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有效路径的探索与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杨昌昕 钱坤 +2 位作者 徐华 涂延 乐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6年第12期2194-2197,共4页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在文化,需要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职能之一的高等院校,在中医药学科、人才、临床、科研以及国际化办学方面富集了丰富的资源,使其在依托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 中医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药事业发展,根在文化,需要中医药文化的引领和推动。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职能之一的高等院校,在中医药学科、人才、临床、科研以及国际化办学方面富集了丰富的资源,使其在依托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文化被世界广泛认同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本文以江西中医药大学为例,通过文献调研、实证研究等方法,在分析现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如何推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的认识与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研究,提出了开办中医体验中心、强化孔子学院建设、积极建设中医药博物馆、推进中医药翻译标准化建设、优化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手段、加快中医文化国际传播人才队伍建设等有效的路径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中医药文化 国际传播 有效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周平生 贾冬梅 程仕萍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2446-2449,共4页
骨破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受损、致残的关键,防止骨破坏是治疗RA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往往久治难愈,且易复发,目前尚无能有效阻止该病进展的治疗药物与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 骨破坏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功能受损、致残的关键,防止骨破坏是治疗RA的根本目标之一,也是临床治疗的难题之一,往往久治难愈,且易复发,目前尚无能有效阻止该病进展的治疗药物与方法。近年来研究发现,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具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可靠。本文通过对类风湿性关节炎骨破坏的中医药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提出中医药治疗该病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骨破坏 中医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中医健康管理效果评估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曾京慧 林色奇 +4 位作者 查青林 周平生 曹征 吕爱平 简晖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86-1791,共6页
目的:构建女性中医健康管理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方法:提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月经不调疾病的疾病和证候疗效评价指标及分值标准;搜集与月经不调疾病发病相关的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的健康行... 目的:构建女性中医健康管理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方法:提取《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月经不调疾病的疾病和证候疗效评价指标及分值标准;搜集与月经不调疾病发病相关的饮食、情志、运动等方面的健康行为,构建月经不调健康行为评分指标。结果:构建了疾病疗效、证候疗效以及健康行为分数组成的女性中医健康管理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结论:评估指标体系有助于动态跟踪干预和管理效果,有助于用户及时调整干预方案和改善不良健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中医健康管理 效果评估 证候疗效 健康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模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兰兰 周平生 +4 位作者 林色奇 程仕萍 简晖 吕爱平 查青林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78-1785,共8页
目的:挖掘分析女性中医健康状态的特征,初步构建有生理周期女性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模型。方法:对《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月经相关疾病的疾病诊断和辨证内容进行文本挖掘分析,提取与脏腑病位、气血阴阳盈亏、病邪性质相关的症状,... 目的:挖掘分析女性中医健康状态的特征,初步构建有生理周期女性的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模型。方法:对《中医妇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月经相关疾病的疾病诊断和辨证内容进行文本挖掘分析,提取与脏腑病位、气血阴阳盈亏、病邪性质相关的症状,通过计算症状与健康状态的权重值,形成女性疾病问卷和证素辨证问卷;通过计算月经周期阶段推算内在气血阴阳消长状态;借助体质问卷进行体质辨识。通过上述四类辨识方法,形成女性中医健康状态的综合辨识。结果:通过疾病辨识模型区分已病和未病或欲病状态;通过证素辨证模型了解女性脏腑病位、气血阴阳盈亏与病邪性质;再通过辨识内在气血阴阳状态,结合体质结果,初步构建女性中医健康状态辨识模型。