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丽蝇科蝇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法医学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赵博 温婵 +2 位作者 齐莉莉 王贺 王冀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6期447-450,共4页
双翅目(Diptera)丽蝇科(Calliphoridae)蝇类是最早出现在腐败尸体、尸块上的主要蝇类。在法医昆虫学领域,根据丽蝇科的生活特性,可以较准确地推断出凶杀案或无名尸案的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利线索。本文... 双翅目(Diptera)丽蝇科(Calliphoridae)蝇类是最早出现在腐败尸体、尸块上的主要蝇类。在法医昆虫学领域,根据丽蝇科的生活特性,可以较准确地推断出凶杀案或无名尸案的死亡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为案件侦破提供有利线索。本文介绍了丽蝇科蝇类的生物学、形态学特征,并对其在法医昆虫学与分子生物学、数学形态学、法医毒理学方面的联合应用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昆虫学 死亡时间 综述[文献类型] 双翅目 丽蝇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4-2005年流行性感冒流行季节河北省流感病毒监测结果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刘艳芳 齐顺祥 +2 位作者 刘兰芬 高惠敏 韩光跃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7期608-610,共3页
目的了解河北省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趋势及流感病毒的型别分布情况,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流感流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国家流感监测方案(试行)》要求的标准将2004—2005年流感流行季节的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结果... 目的了解河北省流行性感冒(流感)流行趋势及流感病毒的型别分布情况,为制定预防与控制流感流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照《国家流感监测方案(试行)》要求的标准将2004—2005年流感流行季节的监测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结果流感样病例门诊检出率为5.48%,其中儿童为7.84%,成人为0.96%;共采集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769份,用MDCK细胞分离出流感病毒52株,分离率为6.67%,其中H3N2亚型38株,占73.08%,B型14株,占26.92%。结论2004—2005年流感流行季节门诊流感样病例就诊高峰在1月份,儿童流感样病例的检出率较高,H3N2亚型流感病毒为流行优势毒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流行病学 正粘病毒科 河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来昔布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诱导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细胞周期阻滞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王玲 张奇 +3 位作者 赵博 赵连梅 李嘉 单保恩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8,共6页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塞来昔布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但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研究塞来昔布是否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周期产生影响。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塞... 背景与目的:研究表明塞来昔布能抑制人乳腺癌细胞增殖、诱导其凋亡,但其对肿瘤细胞周期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研究塞来昔布是否通过阻断NF-кB信号通路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及周期产生影响。方法: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塞来昔布对MDA-MB-231细胞增殖、周期分布的影响;应用RT-PCR和Western印迹法检测经塞来昔布干预该细胞24h后,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及NF-кB信号途径中p-IκBα的变化。结果:塞来昔布可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生长,呈时间剂量依赖性。高浓度塞来昔布可改变细胞进程,将其阻滞于G0/G1期。塞来昔布作用24h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D1、CDK4呈剂量依赖性表达下降(P<0.05)。同时,细胞中p-IκBα表达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下降(P<0.05)。结论:塞来昔布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诱导细胞G0/G1期阻滞,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κBα的磷酸化阻断NF-кB信号通路,进而下调其下游基因CyclinD1对细胞周期进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塞来昔布 乳腺癌 细胞周期 MDA-MB-231 NF-кB 培养的肿瘤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头孢羟氨苄与甲氧苄啶联合对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的体外抗菌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谢立新 金玉怀 +6 位作者 张永红 殷长甫 张卫东 金世香 王志良 冷健 刘书睿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29-232,共4页
