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北省黑龙港区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产量形成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郭婷 门杰 +5 位作者 卢萍萍 马阳 付鑫 郝立岩 张忠义 彭正萍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9-127,共9页
探索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在河北省黑龙港区武强县3个不同地块分别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常规施肥... 探索有机肥替代氮肥对小麦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合理利用有机废弃物、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量、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科学依据。在河北省黑龙港区武强县3个不同地块分别进行田间小区试验,分别设置5个有机肥替代氮肥处理:常规施肥(T1)、优化施化肥(T2)、有机肥替代15%氮肥(T3)、有机肥替代30%氮肥(T4)和有机肥替代50%氮肥(T5),研究有机肥替代不同比例氮肥对冬小麦叶绿素SPAD值、养分吸收、产量及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氮肥提高生育期小麦叶片叶绿素SPAD值,其中小麦灌浆期有机肥替代30%氮肥显著提高叶片叶绿素SPAD值。随小麦生育期的推进,各处理植株体内干物质与氮磷钾积累量逐渐增加,成熟期有机肥替代30%氮肥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15.83%~61.77%,植株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增加12.38%~53.95%、7.88%~21.03%、10.31%~30.32%,小麦产量较其他处理提高14.96%~15.73%。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平衡各菌门间的相对丰度。综合分析,有机肥替代30%氮肥丰富土壤微生物群落、促进土壤养分吸收、提高小麦养分利用、增加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对减少化肥用量、推动有机肥安全利用、发展绿色可持续农业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氮肥 小麦 养分利用 产量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差异及其制约因素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高肖贤 张华芳 +2 位作者 米慧玲 马文奇 魏静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8-72,共5页
采用跟踪记载和样地实测的方式对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的多个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农户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不同年度间主要原因为气象因素。玉米产量构成中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 采用跟踪记载和样地实测的方式对河北省农户夏玉米产量的多个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农户间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密度,不同年度间主要原因为气象因素。玉米产量构成中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最大,密度对产量的直接影响最大,协调好密度、穗粒数和粒重是夏玉米高产的关键。土壤性状方面,土壤速效钾含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拔节期后增加灌溉千粒重会增加8.1%~10.2%、穗粒数会增加39—46粒/穗。农户现有的施肥量和种植品种对产量差异影响较小。8月下旬至9中旬的阴雨天气会明显影响玉米灌浆,降低粒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产量差异 制约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SSAT模型河北省冬小麦优化栽培管理方式模拟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葛连兴 李迎春 +4 位作者 彭正萍 贺勇 潘婕 韩雪 李鸿池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23,共6页
为使DSSAT模型在河北省麦区得到应用并制定相应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本研究利用DSSAT模型模拟了小麦生长中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均会减少成熟期最大干物质量,当播种日期在10月9日时小麦最... 为使DSSAT模型在河北省麦区得到应用并制定相应的最佳农田管理措施,本研究利用DSSAT模型模拟了小麦生长中的叶面积指数、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播和晚播均会减少成熟期最大干物质量,当播种日期在10月9日时小麦最大干物质量和产量均达最高;播种密度为450株/m^2时产量达到最高,低于450株/m^2时小麦产量下降明显,高于450株/m^2时小麦产量也出现轻微下降;施氮量大于240 kg/hm^2时冬小麦产量增长速率降低,施氮量超过360 kg/hm^2时冬小麦产量变化不明显;每次最佳灌溉量在60 mm。因此,通过模型拟合确定的试验区合理播种日期为10/5—10/21,播种密度为450株/m^2,合理施氮量为240 kg/hm^2,每次灌溉量为6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SAT模型 冬小麦 栽培措施 产量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平原地区农村垃圾现状调查及处理模式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漩 杜欢 +4 位作者 王倩倩 刘春敬 谢建治 杨铮铮 孙洪欣 《绿色科技》 2015年第12期215-218,共4页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北省平原地区10个地级市的29个县的69个村垃圾产生特点及组分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究了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结果表明:河北省垃圾日人均产生量介于0.38~1.19kg/(人·d)之间,平均值为0.78kg/(人·...