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西古樟树枝叶精油及成分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李兆双 王喜男 +2 位作者 王鹏 黎祖尧 陈尚钘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182-2185,共4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江西省内100棵古樟树枝叶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古樟树枝叶中精油的得率及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精油得率最高为2.12%(以鲜样重计)。古樟树枝叶精油中芳樟醇含...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了江西省内100棵古樟树枝叶精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精油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古樟树枝叶中精油的得率及化学成分差异较大,精油得率最高为2.12%(以鲜样重计)。古樟树枝叶精油中芳樟醇含量超过50%的有41个,最高值达90.84%,含量总体平均值为65.33%;桉叶油素含量超过50%的样品有17个,最高值达到76.77%,总体平均值为59.11%;龙脑含量超过80%的样品有12个,最高值达到94.43%,总体平均值为89.27%左右。对含芳樟醇的精油进行了减压精馏分离,得到芳樟醇组分纯度为99.45%,其结构经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技术进行了表征确认。本研究可为古樟树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樟树 精油 芳樟醇 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樟树植物资源分布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被引量:42
2
作者 张峰 毕良武 赵振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17-531,共15页
本文综述了樟树植物资源分布、主要化学类型以及樟树各组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樟树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西南各省以及台湾南部,不仅材质优良,抗虫害、耐水湿,且其根、皮、... 本文综述了樟树植物资源分布、主要化学类型以及樟树各组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樟树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重要的材用和特种经济树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西南各省以及台湾南部,不仅材质优良,抗虫害、耐水湿,且其根、皮、枝、叶、果实均可提取樟脑及樟油等,是医药卫生、化工、食品、香料的重要原料。充分了解樟树植物资源分布及化学成分研究进展,将为深入开发和综合利用樟树资源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应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分布 化学类型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香椿苗木质量评价与生物量投资规律
3
作者 周琳瑨 周美才 +5 位作者 贾婷 曹雯 廖国祥 吴晓 朱天顺 张露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3-1022,共10页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等级红花香椿苗木的生物量投资规律与苗木质量指数间的关系。【方法】以468株红花香椿1年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在苗木停止生长时对苗木生长、形态指标、生物量进行测定,通过因子分析并结合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等级红花香椿苗木的生物量投资规律与苗木质量指数间的关系。【方法】以468株红花香椿1年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在苗木停止生长时对苗木生长、形态指标、生物量进行测定,通过因子分析并结合平均值±标准差法进行苗木质量指数评价和等级划分。【结果】(1)1年生红花香椿苗木地径和苗高分别为1.37 cm和145.37 cm,苗木整株生物量和质量指数分别为59.93 g和0.66,苗木生长性状和各组分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均大于29.64%,地径和苗高与生物量的正相关系数分别为0.89和0.60,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2)以地径或苗高将苗木分为3个等级,Ⅰ级苗(D≥2.00 cm,H≥203.96 cm);Ⅱ级苗(0.76 cm≤D<2.00 cm,88.16 cm≤H<203.96 cm);Ⅲ级苗(D<0.76 cm,H<88.16 cm),不同等级苗木间的生物量投资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地下生物量,说明红花香椿幼苗更倾向于投资地上生物量以促进苗高和地径生长。(3)以苗高分级的Ⅱ级苗木的生长量与总生物量间拟合模型(y=0.15x+4.73,R^(2)=0.80)效果最优。(4)苗木等级越优(Ⅰ级)的苗木质量指数与生物量间的正相关关系越显著,说明生物量越大的苗木,其苗木质量越好。【结论】红花香椿苗木生物量越大其苗木质量越好,地径和苗高这2种指标可以较好地说明苗木整株的生物量,并以2种指标划分苗木等级,可以对苗木质量进行可靠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香椿 苗木质量 分级评价 生物量投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江松褐天牛生活习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薇 张扬 +1 位作者 何龙喜 邱秀文 《南方林业科学》 2020年第2期36-38,共3页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us)是毁灭性的林木专一性病原线虫,控制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数量可以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本文通过对九江地区松褐天牛调查研究发现:松褐天牛在笼内开始羽化的时间略晚于野外... 