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殷明舒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5-138,共4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不同阶段状况。主要结论:文化教育嬗变带来了短板效应:运动员竞技成绩提高屡遇瓶颈、运动员后续学习深造难以为继、运动员退役后处于劣势;文化教育嬗变所产生短板效应的原因:思想认识... 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体育院校附属竞技体校文化教育不同阶段状况。主要结论:文化教育嬗变带来了短板效应:运动员竞技成绩提高屡遇瓶颈、运动员后续学习深造难以为继、运动员退役后处于劣势;文化教育嬗变所产生短板效应的原因:思想认识局限性、政策执行不力、考核评价机制失衡。建议:转变思想认识,构建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弱化金牌效应,强化综合素质考核机制;关注运动员终身发展,构建文化学习的激励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教育 体育院校 竞技体校 文化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线和离线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牛茂林 赵潭 +1 位作者 刘晓丽 郭峰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57-964,共8页
目的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不同刺激时机(在线刺激、离线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2022年3月至11月,在沈阳体育学院招募右利手男性受试者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HD-tDCS在线刺激、离线刺激以及... 目的观察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D-tDCS)不同刺激时机(在线刺激、离线刺激)对健康成年人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影响。方法2022年3月至11月,在沈阳体育学院招募右利手男性受试者31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在HD-tDCS在线刺激、离线刺激以及假刺激下,完成顺序视觉等距捏力任务学习,共3 d。观察每天运动技能学习量、运动技能学习总量和速度-精度函数(SAF)。结果各组运动技能学习量均增加,在线刺激组增加最多(F=24.692,P<0.001),且第3天时,显著高于离线刺激组(t=4.732,P<0.001)和假刺激组(t=3.839,P=0.004)。运动技能学习总量:在线刺激组=离线刺激组>假刺激组。在线刺激组SAF高于离线刺激组和假刺激组。结论HD-tDCS刺激可提高健康受试者手指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在线刺激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在线刺激 离线刺激 运动技能学习 随机对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局部振动预防人体前臂肌肉疲劳效果及脑电神经网络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袁维帅 刘晓丽 +7 位作者 柳杨 陈渔 侯雨鑫 鲁盼盼 牛锁青 胡坤 牛茂林 郭峰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4-66,87,共14页
目的:探究不同频率局部振动对预防前臂肌肉疲劳的效果及其脑电神经网络机制。方法:选取1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诱发前臂肌肉疲劳前对其右前臂屈指肌肌腱实施3种频率(60、30和0 Hz)的局部振动,将60、30 Hz振动作为实验组,0 Hz... 目的:探究不同频率局部振动对预防前臂肌肉疲劳的效果及其脑电神经网络机制。方法:选取16名健康成年大学生作为受试者,在诱发前臂肌肉疲劳前对其右前臂屈指肌肌腱实施3种频率(60、30和0 Hz)的局部振动,将60、30 Hz振动作为实验组,0 Hz振动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记录受试者在振动刺激干预前后最大随意收缩力(maximumvoluntarycontraction,MVC)和屈指肌持续收缩至疲劳过程中的肌电、握力、主观体力等级感觉以及振动后即刻静息状态下的脑电。结果:(1)在3种振动刺激下,肌肉收缩至疲劳的时间分别为(154.5±42.9)s(0 Hz)、(187.3±60.0)s(30 Hz)和(226.5±65.1)s(60 Hz),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60 Hz振动>30 Hz振动>0 Hz振动(P<0.05)。(2)肌肉疲劳过程中握力样本熵分别为1.62±0.33(0 Hz)、1.60±0.53(30 Hz)和1.31±0.40(60 Hz),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60 Hz振动<0 Hz振动(P<0.05)、60 Hz振动<30 Hz振动(P<0.05)。(3)肌肉疲劳过程中前臂屈指肌标准化肌电幅值RMS(%)分别为37.2%±14.4%(0 Hz)、54.0%±22.9%(30 Hz)和43.5%±20.0%(60 Hz),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30 Hz振动>0 Hz振动(P<0.05)。(4)不同频率振动刺激后即刻静息态时,受试者运动对侧大脑半球中央区与顶区之间的脑功能连接在脑电β3波段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60 Hz振动>0 Hz振动(P<0.05);运动对侧大脑半球中央区与同侧大脑前额区在脑电β3波段的脑功能连接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60 Hz振动>30 Hz振动(P<0.05);运动对侧大脑半球的中央区(P<0.05)和顶区(P<0.05)的区域内脑功能连接在脑电α波段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均表现为30 Hz振动>0 Hz振动(P<0.05)。结论:在运动前对肌肉实施60 Hz或30 Hz局部振动刺激,可以有效预防低负荷静态收缩诱发的运动性肌肉疲劳,但效果存在差异,其原因可能与不同振动频率引起运动神经元募集和大脑运动皮质区与感觉皮质区的脑网络功能连接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肌肉 筋膜枪 振动刺激 疲劳 脑电 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助力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女子运动员备战北京冬奥会周期的应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梦桃 范祎 +1 位作者 李泽鹏 娄彦涛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7,共7页
北京冬奥会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获得2金1银的历史最佳战绩,再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科技助力团队融合多学科、多尺度和全方位的综合模式对运动员进行长期科技攻关服务,全面提升其竞技实力。本文以科技助力应用为主线,从生物... 北京冬奥会我国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队获得2金1银的历史最佳战绩,再一次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科技助力团队融合多学科、多尺度和全方位的综合模式对运动员进行长期科技攻关服务,全面提升其竞技实力。本文以科技助力应用为主线,从生物力学监控、体能储备、专项技术动作、康复保障、心理能力和运动员竞技实力分析等角度全面盘点空中技巧女队在备战周期中的科技应用,总结科技助力下创新形成的多学科一体化训练模式、转训技术融合方案和空中技巧人才培养体系等,实现我国空中技巧运动员竞技能力跨越式发展的自主备战思路,为同类冬季项目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科学化训练理论的构建以及指导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 训练模式 科技助力 北京冬奥会 备战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