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米波促周围神经再生机制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6
1
作者 田德虎 张英泽 +3 位作者 赵峰 韩久卉 张继春 张经歧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1-263,i001,共4页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模型,实验组对受损神经局部进行分米波辐射,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后7、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及电生理...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再生的影响。方法:构建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模型,实验组对受损神经局部进行分米波辐射,对照组空白对照。术后7、14、30、60和90天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超微结构观察。术后90天行轴突图像分析及电生理检测。术后30、60和90天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成熟,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短、神经传导速度快且波幅较高,SFI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分米波能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机制 实验研究 坐骨神经功能指数 周围神经损伤 坐骨神经再生 肌肉动作电位 神经传导速度 分米波辐射 超微结构观 电生理检测 对照组 受损神经 空白对照 潜伏期短 功能恢复 实验组 术后 分析及 恢复率 显著性 轴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6
2
作者 张英泽 冯和林 李增炎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4-155,共2页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膝关节周围骨折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各60例,髌骨骨折32例。治疗组以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接... 目的:观察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综合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膝关节周围骨折152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股骨髁上骨折和胫骨平台骨折各60例,髌骨骨折32例。治疗组以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综合康复治疗,对照组只接受术后早期主动功能训练康复治疗。所有患者均行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量。结果: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膝关节活动范围(ROM)测量,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采用术前康复教育及早期主动和被动功能训练的综合康复治疗是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康复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周围骨折 康复训练 主动运动 被动运动 Lysholm膝关节评分 膝关节活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米波在周围神经损伤后s-100蛋白表达变化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2
3
作者 田德虎 张英泽 +4 位作者 米立新 赵峰 韩久卉 张继春 韩金豹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4期269-271,共3页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组术后局部分米波照射。术后1、2、4、8、12周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术后12周行... 目的:研究分米波对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用硅胶管桥接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形成神经再生室。实验组术后局部分米波照射。术后1、2、4、8、12周取材,行大体、光镜、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术后12周行轴突图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目较多、轴突较粗且髓鞘较厚。实验组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免疫反应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分米波有明显促进s-100蛋白表达、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的作用,进而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与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米波 周围神经损伤 S-100蛋白 蛋白表达 实验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7
4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3 位作者 潘进社 李亚洲 刘向东 薛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96-598,共3页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 目的: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圆心打入,该斯氏针在髂翼内侧穿出点(即拉力螺钉的人钉点)为P。测量其在髋臼后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其中A为骶髂关节最前缘,B为髂前下棘的基底,并经过P点作AB的垂线PC。将髂前上下棘间切迹命名为D点,作直线PD,并测量其距离。斯氏针与PD的夹角为α,斯氏钊与髂翼内侧的夹角为β。结果:PC为AB的中垂线,P点距AB的距离PC为(6.1±1.9)mm,PD平行于AB,PD距离为(2.5±2.6)mm,斯氏针与PD或AB的夹角仅为89.5°±3.2°,斯氏针与髂翼内侧的夹角β为24.1°±1.7°,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拉力螺钉最大直径)为(12.8±2.1)mm。结论: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后环骨折神经损伤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李亚洲 潘进社 +2 位作者 彭阿钦 张奉琪 张敏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2-124,132,共4页
