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向管柱护罩设计及其有限元分析
1
作者 刘云芳 俞大象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期155-157,198,共4页
转向管柱护罩是汽车内饰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遮挡方向盘传动轴的作用。文章概述了转向管柱护罩的材料、碰撞和人机布置等要求,分析了转向管柱护罩与方向盘、遮物帘、点火锁以及转向管柱调节手柄等周边件的配合设计要求,为后续车型... 转向管柱护罩是汽车内饰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起遮挡方向盘传动轴的作用。文章概述了转向管柱护罩的材料、碰撞和人机布置等要求,分析了转向管柱护罩与方向盘、遮物帘、点火锁以及转向管柱调节手柄等周边件的配合设计要求,为后续车型提供设计参考,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HyperMesh及ABAQUS对转向管柱护罩进行刚度分析,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零件的变形量为2.346 mm,符合相关标准,即护罩变形量不大于3 mm的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管柱护罩 布置要求 点火锁 刚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用硫系玻璃元件红外双波段增透膜的研制 被引量:1
2
作者 薛浙瀛 陶长虎 +1 位作者 陶欣 周凯 《红外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8-734,共7页
基于硫系玻璃IRG206(As40Se60)基底,研制了3.7~4.8μm及7.5~9.5μm双波段增透膜,可用于汽车红外夜视成像系统。采用电子束和电阻蒸发离子辅助沉积技术,结合化学键分析选取连接层材料,提高基底与膜层之间的结合力;利用离子辅助应力调控技... 基于硫系玻璃IRG206(As40Se60)基底,研制了3.7~4.8μm及7.5~9.5μm双波段增透膜,可用于汽车红外夜视成像系统。采用电子束和电阻蒸发离子辅助沉积技术,结合化学键分析选取连接层材料,提高基底与膜层之间的结合力;利用离子辅助应力调控技术,优化膜层应力,实现膜层应力的匹配,解决硫系玻璃表面脱膜问题。测试结果表明,该膜层在3.7~4.8μm波段平均透过率为98.31%,在7.5~9.5μm波段平均透过率为97.43%,通过了牢固度、盐雾、高低温、摩擦等环境测试,能够满足汽车红外夜视成像系统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膜 硫系玻璃 应力调控 连接层技术 红外夜视成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手套箱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倪世威 袁丽军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9期159-161,共3页
【目的】汽车手套箱是汽车内饰重要的功能件,其设计的好坏影响汽车开发质量,有必要对其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团队概述了汽车手套箱及其主要构成部件,介绍了手套箱布置中的突出物要求、膝部保护空间与脚部空间要求、扣手空间要... 【目的】汽车手套箱是汽车内饰重要的功能件,其设计的好坏影响汽车开发质量,有必要对其设计要点进行分析。【方法】研究团队概述了汽车手套箱及其主要构成部件,介绍了手套箱布置中的突出物要求、膝部保护空间与脚部空间要求、扣手空间要求,分析了手套箱设计要点,主要包括手套箱焊接筋布置要求、手套箱空调维修盖板设计要求以及手套箱内、外盖板厚度设计要求等,并给出了手套箱设计时相关参数的推荐值。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手套箱刚度进行分析,验证其刚度是否符合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规范要求。【结果】手套箱的变形量为0.345 mm,符合设计要求。【结论】手套箱质量直接影响驾乘人员对汽车的整体感知,手套箱设计至关重要,本研究对于相关人员开展汽车手套箱设计工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套箱 内部突出物 焊接筋 刚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化汽车动力系统的未来趋势与挑战 被引量:1
4
作者 汤桃峰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4期134-136,147,共4页
