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内镜微创治疗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立玮 王士杰 +6 位作者 于卫芳 吴明利 郭晓青 李英赛 王顺平 牛巍巍 袁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1261-1264,共4页
目的:内镜微创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探讨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方法治疗高发区门诊及内镜筛检出的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04例108个病灶... 目的:内镜微创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探讨治疗价值。方法:应用内镜黏膜切除(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和氩离子凝固(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方法治疗高发区门诊及内镜筛检出的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104例108个病灶,统计分析病变位点分布、适应证、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1)74.1%的病灶位于贲门12点至3点位,25.9%的病灶位于其他点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EMR治疗前后病理:有4个病灶为中度不典增生、术后1个病灶被诊断为黏膜内癌;有36个病灶重度不典型增生,其中术后有3个病灶被诊为黏膜内癌,1个病灶被诊为早期浸润癌;10个病灶黏膜内癌,术后1个灶诊为早期浸润癌。3)EMR组治疗成功率96%,2个灶术后诊为早期浸润癌追加手术。4)APC组早期贲门癌治疗成功率为83.3%,癌前病变治疗成功率为100%。5)EMR组合并出血发生率为4.0%;APC组出血发生率1.7%,无其他并发症。6)EMR组随访3年生存率为100%,5年生存率为92.3%;APC组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1)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存在高发部位,对该部位精细观察和活检,有望提高贲门病变检出率。2)将随诊6个月以上内镜及病理诊断无好转的中度不典型增生纳入治疗范围,可有效避免治疗不足。3)黏膜下注药是减少内镜治疗并发症的重要措施。4)EMR和/或APC治疗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易于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贲门癌 内镜黏膜切除术氩离子凝固术 高发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内镜切除方式比较
2
作者 郑秀丽 姚志原 +2 位作者 吴明利 尔丽绵 李胜棉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00-806,共7页
背景与目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其治疗仍存在争议,特别是10~20 mm之间的肿瘤。本研究通过分析R-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内镜切除效果... 背景与目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R-NE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但其治疗仍存在争议,特别是10~20 mm之间的肿瘤。本研究通过分析R-NE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探讨其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比较不同内镜切除效果的差异,探索内镜治疗R-NEN的适应证及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2020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收治的R-NEN患者的相关临床信息,分析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比较不同内镜切除方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共分析了190例R-NE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显示,肿瘤大小≥12.5 mm(OR=69.081,95%CI:11.385~419.155,P<0.001)和淋巴管血管侵犯(OR=11.732,95%CI:1.028~84.567,P=0.015)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内镜下套帽辅助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ap,EMR-c)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114例R-NE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显示,EMR-c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ESD组[(10.23±1.99)min vs(24.78±8.09)min,P<0.001]。两组的内镜整块切除率、病理学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大小≥12.5 mm和淋巴管血管侵犯是R-NEN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12.5 mm且无淋巴结转移的R-NEN来说,EMR-c和ESD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淋巴结转移 内镜切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原发性食管小细胞癌内镜误诊为平滑肌瘤1例 被引量:1
3
作者 尓丽绵 吴明利 +2 位作者 王顺平 刘月平 郑秀丽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0期1342-1342,共1页
患者男,62岁,2013年1月因吞咽不适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常规胃镜检查:食管距门齿约37 cm后壁可见一黏膜下肿物,大小约0.8 cm×0.8 cm,表面黏膜完整,略灰白,质硬,边界清(图1)。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2天后行超... 患者男,62岁,2013年1月因吞咽不适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就诊,常规胃镜检查:食管距门齿约37 cm后壁可见一黏膜下肿物,大小约0.8 cm×0.8 cm,表面黏膜完整,略灰白,质硬,边界清(图1)。诊断为:食管黏膜下肿物。2天后行超声内镜,频率为20MHZ,探查食管隆起处黏膜肌层见一椭圆形低回声,内回声欠均匀,边界清晰,似有包膜,超声诊断:食管黏膜肌层低回声结节(考虑平滑肌瘤可能),建议内镜下切除,与患者协商,患者未同意行镜下切除,遂定期复查胃镜。14个月后患者再次就诊于本科,诉吞咽不顺明显并伴胸痛,再次行胃镜检查,距门齿约36~42 cm见隆起状新生物,表面破溃,侵及食管近全周,下达齿线。病理咬检结果回报:小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yn(+)、Chr-A(弱+)、CK(-)、NSE(+)、CD56(+)。CT结果显示食管下段管壁增厚,贲门受侵,胃小弯软组织肿块,考虑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小细胞癌 误诊 平滑肌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8基因多态性与高发区食管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9
4
作者 张立玮 都超群 +5 位作者 牛巍巍 于卫芳 艾军 申玉霞 王顺平 王士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591-595,共5页
