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纳 杨智航 +1 位作者 项明慧 杨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28-732,共5页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异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检眼镜及眼底荧光造影结果,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研究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不同阶段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差异的临床价值。方法根据检眼镜及眼底荧光造影结果,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组(32例)、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28例)和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36例),并与健康体检者构成的对照组(NC)组(30例)进行比较。高频超声采集颈动脉图像,导入VVI脱机软件,测量颈动脉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Vs)、最大应变(Smax)、最大应变率(SRmax),通过VVI技术分析参数及其曲线变化。结果 NC组、NDR组、NPDR组和PDR组对应点间的VVI技术参数(Vs、Smax、SRmax)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呈递减趋势。NC组Vs(23.61±4.33)×10-2cm/s>NDR组Vs(18.40±4.44)×10-2cm/s>NPDR组Vs(15.54±4.49)×10-2cm/s>PDR组Vs(10.87±3.43)×10-2cm/s;NC组Smax(4.07±0.62)%>NDR组Smax(3.42±0.70)%>NPDR组Smax(2.91±0.40)%>PDR组Smax(2.34±0.61)%;NC组SRmax(0.37±0.06)s-1>NDR组SRmax(0.33±0.07)s-1>NPDR组SRmax(0.28±0.05)s-1>PDR组SRmax(0.22±0.06)s-1。结论 2型糖尿病颈动脉病变与视网膜微血管病变具有相关性,VVI技术能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血管弹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颈动脉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截断尾末端对小鼠疼痛反应昼夜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杨宇 郭轶男 +2 位作者 商丽宏 陈魁敏 吴敏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5-156,共2页
将72只雌性小鼠尾末端2.5cm截断。随机将72只正常小鼠和72只断尾小鼠分别平均分成6组(每组12只),置于标准的明-暗周期下饲养2周后,用热板法分别于昼夜6个时间点测小鼠的痛反应,研究手术截断尾末端对小鼠疼痛反应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发... 将72只雌性小鼠尾末端2.5cm截断。随机将72只正常小鼠和72只断尾小鼠分别平均分成6组(每组12只),置于标准的明-暗周期下饲养2周后,用热板法分别于昼夜6个时间点测小鼠的痛反应,研究手术截断尾末端对小鼠疼痛反应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发现,正常小鼠与断尾2周后小鼠对热板刺激的痛反应都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与正常小鼠相比,断尾2周后小鼠痛觉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升高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昼夜节律 疼痛 截肢 幻肢痛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QX对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引起大鼠扣带回前部多巴胺含量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吴敏范 刘忠 +3 位作者 杨宇 商丽宏 陈魁敏 张坤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986-988,共3页
目的研究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CNQX对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引起大鼠扣带回前部(ACG)多巴胺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后不同时间,ACG多巴胺含量的变化,以及静脉注射CNQX对多巴胺... 目的研究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CNQX对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引起大鼠扣带回前部(ACG)多巴胺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技术研究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后不同时间,ACG多巴胺含量的变化,以及静脉注射CNQX对多巴胺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后15 min,ACG多巴胺含量显著增高,30 min后增高最明显,1 h后开始恢复,2 h后逐渐恢复接近对照水平;静脉注射CNQX拮抗了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引起的ACG多巴胺含量的显著增高。结论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能够引起ACG多巴胺含量呈时间依赖性增高,提示ACG接受隐神经伤害性信息的传入,引起ACG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活动增强。CNQX能拮抗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引起的ACG多巴胺含量的增高,提示AMPA/Kainate受体参与隐神经伤害性信息传入引起的ACG多巴胺含量增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扣带回前部 隐神经 躯体痛 多巴胺 AMPA/Kainate受体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QX对截断尾末端后小鼠痛反应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商丽宏 代秋竹 +2 位作者 陈魁敏 杨宇 吴敏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8-49,52,共3页
