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7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结构⁃功能⁃胁迫”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春花 乔伟峰 +1 位作者 李琛 成晶晶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11-2325,共15页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采用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日趋剧烈,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显著影响,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生态环境响应,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苏省作为研究区,采用2000、201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以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为切入点,基于“结构⁃功能⁃胁迫”的评估框架对生态环境质量进行测度,从全局视角分析2000—202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从局域视角探究同类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差异性。研究发现:(1)2000—2020年江苏省生活用地面积增加6974.57km^(2),生态用地面积增加1884.28km^(2),生产用地面积减少7403.05km^(2)。(2)江苏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基本维持稳定,但呈下降趋势,在空间上呈“中高南北低”的空间格局。(3)从全局来说,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存在两面性,农业生产用地转入水域生态用地生态环境正向效应显著,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城镇生活用地生态环境负向效应明显。(4)从局域来说,同类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存在差异性,既可能引发生态环境质量的恶化,亦可能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典例为农业生产用地的扩张。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提供区域实践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环境响应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梯度视角下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及机理分析
2
作者 陈园 乔伟峰 +2 位作者 李琛 郭汶旭 唐娟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8-298,共11页
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探索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差异并分析其机理,是构建乡村振兴差异化路径的基础。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 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各不相同,有针对性地探索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演变差异并分析其机理,是构建乡村振兴差异化路径的基础。该研究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乡村地域多功能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从经济梯度分异视角综合分析2010—2020年江苏省全域和局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水平的时空演变差异,并探究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江苏省乡村地域多功能水平由0.278提升到0.441,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不同的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主导功能不同,苏南地区以经济发展功能和社会保障功能为主,苏北地区以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育功能为主,苏中地区处于相对均衡的状态;2)从区域发展差异上看,乡村地域多功能泰尔指数从0.011下降到0.009,表明整体差异逐渐减小,从空间差异上看,乡村地域多功能与经济梯度分异吻合程度由0.301上升到0.349再下降到0.138,农业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与经济梯度吻合度先下降后上升,经济发展功能、生态保育功能与经济梯度吻合度呈下降趋势;3)年降水、二三产业占比和人均社会消费额是影响江苏省经济梯度分异下乡村地域多功能的主导因素,自然因素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各因素之间存在协同增强效应。不同经济梯度下乡村地域多功能的驱动因素差异显著,总体上表现为以经济因素为主导,由北向南自然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梯度 乡村地域多功能 江苏省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多功能利用权衡/协同关系研究 被引量:15
3
作者 殷如梦 李欣 +1 位作者 曹锦秀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9-75,共7页
为揭示江苏省县域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的竞争力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构建多组态指标体系定量识别耕地多功能,探析江苏省县域耕地多功能空间竞合优劣状态,借助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耕地... 为揭示江苏省县域耕地生产、社会、生态功能的竞争力空间格局、空间关联特征及权衡/协同关系,构建多组态指标体系定量识别耕地多功能,探析江苏省县域耕地多功能空间竞合优劣状态,借助空间自相关和相关系数法定量测算江苏省55个县域耕地多功能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生产功能空间上呈“中间高两头低”斑块状特征,社会功能苏南-苏中-苏北高低相间分布,生态功能空间上有依山傍水之势,集中于环洪泽湖、沿江北岸、沿海等地区;(2)江苏省耕地生产、社会、生态3种功能具有正相关类型(HH、LL)数量多,呈“组团”式特征;负相关类型(HL、LH)数量少,呈“散布”状分布规律;(3)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呈现了权衡态势,权衡关系表现较强烈,社会功能与生态功能变化趋势类似于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权衡关系没有生产功能与生态功能强烈.研究认为,未来应控制耕地的生产功能与社会功能对耕地生态功能的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并以提升生产质量为导向协调优化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空间格局 权衡与协同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诊断与影响因素识别——以江苏北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方斌 李欣宇 +1 位作者 周雪莹 张志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90,共12页