文章首先概述了智能化汽车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了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深入分析了智能化汽车动力系统的未来趋势,包括新能源动力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对动力系统的影响。最... 文章首先概述了智能化汽车的定义和分类,介绍了动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工作原理,深入分析了智能化汽车动力系统的未来趋势,包括新能源动力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在动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对动力系统的影响。最后探讨了智能化汽车动力系统在技术瓶颈、安全性、可靠性及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方面所面临的挑战。通过这些分析,为智能化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化汽车 动力系统 新能源 人工智能 自动驾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纤维布加强汽车承重梁的研究
5
作者 黄汉珽 郑凯 余涛 《南方农机》 2024年第S01期180-183,共4页
【目的】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和优化设计工艺,降低汽车自重,提升性能和经济性。【方法】以汽车承重梁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碳纤维布包裹工艺对其进行了轻量化和强化的处理,设置了无包裹,30°、45°、60°、90°包裹一层(90&... 【目的】采用轻质高强材料和优化设计工艺,降低汽车自重,提升性能和经济性。【方法】以汽车承重梁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碳纤维布包裹工艺对其进行了轻量化和强化的处理,设置了无包裹,30°、45°、60°、90°包裹一层(90°为环形,其余为螺旋)以及30°、45°、60°、90°包裹两层共9组实验,并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研究了碳纤维布包裹对芯棒的尺寸、质量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1)包裹工艺对芯棒尺寸和质量影响较小,不会显著改变轻量化特性;2)包裹工艺显著提升了芯棒的力学性能,包括拉伸和弯曲强度、模量和刚度;3)有限元模型有效模拟了包裹工艺对芯棒性能的影响,仿真与实验数据一致性高。【结论】通过优化碳纤维布包裹工艺,可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实现轻量化和强化双重效果,为汽车轻量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承重梁材料 碳纤维布包裹 轻量化 强化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底盘的故障智能化诊断研究
6
作者 王康 《南方农机》 2024年第S01期157-160,共4页
【目的】深入分析汽车底盘的结构和常见故障类型,并结合现代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法】系统阐述了汽车底盘的结构,主要包括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行驶系统四个子系统,分析了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类型及其对... 【目的】深入分析汽车底盘的结构和常见故障类型,并结合现代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方法】系统阐述了汽车底盘的结构,主要包括传动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行驶系统四个子系统,分析了汽车底盘常见故障类型及其对车辆性能的影响,详细探讨了目测法、听诊法、功能测试法等传统诊断方法与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故障预测系统、振动分析和热成像技术等智能化诊断工具。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总结了如何通过智能化技术提升诊断效率、精准度。【结果】结合传统诊断手段和现代智能化技术,提高了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和维修工作的效率,有助于恢复车辆性能,延长汽车使用寿命。【结论】本研究可为汽车维修行业的从业人员提供系统化的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未来研究将聚焦于智能化和自动化诊断技术、开发智能故障诊断与预测模型、优化故障维修过程中的资源配置等方面,以提高维修效率和车辆安全性,降低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底盘 智能化诊断 传动系统 制动系统 大数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行李架设计及其强度分析
7
作者 刘为民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0期161-163,共3页