目的研究谷氨酸受体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对截断尾末端后小鼠痛反应变化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截肢后中枢的可塑性变化及幻肢痛产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热板法分别于截断小鼠尾末端2.5cm前及截断后0.5h、1h、2h... 目的研究谷氨酸受体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对截断尾末端后小鼠痛反应变化的影响,为深入研究截肢后中枢的可塑性变化及幻肢痛产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热板法分别于截断小鼠尾末端2.5cm前及截断后0.5h、1h、2h、3h、24h、168h(1周)测量断尾小鼠的痛阈,并观察尾静脉注射CNQX对断尾后小鼠痛阈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及断尾前比较,小鼠断尾后0.5h、1h,痛阈无明显变化;小鼠断尾后2h,痛阈显著升高(P<0.01);断尾后3h,升高的痛阈开始恢复(P<0.05);断尾后24h、168h,小鼠痛阈基本恢复正常。CNQX拮抗了断尾诱发小鼠痛阈升高的反应。结论断尾后2~3h,小鼠后肢皮肤对温热性伤害刺激产生痛反应的阈值提高;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参与该痛阈提高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肢 疼痛 AMPA/Kainate受体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NF-α单克隆抗体对小鼠变应性鼻炎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唐桥斐 张爽 +3 位作者 程阳 邰旭辉 姜玉秋 闫智永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270-1273,1285,共5页
目的探讨TNF-α抗体干预对小鼠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模型组和TNF-α抗体干预组;采用卵清蛋白诱导致敏建立AR模型,于鼻腔刺激前滴加TNF-α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对各组小鼠... 目的探讨TNF-α抗体干预对小鼠变应性鼻炎(AR)的治疗作用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 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R模型组和TNF-α抗体干预组;采用卵清蛋白诱导致敏建立AR模型,于鼻腔刺激前滴加TNF-α单克隆抗体进行治疗;对各组小鼠进行行为学评分,H-E染色观察鼻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ELISA检测鼻黏膜液中TNF-α、IL-1β、Ig E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NF-κB p65、IκB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TNF-α抗体干预组变应性鼻炎症状减轻,炎症反应程度降低,鼻黏膜液中TNF-α、IL-1β、Ig E含量及鼻黏膜组织中NF-κB p65、cleaved caspase-3、Bax表达水平较AR模型组显著降低,I-κB及Bcl-2表达增加。结论 TNF-α单克隆抗体干预对小鼠变应性鼻炎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可能通过抑制NF-κB信号通路激活、调节Th1/Th2平衡、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抑制细胞凋亡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NF-α单克隆抗体 变应性鼻炎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吗啡对电刺激隐神经诱发大鼠扣带回前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吴敏范 王策 +4 位作者 杨宇 郭丽 商丽宏 陈魁敏 李娜然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532-534,共3页
目的观察躯体伤害性刺激能否引起大鼠扣带回前部(ACG)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改变,探讨吗啡对该变化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SN)后不同时间ACG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皮下注射吗啡对该变化的影响。结... 目的观察躯体伤害性刺激能否引起大鼠扣带回前部(ACG)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改变,探讨吗啡对该变化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伤害性电刺激隐神经(SN)后不同时间ACG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变化以及皮下注射吗啡对该变化的影响。结果伤害性电刺激SN后30minACG神经元Fos蛋白表达明显增加,60min增加最明显,120min后开始消退;皮下注射吗啡抑制了伤害性电刺激SN引起的ACG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显著增加。结论伤害性电刺激SN能够引起ACG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显著增加,这种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吗啡抑制了伤害性电刺激SN引起的ACG神经元Fos蛋白表达的显著增加。提示ACG存有SN代表区,能够感受SN传入的伤害性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扣带回前部 隐神经 躯体痛 C-FOS基因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镁诱导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与SH-SY5Y细胞自发性放电的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郭凤 姚阳 +3 位作者 孙威 孙雪菲 宫建 郝丽英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77-579,共3页
