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氧化和遮荫条件下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的品种差异 被引量:60
1
作者 李霞 严建民 +1 位作者 季本华 焦德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01-308,共8页
用简易的人工光氧化和遮荫条件对35个水稻种质进行筛选,鉴定出既耐光氧化又耐荫等4种品种类型,并用耐光氧化又耐荫的品种武育粳3号和对光氧化和遮荫均敏感的品种香籼进行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以香籼为对照,在光氧化条件下,武育粳3号... 用简易的人工光氧化和遮荫条件对35个水稻种质进行筛选,鉴定出既耐光氧化又耐荫等4种品种类型,并用耐光氧化又耐荫的品种武育粳3号和对光氧化和遮荫均敏感的品种香籼进行光合特性测定.结果表明,以香籼为对照,在光氧化条件下,武育粳3号的PSⅡ光化学效率和光合酶Rubisco 活性较稳定,C_4光合酶PEPC活性诱导增加,因而光合抑制和叶绿素衰减较少;在遮荫条件下,武育粳3号的Rubisico活性和Rubisco BP的含量也相对稳定,这与光合、光合生产力和产量的稳定有关.上述研究为水稻育种提供了配套技术和生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氧化 遮荫 水稻 光合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育PEPC基因的杂交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45
2
作者 李霞 焦德茂 +3 位作者 戴传超 王守海 吴爽 李成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7-143,共7页
用高表达的转 PEPC基因水稻 HPTER- 0 1作父本 ,与水稻不育系培矮 6 4 S、 2 9130 S、 70 0 1S以及恢复系 512 9、 4 37进行杂交 ,获得 50 5株后代材料 ,鉴定出 4 2株高 PEPC活性和高光合效率的植株。与其母本相比 ,这些材料的 PEPC活... 用高表达的转 PEPC基因水稻 HPTER- 0 1作父本 ,与水稻不育系培矮 6 4 S、 2 9130 S、 70 0 1S以及恢复系 512 9、 4 37进行杂交 ,获得 50 5株后代材料 ,鉴定出 4 2株高 PEPC活性和高光合效率的植株。与其母本相比 ,这些材料的 PEPC活性和净光合速率 (Pn)提高 ,CO2 补偿点降低 ,且 Pn 和 PEPC活性呈正相关 ,r=0 .6 6 6 0 * *。从光合日变化上看 ,转育水稻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光合速率均显著高于其母本 ,特别中午光合光抑制较轻。从光—光合曲线看 ,其量子效率和饱和光合速率亦显著高于其母本。证明通过杂交可以将转 PEPC基因水稻的高光效特性传递到杂种稻的不育系和恢复系中去 ,为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高光效杂种稻的选育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PEPC基因 高光效育种 光合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纹枯病抗性遗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3
作者 刘朝晖 张旭 +1 位作者 李浩兵 姚景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8,共4页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 以病级为指标, 对 4 个杂交组合正反交 F1 进行了抗病性调查, 发现正反交 F1 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表明纹枯病抗性遗传属于核遗传。同时调查 5 对杂交组合 F2 群体的纹枯病抗性, F2 植株比例都不符合质量性状的遗传特征。运用王建康和盖钧镒设计的主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世代分析方法, 以及亲本、 F1 和 F2 方差分析方法, 分析 5 个杂交组合的纹枯病抗性遗传, 结果其至少受 10~13 对主基因和一些微效多基因的共同控制, 且遗传率在 3169% ~5709%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枯病抗性 遗传 核遗传 数量性状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PEPC基因水稻种质的稳定光合生理特性 被引量:15
4
作者 凌丽俐 林宏辉 焦德茂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27-531,共5页
本文运用稳定和放射性碳同位素研究了第8代转PEPC基因水稻,并测定其光合速率和荧光特性。结果表明,该种质为C3植物,但C4原初光合产物增多,表现出C4光合特性有所改善;转PEPC基因水稻种质已稳定,为我国的高光效育种提供了一个新的种质资源。
关键词 转PEPC基因水稻 稳定碳同位素 放射性碳同位索 光合特性 种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任丽娟 张旭 +2 位作者 周淼平 陈庆标 马鸿翔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54-159,共6页
为给抗小麦梭条花叶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小麦品种C112633(抗病亲本)与扬麦158(感病亲本)杂交组合的RIL群体进行了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112633×扬麦158... 为给抗小麦梭条花叶病育种提供参考依据,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冬小麦品种C112633(抗病亲本)与扬麦158(感病亲本)杂交组合的RIL群体进行了小麦梭条花叶病的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C112633×扬麦158的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受3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G2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91%,多基因效应很小,其遗传率几乎为零。因此小麦梭条花叶病抗性主要为主基因遗传,但3对主基因的基因效应不等,第1对主基因的基因效应分别为3.38和4.49;第2对主基因的两个重复基因效应分别为8.23和7.41;第3对主基因的两个重复基因效应分别为14.12和13.63,是第1对主基因效应的3~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梭条花叶病 抗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种望水白的抗赤霉病性遗传分析 被引量:6