汽车行李架是汽车外饰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汽车设计工作能否成功。文章介绍了汽车行李架在开发过程中的设计要求,包括行李架常见的结构形式、安装定位策略以及行李架常用的材料和成型工艺等。分析了在汽车行李架试制过... 汽车行李架是汽车外饰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汽车设计工作能否成功。文章介绍了汽车行李架在开发过程中的设计要求,包括行李架常见的结构形式、安装定位策略以及行李架常用的材料和成型工艺等。分析了在汽车行李架试制过程中其需要满足的各种试验项目,包括静态载荷实验、动态载荷实验、气味和阻燃性能等相关实验,以验证行李架设计的合理性。利用常用的有限元分析软件HyperMesh和ABAQUS对行李架强度进行分析,计算行李架在2 500 N载荷下的变形量及应变载荷,通过与公司标准对比得出,汽车行李架的设计符合相关规范设计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李架 定位 成型工艺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AGRU神经网络的车架载荷谱高效提取方法研究
8
作者 陈为欢 赵军辉 +1 位作者 余显忠 曾建邦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3-30,共8页
为解决基于虚拟迭代(virtual iteration,VI)法提取载荷谱周期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注意力门控循环单元(spatial attention gated recurrent unit,SAGRU)神经网络的车架载荷谱提取方法.首先,通过实车试验场强化路面试验,采集得到... 为解决基于虚拟迭代(virtual iteration,VI)法提取载荷谱周期较长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间注意力门控循环单元(spatial attention gated recurrent unit,SAGRU)神经网络的车架载荷谱提取方法.首先,通过实车试验场强化路面试验,采集得到轮心六分力和多个监测部位的加速度及位移响应信号.其次,建立整车多体动力学(multi-body dynamics,MBD)模型,基于SAGRU反求路试工况下轮心垂向位移激励.最后,基于轮心垂向位移激励及其他方向五分力驱动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多种路试工况仿真分析,提取整车监测点的响应数据和车架载荷.通过对比常规虚拟迭代方法获取载荷谱,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在保证精度的同时实现了效率提升2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荷谱 疲劳寿命 虚拟迭代 六分力 注意力机制 神经网络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2.5 L发动机凸轮轴链轮滑移问题的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案
9
作者 黄定华 郑跃伟 陈振坤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3期143-145,149,共4页
【目的】解决某2.5 L发动机凸轮轴链轮滑移问题,保障发动机性能和行车安全。【方法】将凸轮轴链轮安装螺栓拧紧方式由定扭矩法改为扭矩+转角法,并在凸轮轴链轮与凸轮轴的配合面上增加激光刻蚀,进行螺栓预紧力测试、发动机台架耐久验证... 【目的】解决某2.5 L发动机凸轮轴链轮滑移问题,保障发动机性能和行车安全。【方法】将凸轮轴链轮安装螺栓拧紧方式由定扭矩法改为扭矩+转角法,并在凸轮轴链轮与凸轮轴的配合面上增加激光刻蚀,进行螺栓预紧力测试、发动机台架耐久验证及整车路试耐久验证。【结果】1)采用扭矩+转角法拧紧后,螺栓的预紧力更加稳定、准确,与设定值的偏差在允许范围内。2)在采用扭矩+转角法和增加激光刻蚀后,凸轮轴链轮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滑移现象,在实际行驶条件下,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稳定,油耗正常,没有出现凸轮轴链轮滑移的问题。【结论】通过对螺栓拧紧方式的优化及对凸轮轴链轮安装表面粗糙度的优化,成功解决了凸轮轴链轮滑移问题,为类似发动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凸轮轴链轮 滑移 螺栓预紧力 扭矩+转角法 激光刻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SUV车型座椅头枕调节功能对鞭打损伤影响研究
10
作者 涂其川 关永学 +1 位作者 李仕锋 徐莉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9期141-145,共5页
【目的】通过简化头枕调节功能降低鞭打损伤,为特定车型的安全性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2款某SUV车型现改款设计简化前后的两种头枕配置主驾座椅各两个,按照《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和《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办法... 【目的】通过简化头枕调节功能降低鞭打损伤,为特定车型的安全性能评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22款某SUV车型现改款设计简化前后的两种头枕配置主驾座椅各两个,按照《C-NCAP管理规则(2021年版)》和《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管理办法(2020版)》两大标准要求,利用滑台设备、高速摄像、高速灯光、数采设备等搭建试验测试系统,采用BioRIDⅡ型假人获取颈部损伤关键数据,对4次试验的完整数据进行系统化处理与分析,同时就座椅头枕调节功能对鞭打损伤的影响进行分析和验证。