研究目的:基于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框架测算江苏北部地区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差异化提出分区降“脆”策略。研究方法:CRITIC法、综合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 研究目的:基于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框架测算江苏北部地区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差异化提出分区降“脆”策略。研究方法:CRITIC法、综合指数法、空间自相关分析、障碍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江苏北部地区耕地利用系统暴露度和敏感性在时间上呈增长态势,适应能力呈先降后升;暴露度在空间上由“整体偏低、零星较高”转为“中部高,东西低”,敏感性维持“西高东低”格局,适应能力由“北高南低”转变“西北—东南沿线高、沿线两侧低”。(2)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呈“先升后降”趋势,空间上由“普遍偏低,零星偏高”转为“西高东低”,研究时段内存在区域脆弱性向周边县域辐射与溢出现象。(3)暴露度主要障碍因子由城镇化率转变为化肥施用强度和人口密度;敏感性主要障碍因子始终为耕地复种指数和耕地破碎度;适应能力主要障碍因子由粮食单产和交通可达性转为交通可达性、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机械化水平。适应能力制约是脆弱性形成的主要制约模式。研究结论:尽管耕地利用系统脆弱性是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适应能力。“提质降脆”需强化耕地资源基底建设,协同降低暴露度与敏感性;加大耕地系统修复,推进基础要素建设;补齐耕地结构短板,巩固系统抵御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脆弱性 VSD框架 江苏北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5
作者 任亚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0-126,共7页
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数据,借助空间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系数等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由南向北依次递增,整体分布不均匀,呈现出苏北>苏南>苏中的趋势,内陆滩涂为省... 利用面板数据和空间数据,借助空间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组合系数等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江苏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由南向北依次递增,整体分布不均匀,呈现出苏北>苏南>苏中的趋势,内陆滩涂为省内后备资源的主要来源,且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分布于沿海沿湖及古黄河故道沿岸地区.(2)境内各地类空间集聚性强,各县耕地后备资源集中化程度高,70%左右的县域为单一地类组合类型,利用结构相对单一.(3)江苏省未来开发应以滩涂资源为主,并辅之异地占补,从而实现省内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和组合系数等方法相辅相成,揭示并量化了各县域耕地后备资源地类集聚程度及分布特征,可为挖掘后备资源分布特征、解译耕地后备资源集聚效应、制定开发利用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后备资源 空间分布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学家德·布里奇的学术贡献与科学传播活动
6
作者 汤茂林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7-1007,共11页
拓宽研究对象范围是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重要挑战,探讨国外地理学者的学术活动、路径与贡献则有助于提供借鉴性案例。基于德·布里奇个人的简介、网站信息、自传和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结合同行和后人的评论与研究等,描述了德·... 拓宽研究对象范围是中国地理学史研究的重要挑战,探讨国外地理学者的学术活动、路径与贡献则有助于提供借鉴性案例。基于德·布里奇个人的简介、网站信息、自传和研究成果的梳理与分析,结合同行和后人的评论与研究等,描述了德·布里奇作为一名当代地理学大家,在政治地理学、地理学教材、地理教育和学科普及上的重要贡献。德·布里奇是政治地理学系统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撰写的大学地理教科书《系统政治地理学》《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地理学:地区、区域和观念》影响深远,热衷于地理公开演讲,普及地理知识和理念,开创电视开讲地理的先例,还担任Journal of Geography编辑和National Geographic Research的创始编辑。他最为人所知的可能是“早安美国”节目的地理编辑、高端科普著作《地方的力量》《地理学为什么很重要》。德·布里奇基于学术研究写作高品质地理教材,积极传播和推广地理学思维,写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热点问题科普著作等方面,最值得我们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布里奇 政治地理学 教科书 区域地理 地理科学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耦合协同测度及格局演化 被引量:23
7
作者 魏璐瑶 陆玉麒 +2 位作者 马颖忆 陈娱 王毅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596-1608,共13页
探究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即"三生"功能)的耦合协同关系和时空演化特征是优化乡村地域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明确"三生"功能逻辑内涵的基础上,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局部自相关... 探究国土空间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即"三生"功能)的耦合协同关系和时空演化特征是优化乡村地域功能、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举措。在明确"三生"功能逻辑内涵的基础上,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局部自相关分析、Dagum基尼系数及子群分布方法,测算2002、2007、2012和2017年江苏省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以及"三生"功能综合评价值,揭示"三生"功能多维尺度的时空演变和耦合协调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高值集聚特征凸显,生产功能时空异质性明显,苏北地区及其与苏中地区交界处生产功能优势突出,生态功能优势地域单元呈现扩张趋势。