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us)是毁灭性的林木专一性病原线虫,控制其传播媒介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的数量可以有效防治松材线虫病。本文通过对九江地区松褐天牛调查研究发现:松褐天牛在笼内开始羽化的时间略晚于野外,但羽化规律基本一致。松褐天牛1年发生1代,幼虫从11月上旬开始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化蛹,成虫羽化始于4月下旬,终于7月上旬。成虫活动期为4月下旬-10月上旬,长约5个月。研究结果对控制松褐天牛的种群数量及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褐天牛 生活习性 江西九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参参 吴小刚 +4 位作者 刘斌 施雪文 陈伏生 裘利洪 卜文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28,共10页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 【目的】土壤类型、土壤层次及植被类型是土壤有机碳分布格局的重要影响因素,而海拔是对大尺度水热环境条件的再分配,涵盖了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在小尺度上的剧烈变化信息,因而研究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的变异规律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择九连山境内不同海拔高度(179~1 430m)的森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植被类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有机碳含量与碳储量等,揭示不同海拔高度有机碳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结果】土壤的前3层(0~40 cm)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呈现线性增大的趋势,而第4层(40~60 cm)和第5层(60~100 cm)则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的降低,土壤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与土壤有机碳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基本一致,但总碳储量与海拔梯度的趋势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U形趋势;草甸土的前3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往往高于红壤和黄壤,并且随海拔升高,土壤类型从红壤、黄壤至草甸土的变化过程中,前2层(0~20 cm)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均存在逐渐上升,而其他层次则无显著差异;高海拔的杜鹃林和高山草甸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储量往往高于较低海拔的其他植被类型,而高山草甸和次生阔叶林的0~100 cm总碳储量较高。【结论】土壤表层和植被类型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九连山不同海拔梯度土壤有机碳变异规律的主要原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情形下,高海拔地区的表层土壤可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含量 碳储量 土壤类型 植被类型 土壤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热带山地草甸土壤速效养分分布特征研究——以江西武功山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志 袁颖丹 +4 位作者 张学玲 牛德奎 张文元 胡冬南 郭晓敏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08-2314,共7页
【目的】以武功山不同海拔和干扰程度的山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为退化山地草甸恢复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法)测定各处理区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运用SPSS21.0及SigmaPlot12.5进行多元统计及绘... 【目的】以武功山不同海拔和干扰程度的山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为退化山地草甸恢复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土壤养分系统研究法(ASI法)测定各处理区域土壤速效养分含量,运用SPSS21.0及SigmaPlot12.5进行多元统计及绘图,分析土壤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分布特征。【结果】土壤pH值呈强酸性,均值为4.56,有机质含量丰富,平均含量为3.11%;土壤速效氮(AN)含量中等,平均含量为38.96 mg/L;速效磷(AP)平均含量为5.01 mg/L;速效钾(AK)平均含量为46.79mg/L。不同海拔高度的上层土壤OM及AN、AP、AK含量高于下层;土壤OM含量有极显著差异(P<0.01),不同海拔之间上层土壤AN具有显著差异(P<0.05),土壤AN含量随海拔变化呈现"W"型波动状分布,AK的含量依旧随海拔升高呈现先增高然后减低的趋势,不同海拔含量具有极显著差异(P<0.05)。SD区域内土壤pH值与其他区域内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SD区域上层土壤OM含量与SLD区域具有显著差异(P<0.05),不同干扰程度上、下层土壤AN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在CK和MD区域,不同土层深度的AN含量差异显著(P<0.05)。