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米波促周围神经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田德虎 张英泽 +3 位作者 赵峰 韩久卉 张继春 张经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1-263,i001,共4页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模型,实验组对受损神经局部进行分米波辐射,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后7、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及电生理...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模型,实验组对受损神经局部进行分米波辐射,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后7、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及电生理检测。术后30、60和90天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成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短、神经传导速度快且波幅较高,SFI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分米波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机制 实验研究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再生 肌肉动作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 分米波辐射 超微结构观 电生理检测 对照组 受损神经 空白对照 潜伏期短 功能恢复 实验组 术后 分析及 恢复率 显著性 轴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6
2
作者 张英泽 冯和林 李增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4-155,共2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膝关节周围骨折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各60例,髌骨骨折32例。治疗组以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接...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膝关节周围骨折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各60例,髌骨骨折32例。治疗组以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均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量。结果: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的综合康复治疗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 康复训练 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 Lysholm膝关节评分 膝关节活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后环骨折神经损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李亚洲 潘进社 +2 位作者 彭阿钦 张奉琪 张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4,132,共4页
目的 :了解骨盆后环骨折易损神经的相对解剖位置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 :解剖 2 0具骨盆标本 ,神经外膜下置管造影CT扫描 5例 ,测量腰区各神经的走行特点、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距离。结果 :腰 4腰骶干支、腰 5神经和腰骶干与骶骨翼的... 目的 :了解骨盆后环骨折易损神经的相对解剖位置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 :解剖 2 0具骨盆标本 ,神经外膜下置管造影CT扫描 5例 ,测量腰区各神经的走行特点、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距离。结果 :腰 4腰骶干支、腰 5神经和腰骶干与骶骨翼的距离不超过 1cm ,距离骶髂关节不超过 2 .5cm。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与骨壁的距离依次渐远。CT测量结果和人工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腰4腰骶干支、腰 5神经和腰骶干是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关系最为紧密的神经 ,它们在骨盆后环骨折及其治疗时最易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神经 损伤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7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吴希瑞 王鹏程 李衡 张世强 刘向东 赵立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7-619,622,共4页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支,其出针点P1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入针点。两截面的最小直径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将两截面解剖复位,将斯氏针逆行打入,其在耻骨上支内的长度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最大长度,该斯氏针即为耻骨上支的轴心。结果:第1截面呈棱形,直径为(6.8±0.9)mm,第2截面呈扁平状,直径为(5.3±0.3)mm,斯氏针于耻骨上支前端的出针点P1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处,斯氏针平行于耻骨梳,斯氏针在耻骨上支内的最大长度为(61.1±9.7)mm。结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入钉点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其方向平行于耻骨梳,最大直径为(5.3±0.3)mm,最大长度为(61.1±9.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上支 拉力螺钉 逆行 内固定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2 位作者 潘进社 李亚洲 刘向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 :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半骨盆标本 3 0个 ,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 ,用一斯氏针由最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 ,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 ,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 ... 目的 :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半骨盆标本 3 0个 ,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 ,用一斯氏针由最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 ,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 ,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 ,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 ,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 ,B为坐骨大切迹 ,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 :P位于AB的中垂线上 ,P点距AB的距离为 (15 .3± 4.7)mm ,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 (90 .1± 4.7)° ,与CD的夹角为 (2 5 .3± 3 .9)° ,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 (82 .0± 7.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 15 .0mm处 ,该截面平均直径为 :(5 .2± 1.9)mm。结论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 (15 .3± 4.7)mm处 ,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 (90 .1± 4.7)° ,与该线中垂线呈 (2 5 .3± 3 .9)° ,该拉力螺钉直径为 (5 .2± 1.9)mm ,长度为 (82 .0± 7.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前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7