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河北省平原地区10个地级市的29个县的69个村垃圾产生特点及组分特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探究了农村垃圾的处理模式。结果表明:河北省垃圾日人均产生量介于0.38~1.19kg/(人·d)之间,平均值为0.78kg/(人·d);各垃圾成分大小依次为:厨余〉灰渣〉塑料〉其他〉纸类〉布类〉玻璃〉金属;邯郸、张家口、邢台3个地区的人均垃圾产生量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廊坊和唐山两地的农村垃圾产生量较低,均低于0.40kg/(人·d);石家庄、廊坊、秦皇岛、唐山等地农村生活垃圾的厨余含量较高,均在44%以上,张家口和承德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厨余含量较低,在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北省 平原地区农村 生活垃圾 处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 被引量:10
5
作者 杜欢 刘春敬 +2 位作者 宋漫利 高志岭 谢建治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4期255-259,共5页
为了解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的基础资料,准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状况,抽样选择清水河流域内6个行政村的30家农户,对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进行抽样调查和监测,得到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 为了解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掌握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现状的基础资料,准确评价农村生活污水污染状况,抽样选择清水河流域内6个行政村的30家农户,对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产污特征进行抽样调查和监测,得到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的具体水量水质数据及产污系数。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人均产生量为7.0~8.4 L/(d·人),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简称COD)、氨态氮(ammonia nitrogen,简称NH3-N)浓度、总氮(total nitrogen,简称TN)浓度、总磷(total phosphorus,简称TP)浓度、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简称SS)浓度、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简称DO)浓度分别为1 157.8、14.0、34.4、5.4、697.6、1.4 mg/L,p H值为6.14,生活污水COD、NH3-N、TN、TP产污系数分别为9.038、0.108、0.263、0.042 g/(d·人),并与我国其他地区农村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清水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人均日产生量、污染物浓度及产污系数均与经济水平无关,可为治理清水河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和实施分散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提供科学依据,为华北其他山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水河流域 农村生活污水 污水水质 水质水量 产污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模糊综合评价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晨 谢建治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9-43,49,共6页
以2013年保定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SO2、NO2、CO、O3、PM10和PM2.5监测数据为研究的基础材料,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的相关要求,创建了包含上述6种污染物在内的评价因子集,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以2013年保定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的SO2、NO2、CO、O3、PM10和PM2.5监测数据为研究的基础材料,根据《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663—2013)的相关要求,创建了包含上述6种污染物在内的评价因子集,参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将传统的两级标准扩展为四级评价标准,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保定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并详细分析了各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保定市环境空气质量属于重污染水平,可吸入颗粒物是影响空气质量的最主要因子,进行燃煤控制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空气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糊综合评价 环境空气质量 可吸入颗粒物 保定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形态氮源对玉米幼苗生长及根际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会玲 沙晓晴 彭正萍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35-139,共5页
