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105标记的微血管密度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昊 李荷香 +3 位作者 赵亚男 刘慧娟 刘旭倩 侯亚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46-850,共5页
目的: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LO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105-MVD在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 目的:观察微血管密度(MVD)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LOM)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CD105-MVD在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LOM组CD105-MVD计数明显增多(P<0.05)。BLOM组内肿物型、非糜烂型和糜烂型CD105-MVD计数依次升高(P<0.05),但两两比较,CD105-MVD计数仅在肿物型和糜烂型BLOM中有统计学意义(P<0.001 7)。CD105-MVD计数和BLOM炎症程度相关,轻中度炎症组BLOM CD105-MVD计数明显低于重度炎症组(P<0.05)。结论:BLOM中有明显的血管生成现象,CD105可能参与了其中的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LOM) CD105 MVD 病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大细胞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昊 刘慧娟 +3 位作者 李荷香 宋鹏 刘旭倩 侯亚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82-486,共5页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甲苯胺蓝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MC数量、脱颗粒率,分析其与临...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ast cell,MC)在口腔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enign lymphoadenosis of oral mucosa,BLOM)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甲苯胺蓝组织化学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30例BLOM和15例正常黏膜MC数量、脱颗粒率,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关系。结果:2种染色MC总数及甲苯胺蓝染色MC脱颗粒率较正常黏膜增高(P<0.05),与年龄、性别、部位、病程及炎症轻重程度和黏膜固有层淋巴滤泡的形成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C总数和脱颗粒率在BLOM明显增高,提示MC增殖和脱颗粒在BLOM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BLOM) 口腔 肥大细胞(MC) 脱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切牙区单颗埋伏多生牙对邻近结构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
3
作者 刘晓琳 任群 +3 位作者 李明阳 张晓 刘文静 冯晓伟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74-580,共7页
目的:通过分析上切牙区单颗埋伏多生牙患者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特点,探讨对邻近结构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2例上切牙区单颗埋伏多生牙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分析,从多生牙形态、方向、位置、牙根发育... 目的:通过分析上切牙区单颗埋伏多生牙患者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特点,探讨对邻近结构产生影响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82例上切牙区单颗埋伏多生牙患者的CBCT资料进行分析,从多生牙形态、方向、位置、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等特征进行统计,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多生牙是否对邻近结构产生影响与患者年龄、多生牙水平向位置、邻牙牙根发育情况有关(P<0.05);与患者性别、多生牙形态、方向、垂直向位置、矢状向位置、多生牙牙根发育情况无关(P>0.05)。且多生牙水平向位置位于11-21相对于位于12-11、21-22更容易影响邻近结构(P<0.05,OR=0.342、0.387);邻牙牙根发育至7、8期时相对于邻牙牙根发育完全,多生牙更容易产生重度影响(P<0.05,OR=0.027、0.525)。结论:上切牙区单颗埋伏多生牙水平向位置位于11-21间时,以及邻牙牙根发育至7、8期时,应尽早拔除多生牙,避免其影响邻近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颗多生牙 上切牙区 邻近结构 危险因素 锥形束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达唑仑复合纳布啡镇静镇痛在儿童埋伏多生牙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昊 梅双 +3 位作者 冯晓伟 张晓燕 张晓 侯亚丽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95-499,共5页
目的:在小儿埋伏多生牙拔除手术中应用咪达唑仑复合纳布啡镇静,观察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为M组、MN1组和MN2组3组(n=30)。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MN1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纳布啡0.1 mg/kg。MN2组:... 目的:在小儿埋伏多生牙拔除手术中应用咪达唑仑复合纳布啡镇静,观察其效果和安全性。方法:90例患儿随机分为M组、MN1组和MN2组3组(n=30)。M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MN1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4 mg/kg、纳布啡0.1 mg/kg。MN2组: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3 mg/kg、纳布啡0.2 mg/kg。应用改良OAA/S评分评价镇静深度。采用Houpt行为治疗效果评分评价3组患儿术中配合情况,用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评分,记录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改良OAA/S评分MN2组优于MN1组和M组(P<0.05)。Houpt评分MN2组和MN1组优于M组(P<0.05)心率、血压和呼吸频率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和顺行性遗忘的发生率,MN2组和MN1组明显高于M组(P<0.05)。结论:在小儿埋伏多生牙拔除手术中,使用咪达唑仑复合纳布啡进行镇静镇痛安全有效,MN2组优于MN1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纳布啡 镇静 多生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完全性腭裂术后软腭与腭咽闭合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冯晓伟 李向军 +5 位作者 刘晓琳 窦晨雷 张晓 冯莹 张晓燕 邸璐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38-242,共5页