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多处于磨合阶段和高水平耦合阶段,极弱耦合地域单元占比最低。苏北地区中等耦合地域组团集聚,苏中、苏南地区主要为高水平耦合单元。"三生"功能一般协调地域单元占比最高,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整体呈减弱态势。江苏省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两两之间低水平耦合协调发展情况持续恶化,多处于失衡协调区和过渡协调区,并未实现空间良性共振。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非均衡性经历上升—降低—上升的演化过程,苏南地区组间差距始终较小。生活功能非均衡程度波动起伏趋势与"三生"综合功能和生产功能相一致,研究期内生态功能的地域非均衡性逐渐减弱。卫生医疗水平和生态环境情况对于提升江苏省乡村"三生"功能具有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功能 耦合协调 Dagum基尼系数 时空格局 影响因素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及交互响应 ——以江苏省为例 被引量:26
8
作者 何莎莎 方斌 +1 位作者 李欣 谢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9-87,共9页
借助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综合评价法测算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2005-2019年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交互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各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和... 借助随机前沿生产模型、综合评价法测算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并采用PVAR模型实证分析2005-2019年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时空交互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5-2019年江苏省各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协同递增式演变,在时间尺度上具有锁定效应,空间分异格局高度相似,高值区和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苏锡常地区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带,较低值区和低值区集中在苏中及苏北地区;2)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与高质量发展指数耦合协调度逐年增长,整体从2005年的0.34升至2019年的0.61,协调效应逐渐由弱转强,其中苏州市率先迈进协调发展阶段,而连云港、淮安和宿迁仍处在协调过渡阶段,协调度整体为苏南>苏中>苏北;3)江苏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和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交互响应关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同时受自身系统内部结构和高质量发展系统的双重影响,而高质量发展水平受自身系统内部结构影响较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效率 高质量发展 协调效应 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关系研究--以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周贵鹏 戈大专 +1 位作者 龙花楼 曲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3-129,共7页
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基于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案例地发展状况,揭示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互动作用路径为“初始动力-正负效应-状态塑造-正负响应”,... 运用文献分析、实地调研、空间可视化等方法,基于江苏省盐城市泾口村案例地发展状况,揭示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与机制。结果表明: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的互动作用路径为“初始动力-正负效应-状态塑造-正负响应”,“外援动力-本底支撑-效应呈现”是影响旅游开发驱动力分向异化的关键因素。旅游开发对乡村转型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相互渗透并反映于“空间-经济-社会”三维度,对乡村人口、土地、产业转型发展的作用也是正负两面相交融的。旅游开发与乡村转型发展间存在良性与恶性互动的交织统一,两类互动力在博弈中共同决定乡村转型发展的最终格局。泾口村旅游开发总体表现不佳,凭借现有旅游开发路径难以获得可靠的乡村转型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开发 乡村转型发展 乡村多维影响 正负作用 互动机制 盐城市泾口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省冷凉区宜农空间识别与开发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舒云 陆玉麒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7-270,共14页
冷凉气候是支撑西北山区农业转型和培育特色经济的重要资源,冷凉区农业综合开发能够有效促进甘肃省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论述大食物观背景下冷凉型农业资源的战略意义基础上构建甘肃省冷凉区开发理论框架,根据自然... 冷凉气候是支撑西北山区农业转型和培育特色经济的重要资源,冷凉区农业综合开发能够有效促进甘肃省发挥区位比较优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在论述大食物观背景下冷凉型农业资源的战略意义基础上构建甘肃省冷凉区开发理论框架,根据自然指标叠置分析识别省内冷凉气候的优势区域空间指向,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对甘肃省冷凉区范围内169249个1 km精度的格网进行农业功能类型分区。结果表明:(1)甘肃省冷凉区面积约1.69×10^(5)km^(2),约占全省土地面积41.97%,分布在12市(自治州)、68县(区)、1034乡(镇),其冷凉型农业以畜牧业和种植业为主,特色林业面积较小。(2)冷凉区可划分为7种农业发展类型,分别为北山荒漠高寒牧业区、祁连山地旱寒牧业区、黄土高原旱凉牧业区、甘南高原湿冷牧业区、河西走廊温凉耕作区、陇中山地温凉农牧区、陇南山地湿冷农林牧区,其中牧业4类,种植业1类,农牧混合型2类。(3)根据1 km格网单元统计,冷凉型牧业、种植业、混合型农业分别占比56.22%、16.30%和27.49%;而在行政单元尺度,可发展三大类农业类型的占比较为平均,均为30%左右的乡镇和区县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凉区 冷凉型农业 农业类型 大食物观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OI数据的城市餐饮业空间分布特征及便利性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