为合理调控氮素营养,减少氮素损失及不良环境效应,以玉米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处理的玉米幼苗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养分状况,以及植物根际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处理的根际土壤... 为合理调控氮素营养,减少氮素损失及不良环境效应,以玉米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处理的玉米幼苗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养分状况,以及植物根际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处理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提高2.36μg/(g·d),细菌数量提高4%~60%,硝态氮提高137.47~174.10 mg/kg,p H值平均下降0.12~0.14;根际土壤中的玉米幼苗根冠比下降0.01~0.05,氮吸收量提高86%~193%。铵态氮、有机态氮处理的玉米幼苗磷吸收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0.36%和15.57%,钾吸收量提高153%和141%。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提高1.74μg/(g·d),细菌数量提高1.4~3.8倍,速效磷含量平均提高14.38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降低31.53 mg/kg。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与株高和地上部干重、铵态氮含量与氮吸收量、细菌数量与钾吸收量、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硝态氮含量与速效磷含量、p H值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施用氮肥降低玉米幼苗根冠比,提高氮吸收量,提高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数量、硝态氮含量,降低p H值。不同形态氮源对土壤磷酸酶活性、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数量、速效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根际效应较大。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铵态氮含量、细菌数量显著影响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量。不同形态氮源中,铵态氮和有机态氮有利于根际土壤性状改善和玉米生长,促进玉米对磷和钾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根际环境 土壤酶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板蓝根产地土壤-植物中镉铅汞砷含量特征及其污染评价 被引量:9
8
作者 耿丽平 高宁大 +2 位作者 赵全利 薛培英 刘文菊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535-1544,共10页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安国市和蔚县板蓝根产地土壤-植物中Cd、Pb、Hg、As含量特征及其在菘蓝中的累积特性,并对板蓝根产地土壤和草药中Cd、Pb、Hg、As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为该地区安全、合理地发展中草药生...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安国市和蔚县板蓝根产地土壤-植物中Cd、Pb、Hg、As含量特征及其在菘蓝中的累积特性,并对板蓝根产地土壤和草药中Cd、Pb、Hg、As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为该地区安全、合理地发展中草药生产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安国市和蔚县板蓝根产地土壤中重金属Cd、Pb、Hg、As含量差异不大,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变异系数在11.70%~97.65%。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一级标准值进行评价,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45%板蓝根种植区土壤Cd、Pb、Hg、As污染等级为警戒限,其他处于清洁水平;而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值进行评价,种植区单项污染指数及综合污染指数结果均<0.7,土壤环境清洁。此外,菘蓝地上部(大青叶)Cd、Pb、Hg、As平均含量分别为0.22 mg·kg^(-1)、0.89 mg·kg^(-1)、0.04 mg·kg^(-1)、0.25 mg·kg^(-1),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为Cd>Hg>Pb>As;菘蓝地下部(板蓝根)Cd、Pb、Hg、As含量均值分别为0.14 mg·kg^(-1)、0.57 mg·kg^(-1)、0.04 mg·kg^(-1)、0.26 mg·kg^(-1),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为Cd>Hg>As>Pb。所有菘蓝样品中Pb、Hg、As含量均未超出《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口绿色行业标准》(WM2—2001),大青叶9.09%样品中Cd超标,且Cd平均污染指数>0.7,属警戒限污染等级。因此,在中药材GAP(良好的农业规范)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时,除板蓝根产地土壤完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外,也不应忽视板蓝根和大青叶吸收和累积重金属的自身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菘蓝 地上部(大青叶) 地下部(板蓝根) 重金属 污染评价 累积和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调控土壤—水稻中砷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文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7,共7页
