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颜日明 李希茜 +3 位作者 汪涯 余佳清 张志斌 朱笃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93-1397,共5页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获得9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齿孔醇(1)、9,12-十八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2)... 利用多种现代色谱方法从药用植物蛇足石杉内生真菌Shiraia sp.Slf14发酵提取物的石油醚、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纯化获得9个化合物,借助ESI—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齿孔醇(1)、9,12-十八二烯酸-2,3-二羟基丙酯(2)、十八烷酸-2,3-二羟基丙酯(3)、十六烷酸-2,3-二羟基丙酯(4)、竹红菌甲素(5)、竹红菌乙素(6)、痂囊腔菌素B(7)、痂囊腔菌素C(8)和亚油酸(9)。其中化合物1—4、7和9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并在对石油醚萃取部位的GC-MS分析中,首次在该属真菌中检测到1-甲基-2吡咯烷酮、十五烷酸乙酯、9-十六烯酸乙酯、十六烷酸乙酯、9,12-十八碳二烯酸乙酯、9-十八烯酸乙酯和十八烷酸乙酯7种化合物。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5对指示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榧叶精油的化学成分、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曾琳 林秋美 +1 位作者 韩成云 邹一平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8-104,共7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叶精油,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探究其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香榧叶精油中共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9.74%,主要成分为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香榧...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香榧叶精油,利用气-质联用技术(GC-MS)测定其化学成分及含量,探究其抗氧化及抑菌活性,确定其最低抑菌浓度。结果表明:香榧叶精油中共鉴定出40种化学成分,占总量的99.74%,主要成分为柠檬烯、α-蒎烯、β-蒎烯、香榧酯、β-谷甾醇、月桂烯、δ-杜松烯;具有较强的清除ABTS^+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能力要强于维生素C;香榧叶精油对黑曲霉菌、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0.2、0.4、0.6、0.6、0.8、0.8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榧叶 精油 化学成分 抗氧化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加参主要活性成分的抗应激作用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熊筱娟 姜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48-749,共2页
目的:为了开发、利用丰富的五加参资源,对五加参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抗应激作用研究。方法:建立耐缺氧、耐低温、抗疲劳、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五加参主要活性成分楤木总甙对动物抗应激能力的影响。结果:五加参能显著提高小鼠的抗应激能... 目的:为了开发、利用丰富的五加参资源,对五加参主要活性成分进行抗应激作用研究。方法:建立耐缺氧、耐低温、抗疲劳、心肌缺血的动物模型,观察五加参主要活性成分楤木总甙对动物抗应激能力的影响。结果:五加参能显著提高小鼠的抗应激能力,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加参 楤木总甙 人参皂甙 抗应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橙皮素芳酰腙化合物的微波合成与抑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刘万云 霍平 +2 位作者 梅光泉 熊知行 王瑞君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3-195,共3页
利用微波辐射技术,以橙皮素和芳酰肼为原料设计合成3种橙皮素芳酰腙类化合物,应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合成的3种橙皮素芳酰腙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利用微波辐射技术,以橙皮素和芳酰肼为原料设计合成3种橙皮素芳酰腙类化合物,应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和元素分析等分析手段对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抑菌活性实验表明,合成的3种橙皮素芳酰腙类化合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与橙皮素相比均有较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橙皮素 酰腙 微波合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香兰素腙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邹怀波 周蓉 +1 位作者 梁辉 南建忠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88-1389,1393,共3页
以香兰素为原料,与苯肼和对硝基苯肼缩合得到两种香兰素腙类化合物,其结构经1H-NMR、IR表征。初步的抑菌试验表明,这些化合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
关键词 香兰素 腙类化合物 合成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eap1-Nrf2信号通路在肝再生中的作用及相关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8
6
作者 白庆云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23,共4页