6
作者 高力 陈飞 +1 位作者 周立人 陆维忠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共5页
为了研究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病小穗率为评价指标,运用单花滴注对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的2001年F6代、2003年F8代、2004年F9代进行了赤霉病抗性评价,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 为了研究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遗传规律,以病小穗率为评价指标,运用单花滴注对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R IL)群体的2001年F6代、2003年F8代、2004年F9代进行了赤霉病抗性评价,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离分析法,研究了该群体抗赤霉病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安农8455/望水白重组自交系群体3年的抗赤霉病性分别符合E-2-6模型(两对主基因+多基因的加性-加性模型)、E-1-8模型(两对主基因+多基因,主基因间为重叠作用)、E-1-8模型(两对主基因+多基因,主基因间为重叠作用)。主基因的遗传率较高,分别为63.8%、69.02%、73.66%,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21.80%、21.38%、16.80%。说明望水白的抗赤霉病性由2对主基因控制,且符合两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还对望水白与另一感病品种A londra构成的重组自交系的抗性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望水白 赤霉病 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 重组自交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92Ⅰ 1096附加染色体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戚存扣 高冠军 +2 位作者 浦惠明 傅寿仲 仲裕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5,共5页
应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 92 1 0 96( Brassica napus-carinata2 n=4 0 )和甘蓝型油菜整倍体品种宁油 1 0号 ( B.napus L.2 n=3 8)及其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配对行为。结果 ,甘蓝... 应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 92 1 0 96( Brassica napus-carinata2 n=4 0 )和甘蓝型油菜整倍体品种宁油 1 0号 ( B.napus L.2 n=3 8)及其杂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数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配对行为。结果 ,甘蓝型油菜二体附加系 92 1 0 96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稳定在 2 n=4 0条。它与宁油1 0号间的正反交杂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 n=3 9条。表明二体附加系 92 1 0 96的两条外源的同源附加染色体通过雌雄配子的传递机会相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 MI) ,杂种的 3 9条染色体配对成 1 9 +1 I,少数细胞出现了多价体 ,但在观察的所有花粉母细胞中均携有一个单价体。 92 1 0 9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晚后期( AI) ,二分体细胞的染色体构型为 2 0 +2 0的细胞占 93 .54%。表明该二体附加系的附加染色体能在杂种后代中稳定传递 ,不易因遗传排斥而丢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蓝型油菜 二体附加系 遗传 附加染色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根棉渐渗到陆地棉的黄花瓣性状的遗传及对其它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沈新莲 张香桂 +3 位作者 张保龙 杨郁文 姚姝 倪万潮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0,共3页
关键词 陆地棉 遗传性状 花瓣 辣根 江苏 农业科学院 特异种质 优质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优2号育性低温敏感性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和标 刘蔼民 邹江石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53-54,共2页
