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促生微生物挥发性物质的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
作者 周佳宇 戴传超 +1 位作者 陈晏 杨腾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1-148,共8页
植物促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有益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挥发性物质低分子量、弱极性、高蒸汽压、低沸点、亲脂性的特点使其与微生物其他性质的代谢产物相比,具有能够长距离传播、介导生物... 植物促生微生物通过各种途径有益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其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挥发性物质低分子量、弱极性、高蒸汽压、低沸点、亲脂性的特点使其与微生物其他性质的代谢产物相比,具有能够长距离传播、介导生物体间非接触的相互作用、低浓度即可被感知等优势。本文从植物促生微生物挥发性物质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对植物的化感作用、诱导植物系统抗性、促进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积累、抑制植物病虫害的发生与发展、阻碍食草动物取食等方面综述了植物促生微生物挥发性物质重要的生态功能及这些功能间的相互关系和具体作用机制,并对植物促生微生物挥发性物质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促生微生物 挥发性物质 生态功能 抑菌作用 杀虫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内生菌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2
作者 武佳蕊 王宏伟 +1 位作者 谢星光 戴传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1259-1266,共8页
土壤微生物区系是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其结构的稳定性对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本文重点综述了植物内生菌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调节机制及潜在应用,指出了植物内生菌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一些植物内生菌... 土壤微生物区系是土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分,其结构的稳定性对作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本文重点综述了植物内生菌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调节作用,调节机制及潜在应用,指出了植物内生菌影响土壤微生物区系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一些植物内生菌不仅对植物生长有益,还可以显著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主要表现在对土壤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及相关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这可能是内生菌在土壤中和植物体内引发的多种效应的综合。植物内生菌可以在土壤中作为腐生菌与土壤微生物存在生态位竞争,通过产生某些抗菌活性物质和有机酸影响土壤微生物生长,通过降解复杂有机物如木质素、酚类化感物质等调节微生物区系,并吸收和转运重金属降低其对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危害等等。最后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微生物区系 植物内生菌 生态竞争 降解作用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僵菌施加对水稻三种抗氧化酶活力及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3
作者 杜威 江萍 +5 位作者 王彦苏 吕立新 王宏伟 卜元卿 刘常宏 戴传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6975-6984,共10页
为了考察白僵菌使用后的生态安全性,研究了白僵菌施加对水稻3种保护酶活力及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使用荧光定量PCR对喷洒白僵菌孢子悬液的水稻叶际提取总DNA并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发现白僵菌可以在水稻叶际残留达30 d之久,并且初... 为了考察白僵菌使用后的生态安全性,研究了白僵菌施加对水稻3种保护酶活力及叶际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使用荧光定量PCR对喷洒白僵菌孢子悬液的水稻叶际提取总DNA并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发现白僵菌可以在水稻叶际残留达30 d之久,并且初始喷施浓度越大,衰减速率越高。与施加化学农药相比,施加白僵菌没有对水稻叶片的3种抗氧化酶活力带来不利影响。白僵菌处理组SOD、POD活力在第10天时高于对照组20.38%、8.65%,而CAT活力在第30天时最高高于对照组33.67%,在第30天时,化学农药导致CAT活力相比较对照组下降了42.71%。