肝脏在化学损伤或手术切除组织后可以再生,肝再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多个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 Nrf2)是氧化还原反应敏感转录因子,在细胞抗氧化防御、氧化还原平衡、炎症、中间代谢等... 肝脏在化学损伤或手术切除组织后可以再生,肝再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细胞因子和多个信号通路。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F-E2-related factor 2, Nrf2)是氧化还原反应敏感转录因子,在细胞抗氧化防御、氧化还原平衡、炎症、中间代谢等过程中起到调控作用,并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一些报告已证实在Nrf2缺失的情况下,肝脏切除术后肝再生出现了延迟现象,由此可见Nrf2信号通路参与了肝再生的过程。该文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综述Nrf2信号通路在肝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影响肝再生或肝细胞增殖的药物进行总结,以期发现更多的治疗肝脏疾病的药物,并为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EAP1 NRF2 肝损伤 肝再生 抗氧化 促肝再生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无糖口含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被引量:33
7
作者 陈武 邹盛勤 +2 位作者 伍晓春 熊筱娟 谢晚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经过筛选处方和优化工艺,采用湿颗粒法研制了新型绞股蓝无糖口含片,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绞股蓝浸膏粉、甜味剂、清凉剂的用量及润湿剂的浓度等因素对口含片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当以70%乙醇做润湿剂,以15%绞股蓝浸膏粉、77%甘... 经过筛选处方和优化工艺,采用湿颗粒法研制了新型绞股蓝无糖口含片,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绞股蓝浸膏粉、甜味剂、清凉剂的用量及润湿剂的浓度等因素对口含片的质量有较大影响。当以70%乙醇做润湿剂,以15%绞股蓝浸膏粉、77%甘露醇、4%阿斯巴甜为材料,再添加上述混合料总量的0.1%薄荷脑和3%硬脂酸镁,60℃的干燥温度,可制得口感好、有绞股蓝特有风味、表面光滑美观、色泽一致、硬度好、崩解性良好、具有保健功能的新型绞股蓝无糖口含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无糖口含片 工艺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绞股蓝总皂苷提取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武 伍晓春 +2 位作者 邹盛勤 熊筱娟 谢晚彬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研究绞股蓝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绞股蓝总皂苷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绞股蓝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6,提取时间1h,... 目的:研究绞股蓝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绞股蓝总皂苷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次数等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绞股蓝总皂苷的最佳提取工艺:乙醇浓度70%,料液比1∶6,提取时间1h,提取次数2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法 绞股蓝 总皂苷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虎刺中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周蓉 邹怀波 陈三宝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76-178,共3页
采用超声波法提取虎刺中总黄酮,并以正交试验L9(34)优化其工艺,结果为:以70%乙醇为提取剂,料液比为1:25(g/ml),提取温度为50℃,提取时间40min,黄酮的提取率为15.01mg/g。
关键词 虎刺 总黄酮 超声提取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内生真菌菌株R2的鉴定及其抑菌活性 被引量:5
10
作者 汪涯 李希茜 +3 位作者 张志斌 颜日明 曾庆桂 朱笃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8-723,共6页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种微生物为指示菌,采用杯碟法对分离自药用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36株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并通过形态学特征观...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3种微生物为指示菌,采用杯碟法对分离自药用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 L.)的36株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检测。并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和ITS-rDNA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对强抑菌活性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菌株L1、L4、L5、L7、T2、T3、R1和R2等8株内生真菌的发酵粗提物具有抑菌活性,其中以内生真菌R2的抑菌活性最高,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 mm、20 mm和21 mm。结合形态学特征和ITS-rDNA序列分析确定菌株R2为尖孢枝孢菌(Cladosporium oxyspor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 内生真菌 抑菌活性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提取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蓉 邹怀波 池小雷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1期9847-9848,共2页
