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省农田地膜残留状况研究——基于典型地块样方调查数据 被引量:6
1
作者 董爱琴 刘晖 +5 位作者 俞莹 杨涛 陈院华 吴火亮 徐昌旭 谢杰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12期128-135,共8页
在江西省22个县(市、区)设置66个监测点,对主要农作物种植制度下农田地膜的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绝大多数监测点的农田地膜残留量<15 kg/hm^(2),且随着覆膜年限的增长,农田地膜残留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江西省... 在江西省22个县(市、区)设置66个监测点,对主要农作物种植制度下农田地膜的残留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江西省绝大多数监测点的农田地膜残留量<15 kg/hm^(2),且随着覆膜年限的增长,农田地膜残留量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江西省蔬菜、瓜果、水果、烟叶、油料以及菇类监测点的平均农膜残留量分别为15.47、10.47、11.70、13.02、13.02、5.58 kg/hm^(2),但在不同作物类型田间农膜残留量没有显著差异;在六大作物类型中,烟叶和蔬菜田间地膜的年残留率居前2位,分别达3.57%和3.37%;65.2%监测点的地膜年残留量在1.5 kg/(hm^(2)·a)以下,50.0%监测点的地膜年残留率低于1.0%。总之,江西省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程度总体可控,覆膜年限、种植制度、农户回收农膜的积极性均对农膜的残留量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农用地 地膜 残留量 作物类型 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金属盐对土壤养分和水稻Cd吸收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董爱琴 陈院华 +6 位作者 杨涛 李建国 彭志平 徐昌旭 程新田 梁文生 谢杰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37-748,共12页
[目的]金属离子与镉(Cd)的拮抗作用是减少水稻对Cd吸收的有效措施,探究增施金属元素对水稻Cd的影响机制,并筛选合适的金属盐阻控材料,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揭示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与多种拮抗元素间的相关性,对实现Cd污染稻田的轻简化治... [目的]金属离子与镉(Cd)的拮抗作用是减少水稻对Cd吸收的有效措施,探究增施金属元素对水稻Cd的影响机制,并筛选合适的金属盐阻控材料,减少水稻对Cd的吸收,揭示水稻不同部位Cd含量与多种拮抗元素间的相关性,对实现Cd污染稻田的轻简化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品两优华占为试验对象,通过向土壤中施加CaCl_(2)、MnCl_(2)、MgCl_(2)、ZnCl_(2) 4种金属盐,对处理前后土壤化学性状、有效态养分和有效态Cd含量以及收获后水稻秸秆、谷壳和糙米中Cd、Ca、Mn、Mg、Zn等元素含量进行了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施用金属盐会提高土壤中对应元素的有效态含量,其有效态含量增幅Ca>Mn>Mg>Zn,增幅分别为添加量的203%、141%、96%和6.3%。金属盐添加后土壤中的DTPA可提取态Cd的含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CaCl_2后,Cd从秸秆-谷壳、秸秆-糙米的转移系数分别增加54.5%和降低29.6%;添加MnCl_(2)后,Mn从秸秆-谷壳、秸秆-糙米的转移系数分别下降23.0%和38.5%;ZnCl_(2)的施用使Zn元素从秸秆-谷壳的转移系数增加了44.6%;所有处理对Mg元素的转移系数没有显著影响。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土壤中有效锰和有效锌含量与水稻秸秆、谷壳和糙米中的Cd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偏回归系数分别为-3.466**、-3.71**、-2.815*和-2.318**、-3.804**、-2.465*,土壤中交换性钙含量与水稻谷壳C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偏回归系数为2.591*。[结论]通过向土壤中施入Zn^(2+)、Mn^(2+)和Mg^(2+),提高有效锌、有效锰和交换性镁,水稻Cd含量存在下降趋势。但由于交换性镁与Cd的相关性不显著且土壤颗粒对Zn~(2+)存在强烈的吸附作用,影响了土壤有效锌的增加,因此增施含锰肥料是降低水稻Cd含量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盐 拮抗 有效态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红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夏文建 柳开楼 +10 位作者 张丽芳 刘佳 叶会财 邓国强 李大明 李祖章 王萍 李瑶 杨成春 彭春瑞 陈金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28-637,共10页
