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INC01355通过miR-545-5p/FOXD1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高静 魏校通 +2 位作者 李星晨 闫威 王浩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8-245,共8页
目的探讨LINC01355通过miR-545-5p/叉头盒D1(FOXD1)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OSCC细胞系Cal-27,随机分为对照组、转染LINC01355 siRNA(si-LINC01355)组、转染LINC01355过表达质粒(pc-L... 目的探讨LINC01355通过miR-545-5p/叉头盒D1(FOXD1)信号通路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OSCC细胞系Cal-27,随机分为对照组、转染LINC01355 siRNA(si-LINC01355)组、转染LINC01355过表达质粒(pc-LINC01355)组、转染LINC01355 siRNA阴性对照+miR-545-5p阴性对照+空载质粒(si-NC+miR-545-5p-NC+pc-NC)组、转染LINC01355 siRNA+miR-545-5p抑制剂(si-LINC01355+miR-545-5p inhibitor)组。转染后实时定量PCR检测各组细胞LINC01355、miR-545-5p及FOXD1表达;转染后的Cal-27细胞通过皮下接种构建各组移植瘤裸鼠模型,测量移植瘤生长情况;CCK-8法、流式细胞术、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E-cadherin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C-myc]、凋亡相关蛋白[切割型胱天蛋白酶-3(cleaved 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与FOXD1表达。双萤光素酶报告实验鉴定LINC01355与miR-545-5p/FOXD1信号通路的靶向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si-LINC01355组LINC01355、FOXD1 mRNA表达,增殖活性,侵袭数量,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PCNA、C-myc与FOXD1蛋白表达,移植瘤体积均降低(均P<0.05);而miR-545-5p表达,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Bax蛋白表达,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均升高(均P<0.05)。pc-LINC01355组各指标变化趋势与si-LINC01355组相反。与si-LINC01355组比较,si-LINC01355+miR-545-5p inhibitor组LINC01355、FOXD1 mRNA表达,增殖活性,侵袭数量,Vimentin蛋白阳性表达,PCNA、C-myc与FOXD1蛋白表达,移植瘤体积均增加(均P<0.05),而miR-545-5p表达、细胞凋亡率、cleaved caspase-3与Bax蛋白表达、E-cadherin蛋白阳性表达均降低(均P<0.05)。Cal-27细胞中LINC01355可靶向下调miR-545-5p表达,且miR-545-5p可靶向下调FOXD1表达。结论LINC01355可通过调控miR-545-5p/FOXD1信号通路促进OSCC细胞增殖和侵袭,抑制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LINC01355 miR-545-5p/FOXD1信号通路 增殖 凋亡 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颌面-头颈部钙化上皮瘤误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刘国林 闫威 史炳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52-454,共3页
对2003—2008年沧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例曾被误诊的口腔颌面-头颈部钙化上皮瘤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误诊的原因,并结合文献对钙化上皮瘤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等进行探讨。
关键词 钙化上皮瘤 毛母质瘤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8
3
作者 刘国林 闫威 +1 位作者 陈勇 马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6期669-671,678,共4页
目的总结分析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27例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22例(81.5%),显效5例(18.5%),有效率达100%。随访1~2年后未见复发。结论平... 目的总结分析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的疗效。方法采用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27例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并观察其疗效。结果治愈22例(81.5%),显效5例(18.5%),有效率达100%。随访1~2年后未见复发。结论平阳霉素联合地塞米松灌注治疗婴幼儿颌面部血管瘤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的优点,是安全、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 婴幼儿血管瘤 灌注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象限龈下刮治临床疗效观察及患者满意度与复诊意愿的评价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洪利 郭燕军 林晓萍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14-816,共3页
目的:通过与上下半口龈下刮治比较,观察其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满意度与复诊意愿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交叉象限刮治组)和对照组30例(上下半口刮治组),测量术前及术后1、2、6周临床指标... 目的:通过与上下半口龈下刮治比较,观察其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满意度与复诊意愿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慢性牙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交叉象限刮治组)和对照组30例(上下半口刮治组),测量术前及术后1、2、6周临床指标,比较2组治疗牙周炎的疗效,患者填写满意度调查表及复诊意愿表。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临床指标均较基线明显好转(P<0.05),术后1、2周临床指标PD、SBI、BOP差异显著(P<0.05),AL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周2组各临床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术后疗效患者满意度和复诊意愿指数在1、2周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交叉象限刮治是一种短时、高效、经济、患者满意度高、复诊意愿强烈的牙周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叉象限龈下刮治 慢性牙周炎 患者满意度 复诊意愿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及TSGF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马超 杨晓春 +1 位作者 闫威 唐全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的表达,为临床能早期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组织蜡块,以...