水稻是典型的湿地植被之一,淹水的生长环境使水稻积累砷的能力强于其他谷类作物,对稻米的安全性构成威胁。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为亚砷酸,其与硅酸为化学类似物,亚砷酸可通过根细胞膜上硅酸的转运通道被吸收,因此,外源添... 水稻是典型的湿地植被之一,淹水的生长环境使水稻积累砷的能力强于其他谷类作物,对稻米的安全性构成威胁。淹水稻田土壤溶液中砷的主要存在形态为亚砷酸,其与硅酸为化学类似物,亚砷酸可通过根细胞膜上硅酸的转运通道被吸收,因此,外源添加硅可以降低水稻对砷的吸收、累积以及稻米中砷的健康风险。本文从土壤中砷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硅对土壤中砷环境行为的影响,水稻对砷的吸收与转运,外源硅对水稻吸收及累积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开展的研究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稻体系 吸收 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地区小麦生产系统碳排放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浩文 张莹 +2 位作者 王梦樊 彭正萍 张鑫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21,54,共7页
针对河北地区化肥投入高、温室气体排放多、环境污染风险日益增加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河北统计年鉴等数据对小麦集约化过程中产量、氮肥投入、温室气体排放及净温室效应等进行年际动态分析。化肥的使用保证了小麦产量,从2005—2018年,化... 针对河北地区化肥投入高、温室气体排放多、环境污染风险日益增加等问题,本研究基于河北统计年鉴等数据对小麦集约化过程中产量、氮肥投入、温室气体排放及净温室效应等进行年际动态分析。化肥的使用保证了小麦产量,从2005—2018年,化肥投入量增加了27.8%,小麦产量提高了30.8%(达6772.3 kg/hm^(2))。随年际变化,小麦生产导致的总温室气体排放从2005年的4662.7 kg CO_(2)-eq/hm^(2)逐渐增到2018年的6698.4 kg CO_(2)-eq/hm^(2),而间接温室气体排放量占总量的92.2%~95.2%,其中化肥、电力和燃油为主要排放源。从2014年开始施氮量呈下降趋势,氮肥偏生产力(PFP)逐渐增加。从2005年开始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呈二项变化。说明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氮肥施用量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土壤氮素盈余和提升生产可持续性的主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生产 施肥 温室气体排放 氮盈余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施西瓜土壤养分投入与累积及环境风险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晓楠 郭艳杰 +2 位作者 张丽娟 吉艳芝 李博文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59,共9页
为明确河北省设施西瓜主产区养分投入、累积与氮素淋失风险,选取81个设施西瓜大棚与27个对照农田,进行实地调研与土壤样品采集,评价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与累积量,预测硝态氮淋失风险。结果表明:设施西瓜田有机肥和化肥平均用量分别为47550... 为明确河北省设施西瓜主产区养分投入、累积与氮素淋失风险,选取81个设施西瓜大棚与27个对照农田,进行实地调研与土壤样品采集,评价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与累积量,预测硝态氮淋失风险。结果表明:设施西瓜田有机肥和化肥平均用量分别为47550和1301.48 kg/hm^(2),是农田的1.10倍和1.27倍,土壤中氮、磷、钾养分表观盈余量分别是携出量的5.00、7.21和2.96倍。0~20 cm土层中,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处于丰富水平,分别占比70.37%、33.33%、100%和40.74%,且各养分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逐渐降低。设施西瓜田0~60 cm土层硝态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累积量分别是农田土壤的1.43、1.53和1.69倍。并且设施西瓜田土壤硝态氮向下层迁移明显,分别在60~80 cm和120~140 cm出现累积峰;模型预测在150~400 cm土层有均有较高累积量,是农田的8.33~9.55倍。因此,河北省设施西瓜田养分投入量过高,易造成土壤养分的高累积与硝态氮向深层淋失,对地下水存在氮污染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投入 养分累积 环境风险 设施西瓜 潮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耕种模式对玉米物质积累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赟虹 王艳群 +3 位作者 石佳玉 付鑫 张树明 彭正萍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5,58,共8页