目的 :了解骨盆后环骨折易损神经的相对解剖位置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 :解剖 2 0具骨盆标本 ,神经外膜下置管造影CT扫描 5例 ,测量腰区各神经的走行特点、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距离。结果 :腰 4腰骶干支、腰 5神经和腰骶干与骶骨翼的... 目的 :了解骨盆后环骨折易损神经的相对解剖位置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 :解剖 2 0具骨盆标本 ,神经外膜下置管造影CT扫描 5例 ,测量腰区各神经的走行特点、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距离。结果 :腰 4腰骶干支、腰 5神经和腰骶干与骶骨翼的距离不超过 1cm ,距离骶髂关节不超过 2 .5cm。闭孔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与骨壁的距离依次渐远。CT测量结果和人工测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腰4腰骶干支、腰 5神经和腰骶干是与骨盆壁和骶髂关节的关系最为紧密的神经 ,它们在骨盆后环骨折及其治疗时最易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神经 损伤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32
6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3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李亚洲 王慧娟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0-121,共2页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 目的 :为骨盆骨折骶髂关节分离行前路钢板固定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 0具尸体骨盆解剖观测骶骨翼大小及骶丛的位置。结果 :骶丛距骶骨翼边缘距离 (左右平均距离 )分别为 :上缘 :L4(19.1±1.5 )mm ,L5(2 4.5± 1.4)mm ,中点 :L4(17.2± 1.8)mm ,L5(2 0 .1± 1.4)mm ,下缘 :L4(13 .9± 2 .9)mm ,L5(15 .2± 1.6)mm。L4神经位于骶丛外缘。结论 :骶髂关节分离前路钢板固定时L4神经根易受损伤 ,安全放置钢板的位置是骶骨翼中上部 ,距骶骨翼边缘 2 0mm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骶髂关节 内固定 骶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7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吴希瑞 王鹏程 李衡 张世强 刘向东 赵立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617-619,622,共4页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 目的: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选取耻骨上支有代表性的两个截面,第1截面距髂耻隆起1.5cm,第2截面位于耻骨上支远端,采用圆盘法确定截面的圆心及直径,将一斯氏针经2截面的圆心顺行穿出耻骨上支,其出针点P1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入针点。两截面的最小直径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最大直径。将两截面解剖复位,将斯氏针逆行打入,其在耻骨上支内的长度即为逆行拉力螺钉的最大长度,该斯氏针即为耻骨上支的轴心。结果:第1截面呈棱形,直径为(6.8±0.9)mm,第2截面呈扁平状,直径为(5.3±0.3)mm,斯氏针于耻骨上支前端的出针点P1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处,斯氏针平行于耻骨梳,斯氏针在耻骨上支内的最大长度为(61.1±9.7)mm。结论:耻骨上支逆行拉力螺钉入钉点位于耻骨嵴中点下方(7.5±0.5)mm,其方向平行于耻骨梳,最大直径为(5.3±0.3)mm,最大长度为(61.1±9.7)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上支 拉力螺钉 逆行 内固定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定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6
8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2 位作者 潘进社 李亚洲 刘向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3-135,共3页
目的 :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半骨盆标本 3 0个 ,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 ,用一斯氏针由最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 ,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 ,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 ... 目的 :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取半骨盆标本 3 0个 ,自髋臼切迹至髋臼上缘作系列截骨面 ,用一斯氏针由最小截面的圆心逆行打入 ,在髂骨后外侧穿出点为P。将该截面下方的系列截面解剖复位 ,再将斯氏针顺行打出 ,测量其在髋臼前柱骨皮质内的长度。作一参考线AB ,其中A为髂前上、下棘间的切迹 ,B为坐骨大切迹 ,并作AB的中垂线CD。结果 :P位于AB的中垂线上 ,P点距AB的距离为 (15 .3± 4.7)mm ,斯氏针与AB的夹角为 (90 .1± 4.7)° ,与CD的夹角为 (2 5 .3± 3 .9)° ,髋臼前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为 (82 .0± 7.9)mm。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 15 .0mm处 ,该截面平均直径为 :(5 .2± 1.9)mm。结论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在髂前上下棘之间切迹与坐骨大切迹连线中点上方 (15 .3± 4.7)mm处 ,其进针方向与该线呈 (90 .1± 4.7)° ,与该线中垂线呈 (2 5 .3± 3 .9)° ,该拉力螺钉直径为 (5 .2± 1.9)mm ,长度为 (82 .0± 7.9)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前柱 拉力螺钉 内固定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9