SD区域内上层土壤的AP含量与其他区域差异显著(P<0.05),不同干扰程度上、下层AK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在CK及SLD不同土层深度土壤AK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海拔高度与土壤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OM、A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5)。退化程度与pH、A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海拔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武功山草甸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变化的重要原因。不同区域草甸土壤pH值呈弱变异,OM、AN、AP、AK等含量呈中度变异。武功山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丰富,可运用生物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及时对植被退化区域进行修复,以防止区域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质 速效性养分 海拔 干扰 土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在生物质转化与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赵稳 黄婷 +1 位作者 陈静 熊万明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523-1526,1531,共5页
结合国内外的微波辅助技术在生物质转化利用中的研究现状,从生物质的预处理阶段、热解阶段以及转化阶段入手,对比微波辅助与常规热解方式的转化条件及产物产率,阐述了微波辅助方式下在提高生物质的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并分... 结合国内外的微波辅助技术在生物质转化利用中的研究现状,从生物质的预处理阶段、热解阶段以及转化阶段入手,对比微波辅助与常规热解方式的转化条件及产物产率,阐述了微波辅助方式下在提高生物质的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的可行性,并分析了技术的特性。最后,对构建微波辅助生物质资源转化体系进行了展望,将含量巨大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利用起来,实现生物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创造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 生物质 纤维素 预处理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R技术在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林木有性杂交》实验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易敏 赖猛 +3 位作者 胡冬南 刘娟 靳藏馥 马际凯 《生物灾害科学》 2021年第3期358-361,共4页
林木有性杂交是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过程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长、实验周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VR技术进行实验探究,既可打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又可提高学生... 林木有性杂交是林木育种学实验教学过程非常经典的一个实验内容。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时长、实验周期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利用VR技术进行实验探究,既可打破时空的限制,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又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为新农科背景下的林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育种学 有性杂交 虚拟仿真技术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及叶片生理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潘俊彬 刘远生 +5 位作者 张露 程强强 王健 贾婷 吴云燕 郭春兰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为了探究珍贵树种毛红椿对施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的响应,该文以毛红椿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N)、磷肥(P)、复合肥(CF)及缓释肥(SRF)4种肥料3个施肥水平(高、中、低),研究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和叶片养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 为了探究珍贵树种毛红椿对施用不同肥料不同用量的响应,该文以毛红椿幼林为研究对象,设置氮肥(N)、磷肥(P)、复合肥(CF)及缓释肥(SRF)4种肥料3个施肥水平(高、中、低),研究施肥对毛红椿幼林生长和叶片养分、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肥均可促进毛红椿树高和胸径生长,氮肥和复合肥效果更明显,氮肥处理的4年生毛红椿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较不施肥(CK)分别提高了15.0%、21.9%、67.5%,其中低氮肥(N1)处理的胸径年均生长量最大(2.99 cm),复合肥处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较CK分别提高了16.7%、19.2%、54.3%。高缓释肥(SRF3)和低磷肥(P1)分别在第4年树高、胸径的年增长量达到最大(分别为1.96 m、2.33 cm)。(2)施肥显著增加了毛红椿叶片叶绿素含量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氮肥显著促进可溶性糖合成而磷肥显著促进淀粉合成。(3)N1和磷肥分别显著促进毛红椿叶片氮和磷含量的提高,磷肥、复合肥和氮肥均可显著提高叶片钾含量。(4)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施肥促进生长效果依次为氮肥>复合肥>磷肥>缓释肥>不施肥,其中N1即100 g·plant-1·year-1的综合评价值最高。