目的利用无镁细胞外液诱导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和SH-SY5Y细胞建立癫痫放电模型。方法采用新生24 h内Wistar大鼠,分离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无镁细胞外液处理体外培养至10 d的神经元和传代培养的SH-SY5Y细胞3 h后恢复正常细胞外液... 目的利用无镁细胞外液诱导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和SH-SY5Y细胞建立癫痫放电模型。方法采用新生24 h内Wistar大鼠,分离海马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无镁细胞外液处理体外培养至10 d的神经元和传代培养的SH-SY5Y细胞3 h后恢复正常细胞外液,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2种细胞的放电情况。结果无镁处理后的神经元存在自发性的"癫痫样"放电;SH-SY5Y细胞未出现"癫痫样"放电。结论细胞间通过突触联系形成网状结构可能是诱导"癫痫样"放电的必要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膜片钳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尾对小鼠血清褪黑素含量昼夜节律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敏范 郭轶男 +3 位作者 陈魁敏 商丽宏 郭丽 杨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09-711,共3页
目的观察断尾对小鼠血清褪黑素含量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分别随机将72只正常雌性小鼠和72只断尾(尾末端2.5 cm截断)雌性小鼠分成6组,每组12只,置于标准的明-暗周期下饲养2周后,分别于4:00,8:00,12:00,16:00,20:00及24:00迅速断头取血,用... 目的观察断尾对小鼠血清褪黑素含量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分别随机将72只正常雌性小鼠和72只断尾(尾末端2.5 cm截断)雌性小鼠分成6组,每组12只,置于标准的明-暗周期下饲养2周后,分别于4:00,8:00,12:00,16:00,20:00及24:00迅速断头取血,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褪黑素含量。结果正常小鼠血清褪黑素含量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明期褪黑素含量低,暗期褪黑素含量高,大约是明期的2.5倍。断尾2周后小鼠血清褪黑素含量也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明期褪黑素含量低,暗期褪黑素含量高,大约是明期的1.8倍。结论正常小鼠与断尾2周后小鼠血清褪黑素含量都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与正常小鼠相比,断尾2周后小鼠明期血清褪黑素含量明显升高,并且波动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昼夜节律 截肢 幻肢痛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扣带回前部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的生物电活动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敏范 吴春福 +1 位作者 张桦 滕国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927-931,共5页
为了从神经元水平探讨大脑皮层内脏伤害感受的特性及机制 ,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 ,研究 18只猫扣带回前部 312个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 ,及其对电刺激同侧内脏大神经的诱发反应 .其中 ,82个为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 ,其自发... 为了从神经元水平探讨大脑皮层内脏伤害感受的特性及机制 ,应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 ,研究 18只猫扣带回前部 312个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 ,及其对电刺激同侧内脏大神经的诱发反应 .其中 ,82个为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 ,其自发生物电活动有 5种主要形式 .根据诱发反应的潜伏期等特性 ,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分为特异性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 (76个 ,92 6 8% )和非特异性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 (6个 ,7 32 % ) .内脏伤害性诱发反应分为兴奋性 (6 5 86 % )、抑制性 (17 0 7% )及混合性反应 (17 0 7% ) 3种 .结果提示内脏大神经的传入通路投射到同侧扣带回前部 ;扣带回前部神经元具有内脏伤害感受作用 ,存有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扣带回前部 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 生物电活动 细胞内电位 内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透明质酸壳聚糖微乳增加大鼠血肿瘤屏障通透性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解辉 陆威成 +3 位作者 丁晓慧 杨智航 杨志强 薛一雪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03-705,709,共4页