作者 田德虎 赵峰 张英泽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5-87,共3页
关键词 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功能障碍疾病 神经传导功能 神经营养障碍 解剖基础 临床表现 腕管综合征 常见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周期阻滞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玲 张奇 +3 位作者 赵博 赵连梅 李嘉 单保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塞来昔布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但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研究塞来昔布是否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周期产生影响。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塞...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塞来昔布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但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研究塞来昔布是否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周期产生影响。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塞来昔布对MDA-MB-231细胞增殖、周期分布的影响;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经塞来昔布干预该细胞24h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及NF-кB信号途径中p-IκBα的变化。结果:塞来昔布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高浓度塞来昔布可改变细胞进程,将其阻滞于G0/G1期。塞来昔布作用24h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呈剂量依赖性表达下降(P<0.05)。同时,细胞中p-IκBα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下降(P<0.05)。结论:塞来昔布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阻断NF-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其下游基因CyclinD1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乳腺癌 细胞周期 MDA-MB-231 NF-кB 培养的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疗在胫骨Pilon骨折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1
作者 宋连新 彭阿钦 +5 位作者 吴春生 张学斌 宋朝晖 牛浩 武富明 张仲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4-175,共2页
胫骨Pilon骨折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临床并发症多,治疗比较棘手[1]。随着外科技术和器具的不断发展,目前手术治疗Pilon骨折已经逐步取代了保守治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胫骨Pilon骨折术后患... 胫骨Pilon骨折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临床并发症多,治疗比较棘手[1]。随着外科技术和器具的不断发展,目前手术治疗Pilon骨折已经逐步取代了保守治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胫骨Pilon骨折术后患部疼痛、肿胀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本研究在常规术后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冷疗,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术后 胫骨远端 联合应用 早期康复 胫骨PILON骨折 冷疗 严重软组织损伤 临床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0
12
作者 张奉琪 潘进社 +1 位作者 张英泽 彭阿钦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19,共4页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 目的 :探讨骨盆骨折血管损伤的机制。方法 :2 0具新鲜成年国人骨盆标本 ,采用前后双侧入路解剖 ,观察髂内外血管的走行特点、分型与骨盆韧带、骶丛神经的关系 ,观察血管在骨盆壁上的投影位置 ,测量每一根血管到骨壁的垂直距离 ,观察各动脉间的侧支吻合情况。结果 :骨盆动脉血管根据口径可分为 3类 :(1)小口径动脉 ,直径小于 3 .0mm。 (2 )中等口径动脉 ,直径 3 .0~ 5 .0mm。 (3 )大口径动脉 ,直径大于 5 .0mm。据血管距骨壁的距离可分为靠近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小于 10 .0mm)及远离骨壁的血管 (平均距离大于 10 .0mm)。阴部内动脉与骨壁关系不明显。骨盆动脉分支间有广泛的吻合支。结论 :骨盆动脉解剖学特点决定了在骨盆骨折中损伤的机率 ,骨盆动脉有广泛吻合支是骨盆动脉出血止血困难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血管损伤 动脉 解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0