使用DGGE分析表明白僵菌对水稻叶际细菌、真菌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较小,并且白僵菌处理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似度、香农指数及条带数均较高。结果表明白僵菌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微生物农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僵菌 水稻 实时定量PCR 微生物区系 抗氧化酶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秸秆青贮饲料中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分析及优势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被引量:8
4
作者 王彦苏 张一凡 +2 位作者 严振亚 丁成龙 戴传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6-592,共7页
为探究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青贮质量的腐败菌种类并筛选适合其青贮的优质乳酸菌,研究了青贮前后水稻秸秆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变化并分离鉴定2株乳酸菌。使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将青贮前后可培养微生物计数并分离纯化,限制性酶切分析A... 为探究影响水稻(Oryza sativa L.)秸秆青贮质量的腐败菌种类并筛选适合其青贮的优质乳酸菌,研究了青贮前后水稻秸秆中可培养微生物的变化并分离鉴定2株乳酸菌。使用稀释平板涂布法将青贮前后可培养微生物计数并分离纯化,限制性酶切分析ARDRA技术分析分离纯化后的微生物多样性,结合ARDRA和RAPD-PCR技术对青贮中优势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结果表明:青贮前后好氧或兼性厌氧细菌菌落总数由7.6×10~7 cfu·g^(-1)下降到2.43×10~6 cfu·g^(-1),真菌菌落数变化较为明显,从4.43×10~5 cfu·g^(-1)下降到86 cfu·g^(-1),乳酸菌菌落数从4.16×10~5 cfu·g^(-1)上升到6.61×10~6 cfu·g^(-1)。ARDRA聚类分析及16SrDNA测序显示青贮前存在腐败细菌芽孢杆菌(Bacillus)和致病菌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青贮后腐败细菌主要是芽孢杆菌,腐败真菌主要为青霉菌属(Pemicillium)。筛选出的2株乳酸菌分别属于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 casei)和片球菌属(Pediococcus ethanolidurans),需进一步验证是否可作为青贮饲料添加剂。水稻秸秆青贮后依然有腐败菌的存在,需进一步提高其青贮发酵工艺,防治有氧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秸秆青贮 腐败菌 乳酸菌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生真菌与苍术粉对连作花生根际微生物区系和微量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苏春沦 王宏伟 +4 位作者 谢星光 张伟 李孝刚 王兴祥 戴传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052-2065,共14页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内生真菌拟茎点霉B3(Phomopsis liquidambari)及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粉联合施用对连作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及有效态微量元素(Mo、B、DTPA-Fe、Zn、Cu、M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生真菌B3和苍术...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内生真菌拟茎点霉B3(Phomopsis liquidambari)及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粉联合施用对连作花生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酶活性及有效态微量元素(Mo、B、DTPA-Fe、Zn、Cu、Mn)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内生真菌B3和苍术粉复合处理比内生真菌B3处理的荚果和秸秆产量分别增加10.28%和14.11%,内生真菌B3处理与正常施肥相比显著提高了根瘤数量、荚果和秸秆产重,各处理组与正常施肥对照相比分枝数和根长无显著差异。B3处理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了种子期、结荚期和成熟期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B3和苍术粉复合处理与对照相比显著提高种子期、花期和成熟期可培养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细菌DGGE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B3和苍术粉复合处理相对于正常施肥处理,显著改变种子期、苗期、花期和成熟期花生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同时苗期、花期和结荚期的细菌条带数和香农指数也有所提高,真菌DGGE指纹图谱聚类分析表明,B3和苍术粉复合处理对真菌群落影响较大,除种子期以外的生育期真菌条带数和香农指数都有明显提高,花期真菌群落结构变化最大,相似度仅为49.6%。