目的研究类透明质酸壳聚糖微乳((HAC-ME)对脑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伊文氏兰(EB)渗透评估HAC-ME作用后BTB通透性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HAC-ME作用后大鼠脑胶质瘤微血管中紧密连接相关蛋... 目的研究类透明质酸壳聚糖微乳((HAC-ME)对脑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BTB)通透性的作用效果及机制。方法采用伊文氏兰(EB)渗透评估HAC-ME作用后BTB通透性的变化。应用Western blot方法观察HAC-ME作用后大鼠脑胶质瘤微血管中紧密连接相关蛋白(Claudin)-5的表达情况。结果 EB渗透评估结果表明HAC-ME(<5 mg/m L)可引起脑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通透性发生变化,灌注0.25 h后血肿瘤屏障通透性开始增加,灌注1 h时达高峰,而后有所下降,16 h时基本恢复至灌注前水平,同时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大鼠脑胶质瘤微血管中Claudin-5蛋白的表达水平,从HAC-ME作用后0.25 h后开始减少,作用后1 h表达最少,而后有所上升,16 h时基本恢复至作用前水平。结论 HAC-ME能够增加脑胶质瘤大鼠血肿瘤屏障的通透性,其作用机制与Claudin-5表达水平下调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透明质酸壳聚糖微乳 血肿瘤屏障 紧密连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MCF-7细胞p21^(WAF1/CIP1)启动子区HDAC1高功能结合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邹丹 周伟强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17-321,共5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MCF-7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s 1,HDAC1)募集于p21^(WAF1/CIP1)启动子区调控其转录活性的特异性结合位点。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MCF-7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饥饿24 h后,分别用20μmol·L... 目的研究乳腺癌MCF-7细胞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histone deacetylases 1,HDAC1)募集于p21^(WAF1/CIP1)启动子区调控其转录活性的特异性结合位点。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MCF-7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饥饿24 h后,分别用20μmol·L^(-1)0.88μL SAHA(S组)、0.625 nmol·L^(-1)10μL Leptin(L组)处理24 h,对照组(B组)细胞培养在完全型RPMI 1640培养基中。各组细胞裂解液与HDAC1抗体孵育,收集纯化结合HDAC1抗体的DNA片段,应用Realtime PCR法检测p21^(WAF1/CIP1)启动子区从TSS到其上游(+2^-4 000 bp)f1~f10片段的DNA相对表达量并用2-ΔΔCT法分析。结果 B组中,HDAC1抗体在p21^(WAF1/CIP1)启动子区f1、f8片段有高亲和力,f8片段达最高。S组中,HDAC1抗体与p21^(WAF1/CIP1)启动子区f1~f10片段结合量明显低于对照组,f8片段达最低,而在L组此片段与HDAC1抗体结合量达最大值。结论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过程中,HDAC1可被招募至p21^(WAF1/CIP1)启动子区,该启动子区上游-2 800 bp至-3 200 bp DNA片段是与HDAC1高度结合的靶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MCF-7细胞 p21(WAF1/CIP1)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 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MCF-7细胞p21^(WAF1/CIP1)启动子区雌激素受体α的高功能结合位点 被引量:2
12
作者 邹丹 冯秀艳 周伟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77-680,685,共5页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α募集于p21^(WAF1/CIP1)启动子区调控其转录活性的具体作用位点,明确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及瘦素(leptin)在调节p21^(WAF1/CIP1)启动子功能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MCF-7细胞在无血清培...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α募集于p21^(WAF1/CIP1)启动子区调控其转录活性的具体作用位点,明确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SAHA)及瘦素(leptin)在调节p21^(WAF1/CIP1)启动子功能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乳腺癌MCF-7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饥饿24 h后,分别用20μmol/L的SAHA 0.88μL(SAHA组)、0.625 nmol/L的leptin 10μL(leptin组)处理24 h,对照组在完全型RPMI-1640培养基中培养细胞。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技术将各组细胞裂解液与ERα抗体孵育,收集纯化结合ERα抗体的DNA片段,应用实时PCR法检测p21^(WAF1/CIP1)启动子区从转录起始点到其上游(+2^-4 000 bp)f1~f10片段的DNA相对表达量并用2-ΔΔCt法分析。结果对照组中,与ERα抗体结合的f1、f2、f8片段DNA相对表达量较f9片段高出2倍以上(P<0.01)。与对照组比较,SAHA及leptin组f1~f10片段与ERα抗体结合能力均降低,其中SAHA组f8片段DNA相对表达量达最低值(P<0.01),且明显低于leptin组(P<0.01)。SAHA组中以f8片段为对照,其他片段与ERα抗体结合能力均较其升高(P<0.05或0.01)。leptin组中以f8片段为对照,其他片段与ERα抗体结合能力均较其降低,除f1外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乳腺癌细胞增殖过程中细胞增殖信号招募ERα至p21^(WAF1/CIP1)启动子区,且p21^(WAF1/CIP1)启动子区-2 800 bp^-3 200 bp区域存在与ERα高度结合的靶功能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MCF-7 细胞 P21^WAF1/CIP1 雌激素受体 α 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 瘦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QX拮抗断尾诱发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娜然 商丽宏 +2 位作者 杨宇 姚阳 吴敏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18-320,共3页