13
作者 王庆贤 张英泽 +7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吴希瑞 王鹏程 李衡 张世强 刘向东 赵立力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38,共3页
目的:为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轴心经坐骨结节打出,该斯氏针在坐骨结节处的穿出点(即为逆行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为P。对P点进行解剖学测量。并... 目的:为逆行髋臼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取半骨盆标本30个,采用截面法将一斯氏针由髋臼后柱最小截面的轴心经坐骨结节打出,该斯氏针在坐骨结节处的穿出点(即为逆行后柱拉力螺钉的入钉点)为P。对P点进行解剖学测量。并测量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钉的长度。结果:髋臼后柱最小截面位于髋臼切迹上方15.0mm处,位于髋臼中部,该截面平均直径(即逆行拉力螺钉最大直径)为(12.8±2.1)mm。髋臼后柱骨皮质内斯氏针长度(即逆行拉力螺钉的长度)为(131.2±8.9)mm。进钉点P位于坐骨结节中部(即坐骨结节最隆起处)坐骨结节纵嵴与坐骨结节内侧缘连线的中点处。P距坐骨结节内侧缘(6.7±0.8)mm。结论:髋臼后柱逆行拉力螺钉内固定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逆行 拉力螺钉 内固定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水泥强化动力髋固定效果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黎宁 彭阿钦 +3 位作者 张国山 柴仪 宋朝辉 韩长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04-206,共3页
目的:研究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加骨水泥强化对内固定生物力学影响。方法:24对成年男性防腐股骨上段标本,制造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4孔DHS固定。每对股骨以左侧为非强化组,右侧为强化组,股骨头髓腔钉道填塞骨水泥... 目的:研究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DHS)固定加骨水泥强化对内固定生物力学影响。方法:24对成年男性防腐股骨上段标本,制造A2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4孔DHS固定。每对股骨以左侧为非强化组,右侧为强化组,股骨头髓腔钉道填塞骨水泥。标本进行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破坏试验。测量骨折位移,转角及最大加载力。结果:强化组和非强化组在弯曲强度,扭转强度及最大加载力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相对于非强化组,骨水泥强化后弯曲强度提高148%,扭转强度提高96%,最大加载力提高67%。结论:骨水泥强化有效地增加DHS固定强度,整体提高骨折稳定性,减少内固定失败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 转子间骨折 动力髋 骨水泥 骨质疏松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后柱螺钉固定安全性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宋朝晖 张英泽 +3 位作者 潘进社 彭阿钦 白晓谊 韩长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6-138,共3页
目的 :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 :取 2 0具骨盆标本 ,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 ,CT垂直扫描后柱 ,测量距髋臼上缘 0 .5 ,1.0 ,1.5 ,2 .0 ,2 .5 ,3 .... 目的 :探讨髋臼后柱的解剖学结构和螺钉放置的安全角度和范围。方法 :取 2 0具骨盆标本 ,在X线透视下确定髋臼上缘距坐骨大切迹顶点和髋臼下缘距坐骨棘基底中点的距离 ,CT垂直扫描后柱 ,测量距髋臼上缘 0 .5 ,1.0 ,1.5 ,2 .0 ,2 .5 ,3 .0 ,3 .5 ,4.0cm的CT断面上后柱宽、髋臼宽。根据髋臼在后柱表面的投影 ,将后柱分为髋臼区 ,相对危险区和危险区 ,并测量距后柱内缘 1cm处 2 .5cm螺钉进钉的安全角度。结果 :髋臼上缘在坐骨大切迹顶点下 (1.0± 0 .2 )cm ,髋臼下缘在坐骨棘基底中点下 (1.2± 0 .2 )cm ,距髋臼上缘 0 .5 ,1.0 ,1.5 ,2 .0 ,2 .5 ,3 .0 ,3 .5 ,4.0cm的CT断面上 ,后柱宽分别为 (5 0 .6± 3 .8)、(4 7.9± 3 .0 )、(4 6.1± 3 .6)、(4 1.5± 4.8)、(4 3 .5± 4.8)、(4 3 .0± 4.4)、(4 3 .2± 4.6)、(4 2 .6± 4.3 )mm ;髋臼宽分别为 (15 .4± 3 .6)、(2 0 .3± 3 .3 )、(2 3 .7± 3 .4)、(2 4.7± 3 .5 )、(2 6.0± 3 .6)、(2 4.7± 3 .0 )、(2 1.7± 4.6)、(18.3± 7.2 )mm ;在不同断面上只要进钉角度小于 10 9°均可满足螺钉放置的安全要求。结论 :危险区内不能垂直打钉 ,相对危险区内可以以适当的角度放置螺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解剖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 被引量:24
16
作者 姚双权 张英泽 +4 位作者 赵昌平 王鹏程 张伯锋 任栋 王博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3年第12期1134-1136,共3页
目的 探讨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4月,对12例术中闭合复位难以解剖复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在骨折部位做纵行小切口3-5 cm,持骨器、髌钳等钳夹不能复位的骨折块,使之解剖复位,... 目的 探讨小切口辅助复位微创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4月,对12例术中闭合复位难以解剖复位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在骨折部位做纵行小切口3-5 cm,持骨器、髌钳等钳夹不能复位的骨折块,使之解剖复位,再行髓内钉插入固定治疗.结果手术时间45-80 min,平均55.4 min;术中出血量150-400 ml,平均185 ml.术后X线示复位均满意,12例随访4-15个月,平均8.1月.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11-17周,平均14.2周,未见髋内翻畸形、内固定松动、拉力螺钉切割股骨头等现象.骨折愈合后按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2例.结论对于闭合复位不能达到满意效果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小切口辅助复位,可达到最佳复位,获得较好的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折复位 骨折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式治疗跖跗关节损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9