目的观察头孢羟氨苄与甲氧苄啶以不同比例配伍后对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抗菌的作用.方法通过2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TCC32204、金葡菌ATCC26003及临床分离株对头孢羟氨苄与甲氧苄啶的MIC值;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出头孢羟氨... 目的观察头孢羟氨苄与甲氧苄啶以不同比例配伍后对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抗菌的作用.方法通过2倍稀释法分别测定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ATCC32204、金葡菌ATCC26003及临床分离株对头孢羟氨苄与甲氧苄啶的MIC值;用微量棋盘稀释法测出头孢羟氨苄与甲氧苄啶联用后的分级抑菌浓度(FIC)指数和联合杀菌协同系数(T/E).结果头孢羟氨苄与甲氧苄啶联用后的FIC指数范围为0.2~0.86,联合杀菌协同系数达0.7以上.结论无论从FIC指数还是从杀菌协同系数衡量,头孢羟氨苄与甲氧苄啶联用有协同作用或相加作用,体外抗菌活性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孢羟氨苄 甲氧苄啶 葡萄球菌 链球菌 耐甲氧西林的金葡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肽胆囊收缩素对TNF-α诱导的大鼠滑膜细胞株RSC-364 IL-6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英文) 被引量:8
5
作者 赵占胜 金玉怀 +4 位作者 丛斌 李淑瑾 徐锦荣 姚玉霞 凌亦凌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396-1401,共6页
目的:观察硫酸化八肽胆囊收缩素(sCCK -8)对TNF-α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 -364 IL-6mRNA表达及核因子NF-κB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受体机制。方法:大鼠滑膜细胞株RSC -364经TNF-α(10μg/L)、sCCK-8(10-8-10-6mol/L)、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2 ... 目的:观察硫酸化八肽胆囊收缩素(sCCK -8)对TNF-α诱导大鼠滑膜细胞株RSC -364 IL-6mRNA表达及核因子NF-κB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受体机制。方法:大鼠滑膜细胞株RSC -364经TNF-α(10μg/L)、sCCK-8(10-8-10-6mol/L)、CCK受体拮抗剂丙谷胺(2 mg/L)及溶剂单独或联合孵育3 h,用RT-PCR检测细胞IL-6、CCK-AR及CCK-BR mRNA的表达,孵育1 h,用电泳迁移率检测NF-κB活性,孵育30min,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胞浆IκB蛋白表达。结果:RSC -364细胞固有表达CCK-A/B受体,sCCK-8(10-8-10-6mol/L)使IL-6、CCK-AR和CCK-BR mRNA表达进一步增高,明显增加TNF-α诱导的NF-κB活性,降低胞浆中IκB蛋白水平,并可被丙谷胺所拮抗。结论:sCCK-8通过NF-κB途径上调TNF-α诱导的大鼠滑膜细胞IL-6 mRNA表达,此作用可能通过滑膜细胞上的CCK受体实现,提示CCK-8在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类风湿 胆囊收缩素 滑膜细胞 白细胞介素6 NF—κ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实验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卫东 谢立新 +3 位作者 张志刚 杜丽娜 王永祥 施桥发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86-789,共4页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不同病程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将 4 0只清洁级 5 0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 ,每周 2次 ,1mg/次 ,共 12周 ;后者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大鼠... 目的 动态观察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不同病程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将 4 0只清洁级 5 0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皮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 ,每周 2次 ,1mg/次 ,共 12周 ;后者皮下注射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观察两组大鼠的发病情况并每隔 3周两组各取 5只动物进行病原学、病理学检查。结果 实验组大鼠 5周后开始发病 ,肺印片中可查到卡氏肺孢子虫包囊及滋养体 ,其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间质性肺炎随诱导时间存在明显病理学改变。实验组大鼠第 6周主要表现为肺泡壁毛细血管轻度充血 ,间质内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第 9至 12周可见间质细胞增生、间质水肿、肺泡内出现粉红色泡沫样渗出物、部分肺组织呈现大片状实变区。对照组大鼠无异常表现 ,病原学检查阴性 ,肺部无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 大鼠卡氏肺孢子虫肺炎以炎症、渗出、细胞浸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卡氏肺孢子虫 肺炎 病理学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旋杆菌疫苗研发研究进展 被引量:4
7
作者 张颖 李可心 +4 位作者 毕艳娜 李晓亚 单保恩 胡代伦 赵连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64-570,共7页