研究长期施肥下红壤双季稻田土壤胞外酶活性(EEAs)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可为该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选择持续了37a的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化肥(NPK)、高倍化肥(HNPK)和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采... 研究长期施肥下红壤双季稻田土壤胞外酶活性(EEAs)变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可为该地区稻田土壤培肥和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选择持续了37a的长期定位试验的不施肥(CK)、化肥(NPK)、高倍化肥(HNPK)和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4个处理,采用微孔板荧光法测定了土壤胞外酶活性,分析了土壤化学指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微生物生物量氮(MBN),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探讨土壤胞外酶分布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长期施肥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和水稻产量;与CK处理相比,NPKM处理土壤MBC和MBN分别提高了60.2%和60.4%,土壤α-葡萄糖苷酶(AG)、β-葡萄糖苷酶(B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分别提高12.7%、41.1%、36.2%和50.0%,酚氧化酶(POX)活性下降29.7%。红壤稻田土壤EEAs的变化主要由养分因子驱动,其中土壤全氮(TN)和MBC是关键的决定因子,分别解释了酶活性变异的34.3%和20.9%。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胞外酶活性提高,是维持作物高产和提升土壤质量最优的施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化肥有机肥配施 红壤性水稻土 土壤养分 土壤胞外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剖面肥力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被引量:8
4
作者 李秀秀 涂田华 +10 位作者 柳开楼 陈先茂 谢江 邓国强 梁喜欢 黄晶 关贤交 邱才飞 钱银飞 彭春瑞 陈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390-1399,共10页
【目的】探究不同产量稻田土壤肥力的剖面特征,明确调控作物产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以提高低产田、稳定高产田的粮食产量,实现“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目标。【方法】试验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年产量>15000 kg/hm^(2)、12000~15000 kg/hm^... 【目的】探究不同产量稻田土壤肥力的剖面特征,明确调控作物产量的关键环境因子,以提高低产田、稳定高产田的粮食产量,实现“藏粮于地”的国家战略目标。【方法】试验在江西进贤进行,稻田年产量>15000 kg/hm^(2)、12000~15000 kg/hm^(2)和<10000 kg/hm^(2)的地块分别代表高产、中产和低产土壤,选取高、中、低产量稻田样点各3个,采集耕作层、犁底层和潴育层土壤样品,测定耕作层厚度、容重、土壤紧实度、pH、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含量、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氮(MBN)等,并对土壤剖面性质和水稻产量进行线性相关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1)高产田耕作层最厚,在16 cm左右,而低产田在13 cm左右,高产田耕作层土壤容重最小,为1.09 g/cm^(3),而低产田为1.21 g/cm^(3),高产田犁底层厚度和紧实度均最高,低产田最低。2)高、中、低产田土壤pH、碳氮磷养分含量和微生物生物量均表现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在土壤剖面上具有明显的“表聚”特征。高产田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分别为38.82 g/kg、2.33 g/kg、198.54 mg/kg、0.81 g/kg和33.04 mg/kg,而低产田耕作层分别为29.75 g/kg、1.89 g/kg、158.71 mg/kg、0.62 g/kg和23.51 mg/kg。高产田耕作层土壤MBC和MBN含量分别为929.2、42.5 mg/kg,而低产田分别为533.6、30.8 mg/kg。3)在3个产量水平稻田土壤中钾素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在低产田表现尤其明显,低产田耕作层全钾含量为8.12 g/kg,但母质层为10.77 g/kg。4)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分析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耕作层土壤pH、有机质、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含量、微生物生物量碳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耕作层厚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这些变量可以解释水稻产量变化的53.7%,其中,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和耕作层厚度是影响作物产量最重要的环境因素,其解释能力分别为9.2%、8.7%和7.9%。【结论】耕作层厚度和耕作层微生物生物量是调控水稻产量的关键环境因素。相比低产田,高中产田耕作层厚,耕作层土壤容重低、有机质含量高,供肥保肥能力强。因此,增加耕作层厚度和提高微生物生物量是改良中、低产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区 水稻土 产量水平 土壤剖面 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减施对连作芝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汪瑞清 张志华 +3 位作者 吕丰娟 林洪鑫 魏林根 肖运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07-1319,共13页