目的: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探讨腭裂术后软腭与腭咽闭合功能的关联性及头颅侧位X线片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 目的:应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不完全性腭裂患者术后头颅侧位X线片测量并与健康对照组对比分析,探讨腭裂术后软腭与腭咽闭合功能的关联性及头颅侧位X线片在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手术并定期复查的不完全性腭裂术后患者40例(VPC 15例,MVPI 10例,VPI 15例),正常对照组10例,对其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VPC组、MVPI组、VPI组的PU、PW、the need ratio、BC/BD、∠B_(2)PC_(2)总体分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在以下截断点PW≥23.50 mm,the need ratio≥0.81,PU≤23.50 mm,矢状位软腭运动闭合程度≤0.858,∠B2PC2≤29°时认为有临床诊断意义。结论:腭裂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与软腭长度、动度均密切相关。术后可利用头颅侧位X线检查评估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裂 软腭长度 软腭动度 头颅侧位X线检查 腭咽闭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锥形束CT的1138颗多生牙影像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刘晓琳 任群 +4 位作者 白九平 康培 任贵云 李向军 冯晓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71-677,共7页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及总结多生牙的特征,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共收集718例患者(共1138颗多生牙)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位置、形态、萌出状态、伴发症状等情况,并进一步统...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分析及总结多生牙的特征,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共收集718例患者(共1138颗多生牙)的CB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患者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位置、形态、萌出状态、伴发症状等情况,并进一步统计分析了多生牙上下颌位置、萌出状态和性别与上述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平均年龄(9.54±5.32)岁,男女比2.88∶1。77.02%在替牙期就诊,数量多为1颗(50.70%);1138颗多生牙中,圆锥形最多,85.76%位于切牙区,92.09%位于上颌,46.75%呈倒置位,86.20%未萌出,65.29%牙根发育完全,60.63%对邻近结构造成影响。多生牙位于上颌或下颌在萌出状态、形态、分区、方向、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生牙是否萌出在性别、形态、分区、方向、牙根发育以及对邻近结构影响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在切牙区发生率高于女性,且男性多生牙牙根发育较女性更完全(P<0.05)。结论CBCT可精确分析多生牙特征,有助于临床制定诊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锥形束CT 影像学特征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对上颌骨发育综合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黄威 李颖辉 +2 位作者 郭凯利 周永川 李向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42-646,共5页
目的探究在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综合影响下上颌骨发育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原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 17.0软件进行布尔操作形成唇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同时添加唇腭裂术后瘢痕力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 目的探究在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综合影响下上颌骨发育的变化情况。方法在原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利用ANSYS 17.0软件进行布尔操作形成唇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同时添加唇腭裂术后瘢痕力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力进行力学分析。结果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出现明显形变,形变位移比较结果为X轴>Z轴>Y轴。结论在唇腭裂术后瘢痕及上颌扩弓联合前牵引治疗综合影响下,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出现明显生长抑制现象,其中以横向及矢状向生长抑制最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瘢痕 正畸治疗 上颌骨发育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NAM治疗对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后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刘晓琳 郑谦 +2 位作者 李承浩 石冰 杨超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19-923,共5页
目的:评估PNAM治疗对一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鼻唇畸形整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共收集66例一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PNAM组32例、对照组34例,分别拍摄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1年以上的照片,测量鼻唇部对称指数,采用SPSS 22.... 目的:评估PNAM治疗对一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术后鼻唇畸形整复效果的影响。方法:共收集66例一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PNAM组32例、对照组34例,分别拍摄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及1年以上的照片,测量鼻唇部对称指数,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即刻,仅鼻尖对称指数(P=0.015)、鼻底对称指数(P=0.016)有统计学差异;术后半年,仅鼻尖对称指数(P=0.011)有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仅鼻小柱对称指数(P=0.021)有统计学差异;1年以上,各指数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PNAM治疗,可提高一期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的短期效果,但1年以后鼻部有复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正畸 PNAM 单侧完全性唇腭裂 唇裂整复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腭裂术后硬腭前后部瘢痕对上颌骨生长影响比较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黄威 张晓 +3 位作者 李曼 宁春柳 吴珊珊 李向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10-217,共8页