目的研究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CNQX对断尾诱发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分别研究尾静脉注射和蛛网膜下腔注射CNQX对尾末端2.5 cm剪断后0.5 h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CNQX对断尾诱发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方法分别研究尾静脉注射和蛛网膜下腔注射CNQX对尾末端2.5 cm剪断后0.5 h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有少量c-fos基因表达,而断尾后0.5 h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强。同时,尾静脉注射和蛛网膜下腔注射CNQX均能拮抗该c-fos基因表达的显著增强。结论断尾后小鼠前扣带回皮质神经元c-fos基因表达显著增强的过程有外周与中枢谷氨酸AMPA/Kainate受体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肢痛 前扣带回皮质 AMPA/Kainate受体 C-FO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内酯B对体外培养神经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姚阳 刘坤 +3 位作者 杨宇 吴敏范 张丽艳 梁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82-984,共3页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对传代培养的SH SY5Y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SH SY5Y细胞,用浓度为0.1、1.0和10.0μmol/L的银杏内酯B灌流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H SY5Y细胞IK。结果浓度为0.1、1.0和10.0μmol/L的银杏苦内... 目的研究银杏内酯B对传代培养的SH SY5Y细胞延迟整流钾电流(IK)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SH SY5Y细胞,用浓度为0.1、1.0和10.0μmol/L的银杏内酯B灌流细胞,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H SY5Y细胞IK。结果浓度为0.1、1.0和10.0μmol/L的银杏苦内酯B在指令电压+60 mV时使SH SY5Y细胞IK峰密度值分别从(2.19±0.45)pA/pF增大至(2.48±0.37)pA/pF(P<0.05,n=5)、(2.97±0.29)pA/pF(P<0.01,n=5)和(3.15±0.48)pA/pF(P<0.01,n=5)。IK分别增大13.24%、35.62%和43.85%,具有浓度依赖性。结论银杏内酯B能增加IK,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B 膜片钳 延迟整流钾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刺激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对猫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敏范 朱启文 滕国玺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79-180,186,共3页
目的 :研究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 :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 ,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 -检验刺激技术 ,研究电刺激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对内脏痛放... 目的 :研究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 :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在丘脑后核群诱发的单位放电作为内脏痛指标 ,应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及条件 -检验刺激技术 ,研究电刺激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对内脏痛放电的影响。结果 :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主要表现为抑制作用 ,抑制作用形式可分为即时抑制、延迟抑制及持续抑制。纳洛酮可拮抗中央中核的抑制作用。结论 :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参与内脏痛的调制 ,主要为抑制内脏痛 ;中央中核的抑制作用强于中央外侧核的抑制作用 ;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参与中央中核对该内脏痛的抑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痛 纳洛酮 中央中核 中央外侧核 丘脑后核群 内脏大神 电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调节蛋白7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波 汲坤 +3 位作者 张丽艳 尚德志 侯君妍 华正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阐明GRP7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组织中GRP78蛋白的表... 目的探讨葡萄糖调节蛋白78(GRP78)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阐明GRP78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腔组织中GRP78蛋白的表达;采用逆转录PCR检测正常口腔组织和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GRP78 m RNA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26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结果 GRP78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26/26),在正常口腔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20%(2/1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高分化和中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比较,低分化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GRP78蛋白阳性表达强度明显增高(P<0.05)。