为解决因传统浅耕施肥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保水蓄水能力变差、养分效率偏低、作物产量不高等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法,设置了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1)、粉垄+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2)、深松全层施肥精播(T3)、深松两肥异位分层... 为解决因传统浅耕施肥导致的土壤耕层变浅、犁底层加厚、保水蓄水能力变差、养分效率偏低、作物产量不高等问题,本文采用田间试验法,设置了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1)、粉垄+常规浅耕施肥播种(T2)、深松全层施肥精播(T3)、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精播(T4)4个处理,研究了不同机械化耕种模式对玉米干物质和养分积累利用、籽粒产量、肥料效率、土壤水分和紧实度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3和T4的20 cm以下土壤紧实度压强小于T2和T1处理;前者的土壤紧实度压强峰值在30 cm左右较T1降低11.2%~15.5%。T3和T4全生育期0~10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T1,尤其是30 cm以下土层含水量增幅更大。各耕作方式下的玉米拔节-抽雄吐丝期是植株氮、磷、钾吸收积累最多的时期,抽雄吐丝-灌浆期是干物质积累增幅最大的时期。与T1和T2比,T4的植株N、P、K、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8.5%~20.8%、9.8%~19.4%、4.9%~12.1%、8.3%~26.5%,T4和T3之间差异不显著。与T1-T3比,T4的籽粒产量和NPK肥料偏生产力增加4.9%~14.5%,增收920~2259 yuan/hm^(2)。说明深松两肥异位分层施肥(T4)处理深松打破土壤坚实犁底层,降低紧实度,提高土壤渗透性和储水能力,促进玉米吸收和利用养分,提高肥料效率,增加籽粒产量,是一种优化的耕种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种模式 玉米 干物质积累量 养分积累量 土壤物理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番茄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的影响
13
作者 米良 李伟哲 +8 位作者 吴亚洁 李家辉 祁明月 王晨 王英杰 王小敏 宁国辉 李博文 杨志新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25年第3期247-253,共7页
为探讨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选取麦秸生物炭(J)、麦秸+2.5%丁香酸(JD1)、麦秸+5%丁香酸(JD2)为试验材料,研究两者组合对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 为探讨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对土壤氨挥发和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采用室内土壤培养试验,选取麦秸生物炭(J)、麦秸+2.5%丁香酸(JD1)、麦秸+5%丁香酸(JD2)为试验材料,研究两者组合对土壤N_(2)O和NH_(3)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和单施1%麦秸生物炭相比,组合处理JD2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降低30.21%、24.72%,NH_(3)平均挥发速率降低31.40%和14.61%;JD2处理使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降低30.20%和23.15%,使NH_(3)累积挥发量显著降低35.90%和16.67%;JD2处理显著降低土壤NO_(3)^(-)-N平均含量23.61%、30.99%,降低土壤NH_(4)^(+)-N平均含量23.17%、12.55%。综上,番茄土壤施用麦秸生物炭联合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对N_(2)O和NH_(3)减排固氮效果显著,为降低菜田N_(2)O排放和NH_(3)挥发风险、提高氮利用率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生物炭 生物硝化抑制剂丁香酸 N_(2)O排放 NH_(3)挥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氮素运移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蒋嘉伟 张洁 +4 位作者 张闪烁 杜思婕 吉艳芝 王琛 张丽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62,共15页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运移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降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提供有效方法。【方法】2021—2023年在河北省辛集市连续开展3个轮作季的田间试验,小麦季试验以...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运移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为降低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温室气体排放与土壤氮素淋溶风险提供有效方法。【方法】2021—2023年在河北省辛集市连续开展3个轮作季的田间试验,小麦季试验以100%配方肥为对照(T),并设施用80%配方肥量(TM),以及推荐量下80%化肥养分+20%生物有机肥替代(TM+1)、TM+1配合6000 kg/hm^(2)生物炭(TM+2)、TM+2配合15 kg/hm^(2)土壤结构调理剂(TM+3) 4个处理。玉米季各处理施肥量均相同。分析土壤温室气体(N_(2)O、CH_(4)、CO_(2))排放特征、增温潜势、剖面硝态氮运移与作物产量。【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下耕层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与T处理相比,TM处理的N_(2)O平均排放通量显著降低了35.31%(P<0.05);TM、TM+1、TM+2和TM+3处理之间CO_(2)平均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TM、TM+1、TM+2、TM+3处理之间CH_(4)平均排放通量无显著差异(P>0.05)。与T处理相比,TM处理N_(2)O周年累计排放量显著降低了37.63%(P<0.05),CO_(2)累积排放量无显著变化(P>0.05);T、TM、TM+1、TM+2、TM+3处理的CH_(4)累积排放量均为负值。TM和TM+1处理较T处理的增温潜势分别显著降低了38.15%和16.25%(P<0.05)。