11
作者 胡泷尹 靳诚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6,共9页
利用近邻表、核密度、GIS统计方法探究南京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结构特征,借助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得到就餐便利性地图,结合人口分布剖析人均就餐便利性。结果表明:①整体层面,南京市主城区餐饮网点平均间隔距离较短,空间格局呈现一个“... 利用近邻表、核密度、GIS统计方法探究南京市主城区餐饮业空间结构特征,借助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得到就餐便利性地图,结合人口分布剖析人均就餐便利性。结果表明:①整体层面,南京市主城区餐饮网点平均间隔距离较短,空间格局呈现一个“大核心”和多个“小核心”,街道尺度餐饮点密度由中心向外围递减。②各餐饮类别层面,小吃快餐类平均间隔最短,国际餐饮类平均间隔最长;国际餐饮呈单核集聚分布,其余3类均呈多核分布;集聚范围、核密度极值、街道尺度分布密度从大至小均为小吃快餐、中式餐饮、甜点饮品、国际餐饮。③南京市主城区就餐便利性整体较高,其中中式餐饮类就餐最便利,就餐便利性与人口分布匹配度较高,人均就餐便利性与总体就餐便利性呈相反格局且老城区人均就餐便利性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餐饮业 空间分布 就餐便利性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2
作者 翟梦新 陆玉麒 +2 位作者 胡舒云 邵海雁 孙林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3,共11页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探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交互特征及区域差异,构建“供应方—需求方—监管方—基础环境”多维影响因子框架,以时空... 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2012—2021年长江经济带106个地级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探究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时空演变、交互特征及区域差异,构建“供应方—需求方—监管方—基础环境”多维影响因子框架,以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各因子影响作用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呈“W”形演变趋势,且保持“下游>中游>上游”的分布态势;高效率城市由分散分布向下游集中,较高效率城市由集中于下游趋于分散,中等效率城市向下游北部转移,挤占了原低效率城市分布空间,中下游快增长型城市占比较少;研究期内长江经济带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局部空间格局稳定,空间关联类型存在明显转移惰性,分流域动态性呈现“上游>中游>下游”态势;企业规模、环境规制、经济基础、对外开放以及降水在全域总体起促进作用,其余因子作用效果空间异质性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效率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空间异质性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关系及驱动因素阈值效应——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13
作者 陶洁怡 章锦河 +2 位作者 董平 陆玉麒 戈大专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7836-7851,共16页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特征及驱动因素识别是实施耕地资源科学管治决策的重要基础。构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框架,运用InVEST模型、Spearman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GBDT等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2000—2020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特征及驱动因素识别是实施耕地资源科学管治决策的重要基础。构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框架,运用InVEST模型、Spearman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GBDT等方法,分析长三角地区2000—2020年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协同关系、主导驱动因素及阈值特征。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和文化娱乐服务提升,产水服务和固碳释氧服务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土壤保持量呈下降趋势。空间上,产水、固碳释氧和土壤保持整体呈“西南高东北低”格局,粮食生产与之相反,文化娱乐服务高值分布转变为“大集聚、小分散”格局。(2)长三角地区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体表现为权衡减弱、协同增强,不同时期权衡/协同关系会出现强度的变化甚至发生关系逆转。服务间的权衡关系在不同地理区域存在显著差异,高权衡区域随着时间演变逐渐减少。(3)2000—2020年耕地资源禀赋对权衡强度的贡献率下降,社会经济因素贡献率显著提升,光照条件、农业政策和城镇化水平是影响耕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强度的关键因素。当光照时长范围为1800—2000h、耕地复种指数超过1.6或城镇化率提升至80%,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作用减弱。考虑驱动因素的阈值范围,将有助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协同发展,为区域粮食安全保障、生态安全维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生态系统服务 权衡协同 驱动因素 阈值效应 长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中心城市市域“三生”功能演变与模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14
作者 杜小娅 杨欣蕾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5,共12页