花生关键生育期(花期和结荚期)根际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B3处理和复合处理都显著高于正常施肥对照,促进了连作花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3和苍术粉复合处理促进了花生生长发育必需微量元素Mo、B、Fe、Zn、Mn的活化,花生叶片和籽粒中微量元素Mo、B、Fe的积累显著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内生真菌和苍术粉联合施用能有效改善连作花生根际微生物区系,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微量元素的活化和吸收,对缓解花生连作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苍术 内生真菌 微生物区系 PCR-DGGE 微量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利用内醚糖微生物的筛选鉴定及预处理对菌株利用热解液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欢 李东晓 +3 位作者 陈育如 赵乙萱 刘军利 卫民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7-132,共6页
以纤维素热解产物内醚糖为碳源筛选到4株高效利用内醚糖的微生物,经ITS测序和菌落形态特征鉴定,4株菌分别为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和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 以纤维素热解产物内醚糖为碳源筛选到4株高效利用内醚糖的微生物,经ITS测序和菌落形态特征鉴定,4株菌分别为嗜松青霉(Penicillium pinophilum)、桔青霉(Penicillium citrinum)、冠突散囊菌(Eurotium cristatum)和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 sp)。对各菌株利用内醚糖的研究结果表明,嗜松青霉和桔青霉5 d内对2%内醚糖的利用率为100%,冠突散囊菌7 d内对2%内醚糖的利用率为100%,红假单胞菌在10 d对2%内醚糖的利用率为52%。将4株菌作用于热解液发现,红假单胞菌能在未经预处理的热解液中生长,14 d后对热解液中内醚糖的利用率为69%,另外3株菌能在经5%活性炭+Ca(OH)2预处理后的热解液中生长。对预处理后热解液成分的分析表明,预处理对热解液成分有显著影响,其中六甲基环三氧硅烷、1,2-环戊二酮、5-甲基糠醛、3-甲基-1,2-环戊二酮和羟甲基呋喃酮的去除率达100%,内醚糖的损失为27.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醚糖 热解液 嗜松青霉 桔青霉 红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菌剂对小麦秸秆降解速率、土壤酶和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影响 被引量:25
7
作者 魏蔚 吴昊 +4 位作者 宋时丽 管永祥 张振华 张勇 戴传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55-963,共9页
秸秆在农业上的有效利用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秸秆还田后腐解难的问题,本文选择7株纤维素降解菌种进行复配:拟茎点霉B3、茎点霉YY11、绿色木霉、里氏木霉、根霉、黑曲霉、蜂房芽孢杆菌。最终采用两种复配液体菌剂A(B3、YY11、绿色木霉和... 秸秆在农业上的有效利用日益受到关注。针对秸秆还田后腐解难的问题,本文选择7株纤维素降解菌种进行复配:拟茎点霉B3、茎点霉YY11、绿色木霉、里氏木霉、根霉、黑曲霉、蜂房芽孢杆菌。最终采用两种复配液体菌剂A(B3、YY11、绿色木霉和蜂房芽孢杆菌)、C(上述7个菌种),同时制作与液体菌剂A、C分别对应的固体菌剂B、D。探讨了复合菌剂对秸秆降解速率的促进作用和对土壤质量的提升效果。结果表明,4种菌剂均可促进小麦秸秆降解,改善土壤生物学特性,增加土壤养分,改良玉米农艺学性状。综合评价各个指标,菌剂B(B3、YY11、绿色木霉、蜂房芽孢杆菌;固体剂型)的表现最好,且玉米总产量比市售秸秆腐熟剂处理高20.72%。总之,本研究表明小麦秸秆还田后和联合菌剂使用能明显提高土壤降解功能,并且为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农业管理方式提供了一种有应用前景的秸秆腐熟剂组合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复合菌剂 秸秆降解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改良基质对土壤性状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8
8
作者 吴昊 欧阳俊峰 +5 位作者 宋时丽 陆晓林 张振华 管永祥 张勇 戴传超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742-2751,共10页