TM、TM+1、TM+2、TM+3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均在80—160 cm土层出现峰值,TM、TM+1、TM+2和TM+3处理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相比T处理分别减少38.98%、26.05%、61.26%和28.13%,TM、TM+2、TM+3处理100—4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T处理分别减少59.26%、18.03%、16.65%。3个轮作季中,TM+1和TM+2处理产量在第3季较T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9.63%和9.55%(P<0.05)。【结论】施用80%推荐配方肥,或者养分总量不降低条件下,以20%的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或20%的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添加土壤调理剂均降低了土壤N_(2)O气体排放强度和总量,但减排效果以降低养分投入的施用80%推荐配方肥处理效果最明显,并降低了土壤硝态氮淋溶损失。以20%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小麦、玉米增产效果显著,第3个轮作季中小麦和玉米总产量显著增加了9.63%(P<0.05);20%生物有机肥替代与生物炭配施能减少硝态氮向100—400 cm土层淋溶的风险,并使玉米产量显著增加了1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玉米轮作 N_(2)O排放 CH_(4)排放 CO_(2)排放 氮素淋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下有机肥部分替代提高华北平原中低产田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
15
作者 李亚楠 孙世媛 +4 位作者 吕旭东 王艳群 付鑫 宁鹏 彭正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2-893,共12页
【目的】华北地区大面积中低产田存在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低、产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本研究在农民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施20%氮肥,同时配施等氮量的不同有机肥,以探究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于2022—2024年开展... 【目的】华北地区大面积中低产田存在小麦氮素利用效率低、产量不稳定等突出问题。本研究在农民常规施氮量的基础上减施20%氮肥,同时配施等氮量的不同有机肥,以探究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方法】于2022—2024年开展两季冬小麦田间大区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常规施氮量(N1)、减氮20%(N2)以及减氮20%基础上配施腐植酸复合肥(N3)、功能性生物有机肥(N4)、微藻肥(N5)、风化煤生物菌肥(N6)。在小麦开花期测定了叶片光合特征,在主要生育期取样调查阶段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及转运,在成熟期分析籽粒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结果】与N2处理相比,4个配施不同有机肥处理的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增量未达显著水平;蒸腾速率显著提高18.6%~33.5%,N6的蒸腾速率还显著高于N5;N3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N3和N4处理增加了各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N5和N6增加了挑旗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增幅在8.9%~18.2%;N3、N4、N5、N6处理提高了返青至开花期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只有N4提高了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增幅达到15.8%。相比于N1,N2处理花前氮素运转量降低或者持平,而N3、N4、N5、N6处理提升了花前氮素运转量。与N1相比,N2降低了千粒重(2022年)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2023年),而N3、N4、N5、N6处理显著提高了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以及氮肥农学效率,N3、N4显著提高了产量;N2、N5、N6处理降低了籽粒蛋白含量,而N3、N4对籽粒蛋白含量没有显著影响。结构方程分析结果表明,施肥直接影响小麦氮素和干物质积累(路径系数分别为0.86、0.90),氮素积累进而影响叶片光合特征(0.52),干物质积累直接影响籽粒产量(0.77),两年试验各施肥处理的综合效果表现为:N4>N3>N6>N5>N1>N2>N0。【结论】在农民习惯施氮基础上减氮20%,对小麦光合效率、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及运转无显著影响。在减氮20%基础上配施功能性生物有机肥或腐植酸复合肥,可进一步提高各生育期小麦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量,促进干物质和氮素向籽粒转移,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和蛋白含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氮20%基础上配施风化煤生物菌肥可提升开花前的氮素积累量,但挑旗期和开花期的氮素积累量明显低于配施功能性生物有机肥。鉴于华北平原中低产麦田面积大,建议减氮20%基础上配施功能性生物有机肥,以实现节肥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氮肥减施 有机肥 光合特性 干物质和氮素积累 产量 氮肥农学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孢杆菌8-32用量对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16
作者 杨庆 李旭 +7 位作者 彭泽龙 李响 葛姗姗 高志岭 刘春敬 范玉婧 梁学优 李雨晴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8-85,共8页