综合施肥成本和效益,施氮肥或复合肥能有效促进毛红椿幼林生长发育,推荐幼林期每年每株施100 g氮肥即可。该研究结果可为毛红椿造林初期林木养分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幼林 施肥 生长 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源/家系毛红椿连年生长性状变异及早期选择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云燕 张露 +6 位作者 刘远生 程强强 苏仁峰 潘俊彬 刘军 刘玮 马际凯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目的】对毛红椿种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毛红椿种源/家系,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以推进毛红椿遗传改良工作。【方法】以毛红椿5个种源1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调查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对不同种源/家系生... 【目的】对毛红椿种源家系幼林生长性状差异进行研究,筛选早期生长性状优良的毛红椿种源/家系,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以推进毛红椿遗传改良工作。【方法】以毛红椿5个种源11个家系为研究对象,调查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对不同种源/家系生长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及相关性分析,并利用遗传增益进行优良种源/家系选择。【结果】毛红椿早期生长性状在种源、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14号家系(江西宜丰)在树高、胸径、材积等方面表现最好且生长最快,1号家系(安徽泾县)和4号家系(安徽泾县)生长相对较慢,且2号、13号、14号、15号的连年生长量靠前;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5.39%~32.74%、31.94%~36.55%、80.81%~91.21%,5年生毛红椿测定林的变异系数为材积>胸径>树高,其遗传力分别为0.586~0.894、0.749~0.852、0.643~0.78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生长性状与无霜期,5年生枝下高与经度、年均降水量的相关性未达显著外,各生长性状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生长性状与经纬度呈现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初步选出3个优良家系(12号、13号、14号),其中14号家系树高、胸径、材积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4.94%、16.59%、38.20%。【结论】毛红椿的生长性状在种源和家系间都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在地理上呈现明显的“双向渐变型”。初步筛选的14号(江西宜丰)家系不仅生长优良,且有着较高的遗传增益,可作为推广使用的首选家系,可以为毛红椿选育工作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生长性状 遗传变异 种源/家系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湿地松密码子使用偏好性分析
11
作者 胡蓉 赖猛 +3 位作者 张露 陈婷萱 黄文丁 易敏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50-59,共10页
研究湿地松转录组编码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明确密码子使用频率,探究湿地松异源表达受体的最佳选择,为湿地松分子育种奠定基础。以筛选到的13932条湿地松转录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 1.4.2、EMBOSS在... 研究湿地松转录组编码序列的密码子使用偏好性,明确密码子使用频率,探究湿地松异源表达受体的最佳选择,为湿地松分子育种奠定基础。以筛选到的13932条湿地松转录组编码序列(coding sequence,CDS)为研究对象,利用CodonW 1.4.2、EMBOSS在线分析程序、MEGA 7等软件进行湿地松密码子组成分析,计算同义密码子相对使用度(relative synonymous codon usage,RSCU)、不同位置GC含量和有效密码子数(effective number of codon,ENc)等指标,同时展开中性绘图分析和偏倚性分析等,系统地探究影响密码子偏好性的主导因素,从而筛选出最优密码子,并选择合适的遗传转化受体。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转录组密码子中的平均GC含量为43.72%,其中GC1含量最大,为50.78%,其次是GC2和GC3,含量分别为40.68%和39.71%,表明不同位置的碱基组成存在差异,第3位上是A/U碱基的概率更大;ENc值在25.94~61.00之间,平均值为53.58,CAI均值较低,为0.20,表明密码子整体偏好性较弱。中性绘图、PR2-plot绘图和ENc-GC3s关联分析结果均表明,自然选择是大多数湿地松基因密码子存在使用偏好性的主要原因;以高频率高表达的标准筛选出25个湿地松最优密码子,均以A/U结尾。通过将湿地松与大肠杆菌、拟南芥、烟草、酵母菌、水稻等5种生物的密码子使用频率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烟草、拟南芥是湿地松基因进行遗传转化功能验证的理想选择。综上所述,湿地松转录组密码子整体偏好性弱,第3位碱基偏好使用A/U,自然选择是其产生密码子偏好性的关键原因,烟草、拟南芥可作为湿地松基因异源表达的理想植物受体。结果有利于湿地松功能基因的异源表达,也为进一步研究湿地松遗传背景及高产脂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 转录组 最优密码子 密码子使用偏好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及规格育苗容器对猴樟1年生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2
12