【结果】1)头枕调节功能简化为上下高度两向调节后,在动态响应和静态几何参数方面均表现出更优的防护性能,颈部损伤风险显著降低。2)头枕结构的简化设计能有效缩小头后间隙,从而在碰撞初期为乘员头部提供更及时的支撑。3)头枕功能简化设计不会导致安全评级降低。【结论】研究结果为该车型座椅头枕设计改款提供了明确的技术改进方向,为平衡安全性能与成本控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V车型 头枕调节功能简化 鞭打损伤 试验验证 BioRIDⅡ型假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汽车顶棚设计方法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伟 《南方农机》 2023年第14期149-152,共4页
汽车顶棚是在车身顶盖钣金下面加装的内饰零件,可提高车内装饰性,起到隔音、吸音、隔热的作用,优化汽车顶棚设计,可以提高整车造型的美观性、舒适性。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汽车顶棚的成型工艺及组成,从成型工艺、材料及顶棚与周边件的匹... 汽车顶棚是在车身顶盖钣金下面加装的内饰零件,可提高车内装饰性,起到隔音、吸音、隔热的作用,优化汽车顶棚设计,可以提高整车造型的美观性、舒适性。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汽车顶棚的成型工艺及组成,从成型工艺、材料及顶棚与周边件的匹配关系着手,重点剖析了顶棚与立柱、前挡风玻璃、顶棚扶手等的匹配结构设计要求,建议零件试制后,需经过相关试验验证顶棚设计的合理性,如气味、VOC、阻燃性等必须满足公司相关规范标准或相应国标要求,为内饰设计工程师优化汽车顶棚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棚 成型工艺 匹配结构 气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内饰副仪表板设计及其模态仿真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廖智鹉 《南方农机》 2022年第18期195-198,共4页
副仪表板是汽车内饰重要零部件之一,是驾乘人员接触较频繁的区域,其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驾乘人员的体验感。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副仪表板的材料选择以及脱模角度,从副仪表板的安装方式及布置要求等方面入手,说明其与地毯、手刹等周边... 副仪表板是汽车内饰重要零部件之一,是驾乘人员接触较频繁的区域,其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驾乘人员的体验感。基于此,笔者通过分析副仪表板的材料选择以及脱模角度,从副仪表板的安装方式及布置要求等方面入手,说明其与地毯、手刹等周边件的匹配设计要求,在此基础上,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HyperMesh及ABAQUS对副仪表板进行了模态分析,以验证设计的合理性。仿真结果表明,副仪表板的一阶为31.5 Hz,满足公司标准副仪表板一阶自然频率不小于25 Hz的要求,可为后续车型提供设计参考,避免后续整车在路试时产生异响而产生额外的修模费用,提高产品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仪表板 脱模角度分析 模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商用车怠速油底壳异响问题分析
13
作者 徐小翔 李超 +2 位作者 曾小春 王毅 陈齐平 《应用声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1,共6页
针对产品开发过程中某柴油车型发动机油底壳怠速时“呜呜”异响问题,通过噪声与振动的测试及仿真分析,对油底壳异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怠速时机油泵的工作激励频率与油底壳模态频率耦合,形成“呜呜”声,并通过油底壳表面辐射出来... 针对产品开发过程中某柴油车型发动机油底壳怠速时“呜呜”异响问题,通过噪声与振动的测试及仿真分析,对油底壳异响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怠速时机油泵的工作激励频率与油底壳模态频率耦合,形成“呜呜”声,并通过油底壳表面辐射出来。进一步实验研究表明,随着机油温度的升高,机油泵功率、工作激励幅值会逐步减小,异响逐步减小。同时实验研究表明,机油量对油底壳模态频率有影响,油底壳内机油加注量越多,油底壳模态频率越低,油底壳表面振动幅值及异响均逐步减小。针对该异响问题,明确该发动机机油加注上限及下限时油底壳对应频率范围后,通过优化怠速转速,提高油底壳模态频率等使机油泵激励频率与油底壳模态频率避频,解决了该异响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底壳 机油泵 异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能源发动机技术发展趋势的理论探讨
14
作者 郭春红 《南方农机》 2024年第S01期117-120,共4页