为明确不同枯草芽孢杆菌用量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在玉米—小麦轮作区开展田间试验,以枯草芽孢杆菌8-32(有效活菌数≥20×108CFU/mL,芽孢率>95%,IAA>30mg/L)为供试菌剂,采用浅埋滴灌的方... 为明确不同枯草芽孢杆菌用量对华北地区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品质和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在玉米—小麦轮作区开展田间试验,以枯草芽孢杆菌8-32(有效活菌数≥20×108CFU/mL,芽孢率>95%,IAA>30mg/L)为供试菌剂,采用浅埋滴灌的方式在冬小麦拔节期分别施用15L/hm^(2)(G1处理)、45L/hm^(2)(G3处理)、75L/hm^(2)(G5处理)和105L/hm^(2)(G7处理)的菌剂,以不施用菌剂为对照(CK),研究施用菌剂8-32不同用量对土壤化学性质、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籽粒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小麦赤霉病防控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各施用菌剂处理的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3.60%~38.79%和6.56%~21.31%,尤其是G5处理,其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高于CK(P<0.05),菌剂8-32施用能够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在抽穗期,与CK相比,菌剂施用后株高、根干重和植株干重分别增加11.58%~21.50%、13.33%~26.67%和4.15%~56.99%。G1、G3、G5和G7的产量分别为7065.15、7118.46、7985.72、7257.36kg/hm^(2),增产率分别为16.67%、17.55%、31.87%和19.84%,其中G5产量极显著高于CK(P<0.01)。处理G5的籽粒蛋白、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13.17%、18.34%和49.01%,比CK分别高6.22%、20.44%和9.78%。菌剂8-32施用对小麦赤霉病也具有积极的防控效果,尤其是G5处理,其病穗防效达47.83%,且其产投比最高,为1.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孢杆菌 冬小麦 土壤化学性质 产量 品质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素调控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17
作者 石桂枝 张瑞盈 +3 位作者 冯若晗 周佳琪 许华森 薛澄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34,共9页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 为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黑小麦产量、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试验以黑小麦品种‘农大876’和‘冀紫439’为供试材料,于2021—2023年在田间设置不施氮和分别施氮120、180、240 kg N/hm^(2)处理,于各生长期测定产量要素及各器官含氮量。结果表明:增加施氮量提高黑小麦产量主要是由于提高了穗数和收获指数,但品种间存在差异。对于‘农大876’,施氮180 kg N/hm^(2)产量最高,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显著提高13.0%;‘冀紫439’施氮180 kg N/hm^(2)和240 kg N/hm^(2)产量与不施氮处理相比均提高48.8%。提高施氮量,有利于提高黑小麦地上部吸氮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农大876’、‘冀紫439’于拔节期追肥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72.9%~128.4%、131.5%~215.2%,表明‘冀紫439’对氮肥的响应更为敏感。增施氮肥对氮素收获指数无显著影响,但均不利于提高两个黑小麦品种的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因此,在与本研究土壤环境一致的条件下,对于‘农大876’这类相对高杆且低养分需求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199 kg N/hm^(2);而对于‘冀紫439’这类对氮肥响应更敏感的黑小麦品种,其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为211 kg N/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小麦 施氮量 产量 干物质积累 氮素吸收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模化羊场粪便堆肥碳氮比优化研究
18
作者 吴迪 廖文华 +4 位作者 耿仕呈 白贻超 景悦杨 刘春敬 高志岭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25,共9页
为了提高规模化肉羊养殖场粪便堆肥效率、降低堆肥过程中养分损失,本研究采用室外模拟堆肥的方法,以羊粪直接堆肥为对照T0(C/N 12∶1),系统探讨了不同碳氮比T1(C/N 19∶1)、T2(C/N 25∶1)、T3(C/N 30∶1)对羊粪堆肥中NH_(3)、N_(2)O、CH... 为了提高规模化肉羊养殖场粪便堆肥效率、降低堆肥过程中养分损失,本研究采用室外模拟堆肥的方法,以羊粪直接堆肥为对照T0(C/N 12∶1),系统探讨了不同碳氮比T1(C/N 19∶1)、T2(C/N 25∶1)、T3(C/N 30∶1)对羊粪堆肥中NH_(3)、N_(2)O、CH4、CO_(2)等碳氮损失与堆肥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堆肥过程中T1、T2、T3碳氮比优化处理的高温期发生与持续时间均明显优于T0处理;与T0相比,T1、T2、T3碳氮比优化处理显著降低了NH_(3)、N_(2)O和CH4排放,其中NH_(3)排放降幅分别为17.9%、45.8%和58.2%,N_(2)O排放降幅分别为21.1%、27.7%和44.9%,CH4排放降幅分别为51.4%、93.3%、83.8%;由于碳氮比优化处理堆肥升温快、高温时段长、物料降解速率高,T1、T2、T3处理的CO_(2)累积排放量分别比T0高64.1%、55.3%、51.5%。此外,T1、T2、T3处理还明显提高了羊粪堆肥的种子发芽指数,降低了堆肥的电导率(EC)。本研究表明,优化规模化羊场粪便堆肥碳氮比不仅可提高羊粪的堆肥效率、堆肥质量,还显著降低了堆肥过程中氮素损失与温室气体排放,且以T2处理的氮损失和温室气体排放的综合减排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粪堆肥 氮损失 氨气 温室气体 碳氮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机械化分层施肥对中低产田小麦产量形成和养分利用的影响
