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91篇文章
< 1 2 1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森林干扰度评价方法及应用——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 被引量:11
1
作者 于立忠 朱教君 +4 位作者 闫巧玲 孙一荣 姚立平 李桂芹 方海霞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88-392,共5页
基于不同森林类型所受干扰不同,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构建一套适合于该区域的森林干扰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最优距离法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干扰度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多样性(5个指标)、生产力(... 基于不同森林类型所受干扰不同,以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为例,构建一套适合于该区域的森林干扰度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应用最优距离法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干扰度进行定量化评价。根据多样性(5个指标)、生产力(3个指标)、林分结构(4个指标)、生态功能(3个指标)、林分健康水平(3个指标)等指标,以阔叶红松林为目标森林,应用距离法评价了清原森林生态实验站现有8个林型的森林干扰度。结果表明,森林干扰度老龄林(0.3178)和阔叶混交林(0.3989)最小,与目标森林的距离最近;其次是蒙古栎林(0.4262)、水曲柳林(0.4870)、花曲柳林(0.4983)、胡桃楸林(0.5016);红松人工林(0.6358)和落叶松人工林(0.6864)最大,表明人工林与目标森林的距离最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干扰度 森林类型 人工林 目标森林 最优距离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工业城市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任婉侠 李京忠 +4 位作者 董书恒 肖骁 付博 谢潇 薛冰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8-231,共14页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 维持和改善生态系统服务是保障老工业城市可持续转型的重要基础。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改进当量因子法,定量分析沈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及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结果表明:(1)沈阳土地利用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和水域呈增加趋势,而草地、林地等重要生态用地逐渐减少;2005—2010年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最为显著。(2)生态系统服务主要以调节服务为主,耕地和水域贡献超八成的生态系统服务,而草地、林地仅贡献约两成,且逐年减少;空间分布上呈中心低外围高的圈层结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年均增加0.66亿元,人均价值年均降低47.95元。建议系统管理城乡土地资源,加强林地、草地等保护和质量提升,控制新城区和工业园区扩张,提升单位土地资源产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系统服务 老工业城市 可持续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张士灌区镉污染生态的研究 被引量:68
3
作者 吴燕玉 陈涛 张学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21-26,共6页
本文揭示了污染物镉从污染源——污染水体——张士灌区农田生态系统——人体的生态循环规律;各种环境因素、灌溉条件、栽培作物等对镉的行为的影响及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为镉污染的治理从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重要依据。
关键词 镉污染 生态系统 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指示物法评价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研究 被引量:15
4
作者 陆庆轩 何兴元 +1 位作者 魏玉良 李素梅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以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为生物指示物,对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在阐述了确定以光肩星天牛为沈阳城市森林健康评价指示物的依据的基础上,对沈阳城市森林中柳树Salixspp.上光肩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了调... 以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为生物指示物,对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在阐述了确定以光肩星天牛为沈阳城市森林健康评价指示物的依据的基础上,对沈阳城市森林中柳树Salixspp.上光肩星天牛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以光肩星天牛为生物指示物的评价结果是,沈阳城市森林目前处于亚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指示物 沈阳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陆庆轩 何兴元 +1 位作者 魏玉良 张正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0-584,共5页