17
作者 侯志勇 张英泽 +4 位作者 潘进社 李增炎 彭阿钦 焦振清 李衡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101-1103,共3页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2004年收治的74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本组病例复位后分别采用石膏外固定24例、克氏针内固定22例、螺钉内固定28例。其中,单纯脱位型21例,骨折脱位... 目的:探讨跖跗关节脱位及骨折脱位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998—2004年收治的74例跖跗关节损伤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本组病例复位后分别采用石膏外固定24例、克氏针内固定22例、螺钉内固定28例。其中,单纯脱位型21例,骨折脱位型53例。结果:采用美国骨科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评价随访患者的足术后功能状况,并根据不同的分型进行了优良率的比较。结论:解剖复位螺钉内固定可使跖跗关节得到长期有效的固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单纯脱位型较骨折脱位型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跖跗关节 脱位及骨折脱位 螺钉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神经卡压术后的康复治疗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高峰 田德虎 +2 位作者 张英泽 韩久卉 于昆仑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8-179,共2页
周围神经卡压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以手术松解治疗.但术后康复治疗常被忽视。为了提高疗效,我院自2000年6月-2005年5月对126例周围神经卡压术后的患者进行了分米波及电刺激等康复治疗,经追踪随访,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术后康复治疗 周围神经卡压 疗效满意 松解治疗 追踪随访 常见病 多发病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米波促进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康复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于昆仑 李熙明 +6 位作者 田德虎 张英泽 赵峰 韩久卉 李高峰 韩金豹 张继春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089-1091,共3页
目的:探讨分米波促进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康复作用的机制。方法:选取体重200—250g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A(分米波治疗组)、B(空白对照组)两组。于右侧大腿制备坐骨神经急性损伤模型。A组于术后第1天至术后8周,损伤局部行分米波辐射,B组... 目的:探讨分米波促进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康复作用的机制。方法:选取体重200—250g健康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A(分米波治疗组)、B(空白对照组)两组。于右侧大腿制备坐骨神经急性损伤模型。A组于术后第1天至术后8周,损伤局部行分米波辐射,B组行空白对照。分别于术后不同时相对损伤神经进行大体解剖、光镜和电镜观察、轴突图像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形态学观察术后不同时相内A组损伤神经恢复情况优于B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不同时相A组雪旺细胞中S-100蛋白表达水平高于B组,轴突图像分析A组有髓神经纤维数目、直径及髓鞘厚度均大于B组(P<0.01)。结论:分米波能通过抑制炎性反应、减轻损伤后神经的充血水肿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促进雪旺细胞增殖等机制促进周围神经急性损伤后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米波 周围神经损伤 雪旺细胞 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髋臼唇的形态学研究及其意义 被引量:10
20
作者 宋朝晖 张英泽 +3 位作者 潘进社 张敏 彭阿钦 韩长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78-380,共3页
目的:探讨髋臼唇的形态及在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取成人髋关节标本60个,测量髋臼唇在距髋臼顶点前后30°、60°、90°、135°处的宽度和厚度,观察髋臼唇撕裂的位置,测量大小,测量由髋臼唇增加的髋臼腔的... 目的:探讨髋臼唇的形态及在髋关节生物力学行为中的作用。方法:取成人髋关节标本60个,测量髋臼唇在距髋臼顶点前后30°、60°、90°、135°处的宽度和厚度,观察髋臼唇撕裂的位置,测量大小,测量由髋臼唇增加的髋臼腔的容积。结果:髋臼唇在距髋臼顶点前90°最宽(8.82±2.20)mm,在髋臼顶点处最厚(5.56±1.56)mm。髋臼唇撕裂的发生率为81.7%(49/60例),多发生在髋臼的前上象限(80%),撕裂的大小为(2.5±0.2)cm(0.5 ̄4.5cm),髋臼唇可使髋臼腔的容积增加33%。结论:髋臼唇是维持髋关节正常生物力学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髋臼唇撕裂是引起髋部疼痛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唇 解剖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