亚优2号育性低温敏感性的遗传分析1李和标2刘蔼民1邹江石本研究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收稿日期:1995-09-08(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21... 亚优2号育性低温敏感性的遗传分析1李和标2刘蔼民1邹江石本研究为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收稿日期:1995-09-08(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遗传生理研究所,南京210014)关键词籼粳杂种;育性;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种 育性 温度敏感性 遗传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细胞突变体HX-3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遗传 被引量:1
10
作者 高东迎 孙立华 陆作楣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1年第2期41-43,共3页
采用离体筛选技术 ,从感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明恢 63的体细胞突变后代中获得抗病突变体HX 3。对HX 3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HX 3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能够稳定遗传 ,且为全生育期抗性 ,其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 ;HX ... 采用离体筛选技术 ,从感白叶枯病的恢复系明恢 63的体细胞突变后代中获得抗病突变体HX 3。对HX 3的白叶枯病抗性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HX 3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能够稳定遗传 ,且为全生育期抗性 ,其抗性由一对显性单基因控制 ;HX 3与具有不同抗病基因的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CBB2 (Xa 2 )、CBB3 (Xa 3)、CBB4 (Xa 4 )、CBB7(Xa 7)、CBB12(Xa 12 )和IRBB2 1(Xa 2 1)间的等位性分析表明 ,HX 3的抗病基因与Xa 2、Xa 3、Xa 4、Xa 7、Xa 12、Xa 2 1不等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细胞突变体 水稻 白叶枯病 抗性遗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及其亲本生育后期的光抑制和早衰特性 被引量:43
11
作者 王荣富 张云华 +2 位作者 焦德茂 钱立生 于江龙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3-397,共5页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 (培矮 6 4S 931 1 )和母本培矮 6 4S(PA6 4S)以及父本中籼 931 1为材料 ,研究亲本和后代在自然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和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 :强光高温下 ,在叶片衰老过程中 ,两优培九的叶绿素、蛋白质含量、PS... 以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 (培矮 6 4S 931 1 )和母本培矮 6 4S(PA6 4S)以及父本中籼 931 1为材料 ,研究亲本和后代在自然条件下叶绿素荧光和活性氧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 :强光高温下 ,在叶片衰老过程中 ,两优培九的叶绿素、蛋白质含量、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 (Fv 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 (qP)减少较少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qN)增加不明显 ,说明在自然条件下 ,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吸收的光能较多地转化为化学能 ,热耗散较少 ,耐光抑制。同时两优培九的内源活性氧清除酶系如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物酶 (POD)诱导的活性较高 ,表现耐光氧化和抗早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两优培九品种 亲本 生育后期 光抑制 早衰特性 叶绿素荧光 活性氧代谢 膜脂过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C_4光合基因水稻特征特性及其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2
作者 王德正 迟伟 +6 位作者 王守海 焦德茂 吴爽 李霞 李成荃 张云华 罗彦长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8-252,共5页
对pepc、ppdk和pepc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 ,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单株产量相应提高 ,特别是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 2 9.1%和2 7.0 %。三种转... 对pepc、ppdk和pepc +ppdk三种转基因水稻农艺性状观察表明 ,与原种Kitaake相比单株有效穗有不同程度的增多 ,单株产量相应提高 ,特别是pepc和ppdk基因聚合后 ,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分别比受体亲本Kitaake提高 2 9.1%和2 7.0 %。三种转基因材料作基因供体分别与受体光敏核不育系培矮 6 4S、2 30 4S和 2 30 6S杂交后 ,这些基因在新的遗传背景下不仅稳定遗传和高水平表达 ,而且表现增穗增产 ,特别当pepc和ppdk基因聚合时 ,与受体相比 ,F1的PEPC活性提高 5 .8~ 18.6倍 ,PPDK活性提高 0 .5~ 1.3倍 ,植株饱和光合速率提高 5 0 %左右。转育的转基因材料结实率有所降低 ,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4光合基因 水稻 转基因育种 特征特性 两系杂交稻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丙酮酸正磷酸二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小麦的获得和鉴定 被引量:39