目的: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属于趋化因子CXC家族的一员,是一个多细胞来源的趋化性细胞因子,介导机体的慢性炎症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细胞因子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密切,可刺激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移动,进而促进肿瘤的... 目的: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属于趋化因子CXC家族的一员,是一个多细胞来源的趋化性细胞因子,介导机体的慢性炎症反应。近年来研究发现该细胞因子与肿瘤发生的关系密切,可刺激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移动,进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IL-8基因-251(A/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与中国太行山南麓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的方法,分析320例ESCC和404名健康对照者的IL-8-251A/TSNP分布情况。结果:IL-8-251A/T基因型(AA、AT、TT)及等位基因型(A、T)在ESCC患者和健康对照组中分布总体上差异无显著性(P=0.361,P=0.969)。上消化道肿瘤(UGIC)家族史和吸烟可显著增加高发区人群ESCC的发病风险,经混杂因素校正后OR值分别为1.721(95%CI=1.251~2.367)和1.684(95%CI=1.215~2.336)。根据吸烟状况及UGIC家族史分层分析发现,在UGIC家族史阳性亚组中,与TT基因型相比,携带AA基因型明显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经性别、年龄、吸烟校正后的OR值为2.378(95%CI=1.075~5.258),而其它亚组中未见IL-8-251多态性增加ESCC的发病风险。结论:IL-8-251A/TSNP与中国太行山南麓食管癌高发区ESCC患者的发病风险无关,但携带AA基因型可增加家族聚集性ESCC的易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高发区 白细胞介素-8 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发及双原发癌食管鳞癌CDH1基因甲基化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永丽 张立玮 丁国瑾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4411-4413,共3页
目的:研究单发及双原发癌食管鳞癌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变化特征及其与性别、年龄、烟酒史和肿瘤家族史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2例单发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18例双原发癌食管鳞癌患者癌... 目的:研究单发及双原发癌食管鳞癌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变化特征及其与性别、年龄、烟酒史和肿瘤家族史的关系。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2例单发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cell carcinoma,ESCC)、18例双原发癌食管鳞癌患者癌及癌旁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的表达。结果:单发及双原发癌食管鳞癌,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在癌组织中为51.6%和66.7%,癌旁组织为22.6%和22.2%,正常组织为0%。癌与癌旁组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与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癌旁与正常组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发和双原发癌食管鳞癌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H1基因甲基化与性别、年龄、烟酒史及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均无关。结论:CDH1基因甲基化在单发及双原发癌食管鳞癌中是一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事件;CDH1基因甲基化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双原发癌 CDH1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发胃癌和食管/胃双原发癌中胃癌CDH1基因甲基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永丽 张立玮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06-1009,共4页
目的研究单发胃癌和食管/胃双原发癌中胃癌组织CD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2例单发胃癌、30例食管/胃双原发癌中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8例正常胃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单发... 目的研究单发胃癌和食管/胃双原发癌中胃癌组织CDH1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甲基化特异性PCR法,检测62例单发胃癌、30例食管/胃双原发癌中胃癌组织、癌旁组织及18例正常胃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情况。结果单发胃癌和食管/胃双原发癌中胃癌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率分别为61.3%和76.7%,癌旁组织分别为22.6%和23.3%,正常胃组织为0。单发胃癌和食管/胃双原发癌患者癌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率与癌旁组织、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率与正常组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胃癌与食管/胃双原发癌中胃癌组织CDH1基因甲基化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胃癌和食管/胃双原发癌患者CDH1基因甲基化与性别、年龄、烟酒史和上消化道肿瘤家族史均无关(P>0.05)。结论 CDH1基因甲基化在单发胃癌和食管/胃双原发癌胃癌中是一常见的表观遗传学事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双原发癌 CDH1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增殖活性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中IMP3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尓丽绵 吴明利 +5 位作者 李勇 谭碧波 高扬 王顺平 丁妍 杨会钗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0-912,共3页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mRNA binding protein 3,IMP3)在低增殖活性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tumor,GI-NET)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MP...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m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ⅡmRNA binding protein 3,IMP3)在低增殖活性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tumor,GI-NET)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MP3在GI-NET中的表达,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IMP3在GI-NET细胞质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7.5%(81/120),增殖分级G1及G2中阳性率分别为61.9%、8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IMP3过表达与肿瘤大小及微创治疗预后相关(P<0.05),肿瘤浸润至黏膜下层以下组中IMP3表达亦高于局限于黏膜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MP3可能在GI-NET的增殖生长中起重要作用。IMP3蛋白可能成为GI-NET的内镜诊疗效果及预后评价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胃肠神经内分泌肿瘤 IMP3 内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