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治疗Hp,但随着Hp耐药性的逐年增加,Hp疫苗可能成为根除Hp的最终解决... 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癌等消化道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抗生素和质子泵抑制剂联合治疗Hp,但随着Hp耐药性的逐年增加,Hp疫苗可能成为根除Hp的最终解决办法。尿素酶、毒力因子、外膜蛋白和鞭毛等成分在Hp感染、定殖和繁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成为Hp疫苗开发中潜在的候选抗原,以这些抗原为基础设计的疫苗在动物模型上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总结了Hp疫苗的研究现状,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Hp) 尿素酶 毒力因子 鞭毛 外膜蛋白 疫苗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VB3腺病毒载体疫苗Ad/MDC-VP1的构建及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闫立景 高志云 +5 位作者 蓝佳明 揣侠 李剑 金玉怀 谢立新 王永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835-838,共4页
目的:构建巨噬细胞源趋化因子(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MDC)与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virus B3,CVB3)VP1融合基因腺病毒载体疫苗Ad/MDC-VP1,并观察对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利用AdEasy-1系统构建重组腺病毒Ad/MDC-VP1及腺病毒Ad,... 目的:构建巨噬细胞源趋化因子(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MDC)与柯萨奇病毒B3(Coxsackievirus B3,CVB3)VP1融合基因腺病毒载体疫苗Ad/MDC-VP1,并观察对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利用AdEasy-1系统构建重组腺病毒Ad/MDC-VP1及腺病毒Ad,并检测融合蛋白MDC-VP1的表达。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分别肌肉注射Ad/MDC-VP1和Ad,免疫2次,间隔2周。分别用ELISA法和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血清CVB3VP1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末次免疫后3周,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用致死量CVB3攻击后检测小鼠血中病毒滴度并观察保护率。结果:Ad/MDC-VP1和Ad构建成功,并检测到MDC-VP1融合蛋白的表达。Ad/MDC-VP1组血清CVB3特异性VP1IgG、中和抗体水平、特异性CTL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增强(P<0.01);病毒攻击后实验组血中病毒滴度明显降低,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Ad/MDC-VP1能提高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增加病毒攻击后的保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B3 腺病毒载体疫苗 免疫应答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然条件下铜绿蝇蛹发育形态及其法医学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贺 王辉 +3 位作者 王卫杰 李嘉 赵文爱 齐莉莉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22-228,共7页
【目的】研究自然条件下铜绿蝇Lucilia cuprina蛹期蛹壳颜色变化和蛹的形态发育规律从而为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外自然条件下饲养铜绿蝇直至其化蛹,每12 h取蛹10头,固定、观察,并利... 【目的】研究自然条件下铜绿蝇Lucilia cuprina蛹期蛹壳颜色变化和蛹的形态发育规律从而为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室外自然条件下饲养铜绿蝇直至其化蛹,每12 h取蛹10头,固定、观察,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收集并分析蛹壳颜色的变化信息;在体式显微镜下剥离蛹壳,观察蛹体外部形态变化并拍照记录,描述蛹期发育特征。【结果】自然条件下,铜绿蝇蛹壳颜色随时间呈现逐渐加深趋势,尤其在化蛹初期和临近羽化时变化明显,根据采集到的蛹壳颜色RGB值可做出标准色板。蛹的形态发育呈规律性变化,可将蛹期划分为8个阶段,包括隐头期、显头期、棕翅期、黑鬃胸期、黑鬃腹期、半红眼期、红眼期和预成虫期。【结论】在案发现场,蛹壳颜色标准色板可用于目视比色,初步粗略估算蛹期,同时依据蛹期发育阶段进程表可进一步推算化蛹后时间,从而推断PM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蝇 法医昆虫学 嗜尸性昆虫 死后间隔时间 形态发育 标准色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途径和佐剂对CVB3VP1蛋白免疫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温婵 高志云 +5 位作者 蓝佳明 闫立景 揣侠 李嘉 李伟 王永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086-1089,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途径和佐剂类型对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group B type 3,CVB3)衣壳蛋白VP1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原核表达质粒pET-his/VP1转入E.coli BL21(DE3)pLysS中,用异丙基-1-硫代-β呋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CVB3VP... 目的:观察不同免疫途径和佐剂类型对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group B type 3,CVB3)衣壳蛋白VP1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原核表达质粒pET-his/VP1转入E.coli BL21(DE3)pLysS中,用异丙基-1-硫代-β呋喃半乳糖苷(IPTG)诱导CVB3VP1蛋白的表达并进行纯化。首先采用不同的免疫途径(皮下,腹腔,肌肉)用VP1蛋白免疫小鼠,每组12只。然后另取小鼠分为PBS组和不同佐剂组(氢氧化铝、弗氏佐剂、Montanide ISA720),每组18只,采用肌肉注射途径免疫。每次每只小鼠注射50μg,共免疫3次,间隔3周。用ELISA和微量中和试验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用CCK-8法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CTL杀伤活性。