采用生物指示物法和综合评判法对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光肩星天牛为生物指示物的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综合评判法中的公众评价结果是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健康和亚健康之间... 采用生物指示物法和综合评判法对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以光肩星天牛为生物指示物的评价结果表明,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综合评判法中的公众评价结果是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基本健康和亚健康之间,专家权重的评价结果为沈阳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阳 城市森林生态系统 健康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城市用地生态布局调整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唐密 石铁矛 +1 位作者 胡月萍 周娟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城市生态用地是城市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沈阳城市用地生态布局调整方案借助于G I S技术,在全面分析沈阳城市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模型,人工判读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图,从而选择最优势区,此后提出... 城市生态用地是城市用地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生态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沈阳城市用地生态布局调整方案借助于G I S技术,在全面分析沈阳城市用地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土地利用模型,人工判读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图,从而选择最优势区,此后提出"固点—连线—组网"的构建方案,通过巩固生态用地斑块、构建生态走廊、组建生态网络等办法,调整城市用地,提高沈阳各个区域的生态效益,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用地 GIS技术 最优势区 沈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木年代学在城市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兴元 陈振举 +2 位作者 陈玮 孙雨 崔明星 《中国城市林业》 2006年第5期18-19,共2页
用树木年轮研究过去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树木年轮是记录城市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理想“记录器”。作者简要介绍了沈阳两陵古油松、南京雪松、北京白皮松和油松以及云南会泽滇杨,应用树木年代学研究城市气候变化的... 用树木年轮研究过去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树木年轮是记录城市环境和气候变化的理想“记录器”。作者简要介绍了沈阳两陵古油松、南京雪松、北京白皮松和油松以及云南会泽滇杨,应用树木年代学研究城市气候变化的进展情况,还介绍了国外有关研究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木年代学 城市环境 森林生态学 应用 气候变化 树木年轮 全球变化 记录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市绿地生态信息获取与数据库建设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高畅 石铁矛 +2 位作者 刘大鹏 周媛 郗凤明 《湖南农业科学》 2011年第9期143-146,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快速、准确获得城市绿地生态信息,更有效地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与管理。以沈阳市为例,采用Quickbird遥感影像技术,结合GPS实地定位调查验证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调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为快速、准确获得城市绿地生态信息,更有效地对城市绿地进行规划与管理。以沈阳市为例,采用Quickbird遥感影像技术,结合GPS实地定位调查验证对城市绿地进行系统调查,建成了基于ArcGIS平台的城市绿地生态信息空间数据库。该数据库系统效率高,稳定性好,用户界面友好,易于操作,可扩展性强,可使用数据、图像和图形三种形式来定性、定量的描述、分析城市绿地生态功能,能有效地管理不断变化的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和属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CGIS 遥感影像技术 空间数据库 城市绿地 生态信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元素扩散模型在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9
作者 王青春 吴钢 +1 位作者 邓红兵 潘文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72,共5页
以梅子垭村的一个小集水区及与之相邻的梅子垭水库为研究对象 ,根据降雨过程中集水区产生的径流输入及在水库库湾不同取样点上所取水样的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 P元素在库湾中的一维 A.B.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 ,并对水库的水质状况与对应... 以梅子垭村的一个小集水区及与之相邻的梅子垭水库为研究对象 ,根据降雨过程中集水区产生的径流输入及在水库库湾不同取样点上所取水样的分析结果 ,初步建立了 P元素在库湾中的一维 A.B.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 ,并对水库的水质状况与对应小流域的植被类型的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水库水质与毗邻陆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密切相关 ,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将导致水库水质恶化 ;因此有必要将水陆生态系统综合考虑 ,以达到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及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模型 磷元素 水库 集水区 水陆复合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空间格局分析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潘振华 周媛 +3 位作者 姚婧 宁顺斌 罗于舒 汪曼林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85-1093,共9页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 【目的】建立合理的城市热环境生态网络,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以成都市中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源-汇”理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与景观连通性指数,分别筛选研究区内景观稳定性好、连通性高的“源”“汇”景观作为生态源地;运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重力模型以及水文分析模块构建和筛选研究区内的重要生态廊道,从而建立缓解城市热环境问题的多层级“源-汇”景观网络。