以品种金黄麻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氮肥用量105 kg·hm^(-2)基础上(RSN4),氮肥减施25%、50%、75%和100%(分别记为RSN3,RSN2,RSN1和RSN0)的条件下,健康与感青枯病两种生长状态对连作芝麻产量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 以品种金黄麻为试验材料,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在氮肥用量105 kg·hm^(-2)基础上(RSN4),氮肥减施25%、50%、75%和100%(分别记为RSN3,RSN2,RSN1和RSN0)的条件下,健康与感青枯病两种生长状态对连作芝麻产量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规律,以期为芝麻合理施肥和稳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氮肥用量减少25%(RSN3)的芝麻产量较RSN4处理未出现明显下降。RSN2的α多样性指标Obs、Shannon和Chao1较RSN4分别高11.53%、3.39%、12.71%,而来自健康株的Shannon指数比感病株高1.61%,且氮肥减施和生长状态处理的交互作用对Shannon指数有显著影响;RSN1处理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相对丰度较RSN3增加了39.70%,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则下降了30.60%;来自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的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蓝藻门(Cyanobacteria)、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相对丰度较来自患病株的分别高32.42%、155.26%、38.54%,而Firmicutes较感病株下降了47.47%;RSN3的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马赛菌属(Massilia)相对丰度较RSN2的分别增加119.10%和87.18%,且RSN3的类芽胞杆菌属(Paenibacillus)相对丰度较RSN0、RSN1、RSN2显著增加59.29%~193.42%。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中的假丝酵母(Candidatus_Solibacter)和unidentified_Nostocales的相对丰度较患病株高43.68%和235.90%,而来自感病株根际土壤细菌中4种菌属(Bacillus、Massilia、Ramlibacter、Paenibacillus)的相对丰度较健康株的显著增加64.63%~106.67%;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功能碳水化合物代谢的相对丰度较来自患病株增加0.94%,而来自健康株根际土壤细菌功能膜运输的相对丰度较来自感病株的降低了2.37%;RSN3处理的根际土壤细菌功能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代谢和核苷酸代谢的相对丰度较RSN0处理分别增加1.78%和3.63%(P<0.05),而翻译、脂质代谢、折叠、分类和降级的相对丰度分别下降了4.58%、4.52%、7.74%(P<0.05)。三个主要环境因子pH、速效钾、有效锌对细菌群落变化的贡献分别为3.91%、5.93%、6.94%。总之,适当减氮(减少25%)对连作芝麻产量影响较小,同时能够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有利于红壤旱地连作芝麻健康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芝麻 氮肥减施 细菌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稻优质丰产协同栽培技术策略 被引量:5
6
作者 彭春瑞 王书华 +5 位作者 涂田华 陈金 邓国强 谢江 陈先茂 邱才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1期1-6,共6页
针对水稻栽培技术中高产与优质不协同的难题,分析了影响水稻产量和米质形成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质稻优质丰产协同栽培概念,并分析了优质丰产协同栽培应抓好的3个关键环节;最后提出了优质稻优质丰产协同栽培的技术对策。
关键词 优质稻 优质丰产协同栽培 技术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氮配施对红壤旱地油菜光化学效率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汪瑞清 吕丰娟 +4 位作者 胡立勇 肖运萍 魏林根 林洪鑫 张志华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5期113-120,共8页