作者 于志民 刘玮 +2 位作者 邓志平 涂淑萍 邓光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118-212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格育苗容器对猴樟1年生苗生长的影响,为培育优质阔叶树种容器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0%黄心土+20%火烧土+10%草炭土+20%河砂为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大(15 cm×18 cm、16 cm×16 cm)、中...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及不同规格育苗容器对猴樟1年生苗生长的影响,为培育优质阔叶树种容器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50%黄心土+20%火烧土+10%草炭土+20%河砂为基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比较大(15 cm×18 cm、16 cm×16 cm)、中(12 cm×15 cm、13 cm×13 cm)、小(10 cm×10 cm、10 cm×10 cm)3种规格白色无纺布袋和黑色塑料育苗钵对猴樟1年生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苗木质量指数、叶绿度(SPAD值)、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结果】大规格容器猴樟苗的苗高、地径、生物量及苗木质量指数均大于中、小规格容器猴樟苗。大规格白色无纺布袋黑色塑料育苗钵猴樟苗的苗高、地径、总干重和苗木质量指数分别极显著(P<0.01)高于小规格白色无纺布袋和黑色塑料育苗钵的苗高、地径、总干重和苗木质量指数。不同类型容器对猴樟苗的苗高及苗木质量指数影响不显著(P>0.05),大、中和小规格白色无纺布袋猴樟苗的地径及生物量总体上明显大于黑色塑料育苗钵的地径和生物量,白色无纺布袋猴樟苗的SPAD值及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均高于黑色塑料育苗钵猴樟苗。【结论】白色无纺布袋育苗比黑色塑料育苗钵育苗更有利于促进猴樟苗地上部生长;猴樟育苗以选择容量稍大的容器为宜,以装基质后口径1S cm、高18 cm的白色无纺布袋育苗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猴樟 育苗容器 1年生苗 生长指标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苍子油主成分及其衍生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0
13
作者 郭丹 雷潇 +3 位作者 王鹏 陈尚钘 范国荣 王宗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3-289,共7页
为筛选出新的对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和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3种常见植物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山苍子油主成分及其衍生... 为筛选出新的对油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和水稻稻瘟病菌(Pyricularia grisea)3种常见植物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山苍子油主成分及其衍生物15种化合物对这3种常见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15种化合物对3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通过本试验从15种化合物中依次筛选出对油茶炭疽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和西瓜枯萎病菌的抑菌作用最强的分别为乙位紫罗兰酮、柠檬腈、鸢尾酮,其EC50依次为31.53,37.64,133.60 mg/L。油茶炭疽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经乙位紫罗兰酮、柠檬腈处理后,其菌体细胞相对渗透率明显增大,表明细胞膜发生了破坏;而西瓜枯萎病菌经鸢尾酮处理后细胞相对渗透率先增大后减少,表明细胞膜没有发生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柠檬醛 天然香茅醛 衍生物 植物病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红椿落叶腐解物的化感作用及成分 被引量:14
14
作者 郭晓燕 温婷 +3 位作者 张露 杜天真 吴南生 付立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4-32,共9页
【目的】评估毛红椿落叶腐解后对自身种子发芽的化感潜力,并分析落叶腐解浸提液的主要成分组成,探索毛红椿的濒危机制,为促进毛红椿的实生更新提供参考。【方法】对毛红椿人工林内毛红椿落叶、毛红椿落叶与林地土混合以及林地土3种材料... 【目的】评估毛红椿落叶腐解后对自身种子发芽的化感潜力,并分析落叶腐解浸提液的主要成分组成,探索毛红椿的濒危机制,为促进毛红椿的实生更新提供参考。【方法】对毛红椿人工林内毛红椿落叶、毛红椿落叶与林地土混合以及林地土3种材料进行腐解,采用无水乙醇∶丙酮∶水=2∶2∶1的体积比混合液提取其中的化感成分;采用毛红椿种子发芽试验进行生物检测;用丙酮萃取分离浸提液,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其中的弱极性成分。【结果】毛红椿腐叶土和腐叶浸提液对毛红椿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腐叶土浸提液对发芽的抑制作用极显著强于腐叶浸提液,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低浓度腐叶和腐叶土的浸提液(10 g·L-1)对毛红椿幼苗存活没有显著影响,高浓度腐叶土浸提液(1 000 g·L-1)显著降低毛红椿幼苗存活率;低浓度腐叶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根长促进作用达极显著,低浓度腐叶土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根长、茎长促进作用显著;高浓度腐叶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根长、茎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低浓度腐叶和腐叶土的浸提液极显著增加毛红椿幼苗生物量,高浓度腐叶和腐叶土的浸提液极显著降低毛红椿幼苗生物量。GC-MS分析结果表明,腐叶土浸提液中存在6种物质,苯甲酸衍生物为主要成分;腐叶浸提液中鉴定出36种物质,其中主要成分为谷甾醇、豆甾-4-烯-3-酮、棕榈酸等脂肪酸及其酯类。