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9
1
作者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18,共6页
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在我国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生产的高效性、价值的珍贵性和开发利用潜力的巨大性等特征。当前,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着耕地撂荒、地力下降、土壤污染、灾害频繁、效... 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在我国整个农业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结构的复杂性、功能的多样性、生产的高效性、价值的珍贵性和开发利用潜力的巨大性等特征。当前,南方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着耕地撂荒、地力下降、土壤污染、灾害频繁、效益低下和后劲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南方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措施:(1)实行集约用地;(2)开展环境整治;(3)推行轮作休耕;(4)实施用养结合;(5)优化系统结构;(6)深化农村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国勤 《农学学报》 2019年第4期95-100,共6页
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国内最早提出"生态农场"一词是在1982年;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态农场的概念与特征,指出生态农场是以生态学理论为... 发展生态农场是中国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战略选择。基于这种认识,本研究首先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为国内最早提出"生态农场"一词是在1982年;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态农场的概念与特征,指出生态农场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建立起来的,由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构成的农业生产单位或单元,生态农场具有界限明显性、生物多样性、结构复杂性、功能高效性、技术先进性、发展循环性和管理综合性的特征。国外生态农场的发展具有起步早、发展快、规模大、类型多、效益好的特点。中国生态农场的建设与实践大致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依据计划经济原则创办的国营农场;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的生态农场;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大力提倡发展的家庭农场,尤其是家庭生态农场。从当前国内外农业发展的现状及未来趋势看,中国加快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势在必行。最后,作者提出加快中国生态农场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包括提高认识、制定规划、加快实施、推广技术、开展合作、完善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场 家庭农场 生态农业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ECT-SWOT分析的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
3
作者 缪建群 黄国勤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91-196,共6页
采用SWOT分析法,深入了剖析政策(P)、生态(E)、文化(C)和技术(T)在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立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矩阵。结果表明: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施... 采用SWOT分析法,深入了剖析政策(P)、生态(E)、文化(C)和技术(T)在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建立了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矩阵。结果表明:相关政策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深厚的农业文化底蕴、完好的传统农耕方式是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和机会;缺乏有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法律法规、传统农作物品种的逐渐消亡、农民对农业文化遗产敬畏之心的减弱、传统农耕方式产能低下等是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因此,提出了实现崇义客家梯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综合整治原生态文化、有机融合梯田开发与保护、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义客家梯田 生态系统 可持续发展 PECT-SWOT分析 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田复种轮作休耕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25
4
作者 王志强 刘英 +5 位作者 杨文亭 周泉 Aamer Muhammad 王海 黄国勤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43-1155,共13页
稻田土壤团聚体的比例结构及稳定性状况,对水稻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 0 1 2—2 0 1 7年进行冬季不同复种轮作休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闲双季稻、冬种紫云英、油菜、大蒜和轮作双季稻5个处理,利用湿筛法对稻田土壤粒径1~2mm、0.... 稻田土壤团聚体的比例结构及稳定性状况,对水稻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2 0 1 2—2 0 1 7年进行冬季不同复种轮作休耕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闲双季稻、冬种紫云英、油菜、大蒜和轮作双季稻5个处理,利用湿筛法对稻田土壤粒径1~2mm、0.5~1mm、0.25~0.5mm和<0.25mm土壤团聚体的百分含量、平均质量直径(MWD)、平均几何直径(GMD)和分型维数(D)进行测定计算。结果表明,在0~50cm土层中,早、晚稻收获后土壤以<0.5mm粒级的微小团聚体为主,各处理累积含量分别为78.1%~84.8%和85.6%~91.1%,而>0.5 mm较大的团聚累积含量分别为13.1%~21.9%和8.9%~14.4%;同时显著增加了早、晚稻土壤性大团聚体(>0.25mm)的百分含量,并相应地减少了微团聚体百分含量,早稻较晚稻表现更为突出;早、晚稻田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D指标值的影响不显著,而MWD、GMD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见,稻田复种轮作及秸秆双重还田,有利于早晚稻田减少微小团聚体而形成大团聚体,早稻季相比晚稻更为显著,能显著增加早、晚稻田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P<0.05),提高早、晚稻产量,这对南方稻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轮作休耕 秸秆还田 水稳定性团聚体 团聚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常态下我国轮作休耕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要点简析 被引量:38
5
作者 王志强 黄国勤 赵其国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1-657,共7页
实施轮作休耕制度是在新常态下顺应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实现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轮作休耕问题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战略意义。其次,对我国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中的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实施轮作休耕制度是在新常态下顺应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方向,实现农业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首先介绍了轮作休耕问题提出的背景、内涵及战略意义。其次,对我国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中的要点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重点就地下水漏斗区、重金属污染区、生态严重退化区的休耕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分别提出了采取恢复平衡型、环境修复型和生态保护型的休耕技术措施,以期为我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常态 轮作休耕 制度试点 实施要点 技术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典型地区轮作休耕模式与发展策略 被引量:46
6