为提高红壤旱地油菜的产量和累积氮肥利用效率,并阐明相关生理机制,以大面积推广的华油杂62和华油杂9号为试验材料,在南昌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代表添加菜籽饼):T_(0),0;T_(1),180;T_(2),270;T_(3),180#;T_(4),270#。结... 为提高红壤旱地油菜的产量和累积氮肥利用效率,并阐明相关生理机制,以大面积推广的华油杂62和华油杂9号为试验材料,在南昌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了5个施肥处理(#代表添加菜籽饼):T_(0),0;T_(1),180;T_(2),270;T_(3),180#;T_(4),270#。结果表明:(1)华油杂9号的平均产量较华油杂62的显著高出41.70%;(2)添加有机肥能提高越冬期油菜叶片的电子传递速率和PSⅡ光化学总量子产量,且不同施氮量对蕾薹期2个品种倒数第2至第4叶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影响最为明显;(3)施氮量能够显著影响不同分枝部位的籽粒产量,其中倒数第2至第4分枝的产量高于其他分枝;(4)T_(1)的产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较T_(3)的分别高出0.92%(P>0.05)和1.09个百分点。研究表明,增施氮肥对倒数第2至第4叶的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和分枝产量影响最为明显。红壤旱地油菜适宜氮肥用量为180 kg/hm^(2),并采用全部无机肥或采用部分有机肥替代无机肥,都能够保持较高的产量和氮肥回收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氮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叶绿素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配施下氮肥减施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张志华 吕丰娟 +5 位作者 肖运萍 汪瑞清 林洪鑫 袁展汽 魏林根 吕茹洁 《土壤与作物》 2022年第4期417-427,共11页
为明确有机无机配施下氮肥减施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单施化肥对照(CK0,N 135 kg·hm^(-2),基施70%,花针期追施30%)、有机无机肥配施(CK1,N 135 kg·hm^(-2),其中有机替代无机氮25%,基施无... 为明确有机无机配施下氮肥减施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置单施化肥对照(CK0,N 135 kg·hm^(-2),基施70%,花针期追施30%)、有机无机肥配施(CK1,N 135 kg·hm^(-2),其中有机替代无机氮25%,基施无机氮45%,追施无机氮30%)、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15%(B15)、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30%(B30)、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45%(B45)、有机无机配施下基施化肥减氮15%+追施化肥减氮15%(B15T15)、有机无机配施下追施化肥减氮30%(T30)共7个处理,分析了有机无机肥配施和不同时期氮肥减施比例对红壤旱地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吸收及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CK0)相比,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CK1,3895 kg·hm^(-2))增产22.4%,有机无机肥配施下减氮处理增产15.7%~28.0%;有机无机配施条件下,氮肥减施15%(B15)处理的花生产量最高,达到了4073 kg·hm^(-2),较CK1处理增产4.7%,其余减氮处理产量均表现为下降;此外,B15处理不仅增加了花生分枝数、单株饱果数、单株生产力、收获指数、出仁率,还提升了花生茎叶和果仁的氮、磷、钾素养分含量,其花生仁的蛋白质、油酸、亚油酸含量等品质指标也有所提升。在有机无机配施化肥减氮30%条件下,基肥减施氮处理的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和品质要优于追肥减施氮处理。综上所述,红壤旱地上有机无机肥配施和氮肥减施15%可以提升花生产量、农艺性状、养分吸收和品质,以基肥期减施为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配施 氮肥减施 红壤旱地 花生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间作体系木薯、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9
作者 张志华 林洪鑫 +3 位作者 袁展汽 肖运萍 汪瑞清 吕丰娟 《热带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8,共8页
为明确木薯不同施氮量对间作体系木薯、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木薯品种‘华南8号’、花生品种‘粤油256’为试验材料,在木薯间作花生种植模式下,设置5个木薯施氮水平(0、90、135、180、225 kg/hm^(2)),共5个处理,采用田间随机区... 