表达,提高耐药细胞的免疫原性,分泌IL-2、TNF-α、INF-γ、GM-CSF等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巢癌 多药耐药 MHC抗原 共刺激分子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