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制剂含量的几种比色分析方法适用性研究
1
作者 高志强 刘霁萱 +3 位作者 刘丰茂 赵鹏跃 郭丹 王文卓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7,共12页
鉴于当前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系统评估了硫酸-苯酚法、硫酸-蒽酮法及Elson-Morgan法在多种糖类化合物检测中的适用性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有效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三种比色法对葡萄糖、半... 鉴于当前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产品质量分析检测方法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系统评估了硫酸-苯酚法、硫酸-蒽酮法及Elson-Morgan法在多种糖类化合物检测中的适用性及影响因素,并建立了有效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表明,三种比色法对葡萄糖、半乳糖醛酸和氨基葡萄糖呈现不同的响应性,单糖组成对比色法的选择尤为重要。以相应单糖组成的葡聚糖、多聚半乳糖醛酸和氨基寡糖素为代表聚糖化合物,通过优化比色反应条件,确立了适合的最佳检测条件。方法验证结果显示,各方法在其线性范围内均表现出优异的线性相关性(R^(2)>0.998)、良好的重复性(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0.4%~0.9%)及高回收率(100%~101%)。结合离子色谱法揭示了当前低聚糖素制剂的有效成分为低聚氨基葡萄糖,并指出了当前登记资料中对于糖类有效成分界定不清晰的现状。最后,本研究确立并验证了用于香菇多糖、低聚糖素和几丁聚糖制剂的比色分析方法,结果均展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优异的重现性和高准确度,满足产品质量检测的方法要求。此研究为糖类植物免疫诱抗剂质量分析提供了策略与方法支持,有助于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免疫诱抗剂 糖类化合物 硫酸-苯酚法 硫酸-蒽酮法 Elson-Morgan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中草药四味穿心莲益生菌发酵产物对鸡大肠杆菌作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单文琪 江庆国 +3 位作者 张述阳 谭艳平 周铁忠 王宏军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四味穿心莲益生菌发酵产物(FPSCS)对鸡大肠杆菌的作用,采用微孔-平板法测定其对O_(2)型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O_(2)型鸡大肠杆菌半数致死量(LD_(50))感染SPF雏鸡制备病理模型,随机分为FP... 为探究复方中草药四味穿心莲益生菌发酵产物(FPSCS)对鸡大肠杆菌的作用,采用微孔-平板法测定其对O_(2)型鸡大肠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以O_(2)型鸡大肠杆菌半数致死量(LD_(50))感染SPF雏鸡制备病理模型,随机分为FPSCS高、中、低剂量组,硫酸新霉素组,四味穿心莲散组,益生菌组及对照组,统计总有效率、治愈率;ELISA试剂盒检测各组动物外周血液中炎症因子的含量。结果显示:FPSCS体外对O_(2)型鸡大肠杆菌的MIC和MBC均为31.25 mg/mL,口服FPSCS剂量为0.1~0.5 g/(次·只)的总有效率为73.33%~83.33%、治愈率为70%~80%,均显著高于四味穿心莲散组和益生菌组(P<0.05),且治疗初期可显著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P<0.05),显著升高IFN-γ的含量(P<0.05)。由此表明,FPSCS可通过抑杀O_(2)型鸡大肠杆菌和降低鸡外周血促炎因子的含量而发挥较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味穿心莲散 益生菌 中草药发酵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残留 被引量:1
3
作者 黄鑫 贾福艳 +6 位作者 刘良月 关鑫 杨沛文 郭红霞 张双 杨雪葳 黄成田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2期31-36,共6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的残留分析方法。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CCIM经乙腈(含1%乙酸)振荡提取,氯化钠盐析分离水相和乙腈相,PSA和C_(18)吸附剂净化,HPLC-MS/MS...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的残留分析方法。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CCIM经乙腈(含1%乙酸)振荡提取,氯化钠盐析分离水相和乙腈相,PSA和C_(18)吸附剂净化,HPLC-MS/MS测定。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在0.001~0.1mg/L范围内均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葡萄中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的平均回收率为83%~92%,相对标准偏差为1.3%~6.7%。方法的最小检出质量分数均为0.01mg/kg。该方法选择性好,灵敏度高,适用于葡萄中精甲霜灵、吡唑醚菌酯、氰霜唑及其代谢物CCIM的残留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精甲霜灵 吡唑醚菌酯 氰霜唑 CCIM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助剂对嘧菌酯防治3种植物病害的增效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王斌 司乃国 +2 位作者 郭静 遇璐 赵杰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93-298,共6页