【结果】分别筛选出24个具有重要连通性的“源”“汇”核心斑块作为重要生态源地。构建“源-源”廊道102条,“汇-汇”廊道141条,“源-汇”廊道325条,生态节点103个,障碍点148个。通过综合相交分析,一级补偿廊道主要由岷江、毗河和其他河道构成,二级输送廊道主要分布在“汇”景观较为密集的区域,三级作用廊道主要分布在高强度建设区域。【结论】基于“源-汇”理论构建的多层级生态网络优化格局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重要举措。图4表3参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态空间格局分析方法(MSPA)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源-汇”理论 城市热环境 景观生态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叉学科研究成果的范例——推荐新书《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11
作者 肖笃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1461-1461,共1页
关键词 交叉学科 研究成果 《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应用》 生态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根窗法在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动态研究中的应用
12
作者 赵晓敏 孙桂琳 +2 位作者 霍常富 于立忠 王朋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0-74,共5页
植物根系深藏于地下,由于缺乏有效的观测方法,制约了对根系的了解。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扫描根窗法对落叶松人工林细根长期观测案例,介绍扫描根窗法在野外原位观测细根动态的过程。结果表明:在深秋季节安装根窗,根窗安装扰动... 植物根系深藏于地下,由于缺乏有效的观测方法,制约了对根系的了解。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根据扫描根窗法对落叶松人工林细根长期观测案例,介绍扫描根窗法在野外原位观测细根动态的过程。结果表明:在深秋季节安装根窗,根窗安装扰动后恢复期为1 a,经过冻融交替和一个生长季后,细根现存量迅速恢复且趋于稳定;通过观察发现吸收根现存量峰值多出现在春季和初夏,而运输根峰值多出现在秋季;野外根窗法与微根管法相比可清晰的观测到细根的完整分枝结构,将高度异质性的细根群体细分为不同根序或功能类型,为区分不同细根功能和分枝等级提供了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根管 细根周转 细根寿命 根序 细根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001)晶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13
作者 陆成龙 曾祥峰 +3 位作者 王少锋 夏德铭 王钰琪 贾永锋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9,共7页
硫代砷酸根是地下水中重要的砷形态,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是决定砷迁移性的重要机制.然而,由于硫代砷酸根具有复杂的形态,难以通过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并预测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不同硫代砷酸... 硫代砷酸根是地下水中重要的砷形态,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解吸是决定砷迁移性的重要机制.然而,由于硫代砷酸根具有复杂的形态,难以通过实验研究在分子水平理解并预测其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对不同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构型和吸附能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多种硫代砷酸根能够在黄铁矿(001)晶面上形成多种稳定吸附构型;质子化程度、吸附构型、吸附位点是决定硫代砷酸根在黄铁矿表面吸附性质的重要因素;硫代砷酸根在吸附过程中会发生明显的内部结构变化.研究成果为认清地下水等还原环境中砷形态转化及矿物-水界面吸附解吸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砷酸根 黄铁矿 构型 吸附能 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尺度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反演及空间分布研究——以辽宁省西丰县为例
14
作者 刚爽 柳鸿超 +6 位作者 任婉侠 管超 霍焱 付博 朱向新 石晨 薛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2,共12页
土壤有机碳(SOC)是衡量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重要依据。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精准监测SOC含量成为提高土壤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以辽宁省西丰县为研究区,基于150份土壤样品测试分析数据、Sentinel-1、Sentinel-2遥感数据及地形数据,使... 土壤有机碳(SOC)是衡量土壤质量与肥力的重要依据。东北黑土地退化严重,精准监测SOC含量成为提高土壤质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以辽宁省西丰县为研究区,基于150份土壤样品测试分析数据、Sentinel-1、Sentinel-2遥感数据及地形数据,使用BP神经网络(BPNN)、随机森林(RF)、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及支持向量回归(SVR)4种机器学习方法建立县域尺度土壤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绘制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土壤指数、Sentinel-1、Sentinel-2及DEM数据组合构成的RF模型预测效果最好(R^(2)=0.858;S_(MAE)=1.292;S_(RMSE)=1.730;S_(MAPE)=0.130),DEM数据、B4波段及极性特征对模型预测精度重要性居前三位。辽宁省西丰县SOC含量整体变化范围在6.22~19.82 g·kg^(-1)之间,总体呈现出东南部高,北部、中西部低的特征。研究结果可为优化黑土地管理和提高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 机器学习 精度评价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剂量下新型生物抑制剂环戊酮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作物增产的协同效应研究