作者 黄国勤 赵其国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探索科学合理的轮作休耕模式与方法,对于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3—6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率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qu... 当前,全国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积极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探索科学合理的轮作休耕模式与方法,对于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3—6月,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赵其国院士率领中国科学院学部咨询项目"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咨询研究"组的各位成员,深入江苏省、湖南省、河北省的典型地区进行耕地轮作休耕考察和调研。通过深入田间地头实地察看,与干部、群众座谈交流,获取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结合已有的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总结提炼,总结分析了我国连作障碍区(江苏省)、重金属污染区(湖南省)和地下水漏斗区(河北省)的三个典型地区的轮作休耕模式与技术措施。在连作障碍区主要采取轮作和休耕措施(冬耕晒垡模式、冬种绿肥模式、种植豆类模式和增肥培肥模式);在重金属污染区进行的轮作休耕模式主要有改种作物和品种、改良土壤、科学灌溉、控制吸收和"VIP+n"创新污染治理模式;在地下水漏斗区主要采取季节性休耕和周年休耕的模式。三大典型区域在实施相应的轮作休耕模式后,其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得到了相应显著提高。同时对我国典型地区的轮作休耕模式与方法提出了"四项原则"、"四个统一"和采取"八大措施"的建议。在不同地区实施轮作休耕应因地制宜,分类实施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发展对策,为我国科学推行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提供现实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轮作 休耕 耕作制度改革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国勤 《农学学报》 2019年第3期79-88,共10页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如何,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否,不仅关系着农业本身的发展状况,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西...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如何,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否,不仅关系着农业本身的发展状况,而且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农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期正式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文章从研究历程、研究内容、研究成果和研究特点等4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从制定规划、开展示范和取得实际成效等3个方面讨论了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践进展,并从研究和实践两个层面指出了当前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趋势是:研究更加深入、实践更加广泛。通过对发展可持续农业的规划和未来趋势分析,提出了客观而又新颖的思路,将对推进当前及未来国内外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生态环境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中国 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0
8
作者 钱晨晨 王淑彬 +1 位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63-571,共9页
为综合评价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筛选紫云英等量翻压条件下,较适宜的施氮水平,以冬闲常规施氮[150 kg(N)?hm^(-2)]处理为对照,在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条件下,设置90 kg(N)·hm^(-2)、... 为综合评价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筛选紫云英等量翻压条件下,较适宜的施氮水平,以冬闲常规施氮[150 kg(N)?hm^(-2)]处理为对照,在翻压紫云英22 500 kg·hm^(-2)条件下,设置90 kg(N)·hm^(-2)、120 kg(N)·hm^(-2)、150 kg(N)·hm^(-2)和180 kg(N)·hm^(-2) 4个施氮水平,研究紫云英和施氮量对早稻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其中紫云英配施氮肥90 kg(N)·hm^(-2)和120 kg(N)·hm^(-2)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多,分别达9.65 t?hm^(-2)和9.97 t?hm^(-2),比对照分别增加11.18%和14.86%。各处理在水稻播种—分蘖期及抽穗—灌浆期干物质积累量较大,占成熟期干物质量的19.26%~24.77%和45.23%~52.75%,这两个生育阶段是干物质主要积累时期。紫云英与氮肥配施各处理的氮素积累量均高于对照,增幅为6.95%~18.68%。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均以紫云英配施90 kg(N)·hm^(-2)处理最高,比其他处理分别增加3.94%~14.08%和6.65%~14.90%。紫云英配施氮肥有利于提高早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利用率,其中以紫云英配施氮肥90 kg(N)·hm^(-2)和120 kg(N)·hm^(-2)效果较优,可实现减氮增效目的,是较理想的施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 氮肥 早稻 干物质 氮素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双季稻田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志强 缪建群 +5 位作者 刘英 唐海鹰 张鹏 钟川 黄国勤 赵其国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703-1714,共12页
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管理下农田土壤养分、有机碳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评估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为长江中游双季稻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012—2017年进行不同轮、连作长期定位试验... 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管理下农田土壤养分、有机碳及其酶活性的变化,评估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可为长江中游双季稻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012—2017年进行不同轮、连作长期定位试验,设置冬季休耕—双季稻,冬种紫云英—、油菜—、大蒜—和轮作(马铃薯、大蒜、油菜和紫云英年际轮作)—双季稻5个处理,在冬季作物秸秆和水稻秸秆双重还田条件下,通过运用多元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结合南方双季稻田土壤的适宜性,筛选出最小数据集(minimum data set,MDS)中土壤质量指标并测定,最后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双季稻区的土壤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区,经过6年的冬季种植合适作物并秸秆双重还田,相比冬季休闲处理,除冬季种植大蒜处理外,其他冬种处理均能有效提高稻田土壤质量10.73%~12.91%,不同冬种方式下双季稻田的土壤质量高低依次为不同冬种轮作(0.726)>冬季种植油菜(0.723)>冬季种植紫云英(0.712)>冬季休闲(0.643)>冬季种植大蒜(0.638)。由此可见,适宜的轮作方式及秸秆双重还田能显著提高双季稻土壤质量,这为南方稻田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秸秆双重还田 轮作方式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轮作休耕制度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33
10
作者 钱晨晨 黄国勤 赵其国 《农学学报》 2017年第3期37-41,共5页
当前中国土地污染严重,再加上长期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使得粮食的高产稳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形式的转变,保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归纳了轮作休耕... 当前中国土地污染严重,再加上长期处于高负荷的运转状态,使得粮食的高产稳产受到严重威胁。为了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形式的转变,保持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本文归纳了轮作休耕的提出、内涵及可行性,认为推行轮作休耕具有保护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等现实意义,并例举出国内外轮作休耕的典型案例加以描述,提出了有效推进轮作休耕的6点建议:制定科学的计划;明确轮作休耕的范围;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宣传力度;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作休耕 耕地 土壤 可行性建议 农业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