结论:模型辨识结果能够多维度的反映女性综合健康状态,可对女性中医健康状态进行精细化分类,既可以了解既往较稳定的健康状态又可了解未来健康趋势,从而有助于后续个性化健康干预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理周期 健康状态辨识 模型 文本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KC-P2X3信号通路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立 程仕萍 +4 位作者 易惺钱 周平生 刘静 陶添明 陈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8-1182,1188,共6页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C(PKC)-配体门控型非选择性离子通道3(P2X3)信号通路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与电针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小鼠构建坐骨神经慢性限... 目的:基于蛋白激酶C(PKC)-配体门控型非选择性离子通道3(P2X3)信号通路观察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小鼠神经修复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小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与电针组,每组12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小鼠构建坐骨神经慢性限制性损伤(CCI)模型。术后第8天针刺组与电针组接受针刺与电针干预,连续7 d。于术前、术后3 d、5 d、7 d、10 d、12 d、14 d对各组进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与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测试。术后15 d处死所有小鼠,HE染色观察坐骨神经组织形态,ELISA检测脊髓组织IL-1β、TNF-α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PKC、P2X3水平,免疫荧光检测脊髓神经元PKC、P2X3表达情况。结果:假手术组神经元细胞大小不一,细胞膜完整,细胞质呈细小颗粒状,细胞核大而圆,核仁居中清晰可见;模型组可见萎缩的神经元,有髓神经纤维紊乱,轴突肿胀,神经元间形成间隙;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电针组萎缩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有髓神经纤维排布情况改善,电针组较针刺组改善更为明显。与相同时间点的假手术组相比,术后3 d、5 d、7 d、10 d、12 d、14 d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患侧后肢的MWT、TWL值明显下降(P<0.05),IL-1β、TNF-α、PKC、P2X3表达量、PKC、P2X3阳性细胞数、平均光密度值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术后10 d、12 d、14 d针刺组、电针组MWT、TWL值明显上升(P<0.05),IL-1β、TNF-α、PKC、P2X3表达量、PKC、P2X3阳性细胞数、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与针刺组相比,术后10 d、12 d、14 d电针组MWT、TWL值升高(P<0.05),IL-1β、TNF-α、PKC、P2X3表达量、PKC、P2X3阳性细胞数、平均光密度值降低(P<0.05)。结论:电针可能减轻CCI模型小鼠神经炎症反应,降低PKC、P2X3表达水平,改善坐骨神经细胞形态与有髓神经纤维排布情况,缩小神经元间间隙,提升MWT、TWL值,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激酶C 配体门控型非选择性离子通道3 电针 神经病理性疼痛 脊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药饼灸抑制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子宫内膜黏附重建的作用机制研究
6
作者 郭慧文 周平生 +3 位作者 黄丽丹 王颖 刘莹 周志刚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305-3310,3317,共7页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小鼠异位内膜组织生长,调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E-钙黏蛋白(E-cadherin)、轴蛋白(Axin)、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和β联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探索...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干预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模型小鼠异位内膜组织生长,调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 9)、E-钙黏蛋白(E-cadherin)、轴蛋白(Axin)、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和β联蛋白(β-catenin)的表达,探索隔药饼灸抑制EMs异位内膜黏附重建机制。方法:42只雌性Balb/c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分组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隔药饼灸组、Wnt激动剂组和Wnt抑制剂组,采用自体移植法建立EMs小鼠模型,术后2周各组连续治疗14 d。末次治疗结束后计算小鼠扭体次数,测量异位内膜组织大小,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异位内膜组织中uPA、MMP-9、E-caderin、Axin、GSK3β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模型组和Wnt激动剂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小鼠扭体反应数显著减少,且异位囊泡体积显著缩小(P<0.05)。蛋白质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隔药饼灸组的Axin、GSK3β、β-catenin、uPA、MMP-9的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和Wnt激动剂组(P<0.05),隔药饼灸组的E-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模型组和Wnt激动剂组(P<0.05)。结论:隔药饼灸可通过降低子宫内膜β-catenin、Axin、GSK3β、uPA、MMP 9的表达,提高E-cadherin的表达,介导异位内膜组织“黏附-侵袭-血管生成”发展机制,抑制其异位内膜的黏附、阻止基质和基底膜重建过程,从而减轻EMs小鼠痛经症状、抑制其异位内膜组织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饼灸 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异位内膜 黏附重建 β-连环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E-钙黏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刘福水 游建宇 +4 位作者 金德忠 方婷 周凡媛 赵梅梅 陈梅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315-2320,共6页