为了研究发酵腐熟的秸秆作为有机添加基质(SM)与化肥联合施用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我国小麦-玉米典型低产区——黄河故道(以沙壤土为主)进行了基质不同施用量的田间试验,试验包括5个处理:化肥(CK,无土壤... 为了研究发酵腐熟的秸秆作为有机添加基质(SM)与化肥联合施用对小麦产量和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我国小麦-玉米典型低产区——黄河故道(以沙壤土为主)进行了基质不同施用量的田间试验,试验包括5个处理:化肥(CK,无土壤改良基质),3000 kg·hm^(-2)的土壤改良基质(SM1),6000 kg·hm^(-2)的土壤改良基质(SM2),9000 kg·hm^(-2)的土壤改良基质(SM3),12000 kg·hm^(-2)的土壤改良基质(SM4),所有处理的化肥用量与CK相同。研究分析了不同SM添加下小麦产量,土壤性状和营养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该有机改良剂提高了小麦产量,产量最高达到了8276.40 kg·hm^(-2),是CK组的1.32倍。同时也增加了16S和18S基因的拷贝数,峰值分别达到CK的15.3倍和7.8倍,并改变了真菌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了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随着SM的施用量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土壤多种酶活也同步增加。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有机质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研究表明,SM作为有机改良剂可以提高黄河故道由于河流冲击形成的低产沙壤土地区的小麦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改造 小麦产量 贫瘠土壤 微生物群落 土壤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酸类物质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05
9
作者 谢星光 陈晏 +1 位作者 卜元卿 戴传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417-6428,共12页
酚酸类物质是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组织并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次级代谢产物。几十年来,人们对酚酸类化合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关于其在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农业上的作用机制仍不是很清楚。因此,进一步了解这些生物分子将有助于生态系统的... 酚酸类物质是普遍存在于高等植物组织并与植物生长密切相关的次级代谢产物。几十年来,人们对酚酸类化合物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关于其在生物学、生态学以及农业上的作用机制仍不是很清楚。因此,进一步了解这些生物分子将有助于生态系统的维持与保护。重点介绍了酚酸类物质的来源及化感作用,微生物对酚酸类物质的降解机理,代谢途径及相应分子水平的研究,指出了酚酸类物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了酚酸类物质的研究方向与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酚酸 化感物质 化感作用 生物降解 微生物 分子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吸收与代谢研究进展 被引量:43
10
作者 杨波 陈晏 +2 位作者 李霞 任承钢 戴传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2656-2664,共9页
内生菌与植物共生能够提高宿主的氮吸收与氮代谢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内生菌在植物体内引发的多种效应的综合结果。植物内生菌能够通过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和固氮作用为宿主植物提供更多的无机氮素;能够通过分泌多种胞外酶系如漆酶、蛋白水解... 内生菌与植物共生能够提高宿主的氮吸收与氮代谢水平,这可能是由于内生菌在植物体内引发的多种效应的综合结果。植物内生菌能够通过促进植物根系发育和固氮作用为宿主植物提供更多的无机氮素;能够通过分泌多种胞外酶系如漆酶、蛋白水解酶等使宿主植物更好地利用有机氮素;能够提高宿主氮代谢关键酶如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等酶的活性;能够提高宿主植物激素水平和维生素含量从而促进宿主氮代谢;能够通过影响宿主植物氮代谢促进宿主植物分蘖、提高宿主植物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等等。综述了国内外关于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代谢的相关报道,归纳了植物内生菌影响宿主氮素吸收与代谢的可能机制,并展望了关于植物内生菌促进宿主氮代谢机制方面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内生菌 氮吸收 固氮作用 氮代谢 植物激素 关键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几种食用菌多糖的提取与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29
11
作者 魏华 张娣 +1 位作者 陆玲 陈福程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2-75,88,共5页