中心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对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市为例,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2—2022年的“三生”功能;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功能演变... 中心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对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市为例,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2—2022年的“三生”功能;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运用PLUS模型预测2032年的南京市“三生”功能格局,提出格局优化策略.主要结果包括:①南京市“三生”功能整体存在退化现象,生态功能高值区的大幅减少是其主导原因.②“三生”功能间存在较大范围的低低协同区,仅生产—生态功能间的高高协同区面积较大,“三生”功能的同步提升成为功能格局优化关键.③“三生”功能演变整体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强,土地开发强度、GDP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功能演变的主导因子.④自然发展情境下,2032年南京市“三生”功能高值区显著退化,但市域主城区及其周边的综合功能有所提升.本文认为市域综合功能薄弱区的“三生”功能全面提升、主城区的生态功能优化、乡村地区的生活功能提升和生态功能维持是南京市“三生”功能格局优化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权衡/协同 模拟预测 格局优化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正转型的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
15
作者 董柯 胡晓辉 刘敏思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1-742,共12页
为推动贯彻《巴黎协定》,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需摆脱石化能源依赖,构建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能源消费方式。可持续转型是指新旧技术体制的替代过程,但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产生利益分配与补偿等社会公平性相关问题。如何实现区域公正转型... 为推动贯彻《巴黎协定》,实现“双碳目标”,中国需摆脱石化能源依赖,构建可持续的生产、生活和能源消费方式。可持续转型是指新旧技术体制的替代过程,但这一过程不可避免产生利益分配与补偿等社会公平性相关问题。如何实现区域公正转型已成为当前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议题。文章聚焦公正转型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分析,探究该议题地理学研究的背景基础、关注热点与知识特征,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研究发现:1)公正转型的地理学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学者对西方老工业区(资源型地区)社会-技术转型问题的关注:即这些地区为解决环境问题,推广绿色技术与产业转型,由此产生传统工人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2)公正转型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定义、理论构建与实证观点。地理学因介入较晚,相关研究仍处于公正转型主流学术圈的边缘,但“地方”“尺度”“时空语境”等地理视角和概念开始逐步被认可;3)公正转型的理论话语体系由西方发达国家构建并主导,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转型实践和语境特征缺乏足够考量和理论反思,但中国是当前全球最大的转型推动者和城市/区域试点推动者,公正转型地理学具有广阔的实证和理论再构建空间。本文认为:中国地理学者应抓住历史机遇,关注诸如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下的地方转型实例;特别关注边缘和弱势地区(如老工业区、资源型城市和生态脆弱区等)转型及其社会公正问题,将公正转型研究视为当前与未来区域发展不平等性研究的重要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转型 公正转型 地理学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及乡村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 被引量:67
16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1 位作者 李红波 范琳芸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94-1202,共9页
在梳理乡村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微观尺度乡村性评价方法,并对江苏省金坛市分村域土地利用指数、人口聚落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城乡联系指数以及乡村性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市乡村地域的土地利用、人口聚落、产业结构... 在梳理乡村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微观尺度乡村性评价方法,并对江苏省金坛市分村域土地利用指数、人口聚落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城乡联系指数以及乡村性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市乡村地域的土地利用、人口聚落、产业结构以及城乡联系特征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彼此差异明显;乡村性综合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显著的西部山丘地区高、东部城市周边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乡村性与乡村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乡村发展的3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特色发展型、城乡融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 乡村性 乡村发展 模式 金坛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江苏沿海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分析 被引量:41
17
作者 许小娟 刘会玉 +2 位作者 林振山 刘金雪 李丽鹤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13-218,225,共7页