【结论】毛红椿落叶经腐解后对自身种子发芽具有抑制作用,低浓度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高浓度浸提液对毛红椿幼苗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毛红椿腐叶土浸提液中苯甲酸衍生物可能为主要的化感成分;腐叶浸提液中主要弱极性成分为甾醇类、脂肪酸及其酯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凋落叶 腐解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拔及旅游干扰对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渗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志 袁颖丹 +6 位作者 胡耀文 孟文武 张学玲 郭晓敏 张文元 胡冬南 牛德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5-645,共11页
土壤渗透能力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土壤水源涵养及调节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对于亚热带山地草甸土壤渗透性方面研究较少。江西武功山草甸是亚热带山地草甸的典型代表,以面积广和分布基准海拔低的特点,在华东植被垂直带谱... 土壤渗透能力是影响土壤侵蚀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反映土壤水源涵养及调节功能的重要指标,目前对于亚热带山地草甸土壤渗透性方面研究较少。江西武功山草甸是亚热带山地草甸的典型代表,以面积广和分布基准海拔低的特点,在华东植被垂直带谱中具有典型性和特殊性,但是人为干扰和过度旅游开发使武功山脆弱的山地草甸出现严重退化和破碎化态势。以武功山不同海拔及旅游干扰程度山地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的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前60分钟渗透总量、温度、湿度、容重、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毛管持水量、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等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海拔及干扰程度草甸土壤渗透性特征,探讨影响土壤渗透性的相关因子,为亚热带地区退化草甸的修复及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1600—1800 m范围,随着海拔升高,土壤渗透性呈降低趋势,在1900 m范围土壤渗透性又有所提高,各海拔土壤渗透性排序为1600 m>1700 m>1900 m>1800 m。(2)随着干扰程度增强,草甸土壤渗透性呈降低趋势,各干扰程度的土壤渗透性排序为无干扰>轻度干扰>中度干扰>重度干扰。(3)所有草甸分布区0—20 cm土层的土壤渗透性均高于20—40 cm土层,初渗率>平均入渗率>稳渗率。(4)通用经验模型更适合武功山草甸土壤水分入渗过程,Horton模型次之,Philip模型和Kostiakov模型拟合效果都比较差。(5)土壤渗透性与土壤湿度、毛管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容重呈显著负相关(P<0.05),初渗率及平均入渗率与速效氮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稳渗率、平均入渗率、渗透总量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旅游干扰 草甸 渗透性 武功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竹根际2株溶磷解钾促生细菌的筛选鉴定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扬 郭春兰 +3 位作者 陈伏生 吴小芹 桂许维 严无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59-768,共10页
为获得毛竹根际促生细菌(PGPR),评价其对毛竹苗的促生作用。采用稀释平板法从毛竹根际土壤筛选出优良PGPR菌株,测定其溶磷、解钾及分泌吲哚乙酸(IAA)的能力,并对优良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回接及盆栽试验研究其对毛竹的促生作用。结果分离到... 为获得毛竹根际促生细菌(PGPR),评价其对毛竹苗的促生作用。采用稀释平板法从毛竹根际土壤筛选出优良PGPR菌株,测定其溶磷、解钾及分泌吲哚乙酸(IAA)的能力,并对优良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回接及盆栽试验研究其对毛竹的促生作用。结果分离到2株优良PGPR菌株JGSB02和JGSB06,其溶磷量分别为165.42,160.29 mg/L;解钾量分别为3.83,3.13 mg/L;产IAA量分别为4.38,10.27 mg/L。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JGSB02和JGSB06菌株均属于Burkholderia cepacia;温室盆栽试验显示JGSB02和JGSB06菌株对毛竹实生苗有显著的促生长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JGSB02和JGSB06菌株对毛竹枯梢病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抑菌率分别为56.67%和66.99%。表明该类细菌可作为促进毛竹生长和生防的潜在PGPR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磷 解钾 生长素 拮抗 促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和氮沉降对不同种源地乌桕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郑翔 江亮波 +6 位作者 邓邦良 刘倩 刘喜帅 郑利亚 郭晓敏 刘苑秋 张令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8-254,共7页