目的比较腭裂术后硬腭前后部瘢痕对上颌骨生长的抑制情况。方法利用Ansys软件建立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2个模型上分别分组施加相同大小、方向但不同受力区域的腭部瘢痕力,第一组在硬腭口腔面前1/4区施加,第二组... 目的比较腭裂术后硬腭前后部瘢痕对上颌骨生长的抑制情况。方法利用Ansys软件建立完全性与不完全性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在2个模型上分别分组施加相同大小、方向但不同受力区域的腭部瘢痕力,第一组在硬腭口腔面前1/4区施加,第二组在硬腭口腔面中前1/4区施加,第三组在硬腭口腔面中后1/4区施加,第四组在硬腭口腔面后1/4区施加。对各组位移形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2个腭裂上颌骨模型中,各组上颌骨均出现形变,总位移及三维方向位移形变比较,均为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第四组。结论腭裂术后硬腭不同部位瘢痕在三维方向上均对上颌骨生长产生抑制,其中前部瘢痕抑制程度大于后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腭部瘢痕 前后部位 上颌骨生长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与Millard旋转推进法整复单侧唇裂的手术效果比较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晓琳 王宇 +2 位作者 冯晓伟 刘文静 李向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与Millard旋转推进法整复单侧唇裂的手术效果。方法共收集34例单侧唇裂患者,试验组16例,对照组18例,分别采用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和Millard旋转推进法,对术前、术后照片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与Millard旋转推进法整复单侧唇裂的手术效果。方法共收集34例单侧唇裂患者,试验组16例,对照组18例,分别采用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和Millard旋转推进法,对术前、术后照片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术后健、患侧鼻翼基部点(sba)、鼻翼点(al)、唇峰点(cph)、口角点(ch)对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健、患侧cph、ch对称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sba、cph、ch的对称率及鼻小柱中点回归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al对称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单侧唇裂整复,两种方法对唇部整复效果均较好,但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比传统Millard旋转推进法对鼻部对称性的改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唇裂 华西改良旋转推进法 手术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唇腭裂术后生物力对上颌骨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黄威 曹丁 +2 位作者 周永川 郝福良 宗晓鹏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9-782,共4页
目的:探讨唇腭裂术后上唇压力及腭部瘢痕力这两种生物力对上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原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添加工况,模拟上唇软组织,形成含有上唇及腭板软组织的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在同一模型上,利用ANSYS软件分组添加上... 目的:探讨唇腭裂术后上唇压力及腭部瘢痕力这两种生物力对上颌骨的作用机制。方法:在原腭裂上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添加工况,模拟上唇软组织,形成含有上唇及腭板软组织的腭裂上颌骨有限元模型。在同一模型上,利用ANSYS软件分组添加上唇压力及腭部瘢痕力,比较上颌骨的位移形变情况。第一组添加上唇压力,第二组添加腭部瘢痕力,第三组添加以上两种生物力。结果: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均发生形变,形变位移:第三组>第二组>第一组。结论:对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而言,唇、腭裂修复术均会对上颌骨生长(横向、垂直向、矢状向)产生抑制,且腭裂修复术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腭裂 上唇压力 腭部瘢痕力 三维有限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58例上切牙区多生牙的临床资料分析 被引量:7
12
作者 刘晓琳 任群 +3 位作者 高晓哲 白九平 王宇 李向军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 分析及总结上切牙区多生牙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患者458例,对其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和方向、就诊原因、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 21.0软件包... 目的 分析及总结上切牙区多生牙的临床特点,为其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患者458例,对其就诊年龄、性别、多生牙数目和方向、就诊原因、麻醉方式、手术时间等进行统计,并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458例患者,共有710颗多生牙。患者平均年龄(8.64±4.31)岁,男女比例为3.63∶1;儿童组人数最多,为387例(84.50%)。患者中,2颗多生牙者231例(50.44%),1颗多生牙者218例(47.60%)。多生牙呈倒置位最多,为362颗(50.99%);临床表现中,以无意中行影像学检查发现者最多,为153例(33.41%)。患者中,390例(85.15%)选择了全麻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3.42±13.95) min。不同性别间的多生牙数目、方向、萌出状态,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多生牙数目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组患者的多生牙方向、萌出状态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切牙区多生牙多见于儿童期,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患者常无意中发现,以1颗和2颗者多见,主要为倒置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生牙 上切牙 临床分析 数目 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前牙区种植相关解剖因素CBCT研究
13
作者 宋颢 杨梦源 +2 位作者 陆艺文 张旭东 陈瑞雪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01-408,共8页
目的通过对400例成人上前牙区CBCT图像进行测量统计,了解上前牙区种植相关解剖因素,为美学区种植提供参考。方法筛选纳入400例患者CBCT图像,测量唇、腭侧不同位点的骨量并探索上前牙根和牙槽骨的位置关系。结果唇侧骨壁厚度在根尖处较厚... 目的通过对400例成人上前牙区CBCT图像进行测量统计,了解上前牙区种植相关解剖因素,为美学区种植提供参考。方法筛选纳入400例患者CBCT图像,测量唇、腭侧不同位点的骨量并探索上前牙根和牙槽骨的位置关系。结果唇侧骨壁厚度在根尖处较厚,在唇侧牙槽嵴顶下2 mm处较薄,在根中1/2处最薄,唇侧牙槽嵴顶下2 mm和根中1/2处骨壁厚度>1 mm所占比率在中切牙至尖牙分别为37%、30%;31%、27%;56%、34%。腭侧骨壁厚度自牙槽嵴顶向根方递增,根方骨量>5 mm所占比率在中切牙至尖牙分别为94%、82%、97%。中切牙至尖牙相对于牙槽骨的位置关系分型Ⅰ、Ⅱ、Ⅲ、Ⅳ型分别为79.5%、10.5%、1.0%、2.0%;72.0%、14.5%、3.0%、5.0%;83.0%、5.5%、0.0%、0.5%。Ⅰ亚类(根尖区唇侧骨板厚度图像精度上难以分辨)各牙位占比分别为7.0%、5.5%、11.0%。结论上前牙区唇侧嵴顶及根中处骨板厚度普遍很薄,绝大多数位点骨厚度<1 mm,根中1/2厚度最小;腭侧骨壁厚度自嵴顶向根方递增。上前牙根和牙槽骨多数属于Ⅰ类位置关系,为美学区即刻种植提供有利解剖位置,但Ⅰ亚类的位置,因唇侧骨壁菲薄并可能缺损,提示种植手术前对植骨方式的更多考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前牙区 CBCT 解剖 骨壁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