以江苏沿海为例,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TM影像解译数据,分析了江苏沿海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结合转移矩阵和CA-Markov模型,设定了自然发展趋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3种不同的情景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 以江苏沿海为例,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TM影像解译数据,分析了江苏沿海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结合转移矩阵和CA-Markov模型,设定了自然发展趋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和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3种不同的情景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耕地、草地、林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他面积有所增加,2005—2010年城乡居民用地增加1 341.45km^2,耕地减少1 147.65km^2,城镇化发展速度较快,建设用地占用大量生态用地。(2)自然发展趋势情景与生态保护情景相比,林地、草地的面积变化不大,仅城乡居民用地面积多出583.68km^2,说明该情景既保护生态环境也保证城乡发展;生态保护情景下城乡居民用地面积10年间仅增长684.78km^2,说明该情景下生态环境虽然得到保护,但也限制了该区域城镇化发展;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情景下城乡居民用地比2010年增加3 963.35km^2,而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说明过分强调城市的发展,不仅会导致耕地面积大幅减小,威胁粮食安全,也会对当地的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危害。通过对不同情景的模拟,可为区域土地规划、生态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情景模拟 CA-Markov模型 江苏沿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地下管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模式探讨 被引量:15
18
作者 储征伟 李东阳 +1 位作者 张书亮 周静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4-47,共4页
针对传统地下管线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借鉴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城市地下管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框架,并深入分析了其专业版、政务版、公众版的三类用户、三版数据和三种应用,对于未来管线信息化建设... 针对传统地下管线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借鉴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提出了城市地下管线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框架,并深入分析了其专业版、政务版、公众版的三类用户、三版数据和三种应用,对于未来管线信息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管线 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地下管线信息系统 建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理学大类平台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践——以“水文与水资源学”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黄涛 戴强 +1 位作者 黄昌春 张志刚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54-58,共5页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本科大类平台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亟待探索.水文与水资源学是地理学大类平台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诸多问题仍不太清楚,亟需研究.本文认为思政建设可从教学材料准备、教学形式选... 课程思政建设是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任务之一,本科大类平台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亟待探索.水文与水资源学是地理学大类平台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思政建设诸多问题仍不太清楚,亟需研究.本文认为思政建设可从教学材料准备、教学形式选择、教学手段安排等多方面进行多层次的统筹规划,从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求真务实、科学探索、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生态文明、和谐共生、责任担当、精益求精等多角度开展,从而达到专业知识技能掌握和思想政治理念培育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地理学 水文学 水资源学 实施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四化”协调发展及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彩萍 汤茂林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2-59,共8页
以江苏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3-2012年10年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各指标数据,建立耦合度模型,研究江苏省"四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利用经典回归分析模型对"四化"协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 以江苏省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003-2012年10年的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各指标数据,建立耦合度模型,研究江苏省"四化"的协调发展状况,并利用经典回归分析模型对"四化"协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1)江苏省信息化指数在不断地增长,整体趋势按照苏南、苏中、苏北呈现阶梯式地下降;工业化水平整体上较其他三化增长缓慢,苏北地区工业化指数变化最大,虽然在研究前期苏北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较低,甚至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增长速度很快;城镇化水平总体上较其他"三化"起点较高,发展速度快,发展程度也较高,从三大区域的发展水平来看,这10年间增长速度均很快,在发展前期苏中的城镇化遥遥领先,但是在发展后期,其速度有所减慢,城镇化的程度低于苏南地区。(2)从耦合度来看,在这10年间各地级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高水平耦合状态,且苏南地区的耦合性是比较稳定的,苏北和苏中均经历了磨合阶段向耦合阶段的跳跃,但是从协调发展度来看,这10年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协调发展度还处于低水平状态。(3)就空间角度而言,协调发展度逐渐由2003年的"南高北低"的格局向2012年的"中间低四周高"的格局转变,在这10年,协调发展度逐渐由南向北由内陆向沿海转移。(4)各个系统对综合发展度的作用方向均为正,即起着促进作用,但是作用的强度在不同的年份有所差异,总的来说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驱动作用在不断下降,而信息化的驱动作用在不断提升,城镇化对协调发展度的作用很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工业化 城镇化 信息化 耦合协调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