6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3 位作者 潘进社 李亚洲 刘向东 薛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骶髂关节最前缘,B为髂前下棘的基底,并经过P点作AB的垂线PC。将髂前上下棘间切迹命名为D点,作直线PD,并测量其距离。斯氏针与PD的夹角为α,斯氏钊与髂翼内侧的夹角为β。结果:PC为AB的中垂线,P点距AB的距离PC为(6.1±1.9)mm,PD平行于AB,PD距离为(2.5±2.6)mm,斯氏针与PD或AB的夹角仅为89.5°±3.2°,斯氏针与髂翼内侧的夹角β为24.1°±1.7°,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拉力螺钉最大直径)为(12.8±2.1)mm。结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0
7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1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动脉间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骨盆动脉血管根据口径可分为 3类 :(1)小口径动脉 ,直径小于 3 .0mm。 (2 )中等口径动脉 ,直径 3 .0~ 5 .0mm。 (3 )大口径动脉 ,直径大于 5 .0mm。据血管距骨壁的距离可分为靠近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小于 10 .0mm)及远离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大于 10 .0mm)。阴部内动脉与骨壁关系不明显。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 :骨盆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骨盆骨折中损伤的机率 ,骨盆动脉有广泛吻合支是骨盆动脉出血止血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管损伤 动脉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2
8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3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李亚洲 王慧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L4(17.2± 1.8)mm ,L5(2 0 .1± 1.4)mm ,下缘 :L4(13 .9± 2 .9)mm ,L5(15 .2± 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 :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 ,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 2 0mm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 内固定 骶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米波在周围神经损伤后s-100蛋白表达变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9
作者 田德虎 张英泽 +4 位作者 米立新 赵峰 韩久卉 张继春 韩金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组术后局部分米波照射。术后1、2、4、8、12周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术后12周行...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组术后局部分米波照射。术后1、2、4、8、12周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术后12周行轴突图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实验组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免疫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分米波有明显促进s-100蛋白表达、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而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米波 周围神经损伤 S-100蛋白 蛋白表达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0
作者 田德虎 赵峰 张英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7,共3页
关键词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功能障碍疾病 神经传导功能 神经营养障碍 解剖基础 临床表现 腕管综合征 常见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物理因子促大鼠周围神经再生的效果 被引量:11
11
作者 田德虎 赵民 +4 位作者 王利民 张英泽 赵峰 李高峰 于昆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0-102,共3页
目的:观察复合物理因子促神经再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神经再生室模型后随机分成A组(电刺激组)、B组(分米波组)、C组(复合因子组)和D组(对照组),每组15只,进行实验。分别于术后1、2、4、8、12周,进行大体... 目的:观察复合物理因子促神经再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神经再生室模型后随机分成A组(电刺激组)、B组(分米波组)、C组(复合因子组)和D组(对照组),每组15只,进行实验。分别于术后1、2、4、8、12周,进行大体、光镜、电镜、轴突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和电生理检测。结果:C组大体、光、电镜观察、轴突图像分析与电生理检测指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结论:分米波及电刺激均能明显地促进周围神经再生,两种物理因子同时使用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刺激 分米波 物理因子 神经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7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吴希瑞 王鹏程 李衡 张世强 刘向东 赵立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为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轴心经坐骨结节打出,该斯氏针在坐骨结节处的穿出点(即为逆行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为P。对P点进行解剖学测量。并... 目的:为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轴心经坐骨结节打出,该斯氏针在坐骨结节处的穿出点(即为逆行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为P。对P点进行解剖学测量。并测量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钉的长度。结果:髋臼后柱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逆行拉力螺钉最大直径)为(12.8±2.1)mm。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逆行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进钉点P位于坐骨结节中部(即坐骨结节最隆起处)坐骨结节纵嵴与坐骨结节内侧缘连线的中点处。P距坐骨结节内侧缘(6.7±0.8)mm。结论:髋臼后柱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逆行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周期阻滞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6