用致死量的CVB3攻击后,检测血中病毒的滴度并观察小鼠的存活状况。结果: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CVB3VP1蛋白。三种免疫途径比较,肌肉注射组血清中和抗体和特异性IgG抗体的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采用肌肉注射免疫时,弗氏佐剂组Montanide ISA 720佐剂组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的水平明显高于氢氧化铝组(P<0.05);但血中病毒的滴度低于氢氧化铝组(P<0.05)。弗氏佐剂组小鼠的生存率好于氢氧化铝组(P<0.05)。结论:采用肌肉注射途径,并联合弗氏佐剂或Montanide ISA 720佐剂可以使CVB3VP1免疫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B组3型 衣壳蛋白VP1 佐剂 免疫途径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萨奇病毒B组3型VP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伟 蓝佳明 +6 位作者 李剑 金玉怀 高志云 揣侠 刘贵霞 张永红 王永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91-294,298,共5页
目的:用原核细胞表达柯萨奇病毒B组3型VP1蛋白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his/VP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诱导VP1蛋白的表达并纯化。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VP1蛋白,对照组注射PBS,每... 目的:用原核细胞表达柯萨奇病毒B组3型VP1蛋白并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构建原核表达质粒pET-his/VP1,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诱导VP1蛋白的表达并纯化。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腹腔注射VP1蛋白,对照组注射PBS,每3周免疫1次,共免疫3次。每次免疫后2周取血清,用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血清CVB3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末次免疫后3周,每组随机取3只小鼠,用细胞计数试剂盒检测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每组另随机抽取3只腹腔注射3LD50CVB3,第7天检测血中病毒滴度;用致死量的CVB3攻击每组剩余12只小鼠,观察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实验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增加而提高(P<0.05),第3次免疫后中和抗体滴度达70.79±1.31,明显高于PBS对照组(P<0.05);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亦明显高于PBS组(P<0.05),但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CTL杀伤活性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别(P>0.05);CVB3攻击后,实验组小鼠血中病毒滴度显著降低,生存率达33.33%,而PBS组小鼠无存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P1蛋白可显著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应答水平,提高致死量CVB3感染后小鼠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B组 亚单位疫苗 免疫应答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β防御素2与柯萨奇病毒B3 VP1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和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贵霞 金玉怀 +7 位作者 殷长甫 高志云 揣侠 蓝佳明 张永红 李嘉 李伟 王永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647-650,共4页
目的:构建小鼠β-防御素2(Mouse beta-defensin-2,mBD2)与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VP1融合基因疫苗,并观察其对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克隆mBD2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cDNA3/mBD2和pcDNA3/mBD2-L-VP1。将4~6周龄BALB/c雄... 目的:构建小鼠β-防御素2(Mouse beta-defensin-2,mBD2)与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VP1融合基因疫苗,并观察其对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克隆mBD2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cDNA3/mBD2和pcDNA3/mBD2-L-VP1。将4~6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股四头肌注射PBS(A组)、pcDNA3(B组)、pcDNA3/mBD2(C组)、pcDNA3/VP1(D组)、pcDNA3/mBD2-L-VP1(E组),每次接种剂量100μg/只,3周免疫1次,共3次。每次免疫后第14天眼眶静脉取血,用微量中和试验滴定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第三次免疫后第21天,每组随机取3只小鼠,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用CCK-8细胞计数法检测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每组取3只小鼠以3LD50CVB3病毒攻击,第7天取血处死,检测血清病毒滴度。