15
作者 李景元 王帅 +8 位作者 李洁 王文宇 王炜 李雅群 刘凯 张坤 李东伟 连瑞源 李杰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环戊酮(CC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抑制剂,其多功能、对环境更友好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化工合成类抑制剂更能迎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指导CCO的实际应用,采用田间试验,以辽宁棕壤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氮素... 环戊酮(CCO)作为一种新型生物抑制剂,其多功能、对环境更友好的优势使得它比传统化工合成类抑制剂更能迎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为指导CCO的实际应用,采用田间试验,以辽宁棕壤玉米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量化温室气体排放量、土壤氮素调节能力、植株生长指标以及增产效果在探究CCO作用机制及效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方法综合评估CCO实际应用中的最优剂量。试验共设计5个处理:1)单施尿素处理(Urea);2)添加施氮量的0.5%CCO处理(CCO1);3)添加施氮量的1%CCO处理(CCO_(2));4)添加施氮量的2%CCO处理(CCO_(3));5)添加施氮量的5%CCO处理(CCO_(4))。结果表明,CCO_(2)处理对温室气体的控制效果更优。相较于Urea组,NH_(3)、N_(2)O减排率分别达32.5%、21.9%;土壤CH4累积吸收量提高5.59倍。结合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排放强度来看,此剂量处理下更能对温室效应产生显著影响(P<0.05);从植株性状、作物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统计结果显示CCO_(2)处理下更能调节土壤氮素平衡,优化作物氮素利用,利于作物生长发育,使得增收增产约20%,经济效益更佳。CCO作为新型抑制剂,作用效果良好且多样,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综合考虑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在实际应用CCO时,应选用1%施氮量的CCO剂量进行配施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抑制剂 环戊酮 氨挥发 氧化亚氮 甲烷 温室效应 植株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片机械强度与抗旱性耦合机制研究进展
16
作者 谢路路 张秀龙 +1 位作者 于大炮 王庆伟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9-1548,共10页
植物叶片机械强度(刚度和韧性)与其抗旱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开展植物叶片机械强度与抗旱性耦合机制研究有助于理解和预测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由于缺少针对该协同关系驱动因素的系统... 植物叶片机械强度(刚度和韧性)与其抗旱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是植物适应环境的重要策略。开展植物叶片机械强度与抗旱性耦合机制研究有助于理解和预测陆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适应策略。由于缺少针对该协同关系驱动因素的系统性研究,当前对植物适应干旱的生理生态机制缺乏深入理解。从叶片机械结构、抗旱性状及驱动二者变化的相关解剖学/生理性状进行分析,在综述叶片机械结构与抗旱性状的基础上,阐明抗旱性与机械性状协同关系的解剖学和生理基础,以期为今后研究植物机械性状和抗旱协同适应策略提供参考。细胞壁厚度、膨压损失点(Ψ_(tlp))和主脉长度(VLA_(maj))在调节叶片机械强度和抗旱性的权衡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①较厚的细胞壁不仅能够降低细胞膨压损失后的皱缩和塌陷风险,也会保护叶片免受由细胞收缩引起的导管外水分运输能力下降,从而使得植物叶片有较强的耐旱能力;②叶脉维管束水分的运输在干旱下存在着由栓塞引发的被破坏风险,而单位面积较大的主脉长度(VLA_(maj))可以提供额外的水分替代途径向叶肉供应水分;③较厚的细胞壁厚度和较高的VLA_(maj)有助于增加叶片的机械强度。综上所述,在干旱生境中,尽管水分亏缺会降低叶片光合速率,但具有高机械强度和抗旱性的叶片却能延长其寿命,以保证叶片在恶劣生境中维持基本的气体交换和正碳收益。揭示了高机械性和抗旱性的耦合是植物适应干旱的内在机制,并对植物抗旱性的研究进行展望,强调未来研究在考虑植物机械性状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植物功能性状和生理因素如渗透调节能力、水分缓冲能力等协同探究植物的抗旱性,以期为未来植物抗旱协同策略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叶重 叶密度 细胞壁 粗脉密度 失膨点 叶水力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润土节水灌溉器的应用对3种荒漠植物生长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17
作者 韩龙鸣 刘有军 +1 位作者 原成林 唐进年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94,100,共6页
为探究润土节水灌溉器在荒漠地区节水造林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以柠条、沙拐枣和四翅滨藜3种荒漠植物为对象,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试验组(润灌器供水)、对照组(常规浇灌)和加水组(二次加水),系统评估其对植... 为探究润土节水灌溉器在荒漠地区节水造林中的应用潜力,研究以柠条、沙拐枣和四翅滨藜3种荒漠植物为对象,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治沙综合实验站开展田间试验,设置试验组(润灌器供水)、对照组(常规浇灌)和加水组(二次加水),系统评估其对植物移栽成活率、生长指标及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润灌器显著提高了3种植物的成活率,试验组较对照组3种植物成活率分别提升64%、70%和20%,二次加水后成活率达100%;试验组植物的株高与冠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加水组生长表现尤为突出。此外,润灌器处理下各土层(0~80 cm)土壤含水率均高于对照组,尤其在20~60 cm土层保墒效果显著。研究表明,润土节水灌溉器可通过精准供水减少蒸发损耗,有效改善植物根系水分条件,提升荒漠植物成活率并促进生长,为干旱区节水造林及生态恢复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润土节水灌溉器 土壤含水率 植物成活率 节水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脂脂肪酸技术及其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63