13
作者 王玲 张奇 +3 位作者 赵博 赵连梅 李嘉 单保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塞来昔布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但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研究塞来昔布是否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周期产生影响。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塞...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塞来昔布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但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研究塞来昔布是否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周期产生影响。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塞来昔布对MDA-MB-231细胞增殖、周期分布的影响;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经塞来昔布干预该细胞24h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及NF-кB信号途径中p-IκBα的变化。结果:塞来昔布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高浓度塞来昔布可改变细胞进程,将其阻滞于G0/G1期。塞来昔布作用24h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呈剂量依赖性表达下降(P<0.05)。同时,细胞中p-IκBα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下降(P<0.05)。结论:塞来昔布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阻断NF-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其下游基因CyclinD1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乳腺癌 细胞周期 MDA-MB-231 NF-кB 培养的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后柱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宋朝晖 张英泽 +3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白晓谊 韩长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 :取 2 0具骨盆标本 ,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 ,CT垂直扫描后柱 ,测量距髋臼上缘 0 .5 ,1.0 ,1.5 ,2 .0 ,2 .5 ,3 .... 目的 :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 :取 2 0具骨盆标本 ,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 ,CT垂直扫描后柱 ,测量距髋臼上缘 0 .5 ,1.0 ,1.5 ,2 .0 ,2 .5 ,3 .0 ,3 .5 ,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后柱表面的投影 ,将后柱分为髋臼区 ,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 ,并测量距后柱内缘 1cm处 2 .5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 :髋臼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下 (1.0± 0 .2 )cm ,髋臼下缘在坐骨棘基底中点下 (1.2± 0 .2 )cm ,距髋臼上缘 0 .5 ,1.0 ,1.5 ,2 .0 ,2 .5 ,3 .0 ,3 .5 ,4.0cm的CT断面上 ,后柱宽分别为 (5 0 .6± 3 .8)、(4 7.9± 3 .0 )、(4 6.1± 3 .6)、(4 1.5± 4.8)、(4 3 .5± 4.8)、(4 3 .0± 4.4)、(4 3 .2± 4.6)、(4 2 .6± 4.3 )mm ;髋臼宽分别为 (15 .4± 3 .6)、(2 0 .3± 3 .3 )、(2 3 .7± 3 .4)、(2 4.7± 3 .5 )、(2 6.0± 3 .6)、(2 4.7± 3 .0 )、(2 1.7± 4.6)、(18.3± 7.2 )mm ;在不同断面上只要进钉角度小于 10 9°均可满足螺钉放置的安全要求。结论 :危险区内不能垂直打钉 ,相对危险区内可以以适当的角度放置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解剖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卡压术后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高峰 田德虎 +2 位作者 张英泽 韩久卉 于昆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8-179,共2页
周围神经卡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以手术松解治疗.但术后康复治疗常被忽视。为了提高疗效,我院自2000年6月-2005年5月对126例周围神经卡压术后的患者进行了分米波及电刺激等康复治疗,经追踪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术后康复治疗 周围神经卡压 疗效满意 松解治疗 追踪随访 常见病 多发病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持续脊髓压迫与神经功能恢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昊天 张英泽 +2 位作者 李增炎 王鹏程 吴月欣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9期657-660,共4页
目的:探讨组织压迫时间与脊髓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20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应用水囊压迫造成脊髓损伤,分别压迫30min和180min。在压迫期间和去除压迫后不同时间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和脊髓灰质血流量。去除压迫后不... 目的:探讨组织压迫时间与脊髓损伤程度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20只犬随机分为两组,应用水囊压迫造成脊髓损伤,分别压迫30min和180min。在压迫期间和去除压迫后不同时间监测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SEP)和脊髓灰质血流量。去除压迫后不同时间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价,去除压迫后28天处死动物进行组织学评价。结果:脊髓压迫期间SSEP波幅迅速下降并消失。30min组去除压迫后SSEP波幅缓慢恢复,180min组始终无恢复(P<0.05)。加压后两组血流量迅速下降,去除压迫即刻两组血流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后肢运动功能检查30min组恢复较快,180min组较慢(P<0.05)。180min组较30min组组织损伤重(P<0.05)。结论:脊髓压迫时间越长组织破坏程度越重,神经功能恢复时间越长,效果越差。