为研究不同助剂对嘧菌酯防治植物病害的增效效果,通过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药液叶片持留量的测定以及室内盆栽活性试验,测定了Silwet408、NF-100、倍达通、迈道和速捷5种助剂对玉米、小麦、大豆叶片的润湿持留能力和对嘧菌酯... 为研究不同助剂对嘧菌酯防治植物病害的增效效果,通过表面张力、临界胶束浓度(cmc)、药液叶片持留量的测定以及室内盆栽活性试验,测定了Silwet408、NF-100、倍达通、迈道和速捷5种助剂对玉米、小麦、大豆叶片的润湿持留能力和对嘧菌酯防治病害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供试的5种助剂均可显著降低药液的表面张力,增加药液在叶片上的最大稳定持留量(Rm),其中Silwet408的Rm值达7.32 mg/cm^2,倍达通的Rm值达11.16 mg/cm^2。5种助剂可显著增加嘧菌酯对小麦白粉病、大豆锈病和玉米锈病的防治效果,其中:对于玉米锈病,迈道的增效效果(EC500.016 mg/L)最好,其次为倍达通(EC500.029 mg/L);对于小麦白粉病,NF-100(EC500.009 mg/L)和Silwet408(EC500.009 mg/L)的增效效果最好;对于大豆锈病,迈道(EC500.006 mg/L)和Silwet408(EC500.007 mg/L)的增效效果最好。综合来看,Silwet408和迈道对嘧菌酯防治3种植物病害是较好的增效助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剂 嘧菌酯 植物病害 防治效果 增效作用 表面张力 临界胶束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药产品中顺式二溴菊酰氯的分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成梦可 尹秀娥 +1 位作者 曹仲杰 奚望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9期49-54,64,共7页
本文建立了顺式二溴菊酰氯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将试样用甲醇溶解并衍生化反应30 min后,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使用Eclipse XDB C_(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在220 nm下,对试样中的顺式二溴菊酰氯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 本文建立了顺式二溴菊酰氯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将试样用甲醇溶解并衍生化反应30 min后,以甲醇+0.1%磷酸水溶液为流动相,使用Eclipse XDB C_(18)色谱柱和紫外检测器,在220 nm下,对试样中的顺式二溴菊酰氯进行分离和测定。结果表明,顺式二溴菊酰氯在0.599~9.982μ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相关系数为0.9988,变异系数1.9%,平均回收率为99%,检出限浓度为0.200μg/mL,可以满足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式二溴菊酰氯 高效液相色谱 溴氰菊酯 相关杂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ECD微生物农药中次级代谢物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1
6
作者 宋俊华 王以燕 邢立国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1年第10期10-13,共4页
微生物次级代谢物因其产生过程、条件以及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是微生物农药登记评审中的难点。OECD 2018年发布的98号工作文件(Working Document o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Microbial Biocontr... 微生物次级代谢物因其产生过程、条件以及自身性质的特殊性,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是微生物农药登记评审中的难点。OECD 2018年发布的98号工作文件(Working Document on the Risk Assessment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 of Microbial Biocontrol Agent)对微生物农药中次级代谢物的风险评估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对其中的部分重点内容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供农药管理部门和行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农药 次级代谢物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小动物口鼻暴露系统对叶菌唑原药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宗澄 张述阳 +3 位作者 张智博 张晓军 金迪 王华琳 《绿色科技》 2020年第24期227-230,共4页