采用热水浸提法分别提取香菇(Lentinus edodes)、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银耳(Tremella)、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茶树菇(Agrocybe chaxinggu)5种食药用菌子实体中的水溶性多糖,子实体粉末在一定的料水比下热水浸提,胰蛋... 采用热水浸提法分别提取香菇(Lentinus edodes)、木耳(Auricularia polytricha)、银耳(Tremella)、猴头菇(Hericium erinaceus)、茶树菇(Agrocybe chaxinggu)5种食药用菌子实体中的水溶性多糖,子实体粉末在一定的料水比下热水浸提,胰蛋白酶法脱杂蛋白,乙醇沉淀得到精多糖.并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其糖含量,DPPH(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法检测其抗氧化性.结果显示,茶树菇的精多糖得率最高,为4.81%,香菇其次,木耳最低;含糖量猴头菇最高,为53.9%,木耳最低;5种食药用菌子实体多糖均具抗氧化性、DPPH清除作用,茶树菇最强,浓度为1.13 mg/m L时清除率为50%,香菇次之,银耳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糖 食用菌 分离纯化 总糖含量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蔽型真菌毒素的形成及降解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彦苏 周佳宇 +2 位作者 谢星光 丁成龙 戴传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326-333,共8页
真菌毒素广泛分布于霉变的或受霉菌污染的粮食、谷物、饲料中,对人类和家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植物和微生物可以降解真菌毒素为弱毒性的毒素,但是这种降解并不彻底,隐蔽型的真菌毒素依然存在于植物体内或环境中。本文主要从真菌毒素的... 真菌毒素广泛分布于霉变的或受霉菌污染的粮食、谷物、饲料中,对人类和家畜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植物和微生物可以降解真菌毒素为弱毒性的毒素,但是这种降解并不彻底,隐蔽型的真菌毒素依然存在于植物体内或环境中。本文主要从真菌毒素的分布及危害、植物生长和储存过程中降解真菌毒素的不完全性、微生物转化或降解真菌毒素形成"隐蔽型真菌毒素"、隐蔽型真菌毒素降解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为今后真菌毒素的完全降解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毒素降解 植物转化 微生物降解 隐蔽型真菌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城药用菊花连作障碍形成原因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13
作者 刘晓珍 肖逸 戴传超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35-1040,共6页
以连作1年、3年、7年、15年的菊花田土壤和菊花为研究对象,考察各处理组菊花产量、发病率、土壤及菊花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进一步探讨不同浓度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香豆素等化... 以连作1年、3年、7年、15年的菊花田土壤和菊花为研究对象,考察各处理组菊花产量、发病率、土壤及菊花样品中的元素含量、土壤中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酚酸类化感物质的含量,进一步探讨不同浓度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香豆素等化感物质对菊花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菊花的产量逐渐降低,发病率逐渐增加,连作15年的菊花产量仅为初茬菊花产量的19.80%,种植15年菊花的发病率达到100%。土壤中硼元素含量随连作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减少。连作15年的菊花植株中的氮、磷、钾、铁、锰、铜、锌、硼8种元素含量,与其他组相比均有较大程度的降低。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土壤真菌化严重,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在3年达到最大,15年显著降低。土壤中香豆酸含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连作7年后土壤中检测出香豆素残留。低浓度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及香豆酸对菊花组培苗生长发育影响不大,但香豆素、混合酚酸及高浓度的香豆酸显著抑制菊花组培苗生长和根的发育。酚酸物质积累、微生物区系的改变、土壤微量元素硼的减少可能是菊花连作障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菊花 连作 元素含量 土壤微生物 酚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孢霉发酵液提取物清除自由基能力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程洁 陈双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55-157,423,共4页