[目的]探究薄荷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即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分别以蒸馏水、50%乙醇和95%乙醇为溶剂,在40℃条件下提取30 min,获得了薄荷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并以邻二氮菲氧化法比较了不同溶剂... [目的]探究薄荷不同溶剂提取物对羟基自由基的抗氧化活性(即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分别以蒸馏水、50%乙醇和95%乙醇为溶剂,在40℃条件下提取30 min,获得了薄荷的不同溶剂提取物,并以邻二氮菲氧化法比较了不同溶剂提取物对体系产生的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并研究随时间延长羟基自由基清除速率的变化情况。[结果]结果表明,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增大,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升高,并且随时间延长,3种提取液对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均呈下降趋势。[结论]该研究为探索或寻找安全性更高的天然抗氧化物质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羟基自由基 邻二氮菲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提取柿叶总黄酮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熊曼萍 梁静 +1 位作者 周蓉 熊汉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0期9708-9709,9726,共3页
研究超声波提取柿叶中总黄酮的工艺。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柿叶中总黄酮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柿叶总黄酮的提取率增大,当乙醇浓度超过60%后提取率下降。总黄酮提取率随料液比的增大而迅速增大... 研究超声波提取柿叶中总黄酮的工艺。采用超声波提取法对柿叶中总黄酮进行提取,通过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工艺。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大,柿叶总黄酮的提取率增大,当乙醇浓度超过60%后提取率下降。总黄酮提取率随料液比的增大而迅速增大,当料液比达1∶20时,增加幅度明显减缓;总黄酮提取率随超声波提取时间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但趋势不明显。影响柿叶总黄酮提取率因素的顺序为料液比>提取时间>乙醇浓度,最佳提取工艺是乙醇浓度60%,超声波提取时间45 min,料液比1∶25,总黄酮得率为3.54%。与常规回流法相比,超声波提取法柿叶中总黄酮的得率提高77%,并缩短了提取时间,降低了提取溶剂的用量。超声波提取法具有提取效率高、成本低的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柿叶 总黄酮 超声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连作障碍的产生机理及防控措施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孔祥丽 任新明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51-1953,共3页
综述了花生连作障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从土壤营养失调、病虫害危害严重、化感自毒物质积累、土壤酶活性下降、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等角度阐述了花生连作障碍的产生机理,并介绍了当前治理花生连作障碍的各项防控措施,最后对花生连作障碍... 综述了花生连作障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从土壤营养失调、病虫害危害严重、化感自毒物质积累、土壤酶活性下降、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等角度阐述了花生连作障碍的产生机理,并介绍了当前治理花生连作障碍的各项防控措施,最后对花生连作障碍的机理研究及防控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连作障碍 营养失调 化感物质 土壤微生物区系 防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茶叶中绿原酸和没食子酸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宏伟 邹佑云 邹盛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752-7753,共2页
在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茶叶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绿原酸进样量0.092~0.92μg,没食子酸进样量0.075 6~0.756 0μg时,回归方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茶叶中没... 在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同时,测定不同产地茶叶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的含量。结果表明:当绿原酸进样量0.092~0.92μg,没食子酸进样量0.075 6~0.756 0μg时,回归方程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茶叶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含量的测定;5个不同产地的茶叶中没食子酸和绿原酸含量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绿原酸 没食子酸 高效液相色谱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法同时测定线纹香茶菜不同生长部位中三萜酸成分 被引量:6
15