为明确木薯不同施氮量对间作体系木薯、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木薯品种‘华南8号’、花生品种‘粤油256’为试验材料,在木薯间作花生种植模式下,设置5个木薯施氮水平(0、90、135、180、225 kg/hm^(2)),共5个处理,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对间作体系木薯、花生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木薯间作花生模式下,随着木薯施氮量的增加,木薯和花生的产量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均以木薯施氮量135 kg/hm^(2)(N135)产量最高,分别为木薯鲜薯23.86 t/hm^(2)和花生荚果2027.5 kg/hm^(2),较N0分别增加了17.9%和23.9%,所有处理间产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N0相比,N135处理下木薯单株生物产量、株高、茎粗、薯数均表现为增加,花生单穴生物产量、百果重、百仁重也均表现为增加趋势;木薯间作花生模式下,木薯增施氮肥,花生饱果期的叶面积指数在3.72~4.64,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透光率在7.09%~11.73%,其变化趋势与叶面积指数相反,表现为随施氮量增加呈下降趋势;木薯与花生间作的总产值和经济效益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且均以木薯施氮量135 kg/hm^(2)最高,与木薯不施氮肥相比,二者间作总产值和经济效益分别增加了4514.9元/hm^(2)和3634.4元/hm^(2),产投比表现为N135最高,达3.80,较N0增加了0.19,其余处理则表现为下降,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木薯间作花生模式下,木薯增施氮肥可增加木薯、花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改善木薯、花生的农艺性状,且在木薯施氮量为135 kg/hm^(2)时,木薯和花生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达到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薯 间作 花生 氮肥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作对不同抗性芝麻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及其化感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吕丰娟 肖运萍 +3 位作者 汪瑞清 魏林根 袁展汽 林洪鑫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1-8,共8页
通过对芝麻花期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含量在正茬和连作条件下的变化及其自毒作用的研究,初步探讨了3个不同连作抗性芝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具有化感作用的酚酸类物质。结果表明:水杨酸、柠檬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在3个芝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 通过对芝麻花期根系分泌物中酚酸类物质含量在正茬和连作条件下的变化及其自毒作用的研究,初步探讨了3个不同连作抗性芝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具有化感作用的酚酸类物质。结果表明:水杨酸、柠檬酸和对羟基苯甲酸在3个芝麻品种根系分泌物中含量均较高;苯丙酸、苯甲酸和香豆酸分别在赣芝9号、金黄麻和玉山黑芝麻根系分泌物中含量也较高。与正茬条件下相比,在连作条件下,赣芝9号根系分泌物新检测到香草酸,金黄麻和玉山黑芝麻根系分泌物均新检测到丁香酸和苯丙酸;赣芝9号根系分泌物中柠檬酸、香豆酸、苯甲酸和丁香酸含量显著上升,金黄麻根系分泌物中水杨酸、对羟基苯甲酸、绿原酸、香草酸、柠檬酸、苯甲酸和香豆酸含量显著升高,玉山黑芝麻根系分泌物中阿魏酸、苯甲酸、水杨酸和绿原酸含量显著升高。对酚酸类物质的自毒作用进行生物检测,发现绝大多数酚酸对芝麻发芽表现出“低促高抑”现象。结合酚酸类物质在芝麻根系分泌物中的含量,认为香豆酸、柠檬酸和丁香酸是导致赣芝9号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苯丙酸、苯甲酸、水杨酸和丁香酸是导致金黄麻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水杨酸、苯丙酸和丁香酸是导致玉山黑芝麻连作障碍的化感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 连作障碍 根系分泌物 酚酸 化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栽培模式提高双季稻产量
11
作者 钱银飞 曾勇军 +4 位作者 陈金 谢江 吴玉成 杨小华 彭春瑞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0年第9期1-5,共5页
通过稀播培育壮秧、宽行窄株、前氮后移、间歇灌溉加80%够苗晒田等措施,形成了一套优化栽培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该优化栽培模式(OPT)与农民习惯模式(FP)对水稻产量形成、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及氮素... 通过稀播培育壮秧、宽行窄株、前氮后移、间歇灌溉加80%够苗晒田等措施,形成了一套优化栽培模式。通过田间试验,以双季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该优化栽培模式(OPT)与农民习惯模式(FP)对水稻产量形成、分蘖成穗、干物质积累及氮素吸收利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晚稻的产量均表现为OPT>FP;在节省氮、磷肥10%的条件下,应用OPT仍能增产10%以上。该模式主要提高了稻株对氮素吸收利用的能力,优化了群体分蘖成穗的条件,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物质积累量,优化了穗部性状,通过协调出高的群体颖花量并保持较高的结实率,最终实现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栽培模式 产量 分蘖成穗 穗部性状 氮素 吸收与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