为了研究筛选出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2株顶孢霉的发酵液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本研究制备了2株顶孢霉的发酵液提取物,比较了其清除O2-·、·OH和DPPH·三种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2株顶孢霉发酵液提取物的相对还原力(即总... 为了研究筛选出的具有抗氧化活性的2株顶孢霉的发酵液提取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本研究制备了2株顶孢霉的发酵液提取物,比较了其清除O2-·、·OH和DPPH·三种自由基的能力。结果表明:2株顶孢霉发酵液提取物的相对还原力(即总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维生素E;对O2-·自由基的清除率也均高于维生素E,其中,菌株YX015更为高效,在1.0mg/mL浓度时对O2-·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49.15%;2菌株清除·OH和DPPH·的能力均显著弱于维生素E,但都高于其自身清除O2-·的能力,在浓度达到1.0mg/mL时,菌株CA022对·OH的清除率为60.43%;菌株YX015对·OH的清除率为83.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孢霉 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型脉孢菌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研究
15
作者 邓晓鸿 张玉千 赵乙萱 《江苏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00-302,共3页
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对间型脉孢菌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CMC酶、β-葡萄糖苷酶和滤纸酶活力,以CMC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为主要参考指标,结果表明:以麸皮米糠为碳源且比例为1∶1、硫酸铵的浓度为3%、料液... 采用正交试验和单因子试验对间型脉孢菌固体发酵产纤维素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测定了CMC酶、β-葡萄糖苷酶和滤纸酶活力,以CMC酶和β-葡萄糖苷酶为主要参考指标,结果表明:以麸皮米糠为碳源且比例为1∶1、硫酸铵的浓度为3%、料液比为1∶1.5为最佳产酶培养基,在初始pH值为7.0、温度为34℃、培养时间为108 h的条件下纤维素酶活力较高,CMC酶活、FAP酶活和β-葡萄糖苷酶活分别为668.0、162.5、939.5 U/g,酶反应最适温度为55~60℃,最适pH值为4.0~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型脉孢菌 纤维素酶 固体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产CGTase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细菌改性甜菊苷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宋婷婷 尹慧慧 +2 位作者 杨帆 闫莽 陈育如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5-98,共4页
本文对筛选的一株产CGTase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细菌(Bacillus sp.CGT7)转化并改性甜菊苷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酶活性和转化效果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CGT7菌的培养过程中,碳源、氮源、温度和初始pH等因素对菌株产酶活性均有不同程... 本文对筛选的一株产CGTase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的细菌(Bacillus sp.CGT7)转化并改性甜菊苷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酶活性和转化效果的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CGT7菌的培养过程中,碳源、氮源、温度和初始pH等因素对菌株产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适宜的碳源为马铃薯淀粉,氮源为豆粕粉,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值为8.5.适宜条件下培养的CGT7菌的酶活性可达544 U/mL,以甜菊糖苷为底物、环糊精为糖基供体时,转糖苷产物Stv-Glu浓度为0.61 m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 甜菊糖 酶法改性 糖基供体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叶薯蓣皂苷水解酶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田林双 赵玉婷 戴传超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2-96,共5页
从盾叶薯蓣根茎清洗液中,筛选出一株产薯蓣皂苷水解酶菌株Aspergillus sp.,对该菌株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0.3%葡萄糖为碳源、0.4%蛋白胨为氮源,薯蓣皂苷水解酶活力为0.78 U/m 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蛋白胨含量... 从盾叶薯蓣根茎清洗液中,筛选出一株产薯蓣皂苷水解酶菌株Aspergillus sp.,对该菌株产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研究。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0.3%葡萄糖为碳源、0.4%蛋白胨为氮源,薯蓣皂苷水解酶活力为0.78 U/m L。正交试验结果表明,蛋白胨含量对酶活力的影响较大,产酶发酵培养基最佳配方为0.5%葡萄糖,0.6%蛋白胨,0.2%薯蓣皂苷,0.1%K_2HPO_4,0.05%MgSO_4·7H_2O,0.05%KCl,0.001%FeSO_4·7H_2O。在此最佳培养基配方条件下,薯蓣皂苷水解酶活力为0.96 U/m L。0.2%麦冬、0.2%绞股蓝、0.2%薯蓣三种混合皂苷作为诱导物时,薯蓣皂苷水解酶活力最高,达1.26 U/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叶薯蓣 薯蓣皂苷水解酶 发酵条件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R551.3四环素抗性消除的研究