与正常口腔组织比较,GRP78 m RNA表达水平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增高(P<0.05)。MMP-2和MMP-9蛋白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均为100%(26/26)。结论 GRP78和MMPs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升高,提示口腔鳞状细胞癌中GRP78蛋白的表达可能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葡萄糖调节蛋白78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82334对电刺激大鼠隐神经增加扣带回前部多巴胺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银欢 陈魁敏 +1 位作者 马积昊 吴敏范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6-428,共3页
目的研究尾静脉、蛛网膜下腔注射NK-1受体拮抗剂GR82334对强电流刺激大鼠隐神经(SN)增加扣带回前部(ACG)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对照组、SN刺激组、GR82334(ith)组、NS(ith)组、GR82334(... 目的研究尾静脉、蛛网膜下腔注射NK-1受体拮抗剂GR82334对强电流刺激大鼠隐神经(SN)增加扣带回前部(ACG)多巴胺含量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对照组、SN刺激组、GR82334(ith)组、NS(ith)组、GR82334(iv)组及NS(iv)组。将各组大鼠断头后,取出右侧ACG,称质量,加入适量冰冷的0.1 mol/L高氯酸溶液,匀浆,4℃、10 000 r/min离心20 min。取上清液20μL,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化学检测技术检测ACG多巴胺含量。结果强电流刺激SN引起ACG多巴胺含量显著增高;尾静脉或蛛网膜下腔注射GR82334拮抗了强电流刺激SN引起的ACG多巴胺含量的显著增高。蛛网膜下腔注射GR82334未能完全阻断强电流刺激SN引起的ACG多巴胺含量的显著增高。结论外周NK-1受体和中枢NK-1受体参与SN传入信息引起的ACG多巴胺含量显著增高的过程;还存在其它递质和受体参与的中枢通路引起ACG多巴胺含量的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82334 多巴胺 NK-1受体 扣带回前部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防己碱拮抗豚鼠水杨酸急性耳肾损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安玉香 苏禄晖 +1 位作者 李舒音 汤浩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569-1569,共1页
关键词 粉防己碱 豚鼠 水杨酸 急性耳损伤 急性肾损伤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K-801及CNQX对尾末端截断后小鼠血清褪黑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19
作者 吴敏范 代秋竹 +3 位作者 郭丽 陈魁敏 商丽宏 杨宇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96-1098,共3页
目的观察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海人藻氨酸(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对尾末端截断后小鼠血清褪黑素(MLT... 目的观察谷氨酸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5-甲基二氢丙环庚烯亚胺马来酸(MK-801)、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海人藻氨酸(AMPA/Kainate)受体拮抗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CNQX)对尾末端截断后小鼠血清褪黑素(MLT)含量变化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截肢后中枢的可塑性变化提供依据。方法用ELISA法测定尾末端2.5 cm截断后2 h小鼠血清MLT含量,并观察静脉注射MK-801、CNQX对断尾后小鼠血清MLT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断尾后2 h小鼠血清MLT含量降低;MK-801、CNQX分别拮抗断尾引起的小鼠血清MLT含量的降低。结论断尾后2 h小鼠血清MLT含量降低;NMDA受体、AMPA/Kainate受体参与断尾引起小鼠血清MLT含量降低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幻肢痛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恶唑丙酸/海人藻氨酸受体 褪黑素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海马结构CA1位置细胞对感觉错配适应的相关反应
20
作者 邹丹 吴敏范 +2 位作者 金戈 符文双 郑燕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观察大鼠经过学习其海马结构接受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格局并将其视为匹配的状态后CA1位置细胞的电活动,为揭示海马结构可编码感觉输入的任何组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清醒大鼠在适应视觉-前庭-本体感觉... 目的观察大鼠经过学习其海马结构接受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格局并将其视为匹配的状态后CA1位置细胞的电活动,为揭示海马结构可编码感觉输入的任何组合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清醒大鼠在适应视觉-前庭-本体感觉错配条件后海马结构CA1位置细胞神经元放电情况。结果 56个位置细胞中,29个神经元在正向状态中有显著的空间放电(正向相关神经元),19个神经元在反向状态中有显著的空间放电(反向相关神经元)。位置野内放电频率的分布呈现不对称及负偏斜。结论大鼠海马结构位置细胞可编码不能自然发生的新的感觉输入配置,更新海马结构比较器内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错配 海马 位置细胞 神经元放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