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整体性研究视域 被引量:3
1
作者 邹升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2-38,共7页
从整体性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整体性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成熟和定型,而且对于实现新时代... 从整体性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整体性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成熟和定型,而且对于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整体性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整体性研究,应改变以往把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以分门别类研究的固有模式,强化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研究;要从比较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互统一等多重视角展开具体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整体性 研究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战略判断的深刻意涵——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八个明确”之一 被引量:11
2
作者 王永贵 徐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13,共6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战略判断是党基于对坚实的理论依据、深厚的历史依据和鲜活的现实依据的深刻把握与综合分析的结果,开创了马克思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战略判断是党基于对坚实的理论依据、深厚的历史依据和鲜活的现实依据的深刻把握与综合分析的结果,开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方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集中展现了党的担当精神、为民情怀、忧患意识和进取精神,意涵丰富而深刻。这一战略判断无论是在思想认识上、心理准备上、情感认同上,还是在宣传学习上、理论阐述上、政策衔接上,都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必须加以深刻认识和全面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 社会主要矛盾 逻辑依据 精神实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乡村治理结构的“土地政治--以近代中国乡村社会为表述对象
3
作者 陈明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99-105,共7页
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运作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选取近代中国这一历史断面,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理论对土地权力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嵌入性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乡村治理场域当中,作为一种经济资本的土地决定了进入... 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运作在乡村治理结构中居于重要地位。本文选取近代中国这一历史断面,借助布尔迪厄的场域-资本理论对土地权力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嵌入性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在乡村治理场域当中,作为一种经济资本的土地决定了进入到乡村精英阶层的经济基础,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土地有效维系了各类组织的运作和公共救济的开展,而当土地通过其象征意义的铺陈与乡村权力再生产联系起来时,体现的则是其象征资本特性。研究呈现和确证了一种嵌入乡村治理结构的"土地政治",即以土地为中心的政治活动成为嵌入到乡村治理结构中的一个基础性要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权力 土地政治 乡村治理 场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我国共同富裕研究的进路与展望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华 钟清莲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1-128,共8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包括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厚的理论来源、面临复杂问题与挑战、科学把握各种关系以及极具中...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奋斗目标,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形成了包括丰富的科学内涵、深厚的理论来源、面临复杂问题与挑战、科学把握各种关系以及极具中国特色的实现路径在内的理论研究进路。为进一步回应党和国家更好推进共同富裕对理论研究的新要求,学术界还需在创新研究方法、拓展研究视角、完善共同富裕评价衡量体系以及加强共同富裕与西方国家“高福利政策”的比较等方面进行拓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共同富裕 研究进路 研究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政党自信的四重维度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建飞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9-61,共3页
中国共产党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其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积累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来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鲜明优势;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与其他政党的比较中彰显的自信;来源于中国共... 中国共产党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政党,其自信的底气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百年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积累治党治国的宝贵经验;来源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具有无可比拟的、独特的鲜明优势;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在与其他政党的比较中彰显的自信;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政党自信 国家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刻领会党的思想理论武装的感召力 被引量:1
6
作者 董静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9-91,共3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规律,敏锐地洞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动向、新挑战、新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科学意涵,真切地感受其所蕴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建设规律,敏锐地洞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新动向、新挑战、新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这些重要论述的科学意涵,真切地感受其所蕴含的旨趣之美、语言之美、价值之美,对推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习近平 意识形态工作 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探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华 黄浩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22年第7期33-44,共12页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命题,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结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又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保证。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视域下,中国共产党必须以坚持走党的群众路线为根本原则,树立现代化的治理理念,不断提升治理能力,持续完善自身建设。为了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地位,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密切与各民主党派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 领导方式与领导能力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多维考量 被引量:17
8