近年来,新能源发动机技术作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梳理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了各类技术的关键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和... 近年来,新能源发动机技术作为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取得了显著进展。文章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梳理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探讨了各类技术的关键难点及未来发展方向。电池技术在能量密度和充电速度上有所突破,混合动力系统通过优化控制提升了燃油经济性,燃料电池技术在氢气存储和运输方面取得了进展。基于此,通过总结典型应用案例的方式,探讨了电池技术对汽车产业的深远影响。未来研究应重点关注电池技术突破、氢能应用及智能化控制优化,促进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发动机技术 电池技术 混合动力 燃料电池 汽车工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磁同步电机在纯电轻卡驱动系统中的退磁原因及解决方法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永斌 《南方农机》 2024年第20期136-139,共4页
文章针对纯电轻卡驱动系统中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退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从温度、电流、外部磁场和永磁材料等方面,分析了PMSM退磁的原因和影响,并用示意图进行了说明;提出了温度控制、电流限制、屏蔽外部磁场、选用高质... 文章针对纯电轻卡驱动系统中永磁同步电机(PMSM)的退磁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和研究。从温度、电流、外部磁场和永磁材料等方面,分析了PMSM退磁的原因和影响,并用示意图进行了说明;提出了温度控制、电流限制、屏蔽外部磁场、选用高质量永磁材料、合理设计电机结构、定期检查和维护等一套完整的解决和预防PMSM退磁的方法,并用数学公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仿真软件对PMSM的退磁问题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PMSM的抗退磁能力和可靠性,对于纯电轻卡驱动系统的优化设计和运行维护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同步电机 退磁原因 纯电轻卡 驱动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 CWTVC 工况的纯电轻卡驱动电机系统优化设计
16
作者 张海云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9期191-194,共4页
【目的】驱动电机系统的选型和优化设计对提高纯电轻卡新能源汽车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满载质量4.5 t的纯电轻卡为研究对象,基于CWTVC工况,采用理论计算和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驱动电机系统在不同工况下... 【目的】驱动电机系统的选型和优化设计对提高纯电轻卡新能源汽车动力性能和续航里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满载质量4.5 t的纯电轻卡为研究对象,基于CWTVC工况,采用理论计算和仿真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优化了驱动电机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指标,如扭矩特性、功率特性、效率特性等,并采用AVL Cruise软件进行仿真,验证了车辆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性和舒适性,确定了最佳的驱动电机系统方案。【结果】在AVL Cruise仿真验证中,最佳驱动电机系统方案的电机转速约为1500 r/min,扭矩约为250 N·m,功率约为80 kW,车辆的平均效率约为84.8%,证明了该方案在爬坡、加速、最高车速等方面均满足属性目标,并且在CWTVC工况下具有较高的平均效率。【结论】本研究有效提高了纯电轻卡仿真计算方法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为纯电轻卡的驱动电机系统选型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和参考,未来可以进一步研究如何在保证驱动电机系统性能的同时降低成本并提高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WTVC工况 驱动电机 优化设计 纯电轻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动机气缸盖热机疲劳寿命预测 被引量:2
17
作者 曾小春 苗瑞刚 +4 位作者 魏涛 景国玺 张执南 郭荣 孙帅 《车用发动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2,共6页