以来源于入侵地美国和中国本地的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UV-B辐射增强、氮沉降加剧,研究两者对不同种源地乌桕种群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和氮沉降在乌桕株高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UV-B辐射和种源... 以来源于入侵地美国和中国本地的乌桕(Triadica sebifera)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UV-B辐射增强、氮沉降加剧,研究两者对不同种源地乌桕种群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和氮沉降在乌桕株高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UV-B辐射和种源在F_v/F_m方面存在显著交互作用;UV-B辐射显著增加乌桕SPAD;氮沉降显著增加乌桕SPAD,降低Y(Ⅱ)、ETR_(max);氮沉降能减缓UV-B辐射对乌桕株高生长的胁迫作用;来源于入侵地美国的乌桕种群相比于中国本地乌桕种群,具有较高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和株高生长速度,较低的SPAD,并对UV-B辐射胁迫更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入侵 乌桕 UV-B辐射 氮沉降 叶绿素荧光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樟树初级核心种质取样方法与策略研究 被引量:15
18
作者 钟永达 刘立盘 +6 位作者 李彦强 吴照祥 杨爱红 刘淑娟 刘巧丽 刘腾云 余发新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3,共13页
为了优化樟树种质资源保存策略,提高利用效率,利用872份中国樟树种质资源的苗高、地径、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4个表型数据为材料,从分组方法、组内抽样比例方法、聚类方法、抽样策略、总体取样比例等方面进行中国樟树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 为了优化樟树种质资源保存策略,提高利用效率,利用872份中国樟树种质资源的苗高、地径、种子大小和千粒质量4个表型数据为材料,从分组方法、组内抽样比例方法、聚类方法、抽样策略、总体取样比例等方面进行中国樟树初级核心种质取样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聚类方法和取样策略下采用4种系统取样法构建的核心种质的效果是不同的,在确定最长距离法和优先取样策略的前提下,组内采用对数比例法所构建的樟树核心种质效果较好。应用最长距离法进行聚类筛选出的核心种质的极差符合率和变异系数变化率相对高于其他6种方法,是构建樟树核心种质的最佳聚类方法;优先取样法构建的核心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频率方差、表型方差和变异系数变化率的值都是最佳的。在25%的取样比例下,遗传多样性指数、表型保留比例和表型方差的值最高,表型频率方差最小,是构建樟树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取样比例。综合6个参数的分析结果,最终确定种源-对数比例-最长距离法聚类-优先取样法为构建中国樟树核心种质的优选取样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树 种质资源 核心种质 取样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克隆整合特性的劳动节约型竹林采伐新模式探索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龙凤 范承芳 +4 位作者 梁宽 樊燕 杨光耀 张磊 施建敏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10-1118,共9页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 基于竹子的克隆整合特性和采伐作业的便捷性,提出"带状轮伐"模式以期解决劳动力紧缺所致的伐竹难题。以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为研究对象,选择3个林分进行留竹、皆伐处理和对照,设置20 m%5 m样带中间(伐竹边界)为"0"点,以1 m为间隔将样带划分成20个1 m%5 m的区段,观测翌年发笋时间,新竹数量、基径和株高,结果表明:皆伐林的新竹数量显著高于留竹林和对照林,样带内新竹基径和株高从-10 m至10 m逐渐降低,6~10 m区段的数值显著低于其他区段;提前出笋新竹数量多于正常出笋新竹,但基径和株高都小于正常出笋新竹;提前出笋新竹分布在皆伐林,正常出笋新竹从留竹林延伸至皆伐林1~5 m区段;在提前出笋与正常出笋新竹交迭区段,两类新竹的数量呈此长彼消态势;正常出笋新竹的基径和株高都显著高于提前出笋新竹。结果验证了"带状轮伐"的3个基本前提:(1)留竹林的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可达5 m;(2)克隆整合有效距离内新竹的质量优于有效距离外的;(3)克隆整合对留竹林新竹生长没有明显影响。综合看来,"带状轮伐"的竹林采伐模式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轮伐 克隆整合 劳动节约 竹林经营 淡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苍子油活性成分对木材真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8
20
作者 郭丹 李兆双 +3 位作者 王鹏 陈尚钘 范国荣 王宗德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8-94,共7页
为筛选出新的对绵腐卧孔菌、绿色木霉和彩绒革盖菌3种常见木材真菌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苍子油主成分及其衍生物共10种化合物对这3种常见木材真菌的抑制率,建立毒力方程并分析其活性。结果表明:10种化合物对3种常... 为筛选出新的对绵腐卧孔菌、绿色木霉和彩绒革盖菌3种常见木材真菌有效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山苍子油主成分及其衍生物共10种化合物对这3种常见木材真菌的抑制率,建立毒力方程并分析其活性。结果表明:10种化合物对3种常见木材真菌的生长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通过10种化合物对3种常见木材真菌的毒力回归分析,并与三唑酮相比较,依次筛选出对绵腐卧孔菌、绿色木霉和彩绒革盖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的分别为柠檬醛1,2-丙二醇缩醛、β-紫罗兰酮和鸢尾酮,其半数有效抑制质量浓度(EC50)依次分别为18.69、23.50和32.21 mg/L。3种真菌分别经柠檬醛1,2-丙二醇缩醛、β-紫罗兰酮和鸢尾酮处理后,菌体细胞膜的相对渗透率发生变化,表明山苍子油活性成分的木材防腐作用与菌体细胞膜遭破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柠檬醛 天然香茅醛 衍生物 木材真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