13
作者 叶兴国 程红梅 +3 位作者 徐惠君 杜丽璞 陆维忠 黄益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83-586,共4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 ,共得到了13株T0 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 .4 %和1. 0 %。T1 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几丁质酶基因和β1,3 葡聚糖酶双价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扬麦10号和Bobwhite ,共得到了13株T0 代转基因植株,2个小麦品种的转化效率分别为1 .4 %和1. 0 %。T1 代植株赤霉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赤霉病具有一定抗性,小穗发病率4 .76 %~11. 76 % ,低于抗病对照和感病对照。T1 代植株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分离比例为2. 33∶1,较低的分离比例可能与外源基因的丢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几丁质酶和β-1 3-葡聚糖酶基因 农杆菌 转基因 赤霉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白菜(Brassica chinensis L.)黄苗突变体的叶绿素荧光特性 被引量:26
14
作者 郭士伟 张云华 +3 位作者 金永庆 师素云 谭秀云 刘蔼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58-960,共3页
关键词 小白莱 黄苗突变体 叶绿素 荧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丹草与拟高粱远缘杂交初报 被引量:19
15
作者 钟小仙 顾洪如 +3 位作者 丁成龙 白淑娟 向阳海 刘朝晖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4-27,共4页
通过苏丹草与拟高梁杂交 ,获得了远缘杂种 F1 代 ,远缘杂交成功率 1%左右 ,F1 种子的发芽率约 2 0 %。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镜检为 10个二价体 ,染色体配对正常。采用 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 F1 真假杂交种进行快速鉴定 ,提高... 通过苏丹草与拟高梁杂交 ,获得了远缘杂种 F1 代 ,远缘杂交成功率 1%左右 ,F1 种子的发芽率约 2 0 %。F1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染色体镜检为 10个二价体 ,染色体配对正常。采用 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 F1 真假杂交种进行快速鉴定 ,提高了育种效率。杂种 F1 代大田表现对叶斑病轻感 ,F2 代田间表现明显的抗 /感分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丹草 拟高粱 远缘杂交 抗叶斑病 育种 抗病性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对高低光强适应的品种间差异 被引量:24
16
作者 焦德茂 季本华 +3 位作者 严建民 李霞 高亮之 金之庆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668-672,共5页
为阐明水稻对高、低光强的适应性,比较了不同品种光系统和光合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与不耐高光强的品种相比,适应广幅光强的品种在强光条件下,PSⅡ活性、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而PSⅠ、碳酸酐酶(CA)、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因此叶片受... 为阐明水稻对高、低光强的适应性,比较了不同品种光系统和光合酶的活性,结果表明:与不耐高光强的品种相比,适应广幅光强的品种在强光条件下,PSⅡ活性、光合速率下降幅度较小,而PSⅠ、碳酸酐酶(CA)、超氧歧化酶(SOD)活性增加,因此叶片受光氧化伤害较轻。在遮荫条件(1,5自然光)下生长,与不耐荫品种相比,适应广幅光强品种RuBPc活性和光合速率及每株干重下降幅度较小。看来,在强光下具有稳定的PSⅡ活性和低光(遮阴14天)下具有稳定的RuBPc活性可能是一个品种适应广幅光强的一个重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光适应 光合特性 品种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叶滨藜甜菜碱醛脱氢酶(BADH)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26
17
作者 何晓兰 侯喜林 +3 位作者 吴纪中 刘桂华 钦佩 朱卫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5-19,共5页