作者 秦龙 肖唤元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63-69,共7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时代打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彰显了对人类命运的现实关切,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世界秩序变革提供了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生成是应对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话语缺失的迫切需要,是把握中国国际话语...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新时代打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彰显了对人类命运的现实关切,为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和世界秩序变革提供了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生成是应对国际话语格局中中国话语缺失的迫切需要,是把握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战略机遇期的必然选择,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自信的现实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依靠其鲜明的话语特色展示了中国解决世界问题的思路与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和广泛赞誉。新时代,要继续推动国家发展,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根基;凝聚价值共识,创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前提;讲好中国故事,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自信;打造传播平台,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传播。从话语生成、话语特色、话语建构、话语展望四重维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深度的话语考量,有助于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语自信以及全面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话语权 话语生成 话语特色 话语建构 话语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的出场语境、科学意涵与提升策略 被引量:17
9
作者 徐建飞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42-46,共5页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在全国上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语境下出场并生成了特定的时代意涵。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端正态...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核心素养提升在全国上下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语境下出场并生成了特定的时代意涵。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要坚定理想、端正态度、修炼内功,培植思政课教学的信仰,笃守思政课教学的德性,塑造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知识素养的提升不仅需要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知识作底色,而且需要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作底蕴,还需要涉猎广泛的知识学科作补充。针对思政课课堂出现的魅力危机和思政课教师出现的本领恐慌,思政课教师要储蓄教学势能、科研势能和话语势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核心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教化—控制”到“治理—善治”:基层治理模式递嬗中的乡村德治 被引量:10
10
作者 周申倡 戴玉琴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4-129,254,255,共8页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帝制时期的乡治模式中,乡村德治表现为"教化—控制"型治式,统治阶层掌握着道德理念主导权和解释权,将道德教化的责任转嫁于以乡土绅士群体为代表的地方精英,维护并保障中央集权统治秩序。新中国成立之后,... 在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帝制时期的乡治模式中,乡村德治表现为"教化—控制"型治式,统治阶层掌握着道德理念主导权和解释权,将道德教化的责任转嫁于以乡土绅士群体为代表的地方精英,维护并保障中央集权统治秩序。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赓续着文化启蒙者们改造国民性的理想,着眼于为发展社会主义扫除农村基层的思想道德阻碍,在基层治理实践中演绎出"教化—改造"型乡村德治。改革开放以降,中国共产党人对乡村德治的体认逐渐从思想、精神文明和意识形态层面转向社会治理层面;在村民自治制度基础上,以建构道德规范治理乡土社会的现代乡村德治体系,创新地发展出"治理—善治"型乡村德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德治 基层治理模式 基层治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级治理中“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政治学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周申倡 戴玉琴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3期40-49,共10页
"德治涵养自治"是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中,深化村民自治、实现村级有效治理的重要逻辑遵循。从现实环境看,"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出场,与乡风民德在现代转型中激出了村级治理不确定... "德治涵养自治"是新时代"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中,深化村民自治、实现村级有效治理的重要逻辑遵循。从现实环境看,"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出场,与乡风民德在现代转型中激出了村级治理不确定性有关。"德治涵养自治"逻辑有其特定的证成依据:中国古代乡村自治中"以文治理"传统是历史依据,基层治理中"德法并重"思想是理论依据,助力实现村级有效治理是实践依据。从实践层面看,"德治涵养自治"逻辑的实然表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培育新德,在融合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和蕴含在农村历史文化传承中的道德资源与公序良俗的基础上,为践履"德治涵养自治"逻辑提供整合式资源;制度耦合,将自治的正式制度和德治的非正式制度充分耦合,为践履"德治涵养自治"逻辑提供有形具体的实践平台;组织农民,通过在物理空间和超越物理空间的文化与秩序空间内凝聚农民,为践履"德治涵养自治"逻辑找回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自治 乡村德治 现实环境 证成依据 实然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提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的路径 被引量:2
12
作者 董静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3期85-87,共3页
当前,在全球互联互通、社会利益多元、科学技术赋能等时代语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此,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风... 当前,在全球互联互通、社会利益多元、科学技术赋能等时代语境下,我国意识形态风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隐蔽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对此,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全面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增强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防范意识,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重点推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 意识形态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意识形态虚假性”的四重维度及启示探微 被引量:1
13
作者 肖唤元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33,共8页
"意识形态虚假性"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意识形态问题时提出的重要命题,由于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偏差,致使有人片面地认为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是"虚假意识"的错误结论,认识上的误区也导致现实的... "意识形态虚假性"是马克思恩格斯考察意识形态问题时提出的重要命题,由于在理解和认识上存在偏差,致使有人片面地认为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内的一切意识形态都是"虚假意识"的错误结论,认识上的误区也导致现实的意识形态工作备受争议。我们有必要厘清马克思恩格斯考察的"意识形态虚假性"的逻辑理路以及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真实态度,从理论上澄清错误认识。马克思恩格斯从本体、生成、批判、实践四重维度全面考察"意识形态虚假性",对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本质审定、发生逻辑、呈现样态、超越路径等进行系统阐释,形成了批判"意识形态虚假性"的科学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思想对新时代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伟大斗争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虚假性 超越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