18
作者 马鹏娟 刘中华 +1 位作者 戴亦军 袁生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4-89,共6页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可共代谢降解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并且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本文通过电穿孔法消除了该菌的四环素抗性,获得了四环素敏感型菌株R551-3Tcr-,可以用作遗传转化系统的受体菌,能被转化吸收遗传载体质粒pJB866H::ndhSL,构成一...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可共代谢降解烟碱类农药吡虫啉,并且对多种抗生素具有抗性.本文通过电穿孔法消除了该菌的四环素抗性,获得了四环素敏感型菌株R551-3Tcr-,可以用作遗传转化系统的受体菌,能被转化吸收遗传载体质粒pJB866H::ndhSL,构成一对很好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遗传转化系统.同时HPLC结果表明所获得的四环素敏感型菌株羟基化吡虫啉的活性并未发生改变,为进一步开展敲除和回补共代谢途径关键酶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吡虫啉 电穿孔 抗性消除 四环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暗灰链霉菌CGMCC 13662降解苯甲腈和苯甲酸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铃 方文婉 +1 位作者 葛峰 戴亦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57-264,共8页
筛选到一株能降解腈类化合物的暗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anus)CGMCC 13662,该菌的生长细胞能在120 h内完全降解0.5 g·L-1苯甲腈,而其静息细胞仅需24 h就能完全降解苯甲腈。生长细胞只能将苯甲腈代谢为苯甲酰胺,而静息细胞还能继... 筛选到一株能降解腈类化合物的暗灰链霉菌(Streptomyces canus)CGMCC 13662,该菌的生长细胞能在120 h内完全降解0.5 g·L-1苯甲腈,而其静息细胞仅需24 h就能完全降解苯甲腈。生长细胞只能将苯甲腈代谢为苯甲酰胺,而静息细胞还能继续将苯甲酰胺代谢为苯甲酸并进一步降解。暗灰链霉菌CGMCC 13662能同时降解苯甲酸代谢的中间产物儿茶酚和原儿茶酸,表明该菌株代谢苯甲酸主要通过儿茶酚和原儿茶酸途径。CoCl2诱导的菌体在苯甲腈代谢的前8 h内产生苯甲酸的量比无CoCl2诱导时低6倍,CoCl2可改变苯甲腈代谢流。苯甲腈的降解速率在酸性条件下降低,而苯甲酰胺的降解对pH值变化敏感,仅在pH值为7.5时达到最高。添加苹果酸盐后苯甲腈的降解半衰期由5.4减少到3.8 h,是转化苯甲腈的最适共代谢基质。葡萄糖和蔗糖对苯甲腈降解没有影响,但能抑制苯甲酰胺的进一步降解。该研究可为消除环境中苯甲腈及其中间代谢污染物以及探究苯甲腈代谢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灰链霉菌 苯甲腈 苯甲酸 微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枫香拟茎点霉B3生物转化花生废弃物合成白藜芦醇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连红 陈飞 +3 位作者 管永祥 仇美华 张丽 戴传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70-178,共9页
为探究接种枫香拟茎点霉B3对花生废弃物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采用代谢物检测和关键酶基因的定量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枫香拟茎点霉B3既可以通过分泌糖苷酶转化花生废弃物中的白藜芦醇苷为白藜芦醇,又可以通过从头合成途径利用花生... 为探究接种枫香拟茎点霉B3对花生废弃物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采用代谢物检测和关键酶基因的定量实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枫香拟茎点霉B3既可以通过分泌糖苷酶转化花生废弃物中的白藜芦醇苷为白藜芦醇,又可以通过从头合成途径利用花生废弃物中的对香豆酸生产白藜芦醇。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优化发酵条件对白藜芦醇转化效率的影响,得到在料液比为1∶30(g/mL)条件下,培养基初始pH 5.2、接种量9%、发酵温度28.6℃、发酵转速204 r/min时,菌株转化合成白藜芦醇效率最显著。在5 L发酵罐进行中试放大实验,经过实测经过36 h白藜芦醇含量提高了1.9倍。结果表明,接种枫香拟茎点霉B3可以显著提高花生废弃物中白藜芦醇含量,本研究对于花生中高附加值产物的开发和花生综合利用途径的拓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枫香拟茎点霉B3 花生废弃物 白藜芦醇 响应面分析 发酵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