结果:成功克隆了mBD2基因,构建了pcDNA3/mBD2和pcDNA3/mBD2-L-VP1两种重组质粒;D组和E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增加而提高(P<0.01);E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和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血中CVB3病毒滴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结论:pcDNA3/mBD2-L-VP1能诱导小鼠对CVB3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有效抑制病毒在体内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B3 Β-防御素2 小鼠 D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须亚麻蝇幼虫不同发育阶段气门形态学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玲 刘彬 +2 位作者 王贺 李泽民 赵静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707-713,共7页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中利用蝇类幼虫日龄推断尸体死后间隔时间的需求,本文采用显微镜观察不同龄期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Macquart)幼虫气门的形态学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幼虫的前、后气门等可用于判断幼虫生长... 为了满足实际工作中利用蝇类幼虫日龄推断尸体死后间隔时间的需求,本文采用显微镜观察不同龄期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Macquart)幼虫气门的形态学变化,通过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幼虫的前、后气门等可用于判断幼虫生长发育的形态学指标进行测量。结果表明:肥须亚麻蝇幼虫前、后气门随时间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幼虫前气门色素管部的平均光密度及其长宽比,以及后气门的平均光密度这3项指标是推算幼虫日龄较理想的指标,对法医学中尸体死亡时间的推测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此外,叠龄期作为幼虫发育的必经阶段,可为特殊时间点的推测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尸食性蝇类 肥须亚麻蝇 幼虫形态 死后间隔时间 气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基因疫苗pcDNA3/MDC-VP1的构建及免疫效果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晓凌 吴淑慧 +1 位作者 高志云 王永祥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6-20,共5页
用RT-PCR扩增小鼠巨噬细胞源趋化因子(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MDC)基因,与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VP1基因通过一个编码10个氨基酸残基的接头序列(Gly4Ser)2相连,形成融合基因MDC-VP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MDC-VP1,作为疫苗免... 用RT-PCR扩增小鼠巨噬细胞源趋化因子(macrophage-derived chemokine,MDC)基因,与柯萨奇病毒B组3型(CVB3)VP1基因通过一个编码10个氨基酸残基的接头序列(Gly4Ser)2相连,形成融合基因MDC-VP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MDC-VP1,作为疫苗免疫BALB/c小鼠.3次免疫后,pcDNA3/MDC-VP1组小鼠血清中和抗体滴度明显高于pcDNA3/VP1组;而病毒滴度低于pcDNA3/VP1组.用10 LD50CVB3攻击,pcDNA3/MDC-VP1组小鼠生存率为50%,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高于其他各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源趋化因子 柯萨奇病毒B组3型 融合基因 中和抗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柯萨奇病毒B组3型亚单位疫苗与基因靶向疫苗免疫小鼠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5
作者 高志云 蓝佳明 +5 位作者 金玉怀 李剑 刘贵霞 羡仙 张永红 王永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82-885,899,共5页
目的:观察柯萨奇病毒VP1基因靶向核酸疫苗pcDNA3/C3d3-sVP1、重组腺病毒rAd/C3d3-sVP1和亚单位疫苗VP1蛋白的免疫效果。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8只,分别肌肉注射PBS、pcDNA3/C3d3-sVP1、rAd/C3d3-sVP1和VP1蛋白,除重组腺... 目的:观察柯萨奇病毒VP1基因靶向核酸疫苗pcDNA3/C3d3-sVP1、重组腺病毒rAd/C3d3-sVP1和亚单位疫苗VP1蛋白的免疫效果。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8只,分别肌肉注射PBS、pcDNA3/C3d3-sVP1、rAd/C3d3-sVP1和VP1蛋白,除重组腺病毒rAd/C3d3-sVP1组免疫2次,间隔2周外,其余3组均免疫3次,间隔3周。质粒每次每只接种100μg/100μl,腺病毒每次每只接种1.2×107pfu/100μl,蛋白每次每只接种50μg。分别用ELISA法和微量中和试验法检测血清CVB3 VP1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以致死量的CVB3病毒液感染已免疫小鼠,检测小鼠血中病毒滴度,观察存活情况以评价各种疫苗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各实验组小鼠的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增加而提高,末次免疫后,VP1蛋白组的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滴度均明显高于pcDNA3/C3d3-sVP1组和rAd/C3d3-sVP1组(P<0.05),但rAd/C3d3-sVP1组CTL杀伤活性高于pcDNA3/C3d3-sVP1组和VP1蛋白组;经致死量CVB3感染后,VP1蛋白组血中病毒滴度低于其他实验组,而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VP1蛋白疫苗诱导小鼠产生较强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提高了小鼠的生存率,免疫效果优于靶向基因疫苗pcDNA3/C3d3-sVP1和rAd/C3d3-sVP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B3 