以藜科植物山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 (BADH)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 ,通过RT PCR技术 ,从三角叶滨藜cDNA中分离了两个BADH基因片段BADH3 和BADH5,并利用巢式PCR、cRACE以及 3′ RACE获得全长BADH3 。测序结果表明 ,BADH3 和BADH5之间的核苷... 以藜科植物山菠菜甜菜碱醛脱氢酶 (BADH)基因的保守区设计引物 ,通过RT PCR技术 ,从三角叶滨藜cDNA中分离了两个BADH基因片段BADH3 和BADH5,并利用巢式PCR、cRACE以及 3′ RACE获得全长BADH3 。测序结果表明 ,BADH3 和BADH5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为 81 % ,其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 80 %。全长BADH3 核苷酸序列长 1 81 5bp ,79~ 1 5 78bp为一个开放阅读框架 ,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全长 5 0 0个氨基酸残基 ,相对分子质量为 5 4 70 0 ,pI为 5 5。其核苷酸序列和推测的氨基酸序列与山菠菜同源性分别为 95 %和 93%。由三角叶滨藜 3′端部分BADH基因的克隆gBADH1 和gBADH2 推测的外显子序列分别与BADH5和BADH3 完全一致 ,且gBADH1 和gBADH2 的内含子插入位置和大小有较大差异。表明三角叶滨藜BADH基因是一个多基因家族 ,至少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角叶滨藜 甜菜碱醛脱氢酶 基因克隆 序列分析 RT-PCR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结球白菜子叶原生质体培养再生植株 被引量:15
18
作者 侯喜林 曹寿椿 +2 位作者 佘建明 蔡小宁 陆维忠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7-20,共4页
用 1 0g/ 10 0mL纤维素酶 (OnozukaR 10 ) ,0 1g/ 10 0mL果胶酶 (MecerozymeR 10 )及 10mmol/LCaCl2 ·2H2 O ,0 7mmol/LKH2 PO4 和 0 5mol/L甘露醇的混合酶液 ,从 14~ 18d苗龄的不结球白菜子叶上分离出高产率的原生质体。原生... 用 1 0g/ 10 0mL纤维素酶 (OnozukaR 10 ) ,0 1g/ 10 0mL果胶酶 (MecerozymeR 10 )及 10mmol/LCaCl2 ·2H2 O ,0 7mmol/LKH2 PO4 和 0 5mol/L甘露醇的混合酶液 ,从 14~ 18d苗龄的不结球白菜子叶上分离出高产率的原生质体。原生质体培养在KM8P1附加 2 ,4 D 0 5mg/L、 6 BA 0 2 5mg/L、NAA 0 5mg/L、葡萄糖 9 0g/ 10 0mL、蔗糖 1 0g/ 10 0mL、半乳糖0 0 3g/ 10 0mL液体培养基上 ,分裂旺盛。形成愈伤组织后经芽诱导和生根培养 ,获得了再生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结球白菜 子叶 原生质体培养 植株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地棉(G.hirsutumL.)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及其在基因导入上的应用 被引量:22
19
作者 吴敬音 朱卫民 +3 位作者 佘建明 蔡小宁 朱祯 李向辉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89-92,共4页
陆地棉栽培品种的种子无菌发芽1~3天。将萌动种子的顶端分生组织培养在无激素或附加低浓度激素MS基本培养基上,直接再生完整小植株。从顶端分生组织到再生植株所需的最短培养时间约10天。顶端分生组织供体种芽的萌芽天数及其所... 陆地棉栽培品种的种子无菌发芽1~3天。将萌动种子的顶端分生组织培养在无激素或附加低浓度激素MS基本培养基上,直接再生完整小植株。从顶端分生组织到再生植株所需的最短培养时间约10天。顶端分生组织供体种芽的萌芽天数及其所连接的胚轴长度对植株再生频率有明显影响,但与品种的关系较小,不同品种均能获得再生植株。应用基因枪轰击法将CPTⅠ基因和NPTⅡ基因的重组质粒导入到棉花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获得卡那霉素抗性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棉 植株再生 组织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Bt基因棉Bt毒蛋白表达量的时空变化 被引量:59
20
作者 陈松 吴敬音 +2 位作者 周宝良 黄骏麒 张荣铣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89-193,共5页
采用抗体夹心 EL ISA技术 ,对转 Bt基因抗虫棉植株中 Bt毒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Bt基因在所有检测到的器官中均有表达 ,但是不同器官中的 Bt毒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在苗期全展功能叶中 Bt毒蛋白含量最高 ,根、茎和叶柄中 Bt毒蛋... 采用抗体夹心 EL ISA技术 ,对转 Bt基因抗虫棉植株中 Bt毒蛋白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Bt基因在所有检测到的器官中均有表达 ,但是不同器官中的 Bt毒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在苗期全展功能叶中 Bt毒蛋白含量最高 ,根、茎和叶柄中 Bt毒蛋白含量较低 ;在花铃期当日开花的子房中 Bt毒蛋白含量较高 ,雌雄蕊中 Bt毒蛋白较低 ,花瓣及苞叶 Bt毒蛋白含量最低。表明 Bt基因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强度存在差异。不同生育期的功能叶中 Bt毒蛋白含量差异显著 ,Bt毒蛋白含量在苗期叶片中最高 ,蕾期次之 ,花铃期最低。随着棉花生长发育进程的推进 ,Bt基因在叶片中的表达强度逐渐减弱。Bt基因在棉花体内的表达随着器官的不同、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时空动态变化。这可能是人们所观察到的转 Bt基因抗虫棉对棉铃虫抗性呈时空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BT基因棉 BT毒蛋白 时空表达 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