使用新型小动物口鼻暴露系统检测了叶菌唑原药对大鼠的急性吸入性,求出了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急性吸入毒性划分等级提供试验依据。参照OECD化学品测试导则,以SD(Sprague Dawley)大鼠为实验动物,设计浓度分别为5000mg/m^3、2000mg/m^3... 使用新型小动物口鼻暴露系统检测了叶菌唑原药对大鼠的急性吸入性,求出了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急性吸入毒性划分等级提供试验依据。参照OECD化学品测试导则,以SD(Sprague Dawley)大鼠为实验动物,设计浓度分别为5000mg/m^3、2000mg/m^3、1000mg/m^3和0mg/m^3。根据叶菌唑物理与化学性质对其进行前处理,利用新型口鼻暴露系统对经过处理后的叶菌唑原药进行急性吸入毒性试验。观察实验动物一般临床症状、中毒症状及死亡情况,试验结束后对死亡的实验动物的肺部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表明:成功建立了叶菌唑原药新型口鼻暴露系统吸入毒性试验体系;而SD大鼠急性吸入毒性试验LC50值分别为:雄性2418 mg/m^3(4h),雌性2144 mg/m^3(4h);测定的粒径分布MMAD的结果为3.69μm,3.77μm,3.73μm,GSD为1.95,1.90,1.98;病理检查显示死亡实验动物出现肝脏空泡变性,肝脏细胞肥大,肺脏泡沫细胞团;根据全球化学品统一分类与标签制度(GHS)大鼠急性吸入毒性分级标准及依据《农药登记资料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2569号)中附件14的农药产品毒性分级标准,叶菌唑原药急性吸入毒性为4级,属于低等毒性,该结论为叶菌唑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鼻暴露系统 叶菌唑 急性吸入毒性试验 半数致死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动物尿液采集的方法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王晓娜 《今日畜牧兽医》 2020年第11期95-95,共1页
尿液的采集方法通常是用导管插入动物膀胱进行收集,也可在动物自然排尿时接取尿液。尿液应采集在干净的离心管中,随即送往实验室进行检验。尿液的检验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物理方法,主要检查尿色、尿量、透明度、密度、粘稠度等。化学方... 尿液的采集方法通常是用导管插入动物膀胱进行收集,也可在动物自然排尿时接取尿液。尿液应采集在干净的离心管中,随即送往实验室进行检验。尿液的检验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物理方法,主要检查尿色、尿量、透明度、密度、粘稠度等。化学方法,测定其所含化学成分,蛋白质、葡萄糖等。显微镜检查尿中的沉渣,如有机沉渣、无机沉渣等。如果不能立即检查,为防止发酵分解,需保存在冰箱中或加入防腐剂保存,常用防腐剂有硼酸、甲苯和福尔马林等。常见的尿液采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腹部压迫采尿法、代谢笼收集尿液法、托盘法收集尿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压迫采尿法 代谢笼收集尿液法 托盘法收集尿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UPAC纳米农药健康风险评估概述
9
作者 宋俊华 邢立国 张宏军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3年第10期6-10,共5页
与常规农药相比,纳米农药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农药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对IUPAC纳米农药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及相关文献等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介绍了与常规农药相比,纳米农药在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流... 与常规农药相比,纳米农药有其显著的特殊性,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估是农药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本文对IUPAC纳米农药健康风险评估体系及相关文献等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介绍了与常规农药相比,纳米农药在健康风险评估方面的流程、要求、特点及疑难点,供相关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农药 健康风险评估 纳米载体 纳米颗粒 生物持留性 生物获得性、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美国及AOAC微生物分析方法确认准则比较
10
作者 宋俊华 段丽芳 +3 位作者 夏玉先 邢立国 侯春青 吴进龙 《农药科学与管理》 CAS 2022年第2期14-17,共4页
本文比较了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AQSIQ)、美国环保局(EPA)和AOAC发布的三个微生物分析方法确认准则,供相关管理部门及行业在微生物农药管理及分析方法开发、确认及验证过程中提供参考。
关键词 微生物农药 同行验证 方法确认 基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家兔灌胃给药新方法
11
作者 刘晨 杜建军 +3 位作者 秦雯 刘中华 杨光 孙平 《今日畜牧兽医》 2021年第7期97-97,共1页
目的:为了提高家兔灌胃实验的质量与效率,摸索出了一种家兔灌胃给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中。方法:固定动物呈水平姿势,一手虎口捏紧兔嘴,一手直接将直径3mm,长度28cm的硅胶灌胃软管从兔门牙旁塞入口中。沿口腔上壁推入20~25cm进入胃内,... 目的:为了提高家兔灌胃实验的质量与效率,摸索出了一种家兔灌胃给药新方法,并应用于实践中。方法:固定动物呈水平姿势,一手虎口捏紧兔嘴,一手直接将直径3mm,长度28cm的硅胶灌胃软管从兔门牙旁塞入口中。沿口腔上壁推入20~25cm进入胃内,将留在口腔外的一端灌胃管置于清水中,若无连续起泡产生,则证明插管正确。对200只日本大耳白孕兔采用此灌胃方法,在其妊娠后第6d至妊娠后第18d连续给予2mL/kg玉米油13d。结果:200只日本大耳白孕兔在实验期间未出现因操作失误造成的动物死亡,给药成功率达100%,平均灌胃速度为1.5min/只。结论:该种兔灌胃方法速度快、安全性及成功率高,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兔 灌胃 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