18
作者 白震 何红波 +3 位作者 张威 解宏图 张旭东 王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387-2394,共8页
以复杂群落形式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是C等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而存在于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磷脂脂肪酸(PLFAs)分布广泛、含量相对恒定、周转迅速、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敏感、分析方法较简单,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 以复杂群落形式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是C等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而存在于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磷脂脂肪酸(PLFAs)分布广泛、含量相对恒定、周转迅速、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敏感、分析方法较简单,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学研究。阐述了PLFAs概念、命名、种类、意义、提取方法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MIDI、GC-MS和HPLC-ESI-MS等鉴定手段。概述PLFAs技术应用途径和目的,及其在土壤微生物量、结构、代谢状态、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影响以及土壤生物修复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同时,讨论了PLFAs技术的不足。例如,对原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定菌种指征有时不够明确;估算真菌生物量时不够准确;不能用于分析古菌;不同提取法结果区别较大且易受土壤腐殖酸等有机质干扰;供试土样必须-80℃或冻干保存。因此,利用PLFAs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时,应辅以其他生物标识物及相应分析手段,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途径与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取 应用 磷脂脂肪酸 微生物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绿地景观可达性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被引量:62
19
作者 胡志斌 何兴元 +3 位作者 陆庆轩 陈玮 李月辉 刘常富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2005年第6期671-675,共5页
目的利用GIS系统建立城市绿地可达性模型,评价绿地景观格局与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绿地的规划、营建、格局优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基于物理势能模型,以人口密度、道路分布、土地利用以及绿地面积作为模型参数,建立了城市绿地景观可... 目的利用GIS系统建立城市绿地可达性模型,评价绿地景观格局与服务功能,从而为城市绿地的规划、营建、格局优化、管理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基于物理势能模型,以人口密度、道路分布、土地利用以及绿地面积作为模型参数,建立了城市绿地景观可达性评价模型,该模型既强调城市绿地的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性,又强调城市绿地的为居民提供服务的有效性,并以沈阳市区城市绿地作为实例研究.结果研究表明(1)研究区可达性处于第1、2等级的绿地面积分别占68.08%、21.64%,沈阳市区的绿地分布格局基本合理,绿地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较好的服务;(2)研究区绿地可达性值分布存在一定空间聚集现象,显示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明确了沈阳市区绿地建设的重点和方向.结论绿地景观可达性揭示了人们对城市绿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城市绿地价值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绿地景观格局与功能评价的一次新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绿地格局 可达性 成本距离 地理信息系统 沈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 被引量:78
20
作者 范志平 曾德慧 +2 位作者 朱教君 姜凤岐 余新晓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30-133,140,共5页
农田防护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围绕农田防护林对风速结构及风蚀驱动力的影响、林网体系边界层气流物理特征以及对作物生长环境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农... 农田防护林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农田生态系统的屏障,对生态安全与人类生存环境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意义。围绕农田防护林对风速结构及风蚀驱动力的影响、林网体系边界层气流物理特征以及对作物生长环境的调节作用等方面,综述了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及其研究现状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今后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重点与研究热点,对农田防护林学这一学科的深入研究与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防护林 生态作用 风速结构 风蚀驱动力 边界层交流物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