靶向基因疫苗 亚单位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温度条件下盐酸吗啡对肥须亚麻蝇幼虫的影响及法医学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楠 李嘉 +3 位作者 梁婕 牛晓莉 冯慧敏 李泽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36-1240,共5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盐酸吗啡和不同温度对石家庄地区优势蝇种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幼虫头咽骨的影响,积累石家庄地区尸源性蝇类的法医昆虫毒理学资料,从而为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盐酸吗啡和不同温度对石家庄地区优势蝇种肥须亚麻蝇(Parasarcophaga crassipalpis)幼虫头咽骨的影响,积累石家庄地区尸源性蝇类的法医昆虫毒理学资料,从而为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捕肥须亚麻蝇,并在培养箱中连续培养。选用家兔4只,其中1只经耳缘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对照),另3只分别给予0.5、1、2倍致死剂量盐酸吗啡经耳缘静脉注射。分别在24℃、28℃、32℃恒温条件下用新鲜猪肝诱导成蝇产幼虫并移至家兔肌肉组织上饲养。每隔12h留取幼虫标本一次直至达到离食期。将幼虫烫死并保存。体视显微镜下分离出幼虫的头节,然后将头咽骨进行对称分离,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拍照。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头咽骨的口钩及咽骨面积、骨化面积和平均光密度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 (1)随着盐酸吗啡浓度和温度的增高,肥须亚麻蝇幼虫的生长速度均在一定程度上加快。(2)随着时间的延长,幼虫头咽骨的颜色从浅棕黄色逐渐加深直至变为黑褐色,同时,骨化程度逐渐加强,骨化面积不断加大,并在三龄期出现点状的附口骨。(3)幼虫口钩和咽骨面积均随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在叠龄期时变化较剧烈,直至进入三龄期后很快达到最大值,并进入平台期,维持基本恒定。(4)幼虫口钩的骨化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及咽骨的骨化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在3个龄期中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直至三龄期结束。口钩和咽骨的骨化面积和平均光密度达到最大值的时间明显滞后于二者面积达到最大值的时间。结论肥须亚麻蝇幼虫的口钩骨化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及咽骨的骨化面积和平均光密度均随时间的延长呈现持续性增加的趋势,并一直维持到三龄期后,此4项指标是推测PMI的理想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毒理学 肥须亚麻蝇 盐酸吗啡 温度 死后间隔时间 头咽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P-1α和Flt3l基因佐剂联合应用对HPV16E7 DNA疫苗的免疫增强作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蓝佳明 高志云 +7 位作者 耿媛 揣侠 赵娜 韩小艳 张永红 谢立新 金玉怀 王永祥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5-309,314,共6页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MIP-1α)和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igand,Flt3l)基因佐剂联合应用增强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16,HPV16)E7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可能性。方法:构建真...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1α,MIP-1α)和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Flt3ligand,Flt3l)基因佐剂联合应用增强人乳头瘤病毒16型(Human papillomavirus16,HPV16)E7DNA疫苗免疫效果的可能性。方法: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MIP-1α、pcDNA3/Flt3l和pcDNA3/HPV16E7。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分别为pcDNA3组、pcDNA3/MIP-1α组、pcDNA3/Flt3l组、pcDNA3/MIP-1α和pcDNA3/Flt3l混合组、pcDNA3/HPV16E7组、pcDNA3/MIP-1α和pcDNA3/HPV16E7混合组、pcDNA3/Flt3l和pcDNA3/HPV16E7混合组以及pcDNA3/MIP-1α、pcDNA3/Flt3l和pcDNA3/HPV16E7混合组。每组14只,肌肉注射质粒免疫小鼠,每3周免疫1次,共3次;末次免疫后2周每组随机抽取6只小鼠,取脾脏制备淋巴细胞悬液,用CCK-8试剂盒检测其对TC-1靶细胞的特异性杀伤能力。其余小鼠在腹股沟处皮下注射5×104个TC-1细胞,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表达质粒pcDNA3/MIP-1α、pcDNA3/Flt3l和pcDNA3/HPV16E7;pcDNA3/MIP-1α、pcDNA3/Flt3l和pcDNA3/HPV16E7混合组的CTL杀伤能力明显高于其它各组(P<0.01);肿瘤细胞攻击后16天,pcDNA3组小鼠全部长出肿瘤,而pcDNA3/MIP-1α、pcDNA3/Flt3l和pcDNA3/HPV16E7混合组的成瘤率仅为12.5%,明显低于其他组,统计学分析示8组之间成瘤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7)。60天后各组成瘤率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9)。结论:联合应用MIP-1α和Flt3l基因佐剂增强了HPV16E7DNA疫苗的免疫效果,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16E7 酪氨酸激酶受体3配体 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Α 基因佐剂 质粒 DNA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d/MDC-VP1初免pcDNA3/MDC-VP1加强策略抗CVB3的免疫效果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闫立景 高志云 +5 位作者 李剑 蓝佳明 金玉怀 谢立新 揣侠 王永祥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28-231,共4页