目的:评价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Pub Med、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6期)中有关针刀疗法... 目的:评价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Pub Med、Cochrane library(2017年第6期)中有关针刀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数据由两名评价者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的要求单独提取,并交叉核对。采用Rev Man 5. 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8个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共1921例颈源性头痛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刀组在治疗颈源性头痛近期有效率[OR=4. 57,95%CI(3. 21,6. 50),P 〈0. 000 01]、近期治愈率[OR=2. 39,95%CI(1. 62,3. 52),P=0. 000 1]、远期有效率[OR=3. 47,95%CI(2. 21,5. 46),P 〈0. 000 01]、远期治愈率[OR=1. 75,95%CI (1. 23,2. 50),P=0. 002]、近期VAS评分[MD=-1. 05,95%CI(-1. 43,-0. 67),P 〈0. 000 01]、远期VAS评分[MD=-2. 53,95%CI(-3. 85,-1. 20),P=0. 0002]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肯定,且优于对照组。但由于纳入试验数有限且文献质量不高,因此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源性头痛 针刀 系统评价 META分析 循证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刀疗法疾病谱的研究 被引量:32
8
作者 刘福水 方婷 +4 位作者 金德忠 谢洪武 周凡媛 赵梅梅 陈梅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7期1484-1487,共4页
目的:归纳总结针刀临床疾病谱。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与针刀有关的临床文献,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6年9月30日。经阅读筛选后记录每篇文献的病症名,统计各病种文... 目的:归纳总结针刀临床疾病谱。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与针刀有关的临床文献,所有数据库检索时间从建库起至2016年9月30日。经阅读筛选后记录每篇文献的病症名,统计各病种文献数量,并进行分类总结。结果:共纳入临床研究文献7169篇,涉及284种疾病。西医病235种,西医症状32种,中医病症13种。文献最多的前12种疾病依次是颈椎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腱鞘炎、肩周炎、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足跟痛症、肱骨外上髁炎、颈源性疾病、背腰腿痛、神经卡压、筋膜炎,这些疾病的文献数量均在100以上,占文献总数的68.7%。结论:针刀疗法的适应症广泛,但分布不均。优势病种相对集中,主要为肌肉骨骼和结缔组织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刀 疾病谱 优势病种 适应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维生素D受体及p53信号通路调节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晗 李昆珊 +8 位作者 吴璐一 周志刚 黄任佳 吴焕淦 刘雅楠 黄艳 马晓芃 刘慧荣 陆嫄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2259-2263,2270,共6页
目的:维生素D(VD)缺乏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相关,针灸对UC有显著的疗效,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从维生素D受体(VDR)及与VDR相关的p53信号通路角度,观察针灸对UC大鼠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 目的:维生素D(VD)缺乏与溃疡性结肠炎(UC)发病相关,针灸对UC有显著的疗效,起效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我们从维生素D受体(VDR)及与VDR相关的p53信号通路角度,观察针灸对UC大鼠调节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3%DSS制备UC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组,隔药灸组和维生素D组。对双侧天枢穴采用电针或隔药灸干预1周,维生素D灌胃1周。分析大鼠结肠黏膜形态并评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QPCR检测结肠VDR蛋白和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肠p53、PUMA和Caspase-3蛋白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组织病理学评分显著升高,经电针、隔药灸和VD干预后各组显著降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VD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降低,p53、PUMA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隔药灸组和维生素D组的VDR蛋白和mRNA表达显著升高,p53、PUMA和Caspase-3蛋白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电针、隔药灸可以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黏膜炎性反应,该效应可能与针灸对VDR及下游p53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针刺 艾灸 维生素D受体 p53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效应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10