脊髓受压后尽早行减压术有利于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脊髓压迫 神经功能恢复 相关性 脊髓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利杰 姚双权 +1 位作者 吴昊天 张学斌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17-8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对33例(35侧)跟骨骨折采用经皮推顶复位技术复位距下关节面,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纠正内外翻畸形,经皮轴向支撑和横向加压螺钉固定... 目的探讨经皮复位固定技术治疗严重塌陷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 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对33例(35侧)跟骨骨折采用经皮推顶复位技术复位距下关节面,恢复跟骨长度、高度和宽度,纠正内外翻畸形,经皮轴向支撑和横向加压螺钉固定骨折。结果手术时间(46. 7±6. 9) min。术后无皮肤坏死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2 h VAS疼痛评分(5. 1±1. 2)分。术前跟骨高度(40. 92±4. 11) mm,显著低于术后(44. 53±3. 53) mm(t=4. 114,P=0. 000);术前跟骨宽度(52. 30±4. 70) mm,显著高于术后(41. 66±2. 96) mm(t=10. 433,P=0. 000);术前跟骨长度(71. 81±6. 76) mm,显著低于术后(81. 86±3. 22) mm(t=8. 120,P=0. 000);术前Biohler角中位数5. 00°(-10. 3°~15. 5°),显著小于术后29. 10°(22. 5°~40. 5°)(Z=-5. 160,P=0. 000);术前Gissane角106. 39°±11. 61°,显著小于术后130. 53°±4. 74°(t=10. 938,P=0. 000)。术后6个月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足踝部功能评分(76. 0±6. 1)分,27侧良(77. 1%),8侧可。结论经皮复位、轴向支撑、横向加压固定技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近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经皮复位固定技术 关节内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体下腰椎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晓娟 殷兵 +5 位作者 王建朝 李升 刘国彬 胡祖圣 吴卫卫 张英泽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43-347,共5页
目的:探讨人体下腰椎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三具新鲜尸体捐献者,取出L3~L5椎体后剔除软组织。按脊柱两柱理论将椎体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并使用高精慢速锯,于椎体区垂直上下终板切割4片,右侧附件区沿椎弓根长轴切割1片,左侧附... 目的:探讨人体下腰椎显微骨硬度的分布特征。方法:选取三具新鲜尸体捐献者,取出L3~L5椎体后剔除软组织。按脊柱两柱理论将椎体分为椎体区和附件区,并使用高精慢速锯,于椎体区垂直上下终板切割4片,右侧附件区沿椎弓根长轴切割1片,左侧附件区沿上下关节突长轴切割(1片),将骨骼制备成若干厚约3mm的骨组织切片,并经砂纸打磨。9块椎骨共计产生54分骨组织切片(椎体区36片,附件区18片)。应用维氏方法测量骨切片不同区域骨皮质和骨松质的显微硬度值(单位:HV)。采用50g力加载50s、维持12s的标准操作方法测定,每一个区域选取5个有效硬度值,取平均值作为该区域的硬度值。每块椎体选取11个区域,9块椎体共进行495次有效压痕实验并取得显微硬度值,观测不同部位显微骨硬度分布特征。结果:下腰椎硬度范围为20.7~48.8HV,其中皮质骨骨硬度为32.86±5.35HV,松质骨骨硬度为31.25±3.55HV;其中皮质骨平均硬度为32.11±5.17HV,附件区皮质骨平均硬度为33.46±5.43HV;椎体区松质骨平均硬度为30.41±3.07HV,附件区松质骨平均硬度为32.10±3.83HV,附件区皮质骨骨硬度/松质骨骨硬度均高于椎体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3~L5不同受试者下腰椎同一部位的骨硬度数值不同,但是部位之间的变化规律与整体一致。结论:下腰椎不同部位的显微骨硬度值存在显著差异,附件区皮质骨和松质骨骨硬度分别高于椎体区皮质骨和松质骨骨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显微硬度 显微压痕技术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平面阻挡钉技术在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9
作者 姚双权 张浩 +2 位作者 马霖 白松林 吴昊天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58-461,共4页
目的探讨双平面阻挡钉技术在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6月对12例胫骨干骨折进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中插入主钉后见正侧位复位欠佳,将主钉拔出,估算髓内钉通过髓腔所需直径,分别于冠状面和... 目的探讨双平面阻挡钉技术在胫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6年3月~2017年6月对12例胫骨干骨折进行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固定,术中插入主钉后见正侧位复位欠佳,将主钉拔出,估算髓内钉通过髓腔所需直径,分别于冠状面和矢状面置入直径3. 0 mm Steinmann针,再次插入髓内钉主钉后得到满意复位。术后鼓励患者功能锻炼,定期随访复查X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12例术后平均随访8. 7月(6~12个月),均达到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5个月(3~6个月),患肢功能满意。膝关节功能按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评分(HSS评分) 92~98分,平均95. 3分。踝关节功能按美国足踝外科学会制定的功能评分89~97分,平均94. 4分。根据Johner-Wruhs评分评估患者膝、踝关节功能:优7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83. 3%。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应用双平面阻挡钉技术能辅助获得冠状位、矢状位双平面满意复位,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干骨折 髓内钉 阻挡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宋朝晖 张英泽 +1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 :评价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 -负重面积、负重、应力和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用夹具将骨盆标本固定于单足站立骨盆中立位 ,在LDS -5 0 0试验机上加载至体重的 5 /6,维持 2min。用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后壁 1/3、... 目的 :评价后壁骨折对髋臼与股骨头之间接触特性 -负重面积、负重、应力和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 :用夹具将骨盆标本固定于单足站立骨盆中立位 ,在LDS -5 0 0试验机上加载至体重的 5 /6,维持 2min。用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后壁 1/3、 2 /3、3 /3骨折时髋臼前壁、后壁和负重顶区接触特性的变化。结果 :后壁骨折使负重顶区的负重、负重面积和平均应力均显著增加 (P <0 .0 1)。后壁骨折对前壁的负重面积改变不大 (P =0 .5 6) ,但使前壁的平均应力 (P <0 .0 1)和负重 (P <0 .0 5 )均显著减少。后壁骨折显著减少了后壁的负重面积 (P <0 .0 1) ,但对后壁的负重并未产生显著影响 (P =0 .19) ,对平均应力的影响 ,只是在 3 /3骨折后与完整相比才出现统计学上的差异 (P <0 .0 1)。结论 :(1)后壁骨折显著改变了髋臼与股骨头之间的接触特性 ;(2 )后壁 1/3骨折时影响率最大 ;(3 )变化最显著的部位是负重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骨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