目的:应用柯萨奇病毒B3(CVB3)腺病毒载体疫苗rAd/MDC-VP1初免,核酸疫苗pcDNA3/MDC-VP1加强免疫的策略免疫小鼠,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A~D 4组,分别肌肉注射PBS、rAd/MDC-VP1、pcD-NA3/MDC-VP1、rAd/MDC-VP1+pcDNA3/M... 目的:应用柯萨奇病毒B3(CVB3)腺病毒载体疫苗rAd/MDC-VP1初免,核酸疫苗pcDNA3/MDC-VP1加强免疫的策略免疫小鼠,观察其免疫效果。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A~D 4组,分别肌肉注射PBS、rAd/MDC-VP1、pcD-NA3/MDC-VP1、rAd/MDC-VP1+pcDNA3/MDC-VP1,用ELISA和微量中和试验法分别检测CVB3 VP1特异性IgG和中和抗体滴度,CCK-8法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和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用致死量的CVB3攻击小鼠后,检测小鼠血中病毒滴度并观察动物的存活情况。结果:D组CVB3 IgG、非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CVB3攻击后,D组小鼠血中病毒滴度较其他各组显著降低,生存率为41.67%,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rAd/MDC-VP1初免pcDNA3/MDC-VP1加强的免疫策略能显著提高小鼠细胞和体液免疫水平,提高致死量病毒攻击后的保护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萨奇病毒B3 初免-加强免疫策略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色库蚊ATP合酶B亚基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及其与溴氰菊酯抗性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卫杰 刘新颖 +4 位作者 方福瑾 过琴 王贺 齐莉莉 赵文爱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00-905,共6页
【目的】克隆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其与溴氰菊酯抗性关系。【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在线分析工具,预测ATP合酶B亚基基... 【目的】克隆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 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其与溴氰菊酯抗性关系。【方法】通过PCR方法扩增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在线分析工具,预测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和功能特征;通过实时定量PCR方法比较ATP合酶B亚基基因在室内筛选的淡色库蚊溴氰菊酯敏感品系和抗性品系中的表达,并在现场种群溴氰菊酯敏感和抗性个体中做进一步验证。【结果】成功克隆淡色库蚊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Gen Bank登录号:KY783434),长717 bp,编码23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其编码蛋白理论相对分子量为26.96 k D,等电点为8.97,在第70-231位氨基酸具有ATP合酶B亚基结构域,未发现信号肽和跨膜区。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ATP合酶B亚基基因在室内筛选的淡色库蚊抗溴氰菊酯品系和现场种群溴氰菊酯抗性个体中表达量均上调。【结论】本研究获得了淡色库蚊ATP合酶B亚基基因编码区序列,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并证实其在溴氰菊酯抗性个体中高表达,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蚊抗药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色库蚊 ATP合酶B亚基 抗药性 溴氰菊酯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光绿蝇蛹壳颜色变化及其对死后间隔时间推断的意义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贺 唐晁 +3 位作者 齐莉莉 董春楠 宋兆昱 任晓鹏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10-1015,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恒温下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蛹期蛹壳颜色变化,并利用提取的蛹壳RGB值绘制标准色板,为法医学中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16,20,24,28和32℃恒温下分别饲养丝光绿蝇待... 【目的】研究不同恒温下丝光绿蝇Lucilia sericata蛹期蛹壳颜色变化,并利用提取的蛹壳RGB值绘制标准色板,为法医学中死后间隔时间(postmortem interval,PMI)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16,20,24,28和32℃恒温下分别饲养丝光绿蝇待其发育至蛹期,选取10头蛹为观察样本,每隔12 h定期观察蛹壳的颜色变化,拍照并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提取蛹期各观察时间点蛹壳颜色的RGB值,再将分析计算后的RGB值还原为标准色板,并采用R软件对蛹发育时间与蛹壳颜色RGB值中的R值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和拟合。【结果】不同恒温下,丝光绿蝇蛹壳颜色随发育时间均呈现出不均衡的加深趋势,尤其在化蛹初期和临近羽化时变化明显。根据各发育时间的标准RGB值可制作出对应不同恒温的5个丝光绿蝇蛹壳颜色标准色板。【结论】在案发现场,可将检获到的蝇蛹与本研究得到的相近温度下的蛹壳颜色标准色板进行比色鉴定,初步估算蛹期,为死后间隔时间的推断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光绿蝇 温度 蛹壳颜色 标准色板 RGB值 死后间隔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