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特异性生长因子(tumor specific growth factor,TSGF)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中的表达,为临床能早期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2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标本组织蜡块,以同期住院患者的颌面部恶性肿瘤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的阴性和阳性淋巴结标本组织蜡块各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TNF-α和TSGF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疾病中的表达。结果 TNF-α和TSGF表达皆定位于细胞质内。TNF-α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在颌面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中的表达(P<0.001),与颌面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阴性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无差异(P>0.05);TSGF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明显低于在颌面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阳性淋巴结中的表达(P<0.001),与颌面部恶性肿瘤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阴性淋巴结中的阳性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两种细胞因子的检测可用于肿大淋巴结的辅助鉴别诊断,为临床能早期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实验依据。如两种细胞因子均呈强阳性,可高度提示恶性肿瘤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反应性增生 肿瘤坏死因子-Α 肿瘤特异性生长因子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条件下保存不同时间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性和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时炳正 徐志媛 +5 位作者 杜晓岩 范龙坤 陈勇 廖立 金岩 赵世俊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4℃条件下保存时间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安全有效短期保存BMSCs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为小鼠...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4℃条件下保存时间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性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为安全有效短期保存BMSCs提供参考。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使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为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短期储存液,直接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置于4℃保存,分别在0、4、12、24、48h观察细胞形态、活细胞比例、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结果: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4℃条件下保存0、4、12h和24h镜下见细胞形态良好、活细胞比例仍接近80%,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与0h相比未见显著性差异;保存至48h镜下见死细胞和细胞碎片增多、活细胞比例仅接近20%,细胞增殖和分化能力与0h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4℃条件下24h内保存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一种简洁有效可行的短期保存方法。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逐渐丧失细胞活性和生物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诱导 成脂诱导 细胞悬液4℃保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酶Ⅰ抑制细胞聚集降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静脉注射发生急性肺栓塞的风险 被引量:1
7
作者 时炳正 徐志媛 +5 位作者 杜晓岩 杜建宇 范龙坤 毕焕京 廖立 金岩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2期111-116,共6页
目的:探索DNA酶Ⅰ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降低急性肺栓塞的发生。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57小鼠分PBS注射组、10U/mL DNaseⅠ-PBS注射组、正常BMSCs注射组、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PBS注射组与正常BMSCs注射组尾静脉... 目的:探索DNA酶Ⅰ处理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降低急性肺栓塞的发生。方法:体外培养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C57小鼠分PBS注射组、10U/mL DNaseⅠ-PBS注射组、正常BMSCs注射组、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PBS注射组与正常BMSCs注射组尾静脉注射PBS或临界致死剂量的BMSCs,脏器组织学检测,PBS注射组对照,观察急性死亡率;比较正常BMSCs与DNaseⅠ处理后BMSCs体外增殖、分化能力和悬液中细胞聚集状态;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注射DNaseⅠ处理后3×106个BMSCs 5ml/kg观察急性死亡率。结果:PBS注射组相比正常BMSCs注射组急性死亡率为60%、心肺异常、肺血管内异染物质,急性肺栓塞;DNaseⅠ预处理不影响BMSCs体外增殖分化能力;DNaseⅠ处理BMSCs较正常BMSCs聚集成团细胞比例显著下降。DNaseⅠ处理后BMSCs注射组的急性死亡率为23.3%,与正常BMSCs注射组比较差异显著。结论:DNaseⅠ预处理不影响B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能抑制单细胞聚集降低静脉注射BMSCs所导致的急性肺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鉴定 DNASE 注射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