采用子模型方法和Sehitoglu模型对某增压柴油发动机气缸盖开展了详细的热机疲劳寿命预测研究。通过采用缸内燃烧模拟分析、水套冷却分析来为缸盖温度场分析提供热分析边界,冷却水侧采用FEA与CFD耦合计算分析方法,使得计算边界条件更加... 采用子模型方法和Sehitoglu模型对某增压柴油发动机气缸盖开展了详细的热机疲劳寿命预测研究。通过采用缸内燃烧模拟分析、水套冷却分析来为缸盖温度场分析提供热分析边界,冷却水侧采用FEA与CFD耦合计算分析方法,使得计算边界条件更加精确合理。基于有限元方法计算了整机标定工况和怠速工况下气缸盖温度和应力应变,采用子模型方法并考虑材料非线性获得了气缸盖在发动机冷热交替热冲击试验工况下的应力应变历程。基于Sehitoglu模型计算得到了气缸盖热机疲劳损伤和寿命,计算结果表明该气缸盖最小寿命为5 038次,位于第3缸火力面排气座圈附近,高于轻卡评价标准5 000次寿命要求,热机疲劳损伤中由温度因素主导的氧化损伤占主导作用,其次是机械损伤,蠕变损伤贡献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缸盖 热机疲劳 寿命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体动力学模型的车身载荷谱获取及疲劳寿命评估 被引量:5
18
作者 丁文敏 《机械强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98-1205,共8页
为有效地评估某轻客车身结构的疲劳寿命,首先利用Adams软件建立该车型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对标,验证了模型精度。然后基于实测道路载荷谱,综合应用虚拟迭代及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复现了样车在试验场所采集的加速度... 为有效地评估某轻客车身结构的疲劳寿命,首先利用Adams软件建立该车型的多体动力学模型,并根据实测数据进行了模型对标,验证了模型精度。然后基于实测道路载荷谱,综合应用虚拟迭代及疲劳寿命分析方法,复现了样车在试验场所采集的加速度、位移及力等响应信号,提取了车身与悬架各外连点的动态载荷。计算了车身的疲劳寿命,后排座椅支架加强筋圆角处存在疲劳失效风险,与道路耐久试验的失效结果基本一致,通过采用提高材料牌号的改进措施使得此车身结构通过了道路耐久的验证,表明了此分析方法的工程可行性。实践证明虚拟迭代与疲劳寿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支持车身结构疲劳寿命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体动力学 实测道路载荷谱 虚拟迭代 疲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沸腾换热的某柴油发动机温度场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庭军 邹萍萍 +2 位作者 袁晓军 魏涛 王功成 《南方农机》 2021年第19期127-129,共3页
采用CFD-FEA耦合方法对某柴油发动机进行温度场分析,通过AVL FIRE软件建立三维缸内燃烧模型和水套流动分析模型,为发动机缸体缸盖温度场分析提供换热边界条件。采用ABAQUS软件计算了缸体缸盖温度场,采用AVL沸腾插件计算了水套壁面的沸... 采用CFD-FEA耦合方法对某柴油发动机进行温度场分析,通过AVL FIRE软件建立三维缸内燃烧模型和水套流动分析模型,为发动机缸体缸盖温度场分析提供换热边界条件。采用ABAQUS软件计算了缸体缸盖温度场,采用AVL沸腾插件计算了水套壁面的沸腾换热。结果显示,缸盖缸体水套壁面温度离沸腾“开锅点”均保持了20℃以上的温度距离,无沸腾风险。该分析方法可以很好地预测缸体缸盖的温度及水套的沸腾换热情况,为发动机缸体缸盖和水套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温度场 耦合分析 沸腾换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动力汽车车内加速噪声主被动降噪方法研究
20
作者 钟秤平 郭荣 +3 位作者 林胜 钟云辉 涂迪 刘森海 《振动与冲击》 2025年第21期279-288,共10页
车内噪声作为影响驾乘舒适性的关键指标,已成为汽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and harshness,NVH)性能评价的重要参数和售后质量投诉的主要来源。该研究针对某混合动力SUV在3800~4500 r/min加速工况下出现的发动机二阶噪... 车内噪声作为影响驾乘舒适性的关键指标,已成为汽车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and harshness,NVH)性能评价的重要参数和售后质量投诉的主要来源。该研究针对某混合动力SUV在3800~4500 r/min加速工况下出现的发动机二阶噪声问题展开系统性研究。通过振动噪声传递路径分析和模态测试,确定噪声问题源于发动机二阶激励通过空调管路结构传递至车身,且车身在125~150 Hz频段呈现显著的声振耦合特性。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了被动降噪与主动降噪两种解决方案:被动降噪方案通过优化空调管路模态特性和隔振性能;主动降噪方案则采用改进的变步长陷波FxLMS算法。试验结果表明,主动降噪方案在车内二阶噪声控制中较被动降噪方案提升6.1~7.7 dB(A),总体降噪效果达到11.9~13.5 dB(A),显著改善了车内声学环境。该研究为混合动力车型NVH性能优化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动力发动机噪声 被动降噪 主动降噪 空调管路 多通道变步长陷波FxL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