作者 钟蕊 翁志军 +7 位作者 赵继梦 李昆珊 吴璐一 黎梅 黄艳 顾沐恩 周志刚 许琼 《世界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5期2354-2358,共5页
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2月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平台(VIP)及Pubmed数据库中,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文献。以“艾灸”或“灸法”或“moxibustio... 检索2010年1月至2020年2月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a)、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期刊平台(VIP)及Pubmed数据库中,艾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文献。以“艾灸”或“灸法”或“moxibustion”“溃疡性结肠炎”或“炎症性肠病”或“ulcerative colitis”为检索词,纳入临床或实验机制研究文献,排除综述类文献、个案、病例报告等,最终筛选出46篇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此总结近10年艾灸治疗UC临床及实验机制。从调节患者免疫平衡、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细胞凋亡进行分析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思考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艾灸 肠黏膜屏障 细胞凋亡 免疫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药饼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裸鼠异位内膜组织mi-RNAs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志刚 肖小文 +8 位作者 周平生 王晓洁 戴颖恒 吴怡曼 徐鹏 徐华 周凌云 吴翔 陈琪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91-196,共6页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裸鼠异位内膜组织mi-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SPF级BALB/c-nu小鼠14只,先分为两组。即正常组4只,模型组10只,模型组采用自体移植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模型组和隔药饼灸组,每组4只...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裸鼠异位内膜组织mi-RNAs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只SPF级BALB/c-nu小鼠14只,先分为两组。即正常组4只,模型组10只,模型组采用自体移植方法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成模型组和隔药饼灸组,每组4只。在治疗14 d后,采用Trizol法提取各组异位内膜组织,质控后采用RNA-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分析各组的差异表达mi-RNAs,筛选出差异表达mi-RNAs,结合生物信息学对其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有差异表达的mi-RNAs共75个,其中上调有37个,下调有38个;隔药饼灸与模型组比较有差异表达的miRNAs共14个,其中上调5个,下调9个;经GO和KEGG分析,隔药饼灸影响mi-RNAs的靶基因主要与蛋白结合及激素代谢有关。结论 mi-RNAs在正常组、EMs模型组及隔药饼灸治疗异位内膜组织后的异常表达,提示mi-RNAs在EMs发生发展及隔药饼灸治疗中起重要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MICRORNA表达谱 隔药饼灸 RNA-SEQ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药饼灸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小鼠磷脂酰肌醇3激酶信号通路的研究 被引量:7
12
作者 辛卉 周平生 +1 位作者 徐鹏 周志刚 《世界中医药》 CAS 2023年第16期2314-2318,共5页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小鼠对子宫内膜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2只6~8周龄雌性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分组法分为正常组(n=8)和造模组(n=34)。造模组小鼠均采用EMT自... 目的:探讨隔药饼灸调控子宫内膜异位症(EMT)小鼠对子宫内膜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2只6~8周龄雌性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小鼠按照随机区组分组法分为正常组(n=8)和造模组(n=34)。造模组小鼠均采用EMT自体移植法进行造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只小鼠验证造模成功后,按随机区组分组法分成EMT模型组、隔药饼灸组、西药组和艾灸加西药组4组,每组8只,并给予相应治疗。观察评估各组小鼠扭体反应及囊泡抑制率,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小鼠异位内膜组织中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艾灸加西药组小鼠的扭体反应次数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西药组比较,隔药饼灸组和艾灸加西药组扭体反应次数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艾灸加西药组治疗前后异位子宫组织体积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模型组异位内膜组织比较,西药组、隔药饼灸组、艾灸加西药组异位内膜组织中的PI3K、AKT、mTOR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隔药饼灸组比较,西药组、艾灸加西药组异位内膜组织中的PI3K、AKT、mTOR表达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隔药饼灸可能是通过下调小鼠子宫异位内膜组织PI3K/AKT/mTOR高表达而达到镇痛和抑制囊泡生长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药饼灸 子宫内膜异位症 PI3K/AKT/mTOR信号通路 痛经 关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