19
作者 吕旭东 孙世媛 +5 位作者 李亚楠 郭靖 王艳群 付鑫 宁鹏 彭正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57-670,共14页
【目的】华北平原中低产田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肥料施用不合理,作物增产潜力较大。我们借助机械化施肥手段,研究提高施肥精度的相关措施,旨在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与高效益。【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自主研制了智... 【目的】华北平原中低产田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肥料施用不合理,作物增产潜力较大。我们借助机械化施肥手段,研究提高施肥精度的相关措施,旨在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与高效益。【方法】本研究基于前期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自主研制了智能化分层施肥机械,采用该机械在河北省宁晋县和曲周县进行田间试验。设置6个施肥处理,分别为农民习惯施肥(MF1)、优化氮磷钾肥一层施用(MF2)、两层施用(MF3)、氮磷肥两层钾肥三层施用(MF4)、氮钾肥两层磷肥三层施用(MF5)、氮肥两层磷钾肥三层施用(MF6)。在小麦灌浆期,测定旗叶SPAD值和光合指标;在4个关键生育期,取植株样品分析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在成熟期,测定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籽粒蛋白组分含量。【结果】与MF2比,分层施肥改善了小麦旗叶光合特性,MF6处理增加了旗叶SPAD、Pn、Tr、Gs值;分层施肥处理小麦拔节—成熟期地上部氮、磷和钾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7.37%~25.54%、9.38%~30.55%、0.74%~21.53%;小麦产量增加了5.14%~12.74%;MF5和MF6处理的小麦籽粒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分别显著提升了19.01%~38.01%、21.88%~36.67%和9.64%~24.25%,谷/醇提高了1.57%~4.80%。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试验点分层施肥处理直接影响小麦叶片SPAD值、干物质积累量、植株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积累量,进而间接影响叶片光合作用、籽粒产量及品质,成熟期小麦养分积累量、产量与品质综合评价以MF6、MF5得分最高。【结论】智能化机械分层施肥通过影响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地上部氮磷钾养分的积累,间接促进了小麦光合能力提升、产量增加及品质改善。在相同施肥量下,可进一步提高产量5.14%~12.74%,增加籽粒总蛋白中的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改善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分层施肥 冬小麦 光合特征 养分积累 籽粒产量 蛋白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全基因组学的皮特不动杆菌JW535甲烷氧化代谢途径分析
20
作者 代宇菲 杨庆 +6 位作者 赵彬 范玉婧 葛姗姗 高志岭 刘春敬 李响 耿仕呈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9-239,共11页
畜禽养殖和水稻种植是温室气体甲烷(CH_(4))的重要排放源。甲烷氧化菌是大气CH_(4)的重要汇,从垃圾填埋场覆土中分离出1株甲烷氧化菌JW535,经生理生化、16S rRNA及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分析,鉴定其为皮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 畜禽养殖和水稻种植是温室气体甲烷(CH_(4))的重要排放源。甲烷氧化菌是大气CH_(4)的重要汇,从垃圾填埋场覆土中分离出1株甲烷氧化菌JW535,经生理生化、16S rRNA及平均核苷酸一致性分析,鉴定其为皮特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批式培养试验表明,与对照菌株Methylosinus trichosporium OB3b相比,培养120 h后,JW535的D_(600 nm)和CH_(4)氧化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分别为0.48和83%。采用三代PacBio结合二代Illumina全基因组测序解析了JW535的CH_(4)氧化代谢通路,其基因组大小为8012886 bp,经直系同源蛋白数据库(COG)和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注释到的基因分别为4916、3073个。JW535全基因组序列中注释到甲烷氧化单加氧酶、甲醇脱氢酶和甲酸脱氢酶的编码基因pmoA、mxaJ和fdoI,推测其具有相对完整的CH_(4)异化代谢通路。JW535同化代谢与丝氨酸循环有关,且具有完整的三羧酸循环。基于JW535的pmoA基因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出其pmoA为低CH_(4)亲和力型,其pmoA蛋白含有AMO氨单加氧酶,在进化中相对保守。本研究解析了Acinetobacter pittii JW535的甲烷氧化代谢通路,可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甲烷氧化菌种资源、减少农业CH_(4)排放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特不动杆菌 甲烷氧化 PMOA 全基因组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