作者 邹盛勤 姜琼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70-573,共4页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同时测定线纹香茶菜全草、根、茎和叶中坡模酸、山楂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5种三萜酸的含有量。方法线纹香茶菜95%乙醇提取液的分析在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上进... 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同时测定线纹香茶菜全草、根、茎和叶中坡模酸、山楂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5种三萜酸的含有量。方法线纹香茶菜95%乙醇提取液的分析在Kromasil C18色谱柱(4.6mm×250mm,5μm)上进行,流动相为甲醇-2.0%乙酸水溶液(88∶12,V/V),体积流量1.0mL/min,检测波长210nm,柱温25℃。结果坡模酸、山楂酸、科罗索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进样量分别在0.552-41.4 mg/L(r=0.999 5),0.540-40.5 mg/L(r=0.999 6),0.824-61.8mg/L(r=0.999 9),2.444-183.3mg/L(r=0.999 7)和3.172-237.9mg/L(r=0.999 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8.1%、98.0%、96.3%、99.7%、99.0%。RSD(n=6)均小于2.2%。结论线纹香茶菜样品不同部位中,5种三萜酸类成分含有量高低依次为叶〉全草〉茎〉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纹香茶菜 三萜酸 坡模酸 山楂酸 科罗索酸 齐墩果酸 熊果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棘果粉加工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9
16
作者 冷桂华 刘紫英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6-88,109,共4页
文章介绍了火棘速溶粉的加工工艺。利用单因素对比试验,对脱涩、喷雾干燥等工艺及参数进行了探讨。研制出保持火棘风味、营养丰富、分散性好、添加方便、有一定保健功能的火棘粉。
关键词 火棘 果粉 脱涩 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2,2′-联吡啶和铕(Ⅲ)配合物的合成与荧光性质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万云 霍平 +1 位作者 熊知行 梅光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6-559,585,共5页
合成了一个新型双β-二酮有机配体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2,2′-联吡啶和铕(Ⅲ)的3元配合物,并应用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组成确定和结构表征.... 合成了一个新型双β-二酮有机配体1,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2,2′-联吡啶和铕(Ⅲ)的3元配合物,并应用元素分析、稀土络合滴定、摩尔电导测定、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热重-差热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组成确定和结构表征.荧光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发射光谱612nm处为中心离子Eu3+的特征红光,属5D0→7F2跃迁带,峰形尖锐,单色性好,表明该固体铕双β-二酮配合物是一种潜在的红色发光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3-双[3-(2-噻吩基)-3-氧代丙酰基]苯 双β-二酮 配合物 荧光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HPLC法测定陆英叶中绿原酸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刘传安 邹盛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34-2335,共2页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陆英叶中绿原酸的含量,同时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绿原酸色谱峰的纯度。色谱柱为Nova-PakC18(3.9 mm×150mm,4μm),流动相为水-甲醇-乙酸(881∶21∶,V/V),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6nm,柱温25... 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陆英叶中绿原酸的含量,同时采用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绿原酸色谱峰的纯度。色谱柱为Nova-PakC18(3.9 mm×150mm,4μm),流动相为水-甲醇-乙酸(881∶21∶,V/V),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26nm,柱温25℃。绿原酸在0.832~4.1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2),检出限为0.4mg/L(3σ),平均回收率为97.1%。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线性范围宽,适于对含有绿原酸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英 绿原酸 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热风喷雾干燥方法生产纯天然柑橘(橙)果粉 被引量:8
19
作者 熊曼萍 姜琼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3-124,155,共3页
将柑橘(橙)全果皮肉分离,果皮经热烫、水漂及果胶酶适度处理后,与去籽的果肉以1:1.4~1:1.6的比例混合,利用热风喷雾干燥方法可获得干燥、疏松的纯天然柑橘(橙)果粉。
关键词 柑橘(橙) 果粉 酶解 热风喷雾干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枇杷叶中熊果酸提取工艺的优化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开泉 陶华蕾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9-113,共5页
为研究枇杷叶中熊果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选择乙醇浓度(A)、乙醇用量(B)、提取时间(C)、除杂剂浓度(D)为因素,每因素各取三水平,按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及除杂剂浓度对提取率影响较大,其最佳提取工... 为研究枇杷叶中熊果酸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法,选择乙醇浓度(A)、乙醇用量(B)、提取时间(C)、除杂剂浓度(D)为因素,每因素各取三水平,按L9(34)正交表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乙醇及除杂剂浓度对提取率影响较大,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2B1C1D1,即7倍量φ=90%的乙醇加热回流2次,每次1 h,除杂剂浓度为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叶 熊果酸 工艺优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